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论中国企业管理咨询顾问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2020-04-05 来源:榕意旅游网
浅论中国企业管理咨询顾问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摘 要

1992年,第十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明确“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此后,管理咨询开始逐渐走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管理咨询顾问队伍也逐渐形成有组织、有序化的行业管理。咨询顾问的专业水平、职业操守和研发能力等素质逐步呈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历史转折。 近年来,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年轻的管理咨询究竟向何处去?咨询顾问应当具备什么素质和能力,才能平稳度过这场“经济寒冬”?这是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本文将重点对咨询顾问应具的素质和能力展开论述。

关键词:企业管理咨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素质 能力 目 录 序论 本论

一、管理咨询业的形成与现状

(一)市场经济为管理咨询业创造了宏观环境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管理咨询业提出了现实要求 (三)知识分子“下海”为管理咨询业注入了有生力量 (四)为企业保驾护航是管理咨询的重要职责 二、咨询顾问的基本现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未成熟的“产儿” (二)“内功”不足的“王者之师” (三)文化断层所造成的人才断层 (四)脱离实际隔靴搔痒令企业无耐 三、咨询顾问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一)咨询顾问应具备的四种素质 (二)咨询顾问应具备的六项能力 (三)实践是咨询顾问的必由之路 (四)理论研发是咨询顾问的使命 结论

序 论

企业管理咨询的定义,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经济体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其内容也不尽相同。我国学者认为:“企业管理咨询,是由具有丰富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的专家,深入到企业现场,和企业管理人员密切配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找出经营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定量或确有论据的定性分析,查明产生问

题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方案,进而指导实施改善方案,谋求企业坚实发展的一种改善企业经营的服务活动。”[1] 中国企业管理咨询(以下简称“管理咨询”),是个仅有近30年历史的新兴产业,这个产业自诞生以来,就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风风雨雨,潮涨潮落。它是中国市场经济中很有代表性的行业,也是颇具知识产品特征的第三产业。这个行业曾被人们视为出售“点子”、“策划案”和“信息资源”的智能产业,并且,这个舞台上也曾涌现过许许多多的风云人物。

1992年,第十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首次明确“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此后,管理咨询开始逐渐走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管理咨询顾问(以下简称“咨询顾问”)队伍也逐渐形成有组织、有序化的行业管理。咨询顾问的专业水平、职业操守和研发能力等素质、能力逐步呈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历史转折。

近年来,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年轻的管理咨询究竟向何处去?咨询顾问应当具备什么素质和能力,才能平稳度过这场“经济寒冬”?这是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本文将重点对咨询顾问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展开论述。

与其说这是篇论文,毋宁说是笔者从事管理咨询实践的一些反思和总结。抑或也可视为笔者与业内人士相互切磋与交流的方式。本文所涉及的内容,多是笔者的个人观点,它源于笔者8年

的管理咨询觉受;17年喝“海水”的体会;数十年深入多种行业的亲身经历,以及四处求师参学所积淀的一些理论浅见。选择这个论题,是为了抛砖引玉,通过言微意切地探索而朝花夕拾,达到励己利人之目的,向社会交出一份执业“作业”,为管理咨询业铺垫一块石子。

一、管理咨询业的形成与现状

(一)市场经济为管理咨询业创造了宏观环境

我国的“管理咨询”行业,在西方叫作“咨询顾问”行业。探讨咨询顾问行业,首先要理清它的历史起点。有人将这个行业的历史粗划为三个段代,第一阶段,18世纪以前,即农业、手工业时期的“古代咨询”雏形阶段;第二阶段,18-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近代咨询”兴起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以来,市场经济时期的“现代咨询”发展阶段。[2] 本文所论述的是“现代咨询”发展阶段的管理咨询。

现代管理咨询具体始于何时?源于何人?业界至今没有确切的说法。有人认为,世界范围的咨询始于1886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阿瑟?利特尔 (Arthur Dehon Little)教授创立“工程技术咨询公司”的时候;也有人认为,咨询始于19世纪90年代英国建筑家约翰?斯梅顿(John smeil don)组织的“土木工程协会”;还有人认为,咨询应当始于1914年美国第一个提出“管理咨询”概念的“博思艾伦(Booz Allen Hamilton)公司”;有人则认为,世界上具有真正意

义的咨询,应当从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做“效率顾问”开始。近年来更多的人认为,有组织的现代管理咨询,应当从192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杰姆斯?麦肯锡(James Mckinsey)教授创立“麦肯锡(McKinsey)会计及管理咨询公司”开始。[3] 笔者认同多数人的观点,即现代管理咨询,以麦肯锡咨询公司成立时间划分比较合理。因为,作为行业史来说,一般应按照该行业组织形成的时间来确定,这样历史轮廓会比较清晰。

无论管理咨询的历史起点如何界定,从以上各种观点不难看出,世界范围的管理咨询源头在西方。这说明,现代管理咨询是西方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产物,它是伴随着大工业生产和信息经济的进程,而逐渐产生、演化和发展起来的。据资料介绍:“在本世纪40年代以前,管理咨询服务的领域主要集中于生产现场的改善、作业研究、生产技术的合理化建议、会计业务等方面,此后逐步扩展到财务、人事管理、人际关系等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技术、市场的发展和经营理论与方法的进步,企业管理咨询进一步深入到市场营销、经营战略、系统设计等各种新管理技术乃至生产技术和社会方面的问题。服务范围逐步由一般工商企业扩大到政府行政部门以及公共企业。管理咨询组织也在规模扩大的同时出现了质的提高。”可见,管理咨询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产业,它寄生于企业、政府和社会,对整个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按国际惯例,管理咨询被划为以知识产品为主的第三产业门类,属于智能型的服务行业。迄今为止,管理咨询在欧美国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澳洲和亚洲的管理咨询都晚于欧美,亚洲最先产生管理咨询的国家是日本。与国际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管理咨询创建时间更短,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即由政府公派到日本学习“企业诊断”管理咨询方法开始,至今仅有不到30年的历史,整整晚于西方半个多世纪。虽然历史很短,但中国管理咨询的发展却很不寻常。它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崛起的新兴产业;是本土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伴随着市场中价格调节、供求关系和利率竞争三要素而形成的高科技知识产业。坦言地讲,没有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就不会有中国管理咨询行业的今天!

