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总部经济概述

2022-08-13 来源:榕意旅游网
总部经济研究概述

一、总部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1、内涵

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总部经济理论两手托着两种需求:一种需求是在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满足解决欠发达地区企业发展人才瓶颈的需求;另一种需求是满足中心城市在规模不断扩张过程中,制造业向外迁移而出现“空心化”条件下城市产业接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上述两种需求在总部经济理论框架下得到了很好的满足:一方面,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将总部迁移到中心城市,可以利用中心城市的科技、人才、信息、市场等优势寻求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中心城市通过留下总部、吸引总部聚集带动服务业发展实现城市结构升级、产业转换和功能提升。

2、特点:

一是知识性。企业总部集中了企业价值链中知识含量最高的区段,研发、营销、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属于高度密集的知识性劳动。

二是集约性。企业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则布局产业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取得中心城市服务业发达、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最大限度利用了生产基地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优势,形成产业配套,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

三是层次性。总部经济模式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其产业、功能、规模都各不相同,具有全球总部、地区总部、国内总部以及行政总部、营销总部、研发总部等多种层次,从而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形成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合作。

四是延展性。总部经济形成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经济链条,不但能够实现二产向三产的延展,而且能够实现知识性服务业向一般性服务业的延展。 五是辐射性和共赢性。在总部经济这种模式下,可以通过总部——加工基地链条实现中心城市的信息、技术、人才等区域资源向欠发达的区域辐射,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能力。同时,总部经济模式改变了区域之间对同一产业

1

在企业、项目上“非此即彼”的简单争夺,实现不同资源优势的区域之间通过功能链不同区段的再分工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3、发展阶段与趋势

我国总部经济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担当跨国公司生产制造基地角色,介入全球总部经济链条;第二阶段是在全国范围内通过总部经济模式实现资源再配置;第三阶段是通过在海外布局生产制造基地,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总部经济链条,以取得在全球资源配置中更多的总部经济收益。

二、总部经济类型 1、总部经济的企业类型

从对企业的内涵分析中可以看到,公司总部的凸现是以控制权为纽带的中间性组织形成和发展的结果。总部一般具有战略决策、资源配置、资本经营、业绩管理及外部公关等几个职能。基于公司总部的内涵,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公司总部进行分类。根据总部组织的业务来划分,可以把总部分为经营总部、研发总部、投资总部和行政总部等几个不同类型。

营销总部是指以市场营销为主的职能,进行营销的战略决策、资本经营、营销资源配置、市场业绩管理及外部公关等一系列活动的企业组织结构中的权力单元。研发总部是指以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为主要职能,为全球或地区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进行研发的战略决策、资源配置、业绩管理及外部资源协调等一系列活动的企业组织结构中的权力单元。研发总部与其生产基地、战略伙伴、用户之间借助信息技术等保持紧密协同的合作关系,进行信息沟通,以有效利用和控制外部的知识和技术资源,从而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企业研发总部本质上是企业的创新思想库,依靠专注于不断开发的产品和技术来满足全球市场的需要。行政总部是指控制着企业的战略设计、资源配置、资本经营、业绩管理等活动的企业组织结构中的权力单元。它为属下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等能集中共享的 服务和交流经验、共享成果的重要平台。行政总部往往以战略、市场研究与分析、财务管理、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能,是保障企业正常运营的中枢神经。

根据企业总部控制权纽带控制的主要特征,还可以将总部划分为战略导向型总部、操作导向型总部和资产导向型总部。

2

根据总部管辖的区域范围,可以把总部划分为区域性总部和全球性总部。区域性总部是指有权控制或管理区内的办事处、生产基地、子公司的运作或业务, 无须经常请示其区域以外的母公司,掌管某一地区内人、财、物资源方面的统筹安排以及该地区的战略部署,具备总部一种或多种职能的企业权力单元。区域性总部与地区办事处不同。地区办事处有协调或管理区内的运作或业务的权力,但必须请示区域以外的母公司或地区总部。全球性总部是指制定并实施公司发展战略的经济枢纽部门。它的决策视野覆盖全球,并决定不同部门与区域的资金分配,还要代表公司与其它公司高层进行协商、谈判,与政府部门或组织交涉,与目标市场接触。全球性公司总部基本上都趋向于选择中心大都市,如纽约、东京等世界一线城市。这些大都市甚至是全球经济的地理控制点,或者视为“世界城市”。 2、总部经济空间发展模式

