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2021-10-27
来源:榕意旅游网
No.1,2009 现代商贸工业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009年第1期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综述 桑媛媛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不同的界定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创类型,分析了区域新体系的构成要 素与基本结构,说明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方面,也是创新体系区别于其他体系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界定;结构;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100—03 1 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和内涵 RIS定义为“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 1.1 国外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界定 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系统,该 区域创新体系英文表述为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系统支持并产生创新”。瑞典的Asheim和Isaksen(2002)认 (简称RIS)。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库克(Philip Nicholas 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支持组织围绕两类主要行动者及其 Cooke,1992)教授首先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他将 相互作用组成的区域集群。第一类主要行动者是域内产业 但在同样受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却应用巧妙,独具特 面向未来构建现代行政文化。 色。在构建现代行政文化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吸 核心价值本是一个舶来品,出自于1994年柯林斯和波 收非常重要,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和创新是行政文化塑造 拉斯发表的《基业长青》。一般认为,核心价值是指一个组 的根本,而外来文行政文化的的融合需要更加漫长的历程。 织的最基本和持久的信念,具有内在性,被组织内的成员所 3.3继续推行政府机构改革。从结构上影响行政行为。构 看重,独立于环境、竞争要求和管理时尚,一般3-5条。而共 建现代行政文化 同愿景,是组织全体衷心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在一 上世纪6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的史隆管理学院(Sloan- 定程度上,两者都是组织成员之于组织的共同奋斗精神和 SchoolofManagement)第一次开发完成一个叫做“啤酒游戏” 目标。核心价值观与共同愿景的确立和认同,对组织具有 (beergame)的模拟,参加者只须做一项决策。经过对“啤酒 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中国移动的核心价值观是“正德厚 游戏”的结果反思得出:结构影响行为,不同的人处于相同 生,臻于至善。”(语出《尚书・大禹谟》、《大学》)。“正德厚 的结构中,倾向于产生性质类似的结果。当问题发生或绩 生,臻于至善”要求移动人以人为本打造以“正身之德”承担 效无法达成的时候,通常我们会怪罪于某些人或某些事情。 责任的团队,要求移动人成为以“厚民之生”兼济天下、承担 然而我们的问题和危机,却常常是我们由所处系统中的结 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公民,要求移动人培养精益求精、不断 构造成的,而不是由于外部的力量或个人的错误。因此,继 进取的气质,锻造勇于挑战自我,敢于超越自我的精神。从 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有助于形成良好的 而造就我国通信行业的龙头老大。济南钢铁是中国钢铁行 现代行政文化,规范行政人员的行为。 业中的一匹“黑马”,在短短的十几年中,一跃成为中国钢铁 3.4 改善行政组织和人员的心智模式。建立学习型组织推 行业的骄子,钢产量突破千万吨级大关,跻身中国钢铁行业 动现代行政文化的构建 前列,无不得益于其核心价值观(可尊,可信,共创,共赢)。 在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许多好的构想往往未有机会付 因此,借鉴企业成功文化经验,构建现代行政文化也是一个 诸实施;而许多具体而微的见解也常常无法切入运作中的 重要途径。 政策;也许组织中有过小规模的尝试成果,每个人都非常满 意,但始终无法全面地将此成果继续推展。研究发现,这根 参考文献 源于“心智模式”。所谓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 [1]刘怡昌.中国行政科学发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 我们如何了解世界,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者图 [2]门泉东.行政文化改造的意义[J].理论界,1989,(6):14—16. 像、印象。心智模式常常无形当中指导着组织和人员的行 [3]管永前.从传统集权到现代民主——试论全球化视角下我国行政 为。对于优良的心智模式加以巩固,但是对于不好的心智 文化的转型[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7. 模式就要加以改善。心智模式虽然是根深蒂固的,但不是 [43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 社,2001. 不可改变的。 确定行政组织核心价值观,建立共同愿景,面向现实、 作者简介:桑媛媛,浙江师范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硕士。 一100一 现代商贸工业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009年第1期 nance structure) 集群及其支持产业的公司;第二类主要行动者是制度基础 新系统。Cooke(1998)从“治理结构”(goveriness innovation)两个关键维度将区域创 结构,包括科技机构、高等院校、技术中介机构、职业培训组 和“商业创新”(busS分 织、产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它们具有支持区域创新的重要 新系统分为六种类型。首先,基于治理结构,可以将RI能力。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的Jan G.Lambooy(2002)认为, 成基层式(grassroots)、网络式(network)和统制式(di— 区域创新体系是由区域生产中的合作者组成的互动的、动 rigiste)三类;其次,基于商业活动模式,又可以将RIS分为 态的结构,这些体系能使区域经济各主体充分发挥和扩展 地方式(1ocalist)、交互式(interactive)和全球式(globalist)三 其才能,它们也能引导那些致力于建立认知能力(如学习、研 类。Howell(1999)根据地域临近性和空间集聚在创新中的 将区域创新系统分成了两类模式:一类是从属于国家 究等)和构筑企业问网络的政府和组织。