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自然辩证法总结

2023-09-25 来源:榕意旅游网


绪论

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

研究对象:1自然界2. 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3. 科学技术

学科内容:1.自然界的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2. 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3. 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学科性质:属于哲学学科,二级学科,介于纯哲学理论与科学之间,主要以探讨科学思想理论的哲学层面为目的。

2、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

学习的必要性:近年来,在我国一些迷信、愚昧活动日益泛滥,伪科学、伪科学活动频频发生。再者,20世纪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一方面导致了许多积极结果,实现着人们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于社会的理想;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未曾预料的消极后果引起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以上都说明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自然辩证法是当务之急。

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自然辩证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学习自然辩证法是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重要保证。

学习的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掌握辩证唯物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观及其内在的联系,又要注意结合自身的思想情况、专业内容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社会实践的需要进行学习。

第一章 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1、 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1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 2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 具有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

2、 为什么会形成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的特点是什么?

资产阶级革命引发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同宗教神学的斗争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形成原因:首先,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与生产力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其次,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还受自然科学分门别类研究方法的影响。 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

3、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为什么是历史的必然?这种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近代自然科学后期的理论综合:自然科学所取得的一个又一个重大成就,在各个领域向形而上学自然观发起了进攻,也为唯物辩证法自然观的创立准备了条件。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 德国医生迈尔论述了能量守恒原理,德国的施莱登提出细胞是一切动物的基本单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物学革命,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唯物辩证自然观的产生奠定了科学基石。

自然观的基本特点: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即运动的 变化的 发展的

第二章 物质系统的自然界

1、为什么自然界是物质的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尽管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但不同形态的物质客体又具有统一性。 1.自然界万物在化学元素上具有统一性 2.自然界物质形态在基本粒子上具有统一性 3.自

然界各种物质形态之间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方面具有统一性。4.实物和场这两种基本物质形态,尽管具有不同的特性,但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系统性?

1、自然界系统的普遍性

系统和非系统,是自然物的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所谓系统是包含相互作用着的若干部分(要素)并具有确定性能的整体。所谓非系统就是整体不具有原则上区别于其部分的新质 系统是普遍的,系统和非系统两种存在方式都有现实的原型,非系统是系统方式的极限情况。纯粹的非系统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 2、自然界系统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的特征。(非加和性)

2 相关性: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 自组织性:自组织性是一种由内在因素(包括物质、能量、信息等)决定的组织过程,是自我发动、自我发展、自我完成的,具有内源性、主动性、可变性的特点 3、自然界系统的有序性

对系统而言,有序指的是组成该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和规则程度,以及该系统的功能活动的各个过程之间相互关系确定和规则程度。有序和无序是对立统一的1.任何系统都是有序和无序的统一2.有序和无序一定条件下,会互相转化。有序程度的最高标志是人类及其精神。如何理解自然界的层次结构?

3、如何理解自然界的层次结构?

层次结构是指若干由要素的相干性关系构成的系统,再通过新的相干性关系而构成新系统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

非生命界的物质层次. 按照空间尺度大小的不同依次分为:微观、宏观、宇观三个基本层次。

微观:夸克 基本粒子 原子核 原子 分子 宏观:地面上的宏观物体

宇观层次:恒星 星系 总星系

生命界的物质层次:生物大分子 细胞 个体 群体 生态系统

层次结构的基本特征:1、构成和包含关系(纵向关系):低层次系统对高层次系统具有构成关系;反过来,高层次系统对低层次系统具有包含关系 2.相干关系(横向关系):同一层次的系统间存在着相干关系 自然界层次结构的规律性:

(1)层次结构的结合能与层次尺度成反比的规律

(2)层次结构间的双向因果律:上向因果关系:低层次系统作为高层次系统的基础和根源,在高层次系统中引起的一定结果。下向因果关系:高层次系统对低层次系统的控制和支配作为原因,在低层次系统中引起某些结果,构成下向因果关系。

4、概述自然界运动发展的规律性?结合专业说明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自然界运动转化的守恒性:首先,运动转化的量化是守恒的。其次,运动转化在质上也是守恒的。

自然界运动发展的周期性:周期性是事物运动发展的一种属性,它使事物发展经一定时间后,向其原来的出发点复归。在自然界中,无论是有机界还是无机界,无论是微观宏观还是宇观世界,都呈现出周期性的发展变化。

专业的那些方面体现了自然运动发展的规律性,怎样利用这些规律?

