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肢体语言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

2024-08-01 来源:榕意旅游网


肢体语言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

摘要在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肢体语言的应用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从采访到新闻发言,到新闻节目主持,从电视节目到网络新闻节目,肢体语言一直是新闻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媒体的出现,肢体语言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地发展中。本文通过对肢体语言在新闻传播中各方各面的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得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主持人、新闻记者、新闻发言人等新闻工作者肢体语言应用的现状以及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肢体语言在新闻传播中的未来发展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肢体语言 新闻传播 主持人 新闻记者 发言人

英文摘要The news spread in the proces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application of body language can be said that throughout the. From the interview to the press statement, the news program hosted, from the TV show to the network news program, body language has been indispensable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news, and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the emergence of new media, the application of body language in the news media are constantly developing.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body language in the news spread all the application status, the analysis in the news dissemination process, current situation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host, news reporters, spokesman of news workers body language applic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is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body language in news communication.

关键词 Body language, News spread, News anchor, The news reporter, The

spokesman

创新点通过对肢体语言在新闻传播中各方各面的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得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主持人、新闻记者、新闻发言人等新闻工作者肢体语言应用的现状以及缺点,观点全面,有条理。

肢体语言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

一、 绪论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人们使用的符号可以分为两种:语言和非语言。要说对于非语言符号传播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那个时候的人认为人的美不仅仅停留在身体的表面,更需要举止优雅得体,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气质,不论是站着、坐着还是躺着,都应该展现出美的一面。当然由于当时人们对此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他们对此的关注点还只是停留在外表、仪态、衣着打扮等方面。

二战以后,有关于非语言传播的研究才逐渐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例如心理学界以及教育学界,这一时期有不少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果。 我国对于非语言符号传播的研究起步较晚,到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萌芽,当时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理论成果为后来我国对于非语言传播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国内对于非语言符号传播的研究其实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他们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于跨文化交际以及对非语言传播与教育的关系的研究上。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是百分之七的文字、百分之三十八的声音,剩余的百分之五十五都是肢体语言。我们可以清楚的从这个公式中看到身体语言在信息传

播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当然,不可否认口头语言是新闻传播的手段之一,但在新闻传播中的语言运用中,可以说肢体语言或许比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更有影响力。

肢体语言,指的是身体做出的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动作,传递出某种信息,可以代替口头语言来进行信息交流。说到肢体语言对于情绪的表达,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生活中很多习以为常的的动作的含义。比如鼓掌表示鼓励,搓手表示急躁或者心虚,低头表示心里沮丧或者没有信心,捶胸顿足代表痛苦等等。人们借助各种不同的肢体语言表达不同的情绪,同样,别人也可以借由对肢体语言的了解而辩识出当事人所用的肢体语言所表达的含义。

当我们和别人谈话的时候,有时会不自觉的皱眉,抱着手臂或者翘起二郎腿,当我们做这些动作时,对方可能会注意到,但是我们自己多半是并不自知的。所以,可以看出,肢体语言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大多都是比较隐含的。曾近在看有关犯罪心理学的美剧中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当你说的是真话的时候,身体的状态是放松的,会不自觉地向对方靠近;当你说假话的的时候,肢体活动会明显减少,身体僵硬,但是面部表情反而会怎急啊。虽然只是电视剧里的内容,但是这也是有一定的事实依据的,研究表明,在信息传播中,至少一半的信息都是需要肢体语言来进行传播的。同时,由于肢体语言一般是本人都不自知的,几乎是不能作假的,在现代社会,对于肢体语言传播的信息的研究已经广泛应用于犯罪心理学以及教育学。当然,除此之外,肢体语言在新闻传播中,也起到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 概论

(一) 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就是指由身体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做出某些动作,让他人能够理解,进行信

息交流,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手段。广义的肢体语言是指面部表情以及身体四肢做出的动作表达的意义;狭义而言,肢体语言只包括身体与四肢做出的动作所表达的意义。

(二) 肢体语言的范畴

肢体语言的范畴从广义上来看,大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 语气、语调;

