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 一、 填空题
1、“社会雷达”是传播学者 施拉姆 对传播功能的一种概括。1957年,学者 赖特 提出传播具有娱乐功
能。学者 拉扎斯菲尔德 提出了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1948年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的学者 拉斯韦尔 提出了传播的三大功能学说。1964年,学者 鲍尔 提出著名的“固执的受众”的观点。 2、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功能主要有 经济全球化发展 、政治全球化加速 、文化交流融合全球化 。 3、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称信息环境为 虚拟环境 英文为 Pseudo-environment 。
4、大众传播时代的开始,一般认为应以 大众报刊 的出现为标志,大约在 19 世纪 30 年代。 5、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有三个要点,即 媒介即人的延伸 、 媒介即讯息 和 “热媒介”与“冷媒介” 。 二、 名词解释
1、传播学中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符号可以分为信号与象征符,信号具物理性质,象征符则具人类语义性质。语言是一种包含语音系统和意义系统,以口语为根本渠道,文字为辅助手段,用于人类交际的符号系统,是典型的象征符体系。其作为从劳动中演化出来的信息传播手段,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非语言传播一般而言指除语言传播外一切交流形式。严格地说,是具有社会性共知的含义,被有目的地或解释为有目的地发出,被有意识地接受者反馈的,除使用言辞本身以外的人类属性或行动。其包括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又称副语言,体态符号以及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物体语言符号等。 2、编码和解码
编码即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化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解码则是传播对象对接受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编码与解码是传播的基本环节。在传播的巴克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以及施拉姆德大众传播模式等模式中都有所体现。
文化研究学者认为编码与解码行为可以体现社会意识形态斗争,并且受传者在还原具体讯息内容,重建定义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加入新的解读。霍尔即将自己著作命名为《编码与解码》。 3、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概念由德国传播学者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阐发。主要观点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公开性和广泛性,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的意见加以认知,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散,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4、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将受众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该研究源于20世纪40年代赫卓格、贝雷尔森、麦奎尔等分别对广播、报纸、电视进行的调查研究。
1
其开创了从受众角度考察大众传播的先河,但过于强调个人和心理因素,脱离媒介内容与生产提供过程,因而无法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关系。 5、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使用“交往”以描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包括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该思想得到我国学者陈力丹的阐发,形成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论,认为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和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又有其独立和能动性的一面。
该理论要求将精神交往置于人类社会交往大系统中考察,有别于西方尤其是行为主义传播学,能够揭示信息产品的生产过程及结构,揭示人与人传播关系的本质。 三、 简答题
1、 大众传播理论中的社会责任论与自由主义媒介规范论各自的要点是什么?有什么不同?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报刊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其要点包括1、任何人均有出版自由而不必得到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纸有权批评官吏,且此批评合法。3、新闻出版不应该受第三者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4、在涉及意见、观点、信仰问题上,真理与“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社会责任理论以美国哈钦斯委员会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为代表,是强调大众媒介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一定的义务的理论。要点有:大众传播具很强的公共性,因而传播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必须符合真实、客观、公正等专业标准。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制度范围内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或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自由媒介规范理论在与极权主义斗争中形成,而社会责任理论则是生产高度社会化背景下对前者的修正。不同之出有: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鼓吹“观点的市场”,而随着媒介垄断程度增高,资源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因此新理论开始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而非一味主张其自由发布权。2、前者强调传播者权利,后者则更多地考虑了作为公众的权利。3、前者只是泛泛谈论意见,思想自由,而未考虑信息生产传播中作为企业的媒体机构为逐利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后者深刻认识到这种可能性并赞同从法律,制度与自律等方面加以约束。
2、 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它的的提出者是谁?这个模式的局限性在哪里?
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并按一定的顺序将之排列,形成了“五W模式”,包括主体、内容、渠道、受众、效果。这是最早的传播模式之一,属于单向直线模式。
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信息传播学者香农和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中提出一个描述传播过程的模式,被称为香农—韦弗模式,也是关于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该模式导入噪音概念,并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作用的认识,但此模式不能完全应用于人类社会传播,因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的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香农—韦弗没有考虑反馈细节,无法说明社会传播的互动特征。 3、 “国际传播新秩序”论争的背景、焦点与实质是什么?
背景: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不平衡状况。二战后,亚非拉美许多国家取得民族解放,但是由于长期世界殖民体系的影响,发达国家对新闻和信息生产、流通的控制依然维持着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发展中国家逐渐认识到,要改变受控制局面,必须改变现行不平等的信息传播体制。
焦点:即如何看待信息的“自由流通”问题。少数发达国家主张世界信息流通的绝对自由,不受各国政府的人为干预,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在信息生产和流通结构不平等,少数发达国家对传播技术和媒介保持
2
高度垄断的现状下,所谓“自由流通”不过是少数传播大国的特权,因此主张自由首先应表现为对各国各民族传播机会与权利的尊重和保障。
实质:即在世界信息生产流通领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大利益主体控制与反控制,渗透与反渗透的矛盾斗争。 四、 论述题
1、 试论“全球信息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的冲击。 2、 试论“研究传播学”与“中国的社会发展”的关系。 2002年 一、填空题
1.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于1957 年上天,活字印刷术于11 世纪40 年代由 中 国人发明。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 在美国诞生。
2.1958年出版的《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是著名社会学者勒纳 所著。施拉姆在1964年出版的 《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 一书中,全面提出关于第三世界利用大众传播事业促进社会发展的系统理论、战略和建议。
3.公共关系是 社会组织与周围社会环境中的其他组织机构团体以及公众的 关系。 4.“有限效果论”的观点,主要体现在 经验 学派的研究成果中。
5.URL由 使用协议 、服务器域名 、文件所在服务器目录或路径 、文件名 四个部分组成
6.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中,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归为三个方面 政治功能 、经济功能 、一般社会功能 。 二、名词解释 1、 李普曼
