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业大学考试专用 4.我国把自然保护区分生态系统类、 野生生物类、自然遗迹类三类。 5. 循环经济三高一低资源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 三R原则减量化原则(Reducing)再使用原则(Reusing) 再循环原则(Recycling)。 6.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是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得分 三、是非判断题(在每个题后面括号内打√或×,每题2分,共计10分) 1.只有国家是国际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 )改:国际组织 2.“三同时”制度与排污收费制度被称为我国环境保护的两大法宝。改:环评制度(× ) 3.主观上的过错和行为的违法性均不是环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 4.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强制性标准。改:自愿性(× ) 5.《环境保护法》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为2年。改:3年(× ) 得分 四、简答题(任选3题,每小题8分,共计24分) 1. 我国环境管理体制有哪些特点?如何解决目前环境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⑴从横向关系来看,我国现行环境管理体制具有统一监督管理与各部门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特点;从纵向关系来看,我国现行环境管理体制具有中央与地方的分级监督管理相结合的特点。 ⑵建立权威性强且相对集中管理的专门性环境管理机构、明确环境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坚持统管 与分管相结合、机构的经营职能与行政职能相分离。 2.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种生产: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 地位和作用:(1)三种生产理论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2)三种生产理论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3)三种生产理论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4)三种生产理论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5)三种生产理论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3.简述环境规划与其它规划的关系。 (1)环境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多层次、多时段的有关环境方面的专项规划的总称。因此,环境规划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步编制、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环境规划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2)环境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 环境规划既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城市建设中的独立规划。城市环境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互为参照和基础。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规划的相互关联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城市人口与经济;二是城市的生产力和布局;三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意义。三同时制度? 第 2 页 共2页
山东农业大学考试专用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意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可以防止一些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也可以通过对可行性方案的比较和筛选,把某些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因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同国土利用规划一起被视为贯彻预见性环境政策的重要支柱和卓有成效的法律制度,在国际上越来越引起广泛的重视。第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是我国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控制新污染的两项主要制度。 第二,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步骤和程序都贯穿在基本建设各个阶段,使计划管理、经济管理、建设管理都包含环境保护的内容,从而把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纳入国民经济计划轨道,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第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可以调动社会各方面保护环境的积极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三同时”制度是我国首创的。它是总结我国环境管理的实践经验为我国法律所确认的一项重要的控制新污染的法律制度。意义:1、把环境问题解决在建设之前或建设过程之中,避免二次施工浪费人力、物力、财力。2、加强了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收费制度、企业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以及限期治理制度等。3、从源头和过程减少新上项目带来的水污染问题。 5.环境管理的原则。 (一)全过程控制原则。全过程控制就是指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二)双赢原则。 双赢原则是指在制定处理利益冲突的双方(也可以是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双方都得利,而不是牺牲一方的利益去保障另一方获利。在实现双赢的过程中,规则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技术和资金。 得分 五、论述题(16分) “公有物悲剧”现象及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公有物悲剧”现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说过 :“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 ,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 ,而忽视公共的事物 ;对于公共的一切 ,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由于人是群居的社会动物,因此人们在享有私有物的同时,也分享着大量的公有物,人类共同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是典型的公有物,也很容易遭到滥用和破坏。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类思想或人类哲学深处的不正确的自然观和人—地关系观。在这些基本观念的支配下,人类的发展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学观和消费观等均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和弊端。)一、人口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较高的人口增长率。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过程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对可再生资源的需求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先污染后治理,已损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 第 3 页 共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