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级经济基础知识必过笔记

2023-11-18 来源:榕意旅游网
第一部分 经济学

第一章 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一、市场需求:从消费者角度分析

(一)、需求含义:一定时间内和一定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且

能够购买的数量。市场需求就是消费者需求总和。(注意需求和需要的不同)

需求的构成要素:{消费者能够购买,即有支付的能力}

(二)、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七点)最关键的因素是商品本身的价格。

1、消费者偏好

2、消费者的个人收入,需求与收入呈正相关关系 3、产品价格,需求与价格呈反相关关系

4、替代品的价格。一种商品价格提高,替代品需求增加(P1↑,Q1↓,Q2↑)。 如:煤气和电力。

5、互补品的价格。一种商品价格提高,互补品需求降低(P1↑,Q1↓,Q2↓)。 如:汽车和汽油、家用电器和电。

6、预期,人们对某一经济活动未来的变动趋势的预测和判断

7、其他因素,如商品的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等。

(三)、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

1、需求规律: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除特殊商品,如:钻石,普通食品)。 2、需求量与需求的区别: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①需求量:由自身价格引起的需求变化。 ②需求:

除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引起的变化。如:收入增加,需求曲线向右(外)平移 a、消费者收入{

正常商品需求→同方向变化 劣等品需求→反方向变化

消费者购买意愿,即有购买的欲望

}

b、其他商品价格变化{补充品需求→反方向变化}

替代品需求→同方向变化

二、市场供给:从生产者角度分析 (一)、供给的含义和影响供给的因素

1、供给含义:某一时间内和一定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能为市场提供

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总和。

2、影响供给的因素:

①产品价格,主要因素,呈正相关关系②生产成本,呈反相关关系③生产技术,技术进步,使效率提高或成本下降,故为反相关关系④预期⑤其他相关产品(替代、互补品)⑥其他因素,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二)、供给规律和供给曲线

1、供给规律:供给量和价格呈正向关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2、供给量与供给的区别:

①供给量:由自身价格引起的变化。

②供给:除价格以外其他因素引起的变化。如:成本上升供给曲线相左(内)平移

三、均衡价格

(一)、均衡价格的形成和变动

1、含义:均衡价格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价格水平。 2、特点:市场上供求平衡是偶然的、暂时的、相对的。 3、变动原因:{

市场需求不变,供应量增加,引起市场价格下降

市场供给不变,需求量增加,引起市场价格上涨

}

(二)、均衡价格模型的运用,即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1、最高限价分析

①目的: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②后果:出现市场短缺现象时,产生严重排队现象。当政府监管不力时,出现黑市

交易、黑市高价,走后门,以次充好、短斤缺两等变相涨价。

③措施:采取配给制,短期或在局部地区实行,不应长期化。

2、保护价格分析

①目的:保护生产者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保护价格政策支持农业生产和稳

定农民收入。

②后果:刺激生产,限制消费,导致市场供给过剩。

③措施:建立政府收购和储备系统。只宜在粮食等少数农产品上实行。

四、弹性

需求量的相对变动

(一)、需求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价格的相对变动

1、定义: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

百分比的比率。系数总是负数。简便起见,采用绝对值。

2

2、公式:

①点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化/价格的相对变化,Ed=

ΔQ/Q ΔQ P

=· ΔP/P ΔP Q

(注:其中Q、P为起点数值),适用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小的场合。 ②弧弹性:Ed=

ΔQΔP

÷,适用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大的场合。

(Q0+Q1)/2 (P0+P1)/2

3、需求弹性的基本类型:(研究大于1还是小于1的问题)

①Ed>1,富有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

如:价格↓2﹪,需求量↑4﹪

②Ed=1,单一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

如:价格↓2﹪,需求量↑2﹪

③Ed<1,缺乏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

如:价格↓2﹪,需求量↑1﹪

4、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①替代品的数目和相近程度:替代品越多,相近程度高,需求弹性越大 ②商品的重要性:

a、生活必需品,弹性小或缺乏弹性。

b、非必需高档品,弹性大,如:贵重首饰、高档服装。 ③商品用途的多少:用途多,弹性大;用途少,缺乏弹性

④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时间短,弹性小;时间长,弹性大。

替代品 多 少 重要性 非必需品 必需品 用途 多 少 时间 长 短 Ed 弹性大 弹性小

5、需求价格弹性和总销售收入的关系:即在企业价格决策的应用

①Ed>1,价格下降,销售收入增加,采用薄利多销的低价策略。(反向关系) ②Ed=1,价格变动与销售收入无关。

③Ed<1,价格上升,销售收入增加,采用高价策略。(正向关系)

商品i的需求量相对变化

(二)、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交叉弹性系数= 商品j的价格的相对变动

1、定义和公式:指一种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

求量相对变化之间的比率。公式:Eij=

ΔQi/Qi

ΔPj/Pj

3

2、需求交叉弹性的类型:(研究大于0还是小于0的问题)

①Eij>0,i、j两种商品为替代品

②Eij<0,i、j两种商品为互补品 ③Eij=0,i、j两种商品是无关的

需求交叉弹性大小(正负)是确定两种商品是否具有替代关系或互补关系的标准。

(三)、需求收入弹性

1、定义和公式:指需求量的变动和引起这一变动的消费者收入变动之比,

用以衡量需求变动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公式:Ey=

ΔQ/Q Y ΔQ

=·

ΔY/Y Q ΔY

2、需求收入弹性的类型:

①Ey>1,收入弹性高(高档品) ②Ey=1,收入与需求变动成相同比例 ③Ey<1,收入弹性低(必需品)

④Ey=0,收入变动不会带来需求的变动

⑤Ey<0 收入增加时买得少,收入降低时买得多(低档品)

供给量的相对变动

(四)、供给弹性:供给价格弹性系数= 价格的相对变动

1、定义和公式:价格的相对变化与所引起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化之间的比率。

公式:Es= ΔQ/Q ΔQ P

=·,Es始终为正值

ΔP/P ΔP Q

2、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

①Es>1,供给弹性充足 ②Es=1,供给弹性为1 ③Es<1,供给弹性不足

④Es=0,供给完全无弹性,现实很少见 ⑤Es=∞,供给完全有弹性,现实很少见

3、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不同于需求弹性

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短期,弹性小;长期,弹性大。

②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对于农产品,短期内弹性几乎为零,价格对供给的影响需经一年时间才能体现出来。

③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价格弹性的影响也很大。投入品替代性大或相似程度高,弹性大;投入品替代性小和相似程度低,弹性小。

第二章 消费者行为分析

4

一、无差异曲线 (一)、效用理论

1、经济人假设:消费者总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和理性的。

2、效用的定义:指商品或服务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或是消费者在消

费商品或服务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是种心理感觉,主管心理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3、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T:总 M:边际 U:效用 ①基数效用论:运用边际效用论分析

②序数效用论:运用无差异曲线(描述消费者偏好的曲线)和预算约束线分析

4、边际效用

①总效用(TU):消费者一定时期内,从商品或服务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的总和,

即消费者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总效用取决于消费数量的大小。

②边际效用(MU):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消费时所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增加或效

用的增加,MU=△TU/△Q。数学上边际效用就是总效用的斜率。

③当TUmax时,MU=0

(二)、无差异曲线

1、消费偏好的假定:

①完备性,保证偏好的准确表达

②可传递性,保证消费者偏好的一致性

③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多而不是少,即多多益善

2、无差异曲线:

①定义: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曲线。线上各点

的偏好程度无异。

②特征:

a、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偏好程度越高。

b、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由偏好的可传递性的假定决定。 c、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由商品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

◆商品边际替代率(MRS):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

MRS=-

ΔX2

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ΔX1

二、预算约束线

1、定义:在既定价格下,消费者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支付能力的限制表现

5

为一种预算约束。

公式:P1+P2≤m(m:可支配的收入)。预算线的斜率是两种商品的负比率,

-P1/P2。

2、决定预算线变动的因素:

◆收入变动:增收,预算线右移;减收,预算线左移 ◆相对价格变动:价降,向外旋转;价升,向内旋转

三、消费者均衡和需求曲线

(一)、消费者均衡: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关系的三种情况

1、相交两点,不是最受偏好的选择 2、不相交,超预算

3、相交于切点,满足效用最大化;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预算线的斜率。

消费者选择商品的最优组合(效用最大化):商品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

P1 商品的价格之比,MRS=

P2

(二)、消费者的需求线

1、消费者均衡实现的前提条件:偏好、收入、价格不变。 2、价格变化带来的两种效应

①收入效应:与正常品价格成反方向变动;与低挡品价格成正(同)方向变动

②替代效应:与价格始终成反方向变动

③正常品时,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故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曲线更平缓,对价格变化反映大。

④低挡品时,收入效应作用小于替代效应作用,故总效应与价格还是成反方向变动。需求曲线还是向右下方倾斜,只是曲线更陡峭,对价格变化反映小。

第三章 生产和成本理论

一、生产者的组织形式和企业理论

(一)、生产者及其组织形式: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经

济人假设”在生产和企业理论中的具体化:生产者或企业的目的是追求

6

利润最大化

(二)、企业形成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1937年发表《企业的本质》中指

出,企业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而产生的(交易成本的节约是企业存在的本质),企业的本质或显著特征是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导致市场机制和企业的交易费用不同的主要因素在于信息的不完全性。

二、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

(一)、生产及相关概念:生产就是将投入转变成产出的过程。生产要素:劳动、

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二)、生产函数:Q=f(X1,X2,…Xn) (三)、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及其曲线

T:总 P:产量 A:平均 M:边际

1、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也称短期生产函数:Q=f(L,ˉK),其中ˉK表示资本量固定不变,这时总产量的变化只取决劳动量L

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AP=TP/L,MP= △TP/△L,见左图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也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B’:MP为MAX,对应B点TP递增最快。

C’:AP=MP , AP为MAX。

在C’前AP递增,且MP﹥AP;

在C’后AP递减MP﹤AP。

D’:MP=0,对应D点TP为MAX。

此后MP﹤0,且TP开始递减。

理性生产厂商在第Ⅱ阶段(MP≤AP至MP≥0之间)进行选择。

3、规模报酬

①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比例等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 ②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 ③规模报酬递减:产量增加比例小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

企业规模小,扩大生产规模报酬递增,此后是规模报酬不变阶段,最后继续扩大生产将出现规模报酬递减。故适度最佳规模(适度规模),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最小。

7

三、成本函数和成本曲线

(一)、成本含义:又称生产费用,是生产过程中企业对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的

货币支出,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支付的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 1、机会成本:当一种生产要素被用于生产

企业总成本=所有显成本+所有隐成本

单位某产品时所放弃的使用相同要素在 其他生产用途中得到的最高收入 2、生产成本分为:显成本和隐成本 ①显成本:企业购买或租用的生产要素实际所

支付的货币支出。

②隐成本:企业本身拥有并被用于生产的要素 的总价格,是企业拥有并使用的资源成本,是 一种机会成本。

3、经济利润:简称企业利润,超额利润

①经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

②正常利润:企业对自己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作为隐成本的一部分计入成本,经济利润中不包括正常利润。

(二)、成本函数

1、成本函数:表示企业总成本与产量之间 的关系公式。短期成本函数C=b+f(q); 长期成本函数C=f(q); 边际成本MC=△TC/△Q C:总成本,q:产量,b:固定成本 2、短期成本函数分析

T:总 P:产量 A:平均 C:成本 M:边际 V:可变 F:固定 R:收益 ①固定成本:厂房和设备的折旧,管理人员的工资费用。 ②可变成本: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生产工人的工资费用。 ③公式:TC=TFC+TVC ATC=TC/Q AFC=FC/Q ATC=TC/Q MC=△TC/△Q

(三)、短期成本曲线:见右图

1、FVC、TVC、TC之间关系

①TFC:与横轴平行,短期不变。

②TVC:A点前增量递减,A点后增量递增。此特征来源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③TC:曲线从纵轴一个截点即产量为零时总成本等于固定成本的那个点开始。TC曲线斜率与TVC曲线斜率相等。TC曲线与TVC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等于TFC。即TC

8

=TFC+TVC

2、AFC、AVC、AC之间的关系

①AFC:AFC短期不变, AFC随着Q的递增而持续递减。是与两轴逐渐靠近的曲线 ②AVC:随Q的增加先降,而后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上升的特征,呈U型。 ③AC:AFC、AVC的共同决定AC曲线呈U型。

3、MC、AC、AVC之间的关系

①MC曲线呈U型,随Q递增先降后升。

②MC、AC相交于AC最低点B,MC曲线的变动快于AC曲线变动。 ③MC、AVC相交于AVC最低点C,MC曲线的变动快于AVC曲线变动。 ④在AFC作用下,B点在C点之后且高于C点。

第四章 市场结构理论

一、市场结构类型

(一)、◆市场结构含义:指一个行业内部买方和卖方的数量及其规模分布、产

品差别的程度和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的难易程度的综合状态。是指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状况和竞争程度。

◆市场类型划分的标准是市场竞争程度或垄断程度。

◆划分的三个主要依据:本行业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本行业

内部各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差别程度;进入障碍的大小。

(二)、各市场结构特征

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垄断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 生产者数目 产品特征 市场进入 举例 补充 也称纯粹竞争,是价格接多 产品同质 自由进入 小麦、玉米 受者,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充分了解 只有惟一 一个 独特产品 产品有差别 多 (与完全竞争的主要区别) 少数几个 有一定差别或无差别 比较困难 美国的汽车工业、其他国家的汽车、钢铁工业 对价格较大程度的控制 比较容易 啤酒、糖果 对价格一定程度的控制 很困难 公用事业、电力、固定电话、邮政、南非戴比尔斯钻石公司 价格决定者 ◆完全垄断市场的成因

①政府垄断②对某些特殊材料的单独控制形成的对资源和产品的完全垄断③对某些

产品的专利权形成的完全垄断④自然垄断,自然垄断和规模经济密切关系。规模经济指企业或厂商的平均总成本随产量的扩大而不断下降。

9

二、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一)、需求曲线

1、行业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行业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价格由

整个行业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决定的。均衡价格也是由整个行业需求、供给曲线的均衡位置决定。

2、个别企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线。 (二)、收益曲线

P:价格 A:平均 M:边际 R:总收益 Q:销售量 R=PQ AR=P/Q MR=△R/△Q=△(PQ)/△Q=P=AR 价格、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都相等,故企业的平均收益、边际收益和需求曲线是同一条平行于横轴的水平直线。

(三)、企业产量决策的基本原则: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MC=MR)的原则,

此时企业的利润最大。当MC=MR是企业最优产量,也称作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也称作亏损最小化的均衡条件。

(四)、企业供给曲线:企业边际成本曲线即使供给曲线 三、完全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一)、需求曲线: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就是行业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

斜,斜率为负。

(二)、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企业的边际收益不等于其平均收益或价格,而是

小于其平均收益。随着销量的增加,边际收益下降得比平均收益快。

(三)、企业产量和价格决策的基本原则: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MC=MR)的

原则,MC与MR的交点对应的为均衡产量。长方形abcP0为企业的超额利润总额。见书本P31图4-5

(四)、定价法则:垄断企业索取价格超过边际成本的程度,受制于需求价格性。

10

Ed小,确定价格高;Ed大,确定价格低。P=

MC

(Ed取负值,即绝

1+(1/Ed)

P

对值)边际收益、价格及需求弹性之间的关系:MR=P+,由于企业的

Ed P P-MC 1

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要求MR=MC,则P+=MC =-

Ed P Ed

(五)、价格歧视:指企业为获得更大利润,对同一种产品规定的不同价格。

分为三级。

一级价格歧视 二级价格歧视 三级价格歧视 又称为 完全价格歧视 批量作价 定义 也称完全价格歧视。不同买方购买的每一批单位的产品收取不同价格。 不同价格出售不同单位产量 举例 某些国家的医生、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士 建立在不同的E(需求价格弹性)基础上,在我国,火车硬座客票假期对d分别其收取不同的价格 大学生回家和返校的优惠票价 1、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主要针对三级价格歧视)

①必须有两组或以上需求弹性价格不同的买方。

②市场必须能够有效的隔离开。不能低价买进同一市场高价卖出。

2、企业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是不同市场上MR=MC。Ed小,确定价格高,厚利少销;Ed大,确定价格低,薄利多销

四、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行为

(一)、垄断竞争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与完全垄断曲线区别:

1、垄断竞争曲线具体企业需求曲线,不是市场需求曲线;完全垄断曲线具体企业需求曲线就是市场需求曲线,为同一条曲线。

2、垄断竞争企业的产品具有替代品,且行业中存在企业的进入退出。故其曲线比完全垄断企业的需求曲线具有更大弹性。

3、短期均衡分析:MC=MR,利润最大化。分盈利、利润零、亏损三种情况 (二)、寡头垄断市场价格形成两个模型:协议价格制和价格领袖制

◆协议价格制:其方式是限制各个生产者的产量,使行业MR等于行业MC。如石油输出国组织:卡尔特,即欧佩克(OPEC)

11

第五章 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本章主要是理解

一、市场失灵含义

瓦尔拉斯均衡状态 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最优状态 别称 一般均衡状态 缺乏经济效率 经济效率或具有经济效率 状态 资源最优配置状态 未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状态 是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即资源配置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条件包括: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信息是完全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