第四章 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1在人与自然界关系中,人的受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类作为生物,他的生命、意识和活动等起源于自然,又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始终受自然界的制约和影响。主要表现: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创造活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性。 主要表现:

1.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是人类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2. 作为自然、社会的人对自然界具有依赖性。 3. 作为创造活动主体的人对自然界的依赖。 人的能动性表现:

1. 改变自然环境的天然状态。 2. 影响自然环境的演进过程。 3. 使自然界人化,创造人工自然。

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统一于实践

实践是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不可分割。能动性以受动性为基础,受制于受动性。能动性又是受动性的主导。 2、简述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之间的关系

按自然与人类的社会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把自然分为几个层次,即天然自然、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天然自然又称第一自然,是指还未受到人类实践活动影响即还未被人类认识的那部分自然。具体地说它包括:第一在空间上人类目前还未观测到的总星系之外的无限的宇宙世界以及夸克或层子以下的未知的微观领域。第二、宏观世界中未被人类实践活动影响和认识的自然事物、自然过程。第三、未被人自我认识和改造的自身。

人化自然:又称第二自然,是指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够感知其信息那部分自然界。具体地说它包括:第一、从总星系到基本粒子范围内人类已经认识或者已开始认识的对象。第二、人对自我认识的自身。人化自然是人类文明发展程度和人类本质力量展现的指示器。 人工自然:是指人类实践活动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界。它包括:第一、受人类实践活动直接影响和改造的那部分自然界。第二、人利用自然界的材料所创造的人工自然物或人工自然产品。第三、人自我改造的人自身。 三者的关系:

第一:自然概念的各层次都包括人在内。第二、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第三、三个不同层次自然,虽各有其特殊性,但都遵循共同的自然规律。第四、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变革几乎都经历了由天然自然到人化自然再到人工自然的过程。 人工自然的类型:

按其性质分类:人工生态系统和人工自然物。

人工生态系统:人的活动所直接影响和改造的自然环境。人工自然物:人利用天然自然物创造的人工产品和模拟的自然过程

按其与人类关系密切程度:人迹自然、人控自然、人改自然、人造自然、人工智能 3、结合所学的专业谈谈怎样使人与自然界之间协调发展?

人类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本质上是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无视人的受动性,而对能动性滥加发挥而造成的。 基本途径:

(一)控制人口增长,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 (二)树立环境意识、生态意识,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联系专业进行展开)

第五章 科学技术方法论概论

1、如何理解科学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科学认识的主体:科学技术工作者或科学共同体,即从事具体科学认识活动的人。 科学认识的客体:自然客体和人工客体两部分。 相互关系: (一)、主体对客体的制约。

主体的能动性在科学认识中对客体的制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体可以借助各种科学仪器和实验设备,造成种种特殊条件排除干扰因素,并强迫客体把自己的内存本质规律暴露出来。二是、揭露出客体的本质规律以后,可以利用它、驾驭它,使客体沿着有利于主体的方向发展。

(二)客体对主体的制约

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客体的属性要求主体要有相当的知识的积累,否则即使它摆在你面前也不能被你认识。二是客体的本质规律对主体的制约 (三)主客体的相互生成和相互转化

主、客体在科学实践关系和科学认识关系中是相互推动、相互生成和相互转化的。 主体客体化:人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把自己的目的、计划、愿望变为同主体相对立的客观实在即客体 。

客体主体化 :在主体反映和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客体移入人脑,经过改造成为人的思想、知识,或者在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中,使自然物成为人的工具,延长人的器官,直接从属于主体。

(四)从不同层次上把握主、客体的关系

科学认识中的主、客体关系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方面:即物质的关系和意识的关系。而意识的关系在物质关系的基础上又可以表现出主体对客体观念把握的三个不同层次的关系,即认识关系、价值的关系和观念改造的关系。

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科学认识起源的自然基础:自然界对人的作用。

科学认识起源的社会基础: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作用。

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2、科学方法的地位、作用和结构是什么?