总部经济是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来实现的,从国内外总部经济的发展实践来看,总部经济的载体主要有四种形式:CBD,微型总部园,总部园区,总部小镇。它们之间是一个逐渐过渡和发展的关系,[1z如下图2一3总部经济载体发展。

(1)中央商务区(CBD)

中央商务区(eenrtalbusinessdisrtict,CBD),最初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实质是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就近办理商务、提高效率的需要,通过高度集聚、最优布局在整个城市化当中最大程度地降低产业之间的交易成本。而现代意义上的商务中心区指集中大量金融、保险、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中央商务区往往是国际国内金融机构、跨国公司及专业化服务机构的所在地。l’l目前,CBD在我国的发展己经比较成熟,著名的有北京朝阳CBD、上海陆家嘴CBD。CBD是“总部经济”聚集的一种传统载体。

(2)微型总部园

微型总部园是总部园区的雏形,是CBD向总部园区过渡的一种形态。一般仍处于市中心繁华地带,周边有良好的商务设施和便利的交通。由若干栋低层建筑组成,以独栋出售的形式吸引总部进驻。如北京的置地星座和上海滨江财富广场。

(3)总部园区

3

总部经济依托国外已发展成熟的商务花园(BusinessPark)的规划理念,与自身的交通、绿化等独特资源相结合,同时融合日臻成熟的“总部经济理论”的产物,是商务花园和总部经济的结合体。商务花园(BusinessPkar)是园区对开发地块规划上的定位,而“总部园区”是一种对园区产业功能的定位。总部园区一般座落在城郊结合部,具有园林景观优美、建筑密度低等特征。同时,通过营建大型综合社会项目,包括住宅、商店、学校和休闲场所,实现区域的自给自足。国内典型的有丰台园二期总部基地、张江集电港科技领袖之都等。

(4)总部小镇

总部小镇是将产业中心、商业和服务配套、权利和信息资源与居住人口同步、同方位、按比例分散出城市中心,利用郊区的成本优势,形成总部园区和居住小区良性运转的近郊小镇。或者说,总部小镇其实就是以低密度、低容积、高绿化、花园式办公、生态化生活为特征的“郊外CBD”+郊外住宅小区的结合。在我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都以自然和客观渐进的方式,形成了许多类似总部小镇,如德国法兰克福周围的制造业小镇,美国的好莱坞和我国的汽车城十堰。国内正式提出以总部小镇的方式对中心城郊区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的有北京的通州总部小镇、怀柔总部新城等。

三、总部经济的效益

1、中心城市效益

中心城市总部经济的形成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发展总部经济符合中心城市资源禀赋特点,是中心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来说,总部经济能够为中心城市带来五种效应:

一是“税收贡献效应”,总部对于中心城市的税收贡献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税收贡献,企业无论采取那种组织方式,总部如果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都要向总部所在地方上缴一定的税收;另一方面是企业总部员工的个人税收贡献,在总部工作的高级白领,其丰厚的个人收入,必然要通过个人所得税形式为总部所在区域经济做出贡献。

二是“产业乘数效应”。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聚集必然带动相关服务业,特别

4

是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为企业总部服务的知识型服务业产业链,包括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由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组成的金融服务业,由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由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业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等等。实证研究表明,跨国公司总部向一个区域迁移,会带动几个、甚至是十几个与其有紧密业务关联的知识型服务公司随之迁移。与此同时,总部经济所带动的商务写字楼、房地产等城市投资对中心城市的增长贡献也是很大的。通过总部经济这种“乘数效应”可以扩大一个区域的经济总量,提升第三产业结构水平和区域经济竞争力。 三是“消费带动效应”。总部对于所在区域的消费带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总部的商务活动、研发活动所带来的各种配套消费;第二方面是总部高级白领的个人生活消费,包括住宅、交通、子女教育、健身、购物等等,这种消费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劳动就业效应”。总部经济发展会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智力人才资源,带来大量高智力就业岗位。同时,通过产业乘数效应,带动第三产业,包括知识型服务和一般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五是“社会资本效应”。一个区域聚集了大批的企业总部,说明这个区域的商务环境、综合环境比较优越,无形之中提升了这个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地位,促使这个区域的地产升值。同时,总部经济加速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与聚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互动,加快这个城市的国际化步伐。