◆市场失灵:指因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

源配置失当的情况。

二、市场失灵原因: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

(一)、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生产造成的污染)。按经济活动

主体分为: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

(二)、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两类。

私人物品 准公共物品 纯公共物品 竞争性 有 有限 非 排他性 有 有限 非 举例 电视机、汽车 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 国防、治安 现象 “搭便车”,举例:国防、道路、环境治理、电视广播 ◆私人物品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在水平方向,即数量上的求和。 ◆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在纵向,即价格方向求和。 (三)、信息不对称

1、例如:医疗保险市场,劳动力市场 2、表现形式: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①逆向选择(如旧车市场、健康保险市场、劳动力市场)。逆向选择导致需求曲线向

左下方弯曲,最终是劣质商品或服务驱逐优质商品或服务。 ②道德风险(如保险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三、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如果政府不能有效的承担或履行责任,那么存在市场失灵的同时,还会出现“政府失灵”,导致资源配置无效

1、政府通过法律手段(《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和公共管制

12

(主要针对价格,规定限价或规定利润)来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 2、消除外部性的传统方法:包括使用税收和补贴、将相关企业合并从而使外部性内部化等手段。消除外部性的现代方法:明确和界定产权,即美国经济学家科斯的产权理论。只要产权是明确的,且交易成本为零或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引出重要结论: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

3、为了提供适当水平的公共物品,政府承担了主要提供者的职责,如:国防、治安、消防和公共卫生。准公共物品适当运用市场机制,如收取适当的学费为非义务教育提供经费,适当收费维持医院系统的健康运行。 4、为了解决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失灵,政府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作出具体的法律规定,政府还通过各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

第六章 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一、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1、国内生产总值(GDP):分为价值形态、收入形态、产品形态三种,是生产概念

2、国民总收入(GNI),即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总收入GNI=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国民总收入是收入概念

(二)、GDP计算方法

1、收入法:从生产过程中创造原始收入的角度计算的GDP

◇收入法增加值=GDP=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收入法GDP=所有常住单位增加值之和

13

2、支出法:从社会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GDP。

◇最终消费=居民消费+政府消费=C+G

◇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形成+存货增量=I ◇净出口=货物和服务出口总值-进口总值=X-M ◇支出法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C+I+G+(X-M)

二、宏观经济均衡的基本模型

(一)、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支出角度:Y=C+I,收入角度:Y=C+S,故C+I=C+S C:居民消费支出 G:政府购买 I:固定投资支出 X:出口 M:进口 X-M:净出口 M-X:外国在本国储蓄 Y:GDP I:投资 S:(家庭)储蓄 T:政府净收入 T-G:政府部门储蓄 (二)、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支出角度:Y=C+I+G,收入角度:Y=C+S+T, 故C+I+G=C+S+T I=S+(T-G) T=TO(政府的全部税收收入)-TR(政府转移支出) 表示整个社会储蓄和整个社会投资的恒等关系 ◆三部门是在两部门的基础上加政府部门的活动

代表四部门

(三)、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支出角度:Y=C+I+G+(X-M),收入角度:Y=C+S+T, 故C+I+G+(X-M)=C+S+T I=S+(T-G) +(M-X) 进口代表收入流入国外,出口代表收入流入本国

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

◆四部门是在三部门的基础上引入一个国外部门 三、消费、储蓄和投资 (一)、消费理论

1、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三个假设或三个前提

△C:消费增量 C:消费总量

△Y:收入增量 Y:收入总量 α:自发消费 βY:引致消费 APC:平均消费倾向 MPC:边际消费倾向 β:边际消费倾向

△C

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MPC(β)=;0<MPC<1

△Y ②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消费看作是收入的函数 ③平均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减少。APC=

C

;APC可能大于、等于、小于1 Y

④凯恩斯的消费函数:C=α+βY;MPC<APC

2、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C=a·WR+c·YL

◆社会人口结构比例的变化引起消费倾向的变化。如: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比例增大,消费倾向会提高;中年人比例增大,消费倾向会下降。

3、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Ct=c·YPt

14

(二)、储蓄函数:储蓄=收入-消费,即S=Y-C

◆根据凯恩斯观点:S=Y-C=Y-(α+βY)=-α+(1-β)Y ◆MPS(边际储蓄倾向)=1-MPC=1-β=

△S

=s;0<MPS<1 △Y

◆APS=

S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等于收入。APC+APS=1 Y

(三)、投资函数:投资是购置物质资本(如:厂房、设备、存货、住房建筑)

主要因素 的活动,形成固定资产的投资活动,不包括金融投资在内。

◆决定投资因素:实际利率、预期收益率、投资风险;预期的通货膨胀、折旧。

◆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呈反向变化:I=I(r)=e-dr;e:自主投资;dr:引致投资

(四)、投资乘数:k=

△Y 1 1

==;s:边际储蓄倾向;k:投资乘数 △I 1-β s

α+ˉI

(五)、简单国民收入决定:Y=1-β;ˉI:给定的投资常数。 四、总需求和总供给 (一)、总需求

1、影响六因素:(因素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①利率(负) ②货币供给量(正) ③政府购买(正)

④税收(负) ⑤预期(正) ⑥价格总水平(负)

2、曲线:价格总水平对消费、投资和出口的需求的影响来说明总需求曲线

向右下方倾斜。

①财富效应:由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引起的居民收入及财富的实际购买力的反向变动

导致总需求反向变动的现象。

②利率效应:由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引起利率变化并进而与投资、消费、总需求的这

种反向变化的现象。

③出口效应:由价格总水平通过汇率变动影响出口需求的变化与总需求成反向变化

的现象。

(二)、总供给

1、影响因素:

①基本因素:价格和成本 ②重要因素:企业预期

2、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相交垂直线。 3、总供求模型

①长期:影响价格总水平的是总需求

②短期:两曲线相交产生均衡价格总水平。见书P51图6-6

15

第七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

一、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1、经济增长含义: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2、GDP计算{不变价格计算:反映经济增长速度。}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 ①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的含义更广 ②经济发展即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 ①GDP是衡量总产出的概念,不包括伴随其增长带来的生态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区别 ②经济增长率不能全面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联系 现行价格计算:反映经济发展规模。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 (二)、决定经济增长的四基本因素:劳动的投入数量;资本的投入数量; 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劳动生产率;资本的效率 生产要素的效率 (三)、经济增长因素分解 1、两因素分解法 GQ=GH+GP 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2、三因素分解法:按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三因素分解

GY=GA+αGL+βGK 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长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索罗余值:GA=GY—αGL-βGK

GA:全要素生产率。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或技术进步程度在经济

增长率中所占份额或比重。全要素增长等同于技术增长

索罗余值:GA=GY—αGL-βGK,应用见书P54计算题 二、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

(一)、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的类型: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

16

1、按周期波动时间长短分为:

①长周期:又称长波循环或康德拉耶夫周期。50~60年

②中周期:又称大循环或朱格拉周期。8年左右。对经济影响较大且明显。 ③短周期:又称小循环或基钦周期。3~5年

2、按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分为:

①古典型周期:GDP增长<0,即GDP为负增长,或GDP绝对减少。

②增长型周期:GDP增长>0,即GDP为正增长,或GDP相对减少。如:中国

(二)、经济周期的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

阶段 扩张 紧缩或衰退 复苏,是扩张阶段初期 繁荣,是扩张阶段后期 衰退 萧条 特征 市场需求旺盛,伴有通货膨胀。扩张期最高点称为顶峰或转折点或拐点 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紧缩期最低点称为谷底或转折点或拐点 (三)、经济波动的六原因:(因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①投资率的变动(正) ②消费需求的波动(正) ③技术进步的状况(正)

④预期的变化(正) ⑤经济体制的变动(如:预算软约束) ⑥国际经济因素的冲击(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四)、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指标体系

1、一致指标:又称同步指标,此指标峰谷与总体经济运行的峰谷出现的时间一致,综合描述总体经济所处状态。我国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视为一致指标。

2、先行指标:又称领先指标,预测总体经济运行轨迹。如:制造业订货单、股票价格指数和广义货币M2等

3、滞后指标:确认总体经济出现的峰谷。如:库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三、经济发展

(一)、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化,包括: 1、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目前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第二产业比重偏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2、城市进程的逐步推进

17

3、广大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核心) 4、国民收入分配状况的逐步改善

◆经济发展的核心: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核:以人为本 ◆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经济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

三个转变 目前主要依靠 投资、出口拉动 第二产业带动 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 转变方向 消费、投资、出口拉动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重视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 (三)、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和内容: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八章 价格总水平和就业、失业

一、价格总水平

(一)、价格总水平的含义和度量:两种方法{

各种价格指数

GDP缩减指数

}

◆价格总水平也叫一般价格水平。价格总指数,又称价格指数,反映价格总水平变动。我国目前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衡量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基本指标。

(二)、决定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

1、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 ◆价格总水平的决定方程: π=m+v-y 价格总水平变动率=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率+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率-GDP 结论:价格总水平的变动π与货币供给量m、货币流通速度v的变化成正方向变动,

与总产出y的变化成反方向变动。

18

2、总需求和总供给

①价格总水平由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比例关系决定,即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决定。长期来看,总供给与价格总水平无关,总产出不变;短期来看,价格总水平与总需求成反方向变动,与总供给成同方向变动。 ②总需求增长>总供给增长,价格总水平上升 总需求增长<总供给增长,价格总水平下降

(三)、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

1、对工资的影响: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价格总水平↓ 2、对利率的影响:实际利率↑,价格总水平↓

◆名义利率r,又称市场利率。实际利率取决于名义利率与价格总水平变动率之差,

即i=r-π

3、对汇率的影响:(汇率实际上由两国价格总水平变动之比决定)

本国价格总水平上涨率 高 低 外国价格总水平上涨率 低 高 本国货币 贬值 升值 汇率 上升 下降 4、间接效应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价格总水平的剧烈变动不利经济增长。短期内通胀有利经济增长,通货紧缩不利经济增长,但只能是暂时的。

二、就业和失业的含义 (一)、就业和失业的统计

1、就业人口,是指在16周岁以上

2、城镇登记失业失业人员,在指劳动年龄内(16岁至退休),非农业户口 3、我国公布就业和失业指标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

4、我国失业率和他国无可比性,主要是其不能准确反映实际失业状况。 (二)、失业类型

自愿失业 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 劳动者由于自身偏好或技能出现的失业。 劳动者不愿接受现行工作水平而不工作,资源推出劳动队伍 由产业结构调整造成的失业 总需求不足造成失业,经济繁荣,失业率低,经济衰退,失业率高。失业是宏观经济调控研究的重点 现代的城市工业部门传统农村的农业部门19

需求不足失业(非自愿失业或周期性失业) (三)、我国是典型的二元结构经济{

}

三、就业和经济增长及价格总水平的关系 美国,20世纪60年代 (一)、奥肯定律:在充分就业状态下,GDP↓2﹪~3﹪,则失业率↑1﹪。表明

经济增长和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 英国,20世纪50年代 (二)、菲利普斯曲线:工资增长与失业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1、通胀率和失业率成负相关关系。高通胀率换取低失业率,高失业率换取低通胀率,就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 2、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和横轴垂直的直线。

第九章 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

一、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

18世纪英国 19世纪英国 20世纪初瑞典 20世纪60年代美国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 大卫·李嘉图 赫克歇尔-俄林 克鲁格曼 强调绝对差异 强调相对差异 强调生产要素禀赋差别 强调规模经济 (二)、影响国际贸易因素

1、影响一国出口贸易的因素

①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

②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 ③汇率水平的高低。

◆汇率↓,本币↓,出口↑,旅游收入↑,其他劳动收入↑ ◆汇率↑,本币↑,出口↓,旅游收入↓,其他劳动收入↓ ④受本国经济状况和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变动影响

2、影响一国进口贸易的因素:{产品的竞争力;各国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或贸易政策}

①一国的经济总量或总产出的水平。如:GDP规模越大,进口贸易额就越大。 ②汇率水平的高低。

◆汇率↑,本币标示的进口商品价格↓,进口商品需求↑,进口贸易↑ ◆汇率↓,本币标示的进口商品价格↑,进口商品需求↓,进口贸易↓ ③与国际市场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有直接的联系

本国的总体经济状况和经济实力;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

(三)、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预

1、目的: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国外损害,维持本国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20

2、方式

关税限制 进口配额制 进口干预 自愿出口限制 非关税限制 关税以外的手段 歧视性公共采购 技术标准 卫生检疫标准 出口干预 出口直接补贴 补贴 间接补贴 征收高额进口关税 限制进口数量和金额 迫于进口国压力,出口国自愿限制数量和金额 一国给予本国订单在法律上给予优先,歧视国外进口商 在技术上的规定限制国外进口 通过卫生检疫标准限制国外进口 现金补贴出口企业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价格差价 给予财政上的补贴,如:出口退税、出口信贷 (四)、倾销与反倾销

1、倾销

①定义:出口商品低于正常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给其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②WTO确定正常价值的三标准: ⅰ原产国标准 ⅱ第三国标准

ⅲ以同类产品在原产国生产成本,加合理销售费、管理费、一般费用和利润确定。 ③四类型:

ⅰ掠夺性倾销,短期不合理低价 ⅱ持续性倾销,持续低价

ⅲ隐蔽性倾销,出口商向进口商补偿亏损 ⅳ偶然性倾销,处理剩余产品

2、倾销危害

①出口国:引发过度竞争;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利益。

②进口国:阻碍相关产业发展;扭曲市场秩序;抑制发展中国家新型产业建立发展。 ③第三国:进口国对其产品需求下降,使其在进口国的市场份额减少。

3、反倾销:反侵销措施属于贸易救济措施

①通过征收反侵销税来抵消不利影响。反侵销税是附加税,纳税义务人是进口商 ②征收反侵销税的三要求

ⅰ该产品存在低于正常价值水平进入另国市场的事实 ⅱ侵销对某成员国相关产业造成重大损失 ⅲ损害与低价侵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二、国际资本流动:其内在动力是资本流动给流出国和流入国都能带来收益 (一)、国际资本流动类型

1、按时期长短分: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

◆长期资本流动:期限一年以上,包括: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

2、按资本流动方式分:外国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

①外国直接投资包括:在东道国开办独资企业;收购或合并国外企业;与东道国企

21

业合资开办企业;对国外企业进行一定比例以上的股权投资;利润再投资 ②国际证券投资包括:股票、债券、票据和国库券 ③国际货款:不同国家的借贷双方主要通过银行进 行的传统融资活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直(二)、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因:追求利润

1、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收益率差异使资本

接投资控股权25﹪以上 美国:国际直接投资控股权10﹪以上 跨国流动,收益率低向收益率高的地方流动。 2、汇率变动以及国际收支造成的国际资本流动。

3、各种风险因素造成的资本国际流动。如:汇率风险、市场风险 4、其他因素造成的国际资本流动。如:投机、规避贸易保护、国际分工等。 (三)、国际资本流动的双重影响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①短期资本流入容易造成本国货币金融秩序的混乱,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②资本流入过多会加重外债负担,可能陷入债务危机 ③对长期投资利用不当,可能成为资本输出国的附庸 ①资本流入缓解本国资本不足,促进本国经济输增长和就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入②资本流入使本国外汇收入增加,有利平衡国国 际收支 ③资本流入能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①资本流出为过剩的资本找到投放场所,获得输高额利润 长期过度资本流出导致资本输出国经济增长的停滞,出②资本流出带动本国贸易的发展,扩大本国商并减少本国就业机会 国 品在外国的市场份额和占领世界市场 ①实行外汇管制 干预②颁布专门的政策法规与条例 手段 ③对偿债能力的控制 ④制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利用政策手段对资本的国际流动加以控制 第十章 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一、公共物品的定义及其融资与生产 (一)、公共物品及其特征

1、定义:美国保罗·萨缪尔森提出。指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不同时减少其

他人的消费。公共物品的形式化定义奠定了现代财政学的基础

2、“纯公共物品”特征 排他性消费不符合效率原则 ①非竞争性:主要特征。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供给成本为零。强调集体提供公共

物品的潜在收益 ②非排他性:派生特征。指出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困难。

22

(二)、公共物品需求显示

1、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通过政治机制显示,通过强制性的政治交易实现 2、私人物品的需求显示:通过自愿的市场交易实现。 (三)、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

◆公共物品供给两重含义:公共物品的资金来源和公共物品的生产 1、公共物品的融资

①政府融资:又称强制融资。以强制税收的形式。其缺点:难以满足多样化需求。“免

费搭车”问题使公共物品市场融资失灵。

②私人融资:又称自愿融资。非排他性成为对自愿融资起阻碍作用的关键因素。其缺

点:供给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平衡。

③联合融资:通过价格机制激励。常见手段: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

2、公共物品的生产:{合同外包} ◆公共服务提供私有化的表现

(四)、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公正的分享收益和分担成本

1、制度结构的内容

①公共物品供给的决策制度:是制度结构的核心。

②公共物品供给的融资制度 ③公共物品供给的生产制度 ④公共物品供给的受益分配制度

政府生产

2、我国目标:建立一个多元的、竞争性的、有效率的、均衡发展的公共物

品供给的制度结构 经济体制下政府履行的主要职能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一)、资源配置

