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上好一节小学科学实验课

2021-02-17 来源:榕意旅游网


如何上好一节小学科学实验课

【摘要】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上好每一节科学实验课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实验课应该做到:课前充分准备,课中关注细节,根据学生特点做实验记录,课后认真反思,这样的科学实验课才是有效地科学探究。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充分准备 关注细节 实验记录 课后反思 开放性

【正文】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一门课程,培养科学素养必须引导孩子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小学科学课每课几乎都会由一个或几个小实验组成,因此上好一节科学实验课是每位科学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可是,现在的实验课却往往是这种现状:老师讲了实验方法,实验器材发下去,学生兴致勃勃的做实验,有的玩玩这个实验器材,有的试试那个实验用品,最后问问学生做了什么实验?有什么结论?居然文不对题,甚至哑口无言。这样的科学课看起来很热闹,却只能说太流于形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如何上好一节小学科学实验课呢?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介绍一些经验和体会,望各位同行不吝赐教。

一课前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之战 什么是课前准备?实验课前要准备什么?

一般的习惯是要准备上课的教案,实验器材,教学课件。下面我

就这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教案是备课的一部分,那么备课就是写教案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了解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他们的学习习惯,这才是上好一节实验课的首要条件。小学实验课在我县是三年级开始开设的,在此之前孩子们没有接触过实验课,对于实验是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如何做实验,仅仅分发实验器材就让人绞尽脑汁,一节课往往不会是由单一的一个实验组成,一般都要准备好几个实验的材料,一股脑的发下去孩子们东看看,西摸摸,还没开始做实验,他们已经玩的不亦说乎了,一个一个的发又过于浪费时间,所以我觉得要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四人,选一个有责任心学生做小组长,把一节课的全部实验器材发给他,按照实验的进程一件一件的从实验筐中取出,完成一个实验就收纳这次的实验用品,下一个实验再取出相应的实验用品。这样实验课就不会出现学生把实验材料当玩具的状态了。

实验器材的准备是科学教师最头疼的的一件事了,实验器材不仅多,而且杂,有的仪器室根本没有,有的是易耗品难以补充,我采用的方法是发挥集体的力量。在科学课后留3-5分钟进行课前预习,师生共同研究下一课需要准备什么实验材料,可以让学生准备的由科学小组长分配给各组员进行准备,剩下的材料由教师准备。材料是自己准备的,学生会更乐于把材料用到实验探究中去,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实验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在制作小开关这个活动中,大家一起讨论,都觉得制作小开关底座的小木板不好找,有

学生提出是不是可以用塑料泡沫代替小木板,我觉得这个提议非常可行,最后在实际的操作中也证明了这位同学的建议是切实可行的,塑料泡沫不仅易于切割,更是一种变废为宝的好方法。

教学课件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在很多教师的课堂里,它似乎都是重头戏,可是我却认为在科学课堂上课件不能用的太多太滥。我曾经见过一位科学教师用FLASH做过一个用磁铁的南极吸引磁铁的北极来证明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演示课件,这个方法值得商榷。用真正的磁铁来做这个演示不是更好吗?教师不能为了做课件而做课件,实验课课件应该注重实效性。实验课课件只要包括实验课题,实验要求:低年级要有实验步骤就足矣了。

二课中关注细节,使探究活动更有效

实验课中我们不能保证每个科学小组的实验都能成功,但是却要要求每个孩子都能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细节,关注实验,必须了解实验,在上课前教师一定要先做实验,这样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做实验。

例如《哪些物品中有空气》这个实验,实验器材有大烧杯,镊子;实验材料有海绵,土块,粉笔,碎砖块;实验步骤是用镊子把实验材料依次放入装有水的大烧杯中,有气泡产生说明这个物品中有空气,反之则没有空气。在自己实验时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海绵,如果把海绵放入水中,海绵会浮在水面慢慢吸水,根本就看不到气泡;其次是土块,如果土块是湿的也不会有气泡产生;最后是碎砖块,如果先放入碎砖块,砖块会把水染红,后面的观察根本无法进行。基于

这几点对实验细节做了如下改进,海绵要用镊子直接摁入水中;土块在实验前一定要晒干;用不会染色的瓦块代替碎砖块。最后实验进行的相当成功,很多孩子看到他们认为没有空气的土块,瓦片放入水中有气泡产生时,发出了兴奋的叫声。如果教师没有课前先做实验,这节实验课是不会进行的如此顺利的。

三做好实验记录,提高科学素养

做实验必须要填写实验报告单,传统的实验报告往往由日期,小组成员,记录员,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组成。前面的四项小学生都能完成,后面的两项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所以小学生的实验报告称之为实验记录更为贴切些,要依据学生的特点进行

小学中年级观察实验较多,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记录,实验现象说起来很容易,写下来对才开始学习写作的小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难点,他们往往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想法,所以在实验报告中可以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进行记录,例如在“感受空气”这个试验中,有学生发现用扇子扇女生的头发,头发会飘起来,用图画的形式记录寥寥几笔就既准确又生动的展现了孩子们的发现,如果用文字记录,就不会这样直观了。

小学高年级实验课要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试验计划—实验—实验结论”这个程序进行,那么实验记录也应该有所不同,高年级应该注重猜想与假设,实验步骤,实验结论的填写,有的课程甚至可以加上“我的新发现”,以便课后进行拓展。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这一科学记录的过程,不正是科学精神的一种体现吗?

四课后注重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窄的经验,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影响。”上完一节课必须进行课后反思,科学课也是如此,对好的经验应该完善发扬,对课堂中存在的不足要想办法应对,使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完美。

在“寻找空气,感受空气”这个三年级的学生试验中,我把寻找空气的材料扇子,保鲜袋,气球,吸管,牙签,一股脑的发给了学生,学生年龄太小,好奇心太强,拿到实验材料后兴奋极了,玩的玩气球,扇的扇扇子,看起来热闹极了。最后在汇报交流时,有的学生居然不知道发材料的目的是什么?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觉得给低年级学生太多的实验材料是不可行的,会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如果能让他们专注于一种材料,会不会使探究更有效呢?于是第二节课,我改变了试验方法,给每个科学小组准备不同的一种或两种材料,少量的实验材料果然起效了,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的小组发现吹气球可以找到体内的空气,放气球中的气体,可以听到空气的声音:有的小组发现用保鲜袋在教室里兜一兜就可以寻找到空气,用牙签戳一戳放入水槽中可以看到气泡:有的小组发现把吸管放在水槽中吹,可以直接看到空气,就是那些气泡…….同样的实验材料,只是改变了发放的方式就产生了如此不同的效果,教学反思不能不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

小学科学课更具有开放性,学生经过一节课是不能把课堂上的

问题都解决完的,解释清楚地,因此我们还要注重学生的课后延展,让他们带着问题下课,在下课后,在家庭,在社会,在网络,在图书中去了解科学的奥秘。只有做到以上几个方面,才能给学生呈现一节优质的科学课,教师才能切实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得到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小学新课程标准》

《学程设计——教师课程开发指南》

作者 波斯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