美国重要政治专栏作家,曾任多名美国总统顾问,撰写《自由与新闻》,《公众舆论》等书,提出:“拟态环境”,这个概念阐述了现代社会“环境双重性”和大众传播对现代人行为的影响;“刻板印象”这个概念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李普曼认为大众传播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有强大影响力。其著作对舆论、宣传等方面的传播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理论是关于现代化研究成果的集成,大致包括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经典现代化理论被认为是阐述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官僚制的现代社会革命性变化的有力理论,代表作为丹尼尔`勒纳的《传统社会的消逝》;后现代理论认为70年代以来先进工业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其核心社会目标非经济增长而是增加人类幸福和提高生活质量,其由艺术、美学发端,成为广泛的思潮。代表作是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国学者何传启等人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继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后,第二次现代化将使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社会,发展中国家则同时面对两大现代化任务。持批判态度的现代化学者则发展了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等。现代化理论在社会学、政治学等方面影响深远。 3、卢因
3
曾在柏林大学任教,二站中前往美国,执教于奥瓦尔大学。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社会心理学中群体动力学研究和“场论”的开创者,在二战中对宣传研究基础上,于《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提出“把关人”概念,而被施拉姆认为是传播学的四大先驱之一。 4、 传播学研究中的批判学派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是以社会学的法兰克福学派为源泉,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以传播学为研究对象的学派。1941年拉扎斯菲尔德在《论传播中的管理研究和批判研究》中首次提出传播学经验与批判学派的对立。批判学者认为资本主义制度连同其传播体制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大众媒介本质上是少数垄断资本对大多数人实行统治的意识形态工具,在方法论上批判学派重定性分析与思辩,在对象上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其分支主要有:政治经济学派,以英国累斯特大学为中心,代表有默多克、格尔丁等;文化研究学派,以英国伯明翰大学为中心,代表有霍尔,莫利等;文化帝国主义,以马特拉、席勒等为代表。 5、 WWW网站
WWW即word wide web又称万维网,是一个基于超文本方式(Hypertext)的信息服务检索工具,由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CERN研制成,将位于全世界Internet网上的不同地点的相关数据信息有机地编制在一起,其成功之处在于编制了一套标准的易掌握的超文本开发语言HTML信息资源统一定位格式URL和超文本传送通信协议FTTP。
WWW网站是通向某类万维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系统。最典型的就是门户网站,其提供网络接入服务,服务类型有电子公告牌、邮箱、社区、游戏、免费网络空间、电子商务平台等。 三、简答题
1、举例说明“选择性接触”。
“选择性接触”假说指大众传播的受众并非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
自己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相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卡兹等人出版的《个人影响》一书中提出制约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四种,其中即包括“选择性接触机制”,其由“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三个部分组成。
举例如下: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行的“伊里调查”表明,人们既有的政治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媒介接触行为,即具有支持共和党倾向的人(由社会经济地位,地理位置等决定)大部分只接触共和党的宣传,支持民主党者亦同。
现代社会,人们同样在个性和自己在社会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基础上选择感兴趣的媒介或内容,这是频道专业化等现象的成因,也是大众传媒营销中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的依据。 2、 传播学的学术渊源有那些?举出两个学科为例,它们是如何影响了传播学的发展的?
传播学的发展得益于二战后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其中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新闻学等。 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的卢因、霍夫兰均为心理学家。卢因是完形心理学大师,其将“场论”应用于社会心理学创立的群体动力学探求个人与团体的关系,认为要改变态度不仅要考虑个人因素,而且要考虑其所属的团体规范等因素。二战期间卢因领导的关于战时食品宣传的研究即在此思想指导下进行,研究提出了“把关人”概念并发现讨论组的存在对传播效果的增强;霍夫兰进行的对传播学影响巨大的战时美国军队中说服研究和回到耶鲁态度改变的后续研究均在社会心理学指导思想下进行,其使用的实验方法,为后来的传播学者多次应用。
社会学对传播学影响更是深远。四大奠基人之一的拉扎斯菲尔德于1940年在哥伦比亚任教并创立“社会应用局”,作为一个实证主义社会学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包括伊里调查及其报告《人民的选
4
择》。同时,杜威、帕克、库利、米德等人的实用主义立场对传播学经验学派;阿多诺、洛文塔尔、哈贝马斯等以社会学家和传播学者双重身份对传播学批判学派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 简述知识沟假说。
知识沟假说于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帝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基础上形成。其内容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比社会经济地位底者更快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帝奇诺认为,除了接触媒介与与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因素外,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还有传播技能差异,已有知识储量差异,社交范围,信息选择记忆因素,传媒的性质等。 1974年, 卡茨曼着眼于新传播技术的发展,提出信息沟理论,是对知识沟理论的发展。 四、论述题
1、评价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概念。 2、论我国传播媒介产业化趋势。 2003年 一、名词解释 1、法兰克福学派
1923年在法兰克福成立了名义上隶属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学研究所,至1930年霍克海默任所长时名声渐起,围绕这一机构形成的学派即法兰克福学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代表,其主要以文化为核心思索对象,以批判为基本态度。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二人曾合写《否定的辩证法》,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的本雅明、提出“社会过滤器”概念的弗洛姆、文艺批评家洛文塔尔、经济学家格罗斯曼,著《单向度的人》的马尔库塞等。著《公共性的结构转换》和《传播行为理论》的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旗手。在传播学领域,传播学的批判学派正源于法兰克福学派。 2、媒介教育
随着大众媒介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日益深远,提高全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媒介使用能力”(media literacy)成为社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以此为目标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即媒介教育。它不仅使受教者习得如何有效使用媒介以获取所需信息,还将使之具备抵抗媒介负作用,如拉扎斯菲尔德所言“麻醉作用”的能力。此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习得,对缩小社会“知沟”亦是必要前提。 3、哈钦斯委员会
又称“新闻自由委员会”。20世纪30-40年代的美国,媒介业尤其是报业认为言论自由即出版自由,其权利受宪法修正案保护,其合法性并不比行政或司法机关弱。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记者滥用权利,出现大量失实报道。当时的法院判例、政府行为等多种迹象表明,行政、司法机关将采取措施约束新闻自由。为使新闻自由不遭受外来管制,时任芝加哥大学校长的哈钦斯组织了当时美国社会学各界最有影响力的学者来讨论新闻界的行业自律问题,随后出版的报告《一个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是媒介社会责任理论的代表作。 4、休眠效果
霍夫兰等人在做态度改变研究时,在“可信度效果”的实验中发现“休眠效果”现象。即低可性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因而出现随着时间推移,高可性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减弱,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趋势。
5
5、德弗勒模式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是在香农—韦弗模式上发展而来的,它克服后者单线缺点,明确补充反馈要素、环节、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与此同时该模式还拓展噪音概念,认为噪音不仅对讯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的任何一个环节、要素都会发生影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种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由此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但其局限在于将“噪音”作为唯一的一个外部因素。 6、认知结构
格式塔的顿悟论、60年代发展起来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论、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等均认为学习不只是刺激与反映的简单联结,其中还有一个认知因素作为中介因素起作用。学习的实质即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布鲁纳将认知结构定义为反映事物间稳定联系的内部认知系统,是由于感知和概括事物的一般方式,基于过去经验形成,并在学习中不断变动。其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因素与基础。布鲁纳又将之称为表征,并认为表征有三种:动作性表征、印象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人主要通过这三种表征将知识融于认知结构中,这三种不同的认知方式体现了不同的学习方式。 二、简答题
1、组织(如企业)对外宣传时,可利用的传播手段、技巧有哪些?