1、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决定公共财政配置资源范围的大小。

◆我国根据政府职能范围,财政配置资源范围应当是市场失灵而社会又需要的公共

物品和服务的领域,主要有: ①满足政府执行职能的需要{

政府机关正常运转

执行社会公共职能

}。如:国家安全和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②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又需要的准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支出。如:公共卫生、科技、公共工程

③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性支出。如:矫正外部效应、维护市场竞争。

23

2、公共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手段(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手段)

①根据政府职能动态变化确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公共财政占GDP的合理比例。从总量上实现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原则。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如: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和教育、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投入。

③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④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

⑤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行效率。

(二)、收入分配职能

1、财政收入分配职能范畴:对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结果进行纠正 2、收入分配职能目标:实现公平分配 3、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①根据市场和政府的职责分工,明确市场和政府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做到

不缺位、不越位。

②加强税收调节。具有一定强制性。如:通过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将企业和个人的收益调节到合理水平;通过资源税调节自然资源形成的级差收入。

③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对改变分配不公具有重要作用。如:增加对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地区的转移性支出;增加社会保障、收入保障、教育和健康等转移性支出。 ④发挥公共支出作用。在受益对象上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如:提供社会福利(公共卫生防疫、福利设施与服务、保障性住房)

(三)、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1、财政经济稳定职能: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物价水平;国际收支平衡。维持社会资源在高水平利用下的稳定。

2、财政经济发展职能的意义: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的质量提高,社会事业的进步。

3、经济发展是经济稳定的基础,经济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4、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经济稳定和法杂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①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推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保证物价和经济发展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②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通过财政直接投资,调节社会经济结构,调节社会有效供给能力。如:财政对市场不愿进入的领域进行投入,消除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24

③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

④加大对节约资源、能源,环境保护,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等,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5、财政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行使是通过调整优化财政支出和收入结构,

发挥税收杠杆作用。

三、公共选择与政府失灵 (一)、公共选择

1、公共选择就是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是关于“政府失灵” 的理论。代表人物:詹姆斯·布坎南、戈登·塔洛克。 2、公共选择三理论基石

①个人主义方法论。主体是个人

②经济人假设。主要是政客、官僚、代议者

③作为一种交易的政治过程。政治过程可以看作个人之间的交易网络。

(二)、政府失灵表现形式

1、选民“理性的无知”与“理性的非理性” 2、政治家(政党)选票极大化 3、投票循环。又称“孔多塞悖论” 4、官僚体系无效率。

①尼斯坎南模型两大特征:官僚在给定需求约束和成本约束条件下,最大化部门总预

算;官僚机构负责生产某种公共物品与服务,以与其服务对象的预算拨款相交换。 ②具有的重要三政策含义:增强官僚部门的内部竞争性,通过增加部门数量;改变对官僚的激励,引导最小化既定产出的成本;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外包,提高效率。

5、利益集团与寻租

第十一章 财政支出

一、财政支出及其分类:支出结构反映财政支出的受益格局 (一)、财政支出数据

1、财政支出:指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资金支付,

是政府活动的成本。

25

2、财政支出的数据理解分为三方面:

①财政支出规模:支出总额占GDP比重。反映政府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程度。有多少 ②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所占的比重。怎么花 ③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各项财政支出的具体经济构成。花多少

(二)、财政支出分类方法

1、适用于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

①财政支出功能分类: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支出功能包括十种:一般公共服务(具

体包括八种:雇员补偿、商品与服务的使用、固定资本的消耗、利息、补贴、赠与、社会福利、其他支出)、国防、公共秩序和安全、经济事务、环境保护、住房和社会服务设施、医疗保健、娱乐文化和宗教、教育、社会保护。

②财政支出经济分类:反映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更明细的反映。

2、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进行分类

①购买性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包括:政府消费性支出和政府投资性支出 ②转移性支出:政府扮演中介角色

(三)、中国的政府支出分类改革

1、科目设计目标:体系完善、反映全面、分类细化、口径可比、便于操作 2、支出功能分类设:17类、172款、1152项三级 3、支出经济分类设:12类、98款两级 二、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增长趋势 (一)、衡量财政支出指标

1、财政支出规模:衡量一定时期内政府支配社会资源的多少、满足公共需

求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反映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强弱。 2、财政支出规模两指标:绝对规模指标和相对规模指标

①财政支出绝对规模总量增长由经济总量增长决定,通常按当年价格计算。

②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常用于衡量财政支出的规模。用以下两种测量方法反映: ◆当年财政支出占当年GDP比重: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程度。正常情况比重不断上升 ◆当年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比重:反映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正常情况比重相对稳定。

(二)、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

1、瓦格纳法则—“政府活动扩展张法则”。工业进化、社会和经济发展增

加了政府活动的需求,使财政支出增长

26

2、皮考克和魏斯曼—“梯度渐进增长理论”。公众可以容忍的税收负担是

财政支出的最高限度。此为内因

3、马斯格雷夫—“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财政支出数量随着不同时期

财政支出作用的变化而变化

4、鲍莫尔—“非均匀增长理论”。进步部门(由技术决定)和非进步部门(由

劳动决定)

5、公共选择学派的解释:与公共选择和政府失灵密切相关

①“财政幻觉”导致选民主动支持更大的财政支出规模 ②政治家倾向于更大的财政支出争取选民 ③最大化部门和个人的权利与利益 ④“互投赞同票”增大了预算总规模

◆预算软约束是通病,必须在宪法层面对政府规模施加约束

三、中国财政支出结构 (一)、财政支出的重点及表现

1、重点:由经济建设向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转变。 2、主要表现:

①用于经济建设投逐步从一般性生产领域退出,转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能源、交

通、原材料、农业等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产业。

②财政对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医疗、社会保障与就业、环境保护等方面和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区域的投入增长较快。

(二)、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1、购买性支出比重偏大,转移性支比重偏低 2、对于消费性投资而言投资性支出所占比重较大 3、社会性支出有待增加数量和改善质量

4、“十二五”财政支出结构的任务:向“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本投资”转型。 (三)、按公共财政要求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

◆压缩购买性支出,扩大转移性支出比重◆财政支出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倾斜

◆控制调减投资性支出,重点强化在建投资性项目和消费性支出。◆在消费性支出上从严控制行政性公共消费,有限资金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与就业、“三农”、自主创新、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支出上。

27

1、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 2、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3、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4、大力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 5、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四、财政支出绩效考评

(一)、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含义

1、含义:指运用一定的考核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部门为实现其

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这一目标而安排的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考核与评价

西方3E原则 后来加入 2、绩效评价主体: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对象: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或机构;内容:公共委托—代理事项;原则: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 (二)、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内容与方法

1、目的:通过综合考评,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支出结构、规范预算资金分

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原则: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客观公正;科学规范。

2、内容:制定绩效目标,建立考评体系,管理措施,实施与考核评价,提

高管理水平。方法:比较法;因素法;公众评价法 3、指标选择的原则: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经济性 4、绩效考核三阶段:前期准备;实施评价;撰写考评报告。

第十二章 财政收入

一、财政收入的含义与分类 (一)、财政收入及其分类

28

1、财政收入的含义: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

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是衡量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 2、政府收入的四种分类:税收、社会缴款、赠与收入、其他收入

①税收:强制性资金转移。不附带价值上的对等回报,此点区别与社会缴款

②社会缴款:可以是强制的,也可以是自愿的。对于缴款额与报酬、工资或雇员数量无关、并专用于社会保障计划的强制性付款,视为税收 ③赠与收入:非强制性转移

④其他收入:出售商品和服务的收入(如:使用费、规费)、利息和其他财产收入(如:国有资产经营收入)、罚金、罚款

3、衡量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

①最小口径:税收收入

②小口径:最常用的口径。包含:税收和非税收入,即税收收入+公共财政预算(一般预算)。不含:债务收入和专款专用收入(如:社会缴款) ③中口径:公共财政预算(一般预算)+社会保障缴费收入 ④大口径:全部政府收入

(二)、财政集中度与宏观税负

1、财政集中度:俗称宏观税负。指从国民经济收支环流中截取并运用的资

金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

◆根据财政收入的不同口径,衡量宏观税负也有不同口径

①小: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与发达国家比,我国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不算高。 ②中:公共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

③大:公共财政预算(一般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

会保障基金收入后的合计占GDP比重。比重不算低

2、中国全部政府收入:公共财政预算(一般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障预算收入。

①税收:强制性资金转移。不附带价值上的对等回报,此点区别与社会缴款

②社会缴款:可以是强制的,也可以是自愿的。对于缴款额与报酬、工资或雇员数量无关、并专用于社会保障计划的强制性付款,视为税收 ③赠与收入:非强制性转移

二、税收

(一)、税收:是市场经济下政府取得收入的主要手段。其三特征:强制性、无

主体 偿性、固定性。

中心环节 客体 (二)、税制八要素: ◆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违章处理、纳税地点

29

◆课税对象:所得、消费、财富。相关概念:税源、税目、计税依据(课税标准)。 ◆纳税环节: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三税率: 两种主要计一般比例税率 比例税率 税率不随征税对象数量的变动而变动 产品差别比例税率 差别比例税率 行业差别比例税率 地区差别比例税率 幅度差别比例税率 定额税(固定税额)率 累进(退)率 以一定计量单位规定固定税额,依绝对金额表示税率,适合从量计征 累退税率和累进税率相反 单一定额税率 差别定额税率 分类分级定额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 使用几个税率 税依据:计税金额(从价税)和计税数量(从量税) (三)、税收分类:

流转税(主要税种,占60%) 按课税对象不同分 所得税 财产税 资源税类 行为税类 按计量课税对象的标准不同分 按税收与价格关系划分 按税负能否转嫁分 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 从价税 从量税 价内税 价外税 直接税 间接税 中央税 地方税 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 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税、契税 资源税、土地使用税 印花税、城市维护税 增值税、营业税 消费税中的白酒、汽油、柴油 消费税、营业税、零售环节增值税 零售以前环节增值税 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 各种流转税税种 消费税、关税 契税、房产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 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四)、拉弗曲线与征税的限度

◆基本含义是: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征税有“禁区”,

注意涵养税源(税源指国民收入,即GDP或经济增长)。要降低税率,扩大税基。

三、税负转嫁 按:“供→产→销→消费者”,此方向转的为前转。 (一)、税负转嫁六方式:前转、后转、混转、消转、旁转、税收资本化

1、前转:最普遍的形式,多发生在流转税上,消费者为实际税收负担者。 2、后转:也称“逆转”或“向后转嫁”,压低进货价格。工人和原材料供应者为实际税收负担者。

30

一般消费品,一次性税收 3、混转:也称“散转”,是前转和后转的混合方式。实践中比较常见。 4、消转:通过改善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抵消税负。

是特殊的转嫁形式(税负并未转嫁),由纳税人自己负担。

5、旁转:也称“侧转”。如压低运输价格,税负由运输者承担。 6、税收资本化:又称“资本还原”。主要发生在土地和收益来源具有永久

资本品,预期历次累计税款 性的政府债券等资本品的交易中。是现在承担未来的税收,典型的是土地交易课税。是后转的特殊形式

(二)、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

供求弹性 需求弹性小 供给弹性大 需求弹性大 供给弹性小 课税商品性质 生活必需品 非生活必需品 与经济交易关系 与交易有关税类 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 与交易无关税类 如所得税 课税范围大小 范围大 需求缺乏弹性 范围小 需求具有弹性

易转嫁

不易转嫁 四、国债

(一)、国债:又称“金边债券”,是一种有偿形式的、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

其特征: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与税收三特征相反)

(二)、国债五种类 1年期以内,最典型:国库券,被称为“利息的钞票” 1年以上10年以内 1、内债与外债 4、上市国债与非上市国债(上市即流通) 2、短期、中期和长期国债 5、货币国债与实物国债 3、固定利率国债与浮动利率国债 10年以上 (三)、国债的政策四功能: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货币供给量和

利率;调控宏观经济。

◆弥补赤字,影响消费、投资、使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更广阔,防止经济萧条,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繁荣,扩张社会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四)、国债的负担与限度

1、国债负担

①认购者负担,考虑债权人应债能力 ②债务人负担(政府负担),考虑偿债能力,量力而行 ③纳税人负担,马克思说国债是一种延期的税收。

31

④代际负担,长期国债几代人的负担

2、国债限度

①衡量国债绝对规模三指标:国债余额(累计债务总规模);当年发行国债总额;当年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国债总额

②衡量国债相对规模二指标:国债负担率,又称国民经济承受力(发达国家<60%,发展中国家<45%);债务依存度,当年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5%~20%),用来反映政府偿债能力的指标,即当年付息额占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的比重。

(五)、李嘉图等价定理:税收和债务等价 (六)、国债的制度:发行、偿还、市场制度

1、国债发行制度

①决定国债发行条件的关键是国债的发行方式

②发行方式 发行方式 公募招标 承购包销 直接发售 “随买” 对象 多数投资者 一组银行或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基金、信托公司(除个人投资者) 小投资人 特点 市场机制的发行方式 发行人和承销人具有平等关系;承销人认购分销不出去部分;发行过程随承销合同签订而结束 降低举债成本,但发行者工作量大 不可上市国债 ③我国发行方式经历了:行政摊派→承购包销→投标发行 ④我国具体发行模式:单一行政摊派→单一承购包销→承销、招标双主导复合模式

2、国债偿还五制度:抽签分次偿还、到期一次偿还、转期偿还、提前偿还、

市场购销法

3、国债市场制度

①国债市场 国债市场 国债发行市场 国债流通市场 别称 国债一级市场 国债二级市场 参与者 中央政府、发行中介机构、投资购买者 集中交易运作:证券交易所 分散交易运作:场外交易市场(柜台市场和店头市场) ②证券交易所内进行的国债成交订约和清算的期限划分 ◆现货交易方式。最普通,最常用的方式 ◆回购交易方式。

◆期货交易方式。期货合约交易实行保证金制度,具有杠杆作用,期货合约市场流

动性好。期货国债具有保值、投机和套利功能

◆现货交易方式。

第十三章 政府预算

一、政府预算的职能与原则 (一)、 政府预算的含义

32

定义 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技术方面看 具体含义 形式上,体现政府的年度工作重点和方向 内容上,是政府理财的主导环节和基本环节 政府在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之间的选择 政治方面看 本质方面看 反映支持上的优先权 反映政府准备购买的具体公共物品和服务及其成本 是国家和政府意志的体现 ◆政府预算最早出现在英国,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政府预算制度建立 (二)、 政府预算三职能

1、反映政府部门的活动,通过预算使公众了解政府的政策信息

2、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的情况,考核政府工作活动的绩效 3、控制政府部门的支出,实现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 (三)、 政府预算六原则:是制定财政计划的重要方针

◆完整性、统一性、可靠性、合法性、公开性、年度性原则

①完整性原则:全面反映政府的财政活动

②统一性原则:统一预算科目,保证财政活动的连续性和整体协调性 ③可靠性原则:也称谨慎性原则

④合法性原则:按法律程序进行,是政府对纳税人负责的理念的重要体现 ⑤公开性原则:向社会公众公开

⑥年度性原则:{跨年制:美、泰、英、日、印、加、新、澳、瑞典}

历年制:中国、德国、法国、韩国、意大利、巴西。

(四)、 政府预算的五分类

单式预算 按预算编制形式分 编入一个总预算内。优点:简单明了,整体性强;便于编制,易于操作。缺点:不利对复杂活动进行深入分析、管理和监督 经常预算 税收为收入,行政编制两个或以上的预算。优点:区分收入的性质事业项目为支出 和用途,便于突出重点,分类控制;灵活运用资复式预算 国债为收入,经济本性投资和国债等手段,实施宏观调控。缺点:资本预算 建设项目为支出 编制、实施复杂,有一定难道 增量预算 又称基数预算,在以往预算年度基础上确定,保持连续性,是传统方法 按预算编制的不考虑以往,起点为零。(不是所有重零开始,是对已有项目需要重新审定和安内容和方法分 零基预算 排的重新开始)优点:克服增量预算下收支指标的刚性增长,提高预算支出效率 按预算作用时间长短分 按收支平衡状况分 年度预算 平衡预算 差额预算 投入预算 按是否直接反绩效预算 映经济效益分 规划项目预算 按预算管理层级分

有效期为一年的政府预算 收入基本等于支出的预算,实际中略有差额也是平衡预算 盈余预算 赤字预算 收入>支出 收入<支出 收入不等于支出,差额较大 多年预算 3~5年,又称中期预算或滚动预算。不具有法律效力,不需要国家权力机关批准。 用来控制各项支出用途和金额的预算 根据政府职能及其所消耗的资源制定绩效目标 根据国家经济状况、发展趋势、总体目标制定预算 中央预算 原则是: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预算。我国分中央、省、设区的市、县、乡地方预算 五级预算,省以下为地方预算 33

二、我国政府预算职权划分: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督法》,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各级人大会职权 立法机关的预算管理职权 各级人大常委会职权 全国人大审查中央、地方预算草案;批准中央预算;改变或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不当决议 地方人大审查、批准本级预算,改变或撤销本级人大常委会、本级政府的不当决议、决定和命令 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中央、地方预算执行,审查、批准中央预算调整方案及决算撤销国务院不当决议 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本级预算执行,审查、批准本级预算调整方案及决算撤销本级政府、下级人大、下级人大常委会不当决议 编制本级预算草案;组织本级总预算执行;决定本级政府预备费动用;编制本级预算调整方案 具体编制本级预算草案;具体组织本级总预算执行;提出本级政府预备费动用方案;具体编制本级预算调整方案 依法制定本部门预算执行办法;编制本部门预算草案;组织和监督本部门预算执行情况 编制本单位的预算、决算草案;按规定上缴预算收入、安排预算支出;接受政府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的监督 各级人民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 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职权 各级政府的业务主管部门的预算管理职权 各单位的预算管理职权 三、我国政府预算四体系:有机衔接的整体