众所周知,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所有经济指标和活动皆由国家统一计划,各类生产关系皆靠政府行政手段来调节,在一元化经济体制下,国家直接调控企业,不可能有市场,更不可能存在市场调节与竞争机制。没有竞争机制,管理咨询不可能无了根蒂地自动产生。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不同,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由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由市场引导企业,且多元化所有制形式并存与竞争的机制。市场竞争必然刺激一、二类产业向第三产业寻求帮助与服务,尤其是对信息和知识产品产生巨大的依赖与需求,这就为管理咨询的诞生提供了先决条件。概括地说,市场经济为管

理咨询创造了宏观环境;而管理咨询也为市场经济增添了活力。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管理咨询提出了现实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取得的一项重大学术成果这项成果来之不易。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创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大体说来,第一步是主张在经济活动中引入市场机制,第二步是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第三步才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5] 1992年,第十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我国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目标,为“摸”了十几年“石头”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活跃在商品经济中的人们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新要求。

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上》副主编吉布尼等外宾时,第一次说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6] 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会见了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又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7]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进一步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8]

邓小平的理论,明确了我国应将社会主义制度置于市场经济的核心地位,并且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强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且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形式。这是我国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的新概念。西方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首先,他们都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其次,在经济运行中,都以市场竞争作为最基本的调节手段。第三,国家调节经济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统治地位。”[9] 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采取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不难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两种社会制度存在的本质不同。虽然,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手段来讲,不存在姓“资”或姓“社”的问题,但是,作为国家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来讲,市场经济确有姓“资”或姓“社”的本质区别。

例如,关于市场调节的问题。资本主义国家认为,市场调节是万能,特别是英美的“盎格鲁—撤克逊”经济模式,十分强调经济的充分竞争性和市场调节的主导性,这种经济模式是通过完备的制度约束,将政府决策限定在最小的范围内。而我国则认为,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绝不是万能的,譬如,有些危害社会的经济行为(贩毒、走私、卖淫等),就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调节方式来解决,必须通过国家的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给予严格管制。 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中国企业在发展中,一方面,要适应国家宏调控的总体目标;另一方面,还要制定本企业的微

观经济决策以参与市场调节。换句话说,中国企业必须具备适应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双重平衡力,才能赢得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中是中国的创意,历史上没有先例,当今世界上也没有可比性,这种市场经济的要求无疑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高。中国企业要想适应高标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仅凭自身的力量显然远远不够,必须依靠“外脑”资源来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即从管理咨询中及时获得信息、诊断、方法和对策,快速调整企业自身的计划、结构、资源、流程和目标等。 由此可见,管理咨询作为企业发展的“外脑”、“智囊”和依托,必须在管理的诸方面比企业先行一步,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管理咨询提出的现实要求,这个要求往往比对一般企业的要求高。例如,咨询顾问要首先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吃准、吃透,并从中探索和发现它的潜在规律,才有可能清楚具体的管理咨询从何下手,也才有可能为企业切实把脉,准确定位,并为他们提供可行性知识产品和服务。

(三)知识分子“下海”为管理咨询业注入了有生力量

知识分子“下海”,这种现象是中国改革开放出现的新事物。它主要是指,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者具备高级文化水平的脑力劳动者,“弃官经商”或“弃文经商”的行为。知识分子经商现象,在西方国家司空见惯,因为西方知识分子属于“中产阶级”,是企业的主流人群。对于中国来说,从计划经济转型过来的企业,其主流

人群是中低文化程度的“无产阶级”。所以,改革开放中,知识分子“下海”就意味着一场革命,这是中国的特殊国情。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数量很少,他们大多集中在政府、院校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上层建筑领域。“下海”一词源于旧中国时期,人们把选择“江湖行当”称为“下海”,寓意这些行当水深莫测,风险多多。改革开放后,人们借用“下海”一词来比喻“商海”如江湖,没有保障,亦是风险多多。知识分子抛掉“铁饭碗”,弃官经商或弃文经商,如同过去“走江湖”一样,这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实需要一些胆识的。是故,知识分子“下海”经商公认为一种新事物。

然而,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并未成熟,一些知识分子满怀豪情地“下海”后,很难适应激烈变化的商品经济环境,于是又匆匆“上岸”了。大浪淘沙若干年后,市场经济中也确实沉淀了一批知识分子,他们始终没有上“岸”。这些人后来被称为“儒商”或“知识经营者”。例如,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就是一名“下海”的“儒商”。“儒商”大多分布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其中一部分人成了管理咨询行业的建树者和领军,他们为中国管理咨询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不逊地说,没有知识分子“下海”,就没有管理咨询的创立与发展。没有这些敢于喝“海水”的“义勇军”,也不会有本土管理咨询行业的今天。