地位、作用:1、接受信息。2、加工和储存信息。3、应用信息并使之增殖 结构(一)经验方法主要目的收集事实材料,包括观察和实验。

(二)理论方法包括逻辑方法、非逻辑方法、数学方法、假说方法。

3、简述科学认识的程序

一、问题的发现与提出:起点 二、收集资料:现实基础

三、提出假说:根据已知科学原理和事实对未知自然现象及规律作出的假定性说明

四、实验检验:对假说提出的关于事实间和事实各要素间必然联系的进一步确认,其目的是确立假说的真实性。 五、发表:必要环节

第六章 科学问题和科研选题

1、科学问题的分类有哪些?科学问题来源于哪里?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矛盾。 具体可表现为现实与目标、客观与主观、已知与未知等一系列的矛盾。

科学问题的分类

1. 母问题与子问题(层次和容量) 2. 对象问题与规律问题(内容) 3. 关键问题与一般问题(重要程度)

4. 基础理论问题、应用技术问题与发展研究问题(适用范围) 5.常规问题与反常问题(发展作用)

科学问题的来源

(一)生产实践 (二)新的观察、实验现象同原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三)不同观点、学派之间的争论 (四)理论自身的矛盾

(五)人们的各种实际需要 (六)各学科之间的空白区或接触点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提出试探性解释的理论——经过批判性检验排除错误——新的困难形成新的问题 P1——T T——E E——P2

2、科研选题的意义是什么?

1. 从科研程序上讲,选题是研究工作的首要步骤和战略起点。

2. 从价值角度上讲,科研选题直接关系到研究工作的进展速度、成果的大小甚至成败。 3. 提出创建性的课题,能加速科学的发展。 4. 科研选题还与研究人员的成才有关系。

3、进行科研选题应坚持的原则有哪些?

(一)需要性原则(方向) (二)创造性原则(本质特征) (三)科学性原则(依据) (四)可行性原则(求实精神) (五)效益性原则(社会功利性)

4、科研选题的论证包括哪些内容?

(一)目的性论证(需要性):课题的目的性论证,是为了看其选题是否适应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二)根据性论证(科学性)论证课题的立论根据,即选题是否有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作为根据。

(三)创造性论证(创造性)论证的课题在事实、理论或方法上是否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突破性。

(四)可行性论证(可行性)论证解决问题的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或通过一定努力能否达到。

第七章 经验层次的方法

1、什么是科学事实?科学事实应满足的一般条件有哪些?科学事实在科学研究中有什么作用?

所谓科学事实,是指科学工作者对通过观察实验所获取的客观事物及其过程的真实描述。 它包括经验事实和理论事实。经验事实:科学工作者经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取的。一般可分为两类:事实I,指客体和仪器相互作用的表征,如观察仪器上所记录和显示的数字、图案等。

事实II、是观察和实验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如“X射线不改变铀的状态”。

理论事实:科学工作者经过科学整理、论证和鉴定所获取的、 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区别。

客观事实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本身,是第一性的东西。属于本体论范畴。客观事实不存在正确与否的问题,它只是存在而已。

科学事实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东西,属认识论范畴。

确立科学事实时,必须把科学事实与对科学事实所作的解释和推论区别开来。不能把对科学事实所作的解释和推论当作科学事实本身。 科学事实应满足的一般条件:

1. 应该是个别存在的陈述。 2. 可复核、可重现。 3. 比较精确、系统 科学事实的特点

1. 客观性(本质属性) 2. 思维和理论的渗透性 3. 相对稳定性 科学事实的作用

1. 科学事实是形成新概念、新理论的基础

2. 科学事实是对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进行评价的基本手段

2、科学观察的基本特点和原则是什么?

科学观察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辅之以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科学观察的特点

1.目的性和计划性。2.在自然发生条件下对自然现象进行研究。3.渗透着科学理论

科学观察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二)全面性原则(三)典型性原则(四)科学性原则(五)严谨性原则

3、科学实验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科学实验有哪些类型?

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运用科学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为控制或模拟客观对象的条件下考查对象,从而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基本方法。

科学实验有以下主要特点

1.可以纯化和简化自然现象。2.可以再现或重演自然过程。3.可以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 科学实验的类型

(一)定性实验(量与质的关系) (二)定量实验(量与质的关系) (三)结构分析实验(量与质的关系) (四)析因实验 (在科学中的作用) (五)对照实验(在科学中的作用)

(六)模拟实验(是否直接作用于研究对象)

4,如何正确认识科学机遇的出现?

