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诗说“十里湖塘”风情

2023-02-11 来源:榕意旅游网
诗说“十里湖塘”风情

作者:稽山草

(诗说“十里湖塘”风情之一)

风物依然爱此乡

湖塘街道是绍兴县西部重镇。“十里湖塘,廿里壶觞”,在绍兴县民间素有名气。湖塘和壶觞,都以村舍一字连绵傍鉴湖北岸居住而出名。“十里湖塘”的西首,是名闻遐尔的山阴道的开端,也是百里鉴湖的起头;西首第一古桥——西跨湖桥,是百里鉴湖的第一道关锁。

湖塘的地理民居很有特色,自古有“湖塘三龙”之说:站在西跨湖桥上纵目东眺,中间十里鉴湖,碧波滔滔,为“白龙”;南岸会稽山脉十里山峦,万绿参天,为“青龙”;北岸沿湖十里村居,黛瓦相接,为“乌龙”。也有老人说,“青龙”指十里村居后面一带竹林,早先几乎家家屋后都有一块淡竹园,连绵不断,确如一条青龙。

十里湖塘风光之秀丽,古来有名,历代不乏诗文称颂。

唐朝山阴尉孙逖的《晦日湖塘》一诗写道:

吉日初成晦, 方塘遍是春。 落花迎二月, 芳树历三旬。 公子能留客, 巫阳好解神。 夜还何虑暗? 秉烛向城闉。

这写的是湖塘春色。清代诗人陆灏也有一诗写湖塘春色,题为《次韵屏山鉴湖泛舟之作》:

飞花零乱蜜蜂忙, 一棹春风百草香。 遥指映山红处路, 画桥东去是湖塘。

宋朝大诗人陆游在会稽故乡家居时,最喜泛舟鉴湖,饱览湖光山色,写有许多鉴湖游览之作。他多次游览十里湖塘,有《湖塘夜归》一诗,赞美湖塘夏季风光:

渔翁江上佩笭箵, 一卷新传范蠡经。 郁郁林间桑椹紫, 茫茫水面稻苗青。 云边筑舍分南北, 陌上逢人半醉醒。 莫恨西村归路远, 行前点点有飞萤。

清朝诗人沈宝森的《湖塘即事》,则写湖塘秋色:

纵棹秋江远, 平田落涨痕。 村烟连水晚, 山雨隔湖昏。 稻积高于屋, 菱残浮到门。 比邻新酒熟, 留客倒清樽。

“稻积高于屋,菱残浮到门。”——秋天,晒场上稻篷叠得比屋还高;菱角采完后,菱塘散塘,有些败残的菱蓬随波漂浮到沿湖人家的门前。这是一幅生动的水乡秋景图。

清朝诗人王霖的《湖塘晚景》一诗写道:

一棹呕哑破夕霏, 江光林影共依依。 市桥送客风吹酒, 野岸寻梅雪满衣。 出坞寒钟遥更咽, 投烟独鸟暝还飞。 渔家不隔横塘路, 两两篝灯对掩扉。

这写的是湖塘的冬景了。

清代诗人王霖 有《湖塘访古存留别》一诗说:

不识南塘路, 乘槎得问津。 江山如有待, 款曲动弥旬。 鲜鲫银丝脍, 村醪竹叶春。 非君爱人客, 佳句莫频频。

“鲜鲫银丝脍,村醪竹叶春。”这一鱼一酒,都是湖塘特产,主人待客,一片农家风味。

十里湖塘西首,有一座著名的古桥——西跨湖桥,是百里鉴湖源头第一道关锁。这座桥据考证为东汉古桥,(一说建造于明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桥上东眺,十里湖塘美景尽收眼底。陆游有《西跨湖桥》一诗说:

东西二十里, 相望两平桥。 傍水多投钓, 穿云有负樵。

清代诗人平畴有词赞曰:

东跨湖连西跨湖, 两桥浮腻镜模糊。 绿衣红袖烟波舫, 侥幸何人冯子都?

以《越缦堂日记》出名的清代绍兴籍文学家、诗人李慈铭,字暨伯,号莼客,又号“越缦老人”,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为官刚直敢言。他世居绍兴西郭门外霞川,曾在柯岩的柯山筑室读书,还在柯岩对岸的湖南山萝庵养过病,兼有亲戚在湖塘,因此常来湖塘游玩,多有吟咏湖塘风光之作。仅笔者所见李慈铭赞美湖塘风光的诗词,就有十四首之多。

他的《微雨过湖塘》一诗说:

西跨湖桥雨到时, 四山烟景碧参差。 白云忽过青林出, 一角斜阳贺监祠。

李慈铭十分喜爱湖塘的山水美景,一心想在湖塘卜居。他有一首《行香子》词,就流露出这一心愿。词前小序说:“四月侍太夫人过湖塘村,欲结小园居之,赋此见志。”其词曰:

十里平山,十里平川,更平林、万绿参天。水边楼阁,屋后

园田。拟买鸥矶,买云嶂,买渔船。 处处流泉,市断桥连。羡村居、何啻登仙?几时奉母,筑舍

花前?好看斜阳,看飞瀑,看炊烟。

词中“十里平山,十里平川,更平林、万绿参天。水边楼阁,屋后园田”几句,写出了湖塘的地理民居特色。

《舟行湖塘村》一诗是他将近晚年所写,仍然为没能实现这一心愿而十分遗憾。其诗说:

又携画舫过湖塘, 风物依然爱此乡。 山界平桥分翠霭, 树依小市占斜阳。 沿堤花气通人语, 隔岸松风引酒香。 头白草堂终未就, 项峰肠断陇云苍。

不过,在他辞官归隐绍兴故乡后,终于实现了定居湖塘这一夙愿。在其所著《湖塘林馆骈体文》一书卷一中,他自述:“述卜居之事也,首吴中,次杭之西湖,次越之郡城,次西郭故居,次会稽云门,次柯山,次湖塘,而隐居定焉。”由此可见,湖塘是他晚年最后隐居之地。

宿愿得以实现,“越缦老人”李慈铭当然十分高兴。他请朋友画了好几幅“湖塘村居图”,

自己则在画上题词,盛赞“十里湖塘”美丽风光。如其中有一首《百字令•乞胡石堂户部画湖塘村居图》写道:

故园芜尽,便轻赍归去、依然飘泊。旧楝牵船终隐地,头白

团焦谁托?隔岸千山,长堤十里,大纵渔家乐。稻田如绣,映林

多少村落!