回顾1980年,当日本的“企业诊断”管理咨询刚刚导入时,中

国还处在“商品经济”启蒙阶段,市场经济还未形成。那时,有咨询需求的一般都是外资企业。“企业管理”的概念在多数中国人头脑中还很模糊。尽管国家设立了“企业诊断”咨询机构,真正的管理咨询并未形成。这些咨询机构主要是为政府进行企业调研的。1990年,笔者曾遇到一位台湾制造业的老板,他因为与所雇用的大陆管理人员发生矛盾而焦急万分,又不知道去哪里进行管理咨询。找政府咨询,“台办”人员会拿出红头文件来宣讲“两岸政策”;找媒体咨询,采、编只对报料感兴趣;找专业社团咨询,当时社会上还没有咨询社团。最后万般无奈,这位老板想起了社会科学界的学术组织,于是,请来哲学学者为自己的企业作咨询。他指着满书橱的西方管理学典籍,急切地想知道,什么人懂得企业管理。这是笔者第一次知道“企业管理咨询”也是一个产业。

90年代中期是改革开放的转型期,社会上出现了一股以“卖点子”、“卖创意”、“卖策划”、“卖方案”为内容的管理咨询热潮。信息经济的泡沫加杂着人们的市场浮躁,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正象著名策划师王志纲所说的:“中国的顾问咨询业萌芽于混沌、无序的市场经济之中,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在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在沧海桑田般巨变的社会转型期,每天都有很多全新的问题等待解决。”[10]

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提出后,一些咨询顾问开始对这个行业进行冷静思考,他们努力探讨和挖掘管理咨询背后的东

西。王志纲说:“如果你想创造短期的价值,你就去种花;如果你想创造中期的价值,你就去种树;如果你想创造远期的价值,你就去播种思想。”[11] 王志纲的说法,代表了当时管理咨询的观念转折,这是“靠脑袋吃饭”的知识分子,“下海”经商后所作出的深刻反思。正在此时,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又为管理咨询提出了国际化的更新要求,推动管理咨询进入了专业演讲、职业培训和著书立说阶段。这些广泛的思想和文化传播,为管理咨询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应当说,知识分子“下海”,为管理咨询注入了有生力量,这是千真万确的。

(四)为企业保驾护航是管理咨询的重要职责

由于中国管理咨询起步晚,自身的技术、经验、理论等知识水平不充分,所以,目前还不能独立承担大型企业的咨询服务。国内管理咨询的高端市场,依然被麦肯锡类的国际咨询大鳄所把持,本土管理咨询的市场只能是低端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大多数是非公有制企业。本文涉及的企业是指中小企业(不含个体企业)。

在全球金融危机居高不下的今天,提起中小企业,不免有点寒意。据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研究员陈乃醒说:“根据相关媒体透露,社科院报告显示,目前中小企业在金融风暴冲击下40%已经倒闭,另外还有40%正在生死边缘挣扎,要想走出生死一线,中小企业必须得到巨大的支持。” [12] 为什么要对中小企业给

予巨大支持?2009年底《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报告》中说:“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工商登记企业1030万户(不含3130万个体工商户),按现行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测算,中小企业达1023.1万户,超过企业总户数的99%。目前,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13] 虽然,国家在努力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可是,“截止到2008年末,全国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率达到11.6%,而整个银行业平均水平只有2%左右,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明显偏高。” [14] 中国银监会浙江监管局局长杨小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对此忧心忡忡。

当全球遭遇经济危机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际也处在危机中,企业的微观决策风险就更不用说,整个市场的生产链都在受着金融次贷的牵制与震荡。这个时期,应当是全社会促进和谐、稳定共同应对危机的非常时期,管理咨询更应当沉着理性观察市场、分析矛盾、提供有效方案,责无旁贷地为企业排忧解难,帮助企业度过经济严冬。

通过这场经济危机,我们抚今追昔不难发现,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存在着致命的弊端。那种一味刺激供求关系的做法,使金融链条终于从次贷环节上发生了断裂,导致了整个市场经济紊乱。其实,这场危机“病毒”潜伏期早在“经济泡沫”和“市场浮躁”中开始

了。只是因为人们不察觉罢了。信息经济的虚拟性滋生这些泡沫与浮躁的温床,这说明,泡沫经济与浮躁,无论何时都是一种隐性的“核威胁”。管理咨询与信息产业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不可避免地也会成为泡沫经济与市场浮躁的“重灾区”。当全社会步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惯性时,危机就会悄然产生。尽管,金融危机是一种社会“共业”,但是,管理咨询作为“经济预警”行业,作为给企业保驾护航的知识产业和服务业,对企业所遭遇的这场经济重创也着实难脱其疚。

中医理论认为:“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15] 管理咨询从某种意义上讲如同医病。在目前情况下,如果对企业“不为加心用意,於事混淆”,那么,会加重企业的风险和危机,企业的命运势必“难以救矣”。笔者之所以在论述管理咨询职责时,反复剖析这次金融危机的症结,其“醉翁之意”是在提示,管理咨询不能再浮躁了,管理咨询的浮躁将会丧送企业的生命。因为,管理咨询的重要职责,就是为企业保驾护航,而不是引导企业去玩“过山车”。 二、咨询顾问的基本现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未成熟的“产儿”

说起中国咨询顾问的基本现状,需要多维地看待,既有成就,也有不足。本文主要分析不尽如人意的方面,以便共同寻找对治

方法。

实际地讲,咨询顾问的现状并不十分乐观,主要问题是还不能满足市场中各类企业的需求。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对管理咨询的需求主要在两端,一是中型企业中初具规模的企业,再就是小型企业。这两端的咨询市场恰恰是问题比较多,也比较复杂的。其中初具规模的中型企业,由于子公司的分布区域不同,管理压力大,因此对管理咨询产生依赖。而小型企业则是由于面临的竞争风险大,急需改善管理方式,因此对管理咨询需求也很强烈。但管理咨询近年来基本处于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调整过程中,能有所作为的咨询顾问或公司只是少数,这是一个新的供求矛盾。 除了一些主观原因外,管理咨询的现状还有着不可回避的历史原因。虽然这个行业在中国已有近30年的历史,但与西方国家有所不不同,中国的管理咨询是先筑“窠”,后有“鸟”。即管理咨询机构形成时,咨询顾问队伍还未形成。咨询顾问队伍的形成时间晚于机构大约10年左右。1992年,北京的何阳以40万资金向企业成功出售了一个策划“点子”,于是,一石激起千重浪,社会中各类“点子大王”、“策划师”、“咨询师”、“猎头顾问”和五花八门的咨询顾问机构倾刻间风起云涌,在泡沫经济与市场浮躁最严重的时候,诞生了大批咨询顾问这样的“产儿”。

