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父母好家教要传递正能量
今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推出一个特别节目:“家风是什么?说说您的家风和家规”。街头采访的问题是:你的家风家规是什么?节目引发了大家的关注,无论男女老幼广泛参与讨论,众说纷纭,那些语言简朴却道理深远的家风,都在传递着一份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许。
在节目一开始,同样也激起了我和家人的兴趣,并持续关注着这档节目。我用心聆听了中国人用最朴实的语言、最真实的感受讲述自己的家风。每个小家庭都有着不同的家风、家规,这些家风家规看似不同,其实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其目的就是教育自己家庭的后代,做一个遵守社会公德,对社会有用的人。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事方法;家规,是每个家庭设定的对全体成员都具有约束力的不成文规矩。一言以概之,家风家规又称家训,一般指一个家族传承恒久不变的精神规则。其侧重于对整个家族成员修身持家、自省自励的影响。可以说家训是中华民族传承文明的缩影,一些古代著名家族的家训曾一度引领中国一些家族的辉煌历史,如《诫子书》、《颜氏家训》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应念物力维艰”;“业精于勤荒于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哲理名言许多都是出自一些著名家训。
毋庸置疑,家风家规一直都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风家规不仅仅是培育了自家的后代成为有用之才,更是在弘扬社会风气、传递社会正能量,推动社会的进步。春节是最能体现我国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在这样的时间里播出这样的节目,正是从小处着手,从家庭角度启发大家,引导大家对于这些家风家训中的爱国、尊师、感恩、孝道等传统美德不断传承、发扬下去,很有教育意义。
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他结合自己从小学的家庭教育和切身经历,写了一本《颜氏家训》(这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主要用于教导子孙,他提出以下一些家教原则:一是“固须早教”。他主张从十月怀胎开始,母亲就应用优美的声音陶冶自己,用礼仪支配自己的言行。孩子生下后,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就要加以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免得养成坏习惯再去纠正;二是“威严有慈”。颜之推认为父母在教育子女时,要做到威严和慈爱相结合,过于严厉,孩子不会敬孝,过于宠爱子女会不听话;三是以身作则建立良好家风。颜之推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由父兄言传身教很重要,上梁不正,下梁必歪:四是重视环境熏陶。颜之推认为人在幼小时,思想未定型,可塑性很强,周围人的言行举止,对他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让孩子选择良好的朋友交往。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这样写道:“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正所谓“家有家规”,不少家庭会制订各种各样的家规,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它不是像学校一样是刻意规定的、写在纸上、贴挂在墙上的规章制度,而是靠家庭生活的规律和节奏,以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回想小的时候,家里虽没有白纸黑字用以明示的家规,但父母对子女定的规矩还挺多的,都是些简单做人的道理,比如:要养成早起的好习惯,起来后要折叠被子,打扫屋里屋外卫生;做完作业要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吃饭的时候不要言语,筷子不要在菜碗里翻拣,饭要吃干净,不能有剩余的饭粒;不要轻易与人发生争吵,与人发生误会尽可能让人一些;做人要踏实本分,做事要尽心尽力等等。当时,父母这样要求自己,我们也就这样照着做了。事实证明,我们的坚持是对的,才让我们有受用不尽的财富。
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会烙有家风的印记,父母有责任让成长中的孩子知道,在社会生活中,什么行为容易被人接受,什么行为不被人接受。给孩子制订适当的规矩是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诚实懂礼的最好保证。例如,父母可以用看书、写作、听音乐等好的习惯来影响孩子。孩子耳濡目染,可以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另外,无论父母做什么工作,都应该热爱学习,崇尚知识,让家庭充满学习气氛。孩子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也会变得知书达理。
我想,无论是家风还是家规,都是每个家庭传承下来的文化积淀,不管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家风家规是古人智慧和习俗流传至今的传统美德和风俗,可以应用于工作、生活、做人、做事等方方面面。为了孩子,我们应该早日树立起责任感,根据家族特色制订出彰显德育传承正能量范本作用的家风家规。让我们把所信仰的哪些真善美,所坚守的那些道德,所珍爱的那些传统,一代一代发扬传承下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