同样的一句话,在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发出后,可以产生不同的意思。用最简单的一个“哦”字来说,如果发第二声,表示的是疑惑的语气;如果发第四声,则表示答应,知道了等。

2. 手势、身体动作;

这是肢体语言的主要内容,也是狭义意义上的肢体语言。

3. 面部表情;

说到面部表情,著名的新闻访谈节目《鲁豫有约》的主持人陈鲁豫在这方面让人印象深刻。她在采访时一般都是采用引导被采访者的方式,在倾听的过程中时而微笑点头,时而大笑,时而眼睛嘴巴张大作惊讶状,使观众也被吸引到节目的内容中。

4. 空间距离。

空间距离指的是一个人在对不同的人交往中会无意识的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身体距离,

如果是较为亲近的人,则空间距离较小;如果是不熟悉的人甚至是陌生人,一般会保持比较大的空间距离,至少在半米以上。

(三) 特点

肢体语言在传播中的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肢体语言的传播具有广泛性。全世界,不同人种,不同地域,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人们的交往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会有肢体语言的运用。

肢体语言的运用局限性:难以表达抽象含义。例如一个人的品质“善良”,用话语说出来也就是两个字,但是用肢体语言却很难表达出来。

肢体语言在不同环境、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意思,简而言之,就是肢体语言的表达具有语境的依赖性。例如在中国,竖起大拇指可以表达“赞同,鼓励,支持”等意思,但是在某些国家,竖起大拇指有“鄙视,看不起”的意思。

三、 在新闻传播中运用的历史

人类在发展进化的过程中,不可否认的,肢体语言是先于口头语言存在的。在人们还没有产生正规的、可以用来相互沟通的口头语言之前,人们是通过打手势、身体做一些动作来进行交流的。随着非语言的发展和研究,同一地区人们的肢体语言的同化和规范化,更产生了一种乐意用于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的规范的肢体语言——哑语。哑语的词汇总共大约有3300个,它可以说是维系了成千上万的聋哑人的生活、交流。英国传播学家莫里斯曾经在世界各个地方进行了为期12年的信息搜集和考察,得出了结论:在全世界范围

内,无论文明的发达与落后,无论是否有地域或者通用语上的不同,有200种左右的手势是全世界通用的。本人的姑姑一家曾经全家去日本旅游,但是他们一家都不通日语,而且也没有请导游,但是他们凭借自己的肢体语言以及连蒙带猜,整个旅途可以说都很顺利。这就可以看出,在口语不通的情况下,肢体语言其实更能有效地传播信息。

除了新闻采访中的肢体语言运用之外,肢体语言在新闻传播其他方面的运用大约可以说是随着电视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1958年5月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在北京成立,但是播出的新闻纪录片是我国最早的电视新闻形态。1960年,北京电视台设定固定节目《北京新闻》。

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总的来说,在20世纪80年代前,国家级电视台一统天下,当时拍摄成本高,时效性也较差。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发的步伐,各省立电视台,中心城市电视台迅速发展起来,稍有规模的电视台都有了定点定时的新闻节目。本人通过在网络上搜寻,可以找到的最早的电视新闻节目是一个叫做《广安史上最早的电视新闻》的一个视频,时间大概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一点,视频中新闻节目的主持人有两个,名字叫做胡可珍、李智勇,这个时候电视新闻节目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视频中可以看到,两位主持人身着同款的正装,手拿稿件,一本正经的进行新闻报道,但是他们的肢体语言显然还是不够的,没有让信息有效的进行传播。首先是眼神,视频中,两位主持人眼神从头到尾都是盯着稿件,没有与摄像机、与电视机前的观众进行有效的眼神交流,显得畏畏缩缩,让人无法集中于他们传播的内容;其次,两位主持人正襟危坐,但是面无表情,与现在的新闻主持人面带笑容相差甚远。考虑到这是当时某一地区的第一次电视新闻报道,肢体语言上的欠缺也是可以理解的。

