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文在其手”的人文传统
赵宏祥
[摘要]“_有文在其手” 一语,本出自《:左传》,坪措在人手中形成近似汉字的、掌续从汉字的源流扇 度考察“有文在其手”,在由“画成其物”.到笔.划规想.的演进过程中,汉字.与人类.手中掌敌产生的某些共性, 为“有文在其手”的“存在”挺供了客观_的条件。在中国古代:,“有文在其手”呈现的意义与文字象形、贼 聲信仰、姓氏文化、诗文用事有关其所构建的人文传統,,是一个乳具有内在关联,同时却存在非连续性的 的意爻序'列。“有文在其手”的内涵与_外延s为传绣■文化提供了充疋的知识资源。
[关键词]有文在其手歲纬姓氏人文传统
面分壤号〕K890
〔文献标识碍〕
A
食蠢蠢藝〕1674 - 0890 (2017) 04-132-10
手中交错纵横的掌纹本是自然生理现象。在 古人的想象中,攀纹的__**纹”与:文学的_“_文”似 乎存在某种共通之处。汉宇创制中有“近取诸
身;’取象为字的做法,如《说文.叙》指* “依 类象形,谓之文”①,顾炎武则指出:“三代以 上、言文不言字。”②由此,在古人认识中,拿纹 中或许包含汉字,加以附会,也就出现了所谞 “有文在其手”。在中国古文献层累的载记中, “有文在其手”呈现出亩人在文字象形、谶纬信 仰、姓氏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和观念,既有一定内 在关联,同时也发生不断迁移,存在明显的非连 续性,所构建出一系列内涵丰富的人文传统,值 得进行梳理考察。
手,曰为“鲁夫人”。(《II公元年》)
季世曰唐叔虞...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昭公元年>)
昔成季友.,及生,如卜人之言,有 文在其手曰“友”。 年》③
(《昭公三十二
孔颖:达|
JE
义.云
手之文理自然成字,有若天之所命 使为鲁夫人然,故嫁于鲁也,成季、唐 叔亦有文在其手曰“友”、曰“虞”。
对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义》进一步 解释:
隶书起于秦末,手文必非隶书。石 经古文處作炊,鲁作表,手文容或似之。 其“友”及“夫人%固当有似之者也。
M
一、经学解释与“有文在其手”的
“客观存在”
“有文在其手”的记载始见于《左传》:
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
石经古文主要出薄于壁中书,孙海波《魏三
体石经集录》指出:“要其写经之年代,当在六 国晚周之际,其书法即六国通行之字体。®所谓 六国文字,源自商周甲骨文、金文而又有所简化、 规范。《正义》的这种观点出现后',得到了宋人
[作者简介]赵宏祥(I987 -),山西山阴人,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抓研究賓。(广东广州,51〇275)*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史”(.课题编号:10&ZD102:)..;中山大学2017年度高枝基
本科研业务费青年教师培育项U “清人注清诗”i (_项目编号:17wkpy8.9_)_的阶段性成果。
®;许慎撰_、段玉裁注::C说丈解字注》,上海:上海古贛出版杜_1988年板.,第754页,3 ■'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〇〇6年版,.等12〇1页9
:!譲’左丘明传、杜预注、乳颖达正义:_C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713.、 2023、2128 页。
④孙海波.:《,魏.三体石玆集象.__源滹二》,台北:艺文印书馆I975年板,.第%頁。
132
政阳修、a应麟的积极的响应,在虜世的考订文 字中也时见引录,®得到了广泛认同。
解读正义》的=“虞作饮,鲁作丧,手文容 或似之”,贝应从甲骨文、金文的形态及溯源古音 进行考察。.章太炎考证古字“虞” _的本同 “牙”,古字“牙”又与“'齿’字相同,®所以古 文虞钦当本自齿宇。《说文》:“齿,口新骨也,象口
文无为字’未确。”⑩“为”宇《说文》释为:
c
U
“母猴也,其为禽好爪,下腹为母猴形,5育曰爪 象形也”段玉裁注与i呜盛的意见不谋而合,云: “《左传》‘仲子生,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手 文必非若小篆为鲁,盖作衫卷。,容或相似也。”傾
不难发现,无论是孔颖达“掌纹容或与石经字 体相似”的判断,还是王、段的观点,认为“为” 字属于拿纹,在逻辑上的依据,其实都是认定了 “汉字字形与手中掌纹存在着的某种近似关系”。
依照这种逻辑进一步考察,手字手《说文》 释为“拳也。象形。凡手之属皆从手:⑫所谓 “手与拳不同,张指为手,握指为拳。,”®握拳则 掌纹隐藏在手中,所以《说文》又释掌字:“手 中也。”段玉裁注手有面有育。,背在外则面在 中。故庄手中,《左传)〉云有文在其手者,在掌 也。”_掌字的古文写法,往往作必、欣、蚧,©> 其中笔划类似一个简体的“从”字,颇似取象于 人手中的掌纹。而“手之象形文当为#,篆文省 变为f。”⑯观察其构型,也有颇近简体'‘从”字 的存在,此外在《说文》所举的手宇:#?平中,顧:也能看到近似简体“从\"字的构件。
以此出发,再观察“虞作饮,鲁p族”,不难 发现石经中“虞”字通“齿”,写作画其中~形构 件,不仅与“掌”字的写法非常相近,也类似一 个简体的“从”字》而石经中鲁字写作廣,下半部 分也近似构成一个简体“从”字。至于“为”字
j
齿之形:而“牙,壮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
“牙”、“齿”二字意思相同,在用法上齿小牙大, 所谓“对文则殊,散文则通'③所以虞字音筒牙, 両写作齿也是合乎当时文字习惯的。甲骨文中齿
c
M
是象形字
H
,®后来演变为汉简中的必,⑤《说文》
作◎,进而又写作©,再加上声符,遂演变为
现在的形声,同样,“鲁”字亩同“旅”,《说
文》释旅:“军之五1人为旅。从放从从。从,
T
俱也。古文旅^赏文以为鲁2:之魯,⑥申膏文中 “旅”往往写作⑦释作“在旗下为二人”,⑧所 以,旅字在石经中写作嚴®,也就理所当然了。