2、什么是大众传播的“窄众化”?这一趋势是对“大众”这一概念的有效批评和实践上的更正吗? 正如丹尼尔、托夫勒等人所预言,以信息革命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已经波及世界各地。就大众传播领域而言,层出不穷的传播新技术,使传播出现了多样化、小型化、分散化的新局面。大众传播原来是专业组织以技术手段同时向不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的公众传递信息,而现在此种“点对面”的传播正成为“点对点”的双向传播。网络平台、数字电视等技术手段使得向特定受众传播专门化内容的服务得以实现,商业媒介组织为提高竞争力进行的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使专业频道、专业报刊等服务出现,大众传播出现了“窄众化”的趋势。
对于这种“窄播”(Narrow-casting)代替原有“广播”(Broad-casting)的变化,不少学者一方面提醒人们不要低估技术革命对大众传播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认为大众传播作为社会“黏合剂”将会长期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虽然人类传播将越来越多样化和富有个性,但“窄众化”并非对“大众”传播理念的颠覆。因为我们看到,传播主体仍然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管制、技术和成本造成的行业进入门槛和垄断依然存在;虽然出现了专业频道、点播等专门服务,但就整体而言,传播内容仍然是公开的,受众也仍然是社会上大量、匿名、分散的大众。
因此这一趋势提醒我们注意大众传播的新形式,却并非是对“大众”这一概念的有效批评和实践上的更正。
3、简述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研究与施拉姆“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各自的特点和异同。 4、简述传播的政治经济学关注的问题。
传播政治经济学即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传播现象,按照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生产方式及围绕之形成的生产关系,以及生产资料所有权,财富分配等。从这一角度研究传播,即考察人类传播活动中对传播所需资料的占有、控制、分配传播过程制造的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例如从这一角度出发,加拿大学者达拉斯`司迈斯认为,“受众”是媒介制造出来卖给广告商的商品。
就现实问题而言,传播政治经济学关注的有以下几个视角:产业层面,私人性质和营利性质的媒介企业纵向一体化和横向兼并导致的垄断对社会的影响。例如媒介接近权(the right of access to media )的问题。政府层面,其宏观视角使之由媒介内部结构及信息产品内容扩大到与信息生产有关的一切领域。例如政府作为产业管制者、政策制定者的角色问题,以及作为公共产品提供者和信息消费者,利益协调者
6
等角色的职能问题。目前西方世界解除管制(deregulation)的潮流就是传播政治经济学义不容辞的思考对象。国际关系和全球层面,跨国大媒介集体的垄断带来的问题,例如马特拉、席勒等人关注的文化帝国主义问题,以及建立全球信息传播新秩序的问题。
传播政治经济学作为传播批判学派的重要力量,以其特有的宏观、批判和现实主义立场正从其中心累斯特大学等地扩散,成为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巨大的传播学重要分支学科。 5、简述霍尔关于阅读的理论。
霍尔关于阅读的理论可以追溯到社会学中的“帕金模式”。在《编码与解码》中,霍尔认为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并非是完全被动的,由于符号的多义性和受众背景的多样性,受众可以对文本信息做出多种多样的理解。霍尔认为受众对媒介讯息有三种解读形态: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即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来理解讯息。二是妥协式解读,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己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讯息。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做出完全相反的理解。在霍尔看来,大众媒介的符号化和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和各种从属性文化之间支配、妥协和反抗的关系,体现了“意义空间的阶级斗争”。 三、论述题
1、雪村的《东北人》绕过被音乐工业垄断的发行推广渠道,通过互联网和私人传播获得巨大成功。请从传播主体多样化的角度谈谈这一现象所揭示的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工业体制造成的冲击。
2、结合国内外实际,评传媒集团化趋势。
3、从北京蓝极速网吧纵火案及政府此后的相关政策,谈一谈大众传媒与青少年问题。 4、试论如何测定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力。 2004年 一、名词解释
1、Men, Messages, and Media: a Look at Human Communication
即施拉姆所著传播学奠基作品《男人、女人、信息与媒介》,我国新华社1983年翻译出版更名为《传播学概论》。当时参与该书编写的几乎全是传播学的重要人物。正是在此书中施拉姆提出了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从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等中独立出来,视为传播学研究的组成部分,而本身亦成为学科创立者。 2、“冷媒介”与“热媒介”
系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分类法。热媒介指传递的信息明确清楚,或曰清晰度高,因而受传者的参与度相对降低的媒介,如照片等;冷媒介指传递的信息不完整或模糊,或曰清晰度低,因而受传者的参与度也必须相对提高的媒介。 3、杰森·布莱尔
《纽约时报》记者,1998年进入报社实习至2001正式成为该报记者期间,撰写数百篇报道,由于“反应迅速”“富现场感”而得到报社高层的青睐,而实际上这些文章中的许多都是杜撰或抄袭的。后《纽约时报》于头版显著位置刊文自曝家丑揭露杰氏劣行,成为当年美国新闻界影响最大的丑闻之一。报纸道歉,总编辞职;体现纽约时报的新闻理想和专业主义;影响了它对普利策的竞争。 4、培养理论
7
又称“涵化分析”或“教化分析”,起源于美国60年代组织的由格伯纳主持的一个项目,该项目分析电视的暴力内容与社会犯罪关系及人们对于社会认识的影响。格伯纳等人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与理解现实世界发挥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倾向性造成人们心目中“主观现实”与现实存在的客观现实偏离巨大,但此影响乃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培养理论”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统一体存在的前提以及大众传媒在“共识”形成中的作用,又指出传媒倾向所带来的后果:“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差距。其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共识”形成中的作用。 5、大众社会理论
该理论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进入大众社会。作为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大众传播发展的结果,过去那种传统社会结构、秩序已经被打破,社会成员失去统一的行为参照体系,成为孤立分散,原子化的大众存在,即所谓“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与有组织的掌握权力与资源的“精英”相对应。
大众社会理论的代表主要有19世纪末法国的贵族主义立场的托克威尔、勒朋,以及反法西斯立场的曼海姆等和二战后美国的李斯曼、孔豪瑟等人。
大众社会理论在传播学中的影响主要是形成了被动的受众观。 二、简答题
1、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舆论导向”吗?这两者间有什么异同点?
