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原有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这种背景下,合作学习成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许多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个别教师没能抓住合作学习的实质,多数讨论停留在形式上,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怎样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而不是热闹的走过场,流与形式,为“合作”而“合作”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 更新教育观念,提倡合作学习。
传统的教育倡导的“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他与传统的教育观念相比有着绝对的优势。提倡合作学习首先是教师与教师的合作:同一教研组的教师要集体对教材进行研究,共同探讨和切磋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法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其次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活动,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认识的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自信的学习气氛中理解、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学生作为主体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也可以作为学生的一员去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这一切的教学活动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中才能圆满的完成。最重要的合作还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不同的学生在认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年龄相同,阅历相仿,有共同语言、共同爱好。所以要求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对学习内容进行探讨交流可以收到取长补短,相互弥补的效果。学生在人人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动脑思考的活动中从同伴那里得到高质量的帮助。他们的思维也会随着展开,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二、更新教学模式,创设合作环境
1、创设讨论情境。
课堂上学生经常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进行争论。从而使大家的
认识得到统一,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采取多种讨论形式。可以同桌研究、四人讨论、全班争论等等。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联想猜测、自由探索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合作。这样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共同合作,形成“共生效应”,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讨论的作用。如:在学习《圆的认识》的课堂上,我精心设计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一是学生实物例举,同桌研究,探索圆的特征。二是四人一组合作,放手让学生对老师提供的实体进行观察。三是小组交流,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圆有哪些特点。讨论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增强了合作问题的意识,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2、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
数学教学中适合学生动手操作的学习内容比较多,让学生多进行合作操作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树立合作意识。如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四人一个小组,通过自己动手剪、拼、量、实验总结得出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有使他们产生了合作的意识。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合作态度与技能的培养。
1、合作态度的培养。如果学生对合作没有正确的态度,小组学习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合作的需要,合作的关键是人与人的协调,要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要培养学生学习积极主动,不依赖老师和其他同学,虚心学习,专心倾听别人发表意见,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敢于发言和质疑,不同意见要讲出来,并说明理由。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态度,在讲清道理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观察、示范,并设计一些一定要通过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在合作实践中体会到合作的力量。
2、合作技能的培养。为了使合作学习取得效果,必须培养学生具有以下技能: 建立和维护小组成员间互相信任的技能。搜集资料的技能。学会表达自己观点的技能。学会倾听的技能。学会讨论问题的技能。解决组内冲突的技能。 四、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1、掌握合作学习教学的技能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掌握。教师掌握合作学习教学的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师对全般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有每个成员轮流担任。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科书,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多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
(3)合作学习时机的把握。在怎样的时机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呢?这是教师驾驭课题教学的艺术,如果实际选择的不当,反而会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与有效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那么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呢?我觉得可以在1、重点和难点出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例如在教学数的整除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出示讨论题,“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的前提是什么?举例说明”。很多学生往往只重视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的条件,而不能看到教材中整数A除以 B 整数 (B≠0 )这个条件。这时组织小组讨论,部分小组能找到这个条件,然后通过分组交流,小组间的争论,教师的引导加深学生的印象。2、在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惑时组织合作学习。例如“质数”、“互质数”是学生最容易产生混淆的两个概念,单靠学生个人的思考是无法真切辨析。要了解两者的本质属性,区别内涵,可以在这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1、2、3、4、5、6、7、9、8、9”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你会选取其中的两个数互称互质数吗?为什么?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区别?各组争辩激烈,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到各组巡视,听取同学们的讨论,启发诱导,鼓励敢于发言,勇于争论,引导合作讨论,步步深入。
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功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凭借十分必要,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与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表现再作集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学习的良性循环。 五、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
在学生讨论学习的全过程中始终注意合理运用语言,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有秩序的讨论。课堂讨论展开后教师要善于把握课堂秩序,要放的开,要收的起,就像放风筝一样,能把课堂气氛调节的恰到好处,不至于使课堂象断了线的风筝,放的出,收不回。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备课,设想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便做出相应措施。
2、要防止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在课堂上,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会出现一片热闹的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学生讨论才一会,有的学生才投入,有的学生还没来的及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就拍手叫停。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一人发言,其他人心不在焉的坐着。究其原因,主要是假讨论,教师只把小组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没有关注深层次的问题。 3、讨论的内容要有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为合作学习有很多好处,而滥用合作。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的价值。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要的小组合作学习,只会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造成不动脑甚至敷衍了事的现象发生。
4、合作的时间要合理。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