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关于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理论的当代启示

2022-12-04 来源:榕意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马克思关于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理论的当代启示

作者:邵先军 王德侠

来源:《经济师》2010年第08期

摘要:人类劳动如果盲目地改造自然使之适应自身的生产与发展需要,就会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使人类自身的生产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威胁。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理论的核心是要求人类以劳动为媒介正确处理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互动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这为我国走上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物质变换理论 物质资料生产 人类自身生产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037-03

一、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理论的内容

在《资本论》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理论。马克思指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1}劳动“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造自然物质的形态。”{2}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倒不如说,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因此,我们不必来叙述一个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的关系。一边是人及劳动,另一边是自然及其物质,这就够了。”{3}“只是指人用来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人类生产活动,它不仅已经摆脱一切社会形式和性质规定,超乎一切社会之上,并且作为生命的表现和证实,是还没有社会化的人和已经有某种社会规定的人所共同具有的。”{4}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理论指出了人类以劳动为媒介而产生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人类通过劳动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以适应自身的生产与发展的需要,可以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持续发展;二是人类通过劳动盲目地改造自然以适应自身的生产与发展,会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恶化,最终使人类自身的生产与发展面临着严重威胁。其核心是要求人类以劳动为媒介正确处理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互动协调发展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马克思指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的可持续发展愿景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理论要求人类通过劳动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类自身生产与发展的需要,促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这个原则,必须深化认识和正确处理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1.深化认识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之间相互关系。第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自身生产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必需。首先,物质资料生产使人成其为人本身。马克思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所发生的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5}其次,物质资料生产为人类自身生产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一种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如果没有借以进行劳动的对象,劳动便不能生存;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一种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提供劳动者本身的肉体生存所需的资料。”{6}

第二,人类自身生产是物质资料生产得以进行和发展的条件。一定数量的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如果没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任何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物质生活;如果没有人口的世代更新,没有人口一代又一代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积累,就没有物质资料生产的继续和发展。所以,人类自身生产是物质资料生产得以进行和发展的条件。

同时,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还相互制约对方发展。首先,物质资料生产制约着人类自身生产。马克思指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7}人们不能任意选择自己的物质生产条件,人类自身生产只能在已有的物质资料生产所提供的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人类自身生产的发展与变化归根结底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与变化的结果。其次,人类自身生产也反作用于物质资料生产。在物质资料生产条件已定的情况下,当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在数量、质量等方面相适应,就可以对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当人类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在数量、质量等方面不相适应,就可以对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起着延缓或阻碍的作用。

2.正确处理好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之间的按比例协调发展关系。马克思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换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8}

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之间按比例协调发展,使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否则使自然资源或人力资源遭到破坏和浪费。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规模,必须足以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个劳动量得到充分的利用。……生产资料,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是充分的,因此,必须一开始就估计到这一点,并按照适当的比例准备好。换句话说,生产资料的数量,必须足以吸收劳动量,足以通过这个劳动量转化为产品。如果没有充分的生产资料,……劳动就不能得到利用;……如果现有生产资料多于可供支配的劳动,生产资料就不能被劳动充分利用,就不能转化为产品。”{9} 三、马克思指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的不可持续发展倾向

马克思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中揭示了人类通过劳动盲目地改造自然以适应自身的生产与发展需要,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恶化,最终使人类自身的生产与发展面临着严重威胁。具体表现在:

第一,揭露了在物质变换过程中对土地的滥用和破坏,使人类最基本的生存与发展条件面临严重威胁。马克思在比较小、大两种土地所有制同滥用和破坏土地自然力的关系时,更强调大土地所有制的破坏性。他说:“前者(指小土地所有制——引者)更多地滥用和破坏劳动力、即人类的自然力。而后者(指大土地所有制——引者)更直接地滥用和破坏土地的自然力,那末,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二者会携手并进,因为农村的产业制度也使劳动者精力衰竭,而工业和商业则为农业提供各种手段、使土地日益贫瘠。”{10}

第二,揭露了在物质变换过程中对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破坏。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曾经写道:“耕作的最初影响是有益的,但是,由于砍伐树木等等,最后会使土地荒芜。”{11}森林可以调节水分,从而影响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作用,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所以保护和培育森林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三,揭露了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大量过度开采等,给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马克思在分析由于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作用而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加剧时指出:“劳动生产率也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自然条件所能提供的东西往往随着出社会条件决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地减少。……我们只要想一想决定大部分原料数量的季节的影响,森林、煤矿、铁矿的枯竭等等,就明白了。”{13}

四、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给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启示

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所面临的形势仍然是严峻的,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然资源短缺且开发利用不尽合理。水的日益紧缺是我国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资源问题。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大部分城市缺水。我国人均耕地0.1公顷,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4%,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减少。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0.1公顷,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7%。在资源的利用上,缺乏规划和管理,不少地方存在着乱采乱挖的现象,对资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二是环境污染严重。全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多年处于较高水平,大部分城市空气污染较重。加之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本来就短缺的自然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着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来越大的压力。三是生态恶化趋势仍未得到彻底遏制。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和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近4亿,因荒漠化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540亿元,目前全国有1300万公顷农田受到荒漠化危害,耕地退化率超过40,草地退化率达56.5。全国有2/3的河流和1000多万公顷农田被污染。因此,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自然成为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理论为我国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13}

首先是实施以高科技为基础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战略创新。我国目前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要同时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双重发展目标,这就使得我们有机会充分利用全球信息化的最新成果带动工业化,促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进程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一要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要占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高点,形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尽快使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新的成长链;二要通过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特别是要加快我国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步伐。三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形成互动的良性循环。 其次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我们要充分考虑我国资源短缺、环境脆弱的基本特点,不断提高工业化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互动的良性循环。一是要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资源勘探,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资源的综合利用。二是要加强生态建设,遏制生态恶化。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大防沙治沙力度,加快小流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加强草原建设,遏制草原退化和荒漠化。三是要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加强环境保护关键技术和工艺设备的研究开发。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监督。开展环保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再次是实施人力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的战略创新。走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目的不是排斥劳动力,而是一个不断创造和扩大就业领域的过程,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就迫切需要加快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此必须做到:一是继续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质是实施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并且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振兴的前途。二是加强教育和培训。教育和培训必须为了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类人才,使人才结构更加趋于合理,促使人力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与人力资源充分开发与利用形成互动性的良性循环。 注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2}{3}《资本论》第1卷,第56页、第87页、第208-209页 {4}{10}{12}《资本论》第3卷,第921页、第917页、第289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73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7页

{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第533页、第580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第33-34页、第27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页 {13}《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第23页 (作者单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管理系 山东烟台 264001)(责编:贾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