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教材评价,促进教材发展
作者:王 帅 雷 实
来源:《语文建设》2005年第12期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选用与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和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联合组织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教材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6月3—6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11个省、市,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新加坡共4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参会单位有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等24家。会议以“探讨教材评价,提高教材质量”为宗旨,就语文新教材评价的目的、方法、内容及评价理论的建构等展开了热烈讨论,现综述如下。
一、语文新教材的评价设想
当前,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为依据编写的语文教材大多审查完毕,适时评价已审查通过的语文新教材,分析语文新教材中的主要问题,可以促进各家教材交流与反思,为以后的修订作好准备。针对这一需要,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选用与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课题“语文教材评价”子课题组向研讨会提交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质性评价设想》。
(一)“语文教材评价”课题组的评价设想
1.评价目的 主要包括:(1)如实展示教材面貌,分析语文新教材的主要变化,促进语文课程发展;(2)总结出新教材中的主要问题,促进语文教材建设;(3)为学校、教师选用教材提供参考,为编写者提供多视角分析意见;(4)作出评价示例,为自行评价和外界评价提供经验和教训。
2.评价方法 课题组认为,语文教材评价的方法应以文本分析和客观描述为主;寻求解释性理解和复杂性说明;坚持批判性思考;鼓励多重声音、多元对话;用事实说话,以数字明理;鼓励过程性评价、建设性构思;倡导跨学科评价、中外比较评价。
3.评价内容 包括:(1)教材结构。主要指教材的整体结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和结构特点)和教材的单元组合特点及其利弊分析。(2)教材文化构成。又可细化为教材选文的时代文化构成、选文主题(价值观)构成、文白比例、外国作品的国别构成、外国作品的价值观分析、科普文章的统计分析及革命传统课文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统计分析等8个方面。(3)选文主题分析。包括爱国主义、民族传统、革命传统、社会主义教育,国际理解、人类友爱、民族相互依存,热爱自然、美好生活情趣,诚实、正直、勇敢、守纪、负责、合作、宽容、理解、孝敬、坦荡、乐观、上进等,知识经济、信息化、科技发展、可持续发展,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辨别真伪等,民主、法制、以人为本、人权、人类尊严等,批判、讽刺。(4)教材编写者心中的学生与教师。包括课程目标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教材中的处理;学生主体性的体现、编写语言的亲和力和平等对话等;为教师教学提供方便,为教师创造提供空间等。(5)新开发课文。主要指新课标公布之后开发的课文(以正式出版日为准)。有研究者初步统计,当前初中语文新教材中新开发中国现当代文章284篇,中国古代文章64篇,外国文章115篇。(6)新开发课文中的优秀课文、问题课文、平庸课文的评定。优秀课文的标准为: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适合本年级学生阅读;问题课文主要指有知识性、思想性错误的课文及文字质量低劣的课文;平庸课文指那些在专家评价中既未列为优秀课文,也未列为问题课文的课文。(7)课后练习质量的分析和统计。(8)专题、综合性活动、作文设计、口语交际。(9)识字、写字和汉语拼音。(10)装帧、插图。
针对上述设想,与会代表进行了认真研究,展开了热烈讨论。研讨意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坚持以质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
多数代表认为,评价应以提高所有版本教材的质量为宗旨,避免草率地给各家教材评定优劣等级,不要轻易给教材“打分”;坚持以质性评价为主的教材评价方法,把教材分析得细致一些,注重过程评价,进行多次评价,慎作结论;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教材、提高教材质量;应避免市场竞争负面因素的干扰,坚持评价的学术性、公正性和透明性。
2.坚持评价目标的整体性和多维性
针对当前一些教材评价模式的片面性、单一性,有代表认为上述设想提出的语文新教材评价目的的四个方面和评价内容的10个维度是值得肯定的,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也有代表对设想提出了改进意见,主要有:教材评价应突出重点,明确主要观察点;评价需要数字分析,但不宜一切量化;评价应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还有代表认为,教材评价应“跳出自己看自己”,不能陶醉于自我欣赏之中,教材编写者应摆脱自身局限,摆脱“越编越难”“越编越困惑”的怪圈。还有代表认为评价应有一些硬指标,如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必须规范,对错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率在万分之一以上的教材应一票否决;但也有代表持不同意见,认为评价的关键在于分析教材的特色、创意和品位。