f正义》继面认为“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 P为‘鲁夫人’”其中不可以解作:•賓‘为鲁夫 人’”,指出:
此传言“为鲁夫人”者,以宋女而 作他国之妻,故传加“为”以示异耳c 非为手文有“为”字。
清人王鸣盛却不完全同意孔疏,认为“为 可能也属宁掌纹,指出:“爪部‘为’宇重文, 卩字注古文‘为’,此手文所可有。《疏》云‘手
m败.阳修■在其《韩城鼎铭跋》中引杨南仲释词指出:“鲁字,古作农,3”(I集古录跋尾》卷一,《欧阳修全集》全
集_卷一三四,.北京:中华书.局_2001年板,第2〇69页。王应麟在《菌学纪闻》卷六“仲子有文在其手”条4^录
f
庄义|
的解_释,可见其观点与之相同,(《爾学.纪闻I,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〇〇8年版,第865_页)而后世中关于(:左传》 “有文在其手”的考订,如明陈许延《春秋左传典略| (卷一_)_、清人沈涛《铜熨斗斋随笔| <卷二)也多.引录《.正 义》的_说法,可见从石经字形的角度解释“_有文在其手”,大致可以视作古人.历代层累的一种共识。
② 章太炎: <小学答闽|,|章太炎全集.》:,上辱:上海人民出版社2〇M年版.,第478页,3
③④⑤⑥⑦⑧
于省吾:《 甲骨文字.释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21贸a 甲骨文编》_(前7_ . 42 . 2),《古文字诂林$第2册,上海:上海教育出_版杜1999年敕,第分5寅.;, {古文字诂林|第;2册,第556页。 许慎撰,段玉裁注:I说文觯字逢》,第312_贳3, 《甲骨文编》.(:前1 . 15 . 3),《古文字妹.林》第6册,第_555页。刘心源5《 奇恭室吉金文迷续穆四库全书.》第903_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63萸。
暴《古文字话林|第6册.,,第555页D⑩王鸣.盛;《蛾术编:,》,上海:上海书店出板社2012年版,第350页9 _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113衷__,5
许慎撰、段玉裁注t. |说文解字法》,第593.11.,_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J5時春八,上海:上海书店出板社19奶年版,第1S页.⑭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593页。⑩《古文四.声(王庶子碑)、(唐韵:)、(唐.韵),《古文字诂林》.第9册,第602页。讓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窥证》卷八,第19页,麟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逢》,第593.莢,a
133
在甲骨文、金文中写作1、fv①从爪、从象,作以 手牵象形,与掌纹近似的简体“从”字似乎投有关 系。但《说文》所举“为”字作丨L可能也自有其 原因,马叙伦先生指出:“丨丨象,两手连臂用力之 形……疑丨丨为之倒文,f!字为友之异文& ‘为’、 ‘友1音同喻三,故古文经传以为‘为’字。”②友 字甲骨文、金文写作队\\_,《说文》释“友” 字i v从二又,相交友也〇”吒两个•‘又”是两手 相助,引申为朋友。这样看,“为”字以及季友“有 文在其手谓之友”的“友”字,从字形上都与筒体 的“从”字有某种共通,即麵人的掌纹存在相似 通过以上对相关甲骨文、金文字形的考察, 不难总结出在汉事线条化、规范化过程中,“线 条搭建起来的“手”字、“掌”字与人手中掌 纹确实非常接近。类似的构形在其它汉字中也有 出现,或者从这些构形可以倉接联想到手中的掌 纹,或者由近似的线条,可以将其它汉字与手、 掌二事联系起来,禅与掌纹建立联想。,
这种联想的源头,应与通过龟申兽骨占卜, 査看其横竖裂纹来判断寊凶有关。占卜所用的甲 骨文,宇形有很强的象形性。清人胡渭指出“龟 之有文》如木石.之文理,有可推辨,又如鲁丧人、 公子友有文在其手之类,⑤汉字源于ffl画,通过 描绘物体的代表性特征由ffi画抽象为符号„即所 谓“象形”,这是汉字最基本的形体构造之一。 《说文•叙》释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随体诘诎”就是“以弯曲的线条”画成物体, 而这些“线条”固定I来,实际已经包含了对围 像的理解。这些理解经过完警,逐渐形成了先民 将图像转化为线条的“共同意识”。g先民面对 拿纹的a像时,经由“共同意识\",便会自然而 然联想到文字,也就产生了所谓“有文在其手%
总之,“有文_其手”最初载于经书,而其 来源则与先民在文字形成过程中某些观念相关。
Ijh义》将
“有文在其手”与石经古文相联系,
实际上是以文字的构型为媒介,利用文爭与掌纹 的相似来进行解释,符合汉字发展的规律;也为 “有文在其手”的客观存在找到了相对合理的依 据。因此,“有文在其手”也成为经学、小学考 订、注释中的知识资源,不断得到接受和阐释。
二、成为谶纬的“有文在其手”
“客观存在'反映出先民
在汉字在从“画成其物”到笔划规范的演进过程 中的象靡思维。但这种思维在吉代却经常被神秘 化,随着汉代谶炜之学的兴起,源自子经的“有 文在其手”也被赋予了谶纬的意夂。
M有文在其手”的
f左传》所载“有文在其手^
两例都来自解
梦、占卜的提示,不难使人联想到《韩非子•诡 使》曾提到所谓“视手理”。
今战胜攻取之士,劳而赏不沾,而卜 筮、视手理、狐蛊四为_顺辞于前者日赐。⑦
“视手理,即相掌之术'⑧韩非将“视手 理”与卜筮、狐盘等并列,一如司马迁{报任少 卿书》所说“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这 里的“视手理”也应近乎
f
当时的占卜(史)
官,职责是为统治者解读掌纹。卜有卜辞,而其 中有些卜辞具备谶诗的性质,也就是所谓谣谶。⑩ 以往有文在其手
ws
经常被视作谣谶,清代所辑
《古今图书集成》中,即将“仲子生有文在其手 曰膂夫人”归人谣谶鄧这种判断显然不尽合 理。,通过对“有文在其手”客观存在的分析,不 难寻绎
w有文在其手”符合先民在文字形成过程中的一
些观念和体认,确有n客观存在”的可能。,
TO C甲骨文'编》< 库1.687):,:.<:金文鐮I.