最爱西跨湖桥,峰回水绕,丹翠供斟酌。为画吾庐深竹底,

小缀风栏云幕。春至桃花,秋来枫树,随意施丘壑。贺祠红处,

酒旗斜飐楼角。

他有一组词,题为《望江南•清明忆乡居风景杂成六解》。其中有一首写道:

清明忆,风景最湖塘。新水暖香浮笋市,乱山晴翠落鱼床,

斜日酒旗黄。

词中点到了湖塘的三种特产——竹笋、淡水鱼和黄酒。其中“风景最湖塘”五字,可谓是对湖塘美丽风光的绝赞。

(诗说“十里湖塘”风情之二)

镜湖秋色比春浓

自湖塘西跨湖桥起到柯岩第五桥(桥名)止这一段鉴湖,约长十公里,古称“南洋”,亦称“南湖”,江面最宽阔,古鉴湖风貌保存最完好。

有意思的是,清朝诗人姜秉初的七律《夸鉴湖》,把“十里湖塘”这一段鉴湖(南湖)与杭州西湖相比较,认为前者比后者还要好。其诗如下:

西湖风景漫争魁, 且把南湖较一回。 十里清凉成水国, 万家灯火拱楼台。 云山影自杯中漾, 箫鼓声从镜里来。 未识几生修到此, 故乡却好在蓬莱。

“十里清凉成水国,万家灯火拱楼台”,这分明赞的是“十里湖塘”了。

清人黄慕宪也有一首《鉴湖竹枝词》,夸说鉴湖美于西湖:

千岩万壑本名都, 绝好天开一画图。 马远丹青何足道, 游人偏爱说西湖。

清朝诗人张庸《柯山八景》一诗,亦把南湖与西湖相比较,以为南湖更胜一筹,不过他说得比较委婉:

独步长堤望寂寥, 秋声秋色最萧条。 西湖今夜三潭月, 可似南塘第五桥?

确实,相比较而言,西湖的范围太小了,哪里比得上滔滔奔流的浩浩鉴湖?如果说:西湖的美是静止的,那么,鉴湖的美是流动的;西湖的美是精致的,那么,鉴湖的美是犷放的;西湖的美是文雅的,那么,鉴湖的美是憨野的。若把西湖比作一位大家闺秀,那么。鉴湖就是乡野少女,她既有如花容颜和如水柔情,又有宽广胸怀和刚健风骨。喝鉴湖水长大的湖塘儿女,自然也具有了这条母亲河所赋予的刚柔相济的禀性。

“南洋秋泛”,历来是柯岩老八景之一。张汉《柯山八景记》是如此描绘南洋秋泛的:“苍崖两岸,红叶满林,天影湖光,俯仰掩映。偶忆一苇万顷之句,恍置我于赤壁图中。不知景娱人,人点景;不知游已暮,暮当归矣。”

清朝陈祖望有《镜湖秋泛图》六首,其一、二两首说:

连村罢亚稻初收, 载酒同登一叶舟。 红蓼花残乌桕赤, 分明画出镜湖秋。

镜湖秋色比春浓, 姹紫嫣红一望同。 未必牡丹真富贵, 不须冷淡怨东风。

清朝诗人陈光绪《看鉴湖红叶》,专写秋日泛舟南洋观赏两岸红叶之趣:

鉴湖十月寒始霜, 群木欲脱还青苍。 望中枫桕树最好, 千株万株丹成行。 菱塘柳港曲复曲, 夹岸掩映明斜阳。 秋容似欲傲春色, 别开生面叶叶当。 将归平淡极绚烂, 天时人事理固常。 年年泛棹作游例, 故人况已邀求羊。 日铸新茶浮碗碧, 东浦酒好开瓮香。 未饮醉颜已满颊, 湖山宛入桃花乡。 方干别墅放翁阁, 古人当日飞吟觞。 举头怅望不可即, 红日欲落空彷徨。

“日铸新茶浮碗碧,东浦酒好开瓮香。”诗人舟中带上这两样绍兴特产,一边泛舟赏景,一边饮茶品酒,好不悠哉乐哉。

“红蓼花残乌桕赤,分明画出镜湖秋。”诗人们泛舟南洋所赏红叶,虽亦含两岸山上的红枫叶,但主要还是田岸边的乌桕树叶。

清朝诗人商嘉言于重阳日登上柯岩对岸的湖南山顶,西望南洋,有“秋气黄花山映发,夕阳红树水周遭”之诗句;清代文学家、“越缦老人”李慈铭有“红树列层岸,斜阳不能疏”之诗句,都写出当时南洋两岸边乌桕树之稠密。

清人甘元圻写得更明白:“乌桕霜红晚稻登。”桕树之叶经几度秋霜,红赛胭脂,满树皆赤。远观之,恰如田岸边燃起了一支支巨大的火炬,又如鉴湖两岸舞动着两条鲜红的飘带,十分好看。

清人周铭鼎写南洋秋泛之趣,最为具体。他说:“湖上多种菱,沿堤遍植乌桕。霜后叶尽赤,丹与二月桃花争艳。每从秋梢冬初,荡小舟沽村酒买菱以佐之。邀二三知己,赋诗酌酒其下,朱霞照入,颜色愈姣,红树之景为最丽„„”

要之,“南洋秋泛”的乐趣,在于坐一叶乌篷,邀二三朋友,携四五斤绍兴老酒,煮七八只湖蟹,再加一篮水红菱;荡舟湖中,喝红红的绍兴酒,就红蟹、红菱,赏两岸红叶,听湖上菱歌„„

自古文人悲秋,秋霜肃杀,秋意寂寥,而“南洋秋泛”却是一片红红火火,别有情调。

(诗说“十里湖塘”风情之三)

隔岸松风引酒香

绍兴县湖塘街道由湖塘和型塘两大区块构成。“十里湖塘”有十里鉴湖,而型塘多山。水

清山秀,因而湖塘特产众多,历代诗人多有咏赞。

清澈的鉴湖水是酿造绍兴黄酒必不可少的,湖塘的酿酒业素来发达,“叶万源”“塔牌”“越鉴”等黄酒品牌遐尔闻名。

清朝诗人李慈铭曾多次到湖塘游赏,留下不少赞美湖塘风光的诗词,其中多处写到湖塘酒,如《舟行湖塘村》一诗写道:

又携画舫过湖塘, 风物依然爱此乡。 山界平桥分翠霭, 树依小市占斜阳。 沿堤花气通人语, 隔岸松风引酒香。 头白草堂终未就, 项峰肠断陇云苍。

他的《仲冬既望奉太夫人至湖塘三家村》一诗写道:

冬暄戒兰棹, 霜镜开晴湖。 承颜北堂暇, 言卜湖边庐。 十里束山翠, 村烟相卷舒。 红树列层岸, 斜阳不能疏。 厥水称善酿, 有田皆上腴。 沙草绿无税, 终年长鸥凫。 循垓粲可指, 菘畦兼芋区。 时还挈童冠, 苔矶分读书。

此诗中“厥水称善酿,有田皆上腴”一联,道出了“十里束山翠”的湖塘水质清洌,土质肥沃的特点。酿造正宗的绍兴老酒,离不开优质米和鉴湖水,而十里湖塘这一段滔滔鉴水,因为是“六六溪源汇”(清•吴寿昌《鉴湖》)的鉴湖源头之水,因此特别清洌,;两岸沃野,所产稻米又特别适于酿酒,无怪乎湖塘酒有如此出名了。

清朝诗人沈宝森有《湖塘即事》一诗,也赞美湖塘黄酒。

纵棹秋江远, 平田落涨痕。 村烟连水晚, 山雨隔湖昏。 稻积高于屋, 菱残浮到门。 比邻新酒熟, 留客倒清樽。

湖塘的鱼虾也是一大特产,以前沿湖有不少人家以捕鱼为生。陆游《西跨湖桥》一诗说:

东西二十里, 相望两平桥。 傍水多投钓, 穿云有负樵。

李慈铭有“花光夹渡开鱼市”、“溪桥曲抱渔村隐”、“隔岸千山,长堤十里,大纵渔家乐”等句,都写出湖塘渔业之盛。

清代诗人王霖有《湖塘访古存留别》一诗说:

不识南塘路, 乘槎得问津。 江山如有待, 款曲动弥旬。 鲜鲫银丝脍, 村醪竹叶春。 非君爱人客, 佳句莫频频。

“鲜鲫银丝脍,村醪竹叶春。” 则把湖塘特产一鱼一酒合赞,主人待客,一片农家风味。

李慈铭的《夕阳中过湖塘村》一诗,也把湖塘酒与鱼这两种特产同赞,其诗说:

十里湖塘一镜圆, 端相结屋水云边。 花光夹渡开鱼市, 山影随波漾酒船。 田事千畦新雨后, 人家一岸夕阳天。 春舷秋策生涯了, 小画分教妙笔传。

湖塘莼菜,从前十分出名。清朝诗人傅霖《镜湖棹歌七首》之二写道:

越王台边采老菱, 贺监庙口牵香莼。 乌篷荡入碧烟去, 人不看花花看人。

诗中所说“贺监庙”,即系湖塘七尺庙。 “型塘杨梅”和“宾舍牡丹”,也是湖塘两大特产。清朝诗人吴寿昌有《乡物十咏》组诗,咏绍兴十大特产。其中有两首就各赞型塘杨梅和宾舍牡丹。

《型塘杨梅》一诗说:

赤页弹诸杨颗, 堆枰五月炎。 去襦肤外暎, 如蜜味中甜。 种好还凭嫁, 尝多或点盐。 上林卢橘树, 两美惜难兼。

该诗将杨梅的采摘季节、外形与内质、种

植要领乃至食用方法,都一一概述了,还将杨梅比之汉代皇宫上林苑中珍贵的卢橘。卢橘虽然也为果中上品,却难比杨梅之形、色、味俱佳。诗中还介绍古人食用杨梅,有“点盐”一法,以增美味。李白《梁园吟》一诗亦有“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之句,可证此说。

《宾舍牡丹》一诗说:

艳艳盈台蕊,亭亭亚屋柯。 传家忠孝远,阅世劫尘多。 数有寻芳到,闲思倚树歌。 卅年游赏处,未用感婆娑。

宾舍牡丹如今已难觅踪影,也不知当年为什么会种起牡丹来,而且种出这么大的名气,后来又为什么会消失殆尽。对此,连如今村里的老人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村中如今尚有一个住着四五户人家的台门,名为“牡丹花台门”,似乎还在依稀向人们昭示着什么。

而型塘和湖塘的杨梅却是越来越多了。其实,湖塘街道有湖塘和型塘两个大地方,如今型塘杨梅还是湖塘杨梅名气大。湖塘的亭山“新生杨梅观光园”,从山脚到山顶整座山头都是杨梅树。这几年每到杨梅时节,都有大批游客前来游园,观景尝鲜。

(诗说“十里湖塘”风情之四)

荷菱接叶净生香

“十里湖塘”十里鉴湖,过去沿湖水浅处多植莲荷,水深处都种红菱。

十里湖塘面前这十里鉴湖,曾被唐玄宗赐与贺知章作放生池。因此宋朝诗人陈庚生写道:

风流谁似贺知章? 乞得平湖任草荒。 今日藕花三百亩, 折来依旧属君庄。

清代周中规诗曰:

十里荷花十里塘, 花香入梦睡鸳鸯。 红楼多少倚栏女, 爱煞南湖五月凉。

(自湖塘至柯岩这一段鉴湖,古称南湖)

这两首诗,都写出当年十里湖塘荷花之盛。 李慈铭《微雨过湖塘》一诗则写湖塘红菱:

久客归来认旧湖, 青山无恙绕村庐。 稻花大放菱蓬绿, 一幅闲居奉母图。

陆游《镜湖女》一诗把菱荷同赞:

湖中居人事舟楫, 家家以舟作生业。 女儿妆面花样红, 小伞翻翻乱荷叶。 日暮归来月色新, 菱歌缥缈泛烟景。 到家更约西邻女, 明日湖桥看赛神。

元朝贡性之也把荷菱同赞,说:“鉴水微涵五月凉,荷菱接叶净生香。”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过去从事采莲和采菱的,多数是女子。这是富有诗意的劳动,历代泛游鉴湖的文人,多有讴歌之作。

清代诗人杜宝辰的《镜湖采莲歌》,写得十分清丽:

莲花底向镜中开, 湖作莲池到处栽。 一番霞映明妆现, 双桨波摇丽影来。 影丽妆明香更绕, 香中荡出轻船小。 船头翠盖掩红妆, 何处人来窥窈窕? 来窥窈窕云鬟新, 新磨八百湖光匀。 漫惊镜里人如画, 还见湖中花似人。 湖中镜里团成彩, 看不分明闻欸乃。 惊起鸳鸯拍面飞, 忽教菡萏无心采。 花娇欲语转横波, 棹过耶溪奈尔何? 五湖羞逐陶朱去, 子夜偷翻李白歌。 留连低笑花深处, 娥眉新月来何遽? 一声齐唱采莲歌, 鼓棹如飞剪波去。

清代诗人王继谷的《镜湖采菱曲》一诗,则具有浓郁的南北朝民歌风味:

采菱横塘边, 霎时青满船。 女伴自相语, 今年是小年。

微风荡菱叶, 菱叶纷然开。 下见水中影, 疑是阿郎来。

侬采菱塘东, 郎采菱塘西。 私语语游鱼, 为侬传隔溪。(侬:我。笔者注)

俯首自簪花, 却有湖光映。 他日郎进城, 为买菱花镜。

菱叶快如剪, 菱角尖似针。 不怕刺侬手, 但怕刺侬心。

郎要采菱实, 侬要采菱花。 菱花有开落, 劝郎珍重些。

菱蓬易撩乱, 按棹不敢移。 一移便分离, 使我中心悲。

(菱角成熟后一遇摇动,极易脱落,与菱蓬分离。此首自比红菱,

以菱蓬喻情郎,表达这位采菱女担忧与情郎分离的心理。笔者注)

采菱湖塘秋, 幽情总不解。 一双红刺菱, 惜不共郎采。

此诗十分生动地写出了这位采菱女子对爱情的坚贞,怕被情郎抛弃的担忧,细腻传神,委婉动人。

竹枝词是古代富有民歌色彩的诗。众多的鉴(镜)湖竹枝词中,有好几首也写鉴湖上的采莲和采菱姑娘。

越女红裙娇石榴, 双双荡桨在中流。 憨妆又怕旁人笑, 一柄荷花遮满头。

杏子红衫一女郎, 郁金衣带一苇航。 堤长水阔家何在? 十里荷花分外香。

这是明朝诗人徐渭(徐文长)的《镜湖竹枝词》两首,分别写了两位采莲越女。

镜里荷花花似人, 红衣翠袖一番新。 笑郎只爱荷花貌, 哪识花开不染尘?

