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经验张锡纯运用山茱萸的学术经验试析
李公文
近代名医张锡纯(1860年~1933年)先生治学严谨,集其毕生临床实践之经验著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内容精湛丰富,在学术上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对于临床实践有着极高的指导价值。尤其对于山茱萸的运用别出心裁,令人折服。笔者认真研读,在临床上收益匪浅。现特将张锡纯运用山茱萸的学术经验进行整理,试析于下。
一、能敛肝补肝,救脱远胜于参芪
脱证属中医危急重症,中医临床上每以参附、独参之属,而张锡纯先生则每每重用山茱萸以救之,可谓独辟蹊径。张锡纯对于脱证首先从肝论治,他说:凡人元气之脱,皆脱在肝。故人虚极者,其肝风必先动,肝风动,即元气欲脱兆也,因人之脏腑,惟肝主疏泄,人之元气将脱者,但因肝脏疏泄太过。根据这些认识,在治疗脱证时,张锡纯主张以敛肝补肝为法则,认为:山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萸肉即能敛汗,又善补肝,是以肝虚极而元气将脱者服之最效。张锡纯先生在治疗脱证时经常使用山茱萸而屡屡得效,他列举了大量治脱验案,印证了山茱萸的救脱奇效。他总结道:凡人身之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萸肉救脱之功较参、术、芪更胜、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其功用之妙,真令人不可思议矣。
二、具有开通之性,逐寒湿且善治气血之痹
张锡纯先生说:山茱萸酸敛之性,以之止汗固脱,犹在人意中,以之治心腹肢体疼痛,诚出人意外。他深研神农本草经说:然山茱萸主寒湿痹,本经原有明文,凡心腹肢体有所疼痛,皆其气血之痹而不行也。只要遵本经之旨以制方,而果能投之即效。
他说:凡人身内外有疼处,皆其气血痹而不通。本经谓山茱萸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湿寒痹,是萸肉不但酸敛,而更善开通可知。他更结合临床验案说:李士材治肝虚腿痛,萸肉与当归并用,愚治肝虚腿疼,曾用萸肉随手奏效。
观张锡纯所载验案:曾治一人,年三十许,当大怒之后,渐觉腿疼,日甚一日,两月后,卧床不能转侧。医者因其得之恼怒之余,皆用疏肝理气之药,病转加剧。后经张锡纯诊视,见其左脉甚微弱自言凡疼甚之处皆热。张锡纯恍悟内经所言之过怒则伤肝,乃伤肝经之气血,非必郁肝经之气血也,故其脉象如斯也,因肝主疏泄,中藏相火,肝虚不能疏泄,相火即不能逍遥流行于周身,以致郁于经络之间,与气血凝滞,而作热作痛,所以热剧之处,痛亦剧也。遂以萸肉补肝,以知母泻热,更以当归、乳香诸流通血气之药佐之。连服十剂,热愈疼止,步履如常。通过张锡纯医案,可见萸肉有很好的补肝、疏肝及疏通气血的作用。
三、尤长于固涩,能敛血络以止咳血、吐血
张锡纯先生说:山茱萸之性,又善治内部血管或脉络破裂,以致咳血吐血久不愈者。张锡纯先生曾治马氏患者,咳血三年,百药不效,即有愈时,旋复如故。后经先生诊视,见其夜间多汗,遂用净萸肉、生龙骨、生牡蛎各一两,俾煎服,拟先止其汗。果一剂汗止,又服一剂咳血亦愈。盖从前之咳血久不愈者,因其肺中之络,或胃中血管有破裂处,萸肉与龙骨、牡蛎同用以涩之敛之,故咳血亦随之愈也。张锡纯后又将此方加三七细末三钱,煎药汤送服,以治咳血吐血久不愈者,约皆随手奏效。
四、善敛汗护津,能息津伤所致内风发搐
山茱萸长于敛涩,不仅敛血,而且敛汗。用山茱萸治疗虚汗不止有良好的效果,因而能起到保津息风的作用。
观张锡纯所载医案,一患者产后十余日,周身汗出不止,且四肢发搐。张锡纯认为此乃汗出过多而动内风,急用净萸肉、生山药各二两,俾煎汤服之,两剂而愈。
五、能补益肝肾,用治肝肾虚损所致诸证
张锡纯对于山茱萸的运用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作了大量发挥,有着独到的见解。而医者悉知的山茱萸补益肝肾之功,张锡纯更是经常运用。如他所创制的治疗肢体痿废偏枯的干颓汤及补脑振痿汤用山茱萸以补益肝肾,冀肝肾充足,元气必然壮旺,其创制的资生通脉汤,治室女月闭血枯、饮食减少、灼热咳嗽,因虑血虚者,其肝肾必虚,故用萸肉以补其肝肾。当然,像运用六味地黄丸、八味肾气丸之类用山茱萸以补益肝肾的方药,张锡纯更是习以为常了。
六、谨把握剂量,临床宜去核生用
观张锡纯所载医案,治疗脱证时每每用山茱萸至二两以上。如其所言:得一救脱之圣药,即山茱萸一味大剂煎服也。其他在大汗不止、咳血吐血等急需敛涩之症时所用萸肉也多在一两以上。而临床选药,张锡纯先生明确要求生用且干净去核者,特别强调用时务须将核去净,因其核与肉之性相反。若药房酒浸蒸黑用之,其敛肝固气之力顿减矣。可见,张锡纯对山萸肉的认识真乃细致入微、诚有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综上,张锡纯先生关于山茱萸的学术经验,皆来自于实践,切合于实际,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理论的相关认识,具有很高的临床借鉴价值。笔者近年来,曾遇数例危重症患者在即已出现气脱证时,师学张锡纯运用山茱萸的学术经验颇有效验。在平常临床应用中,笔者针对气血虚损性肢体疼痛、产后身痛时常运用山茱萸,也深切体会到其所具有的良好效果。联系临床,要求我们当重视继承、整理医学先贤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治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新乡医学院三附院,河南新乡453003
通讯作者:李公文,Emai:lxxlgw@126.com(收稿日期:2008-09-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