3.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和多主体间的对话、沟通
有代表指出,语文新教材评价的目标多元、内容复杂,因此不应是课程专家、审查委员一厢情愿的设计;评价的主体应当多元化,不仅包括课程和教材专家,也应包括教材使用者(教师)、教材编写者、教材学习者(学生)、学生家长和其他领域的专家。有意义的教材评价指标应建立在上述评价主体公认的标准体系下,这样才能保证教材评价的公平、公正和透明,才能为各家教材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建议。
同时,有代表认为在实现教材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基础上,应鼓励教材的使用者、学习者和编写者之间的直接交流和沟通,尤其鼓励教材审查专家和教材编写单位的直接对话和沟通,以利于教材的改进和完善。
4.通过评价和竞争,全面提高语文教材质量
在这次学术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材管理处臧爱珍处长代表课题组做了一个总结。从2001年到2005年的短短四年间,我国的语文教材整体格局和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1)教材数量增多。到目前,已审查通过小学语文教材12套,初中语文教材8套,基本满足了各实验区对教材的需求。(2)教材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受到实验区教师的好评。虽然当前语文新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成绩是主要的。通过教材实验的推广,要逐步形成主流教材,它的基本特点应包括如下几个主要方面:(1)文本质量高;(2)使用量大;(3)能给师生提供合适的课程资源(如教材光盘、多媒体课件等);(4)融入了新课标精神,而非照搬新课标;(5)价格合理,适宜国家采购。当前教材评价工作应紧密跟踪新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情况,要通过评价充分调动教材编写者的积极性,促使编写者对自己的教材进行反思,做好各套教材的修订准备工作。
二、语文新教材质性评价的初步尝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语文教材评价课题组为使研讨更有针对性,按照上述质性评价的设想,对三套初中语文教材作了尝试性的评价分析,遵照“评价是为了改进,评价重在过程”的指导思想,课题组向研讨会提交了部分前期研究成果。
(一)语文新教材的文化构成分析
1.分析目的 通过对教材中的选文分析,审视教材的文化建设意义,分析教材编写者的选文理念和课文的解读引导所体现出的文化观和教学观,以充分展示教材文化构成变化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探讨语文新教材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提供便利。
2.分析内容 主要包括:(1)语文新教材选文的时代文化构成;(2)选文的主题(价值观)分析;(3)选文的“文白比例”统计;(4)外国作品国别统计;(5)外国作品主题(价值观)分析;(6)中国人所写“外国故事”统计分析;(7)科普文章统计分析;(8)革命传统课文统计分析。
3.分析意见 新编语文教材的课文主题(价值观)体现了时代文化的发展。教材中新选了不少弘扬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民族传统等的文章,反映了编者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热爱自然、崇尚美好生活情趣、注重个人道德人格追求的选文成为新教材的主要部分;一些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价值追求,如国际理解、以人为本、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人类尊严、弱势群体关怀等,在教材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与以往教材相比,新教材文化视野更加开阔,国家改革开放和持续发展带来的文化进步得到了较好体现。同时,初步的文化构成分析也发现了新教材中一些亟须改善的问题。实验区教师反映有些教材中的个别篇目平庸乏味,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教材中的部分“时髦”选文似乎一时感动了学生,却难以给学生永久的回味;有些选文文化品位不高;有的选文明显为“应景文章”,论点、论据均经不起推敲。去掉问题选文、减少平庸课文,是提高教材质量的捷径。
(二)语文新教材的练习设计分析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课文后的解读、练习设计和相关资料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智慧。与以往教材相比,新教材中的练习设计力求少而精,练习方式丰富多样,序列化的口语交际训练、形式各异的综合性学习和专题性活动等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新教材练习设计方面的变化主要有:字词句段的训练减少,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领悟;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见解,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注重综合性,从单项要求到听说读写的融合,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练习设计中也有一些问题,主要有:平庸的、浅层次认知水平的练习过多,活泼的、挑战性的练习不足;有些课后练习未能抓住文章的主旨和精妙之处;问题设计忽深忽浅,脱离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综合性专题活动主题的确定和活动设计,需要进一步在突出语文特色和实施可行性上下工夫。