1、公共财政预算:又称一般预算,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是政府预算

体系的基础 其就是目前我国每年统计公布的数字 2、政府性基金预算:为支出特定公共基础设施假设和公共事业发展无偿征

是实现国有资本经营管理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收的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如:征收基金、收费出让土地、发行彩票)。政府性基金支出按以收定支,专款专用原则,与基金预算收入一一对应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核心:调整国家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编

制原则:①统筹兼顾,适度集中;②相对独立,相互衔接;③分级编制,逐步实施。◆收支范围:①收入:国家出资取得的利润、股利、股息、国有产权(股权)转让收入、清算收入;②支出:对重要企业补充资本金和弥补一些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本。◆收取比例:第一类15%,第二类10%,第三类5%,第四类免交国有资本收益。

4、社会保障预算:通过社会保险缴费、政府公共预算安排等方式取得,专

项用于社保支出。◆原则:①依法建立,规范统一;②统筹编制,明确

34

责任;③专项基金,专款专用;④相对对立,有机衔接;⑤收支平衡,留有结余。◆编制范围:养老金,失业金,医保金,工伤保险,生育金。◆社保基金预算不得随意调整,如有特殊情况应编制预算调整方案。

四、我国政府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

◆政府预算制度是财政运行的基本规则,是财政制度的核心,是财政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预算法”的形式予以确定

(一)、预算编制制度

1、建立部门预算制度:确立部门作为部门预算的主体地位

①部门收入:采用收入预算法

②部门支出:采用零基预算法。支出预算包括{

基本支出预算:实行定员定额管理

项目支出预算科学论证、合理排序

}

③编制方式采用自上而下,编制程序实行“两上两下”的基本流程

一下:下达预算控制限额 一上:预算建议数 本级政府及本级财政二下:批复预算,下级部门 二上:编制预算草案 具体执行

“二下”:经本级人大审议通过,一个月内批复部门,部门15日内批复所属单位执行

③建立部门预算的意义:ⅰ实现预算编制的统一性,增强透明度,提高预算分配的规范性和完整性;ⅱ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率;ⅲ提高政府宏观调控和各部门统筹安排资金的能力;ⅳ增强预算决策额科学化和民主化,增强法制性约束,有效规范政府管财、财政理财、部门用财的行为。

2、将预算外资金(不含教育收费)纳入预算管理: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意义:ⅰ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增强财政预算的完整性,充分发挥财政调控职能;ⅱ

完善预算分配制度,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推动建立政府预算体系;ⅲ规范预算管理,提高依法理财水平,预防腐败

(二)、预算执行制度:是预算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实施的关键环节

1、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现层层“中转”变“直达”

◆2001年正式实施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改为集中收付的国库管理制度

◆意义:ⅰ加强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控制;ⅱ提高预算执行管理信息的透明度;ⅲ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

2、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96年开始采购制度改革试点,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集中为主,分散为辅),公开招标与非公开招标相结合,委托采购与自行采购相结合。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集中统一采购。

35

第十四章 财政管理体制

一、财政管理体制内容与类型

(一)、财政管理体制:国家管理和规范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

之间划分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其中心环节。政府间财政支出划分是其基础性内容。

◆广义:包括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

◆狭义:政府预算管理管理体制。即通常所指的财政管理体制

(二)、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

1、我国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中央、省、设区的市、县、乡五级 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四原则:收益、效率、区域、技术原则

◆财政管理体制是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划分的根本制度,依据是政府职能界定和政府

间事权划分

◆区域原则;如:中央:外交、国防。地方:社会治安、城市供水、公园事务 ◆技术原则;如:中央: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公共工程。

3、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税种属性是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主要标准

◆原则:集权原则;效率原则;恰当原则;收益与负担对等原则

◆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的基本特征: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收入结构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结构划分以地方政府为主。

4、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项重

要配套制度。

(三)、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

1、财政管理体制的两种模式

①财政联邦制模式:自收自支、自求平衡、自行管理、自成一体。包括:美、加、德、

澳、俄、墨、印

②财政单一制模式:中央统一制定、安排。包括:法、英、日、韩、意

2、94年前经历三次体制改革,概括为“包干型”财政管理体制。1994年

取消包干制,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

(四)、财政管理体制的作用

①保证各级政府和财政职能的有效履行

②调节各级和各地政府及其财政之间的不平衡 ③促进社会公平,提高财政效率

36

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一)、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①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两 个积极性,促进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 ②合理调节地区间财力分配 ③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间的财力分配关系 ④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⑤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中央:关税、海关代征的消费税和增值税,央企所得税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路、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收入,海洋石油资源税 地方: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税、其他资源税 中央地方共享:增值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94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划分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 ②根据财政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 ③按统一比例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税返还数额。返还基数逐年增长,递增率按本地区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

④妥善处理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 ⑤确立了新的预算编制和资金调度规则

2、近年来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完善

①证券交易(印花)税2000年10月1日起分三年逐步调整为中央97%,地方3% ②金融保险业营业税97年11月1日8%,2001年1月1日后分三年降低至5%,增加的收入归中央财政用于支持西部贫困地区发展,并作为社保资金的来源 ③将新批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部分收入上缴中央财政

④打破隶属关系,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2003年后中央60%,地方40%,增加的收入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

⑤改革出口退税负担机制。2005年1月1日,出后退税超基数部分中央与地方负担比例由75︰25改为92.5︰7.5

(三)、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

①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②增强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四)、“十二五”规划关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规定

①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完善分税制

②增加一般性特别是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调减和规范专项转移支付。 ③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

④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制度

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一)、财政转移支付及其特点

1、财政转移支付概述

37

①含义:处理和协调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的财政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垂直资金流动:上级向下级补助;水平资金流动:同级富裕向贫困补助,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能力的均衡化 最基本作用 ②目的:解决收支、公共服务不均衡的问题,实现稳定协调发展 ③作用:ⅰ为地方政府提供稳定收入来源,弥补收支差额。有利实行政府间的纵向平衡;ⅱ解决各地方因财政状况不同造成的公共服务的不均衡;ⅲ中央政府通过专项拨款调节地方政府支出项目,体现中央的政策意图和宏观调控,利于增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财政转移支付五特点

◆完整性、对称性、科学性、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法制性

(二)、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1、财政转移支付的两分类:均衡拨款和专项拨款

2、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两分类: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

①一般性转移支付包括: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

制奖补资金、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 ②专项转移支付,重点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农等公共服务领域

3、税收返还制度

◆将因财政体制改革而集中到中央的收入“存量”返还地方,是对地方既得利益采取的补偿机制。

◆主要包括:两税返还(增值税和消费税)、所得税基数返还、成品油价格与税费改革税收返还

(三)、进一步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①合理使用转移支付方式

②进一步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 ③提高转移支付的法制化水平

第十五章 财政政策

一、财政政策功能与目标 (一)、财政政策含义

◆财政政策是对财政收支关系进行调整的指导原则和措施,是国家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由预算政策、税收政策、支出政策、国债政策组成

(二)、财政政策四功能:导向、协调、控制、稳定功能

1、导向功能,如:政府为扩大社会投资规模,通过加速折旧、补贴、贴息、

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励私人投资

38

2、协调功能,如:通过转移支付协调各地政府间提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能

力,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标准,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水平 3、控制功能,如:对高档、资源性消费品征消费税,可以引导消费方向,

控制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

4、稳定功能,如:经济过热,存在通胀时,减少支出,提高税收,控制总

需求;萧条时增加支出,减少税收,扩大总需求。

(三)、财政政策四目标:即货币政策四目标

◆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稳定增长

二、财政政策工具的类型

(一)、财政政策的工具:预算、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财政补贴

工具 预算政策 税收政策 公债政策 概述 经济过热 经济萧条 扩大支出,保持赤字 减税 发短期公债,降低利率 扩大支出 扩大投资支出 增加补贴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财政收支的规模及其差额上。减少支出,保持实行中性预算平衡政策,保持收支的基本平衡。 盈余 保持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 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增税 发长期公债,提高利率 减少支出 减少投资支出 减少补贴 公共支出政策 主要包括狭义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部分 政府投资政策 财政补贴政策 是克服市场失灵的必要和重要手段 保持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的:经济过热遏制总需求,经济萧条刺激总需求。财政政策是方向调节 (二)、财政政策的类型

1、按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分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①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具有自动调节机制,也被称为“自动稳定器”,其主要表现在:

◆累计所得税自动稳定作用; ◆政府福利支出自动稳定作用

②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状况,主动灵活的选择不同的财政工具。主要工具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

◆汲水政策是指在经济萧条时期进行公共投资,增加社会需求,恢复经济活力的政策。具有四特点:

ⅰ以市场经济的自发机制为前提,是一种诱导经济复苏的政策 ⅱ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为手段,启动和活跃社会投资 ⅲ财政投资具有有限性

ⅳ是一种短期财政政策,随萧条不存在而结束实行

◆补偿政策指政府从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经济变动的财政政策,达到稳定经济。萧条期:增加财政支出,减少财政收入,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来刺激经济增长。繁荣期: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抑制和减少社会过剩需求,稳定经济。

39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2、按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分

类型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中性财政政策 实施前提 社会总需求不足 社会总需求过剩 经济稳定增长 手段 减税、增支 增税、减支 财政收支平衡 作用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中性财政政策 刺激总需求 抑制总需求 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协调财政货币配合 政策 政策 双松 双紧 松紧 松 紧 紧 松 松 紧 松 紧 有利 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 有效抑制需求膨胀和通货膨胀 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 不利 通货膨胀的风险 经济停滞 难以制止通货膨胀 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 长期使用会积累大量财政赤字 三、财政政策乘数与时滞

(一)、财政政策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购买支持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1、税收乘数KT<0

b:边际消费倾向

-b

◆税收乘数KT=国民收入变动率△Y/税收变动率△T=

(1-b)

◆税收乘数表明税收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程度。税收增减与国民收入呈反方向变动。当减税时将会成倍刺激社会需求,利于民间经济增长。

2、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0,KG>KT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国民收入变动率△Y/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率△G=

1(1-b)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表明购买性支出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程度。购买支持增减与国民收入呈正方向变动。购买性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说明增加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减税政策。

3、平衡预算乘数Kb=1

◆Kb=国民收入变动率/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率(或者税收变动率)

(1-b)

=△Y/△G(△T)==1

(1-b)

◆实行平衡预算政策,具有扩张效应,效应等于1

4、财政乘数效应表明:当投资或支持扩大、税收减少时,国民收入有加倍

扩大的作用,产生扩张效应;当投资或支持减少、税收增加时,国民收入加倍收缩。产生紧缩效应。 内在时滞 外在时滞 (二)、财政五时滞:认识时滞、行政时滞、决策时滞、执行时滞、效果时滞

40

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财政政策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大幅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加强各项重点建设 推进税制改革,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与9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差别 政策实施的环境发生变化 政策实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 政策内容有新变化。98年以投资为主。08年是投资、减税等一揽子政策 政策调控手段多 ◆08年第四季度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11年起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第十六章 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一、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是一种经济需求,是能力与愿望共同决定的有效需求,是收

入和财富范围内能够并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

(二)、传统货币数量说,即古典货币数量说

1、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MV=PT,

M:货币量 V:货币流通速度

P:物价 T: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

V视为常数,T保持稳定。货币量为最活跃的因素,物价是主要的被动因素。交易方程式反映的是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的理论

K×Y

2、剑桥学派(庇古)的现金余额数量说。π=,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

M比,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

π:货币价值。Y:总资源(总收入)。 K:总资源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重。 M:名义货币供给。K×Y:真实货币需求 交易性需求,由获得收入多少决定,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 投机性需求,由利率的高低决定,是利率的减函数 (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性偏好论 ①此理论指出货币需求由三类动机决定: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②当利率降到某点时,货币需求无限增大,无人愿意持有债券,愿意持有货币,流 动性偏好具有绝对性,就是流动性陷进。

(四)、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说

◆影响实际货币四因素:财富总额、财富构成、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其他因素

二、货币供给

M0=流通中的现金 (一)、目前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基本 M1=M0+银行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41 (二)、货币供给机制

1、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

2、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机制。央行每放一笔信用,通过银

行体系辗转存贷,可以派生出大量新增存款。

①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受三因素制约:ⅰ受缴存中央银行存款

准备金的限制ⅱ受提取现金数量限制ⅲ受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的限制 ②中央银行放出的信用是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基础,称为基础货币。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用B表示。 ③货币乘数K=

11

存款准备金率+货币结构比率c+r

④货币供应量公式:M=B×K

三、货币均衡

(一)、货币均衡与失衡

1、货币均衡即货币供求均衡,指在一定时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

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特征:①均衡是种状态,货币供给与需求大体一致,而非完全相等;②均衡是种动态过程,短期内货币供求可能不一致,长期内大体一致;③反映经济总体均衡状况 2、货币失衡的两类型

①总量性货币失衡,如:政府向央行透支以融通财政赤字,不当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 ②结构性货币失衡,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二)、货币均衡水平决定

①货币运动对国民经济有能动作用 ②假定货币流通速度稳定,则△M1=Y′+M0

③若考虑物价自然上升因素,则流通领域中货币数量的 增长应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 即△M1=(Y′+P′)+M0 或 M1′=Y′+P′

△M1:本期货币增量

M1:货币供应量 M0:上期货币存量

Y′:GDP增长率 P′:物价自然上涨率 M1′: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四、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是通胀的基本标志

(一)、通货膨胀:在价值符号流通条件下,通货膨胀必然反映为物价上涨。货

币供给过度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42

(二)、通货膨胀类型

1、按通胀成因划分:

增长是独立的 成本上升,工资增长 政府阻止失业 ①需求拉上型,因总需求过度增长。其特点:自发性、诱发性、支持性 ②成本推进型,因成本自发性增长导致物价上涨。具体分为:

◆工会推动的“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即工资和物价螺旋上升的通胀

◆垄断企业推动“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垄断企业操控市场提高产品价格引起

③输入型,因进口商品价格上升,费用增加使物价水平上涨

④结构型,因经济结构因素变动,即使供求平衡,也会引起物价上涨的通胀

2、按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划分

①公开型,又称开放性通货膨胀,物价水平随货币数量变动而自发波动

②抑制型,又称隐蔽性通货膨胀,物价管制情况下,供应短缺导致物价上涨。

(三)、通货膨胀的原因

1、直接原因:过度的信贷供给是造成通胀的直接原因 2、主要原因

①财政原因:财政赤字和赤字财政

②信贷原因:又称信用膨胀

③其他原因:投资规模过大,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调,国际收支长期顺差

(四)、通货膨胀治理:紧缩的需求政策和积极的供给政策

1、紧缩的需求政策,即“双紧”包括:

①紧缩财政政策

◆减少政府支出。ⅰ消减购买性支出(政府投资、行政事业费);ⅱ消减转移性支出(福利支出、财政补贴)。减少赤字,控制需求膨胀,消除通货膨胀

◆增加税收。减少企业、个人收入,降低投资和消费,增加政府收入,减少赤字 ◆发行公债。利用“挤出效应”减少民间投资和消费,抑制社会总需求 ②紧缩货币政策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商业银行创造货币能力,减少货币供给 ◆提高再贴现率。抑制贷款需求,鼓励储蓄,缓解通胀

◆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最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出售有价证券,达到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缓解通胀

2、积极的供给政策。供给学派认为:刺激生产,增加供给治理通胀。措施:

减税、消减福利开支、适当增加货币供给发展生产、精简规则制度

第十七章 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

一、中央银行

43

(一)、中央银行制度

1、概述:中央银行又称货币当局。处于金融中介体系的中心环节,有特殊

地位(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具有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银行的双重性质。主要两任务: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宏观金融;实施金融监管,维护银行的稳健运行。 2、建立中央银行制度的四必要性

①集中货币发行权的需要

②代理国库和政府筹措资金的需要 ③管理金融业的需要

④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干预的需要

3、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独占银行券的发行权是其产生的第一个标志

①商业银行转化为中央银行。如:英格兰银行 凯恩斯观点 ②专门设置的中央银行。如:美国的联邦储备体系 ③有综合型银行改革为单一职能的中央银行。如:苏联、东欧、中国 4、中央银行独立性实质是如何处理其和政府之间关系 (二)、中央银行的职责和业务活动特征

弗里德曼观点 ◆中央银行发展:中央银行高度独立→中央银行基本不独立→中央银行相对独立 ①职责:是金融管理机构,代表国家管理金融,制定和执行金融方针政策,对金融活

动进行管理、控制和调节

②特征:不以盈利为目的;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具有相对

独立性,不受其他部门或机构的行政干预和牵制

是中央银行,支付结算的(三)、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管理和服务是重要职责 1、货币发行业务。是其主要业务。体现:发行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法定的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通货的唯一发行银行 2、对银行的业务。体现:银行的银行。具体表现三方面

