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职院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浅谈——以晋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5-09 来源:榕意旅游网
2013年7月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Ju1.2Ol3 第26卷第4期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cdoigcal Engineering 、,01.26 No.4 高职院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浅谈 以晋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王妮李芳芳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山西晋城048o0o)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为例,探讨高职院 校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什么”及“如何开发”两个基本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英语;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3)04—0075—02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茶艺又懂外语的人才就更是凤毛麟角。这就为我们解决高 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兴起的一种课 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什么”这一问题提供了突破口和切人 程开发策略,引入到我国后经历了概念界定解读、因素策略 点。我们立足晋城,以满足茶艺文化对外交流需要为目的, 探讨和多元化研究三个发展阶段 l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 与茶业经营者共同开发了英语校本课程与教材。 体,围绕特定的专业目标,编写富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 2如何开发 化”教材是一所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重要保证。对 高职院校开发校本课程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学校现有 于高职院校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指高职院校按照自己 的条件,综合利用人、财、物各种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已 的教育哲学、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根据当地经济社会文化 有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如今高职院校从培养高级应用 发展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以教师为主体,企业行业人 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出发,纷纷展开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 员和课程专家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模式 j。其中如何为高 我们学院旅游系建设有高标准的、满足教学需要的茶艺实训 职院校提供有效支持以及如何进行“校本化”教材的编写是 基地,这就为“茶艺英语听说与实践课程”提供了可供利用的 最重要的。因此,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需要着力解决“开发 课程资源及教学环境。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置身于高度仿真 什么”和“如何开发”这两个基本问题。 的茶艺表演环境里,在模拟的工作岗位上扮演着相应职业角 l开发什么 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它需要随着社 养和专门职业技能,进而开发出特色育人模式的校本课程。 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完善。高职院校英语校本课程的开 课程的本质是个体需求的满足,因此必须全面考虑特定 发要从本地区的实际发展出发,以需求为前提,建立以社会 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的社会角色和发展方向 J。高职院 需求特别是地方需求为导向的ESP教学模式与课程开发模 校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充分考虑学习者需求的不同和个 式,这是未来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性追求的差别,体现个性化。为此,我们根据专业培养目标, 近年来,山西晋城围绕“走出去,引进来”战略,谋求“转 面向外语系旅游英语专业学生,以选修课的形式来开设“茶 型跨越发展”,努力实现由煤城向绿城的转变。通过央视的 艺英语听说与实践”课程。借助实训基地这个平台,为学生 城市形象宣传片,以“晋善晋美,尽在晋城”为广告语,大大提 提供了更加真实的问题情境,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有意义学 升了晋城旅游市场的吸引力,城市知名度不断扩大。据统 习活动有机融合,实现了教、学、做的统一;在教与学的互动 计,2012年l—l1月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 513.33万人次,其 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接受各种刺激,不断地变换思考角度,培 中入境旅游者86 037人次 J。通过招商引资,一批大型企业 养并发展思维的广阔性、灵敏性、深刻性和敏捷性,知识转化 也在晋城落地,来往于晋城的国际友人也日益增多。茶,被 为实实在在的能力与素质,满足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促 誉为中国的“国饮”,茶文化已俨然成为了外国友人了解中国 进了学生的内涵发展。 的一个窗口。