加拿大的Doloreux 作用,(2002、2003)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相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 创新系统的自上而下的区域创新系统;另一类是自下而上 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其功能是按照组织和制 具有独立的内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区域创新系统。Isaksen 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生产、利用和传播。 1.2 国内学者对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界定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区域创新体系定义存在众多分歧,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对区域创新体系中“区域”的理解不同。有学者认 为是经济区域(陈浩,2006;李虹,2004),有学者认为是行政 区域,更多学者认为是技术区域(张斌等,2004;陈德宁等, 2004;方旋等,2000);(2)对区域创新体系定义的角度不同。 大多数学者是从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及组织结构去定 义,但也有学者是从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方式(温新民等, 2002)、目的(陈德宁等,2004;李虹,2004;王子龙等,2003;顾 新,2001)去定义,还有学者是从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和作 用定义(陈琪等,2007;梁凯2005;邱红等,2002);(3)对区域 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认识不同。一般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 由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构成 (冯之浚,19 99;胡志坚等1999),但对主体数量的认识不一 (梁凯,2005;周亚庆等,2001;张斌等,2004);还有观点认为 区域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不仅包括不同的主体要素(创新 的机构和组织),而且还包括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要的物 质条件)(陈浩,2006;李虹,2004;刘友金等,2001),以及其他 新要素(包括新要素组合)(冯根尧,2006;邱红等,2002);(4) 对区域创新体系功能的认识不同。一般认为RIS的主要功 能是技术创新(周亚庆等,2001;温新民等,2002,),但也有 观点认为RIS的功能包括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应用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1),还有观点认为RIS的 功能应包括制度创新(梁凯,2005)等;(5)对区域创新体系 的性质认识不同。有的人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技术体 系、复合系统(刘友金、黄鲁成,2001)、社会系统等(陈光等, 1999;潘德均,2001),它的性质是一个系统;也有人认为区 域创新体系是制度、政策网络(陈浩,2006;刘友金等, 2001),制度、组织网络(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1; 方旋等,2000),制度、机构网络(柳卸林,2003;潘德均, 2001),关系集合(王核成、宁熙,2001)等,它的性质是一种 关系;还有人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一个状态空间整体等,它 的性质是一种空间结构(温新民等,2002)。 2区域创新体系的类型 关于区域创新体系的类型,国外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 做了一些研究。 Ashceim和Isakson(1997)根据社会的根植性把区域创 新体系分为区域性的国家创新系统和根植于特定区域的创 (2001)通过对区域壁垒和创新阻力的分析,也把区域创新 系统分成三类:缺乏组织的、零散的和封闭的区域创新体 系。Cooke(2004)根据技术转移的管制类型,归纳了三类区 域创新体系:即草根类(grassroots type)、网络类(network type)、管制类(dirigiste type)。Doloreux(2005)根据Brac— zyk、Cooke等人的研究,区分了两种区域创新体系:新经济 系统,称为“企业家的区域创新体系”(ERIS);传统的区域创 新系统,称为“制度的区域创新体系”(IRIS)。Asheim和 Coenen(2005)还根据各种产业和经济部门的知识基础描绘 了两种区域创新体系:基于分析知识的区域创新体系(the analytical knowledge bas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以及 基于综合知识的区域创新体系(the synthetic knowledge bas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我国学术界对区域创新体系类型的研究相对较晚,其 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张斌等(2004)从区域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这两个维 度,把RIS的模式分为四种:(1)价值网络型的区域创新体 系;(2)企业主导型的区域创新体系。(3)高校——科研机 构主导型的区域创新体系;(4)政府主导型的区域创新体 系。涂成林(2005)在研究国外区域创新体系类型时,从动 力角度将其归纳为市场牵引型、研发驱动型、政府主导型、 重点扩散型四种;在对国内区域创新体系不同模式的比较 与借鉴时,涂成林基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大背景,选取了 四种有代表性、有成效的区域创新模式进行比较,即原始创 新主导型(北京模式)、全面综合协调型(上海模式)、企业主 体主导型(深圳模式)、政府推动主导型(苏州模式)。林迎 星(2006)从两个角度对区域创新体系类型进行了划分。首 先,依据区域优势产业维度,把区域创新体系分为高技术产 业型区域创新体系、传统产业型区域创新体系和混合产业 型区域创新体系;其次,依据创新资源的配置机制,把区域 创新体系分为政府主导型的区域创新体系、政府与市场共 推型的区域创新体系、市场主导型的区域创新体系。毛艳 华(2007)依据治理结构、社会根植性、创新主体、创新环境 以及主体互动程度等将区域创新系统区分为三个类型,即 地域根植性区域创新体系、区域网络化创新体系和区域化 国家创新体系。 3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与基本结构 3.1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是指那些在特定区域内,参 与、影响创新活动的要素主体,它们通过不同方式对区域创 一】O】一 NO.1,2009 现代商贸工业 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2009年第1期 新体系的运转产生作用(胡凯、尹继东,2007)。自弗里曼 冯之浚(1999)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我国区域 (Freeman,1987)对国家创新体系组成单元进行研究后,波 创新的国情,认为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利益 特、伦德瓦尔(Lundval1,1992)、帕威特(Pavitt,1994)等进 驱动机制;学习培训机制;决策信息机制;竞争协作机制。 行了进一步探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教育部门和政府部 张敦富(2000)等人也持类似观点,认为创新主体、研发、融 门被认为是创新体系主要构成部分。