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数学课堂上的提问艺术
2021-01-31
来源:榕意旅游网
教研视点 6 “课堂提问”是当前课堂 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 手段,它在发挥学生积极思 维,集中学生注意力,活跃课 堂气氛,揭露教材的内在联 系,都起着重要作用,对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学目标的 落实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在我们目前的教 学中,师生的问答方法并不 令人满意,据调查主要存在 S 言的“明确性原则”。 3.提问的启发性原则 浅议初中数学课堂上的提问艺术 4.提问中的量力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所以教师要善于从知识的结构出发,找出新旧知 识的矛盾交点,又要善于设身于初学者的地位,从认 识规律出发,找到新旧知识的“接触点”,“结合部”, 然后提出问题,这种问题一经提出,就能激发起思维 的波澜,推动问题的解决。 课堂提问应当以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能够回答 为前提,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不用思考,也不能使 如下问题: 1.课堂教学中,师生的 问答平均次数偏少,有的甚 至整节课无问答。 2.提问的问题偏重于知 识记忆型,平均占提问总量 ■ 的80%以上。 3.提问后,等待回答的 孙 时间过短。 信 4.参与回答的学生过 平 少,多数情况下只一位学生 回答,有时采取全班集体回 答,但过多地使用这种方法, 就不易了解每个学生是否真 正参与学习,而且也不好控 制课堂秩序。 5.学生回答正确后得到 的肯定情况较多,但受到的 鼓励和表扬情况过少。 6.提问质量不高,不能 正确处理学生回答过程中出 现的问题。 可见,研究数学课堂提 问的艺术,提高课堂提问的 水平,对于保证教学质量,具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人经 过了二十多年的中学数学课 堂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出课 堂教学中提问应注意的几个 I口.]题。 1.精心拟题 从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出发,从学生认识过程 的基本规律出发,围绕学习活动而提出问题,以启发 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是组织教学的根本途径,所 以教师如果能够提出针对性的问题,正确引导学生 不断提问,就能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一个 拟得好的问题应具有以下特点: ①问题明白; ②针对教学目标; ③能激发学生思维,集中其注意力; ④符合学生的实际,特别是符合被提问学生的 认识水平; ⑤有启发性,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材料的认识、理 解。 2.注意提问语言的明确性 课堂提问的语言是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某 个限定的知识邻域内。有目的地进行逻辑推理,这 就必须明确、具体、精练,表达清楚,而不能含糊其 词,模棱两可,使学生不知从何答起,这就是提问语 大多数学生感到高不可攀。 例如提出:“怎样用解析法解平面几何题?”这个 问题,就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用精练的语言,准 确概括出答案来;又如提出“这个题目有几种解法?” 这种问题不是一眼就能够看出的,也很难有准确答 数,这都属于违反了提问的量力性原则。 5.要注意面向全体同学提问 课堂提问是要求一个学生回答或由几个学生先 后回答的,但是这种回答的目的,不是针对某个学 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教师向一个学生问, 只有老师倾听回答,作出评价,而其他学生则置身事 外毫不关心,就失去了课堂提问的教学意义,因此要 求做到:提问要面向全体,让全体学生都积极思维, 再让单个学生回答。 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时间,回答任何问题都要 经过思考,问题提出以后,教师应注意观察各类学生 的表现,掌握哪些学生进入思考,哪些还没有“入 境,”哪些已经完成,到一定时间再叫思有所得的学 生回答。 一定要组织全班学生倾听回答,做好修正错误, 补充遗漏或判断正误的准备,使每个人的思维活动 组织在同一思维对象中,教师不应过早地肯定或否 定学生的回答,应引导各种意见的充分发表,让全体 同学热烈的讨论,纠正错误认识,确立正确认识,而 这种讨论,各种意见的自由发表和争论,正是最有针 对性,最有现实和最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 6.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最为宝贵的, 课堂活动组织得好,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对课堂提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处理得不好,就可 能打击、损害这种积极性,能否保护和发扬学生思考 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要坚持这 个原则,就应以表扬为主,要对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 回答作适当的评价,不论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 学生的回答,以激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自 信心。一分为二地分析学生的回答,对答得不对的 学生决不能打击,不能讽刺挖苦,而是尽力挖掘他回 答中的正确的部分,请他补充,或请别人帮助,使得 不正确部分也得到纠正。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显 示出关心和重视的态度,不做与回答无关的事情,如 擦黑板,整理教具,察看其他学生的练习等。当学生 回答有困难时,要用和蔼的态度进行提示,一般不要 摇头表示失望。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是这门艺术中 的精华,它凝聚着教师对知识深刻的理解和对学生 掌握知识、规律的熟练程度,也凝聚着教师热爱学 生,热爱教育事业的一片诚心,学无止境,教无止境, 让我们在教学艺术领域里积极进取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