(三)语文新教材中的科普教育问题分析
课题组成员、《科学课》杂志姜允珍主编就当前初中语文新教材中的科普选文问题作了专题报告。她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材同样承担着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责任,因此要十分重视教材中科普选文的科学性问题,避免科学性不强的文章选入语文新教材。教材中的科普选文应以当前科学界业已有确证的、有定论的文章为宜,要坚决防止将那些道听途说的、迷信的、缺乏科学依据的东西当作科普文章放进语文教材(在新语文教材中,这些问题仍然存在)。应在科普教育中强调环境保护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持极端环保主义观点的文章则不宜用来进行科普教育;科普选文和解读要区分“事实与虚构”,要区分“科幻与魔幻”,防止学生产生认识错位;教材中的科普文章应语言风趣、深入浅出,可读性、艺术性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她说:“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以非常动人的方式讲授给孩子们。”
三、语文教材编写理论的评价探讨
自从语文教材编写体制由“一纲一本”转向“一纲多本”以来,语文教材体例、结构和模式逐步走向多样化,教材编写理论的评价日渐受到重视。本着取长补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目的,与会者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教材编写理论建构问题
我国的语文教材编写理论林林总总,然而精深透彻的不多,有些教材编写理论自身存在矛盾,因此长期以来受到外界及语文教材编写者自身的质疑。这次不少与会者再次提出了教材理论评价问题。有学者提出:(1)应以系统论、课程论、教学论、教材论、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为基本理论依据,总结出教材理论,对编写体系、教材选文和组元、练习设计进行反思和审视,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2)教材编写者要有自己的理性思维。教材编写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教材编写单位应建设一支理论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熟知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具有自身特色和独特评价思想的教材编写队伍。(3)保护、鼓励个性和特色。主要包括:保护、鼓励编写理论独特,体例不同、风格不同的教材;保护特色,保护创造,保护火花,给个性化教材“试试看”的机会;通过努力,树立起多元、开放的教材理论格局。
(二)教材评价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问题
大会开始阶段对语文教材评价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代表们的意见可归结如下:
应在教材设计思路上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此,有与会者提出,古今沟通是我们在教材编选中应当重视的设计思路,因为古今沟通本身即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中国语言和文学不仅承担着人们日常交流的任务,而且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精神财富。如果我们在语文教材中忽视了古典文化,势必会造成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因此,那种认为文言文与现代日常生活相距甚远,中小学生不应学文言文或要少学文言文,在教材编选中忽视文言文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应在教材组元方式上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材的单元组织并非简单地把一类文体和一种主题的课文拼凑在一起,而应考虑不同选文的相互关系,以求产生更为丰富的单元整体价值,在体现出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同时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和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要求采取不同的组元方式,以利于教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许多代表指出,不论文体组元、主题组元还是能力组元,都是有利有弊,教材编写者应设法兴利除弊、扬长避短。当前,这样的工作还没有做好,因此,提高教材质量有着巨大的空间。
新课标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有与会者认为,这里的“文质兼美”“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体现了教材的人文性,而“丰富多样”“难易适度”则体现了教材的工具性。只有把二者统合在一起,彼此兼顾,才有可能选出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文。也有代表不同意这种简单划分,认为“文质兼美”就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高质量选文的精要表述。选文是否“文质兼美”,是否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需要作多角度分析,需要对照语文教材发展的历史经验作出判断;教材不能只是“优秀文选”,还需要结合选文之后的解读、练习活动设计以及相关资料对教材作出评价,对多家教材选用的经典课文,尤其要注重这一维度的比较评价。