科学机遇就是在科学观察和实验中的意外发现。

态度:既要坚持明确的目的性,又要重视意外性;既不夸大机遇的作用,也不忽视机遇的作用;既不能依赖机遇,又不放过机遇。

第八章 理论层次的方法

1、简述科学抽象的过程及他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科学抽象就是透过现象,深入里层,抽取出本质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抽象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它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前提和基础。 科学抽象的过程:包括从“感性的具体”到“抽象的规定”,再由 “抽象的规定”到“思维

的具体”两个阶段。1.从感性的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规定。感性的具体是指人们通过感性认识而获得的关于事物整体的、混沌的表象,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是整个认识的基础。抽象的规定比感性具体更更近了一步,它已深入到事物的内部,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2.由抽象的规定上升到思维中的具体。思维中的具体是关于事物各种抽象规定性的有机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

科学抽象的作用:1.区分事物的真象和假象2.撇开次要的过程和干扰因素。3.区分基础的东西和派生的东西。4.将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关系加以综合。

2、逻辑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逻辑方法:一比较和分类。二、类比。三、归纳和演绎。四、分析和综合

比较和分类:比较是确定对象之间相异点和相同点的逻辑方法。 主要有相同点的比较、相异点的比较和同异综合的比较等类型。分类是根据对象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分类的基础是比较。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某个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推理方 法。 A对象具有a、b、c、d属性

B对象具有a'、b ' 、c ' 属性

所以,B对象可能也具有 d '属性

求同法:

归纳: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逻辑方法。归纳是归纳推理的简称 S1 S2 S3 „„Sn 都是S S1具有P属性 S2具有P属性 S3具有P属性 „„„„

Sn具有P属性

所以S具有P属性 差A,

异C

-

法 a

23

A,B—a HNO3 石蕊试纸变红 B,C - a不出现 A,C -- a H2SO4 A和a有因果联系 H2SO4 -石蕊试纸变红 A和a有因果联系 酸是石蕊试纸变红的原Na2SO4 - 石蕊试纸不变红 因

求同差异共用法 A,B,C A,D,E -- a A,F,G --- a

酸是石蕊试纸变红的原因 a B,C --

D,E -- 没有a F,G -- 没有a

剩 余 法

ABCD --- abcd

A -- a,B --b,C --c 所以D是d的原因

a

所以 ,A是a的原因 共 变 法 A1,B,C — a1 A2,B,C -- a2 A3,B,C -- a3

所以 A是a的原因

演绎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1)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或假设)(2)小前提(关于所研究的特殊场合或个别事实的判断)(3)结论(从一般到个别的新判断)

演绎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只要前提正确,推理形式合乎逻辑,推理的理论必然是真实的。 分析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或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或把历史的过程分解为片断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分析的类型(1)定性分析(2)定量分析(3)因果分析(4)结构-功能分析

综合,就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和各种要素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

3、什么是数学模型?怎样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指用简化的形式语言,对一个系统的本质特征、基本过程及变化规律进行定量描述的一种抽象结构。

建立数学模型就遵循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主因素和简化原则(3)工作原则 建立数学模型的条件(1)合理的(2)能够说明大量事实(3)所预测的事情普遍成立 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1)简化抽象,确定一些基本的量(2)突出主要的因素和关系(3)分析各种量的基本情况(4)形成数学模型(5)运算并求出模型解(6)检验、修正和完善

4、系统科学方法有哪些基本类型?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一、系统方法 二、控制论方法 三、信息方法

系统方法是把研究对象放到系统的形式中,运用系统的理论,从整体联系上认识和把握对象,最佳地处理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

主要特点1. 整体性(基本出发点)2. 最优化(目标)3. 动态性

控制论方法及其特点

控制论方法就是通过信息处理的能动过程,使系统保持稳定状态或最佳状态,从而实现系统目标的方法。 特点:(1)着重从信息方面来研究系统的功能(2)通过信息的反馈作用,不断纠正被控系统偏离目标的行为

控制论方法及其特点

控制论方法就是通过信息处理的能动过程,使系统保持稳定状态或最佳状态,从而实现系统目标的方法。 特点:(1)着重从信息方面来研究系统的功能(2)通过信息的反馈作用,不断纠正被控系统偏离目标的行为

信息方法:就是运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的运动过程看作是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对系统加以考察和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 信息方法的特点:把信息概念作为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基础

5、科学假设的特点及其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

假定性说明。

科学假说的特点:

1、科学性:科学假说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它的提出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或科学理论为依据的,并且它的论断能在实践中被检验,因而它与迷信、神话之类的臆测根本不同。

2、具有猜测性:任何假说都是对未知现象或规律性的猜想和推测,尚未达到确切可靠的认识,有待进一步验证的认识。 作用:

1.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 2.科学假说为科学研究提供指导思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