②
③ ④⑤⑥⑦⑧⑨
m古人所谓的解读,实际是观察掌纹并
进行判断和联想,这棊t图像的思维过程,与谣
赵歲壸《古文字话株》第3_册,第_33_3.、334页。
马叙伦:《説文解字六书籁桩卷六,第5〇页。
< 续甲骨文编》(:新52_82)_,《:拿文.编》(君父簟),《古文字诂姝》第:3册,第453:贳..3许慎搆、段玉裁注文解字秦》 ,第必2.衷〇•胡渭洪范正论. 》,4丈渊阁四库全书》.第位册,上上海古籍.出版杜19S7年版,第452页《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竽注》,.第755_贸__3.
韩#撰、王先谦集解t《.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烏19S2年板,第412页。文廷式:《纯常子枝语》,《续修四库全书»第II65册,第2打贫。
班_固撰,颜师古注:《 汉书北京:中华书局I%2年版,第:4;2〇9页
刘师_培认为谶.纬.与“家为巫史”的遗风有关,虽然其为“援饰遗,绦之语,别立鐵.缔之名”,实际上应爾源自
“民神杂'糅,祝史之职特崇”的时代“《谶纬论》,邬国义等.编校《刘师.培史学论著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2006 年版.,第210衷)_美卷学师则_指出“所谓‘_谣谶*是措那些民间流传妁以欹谣形式预此未来社会政洽状况的鐵言/ :(〈(论谋谶:与诗谶》,《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三版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〇13年版,第25页)
{古今固书集■咸>,雍正四年铜活字=本。
134
谶依赖多义性的歌谣并不相关。
在汉代的纬书中,“有文在其手”与谶纬思想 的神秘主义结合,派生出一套“特殊”的话语体系。在这套体系中,掌纹呈现的内容不仅可以附 会为具体的文字,还可以从掌纹的图像派生出更 复杂的意义,如《春秋元命爸》谓:“蚩尤虎卷, 威文立兵”。宋均注:“卷,手也,手文威字 也。”①上古时代没有文字,纬书此说虽然来自附 会,但从《礼记》载东夷“被髪文身”之说,不 难想象,“威文”很可能是一种是代表兵的纹身 图案。而在《论语摘辅象》则将孔子弟子的品行 一一与掌纹对应,如“仲弓钩文在手,是谓知 始;宰我手握户,是谓守道,子游手握文雅,是 谓敏士;公治长手握辅,是谓习道;子贡手握五, 是谓受相;公伯手握直期,是谓疾恶;澹台灭明 岐掌,是谓正直”。②从王充《论衡•佚文》中, 可以发现汉人解读掌纹的方式。
察掌理者,在左不观右,左文明也。 占在右,不观左,右文明也。《易》曰:“大人虎变其文炳,君子豹变其文蔚。”又曰:“观乎天文,观乎人文。”此言天 人以文为观,大人君子以文为操也。③
述割据四川,后自立为帝,《东观汉纪》载:
述梦有人语之曰:“八厶子系,十 二为期。”觉,语其妻,对曰:“朝闻 道,夕死尚可,况十二乎!”
公孙述,有龙出其府殿中,夜有光 耀,述以为符瑞,因称尊号,改元龙兴。
述自言手文有奇瑞,数移书中国。④
王莽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大力提倡谶纬,炮 制出很多符命,以之为其执政合法化的凭证。当
时这种宣传影响很大,其它政治势力也纷纷效仿 以谶纬张目。公孙述应合称帝种种符瑞有梦中得 谶、瑞兽现形等,而“有文在其手”也是其中之
《东观汉纪》未说明公孙述手中究竟为何字, 《后汉书•公孙述传》对此事的记叙,基本沿自
一
。
《东观汉纪》,而有所增添。
述梦有人语之曰:“八厶子系,十二为 期。”觉,谓其妻曰:“虽贵而祚短,若 何?”妻对曰:“朝闻道,夕死尚可,况十 二乎! ”会有龙出其府殿中,夜有光耀,述 以为符瑞,因刻其掌,文曰“公孙帝”。⑤
《后汉书》说明公孙述掌纹呈现出三字“公 孙帝”,直接地预示公孙述应当称帝上合天意, 而梦中得谶、瑞兽现形似乎只是为此三字作注脚。 更为关键的信息是“因刻其掌文”,从“刻”字 可以看出“有文在其手”在当时的传播方式,似 乎应是以掌纹的图像为谶,将从中解读出天授的 “公孙帝”的三字刻在某种载体之上,然后昭示 天下,也就是所谓“移书中国,自陈符命”。从接受角度来看,首先“有文在其手”直接 具象于人体,与古人在所谓“骨相”上种种神秘 的附会一脉相承,©较之辞语隐晦的谣谶似乎更容 易传播和理解。其次“有文在其手”出自《左 传》,在汉代谶纬学说中,依《左传》为图谶是当 时政治生活中的显途,如公孙述之后,“贾逵欲尊 《左氏传》,乃奏曰:‘五经皆无证图谶以刘氏为尧 后者,惟《左氏》有明文。《左传》陶唐氏既衰, 其后有刘累学扰龙,范氏其后也。范归晋后,其处
《易•系辞》云:“物相杂,故曰文,文不 当,故吉凶生焉。”《说文》释文为“错画也”, 将代指手中掌纹的“文”与《易》中涵义丰富的 “文”相接,进而能够解读掌纹的图形。视手理 (察掌理者)对掌纹的解读与政治关系紧密,其 所“视”“察”的是精英群体“大人君子”的掌 纹,而不是普通下民,将代指手中掌纹的“文” 与《易》中涵义丰富的“文”相接,经由他们的 解读,利用的“文”字的多义性,使得掌纹得以 包含《易》中“圣人之治道”。所谓“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掌纹中 能解读出与“时变”、“天下”有关的内容,这与 谶纬运用所谓预兆服务于政治目的人出一辄。史书中以“有文在其手”为谶的记载,首见 的是两汉之交的公孙述。王莽取代汉朝后,公孙
①②③④⑤
安香居山等编:《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89页。 安香居山等编:《纬书集成》,第1070页。 王充撰:黄晖校释:《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65页。
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11页。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35页。