恰逢此时,“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是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在199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

表大会上提出来的。”[16] 这标志着中国市场经济开始转型。理论界人士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个严肃的理论命题,这个命题中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概念。换句话说,1992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目标。整整比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迟到12年。这种经历了12年之后的市场转型,对每个企业和个人来说都充满着痛苦与代价。因为,当理论置后于实践时,整个社会所产生的集体无意识惯性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在此阶段,中国又匆忙加入WTO。这样,本土转型的惯性叠上国际游戏规则,使90年代的中国市场充满了诸多的“未知数”。此时,全球人的眼球都在盯着“知识经济浪潮”后面的“第四次金融浪潮”。诞生在这个时期的咨询顾问,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咨询顾问不仅没有意识到经济泡沫的危机,没有意识到浮躁背后的风险,反而和许多企业一样,也乐观地期待着WTO能迅速转变政府职能,将中国经济带入天堂。当时最流行的口号是“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浮躁象“H1N1”一样传染到各个角落,如,生吞活剥的“拿来主义”,“西方模式论”等等。在这些浮躁外表下所隐匿着的,还有未蜕化的计划经济余悸和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这让中国的咨询顾问们在市场经济转型中“撞了一次腰”。 我们应当大胆承认管理咨询的不足,承认咨询顾问的不足,因为它不是大工业的产物,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未成熟的“产

儿”,有着转型时期的 “先天缺陷”。 (二)“内功”不足的“王者之师”

管理咨询业形成之初,多数企业家和社会人士并不理解这个行业。很多人凭传统观念认为,咨询顾问等同于古代的“军师”或“术士”,所谓管理咨询便是为老板服务,帮助企业的“王者”出“点子”。许多咨询顾问也自认为是“王者之师”,习惯于向老板们“游说”,甚至干脆成为“王者”的附庸,“王”云亦云。

西方的管理咨询顾问在咨询中,致力于数据分析和知识产品。我国的咨询顾问在咨询中,习惯于揣测老板或“播种思想”。笔者认为,能在市场转型时“去播种思想”的咨询顾问,尚是一种理性顾问。可怕的是,有些“王者之师”,压根儿就没什么“思想”可播种,或者播种一些错误理念,象“H1N1”病毒似地传染到各个企业,以盲导盲,反使企业雪上加霜。更有甚者,某些咨询顾问,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热衷于给自己树品牌、造声势,不顾企业死活,克隆、抄袭或拼盘制作“虚假咨询”,令企业叫苦不迭。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经过多年的咨询实践,笔者比较认同中国式管理中的伦理观念,如果将这种“内功”与科学的管理方式相结合,一定能使管理和咨询达到双赢。著名“中国式管理”大师曾仕强说:“管理一方面讲求伦理道德,一方面追求管理效益。因为管理是外在的伦理,而伦理却是内在的管理,两者密不可分。”[17]“管理是外在的伦理”,

“伦理是内在的管理”,这种说法一语道破了中国式管理的实质。尤其在当前的经济危机中,企业需要承受力,承受力主要依靠“内功”。正如中企联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李德成,在中企联管理咨询委员会第六届代表大会所强调:“在当前形势下,企业迫切需要通过提高企业管理素质和练内功渡过难关,需要管理咨询专家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服务。”[18]

思想、伦理既是企业的“内功”,也是咨询顾问的“内功”,这些“内功”皆属于世观和方法论的范畴,咨询顾问的方法论决定着自身的职业操守和创造力。一位从美国某管理咨询机构导入“训练营”项目的管理培训师,偶然听到笔者介绍“全息相应化管理”理念时,惊呼:“这正是我在美国学习时感觉困惑和缺憾的东西!”可见,“内功”不足的话,再好的方法也会变得软弱无力,哪怕你是“王者之师”。

(三)文化断层所造成的人才断层

中国的咨询顾问之所以存在着上述弊端,除已经分析到的原因外,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知识结构不完整。这也给管理咨询带来很大的障碍。咨询顾问的知识结构不完整,有其不可回避的历史原因。

中国早期的咨询顾问大多是“文革”前后的一些知识分子,是那个文化断层时期的过来人。那个文化断层,不仅使中国的科技落后于世界30年,而且也使各方面的人才形成了青黄不接。并且,

这个“革了文化命”的恶果,让我们今天越发感觉到文化“空洞”的可怖。特别是近年来,各行各业的一些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陆续逝去,其身后留下的“法嗣”并不是他们的“儿辈”,而是他们的“孙辈”。许多行业或单位,当一些60-70岁的专业人员退休后,其身后那些40-50岁的人员则是一片“文化空白”,不得不由一些20-30岁的人员“隔代接班”。即使有少数“文革”后恶补学历的人“堵枪眼”,这些人的知识结构也不完整。这种文化断层对管理咨询的影响很明显,一是,造成管理咨询的理论研发成果贫瘠、粗糙;二是,管理咨询方法零乱,不系统、不规范;三是,咨询顾问队伍的素质与能力参差不齐;四是,专业人才匮乏,等等。 弥补这个历史的文化断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还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修复,这就是当今出色“运动员”少,杰出“教练员”更少的原因。例如,深圳8年前认证的“高级管理咨询顾问”约32名,8年后,这些顾问已所剩无几。如果说,8年时间,咨询顾问都沉淀不住的话,那么,这个产业中的知识成果如何积累?知识产品如何持续?人力资源结构如何完善?没有成果积累,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和人才梯队,这个产业的发展势必缓慢,并将直接影响到对企业的服务质量。 (四)脱离实际隔靴搔痒令企业无耐