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研究始于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媒体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进行的研究。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中,麦库姆斯和肖指出,传播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由此可见,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与所谓的“舆论导向”确实联系紧密,但二者又有不同,后者的含义要更宽泛些。其联系区别如下:
联系:大众传媒在一定时期内集中讨论的问题往往会构成社会舆论的中心议题。同时无论任何社会制度下的媒介,实际上都会以评论和选择报道的方式强调自己的立场,影响大众,造成舆论。我国的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主义媒介,更是旗帜鲜明地将引导舆论作为自己的一项基本任务。
区别:然而“舆论导向”又决非仅是“议程设置”。 后者只是前者的第一个阶段,即传媒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把社会注意力引导到特定方向。“议程设置”只是形成认知层面的效果,而“舆论导向”则对社会认知、价值、态度乃至行动的全面引导。
2、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引用了庄子讲的一则预言。庄子在这则预言里借用一位农人的话说:“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请说明麦克卢汉用庄子这则预言阐述什么论点。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的第一部第七章“挑战与崩溃——创造力的报复”中引用了庄子的这段话以进一步说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
麦克卢汉认为技术变革不仅改变生活习惯,而且改变思维模式和评价模式。在他看来,我们使用新媒介和技术/机械使自己放大和延伸以增强能力,同时这一行为也使我们的感觉趋于专门化。例如在分析精神病学、现代物理学等时,他批评将注意力集中于认识单一疾病,针对孤立疾病的具体疗法,而不注意征候群的方式以及古典物理学(牛顿)和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形成的分类知识系统,而提倡庄子式的,对技术革新(集中表现为媒介的换代)保持距离,使我们得以形成“对形态的总体知觉”而不至于陷入对媒介这一自身延伸的“麻木性自恋”。麦认为艺术也许可以提供这种控制心理和社会观点感知比率以避免其受技术改变而分化、扭曲的“免疫机制”。
8
3、简述“创新扩散”假说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4、结合我国电视事业的现状,简述媒体如何发挥“社会公器”的作用。 三、论述题
1、举例说明大众传播功能失调产生的社会不良后果。
2、谈谈你对我国当前传播学(含新闻学)教育现状的了解与评价。
3、“有什么样的大众就要求什么样的媒介文化”“有什么样的媒介文化,就造就出什么样的大众”。这是对大众文化与大众素质间关系的两种不同看法,请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谈谈你的意见。 2005年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服务广播
即为了公共利益而提供的广播或电视服务,其典型有英国的BBC,日本的NHK等。在西方国家此类广播的出现源于认为频道等资源是公共资源因而不能被完全用于商业或私人目的的观点。广播台或电视台一般在该国议会通过的专门法案要求下成立,作为公共财产,不以赢利为目的,由宪章约束自身规范,由政府或议会任命理事会管理,不代表任何党派、团体立场,旨在为大众提供有益、健康信息。但随着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西方各国出现“解除管制”倾向,公共服务广播影响减弱,并出现低效等一系列问题。 2、嵌入式报道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推出“嵌入式报道”,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将记者编入军队作战单位,使其与部队同吃同住,亲历战争,就地发稿。对政府而言,这种方式既表现其开放态度又可以实现对记者的有效监控,将不利于自己的报道压缩在军方制定的框架内,可以防止信息真空为敌方利用,还可以鼓动舆论,揭露敌方暴行,高涨士气,实际上是一种比审查制度更有效的宣传制度。但就记者而言,这种方式将使之丧失独立性,其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也随之遭受一系列质疑。 3、Blog
中文名为“博客”,是Pyra labs公司生产的免费网络应用软件Blogger生成的在线日记。一个Blog即在某个博客网站上的网页。作为网络日志,由简单且经常更换的Post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按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Blog形式多样,从对其他网站的超级链接与评论,个人日记发表,到一群人(往往共属于某一专业领域)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由于沟通方便,传递实时,已成为家庭、公司、部门等之间沟通越来越盛行的工具。 4、横向兼并
指商业上同一经营环节上相关企业,甚至竞争对手之间的兼并。例如生产同类商品的公司或者同一市场领域销售相互竞争的商品的公司间并购。优势公司并购劣势公司可以组成横向大企业集团,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公司实力,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扩大市场份额,减少或消除竞争,充分利用销售渠道,使公司更有竞争力。对传媒企业而言,集团化以增加实力十分重要,但如果仅是盲目兼并而无法充分整合资源,可能出现包括内容上“同质反复”在内的诸多问题。 5、数字电视
指的是信号数字化系统背景下的电视。即摄制、制作、传输、接受节目全部采用数字技术尤电视台制作的图象及声音信号经编码、调幅、调制、合成,形成相同码型不同码流的数字信号,以卫星、地面无线广播、有限光缆电缆等方式传输,由数字电视(或安装机顶盒的普通电视)完成数据流的解调、解码,再生出原
9
图的清晰度及伴音的高保真。比起传统的“模拟技术”,数字电视清晰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传输效率高且兼容模拟电视机,而且其双向网络可提供自主点播等全新业务,使传统电视机成为具开放性的“流媒体”。 二、简答题
1、在传播学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理论来自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试举出两例,并做简要说明。 从社会心理学中引出的理论:卢因和霍夫兰都是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在研究群体动力学时发展了“场论”,并由此进行态度改变研究,提出“把关人”概念,由怀特用于报社编辑的案例分析并完善了这个理论。霍夫兰在二战期间和回到耶鲁后进行社会心理学实验,讨论了各种因素在态度改变中的作用,著名的“休眠效果”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提出来的。
从社会学研究中受益的理论:拉扎斯菲尔德作为哥伦比亚“社会应用局”的创建者,领导了社会学研究“伊里调查”并将其成果出版为《人民的选择》一书。在这项研究中提出了“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机制”“两级传播”等重要的传播学概念,并奠定了传播的有限效果论基础。霍尔在《编码与解码》中提出的三种受众对符码的解读方式,实际上也源于社会学家帕金提出的“帕金模式”。 2、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普遍对电子传媒放松管制,请简述其背后的理念以及引发的后果。 3、指出下列媒体哪些为电子大众媒体,并简要解释理由。 (1)中国电信(电话) (2)北京电视台 (3)中国移动(手机) (4)新浪网站
