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利率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020-07-25 来源:榕意旅游网


利率政策

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学 校:_____________________

院 系: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 业: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 级: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 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时间: 年 月

目 录

摘要………………………………………………………….……………….2

一、绪论………………………………………………………….………….3

1.1本文研究的意义…………………………………………………………3

1.2国内外研究现状…………………………………………………………4

二、利率决定理论综述……………………………………………………..5

2.1 古典利率理论…………………………………………………………...5

2.2 流动性偏好理论……………………………………………………….. 5

2.3 IS-LM分析…………………………………………………………........6

三、中国近年来利率变动回顾……………………………………..............7

四、利率政策对经济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效应……………………............10

4.1 利率政策对GDP增长率的影响……………………...........................10

4.2 利率政策对CPI增长率的影响……………………............................10

4.3 利率政策对股市的影响…………………….........................................11

4.4 利率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12

4.5 利率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12

五、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3

5.1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和意义……………................................... .13

5.2 中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利率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摘要:利率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一部分,应该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当前,世界各国频繁运用利率杠杆实施宏观调控,利率政策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将近年来中国央行利率政策的调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论述,并从GDP增长率、CPI增长率、股市、房地产市场四个方面展开讨论,旨在综合分析我国近年来多次利率调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同时,探究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关键词:利率政策 经济影响 利率市场化

一、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意义.

利率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金融变量,几乎所有的金融现象、金融资产均与利率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作为资金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利率不仅调解资金的流动,还是连接货币市场和实物市场的重要纽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利率调整会影响到经济体中的众多其他变量,进而会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正向或是反向的作用。由于利率调整的重要性,很多的经济学家和学者都对利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有不同的结果,但是普遍的结论是: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利率都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政策选择。

利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控制和调节市场利率以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的方针和各种措施。它是货币当局为了达到特定的经济目标采取的调整利率的方针和措施,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央行对利率的调整主要是调整基准利率,并通过基准利率影响和指导市场利率。

利率政策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货币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实施的需要,适时的运用利率工具,对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进行调整,进而影响社会资金供求状况,实现货币政策的既定目标。当前,世界各国频繁运用利率杠杆实施宏观调控,利率政策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我国这样的非利率市场化国家,利率是国家控制经济的一个重要杠杆。国家可以利用加息降息对国家总体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控。

当国家经济增长趋缓、国民投资降低、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时,国家可以降低利息,使储蓄的回报减少。相对而言,投资的回报率将提高。这样,人们将更趋向于将钱投入股市、

楼市、基金等市场。另外,在降低储蓄利息的同时,贷款利息也将降低,这样更多的想投资到无奈缺少资金支持的企业和个人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资金进行投资,这对投资也是一种促进。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降低利息可以很好的促进投资的增加,拉动经济增长,使国家走出经济阴霾,更快的发展起来。

而当经济过热,投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产能过剩、贸易顺差增大、通货膨胀压力加剧、货币升值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采取降息来减缓经济的增长,冷却投资,达到经济合理增长、释放通货膨胀压力等目标。

本文试图通过解析近几年来中国央行进行的几次利率调整,透视中国利率政策的变化,并从利率政策调整后GDP增长率、CPI增长率、股市、房地产市场等几个方面的波动展开讨论,旨在综合分析利率政策的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运用利率工具实施货币政策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从1996年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向市场化利率迈出第一步棋,已有将近18年的历史。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等管理层不断推出新的政策,目前中国正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贷款的利率已经开始有所松动。在刚刚结束的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存款利率放开在计划之中,这应是利率市场化中最后一步,而且存款利率很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内放开。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学术界对利率市场化及利率政策的研究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众多学者从利率政策的回顾分析、利率市场化的成就和阻碍、利率变动对投资居民消费以及出口的影响等方面入手进行了研究分析,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各有特色。

韩文君(1997)明晰地分析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利率政策并对未来做了展望,但由于时间较早,未对利率市场化这一重要课题进行分析。何泽荣和赵静梅(2000)从三个阶段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利率政策及实效。

张文亭(2011)刘东庆(2012)等也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进行了探讨,但文章多着重分析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成就及弊病,没有与利率政策相联系。