①集中准备金。中央银行依法规定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

②最后贷款人。向商业提供的再抵押放款、再贴现、再贷款三种方式 ③全国清算。是央行的主要中间业务,使其成为全国金融业的清算中心。

3、对政府的业务。体现:政府的银行。主要体现五方面

①代理国库 ②代理国家债券发行 ③对国家提供信贷支持 ④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 ⑤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

◇央行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性金融组织、会议、活动、签订协议;国内充当政府顾问,提供经济情报和决策建议

44

(四)、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负债方的主要项目 资 产 贴现及放款(银行的银行) 政府债券和财政借款(政府的银行) 外汇、黄金储备(政府的银行) 其他资产 负 债 流通中通货(发行的银行) 国库及公共机构存款(政府的银行)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银行的银行) 其他负债和资本项目 合 计 合 计 (五)、中央银行组织体系下的支付清算系统

1、央行支付清算系统简介

①央行通过清算:一方面为银行提供服务,提高其清算效率,加速资金周转;另一方

面有助于央行监督、管理职责的履行

②央行清算包括:同城或同地区和异地两大类。同城或同地区清算,主要通过票据交换所进行。

2、我国支付清算系统的总体架构

①人民银行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中枢 ②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业务系统——基础

③四大系统(票据支付、银行卡、证券结算、境内外币支付)——重要组成部分 ④行业清算组织、互联网支付服务组织业务系统——补充

二、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定义:不同于金融政策是其的一部分,是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

等同于财政政策目标 手段,包括: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政策工具;预期达到政策效果

(二)、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目标体系: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 (三)、货币政策工具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即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总量

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含义:商业银行依法将吸收的存款和发行的票据存放在央行的最低比率 ◆主要用于应付商业银行面临的挤提,通常以不兑现货币形式存放央行 ◆乘数大小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

◆不将其当作适时调整的经常性政策工具来使用 ②再贴现。

◆含义:央行向持有商业票据等支付工具的商业银行进行贴现的行为 ③公开市场业务。

◆含义:央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国债、发行票据的活动 ◆对象: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目的在于调控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和市场利率

45

即抑制物价上涨幅度 货币政策 类型 紧缩 扩张 优点 缺点 ①超额准备的反向变动可以弱化存款准备金的作用 ②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和大,作用力度很强 ③成效较慢,时滞较长 主动权操纵在商业银行手中,预期效果决定于商业银行主动配合的态度 ①金融市场必须具备全国性,相当独立性,证券种类必须齐全并达到必需的规模 ②必须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配合 法定存款提高 调低 灵活控制商业银行的扩张能力 准备金率 再贴现 提高 调低 弹性较准备金大一些,作用力度相对缓和一些 ①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 ②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 公开卖出买入③央行可以主动出击 市场债券 债券 ④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和方向可以灵业务 活安排,央行有可能用其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优惠利率、

预缴进口保证金等。消费者信用控制:规定耐用消费品的首付最低金额、还款最长期,适用耐用品。证券市场信用控制:目的抑制过度投机,如:规定一定比例的证券保证金。

3、直接信用控制: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比率和直接干预等。存贷

款最高利率限制是最常用使用的直接信用管制工具。 4、间接信用控制:道义劝告、窗口指导。优点:较为灵活

(四)、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又称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中间变量。按三原则

选择相应的中介目标: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中介目标的变量指标具体包括如下:

1、利率,指短期的市场利率。具体操作中使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短期

国库券利率。

2、货币供应量,1996年起央行正式将货币供应量定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3、超额准备金或基础货币,其对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规模有直接决定作用 4、通货膨胀率

(五)、2011起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2012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46

第十八章 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

一、商业银行的运营与管理 (一)、商业银行的内涵

1、定义:商业银行又称存款货币银行,是金融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 2、性质:商业银行是最典型的银行,以盈利为目的。特点如下:

①商业银行和工商企业比较,其是金融企业,承担资金融通职能

②和央行、政策性银行比较,其经营目的是盈利且利润最大化

③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比较,其经营范围广泛,唯一能向公众吸收活期存款的金融机构

(二)、商业银行的职能与组织形式

1、商业银行主要职能

①信用中介。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将货币转化为资本。最基本职能。

②支付中介。如汇兑、非现金结算等。其是企业的总会计、总出纳、社会的总帐房 ③信用创造。即扩张信用 2、商业银行组织形式 ②按业务经营范围分类{一般都采用的银行制①按机构设置分类{总分行制,如英国银行模式} 专业化银行制综合化银行制单一银行制,如美国州立银行} 全能银行(三)、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类型 定义 内容 ①吸收存款(外来主要资金渠道),是银行转账资金来源的主要业务。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存款业务创新 ②借款业务(外来资金渠道)。包括:再贴现或向央行借款;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结算工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 ①票据贴现 ②贷款业务 ⅰ按期限划分:短期(<1年)、中期(1~5年)、长期贷款(>5年) ⅱ按条件划分:信用、担保贷款 ⅲ按用途划分:资本、商业、消费贷款 ③投资业务 又称无风险业务。包括:结算、信托、租赁、代理、咨询业务等 负债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业务 的业务 资产运用聚集的货币资金,业务 使其获得收益 不用自己资金为客户办中间理货币支付和其他委托业务 事项,并收手续费 (四)、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基本原则 盈利性 流动性 安全性 首要原则,注重资产业务的盈利性 ①商业银行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现金资产或其他形容变现的资产 ②商业银行取得现款的能力 商业银行在放款和投资等业务的经营过程中,要能按期收回本息,特别避免本金受损 含义 ◆盈利性和安全性呈负相关;盈利性和流动性呈负相关

47

一、金融市场

(一)、金融市场运行机理

盈余机构: 赤字单位: 个人、政府和非经融机发行债券 直接融资工具 直接融资工具 直接金融 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

存款 个人、政府和非经融机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 间接金融 间接融资工具 间接融资工具 贷款 (二)、金融市场效率

1、金融市场以最低交易成本为资金需求者提供金融资源的能力 2、资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资源向社会提供有效产出的能力

3、高效的金融市场,将有限的金融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企业及行业,创造最大产出,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有效市场理论:美国,法玛

类 型 特 点 弱型效率 有关证券的历史资料(如价格、交易量)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影响 (最低程度) 有效市场半强型效率 有关证券公开发表资料(如公司对外公布的盈利报告等)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影响 理论 (中等程度) 强型效率 有关证券的所有信息,包括公开发表的资料以及内部信息对证券的价格变动没有影响 (最高程度) (四)、金融市场的结构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

类型 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

子市场 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短期债券市场 股票市场、长期债券市场、投资基金市场 主要功能 供应短期货币资金,主要解决短期内资金余缺的融通问题 供应长期货币资金,主要解决投资方面的资金需要 48

金融市场

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借贷的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的市场。 同行业拆借市场 货币市场 票据市场 主要用于:①弥补短期资金不足②票据清算差额③临时资金短缺需求 特点:期限短、流动性高、利率敏感性强、交易方便 以各种票据为媒体进行资金融通的市场。包括:①银行承兑汇票(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结合),②商业票据(信誉高、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以企业的直接信用作保证),③银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特点:不记名,批发性质,利率可固定或浮动),④短期以及融通性票据。①②为主要子市场 债券 市场 短期(<1年) 发行和买卖债券的场所。最重要的金融子市场之一。短期债券特点:违约风险小、流动中期(1~10年) 性强、面额小、收入免税。流动性是货币市场中最高,几乎所有金融机构都参与短期政长期期(>10年) 府债券市场的交易 股票市场 股票发行和交易场所,分为放行市场(一级市场),流通市场(二级市场),按市场组织形式分为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 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证券投资基金主要投资于债券和股票,优势表现为专家理财 ①金融期货市场是指专门进行金融期货交易的市场,具有锁定和规避金融市场风险、实资本市场 金融期货市场 (金融期权市场) 投资基金市场 现价格发现的功能。特点:成交和交割是分离的。因此证券、外汇和黄金采用期货交易 ②金融期权市场是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和延伸,按协议价格买卖一定数量证券的权利 ③两者都属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外汇市场 由中央银行、外汇银行、外汇经济商和客户组成的买卖外汇的交易关系的总和 ◆金融中介由于不对称信息和交易成本的产物。微观上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相互替代,宏观上两者互补。

第十九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一、金融风险 又称一般特性 1、风险的基本特征:不确定性、相关性、高杠杆性、传染性 2、我国金融风险除一般特性外,还存在:

①金融结构失衡与融资形式畸形发展使风险集中于银行

②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相互传感放大 ③非正规金融规模庞大成为金融安全隐患

3、金融风险类型:

①市场风险:市场因素(如:利率、汇率、股价、商品价格等)引起 ②信用风险:由违约(无法偿还或无法按期偿还)导致 ③流动性风险:由资产流动性降低导致

④操作风险:由交易不完善、管理失误、人为错误引起

二、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指金融指标急剧、短期、超周期的恶化。其特点:频繁性、

广泛性、传染性、严重性。

49

(二)、金融危机的四类型

1、债务危机。又称支付能力危机。一般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其特征:①出

口萎缩,外汇主要来源于举借外债;②国际债务条件对债务国不利;③缺乏外债管理经验

2、货币危机。发生在实行固定汇率或带有固定汇率色彩的盯住汇率安排的

国家。危机主体的共同特点:其盯住汇率制度。

3、流动性危机。①国内流动性危机,“借短放长”,“挤兑”导致危机爆发;

②国际流动性危机,短期外汇履约义务超过短期得到外汇规模,国际流动性不足,爆发危机。反之外汇储备多,流动性充足,不易爆发危机

4、综合性金融危机。①外部综合性危机。

②内部综合性危机,(发生此危机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金融体系脆弱,危机由银行传导至整个经济)

(三)、次贷危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

分为三阶段:Ⅰ债务危机阶段→Ⅱ流动性危机→Ⅲ信用危机

三、金融监管理论

(一)、金融监管:首先是从银行进行监管开始的。这和银行的特性相关:①银

行提供的期限转换功能,即储蓄—投资转换;②银行是整个支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③银行的信用创造和流动性创造功能

(二)、金融监管的一般性理论:

1、公共利益论。理论源于美国经济危机

2、保护债券论。债券人即存款人、证券持有人和投保人等。 3、金融风险控制论。理论来源于“金融不稳定假说”

50

4、金融全球化对传统金融监管理论的挑战。金融监管更强调安全与效率并

重,风险防范和国际监管协调更加重视。其主要原因:①信息不对称,金融交易技术和结构的复杂使监管效率与成本不成正比;②金融监管为多边合作为基础,发展为金融监控。

四、金融监管体系

(一)、金融监管体系的分类

划分依据 监管主体的角度 监管客体的角度 分 类 以中央银行为重心的监管体制 独立于中央银行的综合监管体制 综合监管体制 分业监管体制 代 表 美、法、印、巴西 德、英、日、韩 英、瑞士、日、韩 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由单一全能型转向独立于中央银行的分业监管体制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能主要包括:①作为最

后贷款人必要时救助高风险金融机构;②共享监管信息,采取措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③由国务院建立监管协调机制;④该法赋予中国人民银行在金融监督管理方面拥有监督检查权。

五、国际金融监管协调

1988年巴塞尔报告 内容 核心资本,又称一级资本占全部资本的50%。包括实收股本(普通股)和公开储备。 银行资本组成 附属资本,又称二级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资产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和呆账准备金、混合资本工具和长期次级债券 风险资产权重 资本标准 过渡期安排 权重越大,资产风险越大 资本充足率,即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不低于8%,核心资本比率不低于4% 1987年到1992年 2003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 2003年巴塞尔协议“三大支柱” 最低资本要求 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 市场约束 新协议的资本要求变化体现在:①对风险范畴的进一步拓展;②计量方法的改进;③鼓励使用内部模型;④资本约束范围的扩大 各国监管当局当局职责:①全国监管当局的职责;②培育银行的内部信用评估系统;③加快制度化进程 新协议强调以市场力量来约束银行 2010年巴塞尔协议Ⅲ ①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ⅰ普通股4.5%,一级资本6%,总资本8%。ⅱ银行留存超额资本,由普通股构成最低要求2.5%。ⅲ银行在信贷扩张期累计充足经济资源最低要求0~2.5% ②引入杠杆率监管标准:2011年按3%开始监控杠杆率的变化 ③建立流动性风险量化监管标准。包括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 ④确定新监管标准的实施过渡期。设立为8年。 ◆2011年4月,《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

51

第二十章 对外金融关系与政策

一、汇率制度 (一)、汇率制度的划分 传统国际汇率制度 金本位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 八种分类汇率弹性从小到大 1880—1914年,自发的固定汇率制度 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人为可调整固定汇率 浮动汇无单独法定货币、货币局安排、传统盯住安排、水平区间盯住、爬行率制度 盯住、爬行区间、事先不公布汇率目标的管理浮动、独立浮动 (二)、影响汇率制度选择的因素: ①经济开放程度②经济规模③国内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及其与国际金融市场市场的一体程度④进口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域分布⑤相对的通货膨胀率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 ①1994年1月1日,实行市场供求为基础的、 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②2005年7月21日,实行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胡佛那个汇率制度

③2010年6月19日,回归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①高②小④集中,选固定汇率; ①低③密切④分散⑤大,选浮动汇率 二、国际储备

(一)、国际储备构成:货币性黄金、外汇储备、IMF的储备头寸、特别提款权

①货币黄金,是潜在的国际储备,非真正的国际储备

②外汇储备,是国际储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非黄金储备中的占95%以上

③IMF的储备头寸,包括会员国向基金组织缴纳的25%可自由兑换货币(储备档头寸)和基金组织用去的本币(超储备档头寸) ④特别提款权,根据一篮子货币定值

(二)、国际储备的作用:

①融通国际收支逆差,调节临时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②干预外汇市场,从而稳定本国

货币汇率③是一国对外举债和偿债的根本保证

(三)、国际储备的管理,实质是外汇储备的管理

①外汇储备总量管理,规模过低引起支付危机和金融危机;规模过高,增加储备的机会

成本,占用较多基础货币,导致流动性过剩,带来负面影响 ②外汇储备结构管理,储备货币种类安排(实行储备货币多样化);储备资产流动性结构 ③外汇储备积极管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为基本原则

三、国际货币体系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三内容

①确定国际储备资产,即使用何种货币作为国际间的支付手段

②确定汇率制度,即是固定还是浮动,货币是否能自由兑换 ③确定国际收支调节方式,失衡时如何协调

52

(二)、国际货币体系变迁

国际货币体系 ①由铸币平价决定的汇率构成各国货币的中心汇率 国际金②汇率围绕铸币评价上下波动,波动幅度为黄金输送点 本位制 ③英国1821年最早采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 牙买加体系 ①以美元为中心,可兑换黄金的美元本位。 ②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实行人为的固定汇率制度 ③国际收支调节。短期失衡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信贷资金解决,长期失衡通过调整汇率平价来解决 ①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②多种汇率安排并存的浮动汇率体系 ③国际收支的调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双挂钩原则:35美元与每盎司黄金挂钩;他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在缺陷:特里芬难题,即维持对美元的信心和保证国际清偿力之间存在两难选择,决定了其崩溃的必然性 ◆牙买加体系1976年通过,1978年生效

(三)、国际主要金融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世界银行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①对生产性投资提供便利,协助成员国的经济复苏以及生产和资源的开发;②促进私人对外贷款和投资;③鼓励国际投资,开发成员国生产资源,促进国际贸易长期均衡发展,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清算银行 促进各国中央银行之间和合作,为国际金融活动提供额外便利,并在国际清算中充当受托人或代理人。 ①促进国际货币领域合作;②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宗旨 ③促进汇率稳定,保持成员国之间有序的汇率安排 ①份额(主要来源)25%黄金或资金美元缴纳,75%本币缴纳。份额来源 决定投票权、借款权、特别提款权的分配。②借款 ①组织结构 ①银行股份;②借款(主要来源);国际清算银行以股份公③转让债权;④业务净收益 司形式成立,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股东大会①备用安排;②中期贷款;③减项目贷款(贷款业务主要组成部分)、每年举行一次,与会者为贷款贫与增长贷款;④补充储备贷款、非项目贷款、部门贷款、联合贷款、各国中央银行的代表 业务 应急信贷额度、紧急援助 第三窗口贷款 ②职能与业务 贷款①帮助成员国解决国际收支问贷款期限较长,最长30年,宽限期国际银行的银行部为会的特题;②贷款是有政策条件的;③5年;贷款实行浮动利率;只提供外员国央行管理国际储备开办多种银行业务 点 贷款是临时性的 汇部分;贷款程序严密,审批时间长 资产、◆世界银行的贷款被称为硬贷款;国际开发协会的优惠利率贷款被称为软贷款

世界银行集团的其他机构

名称 成立时间 特点 国际开发协会 1960年 向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国家提供长期优惠贷款 国际金融公司 1956年 向低收入国家的生产企业提供无需政府担保的贷款和投资 53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 1988年 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 1966年 向外国私人投资者调停或仲裁的方式提供政治风险担保 协助解决投资争端

统计实践活动 第二十一章 统计与统计数据 一、统计的含义:统计工作,统计数据,统计学 二、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