电子大众媒体指以先进的电子技术与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为对象进行大规模信息生产和流通活动的专业媒介组织,或指其使用的电子传播工具,一般而言,大众媒体还有传播内容公开性等特征。 由此可见,中国电信(电话)和中国移动(手机)属于“点对点”的传播,并且传播内容具有私人性,因此不是电子大众媒体。而新浪网站、北京电视台等的传播主体系专业的媒介组织,使用电子技术,传播公开性内容,其受众又是匿名、分散、人数众多的社会大众,因此属于电子大众媒体。 4、网络中的“把关人”机制表现在哪些地方? 三、论述题
1、就别斯兰人质事件,从大众传播功能的角度分析中国(含台港澳)媒体的表现。
2、请根据传播学(或社会学)的相关实证(positive)或经验(empirical)范式,说明何为”定性”研究。
3、张艺谋最近的两部电影以及他导演的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中国的八分钟表演在社会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试从文化工业的角度分析和解释张艺谋现象。 4、 试论网络传播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2006年
一、名词解释 60分
1、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10
萨沃假说,语言相对论或叫文化相对论——我们使用语言的面貌决定了我们心中世界的面貌。解析:目前我看过有这个东西的书——李彬《符号透视》、小约翰《传播理论》、施拉姆《传播学概论》。其中分析介绍的最透彻的是李的书,还提到了此假说与洪堡等人思想的相关性,如果用到答题里,肯定是加分的。这个假说其实表述很简单,只要你见过很容易记住。
与这个东西很异曲同工的一个概念——转换生成语法(乔姆斯基),其实这些人都是美国结构主义的。 2、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这种概念就是必会的,把它放在名解里,就是让你能把它的提出者、理论表述、意义、背景什么的背下来就行,不一定要理解——不然出个论述,还不死一片。解析:这个东西在吴靖的课上就是重点,连郭庆光的书上都有提,没理由不会背——特别要提到的是,哈贝马斯以其交往行为理论试图对以往批判学派的诸多观点进行整合,以寻找到一条普适化的进路,可以说它的思想代表的已经不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性主张,而是关注人的交往理性如何实现,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改良——so 在批判取向中他的思想是自成一派的。
“交往行为论”——这个大家最好关注。 3、两级传播
提出者 内容 背景 意义 评价 郭的书上基本全了
解析:后来的发展,罗杰斯在创新扩散中的多极传播,这个答上会加分的 相关概念:意见领袖,政治既有倾向,有限效果范式,克拉帕,强化,选择性过程 4、能指/所指
李彬的引论、符号透视、小约翰这些书上都有,这是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几个基础概念之一。解析:这两年北大传播学的题正在逐渐的摆脱原来的弱智面貌,一个特征就是对符号学的考察,因为老师也觉得这比那些“知沟假说”之类的东西更难理解,把李彬的符号透视搞定,符号学的问题基本上就无敌了。 相关概念:共时态/历时态 语言/言语 横组合/纵组合(索诸尔的四对概念) 换档加速(巴尔特) 隐喻/转喻(雅各布森) 5、霸权
解析:北大相当仁慈,对批判学派和符号学的东西都不要求展开论述,但是如果不对这些概念有真正的理解,那样打出的东西是很生硬的,肯定得不到满分。对霸权的发展和分析 可参看斯道雷《文化理论和通俗文化导论》。霸权和异化/物化是批判学派最重要的两条进路,异化直接关注压制性结构,从卢卡奇——法兰克福——政治经济学派(不完全准确进化)
霸权更强调压制性结构与个人的能动性之间达到的一种平衡,从葛兰西——阿尔杜塞——威廉斯——霍尔——菲斯克 对个人阐释的能动性的强调越来越强。 6、概念化 7、操作化
概念化——社会学研究方法术语conceptualization 这是一个直译,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即概念=观察+经验,也是一个达成共识性定义的过程,有了概念才能对概念进行进一步的操作定义。
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 对概念界定的内容进行可操作的定义,是概念化的延伸,以提供可供测量的方法,是进行量化测量的前提步骤。
解析:北大2006的另一特点就是对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强调,这在综合知识那张试卷上也有明确的体现(最后一题,研究设计),对于这两个题要是知道是什么打出来基本上就能得分了。对于科学研究方法的问题,最好系统的掌握一下,不需要深入,但都的知道是什么——至于传播学方法论,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最后一题再分析。
11
相关概念:效度/信度 自变量/因变量 系统误差/随机误差 实证主义/人文主义 8、随机抽样 见郭书
9、霍桑实验
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的总称。内容:本来是想通过控制实验发现照明强度和福利条件等对工人效率的影响,却发现了完全出乎意料的结果——霍桑效应,即由于观察者的存在、人际关系 、心理过程等对工人的行为造成的影响。
意义: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的因素,这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以前的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成员,因此,要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还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去努力。
梅奥根据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为西方管理科学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但也有人对霍桑实验提出批评,认为它带有推论的性质,缺乏客观性。 另:实验本身也是对控制实验法应用于社会学研究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解析:说实话,这个题杀伤力很强,就算看到过也不一定能答对。学经管类的人可能占点便宜,这是个管理学的问题,大多数肯定都涉及过,但也不见得知道在传播学上的意义。在基本的数目里,只有李彬的引论有一个注解提到了“霍桑效应”,在郭书第104页也有引用到。管理学的问题可以归到组织传播这块,一向是冷门,不过每年还都要靠点东西出来,可以看看 小约翰的相关章节,还有传媒网出的那个精编总结的也可以。
相关概念:管理革命论 囚徒困境 博弈 科学管理学派 控制实验法 格式塔心理学 10、培养理论
格伯纳是通过有限效果范式和传递视角的研究工具,进行与仪式视角和社会互动论相关的研究,站在了社会科学和批判研究的结合点上。
解析:对于效果研究的各个理论一定要滚瓜烂熟,并且在此基础上了解一些他们外延和最新的发展,前面提到那几本书里没有,建议有目的性的广泛涉猎,答道题里绝对是亮点。
相关概念:暴力指标 文化指标 冰川期类比(ice-age analogy) 卑鄙世界指数 主流化 电视的3B 和传播学相关的热点概念:马太效应 二八法则 长尾理论 鲇鱼效应 二、简答题 60分
1、传播学定性研究中的深度访谈的主要特点。
对于问答题 ,破题是很重要的,审题不清可能导致整个答题错误。这个题的限定词很明确:传播学定性研究,这样就把深度访谈这样一个在多学科广泛借用的方法限定了,其实说传播学基本上就是说在社会学定性研究中。
答案:深度访谈又叫非结构式访谈或半结构式访谈,来源于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参与式观察并列为民族志研究的主要手段,后被社会科学各学科广泛借鉴,在传播学定性研究中的应用也代表了一种新的传播学——文化人类学转向 其特点有:
一 结构上:不同于主要应用于定量研究的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就是其特殊形式),深度访谈一般没有严格的访谈程序和问题设计,主要采取谈话而非提问的形式,类似于漫谈。形式上:不同于焦点小组访谈(focus group) ,为一对一式。
二 问题在访谈者与被访谈者的互动中展开,访谈者一般不预设假设,而是通过访谈深入了解,找到答案。 三 访谈者这对于被访谈者和研究问题的背景信息要预先掌握,诸如 历史 事件 习俗 民族 群体情况等。 四 访谈的策略和技巧的要求较高(即对于访谈人际关系的建立和掌握对访谈效果的影响) 五 访谈结果通常进行编码 民族志编写等定性分析。
12
解析:其实去年民族志就是重点,很多人在提。没想到考了具体的研究方法。这个题考广告和营销的可能要占便宜,其他如果不是明确了解很容易和其他访谈形式搞混。定性方法论的东西建议找一本社会学概论的书看一下,把基本的概念弄明白,方法自己就能总结了,这个工作举手之劳但一定要做,方法论和研究方法今年必定还是重点!