据调查,晋城市区目前有三十多家规模较大的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高职院校英语 茶楼,茶艺师成了晋城人才市场上极其稀缺的人才,而既懂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强调 语言基础和实际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运用能力并重。在具 收稿日期:2013—04—25 体教学环节中,我们依托学院实训基地,对学生采用听说模 基金项目:晋城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项目(课题编号: 拟训练的教学模式,以中国传统茶艺文化为背景知识,通过 LX 1234) 职业技能训练、职业思维和职业素质培养,使学生成为懂外 作者简介:王妮(1981一),女,山西晋城人,讲师。研究 语懂茶艺的复合型人才,扩大了学生的就业前景。 方向:高等教育。 (下转第136页) ~75— “灵”字,便立即有了灵性,而能成为赋家笔下的神话素材。 郁郁不得志,为了解除心灵痛苦,寻找精神慰藉,自然而然地 将神仙思想作为他们化解苦闷和焦虑的一剂良药。 天,原是古代先民们自然崇拜的对象之一,殷周时赋予 其至高无上的神性,成为天神,是宇宙的最高统治者。汉代 又进一步确立了天的绝对性、至上性和神秘性。《春秋繁露 ・司马相如《大人赋》、扬雄《太玄赋》、桓谭《仙赋》、班彪 《览海赋》、冯衍《显志赋》、班固《终南山赋》、《幽通赋》、张衡 《思玄赋》等作品中表现的游仙境界,都是一种幻想式的精神 超越。从其功能来看是象征式的,不仅是长生不死、成仙观 念的反映,也是精神寄托的一种幻想形式。 顺命》中说:“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白虎通义 三纲六纪》说:“君臣法天,取象13月屈信,归功天也。”古 ・代先民们对天无限敬畏,同时又因对其无知而充满许多想 象。这种对天的无穷想象,在赋中随处可见。如“天河” 汉代赋家或不满时政或在现实中追求功业无望,或个人 追求生命价值过程遭遇挫折,都纷纷归向山林,向往神仙,以 寻求精神的慰藉。如班彪《览海赋》:“松乔坐于东旭,王母 处于西箱。命韩众与岐伯,讲神篇而校灵章。愿结旅而自 托,因离世而高游。骋飞龙之骏驾,历八极而回周。”张衡《归 (《文木赋》)、“天关、天兵”(《长杨赋》)、“天庭”(《太玄 赋》)、“天门、天梯”(《甘泉宫赋》)、“天宫”(《东都赋》)、 “天邑、天路”(《西京赋》)、“天马、天池”(《东京赋》)等。在 一般的河、池、门、庭、梯子、城邑等名物前加上“天”字,便给 这些普通的名物赋予了天神的概念,使其具有了非凡的性 质,应用于赋中,也就能营造出浓郁的神话氛围。 2以神仙之说为主要题材 田赋》:“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 乎长辞。”傅毅《七激》:“徒华公子,托病幽处,游心于玄妙, 清思乎玄老。”都有隐逸者兼具求仙的动机。他们都开创出 了独特的游仙方式,虽然,他们的游仙幻想有延续生命的愿 望,但主要还是以游仙境界寄托其自由精神,寻求精神与形 体的理想归宿。 汉代社会普遍盛行的神仙思想,无疑会影响到汉赋的创 作,可以这样说,汉赋中以神仙之说为主要题材的创作,正是 在整个社会弥漫的神仙思想风潮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如汉代帝王的祭祀活动,往往兼有求仙的性质。扬雄 《甘泉赋》中即描绘了这样的情节:“盖天子穆然,珍台闭馆 ……综上所述,汉赋受先秦神仙思想影响的痕迹是非常明显 的。从中获得了神话素材这一源头活水,然而汉赋对先秦神 仙思想也不仅仅是停留在承袭的层面上,而是对其进行了进 一想西王母欣然而上寿兮,屏玉女而却宓妃。玉女无所眺 其清卢兮,宓妃曾不得施其峨眉。方擘道德之精刚兮,侔神 明之为资。”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神仙幻想是有具体的求 仙活动为背景的。 步的丰富和创新,这一点正是本文探讨的主旨。 参考文献: [1]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另一篇以神仙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赋作是黄香的《九宫 赋》:“使织女骖乘,王良为之御。三台执兵而奉引,轩辕乘驱 瞌而先驱。招摇丰隆,骑师子而侠毂,各先后以为云车。左 [2]胡学常.文学话语与权力话语——汉赋与两汉政治[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青龙而右觜艄,前七星而腾蛇。征太一而聚群神,趣荧惑而 叱太白。”在这篇赋中,黄香为我们展现了人们所称羡、向往 的神仙世界中的逍遥自在,以及神仙无所不能、驾驭一切的 [3]王维堤.龙凤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4]何国正,刘蜀子.汉代士人心态与辞赋创作[M].昆明:云 南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李增华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4):71—75. [2]吴永军.再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及核心理念[J].教育 发展研究,2004,(3). 特异功能,而这也正是汉人心中神往的世界。 3 以神仙之说为精神寄托 汉代社会神仙思想盛行,赋家多受此熏陶,一旦政治上 (上接第75页) 3结语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以学校为本位,促进学生、教师、 学校发展的行动过程。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 从实际出发,整合教学资源,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开发具有院 校特色的校本课程。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来提升学校的教育 教学品质、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 [3]张艳,洪俊.关于我国校本课程发展的理论思考[J].教学 与管理,2003,(1O). [4]2012年旅游文物工作回眸[EB/OL].晋城在线,[2013— 0l一29].http://www.jconline.cn/Contents/Channel一 13940/20l3/0131/915123/content915123.htm. _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最终达到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的目的。 [5]杨素珍.搭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平台[J].教 学理论与实践,2011,(1). 参考文献: [1]张铭凯.十年来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阶段、要点与启示 责任编辑:卢宏业 一136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