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探索
论高校教育成本补偿的途径
刘柏霞
(沈阳大学沈阳110041)
关键词:教育成本成本核算成本补偿近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教育成本补偿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深入探讨和研究高教成本补偿的途径,是适应我国高教需求扩张,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
无论是其他国家还是我国,由于其需求的异常使高等教育陷入十分危险的财政境地。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教育的需求异常火爆,不久前,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81%的城市居民认为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60%的人表示,就是举债也要供孩子读书。结果招生规模一扩再扩,仅以近两年为例,1999年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275.45万人,比1998年多招66.95万人,增长24.31%,其中普通本专科招生159.68万人,比上年增加51.32万人,增长15.6%,到2000年,普通学校招生220万人,比1999年多招60.32万人,增长35%,比1998年几乎翻了一番,由于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与此同时政府承担高等院校的费用和能力的削弱,使得高等教育面临十分严重的财政危机。
从国际上看,在许多国家,20世纪80年代高校的在校生数量急剧增长,而财政支撑的实际水平急剧下降,对萎缩的公共资源的竞争是严峻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高等教育注册生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低收入国家8.8%,中等偏下收入国家6.6%,中等偏上收入国家6.2%,高收入国家4.3%。而与之相应的公共高等教育消费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3%、-9.1%、-4.6%、-0.9%。生均公共高等教育消费水平的恶化令人瞠目,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全日制在校生约2.3亿人,占全球接
受教育总人口的20%,规模位居第一,而年度公共教育经费为170亿美元,仅占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总数11500亿美元的1.5%,以占世界1.5%的教育经费支撑占世界20%的教育人口,可谓穷国办大教育。教育理论界普遍认为处于一个稳定良性的财政状态中的高等教育系统,为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即使在扣除了物价上涨等因素的条件下,高等院校的生均成本也应该是递增的趋势。但是大量的事实表明,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生均成本下降的情况。
在我国,近几年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但财政拨款并未随学生人数增长而相应增加,学生人数增长的速度要大大高于财政拨款的增长速度,自然生均教育成本呈下降趋势。一方面是教育经费的捉襟见肘,另一方面是教育消费的持续高涨,此种状况,迫使许多高校不得不寻求其它途径,如纷纷向银行申请贷款,以缓解经费紧张的局面。据不完全调查,就沈阳市各高校而言,大约50%~60%以上的学校申请过银行贷款,若保证生均成本的逐年上升,各高校不得不走此路,依靠借贷保证学校发展所需,有的院校负债几千万元,甚至近亿元,这无疑会加重学校的负担,同时资金成本的压力,也会使学校的发展受阻。生均成本递减,分析其原因可能很复杂,但教育成本最大化的理论却暗示着生均成本的递减完全是高等教育经费不足所致。各高校在此种情况下,只能先保证人员经费的开支,并确保其按国家规定政策增长,在人头费占60%~70%的情况下,确无能力维持高校必要的物资投入水平,办学条件的恶化将严重影响高校的办学质
31
量。长期以来,由于学校经费是通过政府拨款得到的,因而在扩大规模提高层次、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上都受制于这种体制,而且由于其发展高度依赖于国家,养成了教育乃国家专事之业的社会意识,难以发挥社会力量来促进其发展,其结果国家和社会都强调发展高等教育,但国家又不能以足够财力去投资高等教育,而社会又难有机会去资助高校的发展。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严重的经费拮据,甚至是负债运转,教师待遇较低,办学物质条件差,家庭困难学生难以得到有效的财政资助,这些问题的存在,迫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结合我国的国情,我们认为在中国进行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立足点应该主要放在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总额而不是减少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
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途径很多,但市场的规则是谁受益谁承担成本,高校教育成本承担者至少有三方,即学校、学生、政府和社会。政府作为最终受益者,应从投入和政策两个方面补偿高校教育成本,其财政拨款应是主要的补偿途径。从其他国家看财政拨款仍是高校经费来源的主要部分,以美国为例,其公立高等学校的年总经费中,州政府财政拨款占41.7%,联邦政府财政拨款占10.3%,地方政府拨款占3.7%。由此可见,三级政府财政拨款共占公立高校经费的55.7%,财政拨款的主渠道作用显而易见。在我国私立高等教育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财政拨款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坚持,此外,还应采取以下几种补偿成本的办法。
一、学校向学生收取学杂费,并适当提高收费水平
通过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财政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近些年都进行了成本补偿多元化的努力,明确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向学生收取学杂费,提高收费水平是其中主要的做法。如美国1981~1991年间,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学费在公立学校增加了36%,在私立学校增加了53%;在我国,自1995年实行招生并轨后,学费标准一直处于不断增长过程当中,仅是2001年国家相关部门下发文件规定维持2000年的收费标准,否则可能还会上涨,世界银行研究表明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多数财政稳定的公立院校目前可从学生那里获得占总经常性支出15%~25%的收入。32学金教育