由于管理咨询行业仍存在着上述主、客观掣肘,所以,70%的咨询顾问习惯于“跟随式咨询”或“浅海作业”、“隔靴搔痒”,喜欢

为企业解答些皮毛问题,不愿意深入实际接触实质弊病。尤其是那些整天将个人利益和咨询利润挂在脑门上的顾问,更是习惯于“蜻蜓点水式”的服务,甚至干脆从国外搬运些“过期信息”和“案例”,好歹拼成些PPT、DVD课件,便四处当放映师或解说员,以为这样就算是“管理咨询”了。还有些人习惯以出书“作透”,他们利用职权方便专门摘录、汇编别人的观点,然后改头换面贴上自己“创作”的标签,印刷成大开本的商业图书去到各企业兜售。不管企业需要不需要,站在讲台上,海阔天空地擂上几小时,就名利双收了。

这些哗众取宠的虚假咨询,实在“误人子弟”。说轻了是一种浮躁,说重了则有剽窃、欺诈、误导和贩假之嫌。这些作法既不是西方管理咨询的方法,也不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东西,它只能说明咨询顾问本身素质与能力低下,这是一种打着管理咨询旗号的商业投机行为。这样的顾问与其说是在咨询,毋宁说是在破坏咨询。例如,笔者结识一位中专学历的咨询顾问,数月后再谋面时,他的名片已经印成“XX教授”头衔儿了。还有一位发心要做“王者之师”的大专生,仅两年时间,摇身变成了“MBA工商管理博士”,他连论文都作不出来,就注册了一家管理咨询公司,象搞“传销”似地招兵买马为企业咨询。这些打着管理咨询顾问旗号的“李鬼”,不可能深入实际为企业解决问题,甚至连“浅海作业”和“隔靴搔痒”都谈不上,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圈钱。有些“李鬼”

包装得很吓人,混身上下挂满了政府、学院、企业、社团,以及国内外各类机构的名头(无人知道其真伪)。并且将凡是见过的企业或企业家统统列为自己“咨询”过的“成功案例”。这些人,不仅损害了咨询顾问的形象和信誉,同时,也使企业感到失望与无耐。

咨询顾问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一)咨询顾问应具备的四种素质

“素质”一词在各个学科中有不同的解释,它是由生理学概念引申出来的。“素质”一词的原意是指人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在多数情况下,“素质”是指人的先天性。这也就是说,人的素质一但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人的一生将起着重要的作用。咨询顾问的素质也是这样。换句话说,具备什么素质与适应什么类型的工作之间存在着必然和相应的关系。正如,让流行歌王迈克?杰克逊去从事电脑软件设计,他肯定找不到逻辑灵感。相反,让比尔?盖茨去从事摇滚乐,他也一定“摇”不出快感来。这就是说,个体素质不同,所选择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也不同。再进一步说,工作、职业虽然不能完全代表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但是,与个体素质接近的职业,无疑会使人尽快成就。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咨询顾问,适合做咨询顾问的人,一定要具备这个行业所要求的素质。管理咨询顾问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19] 应当具备多方面的才能与素质。笔者

在实践中体会以下4点基本素质对咨询顾问来说十分重要。 第一,思想素质。笔者所说的思想素质,是指人的本质,即良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不损害社会和企业,并能积极推动国家及民族事业向前发展的坚定信念。思想素质既是咨询顾问的立身之本,也是咨询顾问执业的支点。正如,达尔文在谈起他的每一位导师时,总是将导师的人品、人格、思想放在第一位。他因为不喜欢爱丁堡大学医学院一名解剖学教授,而终生放弃学医。又因为十分尊敬剑桥大学植物学教授,而最终成为一名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可见,能真正影响每个人的资本,并非是专业知识、技能或金钱,而是这些物质和表现后面的思想。已故中国著名哲学家高清海有句很经典的话,叫作“人要在‘做人’中成为人”。他说:“总结我多年的生活体会验,一个人要学会做学问,首先得学会做人。会做人,才会做学问,才能做得出真学问、做得出好的学问和有用的学问;实际上,学会做学问的过程,也就是学习做人的过程,这二者应该同步增进,也可以看做就是一回事。”[20] 笔者借用高先生的话,用在咨询顾问的素质上,那便是:学会做人,才能做好管理咨询顾问;学会管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学习做人的过程!