⑥ 关于“骨相”的奇异,先秦有很多传说如“黄帝龙颜,颛顼戴午,帝喾骈齿,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
漏,汤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阳,周公背偻,皋陶马口,孔子反羽等”,作为帝王将相地位、能力受之于天,或异 于常人的证据,汉人将“骨相”进行了理论化,代表作如王充《论衡.骨像》、王符《潜夫论.相列》等。理论的基点 大约都是“天授骨相”,“命运与骨相相关”。
135
者为刘氏’”。®通过后人所辑的《世本•氏姓 篇》,可以发现其中已经记载“刘氏,本自陶唐 氏,其后刘累学扰龙”。②这种说法在后世逐渐演 变为“刘累有文在其手曰刘”的说法,如:
刘氏出于祁姓,帝尧陶唐氏子孙生 子有文在其手曰:“刘累”,因以为名....有子留于秦,自为刘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③
免之子十,其长考监明先死,而不得 立,故尧有煞长之诬。监明之嗣式封于刘,其后有刘累,事存《汉纪》。《唐表》云: “陶唐子孙生子有文在其手曰刘累,”按 《左传》“有文在其手曰刘”。(《路史》)®
可能来自某种窜伪的版本或者臆造。从汉儒插注媚
世清况看,当时将“有文在其手”植人以尊刘姓为 目的的谶纬阐释,显然属于题中之义。在大致相同 的社会氛围中,较之贾逵等人从《左传》附会图谶, 公孙述以源自《左传》的“有文在其手”说明其称 雜合法性,不异于一种‘‘导夫先路”的举动。在建构政治神话的语境中,解读谶纬化的 “有文在其手”,或许可以得出当时较为具体的政 治目的。《左传》中,唐叔虞,季友的名字都是 取自手中之字,这就是所谓“以名生为信”,⑦并 没有太多复杂含义。至《晋书》则记载刘渊诞生 时“左手文有其名,遂以名焉”。®在以谶言作为 政治话语时代,各种妖异怪诞层出不穷,仅仅预 测姓名的谶言似乎称不上神秘。但联系刘渊的世 系,作为匈奴人,预言其出生就有汉名,无疑对 修饰其世系与血统有着某种帮助。®此外,这种 预言的传播,对刘渊的民族身份起到模糊和掩饰 作用,在刘渊建立融合胡汉的政权的过程中,可 能存在着积极的意义。
《隋书》载杨坚“有文在其手曰‘王’。长上 短下,沈深严重”。⑩杨坚在掌控北周朝政后,不 断为自己加封,散布“有文在其手曰“王”的预 言,在其受封隋国公而未进位隋王时,显然具有 现实意义。对掌纹的细节添加,也为预言赋予了 更多的阐释空间。《潜夫论•相列》谓:“手足欲 深细明直”,就指明手足纹以细、深为佳。®如
检索可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是这种说
法目前看到的最确切的出处,但《新唐书》中并 未给出所据。直到南宋罗泌《路史》,才指出“刘 累有文在其手曰刘”之说出自《左传》。但是,在 今所见《左传》中,载“刘累”事的“昭公二十 九年”并无此句。事实上,孔颖达在《正义》中 已经说明:“《传》说‘处秦为刘氏’,未知何意言 此。讨寻上下,其文不类,深疑此句或非本旨。盖 以为汉室初兴,捐弃古学,《左氏》不显于世,先 儒尤以自申。刘氏从秦徙魏,其源本出刘累,插注 此辞,将以媚于世。”⑤既然《文公十三年》“其 处者为刘氏”句,有可能为汉儒或增加,©那么 罗泌所言的《左传》“有文在其手曰刘”出处很大
①②
③④⑤
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第535页。
秦嘉谟辑:《世本》,《世本八种》,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第239页。欧阳修等:《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244页。罗泌:《路史》,《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83册,第312页。《十三经注疏》,第H13页。
⑥ 杨伯峻先生与前人观点不同,认为“其处者为刘氏”应为《左传》所固有,聊备于此,参见《春秋左传注》
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97页。
⑦
《 左传.桓公六年》载桓公得子,向申蠕询问如何取名。申蠕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
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以名生为信”也就是以婴儿身上的特殊标记 取名,将手中的掌纹想象为汉字,不啻可以视作一种可以取名的特殊标记。⑧ 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645页。
⑨
刘 渊的汉姓汉名与其世系关系紧密。赵勇先生指出:“并州屠各酋长的假托世系,可以追溯到刘渊之父刘豹。
单于呼厨泉留质于邺,右贤王去卑归监其国,始终维持了胡姓、胡名。只有于扶罗子、左贤王某改为汉姓、汉名,是不 可思议的。笔者以为:于扶罗之子、左贤王某所使用的姓名,应该也是胡姓、汉名。他被称为刘豹,其实是后人的附 会。嘉平年间,并州屠各酋长刘豹统一五部,此人使用的是汉姓、汉名,南匈奴贵族也有使用汉姓、汉名者,其中最著 名的人物,有两位右贤王刘猛与刘宣,唐长孺先生说‘刘渊的假托世系,自然首先要取得匈奴贵族如刘宣的承认’。” (赵勇:《汉赵史论一匈奴屠各建国的政治史考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05页)所以刘渊的汉姓汉名,是 其伪托出自于扶罗之后,与刘猛、刘宣等“血脉相连”的一个重要体现。
