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陕西小城镇建设的着力点
2020-10-12
来源:榕意旅游网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陕西小城镇建设的着力点 西告 经 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陕西小城镇建设的着力点 姚蓉 710061)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经济研究所 陕西西安【摘要】文章概述了陕西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小城镇发展的限制因素,提出陕西小城镇建设的着力点:制定小城镇发展规 划,实现科学发展;推进创新发展,聚集城镇发展要素;培育城镇特色产业体系,蓄积城镇发展动力;创新城镇管理模式,提升城镇管理能力. 推进陕西新型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陕西;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能够就地就近聚集人口、吸纳就业,是统筹城乡的重要 态环境问题。陕南地区是全省山洪和地质灾害群发区,同时又是南 关节点。目前陕西省整体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但小城镇整体 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小城镇在产业发展方面受到较大限制。陕北榆 发展缓慢,不利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如何从陕西省情出发,建设 林是油、气、煤富集区,能源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大。目前,榆林市 小城镇是陕西城镇化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 矿区负效应日益凸显,塌陷采空区面积不断扩大。至2010年末,全 一、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随人口向 城镇转移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全方位的变化过程,体现在经济结构、 通常用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即城镇化率来表示。 市境内因采矿形成的采空区面积约为501平方公里,塌陷区面积为 117平万公里,采空塌陷直接损毁房屋5158间,影响房屋2420间; 损毁的水浇地、旱地、林草地等共8405公顷;因煤炭资源开发已造 三、陕西小城镇建设的着力点 城乡结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等方面的调整。城镇化水平的高低 成了4条地表径流断流,340多个泉眼干涸。 新型城镇化是与我国传统城镇化比较而言的,在城镇化的目 1、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实现科学发展 的、政策取向、发展方式、推进力量、城镇布局等方面有根本不同,由 长期以来,小城镇建设规划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如在产业发 原来的不可持续的城镇化走向可持续的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 展、城镇格局、城镇文化品牌等方面缺乏科学的规划。在新型城镇 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化背景下,小城镇建设须坚持规划先行,依据国家和省、市相关政 二、陕西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限制因素 策,先规划后建设,以科学规划为龙头。规划要紧紧围绕提高城镇 1、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要求加快城镇化步伐 化质量,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体现出小 目前陕西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1978 城镇在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文化传承、服务管 年至1995年18年间陕西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46个百分点,“九五” 理、“四化”融合等方面的要求,走以人为本、集约紧凑、绿色低碳、 以来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上下,城镇化进程明显 ̄30'IR。2013年全 四化同步的道路,重视城镇整体质量的提高和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 省城镇化水平达51.3l%,人均GDP近7000美元,各地币城镇化水 保护,塑造、培育特色城镇。城镇规划一旦获得批准,就必须按规划 平均超过30%,整体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陕 实施,不得随意更改,确保规划的权威l性。 西省计划推进600万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根据人口转移的 2、推进创新发展,聚集城镇发展要素 趋势及加快县域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测算,转移人口的60%即360万 由于陕西小城镇整体发展相对滞后,在小城镇建设中面临“人 人将要进入县域小城镇,即平均每年转移72万人。 到哪里去、土地怎么用、钱从哪里来、布局如何优化、管理如何科学” 2、小城镇发展相对滞后 等难题。因此,地方政府应在政策允许的框架内,破除束缚小城镇 小城镇是区域城镇体系的一个节点和基础层次,小城镇体系是 发展的旧条令,推进创新发展,聚集小城镇发展所需的土地、资金、 由县城、县城以外的建制镇(中心镇、一般镇)及集镇共同构成。 人力资本等。如按照自愿、分类、有序原则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 目前,陕西大部分县域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优势产业支撑,县城建 城镇,以重点示范镇和文化旅游名镇为载体推动群众就近就地转移 设相对滞后,城市功能不完善,带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有限,中小城镇 等途径解决户籍这个关键的问题。其次,要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 数量少、层次低,转移农业人员的作用不明显。2010年,陕西省接近 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 80%的县城建成区面积不足1 O平方公里,70%以上的建制镇建成 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为城镇化发展赢得更多发展空 区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2005年至2009年期间,全省新增城镇人 间。同时,必须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加快 口294万人,8O个县的918个建制镇共增加19l万人,仅占全省新 财税体制改萆,给予地方政府相应的经费支持,发挥政府在城镇建 增城镇人口的65%,而十三个设市城市新增城镇人口103万,占了 设中的导向性作用,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 新增城镇人口的35%。 机制,放宽市场准入,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 3、小城镇产业基础薄弱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公用设施投资运营。 陕西省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城镇化任务重。 3、培育城镇特色产业体系,蓄积城镇发展动力 如陕南是全省最大的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人口占全省近40%,三市 产业特别是非农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陕西 面积、人口分别占全省的34%和24%,而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 在小城镇建设中,要结合区域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找准产业定 仅占全省的11%和2.38%左右。全省多数县域产业结构单一,产 位,发展现代农业和非农产业,打造以特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为特点 业链条短,农业现代化水平低,非农产业发育不足,县域城镇化水平 的城镇产业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积聚发展要素、 提升滞缓。全省918个建制镇中只有160多个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 拉长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产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 且已形成的特色产业因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而对县域经济带动效应 现可持续发展。通过产城融合,推动产业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在 不强。