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开设道德与法治课 凸显法治教育力度

2024-02-26 来源:榕意旅游网
学科视界

开设道德与法治课凸显法治教育力度高宇翱(沈阳市教育研究院)2016年4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名称更改为《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凸显了新形势下国家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高度重视,是教育思想的进步,对于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热爱祖国、品德高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走进课堂、走近学生。

(二)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的迫切要求。小学生虽然是未成年人,接触社会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如成年人,但是在其日常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都有大量涉及规则与法治的内容,而且其中有很多是十分迫切需要知晓和遵守的。故此,了解规则与法治的基本常识,懂得法治的意义,做到忠诚于法律、信仰法律、尊重法律、信任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知道自己依法应尽的义务,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是小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小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小公民健康成长的基本需要。

1.法律是社会生活的准绳,小学生需要懂法、相信法。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规则和法治的相关知识,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懂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知道违法后果的严重性,如果违法则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在具体的法治教育中,减少和消除少年儿童对法律的无知是最基本的任务,这个重任需要由《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来完成。

2.小学生需要守法、敬畏法。在目前的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小学生不尊重法律、不信仰法律、不敬畏法律、知法犯法的现象。比如,“中国式过马路”的违法行为;比如,校园欺凌中的霸道学生总以为自己的“爸爸是李刚”;再如,由于缺乏管教,小留学生到了国外仍缺乏对法律的敬畏心,在埃及神庙上刻字,进而受到当地法院的严重处罚。这些明知故犯式的违法案件,反映出小学生法治观念的淡漠和对法治敬畏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置背景

(一)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具体化落实。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在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方面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为此,教育部在原有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已融入大量规则和法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两门课程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正式将法治教育纳入小学国家及课程体系,进而培养小学生的法治

意识、法治观念、法治精神,让法治教育走进学校、心的缺失。为了能在小学生中加强规则意识、法治观

30

[2016年第26期]学科视界

念和宪法精神,在他们的头脑中打下根深蒂固的烙印,立场,也就是说品德是个性化的。道德存在于人的整自觉遵纪守法,这是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

3.小学生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依靠法、运用法。依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让小学生利用法律武器依法保护和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履行自己的义务。除一般法律法规外,对未成年人是有特别法律法规来保护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婚姻法》《反家庭暴力法》等都体现出国家对于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当下频频曝光的家庭虐童案中的弱势个体、校园暴力事件中的受害者、超市购物被强行搜身的消费者、校园性侵中的孩子,都应该依靠法律、运用法律保护自己,让法律惩戒违法犯罪分子。

(三)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

个生活中,是不能脱离人的生活单独存在的,因此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属于无形却不可缺少的。另外,考虑到国外相关课程大多使用道德一词而非品德一词,这次国家将品德改为道德,也是保证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

(二)突出法治教育。此次课程名称的更改,从真正意义上加强和凸显法治教育的内容,使法治教育专门化、系统化、持续化,循序渐进地使学生从小受到法治教育启蒙,树立规则意识,并初步了解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中与学生关系较为密切的法治内容,增强学生的宪法意识,从而达到在小学生中普及、强化法治教育的基本目标,让法治理念牢牢地在小学生中扎根。

(三)此“法治”非彼“法制”。“法治教育”与

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制教育”两者的概念极易混淆,法制教育主要是以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法律知识传授为重点,而法治教育则是在法制教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公民道德建

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研制需要一定的周期,故在新课标尚未出台前,需要以法治教育专册的方式集中呈现法治教育内容,使法治教育真正以独立的方式纳入教科书当中。在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11册教材中,在课标所要求的各个模块所对应育的基础上进行法治观念的培养,这也正是我们开展法治教育的核心所在。

三、《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新变化

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的教材内容中,要尽可能地调整充实及增补体现法治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这些都说明了道德教教育的内容,更好地融入教材各个主题单元中,使法育和法治教育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作用。我们既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良好性格和价值观,更要让他们及时、全面地接受法律方面的教育。