这是清朝诗人高渭的一首《鉴湖竹枝词》 清朝诗人沈宝森《湖塘即事》一诗,写水乡湖塘秋景,宛然如画:

纵棹秋江远, 平田落涨痕。 村烟连水晚, 山雨隔湖昏。 稻积高于屋, 菱残浮到门。 比邻新酒熟, 留客倒清樽。

“稻积高于屋,菱残浮到门”一联——过去绍兴水乡晚稻收割后,先运到晒场上,叠成“稻篷”;菱角采完后,菱蓬散塘,有些便随波漂浮到沿湖人家的门前。这一联真是一幅绝妙的十里湖塘秋景图。

(诗说“十里湖塘”风情之五)

嬉春三月赛龙舟

嬉春三月有龙舟, 仕女莺花队队游。 未出常禧门两扇, 早闻箫鼓闹湖头。

这是清朝诗人周师濂《寒食日看鉴湖竞渡》组诗中的开头一首。

从前,包括“十里湖塘”在内的鉴湖上,还有一项极富诗意的活动,就是“赛龙舟”,绍兴人俗称“划泥鳅龙船”。

一般赛龙舟只在端午,是纪念屈原的一项活动。鉴湖赛龙舟却在农历三月、五月各有一次。三月赛龙舟,是纪念马臻马太守的一项民间活动。东汉永和太守马臻首筑鉴湖,遭谗遇害后,被绍兴百姓尊为“湖神”。

清代诗人宗圣垣的《镜湖竞渡词》写道:

镜湖三月湖光春, 浴鸥渡通桃花津 永和太守湖之神, 筑塘卫田功在民。 于时报赛神出巡, 龙舟竞渡来酬恩。 乡堡各张凌波军, 群龙跋浪争掀腾。 累千累百如蜂屯, 豪家斗丽会有因。 出色供奉神欢欣, 灯船歌坊排缜纷。 五花台阁四角幡, 粉儿玉女皆彬文。 追演故事更番新, 珠冠绣衣绂佩绅。 或旋飙轮或标竿, 或架秋千高出云。 上为翔鸾下飞鳞, 罗天锦地成华观。 连樯铙吹轰以繁, 亦有细乐箫管匀。

博山金炉沉檀熏, 鼍鼓雷动羯鼓喧。 云梢电掣红旗翻, 万人语哑眼欲昏。 忘却镜面烟波宽, 我乘一叶转绿苹。 跨湖桥外祗陀园, 入门小憩松树根。 陡觉此身离六尘, 妙香静处浮氤氲。 役役何为佛笑人。

“乡堡各张凌波军,群龙跋浪争掀腾。”到了赛龙舟的日子,各乡村的龙舟队一齐上阵;鉴湖上群龙竞雄,涛掀波腾;更有各乡村的啦啦队“鼍鼓雷动”、“万人语哑”以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鉴湖三月赛龙舟,无疑是一个盛大节会,湖上不但有龙舟竞渡,还有“灯船歌舫”:灯船上有健儿表演各种特技——“或旋飙轮或标竿,或架秋千高出云。上为翔鸾下飞鳞,罗天锦地成华观”;歌舫上有各路戏班子演出——“五花台阁四角幡,粉儿玉女皆彬文。追演故事更番新,珠冠绣衣绂佩绅。连樯铙吹轰以繁,亦有细乐箫管匀”。

湖岸上,富豪之家搭起一个个彩棚,女眷们登台观赏,有“豪家斗丽会有因”的盛大场面,还有“累千累百如蜂屯”的观众游人。赛龙舟这几天,是鉴湖两岸百姓的盛大节日。

清代诗人陈光绪也有一组《镜湖竞渡词》:

三月莺花问柳姑, 游人齐向贺家湖。 年年此地龙舟好, 岚翠波光入画图。

鳞作之而百尺长, 昂头往来水云乡。 倘经雨雨风风夜, 变化还疑禹殿梁。

近郭湖堤竹木稠, 人家多住水边楼。 隔溪响打迎神鼓, 赚得珠帘尽上钩。

垂杨芳草十分春, 旌旆飞扬簇簇新。 最好跨湖桥上看, 近前尽是夺标人。

曲曲耶溪春水流, 残脂还访旧时沟。 自从一舸携西子, 画舫家家许出游。

太守祠前花乱开, 放翁阁上燕飞来。 临流再展重三禊, 还泛兰亭曲水杯。 大龙舟带小龙舟, 小更如飞去不留。 惹得儿童齐拍手, 争来堤畔看泥鳅。

箫鼓春来处处多, 湖山百里近曹娥。 至今江上逢端午, 宛如飞凫吊汨罗。

此中第二首专写大龙舟之英姿:长有百尺许,舟身雕满龙鳞,健儿奋力,舟行如飞,“昂首往来水云乡”,远望之真如蛟龙腾波,水从云飞。传说绍兴禹陵大禹殿上栋梁,风雨之夕能变化为龙。此际湖上龙舟,使人浑疑是禹殿之梁化龙飞来,写得波诡云谲,神秘莫测。

清朝诗人周光祖的《鉴湖棹歌》,点明了鉴湖三月赛龙舟的具体日期是农历三月十三。其词说:

蛾眉纤月黛新描, 百褶霞裙拂拂娇。 三月十三看竞渡, 游人齐上跨湖桥。

写鉴湖上五月赛龙舟的,有清代诗人褚登瀛的《镜湖竹枝词》一首:

为有龙舟打桨忙, 约同老妪去烧香。 葛衫摇曳风来怯, 不信湖中五月凉。

(诗说“十里湖塘”风情之六)

鉴湖一曲归贺老

鉴湖一曲亭犹在, 风物千年长不改。 贺公去后赵公来, 山水无情若相待。 当年季真得赐归, 黄冠未必全忘机。 争侣今朝玉堂老, 还乡仍着宫锦衣。 鉴湖水阔吞平野, 酒船直到亭阶下。 荷华晚日照尊罍, 杨柳春风拂檐牙。

这首诗题为《赋一曲亭送赵本初待制致仕归越》,是明朝诗人释宗泐所作。鉴湖一曲亭是历史名亭,是唐玄宗为越州籍显宦、大诗人贺知章所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

一曲亭遗址在今绍兴县湖塘街道,建在十里湖塘东首、莲花庵桥北岸鉴湖中一个孤屿上,约毁圮于清代中期,

滔滔鉴湖共分三曲,十里湖塘这一段江面为鉴湖第一曲,唐玄宗曾把它作为放生池赐给

贺知章。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他于37岁中进士,仕宦京城五十年。唐玄宗时任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时人称其“贺宾客”、“贺秘监”,一生为官清正,深得百姓称颂。直至85岁高龄,唐玄宗还不肯放他还乡。因玄宗好道,贺知章于是假托“恍惚不醒,若神游洞天三清上,数日方觉,遂有志入道,乃上疏请度为道士还乡”。(见《册府元龟》)玄宗准奏,赐其宅名“千秋观”。贺又“乞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玄宗以为不够气派,“有诏赐鉴湖剡川一曲”为其放生池,并为之建造“鉴湖一曲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脍炙人口。鉴湖第一曲直至柯岩第五桥这二十来里江面,又是鉴湖的精华所在,古称“南洋”,四时风光俱佳,尤其是“南洋秋泛”,早就成为柯岩“老八景”之一。因了贺知章的诗名和鉴湖风光,自唐以来,来此泛舟游赏的文人雅士众多,留下了许多吟赏之作。其中提到“一曲亭”的,除了本文开头所介绍这一首外,还有好几首。

万柄荷花红绕路。锦连空、望无层数。照水旌旗,临风鼓吹,

行遍月桥烟渡。

堪笑年华今已暮。身西上、梦魂东去。一曲亭边,五云门外,

犹记最花多处。

这首词是宋朝诗人丘崇所作。“万柄荷花红绕路”一句,写出当时鉴湖荷花之盛。傍一曲亭这座桥名莲花庵桥,桥东一曲亭所在江面俗称“大荷花”,桥西俗称“小荷花”,都与荷花有关。

宋朝陈庚生有七绝一首,也写一曲亭一带荷花之盛:

风流谁似贺知章? 乞得平湖任草荒。 今日藕花三百亩, 折来依旧属君庄。

清代刘邦基有一首七律《游鉴湖一曲亭》,则写出一曲亭所在孤屿岸边遍植柳树。其诗写道:

绿杨亭子淡烟拖, 把臂欣同胜友过。 湖上春融花落少, 山前云薄翠来多。 昔贤一去空游迹, 旧雨重联感逝波。 留得年年风景好, 相逢不醉待如何?