基于上述分析,总部经济是我国中心城市产业升级、品位提升的动力引擎,也是政府推进中心城市产业升级的战略选择。 2、周边地区效益

据总部经济理论,欠发达地区如能跻身总部经济价值链的制造基地环节,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企业的产品制造功能可直接带来欠发达地区产业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同时,制造基地的形成还能为欠发达地区带来产业聚集效应和产业乘数效应,从而继续放大区域产业总量。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制造基地的落户,可使所在地的各种经济资源得以迅速激活,加快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

5

二是对就业的影响。一般而言,制造基地所需的普通劳动力要实现本土化,即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这将进一步扩大区域的就业总量。制造基地通过学习培训、技术推广等方式,培育熟练的生产技术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制造基地生产技术的溢出效应及竞争机制,还将推动生产基地人才素质的提升和外地人才向该区域涌入,促使欠发达地区就业结构趋向高级化。

三是对税收的影响。制造基地的企业大部分属于加工制造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或大型企业集团设立的加工制造企业,具有投资规模大、生产资料流动量大、市场交易量大等共性,这类企业创造的利润和税收数额不菲。此外,制造基地一经落户,固定资产的天然弱流动性决定了此类税源大户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四是对消费的带动。制造基地可从4个方面来影响区域消费总量:企业职工的个人生活消费总量,企业集体新增的消费总量,制造基地形成或入驻而新增的社会公共消费总量,制造基地的关联产业及其就业人数的增加带来的区域消费量的提升。

欠发达地区如果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结构升级的机遇,承接其制造基地转移,形成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增强加工配套能力,是区域经济从欠发达走向发达成熟的重要路径。 3、企业效益

通过发展总部经济,把总部放在中心城市,而把生产基地放在欠发达地区,可以为企业带来至少雾中收益:一是低成本获取战略资源,像高素质人才,雄厚资本等;二是提升品牌价值,“区域”品牌价值为企业所用,像宝洁总部大楼,国贸大楼等;三是便捷生产者服务;四是产生总部聚集创新效应,包括观念、管理和技术;五是再配置效益。

四、总部经济发展条件

总部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基于以下三个条件“假设”:一是信息经济较充分发展。网络及通讯技术的普及,使得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和组织成本大大降低,企业有条件实现内部不同组织的空间分离。二是企业在发展中对于战略资源的需求地位上升。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市场竞争加剧,对于战略资源(信息、高级人才、科研成果等)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三是在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不同区域之间,两

6

类资源的禀赋存在差异。在发达的中心城市,战略资源密集,其获取的成本较低;在欠发达地区,常规资源密集,其获取的成本较低。

一个城市发展总部经济需要具备五个方面的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区域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能够使得公司总部以较低的成本进行知识密集性价值活动的创造。

提高城市的人力素质,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该城市创业发展,是该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条件。比如,在过去4年里,香港特区政府用在教育方面的开支比1997年时增加46%,良好的人力资本是香港成为外国公司亚太地区总部和地区办事处首选的至关重要的原因。发展总部经济需要国际化人才和开放式的知识创新氛围。丰富的人力资本和教育资源,可以满足公司总部知识密集型价值创造活动的特定需要。纽约、香港、新加坡以及北京、上海等这些城市良好的区位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有利于吸引大批集团公司总部所需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入驻,这是其发展总部经济具有的优厚条件。 第二个条件是区域要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设施。

比如纽约、香港、新加坡等城市,公司总部在这些城市聚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城市天然的区位条件。这些城市天然的港口,为总部物流提供了便利。另外,便利的交通运输,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也是决定总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便利的交通网络,有利于公司总部与公司内其他分部、子公司、加工基地之间的各种联系,这能够使公司主要决策者与相关人员之间有良好接触,掌握公司运营脉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条件是区域必须具有便捷的信息获取以及良好地同异地沟通的信息通道,同时在基础性资源条件方面能够同附近周边地区形成较大的差异。

便捷的信息、网络可以大大节约公司总部与制造加工基地分离导致的空间成本,进而有力地吸引银行、集团公司总部的落户。如三个全球性城市,即纽约、香港、新加坡集中了数量极多的大跨国公司的总部,这与其便利的信息获取和沟通渠道是密不可分的。与此同时,在基础性资源方面,比如土地、普遍劳动工人等,该区域与其周边地区应形成较大的落差。这样可以增加企业利用区域之间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进行获利,从而促使总部经济在该区域的形成。