到了90年代以后,电视新闻节目更加的多样化起来,经济新闻、专题报道、深度报道等等,我国电视新闻事业有了质的飞越。

在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的过程中,肢体语言传播一直是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的存在,对于新闻信息的传播起到了一种补充,取信于观众的作用。

四、 现代肢体语言在新闻中的运用

(一) 主持人

说到肢体语言在现代的新闻传播中的运用,首先可以想到的就是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在电视新闻节目发展初期,主持人跟普通的解说员的作用差不多,如同上面提到过的《广安史上最早的电视新闻》,支持人从头到尾跟观众都没有眼神上的交流,也没有什么肢体语言,只是对着稿子念。但是随着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新闻节目内容更加多样化,也从单一的新闻节目分出了类似于访谈类、民生类、政治类的各种新闻节目,不同的新闻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主持人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作用也越加凸显。发展到现在,主持人可以说是整个节目的主导者,他的语言风格、肢体动作,影响着整个节目的风格、思想和定位。而主持人整个主持过程中,言语对观众的影响其实大约只占百分之七,而肢体语言却在其中占据了百分之五十八的影响力。主持人肢体动作与场下观众的互动,也体现这主持人的魅力,例如在一些访谈节目中,可能场下的观众有时会过于情绪激动,这时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可能就靠着手举起来往下压的一个动作,以及一些安抚性的话语,就让全场安静下来。一个主持人我们在看节目时为什们能够在第一时间确定这是主持人呢?因为主持人有其特殊的坐姿、走姿、表情,能够让观众马上认出其主持人的身份。

《鲁豫有约》是一档访谈类新闻节目,参加节目的可以说是各行各业,包罗万象。可以是一个八九十岁的老头老太太,也可以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可以是一个大富翁,也可以是一个一贫如洗的普通人。但是接受访谈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特别的故事。陈鲁豫就是通过对于这些人的采访,通过对这些与众不同的“故事”

的深入发掘,让观众产生共鸣或启发。当然,访谈节目中,作为主持人的陈鲁豫的肢体语言,例如眼神对视、开口大笑以及撩头发等动作,更是值得借鉴的。在2015年最近的名为《拉着母亲走中国》中,采访的的两兄弟以及他们的母亲,在采访的过程中,首先是整个坐姿,鲁豫是属于比较悠闲的姿态坐在沙发上,还翘着二郎腿,这是给被访者以及观众一个讯息:这个节目是一个比较轻松的访谈节目,希望被访者放轻松;其次是眼神,每当鲁豫要问问题时,她都是面带微笑,眼神与被问的那个人进行交流,同时她的身体也会主动地向被访者那边前倾,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希望得到回答的状态,让被访者有回答的兴致。同时还有手部的动作,在被访者兴致勃勃的讲他的故事的时候,鲁豫右手握拳支着下巴,表现出认真倾听以及思考的神态。在讲到高兴或者好笑的事的时候,鲁豫都是第一个发出笑声的人,随后观众也发出笑声,这是鲁豫作为主持人在带动观众。

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与现状无一不表明电视新闻主持人在新闻传播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由于新闻传播对于社会的发展繁荣以及和谐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发挥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从而让新闻传播有利于社会,是新闻节目成败的关键之一。无论是推崇新闻自由的美国,还是在政府管理下新闻自由的中国,在电视新闻传播中,主持人作为大众的喉舌,其作用都是相当重要的。但是,由于我国的电视新闻事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慢,主持人也需要持续、系统的培养。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电视新闻节目,发展至今,我国的新闻节目主持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与提高,但是不可否认,主持人这一行业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1. 采访能力不足。

与新闻事业发达的美国相比,我国的新闻事业明显还是需要继续积累的。电视新闻主持人方面,首先第一点就是主持人的来源问题。我国的新闻节目主持人,选择上一般都有声音以及外貌的要求,导致我国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大都是播音员出生。而美国著名的新闻

