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2年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0-09-28 来源:榕意旅游网
2022年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期末试卷B(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2、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3、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A. 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辩证法的否定即 “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 A. 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 纯 粹 的 否 定 D. 既 克 服 又 保 留 6、属于自由王国社会状态的是( ) A.资本主义社会 B.封建社会 C.原始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7、“人的依赖性关系”指( ) A.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8、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人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 )

A.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B.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9、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

A.民主集中制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集体领导

1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

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11、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12、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 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

13、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是指( ) A.全面的社会化B.全面的商品化 C.全面的市场化D.市场的计划化

15、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计划化”( ) A.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得到一定的缓解 C.导致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 D.可以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 二、多项选择题

16、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 A.主观性 B.客观性 C.主体性 D.多维性

1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 A.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 B.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

C.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

D.作为上层建筑,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 18、对于共产主义实现的理解( )

A.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甚至充满曲折的过程 B.共产主义只有在全世界范围内才能实现

C.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些国家先取得胜利,共产主义也是如此 D.当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候,也可以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19、垄断统治下竞争的特点( ) A.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B.竞争的手段有政治上的力量 C.竞争更为激烈.破坏性更大

D.竞争的范围除经济领域外还包括政治.军事.文化领域 20、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 ) 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

三、辨析题

21、有人认为,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是对立的关系。

2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23、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就在于他们彻底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的一切旧思想。

四、简答题

24、简述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25、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6、简述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

27、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28、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29、简述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五、论述题

30、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结合中国当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实际,谈谈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原因、实质、作用。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C 4、C 5、D 6、A 7、A 8、A 9、A 10、C 11、A 12、B 13、D 14、A 15、B

二、多项选择题

16、BCD 17、ABCD

18、AB 19、ABCD 20、CD

三、辨析题

21、答:该观点错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1)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①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

②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①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②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 22、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

(1)近代以来,随着各门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必须正确回答的重要问题。

(2)“科学之科学”是把哲学当作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古代哲学家把哲学看成是“知识的总汇”,近代一些哲学家把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具体来看:

①二者的区别在于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②二者的联系在于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

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4)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这既限制了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背上沉重的包袱,不利于其发展。 23、答: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上来看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革命的实践和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优秀成果,才可能在已有的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凭空创造的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在综合人类思想积极成果和总结当代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实践运用中不断地得到验证和发展的。

(2)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性的意义上来看

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的思想理论和观念,例如政治学说中关于人类政治生活客观规律的探索、经济学说中关于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揭示、哲学思想中关于思维规律的研究、法律理论中关于司法实践历史经验的描述等具有客观真理性的内容,都是我们应该加以学习、参考和借鉴的;而其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对社会生活进行了扭曲反映的、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需要而有意编造来欺骗民众的虚假理论,则必须加以分析鉴别和批判。 (3)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上来看

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大思潮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先进思想家求索时代课题的尝试,他们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思想,比如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和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等。19世纪的三大科13学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不只这些,还有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成果、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进步思想等。

四、简答题

24、答: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不同,知识性的认识的对象是客体,是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的“真”的认识为目的的;而评价性的认识则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

容,以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善”.“美”的认识为目的的。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工作中,人们常常要对人或事进行评价,主要是说明这个人或事对于社会.对于人有什么积极或消极意义,从而决定对这个人或事应持何种态度。这种通过评价表明态度的认识活动,就是评价性认识活动。

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知识性的认识是人的主观反映客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的状态.需要与认识结果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识是不依主体的具体特点为转移的;而评价性的认识则不同,由于评价是对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因而主体的客观存在状态,包括主体的需要.特点以及其他的规定性等,作为价值关系的构成要素也就必然会对评价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使评价结果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评价是关于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认识,是对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的判断。人们能否正确地作出这种判断,取决于人们所具有的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包括对客体的属性.本质和规律,也包括对主体的规定性.需要和发展规律等的认识。只有当人们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的知识性认识之后,人们才能依据这种认识作出关于主客体间价值关系的正确评价。

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一般说来,由于评价性的认识与知识性的认识一样,它们都是由人们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都是为实践取得成功服务的。成功的实践既表明知识性的认识是正确的,同时也表明评价性的认识是正确的,表明评价正确地反映了客体对于主体的价值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价值评价的主体是具体的,可以是个人.群体或人类,而这些不同的主体在需要或要求方向往往存在着差异或矛盾,这就决定了不同主体对同一个事物的价值评价也常常会产生差异或矛盾。但是,这并不说明价值评价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纯粹是一种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由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因此对于任

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25、答: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表现在以下三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意识对对象的

反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26、答:垄断资本在国内建立了垄断统治后,必然要把其统治势力扩展到国外,建立国际垄断统治。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逻辑,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三种: (1)借贷资本输出

借贷资本输出是指输出国的政府、企业或银行把货币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或企业,这是一种间接投资。借贷资本输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政府援助贷款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2)生产资本输出

生产资本输出是指政府或资本家在国外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矿山、银行等企业,又被称作直接投资。它以投资者对所投资的国外企业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权为特点,投资者可以从中获取高于国内投资的超额垄断利润。 (3)商品资本输出

从输出资本的来源看,主要有两类:

①私人资本输出,私人资本输出主要包括:私人对外直接投资,各种对外证券投资,私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对外贷款,私人在国外的房地产投资和存款,私人对外开展商品和服务贸易等。私人资本输出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或利息,同时也是加强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手段。

②国家资本输出,国家资本输出主要包括:政府及其所属的金融机构的对外贷款;政府的对外援助,包括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向国际机构的投资,如对世界银行、欧洲开发基金、国际开发协会、亚洲开发银行等投资;政府在国外的资产等。国家资本输出则一方面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另一方面为维护世界资本主义制度服务。

在资本输出的三种形式中,商品资本的输出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的输出则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

27、答: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就称为资本的周转。如果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剩余价值一定,则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期内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许多,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就要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以下影响:

(1)影响年剩佘价值量。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一般来说其中的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数量即年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

(2)影响年剩佘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预付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则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

28、答:(1)社会意识的定义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包括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另外,历史上也有这样的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3)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思想本身并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付诸实践。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因此,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 29、答: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2)社会进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社会的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根本是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3)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继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实现物质财富极大发展、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五、论述题

30、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二者的关系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就内容看,这一规律概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从过程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普遍规律。 (2)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原因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告诉我们,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③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一定社会形态总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就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④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需要改革并经常进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也有范围和程度上的不同。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伟大变革,从性质上看,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但从其广泛性和深刻性而言,从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而言,则可以说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3)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实质

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需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因此改革就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社会主义改革的作用

①开启了当代中国历史新时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 由于没有现成的发展模式,我们主要照搬了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来组织发展经济,这种体制在初期也曾发挥过应有的历史作用,但随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其弊端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因此,改革开放立足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变

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突破口,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经过40年的努力,在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中国经济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②促进了生产力大解放、大发展,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使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幸福。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过程,就是围绕解决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展开的,就是一个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 ③推进了制度建设和创新,实现了由高度集权向民主法治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是一个伟大的实践探索,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当中最关键的是要对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制度进行变革。与此同时,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任务,必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成为我们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一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二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拓展了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和发展实践的空间。

④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实现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通过理论和实践创新,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发展道路。从此,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持和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发挥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把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极大地增强了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了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实现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转变。

⑤大对外交往与合作,实现由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们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从而推动了我国更深入更全面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⑥推动了发展方式的战略调整,实现了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向科学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 随着发展的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化,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严峻的挑战。因此,顺应新的发展趋势,解决新的问题,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是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