首句中“淡烟”一词,形容初春新柳。韩愈有“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之诗,柳永有“烟柳画桥,参差十万人家”之词,可证。

清朝诗人周中规作《镜湖竹枝词》11章,其第五章写道:

水色空蒙山色暝, 渔舟灯火两三星。 湖头月好无人醉, 快阁遥临一曲亭。

“快阁”在今绍兴城西鉴湖边,与一曲亭相距二十多里路,所以说“遥临”。诗人将这两者对举,可见其都是鉴湖著名亭阁,在这两处都可赏玩鉴湖山水风月胜景。

清朝刘文蔚的《鉴湖一曲亭怀古》,写出了游赏一曲亭时所见美景:

黄冠归处得丹丘, 胜地千年迹尚留。 狂客久成珠树鹤, 荒亭犹占镜湖秋。 阶前止水清无恙, 槛外晴山翠欲流。 一片吟魂知在否? 烟霏云敛总生愁。

此诗首句“黄冠”代指道士,写贺知章以道士身份还乡事;“一片吟魂”句赞颂并怀念贺老诗才;颈联“阶前止水清无恙,槛外晴山翠欲流”,一句写亭前鉴湖水波浪不兴,清澈见底,是近看;一句写南岸会稽山群峰晴岚冉冉,苍翠欲滴,是远望。山水之胜,令人心旷神怡。

刘文蔚还有一首《镜湖一曲亭》,亦写一曲亭所见美景及感怀:

当日金华侍直归, 空亭松柏是耶非? 雨余云际千峰出, 风定湖心一雁飞。 树入疏帘清映坐, 人临止水冷侵衣。 镜中只合黄冠老, 便谢尘缨此息机。

诗中颔联“雨余云际千峰出,风定湖心一雁飞”,写远景;颈联“树入疏帘清映坐,人临

止水冷侵衣”,写近景;首联与尾联均写贺老“得道还乡”事;末句“息机”一词,语出李白《送监客归四明应制》“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一联,是从此不再挂怀世事之意。从首联看,当时一曲亭边还有苍松古柏。

刘文蔚生活年代为1700至1776年,两诗可见他游赏鉴湖时一曲亭还在。而生于其稍后的诗人陶元藻(1716-1801)在《鉴湖》一诗中却说:“难寻一曲亭,将揽双清阁”;又在《生查子》一词中写道:“黄冠人已遥,一曲亭何处?行尽柳丝乡,只有黄鹂语。”可见他游湖时,一曲亭已不复存在,这实在是十分可惜的事。

以上诸诗,直接写到一曲亭。此外,自唐以来历代文人泛舟鉴湖,提到贺老与鉴湖一曲之关系的诗词就更多了,这里略举数首:

万顷平湖一苇航, 此归喜似贺知章。 上恩赐与西湖曲, 遂老吾家归照堂。

狂客归来终好夸, 越王城下占烟霞。 此中信美非吾土, 不似西湖是我家。 宋 • 楼钥 《贺监湖上》

天与平湖老贺郎, 春波依旧染晴光。 可怜千载风流意, 什马租符晓夕忙。 宋 • 刘学箕 《镜湖一曲》

拜赐镜湖曲,生涯只此湖。三韩云不远,一镜月同孤。

天语书黄诰,波光照白须。柴扉当雁骛,采地即菰蒲。

殿下投笺乞,波间开桨娱。不妨眠井底,醉入八仙图。

宋 • 林希逸 《赐镜湖一曲》

风流谁似贺知章? 乞得平湖任草荒。 今日藕花三百亩, 折来依旧属君庄。 宋 陈庚生 《贺家湖》

东南山水会稽好, 鉴湖一曲归贺老。 狂客幽人乐未央, 酒船钓艇愁可扫。 „„

元 • 宋禧 《为方处士题顾山人作鉴湖渔隐图》

万顷湖光镜样圆, 传闻仙去已多年。 我来酹酒春波上, 唤醒知章水底眠。 元 • 丁继道 《鉴湖春波桥》

狂客当年归四明, 经过遗迹不胜情。 澄湖一曲明如镜, 身在山阴道上行。 清 • 朱彝尊 《鉴湖》

贺监归来地,菰蒲起夕阴。逢人曾解佩,垂老竟抽簪。

盛事谁能继?高踪未可寻。镜湖分一曲,方见主恩深。

清 • 张英 《镜湖》

贺监祠堂鉴水滨, 一尊酒奠值新春。 自甘寂寞君休笑, 能爱湖山即可人。

(贺监祠,在湖塘,即今七尺庙。笔者注) 清 • 丁尧臣 《泛鉴湖有答》

西跨湖桥雨到时, 四山烟景碧参差。 白云忽过青林出, 一角斜阳贺监祠。

(西跨湖桥,在湖塘)

清 • 李慈铭 《微雨过湖塘》

(诗说“十里湖塘”风情之七)

画桥东去是湖塘

飞花零乱蜜蜂忙, 一棹春风百草香。 遥指映山红处路, 画桥东去是湖塘。

这是清朝诗人陆灏泛舟鉴湖所作的一首诗。湖塘在绍兴县县域西部,“三十六源归”(清•陶元藻《鉴湖》),百里鉴湖自湖塘起源,滔滔而东。而“十里湖塘”西首有一座古桥,名为“西跨湖桥”,与绍兴偏门头东跨湖桥遥遥相对,乃是百里鉴湖西首第一道关锁,因此,“画桥东去是湖塘”这句诗中的“画桥”,当指西跨湖桥。

湖塘街道境内,十里鉴水浩荡东流,苍苍

会稽山峰峦叠翠;风光秀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以一地而兼古鉴湖与山阴道两大胜场。古人说:“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十里湖塘足堪当此盛誉。

1993年3月,“十里湖塘”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如今,又成为绍兴县“南闲”旅游休闲度假区建设的中心。

除了笔者在《鉴湖一曲归贺老》一文中已介绍的贺监祠——七尺庙外,十里湖塘其他名胜古迹,还有不少。

宋朝陆游《西跨湖桥》一诗说:

东西二十里, 相望两平桥。 傍水多投钓, 穿云有负樵。

此诗中提到的西跨湖桥,是十里湖塘西首第一座古桥,也是百里鉴湖西部第一道关锁,据考证为东汉古桥,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这座古桥于2002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全桥由一单孔石拱桥与四个梁式平桥以及一段引桥组成,全长45米。

登上西跨湖桥纵目四望,十里湖塘山水尽收眼中。真如陆游诗中所说:“山扫黛痕常如湿,湖开镜面似新磨。”

李慈铭有一首《百字令•乞胡石堂户部画湖塘村居图》,赞美西跨湖桥一带风光:

故园芜尽,便轻赍归去、依然飘泊。旧楝牵船终隐地,头白

团焦谁托?隔岸千山,长堤十里,大纵渔家乐。稻田如绣,映林

多少村落!