计量尺度 级别 低级 粗略 统计工作的成果或“产品” 类别 定类尺度 定序尺度 定距尺度 定比尺度 特点 举例 最粗略、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如:人口按性别分为男和女 不能区分大小和运算 等级差或顺序差的一种测量,比较大小,不能运算 顺序和量的差异,可+-运算 如: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如:“米”、“小时” 高级 精确 是相对数,反映结构、比重、速如:职工人数对比,全员劳动生产率 度、密度关系。可+-×÷运算 三、统计数据的类型

类型 分类数据 顺序数据 类别 定类 定序 特点 文字 文字 对应计量尺度 定类尺度 定序尺度 定距尺度 定比尺度 别称 品质数据 定量数据或数量数据 数值型数据 定距、定比 数值 四、统计指标及其类型

名称 特点 举例 GDP,财政收入,土地面积 经济增长率,物价指数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利润 总量总规模,总水指标 平,绝对数 相对对比关系,两个指标 绝对数之比 平均平均数量状况 指标 总量指标以时间分 时期产量、产值、财政收指标 入、商品零售额。 时点年末人口数、科技机指标 构数、股票价格 可以相加 相加无意义 第二十二章 统计调查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种类 经过加工整理的统计数据 原始数据,统计调查搜集的主要是第一手统计数据 (一)、统计调查包括搜集第一手统计数据和第二手统计数据两种 (二)、统计调查的种类

1、按调查对象范围的不同分:常采用非全面调查

①全面调查:包括全面统计报表和普查。如:人口普查、经济普查 通常一②非全面调查:包括非全面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年以上 2、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分: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二、统计调查的方式: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

54

统计全面统计报表 报表 非全面统计报表 自上而下统一布置,自下而上逐级提供统计数据 原始数据为基础 适合特定目的、特定对象,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 日报、月报、季报、年报 人口普产、经济普查、农业普查 ①一次性或周期性 ②规定统一的标准调查时间 普查 ③数据比较准确 ④使用范围比较窄 抽样调查 概率抽样 非概率抽样 应用最广泛,属非全面调查。其特点:经济性(最显著优点)、时效性强、适应面广、准确性高 重点总体中占绝大比重,属非全面调查,适用范围广。如:及时了解工业企业的增加调查 值和资产总额情况,只需要对大中型企业进行重点调查即可。具有主观性 典型属非全面调查,具有灵活机动的优点。主要作用:弥补全面调查的不足;验证全调查 面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具有主观性

三、统计数据搜集的方法 非概率抽样 概率抽样 抽样调查

简单随机抽样 分层抽样 整群抽样 等距抽样 偶遇抽样 判断抽样 配额抽样 滚雪球抽样 常用方法 最基本的形式 又称系统抽样 具有主观性,其优点:快速、简便、费用低。缺点:风险大,不能从数量上推断总体 (一)、搜集第一手统计数据方法,即原始数据 如:《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等各类年鉴 ◆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登记法、电话访问法、网络调查法、试验设计法

(二)、搜集第二手统计数据方法:公开的出版物、未公开的内部调查 ◆利用间接来源统计数据,应注意以下几点:

ⅰ评估第二手收据的可用价值

ⅱ注意指标的含义、口径、计算方法是否具有可比性、避免误用和滥用 ⅲ注意弥补缺失数据和进行质量检查

ⅳ引用统计数据时,注明数据来源,方便核对及尊重知识产权

四、统计数据的质量

(一)、统计数据的误差及来源

①登记性误差。人为因素造成,理论上可以消除

②代表性误差。没有遵循随机原则、样本与总体结构存在差异、样本容量不足。无法

消除,但可以控制或计算

(二)、统计数据质量评价标准:

①精度②准确性③关联性④及时性⑤一致性⑥最低成本

第二十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55

数据审核 数据筛选 数据排序 品质数据 数值型数据 数据预处理 分类、分组 汇总 统计分析之前的必要步骤:数据整理 一、品质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数值型顺数序据 数据 频数 分类数据 比例 百分比 比率 条形图 圆形图 累计分布图 直方图 折线图 又称次数,详见书本P178-P181,表23-1,23-2,23-3,23-4 比例=部分÷总体 各部分比例和等于1 比率=部分÷另一部分 比率值可能大于1 形象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或长短来表示,各矩形分开排列 直观 又称饼图,用扇形面积表示大小,对研究结构性问题十分有用 书本P184图23-3 用面积表示,高是每组的频数或百分比,宽是各组的组距,高宽均有意义,图中个矩形连续排列 又称频数多边形图 累计频数(百分比) 向上累计,向下累计 二、数值型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一)、数值型数据分组的方法:单边量值分组和组距分组 1、单变量分组:把每一个变量值作为一组,通常适合离散变量且变量值较少的情况 2、组距分组:适用连续变量或变量值较多情况。例题书本P184,七步骤: ①确定分组组数。划分组数适当;要尽量保证组间资料的差异性与组内资料的同质性。斯特基方法,计算公式为:组数=K=1+②对原始资料排序 ③求极差:极差=最大-最小 极差④确定组距。组距=,组距与组数成反比,组距=某组上限值-某组下限值 组数 ⑤确定组限。组中值= 上限值+下限值 ,不使用开口组 2 log10N K:分组组数,N:数据个数 log102 ⑥确定各组观察值出现的频数,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上组限不在内” ⑦制作频数分布表 (二)、数值型数据的图示:直方图和折线图

56

三、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构成

◆统计表是显示统计数据的基本工具,主要由四部分组成:表头、行标题、列标题、

数字资料。必要时加上表外附加(资料来源、指标的注释、必要的说明)

(二)、统计表的设计:见书本P189表23-7

①合理安排统计表的结构

②表头应包括:表号、总标题、表中数据的单位。总标题表明统计数据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何种数据(What),应满足3W要求

③表中上下两条横线用粗线;左右两边不封口;列标题之间竖线隔开,行标题之间不

用横线。表中尽量少用横竖线;表中数据右对齐;填好统计表不出现空白单位元格 ④必要时在表的下方加上注释,注明资料来源,方便查阅,尊重知识产权。

第二十四章 数据特征的测度

数据特征的测度 集中趋势的测度 众数 中位数 算术平均数 几何平均数 极差 离散程度的测度 标准差和方差 离散系数 一、集中趋势的测度:详情见书本P190—193举例及表

集中趋势的测度 众数 计算方法 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数值,用M0表示 首先从小到大排序,位置居中数值为中位数,用Me表示 X中位数 n+1 2 当n为奇数时 Me= 1(X+X 2 n 2 n﹢1) 当n为偶数时 n 2 简单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 X1+X2+…+Xn Σi=1Xi ˉ= x=nn X1f1+X2f2+…+Xkfk Σi=1Xifi ˉ=k X:组中值 f:频数 x=f1+f2+…+fk Σfii=1nnk加权算术平均数 几何平均数 ˉx= X1×X2×…×Xn =特点 不受极端值影响,抗干扰性强 Πi=1Xi Π为连乘积符号 适用范围 n集中趋势的测度 众数 中位数 算术平均数 非常直观;不受极端值影响,抗干扰性强 品质数据(顺序数据和分类数据)、数值型数据 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不适用分类数据 分组整理的数据 简单 又称均值,是集中趋势最主要的测度值。 未分组的原始数据 加权 频数起权衡轻重的作用 主要用途:①对比率、指数等进行平均;②计算平均发展速度 几何平均数 ◆影响算术平均数两因素:ⅰ各组的数值大小和各组分布频数多少;ⅱ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57

二、离散程度的测度:详情见书本P193—194举例及表

◆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集中趋势的测度值的代表性就越差;离散程度越小,代表性越好

离散测度 极差 δ=标准差 δ=计算方法 R=Xmax-Xmin ˉ2 Σi=1(Xi﹣x) nˉ2 Σi=1(Xi﹣x)fi Σi=1fi 2Σ (X)i﹣ˉxi=12δ= nnnnn内容 又称全距,最大标志值与最小标志值之差 适用未整理的原始数据(类似简单算术平均) 用于分组数据(类似加权算术平均) 适用未整理的原始数据(类似简单算术平均) 用于分组数据(类似加权算术平均) 标准差用δ表示 2方差, 用δ表示 2标准差=方差 方差 2Σˉ (X﹣)fiixi=12δ= n Σi=1fin离散系数 δVδ=×100% ˉ x又称标准差系数。消除变量值水平高低和计量单位不同对离散程度测度的影响。主要用于比较离散程度:系数大,离散程度大;系数小,离散程度小,代表性好 第二十五章 时间序列

一、时间序列及其分类

时间序列 绝对数 时期序列 时点序列 举例 “过程总量”如:国内生产总值 “瞬间水平”如:年底总人口数 城镇人口比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相对数 平均数 二、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详见书本P196—199举例及表

(一)、发展水平,即具体时间的指标数值。表现为相对数或平均数

◆各期指标值在计算动态分析指标时的作用划分为:基期(过去)水平和报告期(现

在)水平

(二)、增长量与平均增长量

增长量 平均增长量

计算方法 ˉΔi=yi-yi-1 ˉΔi=yi-y0=Σi=1(yi-yi-1) nn逐期增长量 累计增长量 平均数量 增长量=报告期-基期 绝对数量 Σyn-y0 i=1(yi-yi-1) ˉ== N:时间序列项数 Δ n N-158

(三)、平均发展水平

分类 绝对数时间序列时平均数的计算 时期序列 y1+y2+…+yn Σi=1yi ˉ== y n n nn计算方法 时点序列 y1+y2+…+yn Σi=1yi 连逐日登记“天天” ˉ= y= n n 续n时 y1f1+y2f2+…+ynfn Σi=1 yifiˉ点 变动登记 == nyf1+f2+…+fn Σi=1fi间隔相等 (头尾拆半) y1+y2 y2+y3 yn-1+yn y1 yn ++…+ +y2+y3+…+ 22222ˉ= y=n-1n-1 间隔不相等 ˉy= y1+y2 y2+y3 yn-1+yn f1+f2+…+fn-1 222 Σi=1fin-1间断时点 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序列时平均数 ˉa ˉy=ˉ b 三、时间序列的速度分析:详见书本P199—202举例及表

报告期水平 发展速度= 基期水平 yi 定基 ai= y0 yi 环比 bi= yi-1 yi-y0 定基 Ai==ai-1 y0 yi-yi-1 环比 Bi==bi-1 yi-1 发展速度 增长速度 报告期增长量 增长速度= 基期水平 nn平均发展速度 ˉ=b Πi=1bi =n yn 通常采用几何平均法,又称水平法 y0 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速度-1 ◆发展速度:是比值,即“除” ◆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ai=

yi y1 y2 yi

=××…×=b1×b2×…×bi y0 y0 y1 yi-1

yi

y0 ai yi

◆相邻定基发展速度比率等于环比发展速度===bi

ai-1 yi-1 yi-1

y0 ◆发展速度=增长速度+1 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

(补充)、速度的分析与应用:详见书本P201—202举例及表

59

1、时间序列中出现0或负数时,不易计算速度

2、速度指标的数值与基数大小有密切关系,“增长1%的绝对值”是进行这

一分析的指标

逐期增长量

环比增长速度

yi-yi-1 yi-1

◆增长1%的绝对值==

yi-yi-1 100 ×100 yi-1

◆增长1%的绝对值=

第二十六章 统计指数

一、指数的概念和分类

划分依据 反映内容 计入指数项目的多少 计算形式 分类 具体内容 数量指数 物量变动水平,如:产品产量指数、商品销售指数 质量指数 质量变动水平,如:价格指数、产品成本指数 个体指数 某个项目,如:一种商品的价格或销售量的相对变动水平 综合指数 多个项目,如:多种商品的价格或销售量的综合变动水平 简单指数 又称不加权指数,各项目重要性相等 加权指数 依据重要程度赋予不同权数,再进行计算 ◆指数是反映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变动情况 ◆广义指数:两个数值对比形成的相对数 ◆目前普遍应用加权指数

二、加权综合指数:详见书本P203—205举例及表

基本式样 Σp*q1 q1/0=Σp*q0 不用记忆 Σp1q* p1/0= Σp0q* 不用记忆 综合指标 基期加权(拉氏指数) 报告期加权(帕氏指数) 基期加权(拉氏指数) 报告期加权(帕氏指数) 常用 常用 qqpp1/0数量指标 q Σp0q1 = Σp0q0 Σp1q1 = Σp1q0 Σp1q0 = Σp0q0 Σp1q1 = Σp0q1 1/01/0价格指标 p v 1/0 Σp1q1 Σp0q1 Σp1q1 记忆公式:v1/0=×= Σp0q1 Σp0q0 Σp0q0 ◆基期加权,即拉氏指数,变量值固定在基期,反映销售量,

绝对数量的变动,即销售量变动=Σp0q1-Σp0q0(分子减分母) ◆报告期加权,即帕氏指数,变量值固定在报告期,反映价格

绝对数量的变动,即价格变动=Σp1q1-Σp0q1(分子减分母)

三、指数体系:详见书本P205—206举例

综合总量指标:v1/0=

Σp1q1 Σp0q1 Σp1q1

×=,反映销售额

Σp0q1 Σp0q0 Σp0q0

◆绝对数量的变动,即销售额变动=Σp1q1-Σp0q0(分子减分母)

销售额变动=Σp1q1-Σp0q0=(Σp1q1-Σp0q1)+(Σp0q1-Σp0q0)=销售量变动+价格变动

60

四、几种常用的价格指数

我国编制的价格指数主要包括: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一)、零售价格:反映商品零售变动趋势。其变动影响居民生活支出和国家财

政收入,影响居民购买力和市场供需平衡及消费和累计的比例。 1、代表规格品的选择。如:我国对消费品分为食品、饮料等14大类 2、典型地区选择。如:1992年我国选取146个市、80个县为填报单位 3、商品价格确定。对选取的代表商品使用全社会综合平均价

4、权数确定。采用加权算术平均计算。确定权数时,先定大类权数,再定

小类权数,最后确定商品权数。即确定权数:大→小

Σkw

5、指数计算。P1/0=,k个体指数或各类指数,w各层零售额比重权数。

Σw

分层逐级计算小类、中类、大类和总指数,即确定指数:小→大

◆第4、5点,详见书本P207—208举例及表26-2

(二)、消费价格指数,又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消费价格指数包括: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两部分 Σkw

2、消费价格指数计算公式:P1/0= Σw 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用

①反映居民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趋势和程度 ②反映通货膨胀状况。通货膨胀率=

报告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0% 基期消费价格指数

1

③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货币购买力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0% ④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实际工资= 消费价格指数

名义工资

(三)、股票价格指数

1、股票价格是个时点值。影响股票价格两因素:预期股息(成正比)和银

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2、股票价格计算公式:股票价格= 票面价值×预期股息 存款利息率

3、股价平均数和股票价格指数反映股票市场价格变动

61

1 n

①股价平均数,所选样本股票必须具有代表性和敏感性,公式:股价平均数=nΣi=1pi

②股价价格指数,简称股价指数,其单位以“点”表示,将基期指数作为100,每上升或下降一个单位称为“1点”。计算方法为加权综合P1/0=

Σp1iqi

,详见书本P210Σp0iqi

表26-3。我国股票指数有上交所的综合指数和30指数、深交所的成分指数和综合指数

第二十七章 会计概论

一、会计基础概念 (一)、会计的概念

会计 内容 两大分支 特点 内容 核算、监督 货币为主要计量单财务会计 过去、对外、严格、报表 位,对全部资金运预测、决策、全面预算、管理会计 未来、对内、灵活、不统一 动进行核算和监督 成本控制、责任会计 (二)、会计的基本两职能:核算和监督

1、会计的核算职能

①定义: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运用方法或程序,,利用货币形式,从价值量方面反映企业已经发生或完成的客观经济活动情况。 ②特点:完整性、联系性、系统性

2、会计的监督职能

①对单位会计核算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和控制 ②会计监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3、现代会计的职能还包括:预测、决策、评价等

(三)、会计的对象,即会计客体。就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以货币表现

的经济活动,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1、资金的投入,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分为企业所有者权益投入和债权

人投入两部分。前者为企业所有者权益,后者为企业负债。 2、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分为供、产、销三个阶段

①供应过程:从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储备资金形态

②生产过程:从生产资金形态转化为成品资金形态 ③销售过程:从成品资金形态转化为货币资金形态

3、资金退出

(四)、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款、物、债、资本、费用、成果、其他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62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4、资本的增减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二、会计目标

(一)、会计的目标:向企业内部管理部门和企业外部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主体

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及其与之相关的其他财务信息。

(二)、会计信息的内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三)、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 1、企业内部人员

反映财务状况 反映经营成果 反映现金流量 2、外部利益关系人。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社会公

众、其他使用者(监管部门、企业职工)

三、会计要素

资产负债表要素 利润表要素 会计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一)、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1、资产,符合下列符合资产定义的应列入资产负债表

①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②预期能直接或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待处理无价值的报废产品不是企业资产) ③形成资产的交易或事项必须已经发生,即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计划购买的设备不是资产)

④资产必须能以货币计量。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价值能可靠计量。

2、负债,符合下列符合负债定义的应列入资产负债表

①由过去的交易或本期的业务形成,且必须予以清偿的现时义务。如:企业签订未来可能形成负债的合同,在当前不能作为负债。

②必须能用货币额反映的价值量,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不作为负债

③负债偿还必须是现行条件下承担的预期都会造成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3、所有者权益,应列入资产负债表