在利率变动的影响研究方面,王克武,李天德,吴聪敏(2009)认为实际存款利率与居民消费之间则保持一个基本的负相关关系,即实际存款利率上升的阶段,居民消费总额年增长率下降。颜志欣,刘亦文(2009)考虑不确定因素,从实际数据分析发现,认为即使是1996年以后的连续降息,也并没有能够刺激居民消费的增长,并认为主要是居民对于家庭未来收入的信息不完全造成的。利率与消费无关,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投资迅猛增长。赵玉成(2006)利用1998年至2004年间相关数据对生产性企业投资率、固定资产比率和利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投资率与利率存在正相关关系。张西征,王静(2010)则利用沪深两市1990年至2006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认为上市公司投资与利率之间负相关,这一观点支持了凯恩斯经济学派的理论观点。

在研究利率变动对出口的影响方面,陈晓燕(2005)从信贷、汇率和资本流动与利率之间的关系分析变动利率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认为短期,利率的变动可以调节出口规模,长期,则可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李晓峰,朱九锦(2009)运用1985年至2007年间相关数据对我国的出口额占进口额的比例和利率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并且是负相关关系。

二、利率决定理论综述

2.1古典利率理论

古典利率理论是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利率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是由储蓄与投资所决定的,投资与储蓄只与利率相关,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当投资与储蓄相等时,便可确定利率。古典利率理论强调非货币的实际因素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但其未指出决定资本供求关系的因素及其原因,利率是来自借贷关系的产物,它是来自货币部分而不是实物部门。

古典利率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庞巴维克,其利率理论为“时差论与迂回生产理论”;马歇尔,其利率理论为“等待说与资本收益说”;魏克塞尔,其利率理论为“自然利率学说”;费雪,其利率理论为“时间偏好与投资机会说”。

2.2 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认为,储蓄和投资并非两个相互独立的变量,而是会相互影响。利率变化并不一定能使储蓄和投资平衡,二者均衡还需要收入的作用。利率在货币市场上由货币的供给与需求所决定的,利率水平主要取决于货币数量和人们对货币的偏好程度。如果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强,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就增加。当货币的需求大于货币的供给时,利率上升;反之利率下降。此外,凯恩斯还假定,当利率极低时,可能会存在“流动性陷阱”。这是由于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则人们持有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增长趋于无穷大,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凯恩斯预言,一旦出现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当局的货币政策将失效。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从货币供求关系出发探求均衡利率的形成机制,不仅揭示了古典经济学的忽视货币因素对利率的决定作用这一缺陷,而且从理论上建立了一套货币作用于实际经济的传导机制理论。

2.3 IS-LM分析

IS-LM分析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

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合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

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可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决定。

描述和分析这两个市场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就称为IS-LM。

该模型要求同时达到下面的两个条件:

(1) I(i)=S(Y)

(2) M/P=L1(i)+L2(Y)

其中,I为投资,S为储蓄,M为名义货币量,P为物价水平,M/P为实际货币量,Y

为总产出,i为利率,L是货币需求。

两条曲线交点处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IS-LM分析的利率理论认为利率与收入由储蓄和投资、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这四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之下同时决定。该理论指出,在现实社会中,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必然是同时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必须同时达到均衡。

三、2004年以来中国存贷款利率变动情况

从2004年起,我国的利率调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2004~2007年底、2008年~2009年以及2010年至今。这三个阶段政府对利率的调整目标不同,因此采取的方法不同。

第一阶段(2004年~2007年底),由于中国加入WTO,经济一直处于过度发展状况,包括房地产和股市等方面的经济泡沫不断增大,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因此急需政府采取手段调控经济,减缓经济增长,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因此,在2004~2007年底这段过程中,央行加息9次,总加息2.16个百分点。其中在2007年加息最多,力度也最大。在2007年内,央行总共加息6次,总加息1.08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2008年~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急剧变化,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恶化,影响日益加深,对世界金融市场形成强烈冲击,国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我国的GDP呈现回落趋势。降息有利于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因此,在2008年内,央行总共降息4次,总降息达1.89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消散、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提高、房地产泡沫的问题不断凸显、CPI持续高涨、通货膨胀的压力不断增大、投资热不断升温,人民币升值压力猛增。国家急需出台调控经济措施,使经济回到正常轨道,平稳增长。央行在此期间连续加息5次,总加息达1百分点。2012年后,降息2次,随后趋于稳定,在近两年的时间内,未对利率作出调整。

以下为中国自2004年以来历次存、贷款利率变动情况

1.中国2004年以来金融机构基准贷款利率变动表

一年期(%) 一至三年(%) 三至五年(%) 五年以上(%)