相关概念:焦点小组法/访谈 参与式观察 民族志 投影法 文本分析 2、传播学研究性论文前一般要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的意义何在。 3、简述席勒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主要观点。
席勒,美国传播政治经济学者,主要著作《大众传播与美帝国主义》。席勒认为,文化帝国主义即,在某个社会步入现在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实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席勒以结构性的视角论述了美国的政治军事部门联合体怎样通过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控制,对全球进行文化输出,以达到其控制目的。文化帝国主义是新帝国主义的一个派生概念。
席勒的观点是从一个侧面对长久流行于西方的现代性话语的一次反拨,揭示了发展中国所谓家现代化的实质即发达国家的文化和经济殖民,与依附理论 世界体系等都属于同一框架
大众传播媒介在其中发挥了核心的制度化功能,所以文化帝国主义被进一步发展为“媒介帝国主义”。(要点就这些,具体可看潘知常的《传媒批判理论》)
解析:所有简答里这道最简单,大家基本上都能说几句,不过,对于批判学派各个流派的记忆一定要建立“框架”,抓住理论流变的脉络,否则只能是看了一堆似是而非,照猫画虎,想得到高分就必须得打出一两句郭书上没有的东西。
4、简述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早期发展的贡献。
芝加哥学派和公共领域是吴靖女士特别喜欢的提的两个概念,可见在其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总结下来涉及以下关键词:实用主义/实证主义 进步主义思潮 公共传播观 符号互动论 多元群体 建构的视角 阐释的研究方法论 反经验主义
具体就不展开了,强调一点就是:在芝加哥学派的传播观和研究方法因管理效果研究——功能主义范式的兴起而走向衰弱,不过却开启了建构主义视角的另类范式,今天的很多理论其实都属于对芝加哥学派早期视角的回归!
5、区分大众(mass)公众(the public)人群(crowd)和群体(group)概念的区别三、论述题 30分从方法论角度谈谈你对传播学研究范式的理解。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 这道题是有出处的
出自:米德的继承人赫伯特·布鲁默: the mass,the public and public opinion(1933),参照《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在赫的文章中 通过和其他的群落的对比,第一个将大众正式定义为现代社会中的新型群体。
群体:直接来源于芝加哥学派对群体特别是处级群体的理解,指在现代化到来前人们的结合方式。成员相互认识,具有共同归属感和价值观念,人们的行为通常基于群体的传统和规范下的社会互动而得到意义,这种连接的基础是亲缘 宗教 地域 等关系,群体一般具有可观察的边界!——很像是滕尼斯提出的共同体概念。
人群:看郭的书中集群行为那部分 暂时性 高度的认同情绪 非结构化 不可延续性 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下存在 组成的非结构性和程序性 行为靠趋同和感染进行传播——强调,在网络传播中有很多具有人群特征的集群 也是网络暴民行为的一种解释。
公众:是民主政治的必要成分,只在一个开放的 民主的政治制度中得以实现 公众的传播模式是自下而上——公众的兴起是现代自由民主的特征。
大众:这个大家最熟悉,与其主要相对的概念是群体,其实大众只是对现代性系统中人群结合方式的一种描述方法,这一概念也有赖于大众社会理论的相关假设而得以实现,并没有明显的边界表明这样一种人群
13
的现实性——因此,可以说并没有真正的大众存在,而只有基于“大众行为”的关于大众的一种想象。 最后要说明 四者并不是同一框架下的概念,只是基于不同视角和研究对象下对人群的分类方式。 2007年 一、名词解释 1.大众
2.民族志方法 3.阿多诺 4.焦点小组法 5.流媒体 6.麻醉效果 7.第三者效应 8.文化(产业)工业 二、简答题
1.简述概念在理论构建中的作用 2.从权力角度谈谈传播学研究
往大了说这是社会理论的母题,往小了说扣住传播者和规范理论就行了。另外考虑到放在简答里,还是不宜展开太多 点到为止即可。(题目的分值和位置对答题策略选择至关重要) 3.博客的传播学理论解读
分析一:从传播的过程论(5w模式),传播的使用满足,新媒体的特点,互动性,网络空间上公共领域,真正的民主参与媒体时代等等都可以发挥来谈这个问题。
分析二:往大了扣到技术进步是否必然带来交往理性、私人空间的公共化(和论述题又重了)、微内容带来的媒介生态变化;往小了分析一下起源、传播特性、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冲击、web2.0。总之,还是不同的框架答出不同的东西,就看评分标准了,当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大的角度越多越好。 4.群体规范和群体思维对群体传播的作用
以卢因的“群体动力学”为代表的群体心里对群体传播的影响,以及社会学的初级群体概念,沉默的螺旋理论,创新与扩散等等。 5.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三、论述题
1.结合具体事例谈谈如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对传统“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边界模糊的影响。 分析一:本题的出题背景与新传院06年承办的“北京论坛”分论坛有直接联系,专题会上杨伯溆老师论文《公共空间的私人化与私人空间的个体化:北京社会网络形成中移动电话的角色》,可以谈公共领域的概念、梅洛维兹的消失的地域、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等等。
分析二:从杨的学术背景看,是有强烈的政治经济学趋向的学者,关注全球化带来的社会网络化——从这样的趋向出发,可扣在“系统”对“生活世界”的侵入。那么这里的公共领域就是已经再封建化的公共领域。此外从符号互动论出发的庞大理论群是有必要论述的 拟剧论 情景论 媒介生态,这一路也可以分出乐观和悲观两种趋向,前者如芝加哥学派和麦客如汉 后者如尼尔伯兹曼。三 可以从后现代语境出发 私人领域 小型叙事登场 推平了原始的深度模式 宏大叙事 打破了“个人——社会”的二元对立 世界变得扁平化 布迪厄的场域也可用上。四 具体事例 可以放到各个论点中 这个值四十分的题 在横向和纵向都有的说,还要紧扣事例,难度很大。
2.国务院授权新华社2006年9月10日发布《外国通讯社在中国境内发布新闻信息管理办法》,具体谈谈
14
你对此的看法。 模拟题
一 名词解释(60分) 1,转换生成语法 2,威权主义
威权主义最好在社会学语境下解读好一点 社会实现认同和整合的方式 不过这个题出得不好 的确太大 不适宜名解 3,框架理论
4,信号(signal)/象征符(symbol) 5, 话语/权力
6,效度/信度
7,参考群体(reference group) 8,耶鲁项目 9,科层制
10,媒介事件,媒介生态,媒介素养(三者选一个) 二 简答题(60分)
1,简述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的区别联系
2,请画出一种“科学研究环”的典范示意图并简要说明经典实证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
科学环就是科学轮 不过我看过一些 复杂程度不一样 芭比的我没看过 基本的还是没有区别的 理论-假设-观察-归纳
3,简述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有关传播和媒介的观点 4,“人不能不传播”,请指出这句话出自哪个研究团体,并简述该团体的观点和对传播学发展的贡献。 帕洛阿尔托群体 关系传播研究的早期思想 贝特森 爱德华霍尔 等 关系传播的五条基本原理 ——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反驳:人的精神外化与大脑和身体 在于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中(核心理论)
影响:符号互动一脉相传的思想 开创了从系统论和人类学角度研究传播的另类范式 直接影响了戈夫曼的拟剧论,《传播学史》、小约翰的书上都有。 5,“作为公民的受众”,“作为大众的受众”,“作为群体成员的受众”,“作为商品的受众”,请简述以上受众观念的区别(注:这道题与06年的是不同的) 三 论述题(30分)
1.请从媒介技术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全球化和现代性之间关系的理解。
现代性和媒介技术在郭书中提过一笔 北大这边也很喜欢提。在这个母题下可以把一大票人和观点都罩进来——加拿大人 搞未来主义的 公共领域的 工具理性批判的 早期公共传播观的 后现代媒介观的 后殖民主义的……不看你观点多有见地,改卷也没空看,就看你知道多少。
论述很可能还出关于范式的问题 1 以受众研究视角梳理 2 以媒介研究视角梳理
3 以文化研究视角梳理 ——这一路尤其重要!