目前,国内外学者已 资、中介、管理等各系统之间的关联,是依照内在的利益机 取得基本共识,认为RIS的主体要素包括企业、大学和科研 制和外部的竞争压力机制,相互依存、相互约束、相互作用。 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政府部门等。其中,企业处于中心地 其中基本的机制包括:利益驱动机制、决策信息机制、竞争 位,是区域创新活动的执行者;大学和科研机构是知识创新 协作机制、学习培训机制。李虹(2004)认为,研究区域创新 的来源;中介组织是连接区域创新体系各要素的纽带;政府 体系的运行机制,应从微观创新机制人手,着重分析区域创 是区域创新政策的制定者,是区域创新体系的特殊要素,是 新的动力,进而研究创新在区域中的扩散机理,目的是希望 联系组织要素与制度要素的纽带。 通过人为的干预和调控,提高区域创新的整体效率。区域 3.2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结构 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是指区域创新体系构成要素的组 合形式或关系模式(林迎星,2006)。 Erkko Autio(1998)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有两个子系统 构成,即知识应用和利用子系统和知识产生和扩散子系统。 Cooke等(2000)指出,任何起作用的区域创新体系有两个子 系统:知识应用与开采子系统和知识生产与扩散子系统。 Andersson等(2002)认为集群在RIS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 置,并提出了以集群为中心的RIS结构图。此外,从实证分 析角度,学者们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从国内研究看,由于各地的优势特色和创新制约因素 不同,各学者和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对构成区域创新体系的 子系统的提法也不同。如王丽丽(2000)认为RIS主要包括 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等体系 潘德均 (2001)认为RIS主要包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创 新技术扩散系统等三个主体系统和创新人才培育系统、政 策与管理系统、社会支撑服务系统等三个支撑系统。黄鲁 成(2002)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RIS由组织创新 系统、制度创新系统、政策创新系统、运行创新系统、基础条 件创新系统五个方面构成。张斌等(2004)指出,RIS主要包 括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 系统。陈琪、徐东(2007)认为RIS主要包括六个子系统,即 投融资系统、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政府调控系统、 知识技术流转系统、知识与技术应用转化系统。 4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是指区域创新系统内部创新 活动各主体之间及其与创新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原理 (林迎星,2006)。 Cooke(1998)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企业及其他机构经 由以根植性为特征的制度环境系统地从事交互学习的地 方。这里,他引入了三个重要的概念:“交互学习(interactive learning)”、“根植性(embeddedness)”和“制度环境(institu— tional milieu)”。Doloreux(2002)将“内部机制”描述为区域 创新系统内部的基本动力(principal internal dynamics),认 为正是这些基本动力解释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效率和成功。 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内部机制有四个:互动学习(inter— active learning)、知识生产(knowledge production)、邻近性 (proximity)和社会根植性(social embeddedness)。 创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交织着多种动力,区域创 新行为的产生是外部动力(市场需求、区域竞争、国家创新 引导等)和内部动力(企业利润、区域创新瓶颈、地方政府推 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陈广胜等(2006)认为,区域创新体系 运行机制应包括:交互学习机制、知识创造机制、空问聚集 机制、社会网络机制。 ・ 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是区域创新体系最主要的方 面,也是区域创新体系区别于其他体系的本质特点。在某 种意义上讲,区域创新体系的内部运行机制描述了区域创 新体系内部动态性的原则,而这种动态性说明了区域创新 体系的效率和成功的源泉。因此,区域创新政策主要是要 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内部运行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3陈浩.国内外区域创新体系研究进展[J3.科技与经济,2006,(6). [23陈琪,徐东.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结构研究[13.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24(8). E3]方旋,刘春仁,邹珊刚.对区域科技创新理论的探讨[J].华南理工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9). [4]冯根尧.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及构成要素分析[J].广西社会 科学.2006,(7). [5]顾新.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与特征[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l,(6). [63胡凯,尹继东.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及作用机制研究[J].科技管 理研究,2007,(7). [73胡志坚,苏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提出与发展[J].中国科技论 坛,1999,(6). Es]黄鲁成.宏观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模式研究[J1.中国软科学, 2002,(1). [9]李虹.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及其动力机制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 技术管理,2004,(2). [1O]梁军.产业模块化与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J].社会科学辑刊. 2007,(1) [11]林迎星.区域创新优势[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23柳卸林.区域创新体系成立的条件和建设的关键因素[J].中国 科技论坛,2003,(1). [13]刘友金,黄鲁成.基于行政区划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J].企业经 济,2001,(3). [14]毛艳华.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学家, 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