第二,心理素质。从医学来讲,心理素质与人的身体素质紧密相关,如果说身体是人的第一生命,那么,心理就是人的第二生命。同时,人的心理素质又受思想素质的直接影响,成为人性本质的仆从。著名个体心理学家阿尔费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认为:“人性的本质与心理生命是相关的,它支配人的行动朝向一个目标,因此我们

不能说人类灵魂是一个静止体系,我们只能将它看作诸种活动力量的合成。”阿德勒相信,心理生命中有一个目标,所有心理生命中的行动都一一指向它。由此可见,心理素质是思想素质的表现形式,“人不为事物所惑,而是被我们自己对事物的想法所惑。” [21] 咨询顾问的心理素质承载着自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为从事有效的咨询服务的提供了保证。古代兵法崇尚“心战”,即“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22] 所谓心战,相当于我们的现代心理学。心战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带有激烈竞争和斗争的领域中是必不可少的策略。在管理咨询中,心战也是咨询顾问应对复杂事情的法宝。市场经济中曾一度出现的浮躁现象,从另一个角度讲,也可以说是个体心理素质发生了问题。用心观察管理咨询中一些卓有成就的咨询顾问,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个承载力非常强的心理素质,无论遇到顺境或逆境,也不论遇到良缘或违缘,都能保持不惊、不怖、不畏的冷静思考。这就是“功夫在道外”。

第三,专业素质。这是咨询顾问履行管理咨询职责和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专业素质也被称为“专业品质”,它是思想、心理与知识的总称。关于“知识”的定义,一般包括文化基础和实践经验两方面的内容。然而,许多年来,人们对知识存在一种认识误区,以为只有“学历”才代表“知识”,或者以为学了“MBA”工商管理就一定会做咨询顾问。甚至,有人卖房子、卖地也要到国外去“镀金”,以为拿到外国文凭就一定能治理好中国企业。结果,这些持有幻想的人,一接触实际后,就立即出现“水土不服”。其原因之一是缺乏实践经验;原因之二是所

学的文化内容已经过时。

因此,我们在强调咨询顾问的专业素质时,要特别注意知识结构。既要重视文化基础,更要重视实践经验。一切文化都是服从或服务于实践的,而一切实践都是检验文化及真理的标准。所以“文凭至上”的观念亦是一种市场经济浮躁的表现,不会长久存在下去的。 另外,关于知识更新的问题,也是咨询顾问专业素质的重要方面。市场经济的快节奏,使得原来3年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有些知识甚至朝拾夕逝。因此,随时补充完善知识结构,快速更新自己的原有知本,成为这个时代对所有执业人员的要求。管理咨询是智能型的产业,是依靠向企业提供前沿信息,并分析数据,且协助企业决策而发展的智能产业,咨询顾问的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知识结构是否完整、是否前沿。所以,笔者认为,知识更新能力是衡量咨询顾问专业素质的基本条件。笔者知道一位“资深”的咨询顾问,2001年初出茅庐时,他从海外搜集了些信息,制作了一部企业管理的PPT课件,开始大讲企业管理的“XX种方法”。若干年过去了,这位咨询顾问换成著书的形式,仍然在讲“XX种方法”。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面前,不用说,他会讲的,肯定还是“XX种方法”。这种“祥林嫂说阿毛”式的咨询,不得不令人置疑这位顾问的知识含量和专业能力。 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管理咨询顾问本身的专业素质不高,又将如何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呢?

第四,身体素质。此处所指是身体素质的广义概念,包括与身体相关的诸多方面,如,仪表仪容、谈吐说话、行为举止等身体语言。

当然,生理健康也在其中。将身体素质列为咨询顾问的基本素质之一,是笔者多年来深有感触的问题。记得有位决心要从事企业管理培训的人员,因为无法取得某文化公司的合作项目,急请笔者前去协助参与立项洽谈。结果,谈判不到半个时辰,双方便达成了合作协议。经了解,原来事情很简单,该文化公司之所以执意不放手合作立项,主要是对谈判的那位人员不信任,看他不够“专业”。其实,这位人员并非完全不专业,他是某房地产集团广告培训部的负责人,平常习惯穿着T恤,挎着业务包四处跑,无论站在哪儿,都给人一种要拉广告的架势和感觉。虽然他的口才不错,但却没有一点同管理培训相关的内容,这让对方始终与他无法介入正题。

除此之外,即使是已从业多年的资深咨询顾问,身体素质对其执业来说也依然十分重要。深圳是个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城市,有一年,某管理咨询机构邀请一位内地资深咨询顾问,来讲座“如何制作商业策划书”。这位顾问事先做了充分准备,不仅带来自己的专著,而且还领来曾咨询过的公司代表一同与会。这本应是一场很成功的讲座。但是,讲座开始不久,听众就坐不住了。原因是,这位演讲者的仪表仪容和会场环境极不协调,讲话中还带有许多习惯性的语病,并且不断地伴随着咳嗽声。大家不能因为他带病工作,或者是资深人士就原谅这一切。在公众面前,身体素质不仅是自己的财富,它也应当被视为执业、服务的资本。因为,职业化、专业化是一切职业人的起码标准。身体不健康,或者记忆力差、反应力不够,讲话不清晰,仪表仪容不整洁,等等,一切身体语言毛病,都将直接影响到管理咨询的效

果和质量,也会影响到企业对咨询顾问的信赖度。同时,身体不健康还会使周围的人产生担忧,一位令人担忧的管理咨询顾问,肯定无法让引导企业坚强。

(二)咨询顾问应具备的六项能力

能力,是素质的具体展现,是基于素质而表现的某些操作力。一般来讲,有什么样的素质,就会体现什么样的能力。作为咨询顾问来讲,素质和能力应当越全面越好。因为,市场经济的问题五花八门,企业所遇到的管理问题层出不穷,管理咨询顾问在执业中的哪一项能力不足,都可能造成咨询失败,甚至使企业蒙受损失。所以,从高标准来看,管理咨询顾问的能力应当比较全息,即360度的能力。笔者认为以下6种能力,应当成为咨询顾问的基本能力。

第一,资讯能力。资讯能力也叫作信息搜集整理能力。这是管理咨询顾问首先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在信息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即使遇到全球经济危机,也不会使信息变化减速。只要有互联网存在,信息就会一刻不停地流动与传播。管理理念也会随之不断地产生与消逝。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曾说过,什么是经营?经营就是每天要有一个新的哲学理念。管理咨询顾问的知识从哪里来?除了专业知识外,就是学习掌握最前沿的信息。收集、筛选、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是咨询顾问必备的资讯能力,这就象粮食和水一样。