文化研究的视角更确切的说是“文化”的视角,这个涉及到吴靖的框架
文化和认同可以说是欧洲研究的核心关注点 ,所以用这一视角可整合批判的观点de大部分内容。《文化研究导论》里面又把现代性这个母题加了进来,正好和吴靖的思路是差不多的,不过写的有点以偏概全 。
15
2008年
一、名词解释(4*5) 1.芝加哥社会学派
芝加哥社会学派源于1892年 美国芝加哥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这里造就了一大批名闻遐迩的社会学家:斯莫尔、米德、托马斯、帕克、伯吉斯等等,他们因具有相对一致的学术旨 趣、长期的制度支持、占主流地位的出版物和“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经验论方法”而被人们尊称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芝加哥社会学派的贡献首先体现 在它为社会学这门在欧洲孕育多年的学科奠定了最初的学科化和制度化基础,并且真正开始赋予社会学以经验和实践的品质。 2.信度和效度 3.报网互动 4.高语境和低语境 5.媒介融合 二、简答(15*4)
1.两级传播提出的背景和影响
(1)“两极传播”理论提出时的研究背景
①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的广泛应用
20世 纪40年代开始,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是“传播 流”研究,“传播流”是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 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等。
②“伊里调查”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历时半年,对俄亥俄州的伊里县600名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做了一项实证调查,7 次追踪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整个竞选宣传期间,大部分人始终没有改变投票意向,而改变了原来意向的人只有8%。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并没有直接左右选民投票意 向的力量,它只是众多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且不是主要的因素。这一结论显然与当时人们的认识和直观感觉大相径庭。为了弄清其原因,研究人员又对全部调查数据 重新进行了分析。通过这次分析,他们提出了对后来的传播效果乃至整个传播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系列理论假说。其中包括“舆论领袖”和“两极传播”。 (2)“两极传播”理论对传播效果研究的影响
伊里调 查发现,在人们作出投票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即意见领袖,这部分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21%。研究人员将他们与一般受众做了比 较,发现无论对报纸、杂志还是广播,意见领袖的接触频度和接触量都远远高于和大于一般人。据此,研究人员对传播过程做了这样一种推测: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 “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一意见领袖一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的产生。“两极传播”理论为否定当时甚为流 行的“子弹论”效果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传播效果研究进入“有限效果论”阶段。 2.追求收视率体现怎样的受众观?
16
3.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法案的内容与意义
4.简要评析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抵制网络恶俗音乐这一事件 三、论述(三选二,每题35分) 1.国际组织对国际传播的影响
2.新媒介不会取代旧媒介,旧媒介会继续演进和发展
3.网络集体行动中的网民和大众社会理论中的大众的比较,大众社会理论能很好地解释网络集体行为吗? 2009年
传播学理论与方法试题: 一、名词解释 (6*5) 1.沉默的螺旋
归类:效果研究,出处:《传播学教程》,估计出题人:李琨老师。01年考过,今年第二次考,08年复试也考过一次,证明出题会出现反复,对于重要理论会反复考察。对于这种东西,如是名词解释,把握提出者、主要观点、背后传播观、优缺点、理论发展就可以了,如是简答,再加上与其他理论简单比较,网络传播条件下的适用性即可。 2.社会化媒体
归类:网络传播,出处:百度百科,估计出题人:杨伯溆老师。一道关于新媒体的题,出此题基于校内和开心的火爆、奥巴马对社会化媒体的成功使用。答这类题,无非是概念、特点、出现背景、实例(校内)、应用(奥巴马)、社会影响等等,简单说说就行。 3.框架理论
归类:控制研究,出处:《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传播学考研精编》,估计出题人:吴靖老师。我答的是新闻工作者的从事传播活动是在某种框架下进行的,框架含有意识形态因素。这道题也可以答戈夫曼的框架理论,我不知道哪个更好些,但应该都可以。 4.分层抽样
归类:研究方法,出处:《社会研究方法教程》,估计出题人:李琨老师。08年严重忽视方法,我预计09年方法会卷土重来,于是加大了对方法的学习与押题,结果本题成功押中。在袁方书上,刘徳寰老师的《现代市场研究》中也有。 5.重点访问
归类:研究方法,出处:《社会研究方法教程》,估计出题人:李琨老师。分析同上,06年考过深度访谈,所以我将重点放在重点访问上,结果成功押中。 二、简答题
1.试从主动的受众到被动的受众的转变谈谈传播学的发展。
归类:受众研究,出处:《传播学教程》及其他,需综合考虑,估计出题人:李琨/吴靖老师。此题比较容易,其实就是传播学发展不同阶段对受众的态度,可从大众社会理论、子弹论的绝对被动受众到有限效果论的两级传播、意见领袖、社会联系中的非绝对被动的受众,再到适度效果理论的适用与满足的主动受众谈一下,
17
然后再谈一下文化研究学派的受众主动解码理论以及费斯克的意义生产就可以了。总的来说是对受众的不断深化认识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访问法和问卷法的区别和联系。
归类:研究方法,出处:《社会研究方法教程》,估计出题人:李琨老师。又一道方法题,知道方法的重要性了吧。答案在书上。
3.组织传播研究的几大流派。
归类:组织传播,出处:许静《传播学概论》,估计出题人,许静老师。该题完全出自许书,但我忽视了,组织传播基本也就考这一道了,但是许书不可忽视。
4.结合四川地震中媒体的相关表现,谈谈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功能。
归类:热点/媒介功能,出处:《传播学教程》,可参考《国际新闻界》的一篇论文及《50题》,估计出题人:杨伯溆/李琨老师。这种题是可以事先准备的,基本就是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总结的功能,选合适的套过来用就行,另外可以加上社会抚慰功能、社会动员功能等等,这些可以归到二拉的功能里面,但是拿出来单说,会使老师认为你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 三、论述题