节目主持人,比如罗伯特麦克尼尔以及芭芭拉沃尔克斯,都是专业的记者,并且是在记者这个行业中磨砺了十几甚至几十年的老记者,才登上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宝座。由此,中国的新闻节目主持人从一开始就比美国的新闻节目主持人有了不足之处:采访能力不足。由于没有接受过关于记者采访的专门训练,我国的新闻节目主持人主持水平明显不足,不是面无表情照本读新闻,就是过度夸张拿新闻当乐趣,真正在中国电视新闻主持人中比较出名的也就只有陈鲁豫、白岩松等几人。

2. 气质仪表不足。

作为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其作用相当于一个信息的中介,将信息的传播者和信息的接受者更好地联系起来。因此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形象气质就更为重要,因为人都是视觉动物,对主持人的第一印象对于观众尤为重要。比如你观看一个政治类新闻节目,主持人西装领带,面容整洁,正襟危坐,认真的进行报道,一下子就让观众觉得这些新闻时可信的;如果同样一个政治类的新闻节目,主持人穿的很随意,放松的坐在沙发上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报道,观众就会觉得这个新闻节目不认真、不可信。在的一些主持人,他们也会化妆,会特别定制服装,但是总是没有良好的效果,这是为什么?那是由于本身还没有具备一个主持人应该有的气质,还没有与他所主持的节目的风格融合。或许有人说在现代这种潮流社会,主持人适当地奇装异服也无伤大雅,但是作为新闻类节目的主持人,我认为其着装、仪态需要更加得体,即使没有央视新闻主播的庄重,也访谈类节目如陈鲁豫让人感觉轻松自然。

3. 没有特定的主持风格。

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在经过多年的主持后,都会形成一种特定的主持风格,如陈鲁豫的温馨、崔永元的幽默,他们的衣着、举手投足都带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我国的新闻主持

人大部分都是“千人一面”,就是指跟风。行业中哪个主持人比较出名,就在新闻主持中模仿那位主持人,比如说崔永元,嘴歪是他的“特色”,现在的好多新闻节目主持人都多多少少在模仿崔永元,但是没有一个能够像崔永元一样成功。这是为什么?因为赝品永远无法成为真品。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在做好信息传播工作的同时,还要把握好自身的主持风格,形成独属于自己的特色,这样才有可能成功。

(二) 采访记者

采访记者也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较为重视肢体语言的运用的。例如,采访记者在选择与嘉宾和采访对象相互交流时,应选择适当的位置,并保持适度的距离,离得太远显得生疏,过近又显得唐突;如果主动去握手则表示欢迎,对方如果先伸手要迅速回应,慢了则显得冷漠。

采访记者对肢体语言的运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采访记者本身自己的肢体语言,另一方面是采访记者通过对肢体语言的认识来辨识被采访对象的肢体语言。

采访记者在镜头前进行现场的新闻报道事,除了利用有声音的语言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信息传递渠道就是肢体语言。记者的工作主要是与人打交道,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采访的始终。肢体语言信息的丰富性、表达的多样性为采访记者开辟了一条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在新闻现场,当记者的语言与肢体动作发生冲突时,观众可以从画面中判断出哪个信息更为可信。因此,采访记者除了要保证采访内容的准确外,更要重视肢体语言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例如著名的记者柴静,这个以大胆提问挑战事实真相著称的记者,通过对《新闻调查》多期的观察,可以发现,被采访对象往往都会在镜头中躲闪柴静的眼神,柴静在问出一些尖锐的问题时都会身体微微向前倾,眼神盯着被采访者,使被采访者感觉慌乱,进而越说越错,直到最后无可奈何地说出真相。

新闻采访,新闻记者获取新闻信息的必要过程。作为记者,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极佳的亲和力以及口头表述能力。记者可以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让采访更加顺利,同样,记者可以通过观察被采访者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发出的身体语言,来辨别被访者是否说谎、是否有隐瞒等等。因此,记者在采访中不仅要学会倾听,还要观察被访者的肢体语言,以便综合分析采访对象所传达的全部信息。

身体语言在被采访对象身上的作用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点:

1. 反映被访者态度

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不是所有的被访者都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如何能够看出被访者是否愿意接受采访,除了口头语言,就要观察他的肢体语言了。比如说,在采访过程中,采访对象主动坐在和记者相隔较远的位置,回答问题漫不经心,东张西望,这就表示对方对待采访不是很重视,不是很想接受采访;如果在采访过程中,被访者说话吞吞吐吐,眼神也不敢和记者对视,甚至低头不语,这就可能是被访者感到紧张或者不愿意接受采访的表现;反之,如果被访者刚开始就与记者热情打招呼,频繁与记者进行眼神对视,就表明他有想要接受采访的兴趣。

2. 观察被访者情绪

随着采访的进行,被访者也会展现出不同的情绪。比如在采访中被问到极度不想回答的问题,被访者就会表现出拒绝,这时如果发现有摸鼻子、擦眼睛、抓挠耳朵等动作,就表明被访者可能在撒谎;如果被访者不停地抖腿,吸烟,玩手指,这就表明被访者很焦虑不安。

3. 适应被访者性格特点

不同性格的人在采访中也会有不同的肢体语言。通常表情丰富、动作幅度较大、说话语速较快的人往往性格比较开朗,乐于助人,比较容易接受采访;而面部表情平淡、动作幅度较小,说话声音小的人通常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不善于表达,需要记者耐心引导。

(三) 新闻发言人

新闻发言人,是某些组织机构特定的向记者发布消息、回答记者问题的公关人员。

在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新闻发言人”大众并不觉得陌生,那么作为新闻发言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养呢?大部分人都认为一个专业的新闻发言人至少要具备以下业务素养:政治素养、专业技能、敏捷的思维、一定的公关组织能力。除此之外,人们还认为发言人应当在言行举止、风度仪表、气质形象等方面也应当有较高的要求。

中国的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会议前,总是要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召开是在1983年,至今已经有30多年,两会的新闻发布会有着传递会议信息,向世界介绍中国的重任,新闻发言人们或机智或幽默的发言,几乎每次都会成为记者们追逐的焦点,他们可以说是中国新闻发言人的最高水准。

新闻发言人总是按照既定的内容发布新闻,而且介绍信息、阐述立场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因此,新闻发言人要熟悉自己发布内容的全部情况和有关知识,掌握临场发言的技巧,并具有敏捷的临场反应能力。新闻发言人在掌握说话的技巧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肢体语言表现技巧来对自己传达的内容进行补充、增强。肢体语言在新闻发言人进行发言的过程中主要起到了以下几点作用:

1. 、表现自信

作为新闻发言人,需要向众多的媒体记者传递自己所属机构要传达的信息的同时,还要应对记者突发性的提问,在新闻发布会进行的过程中,新闻发言人首先必须具备的一点就是自信,只有自己自信了才能让记者们以及大众相信。卡耐基说:“你的精神和灵魂会通过你的目光、你的语音和你的神态向外放射。你不冷不热,他们就三心二意;你轻率肤浅,他们就视如儿戏;你出言不逊,他们就对你侧目而视。”。如何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新闻发言人的自信,首要的一点是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可以在眼神的对视中看出与其说话的对方是否自信,作为新闻发言人,在发言过程中,眼神需要目视前方,不能躲躲闪闪,目光不必聚焦于对方脸上某个部位,而是放虚一点,用目光笼罩台下所有人;但在回答记者提问的过程中,更需要与记者的眼睛坦然对视,表现出绝对的自信。

2. 、增强语势的感染力

新闻发言人召开新闻发布会的主要目的在于传递机构信息给记者,让记者以及大众相信所传播的信息。因此,新闻发言人的发言需要具备感染力,使人信服。这个时候,除了言语上的感染,就需要肢体语言加以辅助。