⑩ 魏征等撰:《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页。⑪汪继培笺注《潜夫论》时并未对“手足欲深细明”进行解释。(参考《潜夫论笺校正》,北京: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310页)汝企和先生指出:“《潜夫论.相列》中,有一句话颇耐人寻味,即‘手足欲深细明直’ 一显然,手 足的外形是不可能‘深细明直’的,这些词确实是形容手纹(或脚纹)的。”这种解释是合理的,值得参考。(《中华传 统文化探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3页)
136
此,就可以解读出杨坚的手中掌纹的“长上”昭 示其上应天命,掌纹的“沈深”则寓意其富贵吉 祥,对掌纹的细节描写,无疑使得“有文在其 手”的预言内容更加丰富化、神秘化。
谶纬化的“有文在其手”所呈现的文字,在 不同的载录中,有时会产生变貌,其中原因很可 能来自编造谶纬的政治目的发生改变。《梁书》 载萧衍“有文在右手曰“武”。①“有文在其手” 赋予萧衍的“武”,似乎是预测其“以武见功”, 联系其称帝前拜为“大司马”,此“预言”在当 时可谓立验。至于是否亦有意预测其死后获得 “武帝”谥号,在萧衍在世时,显然编造这样的 谶言不符合常理。但在其子萧绎的《金楼子•兴 王》中却明确写作:
高祖武皇帝 并上讳三字。②
有文在其手曰武帝
之。今细阅全书,知察又本之梁之国史也。各列 传必先叙其历官,而后载其事实,末又载饰终之 诏,此国史体例也。”又云:“《梁书》悉本国史, 国史有传则传之,所缺则缺之也。”®由此或许可 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承续有自的史料中,一直存 在萧衍“有文在其手曰武”的记载,这种记载可能 来自为萧衍“当时”政治活动所编造的“谶言”。 “谶言”在社会上已经公开流传过,所以《梁书》、 《南史》都延续这种写法。“有文在其手曰武帝并上 讳”贝仅应该出自萧绎之手。联系“高祖武皇帝谥 议”,对萧绎的这种行为比较合理的推测是:可能是 出于他的某种考虑,对“有文在其手曰武”进行改 造,以成为定谥“武帝”的一种“合法性宣言”, 藉以说明此谥号“受之于天'当然这其中如果还包 含别的什么目的,贝排今人能够窥探的了。
IJ
《兴王》中提到萧衍“即位五十年”,③可推 知《金楼子》此篇应当作于梁武帝死后。《梁书》 载萧衍太清三年(549)五月“崩于净居殿”,十 一月“追尊为武皇帝,庙曰高祖。”④萧衍从驾崩 到得谥,中间相隔了大概六个月的时间。天子驾 崩,依礼要“大臣之于南郊,称天以谥之”,⑤而 “谥号”的确定,需要大臣上书,©再由皇帝决 定。从《艺文类聚》中录有梁元帝萧绎所撰“高 祖武皇帝谥议”⑦来看,萧绎是参加了萧衍定谥 的过程。作为萧衍之子,萧绎的记录从常理看应 该更加可信,但为什么《梁书》不采其说呢。众 所周知,《梁书•元帝本纪》未著录《金楼子》, 根据钟仕伦先生的研究,可以得知姚察所据的梁 朝史料中并未有涉及《金楼子》。⑧在姚察之前, 已经有沈约、周兴嗣、裴子野等受命撰写《梁 史》,之后许亨写成《梁史》五十八卷,谢吴也 撰有《梁书》四十九卷。姚察所撰《梁书》则对 这些前人所撰的内容,多有参考和继承。清人赵 翼指出:“《梁书》本姚察所撰,而其子思廉续成
①
②
三、“有文在其手”人文传统的延伸
“有文在其手”见之于春秋首简,其原始意 义是古代士人阶层普遍性的知识。汉代以来多 “有文在其手”被纳人谶纬阐释,成为一种政治 书写,但因其原始意义的认知群体非常庞大,所 以关于其中解释并不能被完全限定于一端。随着 时间推移,逐渐形成了与原始出处既具有内在联 系,却又存在非连续性的的意义序列,这就意味 着“有文在其手”人文传统已经有所延伸。
在古代姓氏学中,“有文在其手”被赋予了 姓氏起源的意义,这在其原始出处《左传》中是 不具备的。
姓氏是中国人最有归属感的文化符号,在古 代姓氏又与阶级、门第紧紧相关,所谓与郡望相 属,由此知宗脉所出。八朝实彳了九品中正制,局 门大族掌握话语权以姓氏、郡望自矜,唐代虽然
姚思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页。
萧绎撰,陈志平等疏证校:《金楼子疏证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86页。
③ 梁武帝在位四十七年,五十年当为约数。④ 姚思廉:《梁书》,第5页。⑤ 《白虎通》:天子崩,大臣之南郊谨如何?以为人臣之议,莫不欲褒称其君,掩恶扬善也。故之南郊,明不得欺天也。(陈立:《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72页)
⑥
⑦
即上陈谥议,如汉时已有崔棚《章帝谥议》。欧阳询:《宋本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546页。选本中多截取《艺文类聚》此句为标
题,应非萧绎“谥议”原题,而且这篇“谥议”没有“宜上尊号曰某”的结论,可能是《艺文类聚》从原文中只截取 了一部分。
⑧参 见钟仕伦《〈梁书'■元帝本纪〉失载〈金楼子〉的原因》,《金楼子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5- 27页。
⑨
赵翼:《廿二史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页。
137
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但姓氏的高低等级仍然存在。 为了确定和维护姓氏的等级,唐代一直有编修姓 氏书的传统,如唐太宗时期修《氏族志》、武则 天时期修《姓氏录》、及林宝所辑《元和姓纂》 等,在这些姓氏书中,时常能见到以“有文在其 手”被一些姓氏引为源头的现象。