二、国家通过立法、制定政策,发展私立高等私立高等院校的发展有助于减轻对公立高等教育的巨大压力,缓解有限的国家财政与无限的对教育的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与公立院校相比,私立院校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学费收入通常占学校经费收入的较大比例。例如,日本公立高等院校的学费是较低的,但却提供了比较好的教学条件,此类大学主要依靠政府财政。但是在高等公立院校就读的学生只占1/4,使得3/4的学生必须进入学费较高条件较差的私立院校,私立院校经费来源的主渠道是学生学费,近年来差距有所缩小,在印尼、南韩等国家情况也是如此。我国借鉴国际经验,近几年开始在公办高校招收民办公助学生,这部分学生的学费标准要高于正常学生一倍甚至一倍多,各高校争取民办指标的积极性很高,缘由在于可以多收学生的学费,以此来弥补成本补偿的不足。
三、政府贴息以贷款方式补充或代替原有的助许多国家已经进行或正在考虑进行改进学生贷款制度的实践。贷款作为对学生的一种资助方式,通过调用学生未来的收入而有可能动员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基于这点认识,各国都在进行尝试,如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贡献项目,美国的国家服务计划等。在我国,为保证公平和有效原则,使家庭贫困者的子弟都能上学,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也对特困生实施助学贷款制度,国家财政对贷款予以50%的贴息,一定程度上确实缓解了高校经费的紧张,也保证了贫困学子不至于因为缴不起学费而辍学,改变了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助学金方式解决经济困难学生学费的做法,克服了其副作用,更能体现社会公平的精神,更大可能地实现机会均等,更符合措施与目标的一致性,更有利于有效地使用公共资源的要求,而且一样能够使经济困难学生摆脱学费负担的压力。但从实践中看,由于有些细节问题考虑不周,如担保、抵押等,银行不愿意承担风险,积极性不高,操作难度较大,获益的学生不多,许多家境困难的学生只能望贷兴叹,也使高校的部分学费收不上来。
四、学校积极创收,以弥补成本补偿的不足高校应利用自身资源的优势,实行产、学、研一体化,通过销售、服务活动及科研合同组织收入,以弥补办学成本补偿的不足。可采取如下措施:
1.合理制定创收分配办法,调动各部门的创收积极性。如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和奖励政策,挖掘学校的办学潜力,鼓励各院、系、部积极兴办各种类型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向单位和个人收取培养费、住宿费,扩大办学收入,为学校取得经济效益。
2.合理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调动广大职工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以取得更多的科研协作、科技转让收入。
3.加强对校办产业的扶持和管理,确保为学校提供稳定的利润,以此作为补充教育事业经费不足的重要来源。
4.采取多种形式,争取社会办学资金。高校应积极主动走出校门,带着知识服务社会,开展多种联合办学形式,利用社会资金办学,既为社会做贡献,又为学校创收。
五、学校、社会互动,广泛开展社会助学,以弥补成本补偿的不足
1.建立集资机构。该机构可单独设置或放在某个部门内。由校级领导负责,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招收一些志愿人员,其主要职责是对外宣传学校、联系校友,帮助各院部申请项目,挖掘可能捐款人等,千方百计地争取各大公司、基金会和个人的捐赠。
2.建立校友会。高校应重视校友会的工作,专设机构,应有专人负责统筹。要建立学校毕业生档案,定期向校友发送校刊,召开座谈会,向校友传达母校信息,使校友时刻关心母校,保持联系,增进感情,是一种重要的投资,一旦机会成熟,校友就会捐更多的钱。
3.实行目标分解。在学校年集资的总目标确定下来后,可将其分解到每个院系。完成或超额完成指标的单位会分配到更多的资金开展新项目,吸引好的知名教授。每年初要召开会议,总结经验,制定下一年的工作计划。
4.积极寻找校董,充分发挥校董的作用。校董要有一定的条件,符合一定条件的人才能担任校董。
5.开展合资、合作办学,吸收社会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
当然,要形成社会捐资助学的氛围,政府的政策鼓励非常重要。如美国对教育的捐赠予以减免税。在我国目前尚没有此类规定。如果采取校企联姻,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后,从工业界获得研究
经费对于学校的经费紧张也将会有所帮助。
六、严格校内财务管理,进行成本核算,降低成本开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弥补成本补偿的不足
在高校财经管理中,应该引入 成本!概念,必须改变以往学校不计成本的做法。在教育投入暂时不可能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节约费用,降低成本,把有效的教育经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和环节,讲求效益,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高校的成本只是管理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在于确定学生培养费用,以便计算和确定收费、收回投资的参考,补偿和补充高校资金不足。
如何进行成本核算尚没有统一说法,但毫无疑问,加强高校财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加强基础管理是其主要措施,具体表现在:
1.要改变现有财会管理体制,划小核算单位,优化财会队伍。进行教育成本核算,首先要改变现有体制,分流现有的财会人员,补充一部分受过专业训练的财会人员上岗,充实、提高会计人员队伍,建立二级核算单位。其次,打破预算会计传统的记帐方法,按照现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引进企业记帐方法及核算方式,设定 人才成本!明细帐。同时,根据与国际会计业务接轨的要求,组织财会人员重新学习,短期培训,不断提高财会队伍的业务能力和学识水平。
2.加强基础管理,建立各种原始记录。实行教育成本的核算,必须从基础工作抓起。教育成本的构成要依据大量真实、准确的会计资料,而这些会计资料要来源于各个方面的原始记录,这些原始记录又需要各院部、各单位、各班级甚至个人认真填写。这是核算教育成本的重要原始凭证。若记录不完善,手续不健全,就会出现数据不真实,帐证不符合的现象,直接影响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做好大量的基础工作是确保成本核算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
我们相信,高等教育成本补偿问题会随着教育成本核算的实施而得到解决。高等教育的成本只有在得到足额补偿后,学校的发展才会有后劲,也才能为社会未来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教育成本补偿途径较多,各校有其自身的特点,应结合自身优势,多渠道筹资,开源节流,才能使学校处于良性发展之中。
(责任编辑:王少媛;责任校对:杨玉)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