2012/07/06 6.00 6.15 6.40 6.55

2012/06/08 6.31 6.40 6.65 6.80

2011/07/07 6.56 6.65 6.90 7.05

2011/04/06 6.31 6.40 6.65 6.80

2011/02/09 6.06 6.10 6.45 6.60

2010/12/26 5.81 5.85 6.22 6.40

2010/10/20 5.56 5.60 5.96 6.14

2008/12/23 5.31 5.40 5.76 5.94

2008/11/27 5.58 5.67 5.94 6.12

2008/10/30 6.66 6.75 7.02 7.20

2008/10/09 2008/09/16 2007/12/21 2007/09/15 2007/08/22 2007/07/21 2007/05/19 2007/03/18 2006/08/19 2006/04/28 6.93 7.02 7.20 7.29 7.47 7.56 7.29 7.47 7.02 7.20 6.84 7.02 6.57 6.75 6.39 6.57 6.12 6.30 5.85 6.03 7.29 7.47

7.56 7.74

7.74 7.83

7.65 7.83

7.38 7.56

7.20 7.38

6.93 7.20

6.75 7.11

6.48 6.84

6.12 6.39

2004/10/29 5.58 5.76 5.85 6.12

2.中国2004年以来存款利率变动表

一年期(%) 三年期(%) 五年期(%)

2012/07/06 2012/06/08 2011/07/07 2011/04/06 2011/02/09 2010/12/26 2010/10/20 2008/12/23 2008/11/27 2008/10/30 3.00 4.25 3.25 4.65 3.50 5.00 3.25 4.75 3.00 4.50 2.75 4.15 2.50 3.85 2.25 3.33 2.52 3.60 3.60 4.77 4.75

5.10

5.50

5.25

5.00

4.55

4.20

3.60

3.87

5.13

2008/10/09 3.87 5.13 5.58

2007/12/21 4.14 5.40 5.85

2007/09/15 3.87 5.22 5.76

2007/08/22 3.60 4.95 5.49

2007/07/21 3.33 4.68 5.22

2007/05/19 3.06 4.41 4.95

2007/03/18 2.79 3.96 4.41

2006/08/19 2.52 3.69 4.14

2004/10/29 2.25 3.24 3.60

四、利率政策对经济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效应

4.1利率政策对GDP增长率的影响

2004~2007年底,这一阶段的加息并未对GDP增长率造成显著影响,从2004年加息开始,GDP增长率由2003年的9.5%上升至10.1%,并在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保持在10.4%、10.7%、11.4%。加息并未起平稳经济增长的做用,反而促进了了经济增长。

2008~2009年,这一阶段,世界经济形势急剧变化,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恶化,影响日益加深,对世界金融市场形成强烈冲击,国际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各国政府、央行纷纷出手救市,相继采取降息等诸多举措提高流动性,提振金融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多变,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中国人民银行在这一阶段共降息4次。由于央行果断采取大幅的降息,因此,2008年与2009年的GDP增长率还是维持在9.1%和8.7%。此次央行的降息在稳定经济增长,平稳度过危机方面还是有显著的成效。

2010年至今,本阶段内央行曾连续加息5次。加息有效稳定了GDP增长率。在走出经济阴霾后,2010年GDP增长率由2009年的8.7%上升至10.1%。GDP继续走向飞速增长的道路。

4.2 利率政策对CPI增长率的影响

2004~2007年的加息有效起到了稳定物价,释放通货膨胀压力的作用,2003年我国CPI增长率为1.2%,到了2004年则飙升至4.8%,通货膨胀压力剧增。央行对利率的调整抑制住了通货膨胀的势头,CPI增长率也在2005年、2006年回落至1.8%和1.5%。但在2007年,由于经济的较快增长,商品需求的不断增加,CPI增长率又开始大幅上涨至4.8%。因此在2007年内,央行总共加息6次,总加息1.08个百分点。但对CPI增长率的抑制作用收效甚微,在2008年,CPI增长率又上涨至5.9%,这次的上涨也有内需增大的因素,但也可见央行大幅提高利率对CPI增长率的抑制作用不太明显。

2008~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内需的不断减小,物价水平大幅回落,CPI增长率由2008年的5.9%回落至2009年的-0.7%。通通货紧缩出现,但由于降息及时。CPI增长率又由2009年的-0.7%上升至2010年的3.3%。因此,降息对维持适度通货膨胀,

保持经济稳定的作用在此阶段还是很明显的。

2010年至今,本阶段前半段的连续加息并未达到抑制CPI增长率的作用。在加息后,2010年的CPI增长率由2009年的-0.7%上升至3.3%,连续多年未见回落的趋势。2012年,央行又连续两次降息,试图缓解通胀压力,直到去年CPI才有所回落,但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很大。因此利率调整并未在此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4.3 利率政策对股市的影响