另一方面,县域产业园区建设起步晚,建设条件差距较大,对 小城镇建设中,要整理、发掘乡土文化资源,传承、保护优秀的民间 县域城镇化的推动力尚未显现。 文化资源,打造城镇文化品牌,建设特色小镇。 4、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地位突出 4、创新城镇管理模式,提升城镇管理能力 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推进,传统的城镇管理理念和手段已不能适 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区,关中、陕南、陕北都存在程度不等的生 应城镇发展的需要,必须创新城镇管理模式,整合各(下转第11页) 一陕西生态地位突出,南为秦岭秦巴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北 16一 《新西部》2015.03期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探悉 励制度,提高公共体育服务建设项目的发展地位和优势,将其摆在 与经济建设、民生发展同等的地位上。在政府、社会积极协调的环 运动组织等参与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发展中来,共同完善体制改 【参考文献】 和谐社会建设 [1]郝利玲,方新普,刘玉.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分析与 [2] 汤际澜,徐坚,郭权.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 境下,鼓励体育管理部门、体育非盈利组织、公共管理者、民间体育 发展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4.29(04)146—15O. 革,使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特质,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模式选择和路径探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关注制度的“进展”与“发展”。在市场化、社会化的经 2010.11(05)810—814. 济环境中,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创建的制度势必会受到管理渠道的 [3]汤际澜,张晓光,杨杰.国外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理论 限制和制约。为此,要想让公共体育服务社会供给与我国政治、文 研究与实践经验[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l2.11(06)64l-646. 化、经济、法律等条件相契合,就应拓宽制度的管理渠道。~方面, [4]高奎亭.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 结合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发展水平,提出相应的供给路径,构 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03)l10—121. 建以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实现体系,吸纳更多服务元素进 [5]郅伟勇,范志毅,董新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研究 入到管理渠道中来,为未来发展提供便利服务;另一方面,在“进展” [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10)1O2一l12. 中探究“发展”问题,应加强对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改革、创新方 E6]郇昌店,肖林鹏.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初探[J].体育文 面的考核、总结、评价工作,做到早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认真弥 化导刊,2008.11(02)129—131. 补不足。 总之,通过对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对策进行系统分 [7]范宏伟,靳厚忠,秦椿林,刘晚玲.中国都市公共体育服务 均等化发展的实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1o(09)l12一 l16. 析可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事业已积累了许多重要 成果。未来,政府、企业、公民都应为公共体育服务事业贡献一份力 [8]浦义俊,宋惠娟,邰崇禧.善治视阈下公共体育服务均等 量,以帮助其早日实现完整的、科学的、高效的“均等化”。 化路径选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Ol1.29(1o)116-l1o. (上接第6页)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 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作者简介】 周小青(1989一)女,贵州盘县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研 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工作. [2] 王凤仙.反抗与妥协——家庭暴力受害者个案研究[J] 妇女研究论丛,200l(5). 董红(1972一)女,陕西人,博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 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农业法、社会工作等,本文通讯作者。 [3] 林崇德.管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 童敏.个案工作理论的基础[J].中国社会工作 l998(6). (上接第9页) 极承担自己该承担的义务。口 低碳社区呼03:t氏碳生活方式,低碳消 费是低碳生活的核心内容。居民要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如节约用 【参考文献】 [1儿3] 谢更放.城市低碳社区规划的理论构架与实施策略 水用电,选择低碳出行万式,拒绝应用一次性制品等,不仅保护了环 研究[D].长安科技大学,2011. [2] 陈建国.我国绿色社区建设研究[D].清华大学,2004. 境,也有利于节省生活花费。居民要自觉把低碳理念变成一种生活 方式,把低碳消费和低碳文化作为一种时尚追求。 处在社会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环境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环 境保护更为紧迫。低碳社区建设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自觉实践,是城 完整的低碳社区参与机制,才能建设出环境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上接第14页) 【作者简介】 孙 菲(1987一)女,山东枣庄人,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 市全新的发展趋向,需要政府、居民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建立 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比较固定,清除生活污水选用的芦苇、美人焦、香蒲三种水生植物都 用进展[J].水资源保护,20l1.02.8O一86. [3]郭鑫,张列宇,席北斗,刘云,李晓光.高氨氮浓度下湿地 是非常美观的,具有欣赏性。经过实验证明,生活污水经过芦苇、美 人焦、香蒲三种水生植物处理后,水质较好,可以循环利用,并可以 植物筛选及脱氮效果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 1.05.993— 产生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常玉华,郭健.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应用研究[J]. 能源环境保护,20l2.06.36—38、26. 1000. [4]张洪刚,洪剑明.人工湿地中植物的作用[J].湿地科学, 2006.02.】46一】54. 【作者简介】 [2]董贝,刘杨,杨平.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研究与应 (上接第16页) 吴利燕(1973.03一)女,温州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类管理资源,破解公共服务死角、市政管理失序等问题。各币、县要 城落户的农民享有与市民均等和便利的公共服务,实现安居乐业。 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推进数字化管理的 实施,逐步将数字化网格终端延伸到街道、社区,实现城镇管理重心 【作者简介】 下移。在城镇管理服务方面,坚持民生优先,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 姚蓉(1968一)女,四川成都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经 体系建设,切实改善就业服务和就业环境,健全住房保障体系,让进 济研究所副教授,博士,从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新西部》2015.03期 一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