与资讯能力相关的,还有使用现代化办公工具的能力。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些咨询顾问对现代化办公工具不熟悉,甚至对电脑操作也有困难,这不仅给企业咨询带来种种不便,同时也影响了自己的信

息储备。管理咨询顾问若没有资讯能力,就如同没有武器的士兵一样,无法上战声。在现代管理咨询中,企业对信息资讯的渴求度,有时候会胜过对商业策划书的渴求度。因为,信息是外部的,方法论则是自己的,掌握外部的大量信息,自己的方法论就能派上用场。 第二,诊断能力。管理咨询顾问的诊断力,主要是咨询活动中的分析、判断力,这种能力需要运用全面知识,如观察力、思辨力等。思辨能力反映一个人的哲学能力。企业管理诊断有时很象中医的“辩证论治”,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需要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整体治疗,最终达到“阴阳平衡”。有些管理顾问怕麻烦,不屑于作企业诊断,他们习惯将自己的脑袋安在企业的脖子上。例如,2003年,笔者应邀协助一位资深的策划师解决其为企业提供咨询时发生的经济纠纷。作为旁观者,笔者对那次事件感触颇深。当时,该策划师递给企业一份反复修订的“策划报告”,报告内容通篇都是策划师本人的“经营之道”。他认为,凭这份“策划报告”,企业应当按协议支付他五位数的咨询费。但是,企业拒绝为此付费。原因是,策划师没有满足他们的咨询要求。他们的要求是,请策划师对公司的产品营销计划给予评估和诊断,以便尽快投放市场取得效益。这个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因为缺少诊断环节,而使整个咨询宣告失败。

第三,预警能力。将经济预警作为管理咨询顾问的基本能力来谈,并不是笔者的独创。“知识经济是预警经济”,这是很多年前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说法,笔者不过在实践中加以留意而已。市场经济中的高风险企业,如金融、房地产业都非常关注经济预警。因为,高风险企

业面对的市场份额明显具有“2 :8律”,即只有少数企业成为获得市场份额的“分子”,而多数企业则沦为这些“分子”的“分母”。要想挤进“分子”的行列,企业就必须重视经济预警,做到未雨绸缪,提前下手抢占市场的制高点。正如中医理论一再强调的“上工医未病,不医已病”。那种“雨后送伞”或者“马后炮”式的管理咨询,对于多数企业来讲不是理想的。因为,市场风险并非每次都以同样方式重复出现,不同的风险有其不同的规律与特性。例如,股票K线走势,每次震幅都不是前一次的重复,所以股票投资就不能完全依靠K线来操盘,要依靠投资人的经济预警能力。如果说一位股评家的演说价值X的化,那么经济预警人士讲稿就是N个X。看一看企业成功的案例可以清楚,出色的管理咨询,往往与准确的预警分不开。

第四,沟通能力。沟通能力属于交际学的范畴,被西方人称为“应付人的能力”。世界著名人际关系学家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ige)著有一部《语言的突破》风靡全球,这部书曾一度掀起了世界性的卡耐基口才热。与其说这是一部“语言的突破”,毋宁说它是一部沟通艺术的教科书。因为,他说明了,人类的全部语言都是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服务的。卡耐基认为:“能够站在大众面前,从容不迫地娓娓而谈,你的前途将不可限量。”[22] 这个不可限量的前途,同样对咨询顾问也很必需。无论是营销管理,还是企业决策,抑或是商业洽谈,企业管理到处充满着人与人间的沟通。俗话说“做生意先要会说话”,就是说,先学会沟通的艺术,才可能在社会活动中立足。简单来说,管理咨询就是围绕管理问题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从字义上解,“咨”

是商议,“询”是征求意见,咨询本身显然已经包含了沟通的含义,例如,在沟通中调研,在沟通中诊断,在沟通中进行分析,在沟通中提出建议和策划,一直到咨询成果验收都离不开沟通。所以,沟通能力,不仅仅是“应付人的能力”,同时也是统一思想,和谐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

第五,文字能力。一般来讲,书面语言有别于口头语言,而口头语言依赖于书面语言。二者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作为管理咨询顾问,必须精通这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从实际意义上讲,一般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要求严谨,它需要遵循一定的格式和逻辑,特别是专用公文的写作就更严格,绝不可以随意改弦更张。管理咨询的整个咨询流程中,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文字表达,离不开档案的整理与收藏。同时,出版专业书籍,编写培训教材,创作演讲稿等都离不开过硬的文字能力。所以,管理咨询顾问应当是个“语言家”。记得笔者有一年帮助一家内地民营企业与香港两大集团企业进行最后一轮谈判,原本在谈判桌上毫无胜算希望的民营企业,由于笔者事先写给对方董事局的一封亲笔信,而使双方的矛盾冰消雪融,最终达成和局。这说明,文字的力量在某种情况下要胜过口头语言的力量。俗话说“文如其人”,通过文字表达,可以使对方透视作者的精神风貌和气质,同时,还可以为对方留下诚信的重要依据。

第六,创新能力。管理咨询顾问的创新能力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协助企业进行管理的创新力;二是,执业管理咨询的创新力。这两方面的创新能力对于管理咨询顾问来说同样重要。没有企业管理方