以“有文在其手”作为姓氏起源,如前文所 述,始作俑者还是汉代出于政治目的,从《左 传》找到证据神化刘氏始祖的谶纬阐释,而吕思 勉先生则据此指出:“自是之后,自托帝王之胄 裔,复成积习。”①如《元和姓纂》中记载“武: 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武,遂以为氏 族。”©此说不见于先秦典籍,胡三省指:“此由 武后附会为之说也。”③联系到《姓氏录》将武 氏置为第一,则利用“有文在其手”神化其得 姓,也是题中应有之意了。又如《元和姓纂》所 载鞠氏来源:“后稷生不窗,生而有文在其手曰 鞠。”④岑仲勉先生考察“生而有文在其手曰鞠” 来源系自《姓氏篇》,原作“后稷生不窗,鞠子 公刘”。⑤则“有文在其手”显系后世附会,但 这也说明当世家大族崛起以后,得姓自“有文在 其手”也不再是帝王的专利。
当“有文在其手”越来越多的被赋予姓氏起 源的含义,又经过不断地传播和接受,则自然形 成了一种“姓氏应当来自有文在其手”的认知, 使得人们谈及姓氏会不自觉的联想到“有文在其 手”。例如孤独及《唐故朝议大夫高平郡别驾权 公神道碑铭》写道:
权氏之先,出于颛顼,其远祖殷武 丁之小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权,因以 权受封,且命氏焉。⑥
是否存在孤独及为了谀墓,而特意神化权氏其得
姓,现在殊难考证清楚,但是“姓氏应当来自有文 在其手”的认知一旦普遍化,也就不会被是否经由 姓氏书收录所限制,甚至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制造。郑樵在《通志》中对其所见源自“有文在其 手”的姓氏一一驳斥并指出:“大抵氏族之家言 多诞,博雅君子不可不审。”⑦之所以会产生这样 的呼吁,很可能有关“有文在其手”的“氏族家 言”在当时已经相当普遍化了。尽管知晓这种提 法的荒诞,但士大夫阶层对“姓氏应当来自有文 在其手”认知的态度,却并不十分排斥。如危素 《临川危氏家谱序》中写道:“危氏之始,莫可 稽,或谓周武王之妃感异梦而生有文在其手,似 迂诞而难信,然疑若未可以遽削也。”⑧同样,危 氏源自“有文在其手”的传说,在唐代以来所纂 姓氏书中都未载,危素指出其中说法“迂诞而难 信”,但也不完全进行否定。或者可以这样理解, 作为一种知识资源,“有文在其手”已经成为了 姓氏学人文传统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时对于其 言是否多诞的衡诂,显然已经退居次席了。
再以刘氏源自“刘累有文在手曰刘”为例, 前文已经分析,可能源自汉代服务政治需要的谶 纬之言,但在后世严肃的姓氏学考证之作中, “有文在其手”作为刘氏得姓之源的材料,一直 被视作信说。在宋人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 证》、清人张澍的《姓氏寻源》等姓氏学名作中 都将其采为证据®,引为刘氏一条的开端。当然, 这样的现象也正可视作“有文在其手”自身人文 传统扩大的一种体现。
“有文在其手”在古代诗文写作中也时见使 用,如图1所示,从《左传》到谶纬再到姓氏起 源,可以看出“有文在其手”的人文传统呈现出 一种线性的延伸。在古代诗文写作中,作为用事 存在的“有文在其手”,似乎直接源自《左传》,
权氏源自“有文在其手”之说,似乎只见于
孤独及此文,在较其晚出的《元和姓纂》,乃至宋 人所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都没有引用。
①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吕思勉:《秦汉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34页。林 宝撰、岑仲勉校记、郁浩贤等整理:《元和姓纂》,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882页。 林宝撰、岑仲勉校记、郁浩贤等整理;《元和姓纂》,第882页。
林宝撰、岑仲勉校记、郁浩贤等整理;《元和姓纂》,第1439页。
林宝撰、岑仲勉校记、郁浩贤等整理:《元和姓纂》,第1439页。孤独及:《毗陵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郑樵:《通志二十略》,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4页。危素:《危学士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4册,第117页。将二书与相关文献比较,可以邓名世所引本自《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而张澍所引则本自《路史》。从此也能
窥见,作为北宋末南宋初之人,邓名世所见的文献中,仍然是“有文在其手曰刘累”,而到了罗泌《路史》应该完成了
从“有文在其手曰刘累”到“有文在其手曰刘”改造,所以清人张澍能沿从其说。(参见邓名世撰、王力平点校:《古 今姓氏书辩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8页;张澍撰,赵振兴点校:《姓氏寻源》,长沙:岳麓书社 1992年版,第252页。)
138
所包含的意义也与之前二者呈现出了既有内在关 系,而又存在非连续性的形态9
自f左传》、《诗经》的典故,很多时候已经形成 熟套。施“有文在其手”和“凤凰宁飞”二句于 女性,赞颂女性出身高贵、婚姻美满,应该是多 数文人所能习惯使用的知识^
不仅限宁施之女性,作为事典的“有文在其 手%氣义也从历史Jfc “人性奇者,掌文藻焫”® 的各种帝王将相吸收营养,逐渐变为为一种可以等 视为赞美人物卓尔不群,天赋异柄的辞语。如黉宗 _写李经纶©,钱谦益写汤显祖,⑤都称笔下人物 '‘有文在其手”。这当然不是刻意制造神话,其实 可以理解为,通过使用“有文在其手”将俗常 “聪明异常”等意替换成了一种更为含蓄的表达。 这样的写法,虽然着似用事,实际更近于一种习 语。也正如宋人黄彻所云:“有用事出处,有造语 出处前面的例子中,庾信笔下的“有文在其 手”尚可称之为用事而g世引述成辞时,其实已
脱离了典故出处的原始意义。所以似乎不管拿中有
图1: “有文在其手”人文传统的延伸