63

又称股东权益或净资产。其确认主要依赖资产和负债的确认,金额的确定取决于资产负债的计量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项目分类

分类 内容 流动资产(一个营业周期或一年左右) 非流动资产 具体项目 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款项、其他应收款、存货、应收利息、应收股利 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工程物资、开发支出 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算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 长期借款、应付债券 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资产 按流动(预付、应收) 性分类 流动负债(一个营业负债 按流动周期或一年左右) (预收、应付) 性分类 非流动负债 所有者权益 — — (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1、收入,应列入利润表

①特征:ⅰ收入应当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ⅱ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流入,该流

入不包括所有者投资资本;ⅲ最终会使所有者权益增加

②收入包括:营业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

③收入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基本条件,是企业获取利润的前提条件。

2、费用,应列入利润表

①特征:ⅰ是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ⅱ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该流出不包括所有

者分配的利润;ⅲ最终会导致所有权益的减少

②营业费用是企业费用的主体部分,包括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

③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期间费用不参与成本计算,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反映企业经营业绩,是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利润确认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3、利润,应列入利润表 认,其余额的确定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金额的计量 (三)、会计等式 1、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平衡关系,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基础 2、收入-费用=利润

收入、费用、利润之间的平衡关系,是编制利润表的基础

3、会计要素是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四)、经济业务发生引起的会计要素变动的九种情况

1 2 3 4 5 6 7 8 9

资产 ↑ ↓ ↑ ↓ ↑↓ = 负债 ↑ ↓ ↑ ↓ ↑↓ 64

+ 所有者权益 ↑ ↓ ↓ ↑ ↑↓ 四、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基本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确定损益的标准{2、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用于行政单位和无经营业务的事业单位}

为了正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通常按权责发生制进行确认和计量 (二)、配比原则。

(三)、历史成本原则,以币值稳定为前提的。取得时按实际成本计量。四优点:

本年度 1、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用于企业单位和有经营业务的事业单位

取得容易,客观;便于查证;防止随意改动;手续简化。

跨年度 (四)、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划分的目的是:正确确认企业的当期损益。

五、会计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是会计所服务的特定

单位。如: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企业的分支机构、企业内部相对独立的某个生产车间、企业内部职能部门、企业集团、合伙企业

(二)、持续经营,是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为采用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

原则奠定基础

(三)、会计分期,又称会计期间。建立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分为年度和中期,

中期是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四)、货币计量,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有事会计核算中也辅以实物数量等

计量单位

六、会计信息质量八要求:可靠、相关、清晰、可比、实质重于形式、重要、谨慎、及时性 (一)、可靠性

(二)、相关性,又称有用性 (三)、清晰性,又称可理解性

(四)、可比性。

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用一致的会计政策 2、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用规定的会计政策 (五)、实质重于形式,如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视为企业资产

65

(六)、重要性。

(七)、谨慎性。又称为稳健性。如存货在物价上涨时的计价用后进先出法,采

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存货进行期末计价,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用加速折旧法,对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

(八)、及时性。 七、会计法规

(一)、《会计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以其为

核心,是会计工作的基本法律,是会计法规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法律规范,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基本依据。

(二)、《企业会计准则》,我国现行的会计法规以其为主要内容。包括如下:

1、基本会计准则,包括: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和会计要素准则

2、具体会计准则,包括:基本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特殊行业基本业

务准则。目前具体准则38个。执行具体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第二十八章 会计循环 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为会计循环

一、会计确认

(一)、会计确认解决三个问题:1、确定某一经济业务是否需要进行确认;2、

确定该业务应在何时进行确认;3、确定该业务应确认为哪个会计要素。

(二)、会计确认标准:1、确认经济活动产生的项目,其交易性符合会计要素

的要求;2、项目的经济利益不确定性能明确评估;3、项目有可以计量的属性,并能可靠进行计量,如价值、成本。

二、会计计量

(一)、计量问题是会计的核心问题

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二)、会计计量的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 三、会计记录

(一)、会计记录的方法: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

66

1、设置账户

①按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分六类: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费用类、损益类。

②按账户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统驭关系分两类:总分类账户、明细分类账户 ③资产、成本类、费用类账户,借方记增加,贷方记减少。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

④负债、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账户,借方记减少,贷方记增加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

2、复式记账

①概念:同时计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关账户的一种记账方法。主要包括: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增减记账法。普遍接受、广泛使用的是借贷记账法 ②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③本期借=本期贷,期初借=期初贷,期末借=期末贷

3、填制和审核凭证。会计凭证按填制程序和用途分: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会计分录是通过填制记账凭证来完成的 4、登记账簿。

①设置和登记账簿是会计工作得以展开的基础环节,是联结会计凭证与财务会计报告的中间环节。账簿是保存数据资料的重要工具,是编制会计报告的基础。 ②按账簿的用途分类: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备查账簿

③对账做到: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对账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二)、帐务处理程序,具体步骤详见书本P230-232

1、帐务处理程序的基本模式: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

2、会计帐务处理程序。具体包括五种:记账凭证、汇总记账凭证、科目汇

总表、多栏式日记账、日记总帐帐务处理程序。主要根据登记总分类账的依据不同进行划分。

不同会计帐务处理程序的登记方法、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帐务处理程序 记账凭证 登记方法,即含义 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总分类账 优点 详细反映经济业务发生情况 减轻登记总帐工作量,便于了解账户的对应关系 缺点 登记总分类账的工作量大 按每一贷方科目编制汇总转账凭证,不利于会计分工,当转账凭证过多时,工作量大 适用单位 规模小,经济业务量少 规模大,经济业务量多 经济业务量多 经营规模大,经济业务量多,但使用会计科目少 汇总记根据汇总记账凭证登记账凭证 总分类账 科目汇总表 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分类账 减轻登记总帐工作不能反映账户对应关系,不利量,并做到试算平衡 于查对账目 减少登记总帐工作量 若经济业务多,造成日记账栏目多,账页庞大、容易串行串栏、不便于登记 根据收、付款凭证逐日登多栏式记多栏式日记账,然后根日记账 据它们登记总分类账 日记总帐

将日记账和总分类账结合起来,设置一本联合账簿,称为日记总帐 简单易行 经济业务量所有科目都在一张账页内,使少,使用会计账页过长,不便于记账和查阅 科目少 67

3、出纳业务处理程序

填制收、付款凭证 根据凭证逐笔登记现金银行日记账 现金每日核对;银行对账单每月逐笔核对 编制出纳报告,提供出纳核算信息 四、会计报告

(一)、会计报告:是对账簿记录资料的再加工,编制报告前必须做到账证、账

账、账实相符,必须进行财产清查

(二)、会计报告的内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小企业可以不包

括现金流量表

(三)、会计报告的分类 按经济内容不同 资产负债表 会计报告分类 按报送对象不同 按编报主体不同 按编制时间范围不同 反映财反映经反映现对外会对内会个别会合并会年度会季度会月份会务状况 营成果 金流量 计报表 计报表 计报表 计报表 计报表 计报表 计报表

利润表 现金流量表 五、主要会计报表,详见书本P233-245 (一)、资产负债表 (二)、利润表 (三)、现金流量表

(四)、附注:财务报表编制基础;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声明;重要会计政策的

说明;重要会计估计的说明;会计政策、估计变更及差错更正的说明;对报表中的重要项目进一步说明;企业的基本情况

第二十九章 财务报表分析

一、财务报表分析的三方面内容: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评价企业资产的运营

能力、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68

财务报表分析基本方法

比率分析法 相关比率 — 按比较对象不同 按比较标准不同 — 结构比率,又称构成比率 效率比率 绝对数比较分析 绝对数增减变动分析 百分比增减变动分析 实际指标同计划指标比较 本期指标与上期指标比较 本企业指标同国内外先进企业指标比较 编制绝对数趋势会计报表 编制相对数趋势会计报表 比较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 ◆结构比率,又称构成比率。如:存货与流动资产的比率、流动资产与全部资产的比率 ◆本企业指标同国内外先进企业指标比较,包括:公认、行业、目标、历史等指标评价标准 ◆2﹕1的流动率,1﹕1的速动比率是典型的公认标准

三、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指标

(一)、偿债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

企业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指标 指标 流动比率 2﹕1 公式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内容 是衡量短期债务清偿能力最常用的比率,是衡量企业短期风险指标。比率高,流动性大,短期偿债能力强 又称酸性实验比率,是企业在短期内可变现的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存货是流动性最差的流动资产 反映即刻变现能力和立即偿还到期债务能力 短期偿债大能好 力 速动比率 1﹕1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 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 已获利息倍数 又称利息保障倍数,衡量盈利能力对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债务偿付的保障程度。指标大表明支=(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付债务利息的能力强。应至少等于1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产÷资产总额)×100% 又称负债比率或举债经营比率,衡量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资金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反映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是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 是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表明债权人投入的资本受到所有者权益保障的程度。所有者提供的资本大于借入资本,指标低,表明长期偿债能力强。 长资产负债率 期小偿好 债能产权比率 力 产权比率=(负债总额产÷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注:绿色字为分子,黄色字为分母 (二)、运营能力,生产经营资金周转速度越快,企业资金利用效果越好、效率

越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能力越强。

69

营运能力的财务比率指标

指标 应收账款周转率 公式 内容 资产流动情况的一项指标。次数多、天数少,周转快,企业信用销售严格。反之为“放宽”。 反映流动资产利用效率 反映全部资产使用效率 存货流动情况的一项指标。次数多、天数少,周转快,实现的利润增加。反之“下降”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主营业务收入-销售退回、折让、折扣 周转次数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次数 周转天数 =应收账款平均余额×360÷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流动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总资产平均余额 存货周转次数=销货成本÷平均存货 平均存货=(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次数 =平均存货×360÷销货成本 流动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次数 存货周转天数 (三)、盈利能力,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即

盈利能力的财务比率指标(除市盈率,其余越大越好) 指标 营业利润率 主营业务净利润率 资本收益率 公式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业务收入)×100% 主营业务\净利润率 =(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净额)×100%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额 资本\收益率 =[净利润÷实收资本(或股本)]×100% 作用 营业利润率越大、增长越快,企业经营活动的盈利能力越强 指标越高,企业从主营业务中获利能越强。影响指标的因素有:商品质量、成本、价格、销售、数量、期间费用及税金 资本收益率越高,企业资本盈利能力越强,意味着股票升值。 影响指标因素:企业盈利水平、所有者权益大小。比率大,投资者投入资本的盈利能力越强。 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 收益率 =(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平均余额)×100% 资产\净利润率 资产净指标越高,赢利能力越强。指标与净利润成正=(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 利润率 比,平均资产总额成反比 资产平均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普通股每股收益 普通股每股收益 反映普通股每股盈利能力,被广泛使用。影响=(净利润-优先股股利)÷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因素:企业的获利水平;企业的股利发放政策 可分配利润=净利润-优先股股利 市盈率高,表明投资者充满信心,愿意为每1元盈余多付买价。市盈率5~20正常 根据资本保全原则设计,对所有者权益的保护。指标高,说明资本保全好,所有者权益增长快,债权人权益有保障,企业发展有后劲 市盈率 市盈率=普通股每股市场价格÷普通股每股收益 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 =(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100% ◆注:绿色字为分子,黄色字为分母 第三十章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和核算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对外编制报表 报表 会计要素 资产 资产负债表 负债 净资产 收入支出表 收入 支出 注意事项:Ⅰ、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折旧;Ⅱ、净资产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

70

不计提坏账准备 购买国债 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在800元以上,不计提折旧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按实际发生数额记账 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账款、存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二)、行政事业单位负债:按实际发生数额记账

1、负债的内容

①行政单位的负债: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应付工资、离退休费、应付地

方部门津补贴、应付其他个人收入、暂存款等

②事业单位的负债:应缴预算款、应缴财政专户款、应付工资、离退休费、应付地方部门津补贴、应付其他个人收入、借入款项、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预收账款、应交税金

2、负债的计量和核算:应缴款项、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交税金、借入款项

◆应缴预算包括:代收的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无主财物变价款、赃款和赃物变价款、其他按预算管理规定应上缴预算的款 ◆使用工会经费发放给职工相关收入,应当由单位工会单独记账。

(三)、行政事业单位净资产:按实际发生数额记账。

净资产计量和核算:固定基金、事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结余分配

◆ 结余分配包括:应交所得税和计提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当年未分配结

余转入一般基金

(四)、行政事业单位收入

◆行政单位和无经营业务的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

◆企业单位和有经营业务的事业单位: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

(五)、行政事业单位支出:按实际发生数额记账。

事业单位支出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

支出、基本建设支出

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一)、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名称 国库单一账户 财政部门零余额账户 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 预算外资金专户 特设专户 性质 功能 记录核算反映财政预算资金和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部在中央银行开设 政府性基金的收入和支出。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使用,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不设置该账户 财政部在商业银行开设 财政部在商业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的 用于财政直接支付和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在国库会计中使用 可以办理转账、提取现金等结算业务。在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中使用。一个基层预算单位原则上只能开一个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 财政部在商业银行开设用于预算外资金日常收支清算,在财政部门设立的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和使用 为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的特设专户 用于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在按规定申请设置了特设专户的预算单位使用 71

(二)、支付程序: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

1、财政直接支付包括: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物品和服务采购支出 2、财政授权支付:未纳入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物品服务采购支出管理的购买支出和零星支出,包括:单件物品或单项服务购买额不足10万元人民币的购买支出、年度投资额不足50万元人民币的工程采购支出、特别紧急的支出和经财政部门批准的其他支出

3、预算结余资金处理:财政部核定下达预算结余后,按规定申请后应留归

预算单位继续使用的资金

(三)、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核算

财政直接支付的核算、财政授权支付的核算、年终预算结余资金的核算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报表 (一)、行政单位会计报表

1、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支出明细表、附表、表报说明书 2、资产负债表:月报、季报按“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编排 年报按“资产-负债=净资产”编制 (二)、事业单位会计报表 资产部类总计 负债部类总计 1、含: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会计报表附注、收支情况说明书 2、资产负债表:按“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编排

(三)、编报年度决算的八要求:清理结算、核对一致、正确截止、及时入账、

清理往来、银行对账、清理盘点、决算调整

第三十一章 法律对经济关系的调整 主要、主导 一、调整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的三个层次:民商法、经济法、其他法律部门

1、民商法。是市场经济基本法。主要调整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经济领域。

72

人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具体体现为人对财产的支配关系,在法律上就表现为物权法律制度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2、经济法。

①调整和规划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活动;如:企业的市场准入、计划法、财税法、

金融法、会计法、银行业法、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土地法等

②调整和规划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活动;如: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

③调整和规划国家直接从事的经济行为;如:政府采购法、国有资产管理法

3、其他法律部门:劳动法、环境法、社会保障法等法律部门 二、经济法基础知识

(一)、经济法四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市场管理关系、组织管理关系、组织管

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二)、经济法五本质:平衡协调法;社会本位法;系统、综合调整法、经济民

主和经济集中对立统一法;以公为主、公私兼顾的法

(三)、经济法四原则:平衡协调;维护公平竞争;有限干预;责权利相统一

第三十二章 物权法律制度

一、物权概述

物权优先于债权,除

“买卖不破租赁”原则

(一)、物权五特征:物权是绝对权;物权属于支配权;物权是法定的,物权设定采用法定主义;物权的客体一般为物;物权具有追及效力和优先效力

(二)、物权法基本原则:法定原则、一物一权原则、物权公示原则

◆《物权法》第6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

律规定登记。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

◆《物权法》第20条规定: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

(三)、物权的种类

1、权利人行使权利的范围分:自物权、他物权 2、设立的目的分:用益物权、担保物权

◆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的区别:设立的目的不同;权利的性质不同;标的物不同;

担保物权具有物上代位性

73

质权、抵押权、留置权 3、按有无从属性分:主物权、从物权 留置权、法定抵押权 质权、抵押权 4、按是否基于当事人的意思分:法定物权、意定物权 5、存续有无期限分:有期限物权、无期限物权 (四)、物权的民法保护方法 适用次序上次于物权方法 所有权 1、物权的保护方法:①请求返还原物;②请求排除妨害;③消除危险 2、债权的保护方法:赔偿财产损失、恢复原状、返还不当得利 以其为主 3、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①根据不同;②使用范围不同;③目的不同 二、所有权 (一)、所有权概述

是所有权内容的核心,是

拥有所有权的根本标志

1、所有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

2、所有权特征:独占性;全面性;单一性;存续性;弹力性。 3、按一物一权规则,所有人对其财产保留最终支配权 (二)、所有权的取消与消灭 法律行为 法律以外事实 其他合法原因 1、所有权取得: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 ①原始取得:生产;先占;添附;发现埋藏物和隐藏物;拾得遗失物;国有化和没收 ②继受取得:买卖合同、赠与和互易;遗产、遗赠;合股集资形成新的所有权形式 2、所有权消灭:相对消灭(主体消灭)和绝对消灭(客体消灭) (三)、共有:{共同共有}