最爱西跨湖桥,峰回水绕,丹翠供斟酌。为画吾庐深竹底,

小缀风栏云幕。春至桃花,秋来枫树,随意施丘壑。贺祠红处,

酒旗斜飐楼角。

明代大书画家徐渭(徐文长)十分欣赏此桥四周风光,几度畅游,曾留下一副桥联,道是:

岩壑迎人,到此已无尘市想; 杖藜扶我,往来都作图画看。

可惜这副桥联与桥沿边的两个石雕龙头已在“文革”中被毁。

古城村与陌坞村之间有一条海塘,名曰“吴塘”,为吴国战俘所筑。《越绝书》载:“勾践已灭吴,使吴人筑吴塘,东西千步。”

史载,勾践之父允常筑城建都之处就在今古城村一带。古城村西有一山,名叫“允常山”,可为一证。

街道辖地型塘,古名“刑塘”,传说因大禹曾在这里处斩违纪首领防风氏而得名。

型塘有一座仙姑庙,内有三位仙姑娘娘。据庙内碑文记载:她们是明朝人,原是三姐妹,家住诸暨白塔湖村,以采桑养蚕为生。万历十四年三月,其父来型塘做茶叶生意,被虎所害。三姐妹久等老父不归,循踪寻至型塘,找到其父衣履骸骨,悲伤至极。她们在一水池中清洗老父骸骨,在当地草草安葬之后,一齐跳入洗骨池中自尽殉父。当地乡民感其孝行,尊为仙姑,奉为当方土地神,立庙立碑,以示表彰。

据上虞曹娥庙内碑文记载,型塘三位仙姑与上虞曹娥,当初皆以孝行闻名于世。后来曹娥庙的名气越来越大,型塘仙姑庙竟难以望其项背。其原因是因为曹娥庙地处浙东唐诗之路上,历代文人墨客到得极多,多有颂扬之作,特别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称赞曹娥碑碑文为“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即“绝妙好辞”之意的典故,流传于世,使其名气日振。而型塘仙姑庙地处山乡僻野,素乏文人称扬,以至后世与曹娥庙的名气大小,竟判若云泥,这实在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

此外,十里湖塘还有宾舍戏台、古城天医殿、千年香林寺等古迹。

(诗说“十里湖塘”风情之八)

自是花中第一流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限思,

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首《鹧鸪天》,是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咏桂之作。介绍十里湖塘,不能不提到以千年桂林香飘四季而著名的,位于湖塘街道型塘片的香林花雨风景区。

香林花雨风景区于1997年建成开园。景区以西路村千年桂林、宝林山千年寺庙以及山水自然风光为特色,内有三园、四寺、十大景点。三园是:桃园、梅园、农家乐园;四寺是:香林寺、宝林寺、寂静寺、紫岩山寺;十大景点即:花雨晴霖、香林含月、香湖访幽、香梯步云、山居寻古、宝林觅禅、天池饮绿、霅溪听啾、竹海曲径、老井清波。

花雨晴霖是主要赏桂景点。每年国庆节前后的桂花节期间,这里游人如织。一片片金桂盛开的桂林中,石桌和农家的八仙桌、小方桌边坐满了游客。人们赏桂花形,闻桂花香,品桂花茶,喝桂花酒,吃桂花糕„„尽情领略桂花之趣。中餐可品赏当地特产——鲜美的香林越鸡、鲜嫩的马鞭笋和山野菜„„傍晚回家,带回几枝桂花、一身余香和一些山乡特产。

“弹压西风擅众芳,十分秋色为伊忙。”“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霜无声湿桂花。”桂花,一名木樨,它与菊花一样,不畏风霜,凌寒盛开,可以说平分了秋色,在骚人墨客笔下,都是高洁的象征。前引词中,李清照甚至将其置于世人一向视为高雅的梅、菊之前,誉为“花中第一流”。

诗仙李白《咏桂》一诗赞道:

世人种桃李, 皆在金张门。 攀折争捷径, 及此春风暄。 一朝天霜下, 荣耀难久存。 安知南山桂, 绿叶垂芳根。 清影亦可托, 何惜树君园。

连宋朝理学大家朱熹老夫子也十分欣赏桂花的高洁情操,他的《咏岩桂》诗说:

亭亭岩下桂, 岁晚独芬芳。 叶密千层绿, 花开万点黄。 天香生净想, 云影护仙女。 谁识王孙意? 空吟招隐章。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桂花还因为与月宫嫦娥仙子、金桂玉兔、吴刚伐桂等美丽的传说紧紧相连,而使世人更加觉得可亲可近,雅俗共赏。 唐朝诗人皮日休赞曰:

玉棵姗姗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

南宋诗人杨万里则写道:

梦骑白凤上青宫, 径渡银河入月宫。 身在广寒香世界, 觉来帘外木樨风。

西路村种植桂花的历史,迄自宋朝;,如今连片桂林达400多亩,田头地角、农家庭院遍植桂树;品种有金桂、银桂、球桂、火桂等;树干大多合抱,最大的一棵是“桂花王”,它比湖北咸宁那棵“桂花王”还要大,树高18米,三岔树干五六人还合抱不了,树冠直径20米,蔽地近一亩——西路桂林历史之久、面积之广、品种之多、树形之大,实属全国罕见。

说这千年桂林四季飘香,一点儿也不夸张。桂树不但花香,连枝叶也都有清香。有一只词牌,名为《桂枝香》;唐人李商隐有诗曰:“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都可以为证。桂树的芳香清淡宜人,虫蚁不近。西路村是我县著名的“长寿村”,这与村民们一年四季沐浴在桂树花、枝、叶的清香中不无关系。

景区内的宝林山上,有千年古刹香林寺、宝林寺和寂静寺、紫岩山寺等十来座庵堂寺院。

该景区内还有众多的古台门,其中有一座骑栋台门,据考证是宋朝建筑,其余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这些明、清古台门内,建筑最为讲究的是安放祖宗神主牌位的神堂,一律雕梁画栋,镂花窗槅,工艺精良,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香林风景区所在的西路村,同时有六仙女、鲍三娘等优美的民间传说。

