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注意:
1.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
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 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填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否则不计分。) 1.“禹铸九鼎”“禹开九州”是上古时候的传说,它们实际上反映了( )
A.禅让制的结束 B.商王朝的发展 C.西周的强盛 D.夏朝的建立
2.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3.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 4.不属于受封诸侯王义务的是( )
A.镇守疆土,以蕃屏周 B.征派赋役,管理人民 C.朝觐述职,效忠朝廷 D.互相征战,开拓疆土
5.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有“同祖同宗”、“认祖归宗”、“寻根问祖”、“叶落归根”等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下列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
A.夏,王位世袭制 B.周,分封制 C.周,宗法制 D.唐,科举制
6.下列制度中,对我国社会人际关系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 A.礼乐制 B. 分封制 C.宗法制 D.三公九卿制
7.2007年12月,在台湾慈湖蒋介石陵寝将要关闭之际,蒋介石孙媳蒋方智怡首度明确表示,将会遵照蒋经国遗愿,将两蒋(蒋介石、蒋经国)遗体移到浙江奉化安葬,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蒋方智怡的这种文化情结源于( )
A.父系氏族后期 B.夏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8.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千米)、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千米)、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千米)、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千米)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第1页
D.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9.“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周朝政治的本质特点之一是( )
A.神权政治 B.分权政治 C.族权政治 D.官僚政治
10.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道:“制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 )
A.皇权专制与分封制 B.世袭制与中央集权制 C.皇帝制度与世袭制 D.宗法制与郡县制
11.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12.《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 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13.封泥是将稠泥浆贴在捆好书绳的简策的锁口处,在其尚存软性的似干非干之时,用刻好的印章在封泥上盖印(压印),从而留印迹于封泥之上。综合上图秦印封泥及所学知识,正确的有( ) ①秦朝设立丞相制度
②秦印封泥中的文字是小篆 ③秦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④秦朝廷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4.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15.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福建地域上主要有闽中郡,当时福州属闽中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②郡守是闽中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③闽中郡有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 ④福州是闽中郡郡守的封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16.下面两幅图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别是
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B.分封制、郡县制
C.郡县制、行省制 D.分封制、行省制 17.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第2页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8.“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钱穆《国史新论》)文中“委员制”指当时的( )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19.唐朝“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三省分工彼此制约和监督,其长官都是宰相 B.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C.三省相互配合加强了相权,削弱了皇权的独尊地位 D.三省把相权分割为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三部分
20.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一批人才补充官僚机构,这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 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21.元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随着统治区域的扩大,设立了不少行中书省,以代表中书省在地方上行使职权,1287年,忽必烈在全国范围内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行省制一直沿用至今。这一制度实质是继承和发展了(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22. “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 C.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 D.有力地防止了权威被颠覆 23.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萧功秦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在平民与精英之间以及在社会精英的三大主要阶层(地主、士绅和官僚)之间,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就传统官僚专制社会所具有的社会流动程度而言,中国可以说是人类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具阶层开放性结构的社会。”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的主要因素是( )
A.卖官鬻爵 B.土地自由买卖 C.科举取士 D.农民起义改朝换代
24.史载:“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这一状况发生在( ) A.西周成王时期 B.西汉高祖时期 C.唐代玄宗时期 D.北宋太祖时期
25.元朝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从其布局特点可以判断元统治者的用意主要在于( )
A.扩大地方行政管理范围及权限 B.促进各地区间的经济平衡发展 C.防范地方割据以巩固中央集权 D.南北纵向分区有利于民族融合
26.有人说:“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做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这里的“阁臣”是指( ) A.秦朝的三公 B.唐代三省长官 C.明代大学士 D.清朝军机大臣
27.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善隐然执政之府矣。”有学者认为此观点用于评价军机处欠妥,最恰当的理由是( )
A.军机大臣只掌握军权 B.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C.军机处是处理西北军务的机构 D.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 28.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终明之世,内阁从制度意义上讲仍然不是宰相,它在编制上一直是临时的,成员严格上也都有自己的本职,入阁只是一种兼职。而且六部作为执行机关在体制上并不隶属于内阁,内阁领导他们,事实上没有法理上的依据,所以内阁和六部经常会出现摩擦。”材料表明( ) A.内阁职务虚设,没有任何特权 B.内阁等同宰相,可以统领六部 C.内阁、六部平行,实现权力制约 D.内阁权大位显,却无法理依据
第3页
29. “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公元1445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 ) A.确立三公 B.建立三省制 C.废除丞相制 D.设立军机处
30. “(本朝)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
A.由满汉高级官员组成 B.是制约君权的重要机构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有权裁决国家军政大事 31.下列有关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秦朝的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元朝的行省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明朝的内阁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 32.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33.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 岂非理而能然哉?……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作者赞赏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4.明朝的“三司”与汉代的“三公” ①都分管行政、军政和监察 ②行政级别相同 ③权力大小不同 ④
都直接听命于皇帝 ( ) A.①② .②③ C.①③ D.②④
35.明太祖和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最相似的是( ) A.设立由皇帝控制的特务机构 B.对中央中枢机构的改革
C.改变地方行政机构,分散其权力 D.选拔官吏办法改变,实行八股取士。 36.科举制实行的作用不包括( )
A.有利于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步入仕途 B.有利于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C.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7.某史籍载:“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据所学知识可断定该记载出自( ) A.《史记》 B.《后汉书》 C.《旧唐书》 D.《宋史》
38.“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B.实行更戍法
C.设置转运使 D.派遣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39.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梭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
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宋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40.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
第4页
A.强干弱枝是政治改革之魂 B.加强君权是政治变革之重 C.提高行政效率是改革之本 D.弥合君相矛盾是稳定之基
第Ⅱ卷
二.材料题(两大题,共40分,其中41题20分,42题20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的指定区域.) 41.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幅图
图一 图二
图三
请回答:
(1)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3分)
(2)图二、图三所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沿革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4分)
(3)上述三种制度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13分)
第5页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材料三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4分)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4分)
第6页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4分)
扶沟高中2013-2014学年度上期第一次考试高一
历史参考答案
41.
(1)分封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3分) (2)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4分)
第7页
13.答案:(1)依据: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4分) 特点:自下而上推荐人才。(2分)
第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