(三)语文教材评价中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许多代表就当前语文教材中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少代表认为,通过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我们民族、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历程,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的情感意识和价值观念,是语文课程重要而又必然的目标。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的语文教材必须对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给以应有的重视。
针对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革命传统教育问题,有与会者提出,应认清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注重其限定性和时代性,并与学生的兴趣、情感、体验相结合;语文教材中革命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演出历史的老场面”,更不要曲解成宣传“革命”的狂热、杀伐的气息和崇尚武力、践踏生命的反人类行径。随着时代发展的趋势,由集权走向民主,由单一走向多样,由“圣化”走向世俗化,教材中的革命传统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具备宽宏的全球视野和理性的国际主义精神,尊重多样文化。
(四)教材评价中的文化前瞻性问题
有代表提出,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材的改革决不仅仅意味着选文标准、价值取向、练习设计和评价方式等具体细节的更新、完善与平衡,对语文教材的整体认知及宏观文化思维观念的转变尤其具有决定性意义。对现今语文教材改革而言,更重要的革新是对语文教材的自觉的文化建构。语文教材对文化是被动地认同、服从,还是主动地反思、创新;是作为文化的工具起传承作用,还是作为文化的主体起引领作用;是单纯地筛选文化,还是动态地建构文化——不同的选择意味着不同的语文教材理念,最终决定着语文教材的水平差异。具有文化前瞻性的教材更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有与会者认为,语文教材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整体上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语文教材源于文化,在文化中生长、发展。文化作为语文教材的母体决定着语文教材的文化品位,并为语文教材建设提供基本的逻辑理念及范畴来源,抛开文化,语文教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语文教材又使文化实现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媒介。因此,文化建构意识应成为语文教材编写者的重要意识,语文教材不仅仅服从、传承文化,而且应具有反思、批判文化,进行自身文化建构的功能;它不仅仅选择、筛选现有文化,也可能构建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有前瞻性与引导性的文化。
四、语文新教材评价的政策问题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对“主流教材”的质疑
大会上,针对“主流教材”这个构想,代表们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展开了激烈争论。有代表提出了“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形成主流教材”的问题,矛头直指当前教材市场格局的不合理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不对等性。不少代表直言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好的教材不一定能够迅速占领市场,得到广泛使用。而且,各家教材都处于实验阶段,现在还很难分出高下,“主流”与“非主流”的判断比较困难。也有代表提出让市场因素还是非市场因素决定主流教材的问题,指出当前教材市场竞争机制的不健全和学术评价对确定主流教材的重要作用。
在进一步的深入讨论中,不少代表还就“到底应不应确立主流教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代表认为,当前教材多样化的局面刚刚确立,需要进一步发展和保护,简单地确定“主流教材”,势必会对大多数教材产生冲击,不利于教材的多样化,也有悖于“一纲多本”的政策。也有代表认为,此时提出“主流教材”有重走老路、退回“大一统”的教材格局之害,对“主流教材”的构想提出了异议。
(二)多方合作,继续推进教材评价研究
本次研讨会上,大家本着“建设语文教材,提高教材质量”的共同目标,展开了诚挚的交流和探讨。大会上,不少代表表达了进一步加强合作,继续推进教材建设学术研究的愿望。 不少代表认为,教材评价一定要以多方对话为基础,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教材评价研究的推进既要靠教材编写者的不懈求索,同时也应群策群力,邀请相关的学科专家(如文学家、语言学家、科普专家、翻译专家等)参与研究;应有一些更加深入的专题评价研究,使教材编写者得到切实的启发;应加强教材评价研究者与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合作,教材评价研究者应及时为教材编写者提供全面的或专题的评价分析报告,帮助提高教材质量;也应加强不同版本教材间的合作,不断提高语文教材的质量,使我国的语文教材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