传说六仙女下凡西路村,嫁与柴哥,这千年桂林就是她所种。第一株桂树原是月宫仙桂之一枝。景区内还有许多传说与六仙女有关。

鲍氏三娘是个民间女杰,武艺高强,曾率领村民剿灭附近长旗岗山上的强盗。那个骑栋

台门据说就是官府为奖掖她的功绩所建,因此具备官家府第的式样。

村中还有个“活金死刘”的传说,颇耐人寻味。这故事说的是西路村金、鲍、柯、方四大姓中的金家,活着时姓“金”,死后在神主牌位上改为姓“刘”。据说西路金家的始祖原是东汉中兴之主刘秀的同族,王莽篡汉,刘秀起兵反莽,他们为躲避王莽的捕杀而逃来江南,在西路定居下来,改为姓“金”。后来刘秀做了皇帝,他们也不想再改姓了,只是在死后的神主牌位和坟前墓碑上改为本姓。香林景区越林小道尽头,景区北面入口处,有一座坟墓,墓中所葬者本姓金,而墓碑上却凿着姓刘,证明着此传说的真实性。

景区“老井清波”景点,有一口古井。这口井的旁边就是溪流。山水暴涨的时候,溪水一片黄浊,而井水却仍然清澈如常。井边一块护井公约碑,是清朝所立,说明这口井已十分古老。

游览香林花雨风景区,不但可以怡情陶性,还可以增长许多见闻。

(诗说“十里湖塘”风情之九)

遥望禅林香雾埋

湖塘街道有个香林花雨风景区。景区内有一座宝林山。宝林山山上山下,有千年古刹香林寺、宝林寺以及寂静寺、紫岩山寺等十来座庵堂寺院。

香林寺,在西路村近隅宝林山下的龙珠山麓。这里离村很近,却因折入了一只小山岙,油然离却了人间烦恼。寺院背倚松林,前眺竹海,山门外一片平阳地,满是数百年树龄的桂树。环境十分清幽。

寺内难能可贵的是完好地保存着乾隆年间的一碑一钟一磬。

古碑嵌立在第一进东次间后壁。碑通高283㎝,宽97㎝。此碑里外两面均有文字。

石碑朝里一面,碑额浮雕精湛的双龙图案,中镌“重建碑记”四个楷体大字。经清理,碑文及两边的篆草纹均较清晰。文曰:

今山阴型塘龙珠山有一古刹,名香林寺。其间茂林修竹,崇

山峻岭,流觞曲水,视兰亭之景无异焉! 昔也有兴有替。追思后汉创建到今,修葺乏人,崩颓久矣。

所遗者惟存一十二间旧殿而已„„

洎乾隆壬午岁,得一僧,号无心,于乙酉年间扩其旧制,改

其古向,朱建殿宇,次及廊庑,俄而方丈,大有可观„„

其下为立碑过程及捐资捐产者姓名。 石碑朝外一面在廊下,于民国三年(1914年)加刻“永禁碑记”一方,黑底白字,字迹十分清晰。碑文凡545字,记录了该寺寺产田地被住持僧穗德盗卖,又复被当地乡民追回的一桩公案,反映了地方百姓保护名寺的自觉性。此碑立于民国叁年,故此文体文白相兼,然文辞简约通达,颇多精彩之句。今略举数句:

窃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杜

奸之侵者,必备其考证;俾一劳永逸,不泯其迹也。

山阴型塘龙珠山,有古刹寺名香林者,自汉创始。其间奇峰突

兀,山青水秀,不亚兰亭之景。„„

相延于民国元年间,住僧穗德,违反职务,不守清规,擅将无

心户内共田八亩另私行盗卖与柯镇蒋氏。由公民察查,悉提出证据,

呈请地方官究追„„

本文开篇,揭示立碑之旨,次赞香林寺环境之美,再述无心大师重光山门之功,第四层叙穗德盗卖寺产官司始末,第五层写为永保寺产所立之乡规民约,最后补充穗德背卖的另一处寺产收回方式。全文层次分明,议论、描写、记叙均十分精彩,

古钟系铁质,通高139㎝,其中钮高30㎝,下部最大直径93㎝。钟面铸满捐资者姓名及佛教术语,荷花钟瓣上铸有八卦图案。在捐资姓名末尾镌有“乾隆50年岁次乙巳桂月 吉旦 住持无心 用募资重铸”等字样。

古磬现存放在大雄宝殿佛像前祭桌旁,形似民间的灶用烫锅,口大如盆,磬面铸有捐款者名单,并镌有“浙江绍兴府萧山县爰孝乡湘湖永平庵 比丘尼慧宗 乾隆廿八年十月 立”等字样。

查《嘉泰会稽志》:“香林院在县西四十五里,汉乾佑三年(950年)建,号宝林院,治平三年(1066年)二月改今额。”《旧志》亦记有:香林寺“教寺也,地名兴塘(即今型塘),元毁,归并广福寺”。足见宝林院创于后汉乾佑三年,至今确已一千余年。现香林寺院址为宝林寺初创地。

宝林寺在宝林山顶,始建于汉乾佑三年(公元950年),晨钟暮鼓,响越千载。此寺原名宝林庵,信奉长生道。1983年改名为宝林寺,信奉正宗佛教。

不知是因为今宝林寺就是古宝林院,还是因为外来游客容易弄混山上宝林寺与山下香林寺两者的名称,清代诗人吴凤楼有三首“香林寺纪游”诗,细玩诗中所述情景,咏赞的却是山上的宝林寺。

其一曰:

五月香林寺, 杨梅正熟时。 满山红累累, 深径碧离离。 石碎芒鞋便, 风高草笠欹。 禅关在何处? 迷路为吟诗。 山鸟叫钩輈, 呼朋到此游。 小桥流水急, 老屋远烟浮。 竹密晴疑雨, 松深夏亦秋。 行行绝尘虑, 是处好勾留。

其二曰:

遥望禅林香雾埋, 到来芒鞋上山阶。 木樨郁郁盈庭护, 火齐离离满树排。 何处携将红友伴? 今朝醉与徐卿偕。 泉声松韵花间吹, 并入吟魂落小斋。

其三(归途联句)曰:

去去僧休送, 还防虎啸溪。 万山斜照淡, 一径出林低。 酒为花前醉, 诗曾饭后题。 回头失莲花, 遥指白云西。 犹记赞公房, 三生话正长。 一时梅子熟, 再去木樨香。 人影归途乱, 泉声到耳凉。 今宵清梦里, 应听远钟扬。

寂静寺是国内佛教界知名的一代高僧密参大师开创、住持并圆寂之处。密参大师涅盘后,留下200多颗舍利子。该寺为密参大师建了塔院,珍藏这些舍利子。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为塔院亲笔题词。

紫岩山寺庭院中,有一棵黄杨木,已有数百年树龄。还有一棵牡丹,也十分珍贵。据说寺后原有一棵年代更长、树形更大的牡丹,可惜已于前些年被人盗掘去了。

“偶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宝林山众多寺院的方丈、住持,大多很有文化修养。与他们闲聊,往往会对你有所启迪。

这些方丈、住持都是师徒或师兄弟关系,他们有规定的辈份排行字诀。这字诀共32个字,依次为:

心源广续 本觉昌隆 能仁圣果 常演宽宏 唯传法印 证悟会融 坚持戒定 永继祖宗

如香林寺现住持叫“昌融师父”,属“昌”字辈。徒弟目前已排行至“能”字辈。

这32个辈份排行用字,并非僧人杜撰,而是出自宝林新庵所藏一本名为《禅门日诵》的佛经中。

(诗说“十里湖塘”风情之十)

十里湖塘一镜圆

宋朝陆游《西跨湖桥》一诗说:

东西二十里, 相望两平桥。 傍水多投钓, 穿云有负樵。

此诗中提到的“相望两平桥”,一座就是湖塘街道的西跨湖桥,另一座是绍兴偏门头的东跨湖桥。

西跨湖桥,是十里湖塘西首第一座古桥,也是东汉会稽太守马臻始筑百里鉴湖时的西部第一道关锁,成为鉴湖的重要标志之一。据考

证,西跨湖桥为东汉古桥,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已于2002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桥由一单孔石拱桥与四个梁式平桥以及一段引桥组成,全长45米。拱顶两侧阳刻“西跨湖”三隶书大字,笔力遒劲,结体端庄。桥面两侧夹护实体栏板,栏板间又穿插望柱,柱头或雕琢蹲狮,或刻划覆莲,均线条粗犷,维妙维肖。

西跨湖桥北堍,有一碑亭,亭内保存着一块《重修西跨湖桥碑记》,为我们了解西跨湖桥历史提供了史料。

此碑由重建西跨湖桥的清朝华舍籍人士胡一峰撰写。碑文说:

湖塘西跨湖桥,创自前明万历四十八年,乃我十一世叔祖

古峰公所建。„„历时既久,渐致倾圮。余宦蜀时,房族庆泰、

弟涵三、侄炳文、再侄□,札商重修,欲予领其事。„„所靠

(幸)二三同志,踊跃捐输,共襄其事,不四月而厥功告成。

深幸祖德重新,行人永赖也„„

于中可知,此桥由华舍胡氏先人所建,胡氏后人重修,亦可算一段佳话。华舍胡氏世居张溇,后代至今兴盛。

应当说明的是,陆放翁诗中已咏及西跨湖桥,可见此桥绝非“创自前明” 。现据绍兴县水利部门测定,此桥初建于东汉,几乎与马太守所筑之古鉴湖一样古老。

湖塘街道地处会稽山之尾,鉴湖水之源,既是百里古鉴湖的源头,也是“如画风光山阴道”的起点,以一地而兼有名山名水,风景之秀丽自不待言。登上西跨湖桥纵目四望,山水风光尽收眼中。真如陆游诗中所说:“山扫黛痕常如湿,湖开镜面似新磨。”

“十里湖塘,廿里壶觞”,这是流传在绍兴县民间的一句俗话,说明“十里湖塘”素负盛名。“十里湖塘”向有“湖塘三龙”之说。何谓“三龙”?站在西跨湖桥上纵目东眺,中间十里鉴水,碧波浩淼,为白龙;北岸十里民居,黛瓦相接,为乌龙;南岸十里峰峦,腾跃起伏,为青龙。也有人说,“青龙”原指十里民居屋后一带竹林——从前几乎家家屋后都有一块淡竹

园,绵延十里,确如一条青龙。

明代大书画家徐渭也十分欣赏西跨湖桥四周风光,几度畅游,曾留下一副桥联,道是:

岩壑迎人,到此已无尘市想; 杖藜扶我,往来都作图画看。

晚清诗人、“越缦老人” 李慈铭故居绍兴偏门外,他十分喜爱湖塘山水风光,心心念念欲在湖塘营宅居住,直至晚年方才实现了这一愿望。他有二十来首诗词赞美湖塘风光。其中《微雨过湖塘》一诗赞道:

西跨湖桥雨到时, 四山烟景碧参差。 白云忽过青林出, 一角斜阳贺监祠。

诗中的“贺监祠”,即纪念唐代绍兴籍大诗人贺知章之祠,居“十里湖塘”中部,是当地最大的社庙之一,有“鉴湖第一社”之称。贺知章仕宦长安五十年,官至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正授秘书监,时人称其“贺宾客”、“贺秘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以85岁高龄,以道士身份辞官还乡,唐玄宗曾将号称“鉴湖第一曲”的十里湖塘面前这十里鉴湖赐与他作放生池。贺知章去世后,湖塘先民尊其为“贺大明王”,立祠纪念。因建庙时掘出一根腿骨,长有七尺,据当时大儒考证,系被大禹斩于当地的身材异常高大的防风氏之遗骨,故又名“七尺庙”。

李慈铭在另一首词中说:。

最爱西跨湖桥,峰回水绕,丹翠供斟酌„„春至桃花,

秋来枫树,随意施丘壑。

在《夕阳中过湖塘村》一诗中,他又赞道:

十里湖塘一镜圆, 端相结屋水云边。 花光夹渡开鱼市, 山影随波漾酒船。 田事千畦新雨后, 人家一岸夕阳天。 春舷秋策生涯了, 小画分教妙笔传。

首句提到的“一镜圆”,指的就是西跨湖桥的单孔石拱。故此,湖塘历史上曾名为“一镜

乡”。

西跨湖桥,是湖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湖的重要标志。

纪念鲁迅八十寿辰(1961年9月)

毛泽东

鉴湖越台名士乡, 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 一例氤氲入诗囊。

鉴湖越台名士乡〕鉴湖,在浙江省绍兴市城西南两公里。附近有山阴(今绍兴)人陆游吟诗处的快阁。清末女革命家秋瑾(一八七五——一九○七),亦是山阴人,自号鉴湖女侠。越台,即越王台,春秋时越王勾践在会稽(今绍兴)为招贤士而建。本句是说,鲁迅的故乡绍兴是古今名人荟萃之地。

鉴湖在绍兴城西南,为东汉会稽太守马臻率民建筑,是我国东南地区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湖面宽阔,水势浩渺,舟行其中,远处青山叠翠,近处碧波映照,有“如在镜中游”之感。鉴湖又称镜湖、庆湖、贺监湖、照湖、南湖、长湖,始建于东汉永和五年(140),东起蒿口斗门(今上虞蒿垻镇),西至广陵斗门(今绍兴县南钱清),全长56.5公里。南界会稽山丘陵北麓线,纳36源之水,集雨面积610平方公里,湖总面积189.9平方公里。后因水土流失,淤积增加,陆续垦湖为田, 湖面缩小。今鉴湖面积约30.44平方公里,其主干道东起亭山,西至湖塘,长22.5 公里,形如一条宽窄相间的河道,镶嵌在绍兴平原之上。

梦游天姥(mǔ)吟留别 唐 李白

海客谈瀛(yí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tāi)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 谢公宿(sù)处今尚在,渌(lù)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zhuó)谢公屐(jī),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dàn)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luá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jiē)。 惟觉(jué)29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30。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qí)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海外来的客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却矮小得)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年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们成群结队密密如麻。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告别诸位朋友远去(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笑逐颜开![3]

越女词

镜湖水如月①,耶溪女如雪。 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②。

【注释】 ①、镜湖,在今浙江绍兴县,若耶溪水流入其中。

②、新妆,指刚打扮好的女子。新波,指明净“如月”的耶溪水。两句意为:“新妆”人荡漾于“新波”之上,波光人影相互辉映,景色极美。

微雨中过湖塘二首 清 .李慈铭

西跨湖桥雨到时,四山烟景碧参差。 白云忽过青林出,一角斜阳贺监祠。 湖塘夜归 宋.陆游

鱼翁江上佩笭箵,一卷新传范蠡经. 郁郁林间桑椹紫,芒芒水面稻苗青. 云边筑舍分南北,陌上逢人半醉醒. 莫恨西村归路远,行前点点有飞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