第四个条件是区域必须具备良好高效的法律制度环境,具有多元的文化氛

7

围。

发展总部经济,除了城市建设等硬件要达到较高标准,更重要的是在城市管理、文化氛围等软件方面具备良好的素质。发展总部经济要具备适应现代化城市管理的制度。城市决策层要努力营造一流的投资发展环境,使城市的综合营运成本最佳,并不断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法律法规要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增加政府的透明度,为投资商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同时,城市的社会服务体系、市场秩序、通关秩序、诚信体系、社会治安状况、城市文明程度等等也要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发展总部经济要使城市成为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熔炉。宽容的多元文化、多元梦想的城市性格正是一个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必备条件。宽容多元的人文环境可以降低企业空间成本,而语言和文化习惯的相同或相近,有助于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流。

第五个条件是区域应逐步形成围绕总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

与总部经济相适应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应覆盖金融、保险、会展、商贸、航运、物流、旅游、法律、教育培训、中介咨询、公关、电子信息网络等诸多领域。事实上,国际化程度高、对公司总部吸引力强的城市,服务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在70%以上,比如香港,它的服务业比重已达到了82%。高度发达的服务业、连贯性的鼓励竞争制度、完整的服务业发展战略,是提高城市经济效益与经济实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条件之一。

五、总部经济发展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总部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建设

市场机制是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市场在公共服务、外部性等领域会出现失灵,这需要政府发挥不可替代的调节作用。因此,在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政府应该对自身的职能进行准确定位,政府发挥的作用只能是引导而非主导,政府要做的是作好企业竞技的“裁判员”,而非“运动员”,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市场经济正常运行需要政府为企业自由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充分的制度保证,使企业在公平的环境中自由竞争,因此,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对于总部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8

2、完善GDP统计、税收上缴政策,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必要政策支持 在我国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企业总部作为重要的经济资源很容易引起区域之间的争夺。不可否认,这种争夺是市场条件下不同利益主体的正常表现,限定在一定程度内是有益的;但是,从发展总部经济的全局来看,过分的争夺容易造成稀缺经济资源的浪费和经济利益的流失。因此,为了避免这种不良影响,国家应进一步完善GDP统计、税收上缴等制度,避免区域对总部资源的争夺造成的不良影响,实现总部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配置。

3、以总部经济理论构建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实现区域产业和功能的合理分工。

按照总部经济的发展思路,建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将实现总部所在区域、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共赢”的局面。在总部经济模式下,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而形成产业链,总部在中心城市聚集,周边形成制造加工集群,进而将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把各自的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实现双赢,变水平恶性竞争为垂直价值链不同区段上的友好合作。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层面来看,总部经济的思路有助于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西部地区应走出争夺完整项目和企业的误区,根据区域资源优势,主动做产业的制造配套和生产加工,“心甘情愿”地让企业将总部功能布局在东部地区,使企业取得东部与西部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然后经过较长期持续的积累和发展,逐步完善发展环境,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实现共同发展。从对总部资源的争夺看,不同城市应该根据各自的产业比较优势,吸引不同产业类型或者不同功能(管理功能、营运功能、研发功能等)的企业总部入驻,实现由过去单一的产业分工向产业分工和职能分工并重转变。

4、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环境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各国企业之间竞争规则和平台的一致性。我国发展总部经济就必须站在全球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高度,为各跨国公司总部实施其全球竞争与发展战略提供一个统一公平的法律环境,这与WTO规则对我国的要求是一致的。同时也为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与国际企业的对接,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要尽可能在政策、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与国际接轨,对违背WTO规则或与国际惯例存在较大冲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修改和完

9

善。例如逐步取消关税贸易壁垒、取消对外资准入领域的限制,取消对外商投资企业在本地含量、出口比例、外汇平衡和技术转让等方面的强制性要求等。 5、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软硬环境建设

发展总部经济,需要良好的基础设施、优美的城市环境、浓厚的商业文化、开放的市场体系、发达的现代化服务业等等。在这些要素中,政府一般对硬环境建设都很重视,却容易忽视发展总部经济的软环境建设,结果还是很难吸引企业总部入驻,因此,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软、硬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形成完善的、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和信息交流通道;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人才、科研资源的培育和法律制度的建设。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