成为诗文用事的“有文在其手”,出典往往 明确系乎《左传》“仲子因之而为鲁夫人”,一些 渉及女性的文章使用“有文在其手”典,就是从 “夫人”延申出对女性地位的褒扬赞美之意。如:
二年,奉诏向甘州迎皇后,有文在 其手,仲子之归,.纪裂縲来,卿为君 逆……(庾信《周大将军赵公墓志铭»)
夫人有文在其手,有象应图,荣耀 夙彰,徽华早茂……(庾信《周赵国公 夫人纥豆陵氏墓志铭》>®
母太安人郑为端简公女兄,生而有文在其手,卜而有凤于飞 《先方伯府君行状》)②
(刘世教
没有纹,都可以用“有文在其手”来褒扬笔下的 人物。
除此之外,“有文在其手”在,士人的笔记中 也时常出现,用来神化人物9如南朝刘敬叔《异 苑》写陶侃左手有文,©有相士谭之“竖彻于:上, 位在无极”,陶侃以针挑,禹然流了很多血,最 后竟形成一个“公”字,预示陶侃仅位止宁公。 孙光宪《北梦琐言》“裴相生于于阗国事”,⑧写 唐代名相裴休,因好礼佛,死后世为于阗国 子,而生时“有文在其手”,显现芷是裴休的名
庚信的《周大将军赵公墓志铭》,以“有文 在其手,仲子之归f’修饰i句“迎皇后”,无疑 是沿用了《左传》本事中鲁惠公娶宋仲:子的涵 义。正如《文心雕龙》所谓“据事以类义,援古 以证今者也”。而在《周赵国公夫人纥豆陵氏墓 忐铭》中,则从《左传》典源翻出深意,更接近 《公羊传》“子以母贵、母以子贵”的解释,进而 引申出赞美墓志身份高贵之意&到了明人刘世教 笔下,“生而有文在其手.卜而有凤于飞”的对 子,甚是3:整。在文化高:度发达的明末,这些出
g这样的载记,虽然与俗文学有某种近似之处,
但其呈现的仍然是士大夫的眼光和趣味。这些笔记 逸闻丰富了 “有文在其手的内涵,使得用“有 文在其手”事典时,除了能溯源I典故生成的源头 外,还与这能从这些笔记逸闻结合派生出新的含 义。如徐寅《贺清源太保王延郴》诗有句“陶侃
①
②③④⑤⑥⑦⑧
信著,倪潘注:废子山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012页、第1035 1庾_ 刘世教:《研宝斋遠稿》,《四库未收书辑利>.六辑第2_3_册,第422_页。 王充撰、:黄晖校释.:《论衡校释》,第865页 宗義:《黄明儒学章|,北京:中华书局I.985年版,夢.636瓦。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2008年版,第421页,., 黄彻:《碧溪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_1986年版,第I54■刘敬叔;《 .异苑J,北京:中.华书局19%年版,第32页.。
孙光聚;C;北梦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夢.122;^
139
文成掌握间”®,就用陶侃有文在其芋事,陶侃的 有文在其手;’显然出自《异苑》,而解读此句, 则不难发现“有文在其手”原本的含义如“人性 奇者,,掌文藻炳'其实也涵括在其中了&
梳理“有文在其手”的人文传统,可以发现 以文宇象形为缘起,萁中存在着经学解释、谶绎 政治书写、姓氏起源、诗文甩事等意义序列。先 民根据文字象形想象
理解,远不限于经典著作和精英文化。在有着深 厚;民间信仰基础的命理文化中、,看手相其实也有 着一套理论体系,例如托名陈抟所辑、明人袁忠 彻编《神相全编》。其中关予相掌有一篇《玉掌 记》,仔细观察f玉掌记》总结的掌纹图案,可 以发现这些图案与古文字也有着很大程度的相似。
掌记》所示*‘结角纹”,图形作®,“结
角”意或交结为角。②角字甲骨文中作<、金文作白,③其中都有类似》的构型£,商承祚先生释么 “象角J;横理,横理本直文f,作曲形者,角为圆 体。观其环形,则直者似曲矣④由此可知 '‘角字的从实物到象形化为文宇_中的思维, 对比拿紋“抽象”而成的“结角纹象形的 “角”字,不难看出两者有着很高的相似性。更 迸一步如罗纹” _、“偃月纹” S、“金井 纹”前、“云环纹” S与申骨文、余文中的日字◦、〇,⑤月字])、
井字#、#,⑦云字,參、
与甲骨
m的
“有文在其手”,具有
相当的神秘性。随着谶纬学说的兴起,神秘性逐 渐被放大。被纳人政治书写后》 “有文在其手”则成了帝壬的专属某种“生理特征”。但随着唐 代以来姓氏学把“有文在其手”接受为知识资 源,产生附会数量逐渐增加,又使得姓自“有文 在其手”的范围大大扩展,不再限于帝両 “飞入零常百姓家' 这一进程又似乎消解了“有 文在其手”的神秘性。诗文用事中“有文在其 手-与谶缔、姓氏学方面的意义并不连续,佴神 秘性的不断洧解,却也使“有文在其手”从典故 逐渐变成了一种习惯用语
e
这样的变化,反映出
设®几乎相同。髮子所谓“双鱼纹”
中自古代某些知识传递的普遍规律,神秘性由强 变弱,使用范围的由小到大,这是人的思维、语 言形式与社会霈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四、余论
通过以上的考察,不难发现“有文在其手” 的人文传统一袁依托于《左传》及相关考订、IE, 史、杂史、:t大夫所撰的姓氏学著作,以及文人
文的爻字;常相似,《说文》释爻字:“交也,象易六交头交也。”爻是省字写法,金文中还还 写作籴,⑩清人吴式芬解释道;“X读如交,自阴 之阳之象,积之至三,三划成卦也。”⑪爻字有代 表阴阳相交的意思,w双鱼纹”图形类似“爻” 字,结合这层意思,不难发现“双鱼之名,显 然是取意自“阴阳双鱼”相交的太极图&太极图 虽然源自北宋初,但却没有所谓“鱼\"形。阴阳 鱼太极图.更多受道教影响,大约最早出自甫宋人 张行成之手,至明人赵撝谦将其载人其《六书本
E统的诗文写作等;简单¥以归纳为“经史.子 集”,这显然从属于精英文化。但古人对手相的
_徐寅《钓矶文集I,《:缓修四■库全书》第H13册,第437页《
② '结角”在古人的文字中或指边角,如习凿齿f:襄阳耆旧记I* “蔡瑁家在蔡剩上,屋宇甚好,四_墙皆以青石结.. 角/ .又有梁武帝《围棋赋》云a虽涉戏之近事,亦临局而腐悉或取结角,或营逡鄱,/在一些农书中也常Is植物结. 果,如真角一奥。
③④⑤⑥⑦⑧⑨_