1、按份共有,又称分别共有。按各自份额分别对共有财产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共有人不需其他共有人同意出卖自己应有的部分,其他共有人有优先购买权。处分、重大修缮不动产或动产,应占2/3以上共有人同意。 2、共同共有:①夫妻共同财产;②家庭共有财产;③遗产分割前的共有 3、按份共有与共同共有的区别:①成立的原因不同;②标的物不同;③权利的享有不同;④对第三人行使的权利不同;⑤分割共有物的限制不同。

③权利享有不同:共同共有人使用收益应征得全体共有人的同意;按份共有人以其应有

的部分享有所有权

⑤分割共有五的限制不同: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不得请求分割共有物;按份共有除使用目的不能分割或协议不得分割外,可随时请求分割共有物。

74

按份共有

(四)、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业主将住宅改变经营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律以及管理规约外,应经有利

害关系的业主同意。

◆建筑区划内的道路,属于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绿地,属业主共有,但属于城镇公共绿地或者明示属于个人的除外。 ◆业主不得以放弃权利为由不履行义务

三、用益物权

①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海域使用权、地役权、国家集体自然资源使用权、典权、探矿权、取水权、渔业养殖捕捞权

②用益物权的特征:ⅰ具有独立性的他物权;ⅱ限制物权;ⅲ具有使用的目的;ⅳ标的物主要是不动产 建设用地使用权 ⅰ主体是符合法定条件的公民和法人;客体是国家所有的土地,但不包括土地上的市政公用设施及地下埋藏物或自然资源;是从国家土地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用益物权;具有排他性的独立物权 ⅱ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采取有偿出让(招标、拍卖等公开竞价)或划拨(《物权法》第137条第3款规定:严格限制以划拨方式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方式。 承包经营合同是确认土地承包经营的主要依据;主体是公民或集体组织;客体是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土地;是新型的用益物权 主体主要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客体是集体所有用于建造住宅的土地;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取得;不能取得宅基地的所有权 利用他人不动产的一种权力;按合同设立 担保物权从属于债权而存在,担保物权的成立以债权的成立为前提 土地承包经营权 宅基地使用权 地役权 四、担保物权

◆特征:价值权性、法定性、从属性、不可分性、物上代位性 担保物权 特点 标的 ⅰ《物权法》第180条规定抵押的标的:建筑物和其土地附着物;建设用地使用权;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正在建造的建筑物、船舶、航空器;交通运输工具;未禁止的其他。《物权法》第182条规定:以建筑物抵押的,该建筑物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 意定担抵押权 保物权、ⅱ《物权法》第184条规定禁止抵押的财产:土地所有权;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有争议的财产;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其他法律规定不得抵押财产 ⅲ《物权法》第187条规定进行抵押登记的财产有:建筑物和其土地附着物;建设用地使用权;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正在建造的建筑物。不动产。抵押权自登记时设立 ⅳ《物权法》第188条规定: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交通运输工具抵押的,抵押权自抵押合同生效时设立,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不移转占有 动产意定担质质权 保物权、权 权利移转占质权 有 法定担留置权 保物权、转移占有 ⅰ质权的设定必须以移转占有为前提;主要以动产或权利,法律禁止在不动产上设定质权 ⅱ债权人—质权人;债务人或第三人—出质人;移转的动产—质押财产 ⅲ《物权法》第223条规定下列权利可以质押: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可以转让基金份额、股票权;可以转让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财产权;应收账款;其他法律规定可以出质财产权利 ⅰ《物权法》第239条规定:同一动产上已设立抵押权或质权,该动产又被留置的,留置权人优先受偿 ⅱ留置权只能发生在特定的合同关系中。如:保管合同、加工承揽合同 ⅲ《物权法》第232条规定: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不能留置的动产,不得留置 75

第三十三章 合同法律制度

一、合同概述 属民事性质,其实质是民事财产关系中的债权债务关系。行政关系中权利义务不属民事合同内容。有关身份关系协议,如婚姻、收养、监护等也不由合同法调整 (一)、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

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四特征:合同当事人地位平等;合同当事人自愿基础上进行的民事法律行为;合同是双方或多方的民事法律行为;合同是关于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二)、合同的分类

划分标准 当事人各方权利义务的分担方式 成立是否以交付标的物为要件 法律上是否规定一定的名称 成立是否需要特定的形式 有关联的合同之间的主从关系 具体分类 双务合同 单务合同 诺城合同 实践合同 有名合同 无名合同 要式合同 主合同 从合同 买卖合同、租赁合同 借用合同 又称不要物合同。绝大多数合同 又称要物合同。保管合同、借用合同 《合同法》规定15类合同 又称非典型合同 — 如:当事人之间订立有借款合同和为保证该借款合同的担保合同,借款合同是主合同,担保合同是该借款合同的从合同。 举例 不要式合同 — 二、合同的效力 (一)、合同的生效要件

1、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2、合同成立:当事人达成合意

合同的成立和生效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3、合同生效:合同符合法律规定的生效要件,获得法律保护,合同生效 4、合同生效的法律四要件

①主体合格。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②内容合法。遵守国家法规、政策,不得与法律的强行性或禁止性规范相抵触。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不得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 ③意思表示真实 ④合同的形式合法

(二)、违反生效要件的合同

1、无效合同

①合同无效: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

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②无效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合同被确认无效不影响合同中独立存在的有关解决争议方法的条款效力

76

2、效力待定的合同:

◆效力待定的情况:合同主体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除纯获利益的合同);因无权代理而订立的合同;无权处分他人财产而订立的合同

3、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

◆可变更、撤销的情况: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

三、合同的订立、履行和终止

(一)、合同订立的两个阶段:要约和承诺

1、要约,又称发盘

①要约必须是特定人的意思表示

②要约是以订立合同为目的意思表示

要约和要约邀请的区别 目的和效果不同 对象不同 内容不同 法律约束力不同 要约 自己向他人发出 特定相对人 具体明确,有条款 有约束力 要约邀请 期望他人向自己发出 没有明确对象 表达意图无条款 无约束力 ③向要约人希望与其缔结合同的相对人发出的意思表示。要约只有得到要约人的承诺,才能使合同成立,所以要约必须是向受要约人发出的 ④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我国《合同法》第15条规定五种典型的要约邀请形式: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

⑤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在不给相对人造成损害的前提下,可以撤回已经发出的要约

⑥下列情况要约不得撤销: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不可撤销,并已经为履行合同作了准备工作

2、承诺:其法律效力于承诺作出并送达要约人,合同成立。要件如下:

①承诺只能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 ②承诺必须在有效期限内作出

③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这是承诺最实质性的要件 ④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承诺的撤回只能在承诺生效前作出。

3、缔约过失责任:应承担民事责任

①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②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情况 ③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二)、合同履行基本原则:全面履行;诚实信用;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

1、全面履行原则:全面、适当的履行。如果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在履行义务的一方所在地履行

77

2、诚实信用原则:通知义务;协助履行义务;保密义务 3、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

①同时履行抗辩权: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②不安抗辩权: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丧失商业信誉;有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况 ③先履行抗辩权

(三)、合同终止:合同履行;抵销;提存;免除债务;混同

◆合同履行是合同终止的最正常、最主要形式

◆不能抵销:如,相互提供劳务的债务,与人身不可分离的债务,法律规定禁止强制执行的债务,侵权行为所生的损害赔偿债务

◆《合同法》第106条规定:债权和债务同归于一人的,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但涉及第三人利益的除外

四、合同的担保和保全 (一)、合同的担保

1、法律特征:合同担保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自愿性和平等性、从属性 2、合同担保形式:保证、定金

①保证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

◆一般保证:先诉抗辩权

◆连带责任保证:没有约定,范围更大 ②定金

◆定金罚则的内容,是指根据法律的规定,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定金合同从实际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

◆《担保法》第91条规定:定金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超过主合同标的额20%,超出部分应为无效

◆定金与违约金的区别:交付时间的不同;效力不同;性质不同(职能两选一)

(二)、合同的保全:代位权和撤销权

1、债权人代位权:当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时,债权人向法院提出行使其代为权,法院审理认定后代为权成立

2、债权人撤销权:因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无偿转让其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请求法院撤销债务人该行为的权利。行使撤销权须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认定撤销权成立的,债务人处分财产的行为自始无效

五、合同的转让、变更和解除 (一)、合同的转让三种主要情形

1、合同的权利转让: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

78

2、合同义务转让: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

3、合同权利义务概括转让:当事人一方经对方同意,可以将自己在合同中的权利和义务一并转让给第三人。

(二)、合同的变更

1、合同变更的法律要件:①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②只是变更内容,而不变更主体(主体变更属合同转让范畴);③变更依法或当事人约定进行 2、变更发生的主要场合:①债务人违约使合同不能履行;②双方协商一致;③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④情势变更使合同继续履行失显公平

(三)、合同的解除分为:协议解除和基于解除权的解除

1、协议解除:当事人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 2、基于解除权的解除:{法定解除}

◆法定解除的情形:ⅰ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ⅱ当是人不履行主要债务;

ⅲ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ⅳ迟延履行或其他违约行为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ⅴ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约定解除

3、协议解除和约定解除的区别:

◆协议解除:事先,双方协议 ◆约定解除:事后,单方行为

六、违约责任

(一)、概念: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承

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二)、构成要件:违约行为{

预期违约

实际违约

}和主观过错。预期违约是毁约行为。

(三)、承担违约的责任方式:继续履行;支付违约金;违约损害赔偿 (四)、违约的免责事由:不可抗力;受害人的过错;免责条款

◆合同中下列免责条款无效:ⅰ造成对方身体伤害的;ⅱ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对

方财产损失的

第三十四章 公司法律制度

一、公司法和公司概述

79

(一)、公司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的种类、性质、法律地位、财务制度、组织

机构及其运作以及公司的设立、变更、解散与清算

(二)、公司的特征:以营利为目的;公司具有法人资格;公司以章程为存在和

活动的根据

(三)、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类型

监 事 会 股东(大)会 董 事 会 经理 权利机构 经营决策机构 日常管理 审议批准 制订 具体实施 方针 方案 检查公司财务、临时会议 二、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组织机构及其股权转让

(一)、成立条件:①注册资本最低人民币三万;②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

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③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

(二)、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登记后,股东不得抽回出资。 (三)、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

1、股东会:①是公司的权利机构。②股东会决议采取“资本多数决”原则。

③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的决议,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2、董事会:①成员3~13人②决定公司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制定…方案 3、经理:①由董事会决定聘任或解聘。②组织…实施,拟定…

4、监事会:①不得少于3人,三分之一职工代表,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

得兼任监事。②检查公司财务,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议

(三)、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

1、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其他股东

30日未答复,视为同意转让 2、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

80

3、股东的股权收购请求权:①连续5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②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③营业期届满或其他解散事由出现

三、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

(一)、成立条件:①2~200人为发起人,且半数在中国境内有住所;②注册资

本最低限额人民币500万元

(二)、股份有限公司组织机构

1、股东大会:①公司的权利机构②修改公司章程,增、减注册资本的决议,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必须三分之二以上通过。 2、董事会和经理:①董事会成员5~19人②经理由董事会决定聘任或解聘 3、监事会:①不得少于3人,三分之一职工代表,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监事。②监事会行使职权所必需的费用由公司承担

4、上市公司组织机构的特别规定:①上市公司设立独立董事制度。②关联董事的回避制度。③上市公司的特别决议事项制度(如总额超过公司资产30%,应三分之二股东表决通过)。④财务披露义务:半年公布一次财务会计报告。

(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转让

1、转让限制:①发起人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②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不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份的25%,所持本公司股票上市交易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离职半年内不得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

2、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份。除下列情况:①减少公司注册资本。②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③将股份奖励本公司职工。④股东对股东大会作出的公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的(即股权收购请求权)

四、公司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一)、任职资格,下列情况不得担任:①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②判刑后执行期满未逾5年。③破产公司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3年。④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逾3年。⑤个人较大债务到期未清偿

(二)、对公司有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

81

第三十五章 其他法律制度

一、工业产权法律制度

(一)、工业产权的特征: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 (二)、专利权

1、客体: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 2、授予专利权的条件

授予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条件 ①新颖性②实用性③创造性 授予外观设计专利的条件 ①新颖性②实用性③富有美感 ④不得与他人在先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 3、专利权人有缴纳年费的义务。发明专利期限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10年。专利的强制许可实施,如:国家出现紧急状况或非常情况时。

4、侵犯专利权的诉讼时效是2年。 (三)、商标权

自愿注册为主 人用药品和烟草制品 1、商标权的取得分为: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 ①商标注册分为:自愿注册和强制注册 ②注册条件:禁止用国家名称、国企、国徽、军旗相同或相似的图形、文字,注册商标不得侵犯他人的在先权利或合法权益 ③申请商标注册的方法:“一类商品、一个商标、一份申请”的原则

④商标注册的审查和核准:对初步审定的商标,自公告之日起3个月内,任何人均可提出异议

注册商标有效期10年,期满前6个月提出续展 ⑤商标注册申请6个月享有优先权 2、商标权的内容:专用权、续展权、转让权、使用许可权、权示权 3、商标权的保护

①商标的侵权行为有:使用相同或近似的商标;销售专有权的商品;伪造他人商标;

未经注册人同意更换注册商标并将更换商标的商品投入市场;给他人注册商标专有权造成其他伤害的(如:故意为侵权行为提供仓储、运输、邮寄、隐匿等) ②商标的合理使用。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无权禁止他人正当使用。 ③对商标的侵权行为可以向县级以上工商部门要求处理

二、劳动合同法律制度:详情可参见“实物第七章第四节” (一)、劳动合同的类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有两种法定情形:协商订立和法定强制 (二)、劳动合同的订立

82

1、采取书面形式订立,其原则:合法、公平、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等原则 2、劳动合同的条款包括必要条款和选择性条款 3、劳动合同的订立过程中双方的先合同义务 4、自合同签订之日起生效 (三)、劳动合同的解除

1、协商解除

2、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①过错性解除

②非过错性解除。提前30天书面形式通知或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

③经济性裁员。20人以上或占职工人数10%以上,提前30日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

3、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①预告解除:提前30天书面通知,试用期提前3天 ②即时解除

4、劳动合同不得解除:职业病、工商、妇女“三期”、联系工作15年,距退休不足5年等情况

(四)、劳动合同的终止:期满、退休、死亡、破产、吊销营业执照单位解散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一)、消费者享有9项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权利:

①安全保障权 ②知悉真情权 ③自主选择权 ④公平交易权 ⑤依法求偿权

⑥依法结社权 ⑦求教获知权 ⑧维护尊严权 ⑨监督批评权

(二)、经营者的义务:

①履行法定义和约定义务 ②接受监督义务 ③保障商品和服务安全义务(对可能

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和服务,应作出真实说明和明确警示) ④提供真实信息义务(不得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⑤标明真实名称和标志义务 ⑥出具凭证或单据义务 ⑦保证质量义务 ⑧履行“三包”或其他责任义务 ⑨不得单方作出对消费者不利规定义务 ⑩不得侵犯消费者人格权义务

(三)、争议的解决:

1、5种途径解决:协商和解;消协调解;申诉;仲裁;诉讼 2、解决争议的9项特定规则

①销售者先赔付义务 ②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连带责任(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

83

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 ③接受服务受到损害向服务者要求赔偿 ④变更后企业仍然承担赔偿责任 ⑤营业执照持有人与租借人的赔偿责任 ⑥展销会举办者、柜台出租者的特殊责任 ⑦虚假广告的广告主与广告经营者的责任 ⑧检验机构(质监部门)及认证机构(绿色食品认证)的法律责任 ⑨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结构的承诺、保障责任

(四)、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法律责任:行政、刑事、民事责任

◆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1倍

四、反不正当竞争法律制度

(一)、竞争者应遵循的市场竞争规则:①自愿、平等、公平;②诚实信用;③

尊重并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

(二)、不正当竞争三特征:①主体:经营者;②行为:违反法律规定;③后果:

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三)、不正当竞争法行为的种类:①假冒行为;②商业贿赂行为;③虚假宣传

行为;④侵犯商业秘密行为;⑤低价倾销行为;⑥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⑦诋毁商誉行为

◆下列4种情况不属低价倾销行为:ⅰ销售鲜活商品;ⅱ处理有效期即将到期商品

或其他积压商品;ⅲ季节性降价;ⅳ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五、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一)、《产品质量法》中产品概述:

1、天然物品,非用于销售的物品,不属该法所称的产品

2、建设工程不适用该法规定;但建设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

设备,属于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范围的,适用该法规定 3、ISO规定了产品的:安全性、舒适性、可靠性、维修性、有效性、经济性等质量指标

(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

1、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及地方各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 2、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①产品质量抽查制度,是主要方式

②质量状况信息发布制度

③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及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三)、生产者的产品质量义务: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

84

1、作为义务

①产品质量应符合要求

②产品或包装上的标识必须真实。嫌弃使用的产品应标明安全使用日期或失效日期。

2、不作为义务

(四)、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①进货验收义务;②保持产品质量义务;③有

关产品标识义务;④遵守有关禁止性规范

(五)、违反产品质量法的法律责任

1、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销售者过错责任是一种过错推定责任,由销售者举证。

2、产品责任的求偿对象。①生产者责任,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②产品销售者责任,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

3、产品责任的赔偿范围:受伤: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致残:生活自助具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抚养费;死亡: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生活费

4、产品责任的诉讼时效:因产品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请求权,在造成损害的缺陷产品交付最初消费者满10年丧失,但未超过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