在股市方面,利率调整对股市的影响十分明显。但在2004年~2007年中,只有2004年10月29日的利率上调使沪深两市股指微降,但余后的8次加息,尽管幅度很大,但沪深两市股指仍然上涨不止。可以说,该阶段中利率的调整并未对投资产生较大的抑制作用。

然而,2008~2009年,央行大幅的降息对股市的影响却不是十分明显。在2008年10月09日央行降息0.27%后,当日的沪深股指分别下跌0.84%和2.4%;在2008年10月30日央行继续降息0.27%后,当日的沪深股指分别上涨2.55%和1.91%;在2008年11月27日央行大幅降息1.08%后,当日的沪深股指分别上涨1.05%和2.29%;在2008年12月23日央行继续降息0.27%后,当日的沪深股指分别下跌4.55%和4.69%。由此可见,2008年内的大幅利息调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股市的大幅下跌,但也未能起到救市的作用。

2010年之后的多次连续加息对股市的影响也并不大。在2010年10月20日加息0.25%后,沪深股市股指分别上升0.07%和1.23%;在2010年12月26日加息0.25%后,沪深股市股指分别下降1.90%和2.02%;在2011年02月09日加息0.25%后,沪深股市股指分别下降0.89%1.53%。但总的来说,加息还是对股市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

4.4 利率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在房地产方面,上调利率对抑制需求,平稳房产价格会起到积极作用。专家认为,央行上调利率的幅度对住房消费者的心理预警作用仍很大。虽然央行每次加息的幅度都不大,但是央行采取这种频繁的利率上调,表明利率再度上调的几率非常大,从而让消费者产生对后期成本明显增加的预期。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是会抑制一部分普通消费者的房产需求,利率的上调肯定会对房产需求者的心理产生影响,市场将出现短暂的观望态势。由于央行的频繁加息不仅给房产投资者造成了投资成本的上升和投资风险的增加,更是让投资者产生未来再度上调利率的心理暗示。因此,利率上调对房产投资者特别是对部分持有多套房产进行投资的人群会释放部分手中房产来缓解投资的压力和风险。但在2004年~2007年之间的加息,并未对房地产投资的需求造成显著的影响,房价更是翻了一番。

而在2008~2009年由于央行的大幅降息,房地产市场格外火爆,房价也未见下降趋势,因此才酝酿出了2010年出台的国十条等抑制房价的措施条款。因此,央行本阶段的大幅降息还是对房地产市场起到了一个促进作用。

2010年后,决策层相继出台“国十条”等相关调控房价政策,房价增长率有了一定的回落。作为政策中一部分的加息,也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加息会使投资收益明显下降,促使一部分投资者进行出售,从而大量增加二手商品房的供给量,抑制房价的快速增长。

4.5 利率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分析了2004年之后三个阶段央行利率调整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影响之后,我认为利率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一部分,应该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首先,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在克服通货紧缩、刺激经济回升中发挥了应有作用。有人用利息降低而储蓄依然增长来否定利率的作用,应该说这种观点是缺乏说服力的。实际上,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对我国名义利率的变动是相当敏感的,我国利率降低之所以呈现储蓄依然增长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提高,从而导致货币需求的预防性动机增强。同时,由于我国居民缺乏可投资的工具,且银行储蓄具有安全、存取便利等优势,所以,储蓄存款成为了我国居民家庭资产的主要形式。因此利率的作用是在我国客观存在的。

其次,我国利率变动对消费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知道利率是即期和未来消费之间交换的价格,或者说,利率是即期消费的机会成本,这是利率变动能够影响消费的根源。利率变动对消费的影响具体体现为:利率升高,人们抑制即期消费,选择延期或(储蓄)。反之亦然。有人认为,中国人一贯崇尚节俭,消费信贷不发达,加之改革使居民对未来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强,因此,利率的降低不会带动对消费的相应增长。应该说,这一看法与我国实际不完全吻合。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某些因素的客观存在的确对利率刺激消费作用的发挥构成制约,但这种制约并未大到居民消费对利率变动没有敏感性的程度。在我国住房信贷、按揭信贷、分期付款等方式日益普及的今天,对利率的变动将会越来越敏感。

第三,利率变动对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明显。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高利率作 为反通货膨胀的重要措施,20世纪80年代,以色列在反通货膨胀时,曾一度使真实存贷款利率分别高达78%和406%,阿根廷则使真实存款利率高达294%。我国高利率对抑制严重通货膨胀的作用也是显然的。2002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经济增长重新升温,通货膨胀的苗头又有所显现,央行及时提高了利率水平,从而使经济得以平稳增长。