治教育与各部分相关教材内容能够有机结合。

(一)精选教材内容。要将那些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法治教育内容,根据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和法律对小学生的基本规定和要求,以故事和真实事例等方式,多样化呈现法治教育内容,比如生活中较为典型的、有一定轰动效应和社会影响的真实法治案例。

此次变化,将小学阶段的两门国家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既让大家耳目一新,同时又觉得在情理之中。

(一)“道德”取代“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一种心理特征,是个人的立场而不是社会的

(二)专册教材编写更专业。编写法治专册教材具有政策规范性、法律专业性、社会敏感度等都很突出的特点,为确保专册设计主线更准确、单元主题更鲜明、体系更系统,需要一些法律专业人士同教育教学专家共同参与,让教材更具权威性和准确性。法律专

[2016年第26期]二、《道德与法治》课程基本概念释疑

31

学科视界

业人士能让法律条文及其司法解释的文字更专业、教育教学专家更了解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对学生学习的特点比较熟悉,让专业化的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三)呈现方式更灵活。《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定,需要遵循法治知识和小学生基本认知规律的双线条,以及法治教育的规律,以生动的语言、严谨的知识、通俗的故事、灵活生动形象有趣的各种图片、图文并茂地向小学生阐释,能够大大增强教科书的吸引力、感染力。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需要教师的专业素养尽的教学效果。

(四)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科书。教师要用好用活《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法治教育的整体设计思路、法治教育单元主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科书进行教学设计,收集相关法治教育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创新和优化水平。

五、开展教师培训

四、《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新要求

课堂教学是法治教育得以具体落实的重要环节,是法治教育成败的关键。课堂教学需要更多地在以下方面加强和改善。

(一)请进来,走出去,利用丰富多样的校外法治课程资源,让法治实践活动成为教学的常态。一是教将法官、律师、法律工作者等专业人士请进学校,请进课堂,请专业人员开展专题讲座、解惑答疑、案例介绍与剖析等方式,将精准的法治知识、法治案例请进课堂,开展别开生面、可信度更高的学习活动;二是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法律专业人士,实地参观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法治教育相关机构和设施等方式,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进法治社会,让从而达到拓展教学时空,让法治深入学生心中的目标。教师应列举当地的社会实际、学生生活或者热门新闻中与学生关系密切的真实案例;既包括未成年人的犯也包括全国的案例,既包括中国的案例,也要适当拓展中国人在国外违法犯罪的案例,从而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体验感悟是学生学习的必经之路。在课堂上,教师应设计一些针对法治常识和案例的体验感悟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思考感悟的过程中,从自身的实际感受出发,积极思考,认真反思,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变换角色、拓宽思路,提高法治教育

快更新和提升。教育部门应多渠道开展教师队伍培训,以适应《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任课教师的新要求。

(一)提高教师法律专业知识水平。法治教育需要教师准确掌握法律知识,对法条和法理的解释都要十分准确,不能似是而非、更不能凭想象去解释。因此,整个教师队伍、包括教研员队伍都急需补充大量的法律常识,从而能够准确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法治教育。作者参与其中,使其成为培训的重要力量。

(二)及时开展实用、有效的教材教法培训。要尽快让教师熟悉教材编写思路、教材特色及教材使用方法,掌握法治教育的教学特点、基本教学方法和学生评价方法。

(三)组织教师实地参观、考察、学习。教师培训不能总是纸上谈兵,要走出学校,深入到法院、检察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及其价值,加强教师对法治施情况,拓宽教学思路,不做井底之蛙。

开设并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需要教研员和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研究、探讨、实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与形式。只有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才能达到《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立的根本目标。

师应依据法治教育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在法律知识培训中,应安排相关的法学专家、法律工

有效的社会资源成为有用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服务,院、律师事务所、监狱、公安机关等,参观了解法律

(二)案例分析成为学习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深入了解社会专门机构和法律实

罪案例,也包括受侵害的案例;既包括当地的案例,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的高度重视,需要

32

[2016年第26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