在这一点上明显的国外的新闻发言人可能做的更好一点,由于中国人本身的性格平和内敛,在召开新闻发布会时,新闻发言人一般都是西装领带,表情严肃,手部动作也比较缺乏,更多的是直接拿着稿件念;但是美国作为一个新闻自由的国家,在召开新闻发布会时,明显会更加轻松热闹一些,甚至有时会在一些较为严肃的新闻发布会中由于新闻发言人的玩笑而产生一片笑声,美国的新闻发言人在增加新闻发布会的感染力上面更有一套,他们会用强烈的肢体语言,比如大力挥手等来增强自己的表达效果,在发言中一般也是面带微笑,甚至有时会大笑。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新闻发言人还有进步的空间。

3. 反效果

非语言传播可以分为:一、肢体语言;二、视觉非语言符号;三、听觉非语言符号

在新闻发言人召开记者发布会时,不难看出,肢体语言对于信息传播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但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更应注重肢体语言在新闻发言人进行新闻发言的过程中有无带来不好的影响。例如之前红极一时的“713”铁路追尾事故,在事故发生后,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永平召开记者发布会,对这一事件进行解释,但是王永平在解释中对事故的救援工作有明显的推诿,并且还说出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这样的话,可能他的原意只是想让大众接受他的说法,但是由于他在发言过程中整个肢体语言呈现放松状态,并且面部表情一点也不严肃,没有体现出任何悲伤的情绪,最后还用了幽默的语气说出了那样一句话, 使整个新闻发布会都失败了,同时也让大众对于王永平这个新闻发言人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情绪。由此可以看出,新闻发言人需要正确的使用肢体语言,才会有正面的效果,否者肢体语言体现的内容与新闻发布会内容不相符的话,只会产生反效果。

(四) 网络新闻节目

网络作为新兴的媒体,可以说它的未来具有无限的可能。

说到网络新闻节目,就不得不说《暴走大事件》。暴走大事件是一档由暴走漫画出品的集新闻,综艺,文学,政治,生物于一体的全方位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王尼玛头顶一颗超大头套,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夸张的肢体动作播报事实生活里一些令人吐槽不能的现象,引起网友们的热烈追捧,具有极强的社会讽刺意义。定期在优酷网、AC Fun弹幕视频站和Bilibili弹幕视频站更新。第二季每两周更新一集,第三季改为每周一更。累计总点击量已达到两亿次。为什么这样一档栏目会受到如此多人的关注呢,除了节目形式新颖之外,

今天就主持人特色来分析一下。

一档节目成功与否,主持人占据关键因素,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能够把控全场,让整个节目在她的掌控之下一步一步的进行。同样的,《暴走大事件》的成功也得益于一位优秀的主持人——王尼玛。听这个名字,就让人对他印象深刻,带着抽象表情的白色头套,夸张化的动作,充满了幽默感。

相比较其他知名娱乐节目主持人近乎完美的性格,王尼玛塑造的人物性格可以说是反行其道。在节目中,王尼玛小气,玻璃心,脾气暴躁,容易发怒,吐槽时而精准时而幼稚,而且经常一本正经的说鬼话。但是这样的人物设定却引来更多人的喜爱,让人觉得很接地气。

除了惹人爱的性格,王尼玛本人的主持能力也是不庸置疑的。王尼玛的主持风格多变,对整个节目节凑掌握很好。略微尖锐的口音却带有很强的渲染力和喜感,同时他的肢体语言运用的非常出色,极具表现力。虽然偶尔比较幼稚,但可以说王尼玛是大智若愚的。在节目中,王尼玛讽刺当前的新闻故事、娱乐人物,吐槽犀利情节构思巧妙,让人大笑的同时又能引人深思。而他作为网络公众人物发起了许多号召,传播社会正能量,受到了网友的好评,被戏称开始捡早已丢掉的“节操”。

还有《晓说》,这是高晓松的网络脱口秀节目。《晓说》是一档有特色的网络新闻节目,其中主持人高晓松的肢体语言也有着网络时代新闻节目的特点。比如它的第三期“南城北城看北京”,从开始,主持人高晓松的肢体语言就体现出一种很放松的感觉,比如他是靠在沙发上而不是像正规的新闻主持人一样正襟危坐,偶尔拿一把扇子扇两下,手有时摆来摆去,时而用手指敲击桌面,时而手插在腰上,身体也配合着手势晃动,给人一种是在和朋友聊天的轻松感觉。