五、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1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和意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市场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积极意义。

首先,利率市场化可以让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金融机构采取了差异化的利率策略,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其次,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增强金融机构获利能力。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会上浮贷款利率,那么,就能够获得更多贷款利息收入,为银行增加更多获利能力。同时,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的时候,可能会更加严格贷款条件,对于发展前景更好的中小企业优先贷款,这样也可以进一步减少不良贷款。同时,还可以增加金融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促进金融服务创新。

第三,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提高信贷质量。贷款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机构会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而使那些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风险较大且信誉度低的客户将退出

信贷市场。

第四,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更有效地吸引闲置资金。利率市场化或再择机有序放开存款利率,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可以更加有效地吸纳闲散资金,把社会上闲置的资金很好地利用起来,如果利率上涨,可以更加吸引大客户闲置资金,利率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利率,那么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就可以在短时期内吸引到更多数量的闲置资金,以备今后发展。更好地把闲置资金利用起来,利率市场化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更好地创造价值,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第五,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不再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设立上限,有利于农村信用社自主定价,有利于统一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政策,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环境,有利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创新与提高。

第六,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加速银行升级。利率市场化将促使资产定价更加透明,而商业银行利息差有利于竞争,经营模式转型压力增加,加速传统银行业务向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转变,促进银行进一步升级。

5.2 中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经济形势下,利率市场化应该循序渐进,配套措施应该加强出台,商业银行在经历了近几年的快速扩张后,此时加速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盈利带来的减少效应形成叠加,使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受到较大压力。这是对银行业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同时,从一般经营来看,从保护存款人的角度出发,我们必须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制度。

此外,我们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利率体系以及传导机制。利率市场化的本质,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利率水平的变化,所以必须要确定统一完善的利率。同时,现有利率传导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另外,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单一,资产50%以上是贷款,负债中70~80%是存款,在金融创新不足,以及资产证券化没有全面推开的情况下,利率的放开必然导致商业银行之间局限于价格竞争,特别是中小银行更有价格竞争的冲动。

还有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进一步加快银行的战略转型。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需要战略引导、市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自主性定价,这需要对银行内部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对经营方针进行调整,对市场进行跟踪分析,对于长期在管制利率下开展经营活动的商业银行来说,这将是非常困难的事情,特别在利率管理方面,由于利率管理的机制长期以来比较欠缺,内部的管理体制也没有完全理顺,如何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利用先进的管理工具,对资产负债表进行统筹和分析,涉及到期限、品种、授权等等,都需要相关部门通力配合。受到资本、人力、网点等制约,中小银行无法与大型银行开展正面竞争,定价基本不具优势,而且利率市场化要求的中间业务收入转型等,中小银行的条件相对比较差,战略转型需要更艰苦的探索。

致 谢

本论文是在我的导师 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 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 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 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整个学习阶段的同学们,正是由

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选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给予转载和引用权的资料、图片、文献、研究思想和设想的所有者,谢谢你们!

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地感谢!

参考文献

[1]颜志欣,刘亦文 利率变动对我国经济主体的行为影响与政策选择 统计与决策,2009(20)

[2]王文平 经济发展中的利率政策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武晋,郭建伟 2006年利率政策实施效应分析 运行分析,2007(6)

[4]王克武,李天德,吴聪敏 我国利率调整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 统计与决策,2009(21)

[5]韩立峰 现行利率机制对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6)

[6]易宪容,张群群 中国利率调整之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6)

[7]施兵超 利率理论与利率政策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8]唐湘晋,赵亮 利率、投资、储蓄和货币供给量的协整分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4(10)

[9]王吉恒,张雪云 我国利率变动对资产投资的影响分析 货币与资本,2009(11)

[10]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商务印书馆,1983

[11]赵进文,高辉 中国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的模型实证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2005(1)

[12]洪小泉 从银行利率调整与货币政策效应论利率市场化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3(3)

[13]罗萌 我国利率调整的经济效应分析 西北大学,2009(6)

[14]黄达 货币经济学(第四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5]杨怀保 中国货币政策对进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 湘潭大学,2010

[16]李晓峰,朱九锦 中国进出口额与利率变动的关系——基于交易费用的一个解释 财经研究2009(35)

[17]林毅夫 利率政策将成为调控的主要手段 经济研究参考,2007(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