面的创新力,就不会赢得企业的信任;没有执业管理咨询方面的创新力,就不能使将知识产品提供给企业。在现实管理咨询中,这两方面的能力时常被咨询顾问所忽略,或者倚轻倚重,要么偏重于研发管理,而忽略了本职行业的创新;要么热衷于研发咨询流程和方法,却忽略了企业管理的内容。《易传》系辞中说,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故“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管理咨询顾问的创新能力亦是如此,企业管理创新犹如“远取诸物”,执业咨询创新则犹如“近取诸身”,二者相辅相成,既可“通神明之德”,又可“类万物之情”。笔者认为,管理咨询顾问就要具备这样的“德”与“情”,创新才不是难题。(待续)

三)实践是咨询顾问的必由之路

谈到深入实践的问题,这似乎是一种老生常谈。即便是老生常谈,笔者仍然认为这是管理咨询顾问的一条必由之路,有必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笔者认为,深入实践不仅应当成为一种道理,更应当成为咨询顾问的一种能力,这是笔者多年工作的体会。因为,实践出真知,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有些咨询顾问因长期患有“麦肯锡遗言恐怖症”,不敢深入企业。1935年,麦肯锡受聘担任美国马歇尔百货集团公司的CEO,因缠绕在大量的企业管理矛盾中过度劳累,导致他48岁英年早逝。临终前,麦肯锡留下遗言:企业咨询顾问可以为企业提供任何层面的咨询,就是不能亲自到客户企业去就任任何职位。这条警训成了管理咨询业的一条潜规则,也成了咨询顾问心头的一块阴影。孰不知今非昔比,当

年,这位芝加哥商学院的教授,没有想到“下海”后会遇到种种无序的、非科学的矛盾,如,内部运营决策、各种人事关系和商业纠纷等,管理咨询还未形成自身的理论和方法。现代市场经济下的管理咨询已不同于麦肯锡时代。管理顾问没理由用“麦肯锡遗言”为自己找籍口。因为,麦肯锡的劳累与深入实践没关系,而在于他违背了咨询顾问是“发动机”的助力,而不是“发动机”本身的原则,在麦肯锡成为CEO的那一瞬间,他已经把自己变成企业家而不再是咨询顾问了。

笔者力主实践是咨询顾问的必由之路也有切身感受。“下海”前,笔者在学术界,以为满腹经纶怎么也不会轻易淹死。然而,深入市场后,天天喝“海水”,几乎被淹死。因为,现实中的问题往往是书本中没有的,更是原先理论所未涉及到的。当人的社会关系发生变化时,许多意想不到情况就会接踵而来。解决这些矛盾没有现成的经验,非实践不可。此外,实践还可结识许多良师益友,学到新知识。笔者“下海”多年,在导师的帮助下,意外地收获了“全息相应”理论和与此相关的“全息管理”方法。这是用文字难以描述的新型方法论,笔者曾运用这些方法,成功地拯救过濒临倒闭的中型商业企业,至今在心中都留下一些快乐的回忆。这种深入实践成功创新的快感,远远胜过那些“天桥把式”,胜过那些搬着书本做事情的人,更胜过那些肩上扛着一大堆“头衔儿”,却没有一头衔是自己创造的人。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作为企业来说,中心目的是要赢得市场,他们非常注重咨询顾问的实际操盘能力,注重咨询顾问的行业实践经验。因为,实践是创新的源泉,是创造价值的动力,也是企业与顾问双赢的

真正桥梁。

(四)理论研发是咨询顾问的使命

笔者是从理论界“下海”的,曾经一度非常厌恶“理论”,总想从现实中发现一些比理论更有价值的东西,或者探索一些理论里所没有的东西。喝了多年“海水”之后,笔者开始“返朴归真”了,开始重新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从中发现,原来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无论多么精彩的实践,如果不将其上升为理论知识,就无法发扬光大。反之,无论多么精湛的理论,如果不经过实践的检验,它也只是一些好看的字画。

真正将理论研发确认为管理咨询顾问的一项使命,是笔者近年来的想法,并且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这种想法源于2007年以来,笔者通过网络所进行的数百人次的咨询,其中包括管理咨询、法律咨询和心理咨询。通过广泛的网上咨询,一字一句地敲击键盘,一篇一篇地回复与沟通,笔者发现管理咨询“授鱼”和“授渔”的很大区别,真正的咨询,不但要让对方“知其然”,更应让对方“知其所以然”,这就必须重视管理咨询的理论研发,也就是说,咨询顾问人人都要成为建树行业理论的劳动者。近年来,国内一些咨询机构在举办专题论坛时,也开始寻找管理咨询的理论源头,反思东西方文化对咨询业的影响。一些新毕业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向管理咨询行业靠拢。这些市场动向表明,管理咨询行业的理论研发已刻不容缓,咨询顾问对此责无旁贷。

中国的建设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行业的建设亦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作为中国管理咨询业,经历了近30年风风雨雨的发展历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积累了可贵的经验,这个历史的见证需要通过理论建树,将其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只有将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才能变为行业和国家的永久财富,也才能使这个行业的后来人有所借鉴、继承和发展。

有人认为,理论研发应当是那些专业理论工作者的事情。笔者则认为,专业理论工作者所研发的是国家指定的理论课题,行业的理论研发首先需要本行业的人来完成。如果,行业人士能与专业理论工作者共同联手研发管理咨询理论,那将是最圆满的事情。因为,咨询顾问具有最直接的行业实践经验,具有理论创意的原动力。所在,管理咨询顾问应当成为行业理论研发的主力军。 结 论

在结束这篇论文的时候,笔者仍有些意犹未尽。中国20多年的管理咨询之路,无论如何不能通过一篇论文全部说透。这里想借用前人的一句话说:中国本来没有管理咨询的路,顾问们走得多了,就形成了这条路。这是一条新兴产业的路,是一条知识产业的路,是一条服务产业的路,是一条朝阳产业的路。笔者愿和业内同仁一起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将所有知识化作一盏烛光,照亮他人,也照亮自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