1.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在实证范式中,(1)你认为,传播学应该回答“是什么”和 “为什么”还是“应该如何”的问题?(2)传播学是否应该对价值观作判断?(3)你认为传播学研究与研究问题之间是什么关系?(4)你认为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之间是什么关系?(5)研究假设与文献综述之间有什么关系? 归类:研究方法,出处:《社会研究方法教程》,估计出题人:李琨老师。又是方法!前两问属于方法论,后三问属于研究方法。大家把《教程》第四章看完,这道题就明白了。 2.请从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角度谈谈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归类:网络传播,出处:《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一辑》,估计出题人:杨伯溆老师。《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一辑》的第一篇文章,大家可以拿来看看,比较深,应该就是这道题。但我没看,自己答了答,比如信息传播全球化、知识共享全球化、政治经济全球化、时尚潮流全球化等等,本土化则是从相反的角度来叙述,如用中国特色恶搞外国大片等等。 传播学综合知识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世界人权宣言》
归类:新闻传播史,出处:《全球新闻传播史》,估计出题老师:吴靖老师。继08年的美国第一宪法修正案之后,又出了一道新闻传播事业史的题。无语了,不会,瞎写了一点。大家一定要重视新闻传播史了(报业可以先不用管),尤其是这些个法律法规条例什么的。 2. 实证学派
归类:理论史,出处:《传播学教程》,估计出题人:吴靖老师。送分题,讲一下实证学派的来龙去脉,代表人物,传播观与社会观,研究方法等等就行了,最多加上与批判学派的对立方面。 3. 制播分离
归类:控制研究/媒介经济学,出处:《媒介研究》好像有/《精编》记不太清了,估计出题人:吴靖老师。比较简单,谈谈兴起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为什么制播分离,带来哪些好处等等。
18
4. 媒介审判
归类:热点/媒介研究,出处:《50题》,估计出题人:吴靖老师。此题早晚得考。答案都在50题上,包括表现、原因、危害等等。可以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谈。 5. 交互性( interactivity)
归类:网络传播,出处:不明,估计出题人:吴靖老师。谈谈交互性是互联网的一大特性,交互性的主要体现包括邮件、QQ、社会性网站、评论等等,交互性的优越性。 二、简答题 1.谈谈网络谣言。
归类:热点/群体传播/控制研究,出处:网络/《传播学教程》、《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一辑》,估计出题人:吴靖老师/杨伯溆老师。此题明显是根据广元柑橘事件及地震设计的。可以联系一下事件,运用郭书的谣言产生理论,往网络上套,指出网络谣言不同于传统谣言产生及传播的方式、危害等等,以及如何避免。 2.请谈谈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及其适用性。
归类:研究方法。出处:《社会研究方法教程》,估计出题人:李琨老师。第一次在专业二出现方法,也印证了专业二是专业一的延伸的说法。答案在教程第十三章第三节。 3.谈谈你对“受众即市场”理论的看法。
归类:受众研究,出处:《传播学教程》及其他书的受众部分,估计出题人:吴靖/杨伯溆/许静老师。这道题其实与08年的“对收视率的追求暗含着一种什么样的受众观”大同小异,二者都是“受众即市场”理论。谈谈这个理论的提出者(斯麦兹站在批判的角度提出这一观点)、基本认识、对其的批评等等。 4.信息公开条例的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评析。
归类:控制研究/热点,出处:网络/《50题》,估计出题人:杨伯溆老师。可以事先准备的题,看一下50题,有专门一章讲信息公开问题,利用上面的理论,如受众知情权、媒介监测环境的功能等等,再加上就事论事地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说点好话,就可以了。 5.从媒体功能论的角度,谈谈自媒体的功能。
归类:网络传播,出处:网络/《50题》/《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第三辑》,估计出题人:杨伯溆/谢新洲老师。杨老师的论文有一块提到了自媒体的概念,《50题》也有提,然后说功能,也就是网络的一些优点罢了,比如博客播客等自媒体的补充传统媒体、促进公民社会建设、发扬民主、舆论监督等等功能。 三、论述题 (四选三)
1.从山西黑煤窑“封口费”事件,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整顿电视购物节目,到百度竞价排名黑幕被曝光,谈谈媒介的规范管理。
归类:控制研究,出处:网络/《传播学教程》/《50题》,估计出题人:杨伯溆老师。规范管理在郭书及50题上都有涉及,本题应属于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先把这些事件列一下,再用运用郭书上的理论分析即可,但这样略显单薄,可以自己加以引申。
2.从校内网,facebook,博客到美国大选奥巴马对社会化媒体的使用,请谈谈社会化媒体的概念,特点及对个人,企业及社会的影响。
归类:热点/网络传播,出处:网络,估计出题人:谢新洲老师/杨伯溆老师/吴靖老师。上午的题再度出现。其实题已经给你提示了,博客、校内、奥巴马,再加上C2C,基本上可以用来解释社会化媒体对个人、企业、政治、社会的影响。
19
3.2008年10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在华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采访条例》,请结合其内容分析其对大众媒介的影响。
4.根据一段材料写一段评论(不超过800字)
从《一声叹息》中的“打电话用吉通卡”,到《手机》中的摩托罗拉来电铃音,冯小刚的电影可谓最大限度满足了赞助商的需求。冯小刚前日承认,因为广告赞助占到了新片《非诚勿扰》总投资的一半,这部影片中植入的广告相比他以往的作品达到了井喷。但他同时也保证,影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将不会打折。
归类:热点/批判学派。出处:《传播学教程》/《传播学引论》,估计出题人:谢新洲老师/杨伯溆老师/吴靖老师。此题首先要符合新闻评论的格式,没学过新闻学的同学找本新闻评论的书来看看格式就行,然后承题、分析、结论。可用到理论:布尔迪厄场域理论、文化工业理论、鲍德里亚的理论、狂欢理论、编码与解码理论、媒介控制理论、受众即市场理论、费斯克两种经济理论等等。选择一两个角度深入分析即可。
2010年北大传播考研复习注意知识点:
科学环、社会研究的过程、涵化理论、知识沟、议程设置、社会学习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信息主权、拉扎斯菲尔德、新闻专业主义、梅罗维茨、帕洛阿尔托学派、耶鲁学派、隐喻与转喻、加速换挡、3G……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