除了《暴走大事件》、《晓说》之外,近几年来网络上还有不少类似的网络新闻节目,比如《不吐不快》等等,这些网络新闻节目的成功,都有赖于主持人的特殊的主持风格,而肢体语言,正是体现这种特殊风格的重要渠道。

五、 意义

总体来说,肢体语言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在新闻传播过程中,适度的使用肢体语言,可以增强所传播信息的感染力。身体语言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可以增加新闻信息的可信度。身体语言的运用,还可以用于调节气氛,避免尴尬。

肢体语言在新闻传播中是作为语言的补充而存在的,但同时它又是新闻信息传播不可缺少的重要渠道,在新闻传播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无论是主持人、记者还是新闻发言人,其肢体语言能够带动全场的气氛,对信息的传播有着加强的作用。例如在《杨澜访谈录》中,有一期是采访明星周海媚的,刚一入场,杨澜走进演播室,带来一股自信的气场,她的走姿,她的气质,以及一路上的微笑,让全场掌声一片。在被采访对象周海媚一进场,她就给了周一个拥抱,一下子氛围就轻松下来了;在嘉宾讲到重点时,杨澜第一个鼓掌,然后全场就响起了掌声,在这个节目中,可以说杨澜虽然不是一直站在台上,但是她一直掌控了全场。

其次,肢体语言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更容易渲染气氛,引起共鸣。至今仍记得又一次看《艺术人生》,采访的是一个老太太,主持人朱军在节目的最后呼吁全场一起给她过生日,送上蛋糕,插上蜡烛,许下心愿,然后大家分吃蛋糕,这时候作为电视机前观众的我其实并没有很感动,但是在最后的最后,朱军给了老奶奶一个结结实实的拥抱,而老奶奶激动的留下眼泪的时候,我不可避免的被感动了,这就是肢体语言的作用。

第三,肢体语言能够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帮助双方了解信息的真实性。人,作为最聪明的动物,在学会用口头语言交流后,不可避免的会有谎言的出现。如何辨别他人所说的话是否是真实的,除了拥有切实的证据,对普通大众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由于肢体语言的特点,它本身可能是信息传播者所不自知的,因此很少具有欺骗性,因此,在不确定得到的口头语言信息的真实性时,通过对信息传播者肢体语言的观察来得出信息是否正确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最后,新闻传播中肢体语言虽然不容易大众所注意到,但是它不可或缺。肢体语言作为口头语言的补充,一般是不被信息传播者自知的,同时,作为信息接收者,在接受肢体语言信息传播时,一般与口语相结合,其实信息接收者在接受肢体语言信息时对其也是不一定重视的。但是肢体语言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于新闻信息传播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六、 总结

在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肢体语言的应用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从采访到新闻发言,到新闻节目主持,从电视节目到网络新闻节目,肢体语言一直是新闻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新媒体的出现,肢体语言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地发展中。

肢体语言所代表的是其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经过长期发展约定成俗的意义,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它作为语言符号的一种补充或替代而存在。不同的肢体语言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作为新闻工作者,在理解肢体语言在新闻传播中所表达的意义时,需要将其放入所属的文化环境中理解。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需要了解、熟悉并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肢体语言的含义,以便能够对新闻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肢体语言进行更好地了解。

参考文献

1《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非言语传播》 朱璇,张瑞坤 《新闻爱好者》 2010-03-20

2《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非语言传播》 陈虹 《新闻界》- 2006-10-30

3《电视主持人肢体语言的叙事功能与意义空间》 王宇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

4《传播学原理》 石庆生著安徽大学出版社

5《新闻研究导刊》 2014年17期鲁辉梁红梅网络新闻栏目《新闻哥》探析

6《电视时代》 2010年07期肢体语言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的运用李一凡

7《Non-verbal communication - indispensable complement of oral and written communication》 Razvan Dinica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05.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