甲骨文_编| (前4 •《 35 .幻,《金文编I (吊角父《古文字进淋I第4册第601、602.寬商承祚;《 甲骨文字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_233页。《 __甲骨文.编》<3.25.5),|金文編| (善夫克鼎|古文字诂林》第6册,第3乃寅'0
甲骨文编》(甲225),<_金文编》(盂鼎),〈〈古文字诂林》第6册,第4奶、的4頁3. 续甲骨文编》(|3D9),《金文编| :(沈子它簋)_,:C古文字法林》第.5册,第_264页。《 甲骨文编》(=藏2),《续甲骨文_编》(47_26_),《_古文字诂林;》■第9:册,第3_68、3W宽„《 '甲骨文.编》< 后2 • 41 . 1_)《古文字诂林:》第3册,,第765頁。吴式芬=:f糠古录金文》,《续修四库全书》:第.902册,第页。
:⑩:《:金文編(爻.父乙鼎),《古文字诂林》第3册.,第7秘页。
140
义》中,才流传渐广,®从这里也能看出收录 《玉掌记》的《神相全编》不太可能出自北宋人之 手。《玉掌记》的内容应属民间信仰的命理文化, 内容不外将掌纹与命理相牵涉,荒诞的地方很多, 与士大夫精英文化格格不人s但经其总结的掌纹图 形,却与古文字往往雷同。借用美国人类学家罗伯 特•雷德菲尔德的概念,“有文在其手”是“大传 统”中的文化。与之对应的,从古至今民间一直存 在着的看手相,则是小传统的文化。而“大传统既 形成之后,也通过某种种管道再回到民间,并且 在意义上会发生种种始料不及的变化。”②所以正 是得益于大传统中的汉字“画成其物,随体诘 拙”的特性,以及受到一些汉字字形的启发,才 有了命理书中这些近似汉字的掌纹图形。
命理文化中的掌纹图形与相关总结,是否可以 纳人“有文在其手”的人文传统呢?分析二者的 载体和传播途径,显然是不可以的0但命理文化中 的看手相又似乎与“有文在其手”人文传统中的 汉字象形、韩非子“察掌理”乃至《论衡》、《潜 夫论》的某些话语隐约相关。这或许说明了,在研 究中国古代文化时,从小传统中获得的知识,往往 也可以与经典著作和精英文化互相参证,而二者兼 收,则无疑可以在相关研究中产生更为深人的认识。
必(^-j
il.f於'
}jl-市T
个萬
t:
指:fA當:
f
^小,生
水免雨l—自浮JB1文蟛®輩试•t终愛身'^噱 #全樂破
心途敏如s'-爪#Mf:綦
^:lli骨一'_ii'重t咖
lIA
;J其 i
j^ifll
井
紋I
_c.. 飛..t
.#yr隹/
份紋M却
圈陣紋
莳回核偃•月 较stl
S1暫ftl
聆雲環紋
*[>sas-Motjf?:
玉樹囹轱角紋園日羅紋阅隻魚敬囵玉堦紋S
囲南金
或見屋辰應於文脉命中華蓋掌上分明或成文章
湘掌之玉法掌先記看八卦次察五行指有長短掌有厚薄
夹女 昔同其絞雖#眉匝末或斷絶不_0L_乃
紋二紋者主朝幕之榮三紋御上者主翰m
苑__證之_無貴
驗男
富有繞婉紋周旋不斷省謂之玉釧紋主人敬愛一
图3:《神相全编•玉掌记》,《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艺术典》卷六百四十
屬年一-h五隱乾
4图4:铅印本《校正神相全编》扉页、卷八《玉掌记》
丨
If
一钟相
耒鉀在先
丈
44
氣相同.1此涊文i
北 等南.窄瓶乃是机^i之玉紈篆I異敁屮掌雖瓜 辣兑
7!!得 華先&•爲於氬*;i <周八*^沈中 掌u_!并上 4.九宮 _58丘踹政s分八1 生?-1_—井或»於北叭.1JT 或_断針必八#列指爲i成c 敗故定於_。 不正|5|一s!文i> 漱位品爲:窣n艮列<|«1之^結f-:+乃官土禽?1M:fl3|16:諸。=戰取K角II¥侯^^'_亂路心15HX§印無.二成l统^_路作I驗||:曰:紙羅^1浮定。免£拽„殺i主過巳-I
爻K 諸 -\"聲
人敬氮一紋二紋軋—衫:-之紋兔仰-^主《此之民男女«
谷®l}si無所不紙憲*|有繞腕紙周旋不|8之玉劍_
#1抝和
|§___备-\\|Ii
l^^l^-,t■制奇l''.但t!
一知j
1;:fri
^哀
轼L
爲
一 ^;,J-)::'.'Jil:品路f^--心芽«'掌
1^心1
^一.印.^1;沛o
|0|
龙巧-iL
i
主是
鉑^諸1!
一朝^A之牢^:相^>:l
齟s,
宮.,/;孩.#-:玉
淤f ^'^北^到於.1|-饮办:'-.句;^-來^^
:=H
1
_龙-!#着_爲^於
j^一!-$1!ll.#
屋iIA^:^:.^應
於
掌之法九.相
A!^r
ll-:
旧雜
文歉<£-屮華|鞏|-
咬复魚皮<一1玉
|-^
1
^!
赛
v
.■;,
l)^»^
一tiI'IB!r有^;
樣^腋t^^蠢^
l-i.
ff
_象淨
書lgfl
f?'.: PB‘.liff豉之g_l玉^仰
-A:衲
指-本气4右良裼」
F玫 臂者謂七
图2:《神相全编》卷八《玉掌记》明致和堂版③^
;
①有关太极图的源流,参考了张其成《阴阳鱼太极图源流考—兼与郭或先生商榷》(《周易研究》1997年第1 期)及章伟文《浅谈道教的阴阳鱼》(《中国道教》1999年第5期)两篇论文中的意见。
©
③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页3
对比明致和堂版与雍正四年(1726年)内府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所收的《神相全编》,发现其中《玉掌
记》囪图形,致和堂版释作“结鱼纹”、内府铜活字版示作“结角纹”。检民国十六年李升培铅印本《校正神相全编》(所 据乾隆五十一年(I786)刻本),亦作“结角纹%《玉掌记》又收入清道光十三年(I833)陈钊所编C相理衡真》中,内 容没有变化,题目则被改为《玉掌仙传》,也写作“结角纹”,研究图形与释文之间的关系,应以“结角纹”为是。
j[责任编辑]刘晓春
^
€
lf',1rlig-it
^
把^|||¥-,心如
或^
1^,
r>^MH
7
之/.: 宠:MI答;-,!^—被_价-钏s;_
無_,i所.人!^.t讲.^.变一
j!^ |
1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