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廖昌永

2022-06-14 来源:榕意旅游网
对廖昌永的一点思考

对廖昌永多元化曲风的研究,当前主要是对他的多元化演唱曲风进行综述,而且大多是在《歌剧艺术》《人民音乐》《大舞台》等期刊媒介上的访谈、乐评等资料来提炼出其声乐艺术的思想。如张凯(2011.1期)所写的《浅谈廖昌永的跨界演唱》,就是从演唱作品的多元化谈到了拓展唱法概念,但没有深入;石丽琳(2011.5期)《廖昌永的歌唱艺术对高师声乐教学的启发》则是从演唱风格的角度,着重写出了廖昌永在演唱民族或者流行歌曲时,所具有的民族性和时代性,这对于本文的延伸提供了导向。

至于对歌唱观念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也不是很多。比如吴碧霞(2009.2期)《论中外作品演唱的歌唱观念和思维方法》,通过自己的学习,了解不同的文化、地域、语言、风格、审美,使自己的歌唱观念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断转变和应用。

从建国后,很多的声乐工作者把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在技巧上更加纯熟,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歌唱家在这一方面确实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很多歌唱家国际歌剧舞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反观中国的民族音乐,他们却很少涉及,这就使得中国自己的艺术难以发展和推广,廖昌永曾说:“如果中国作品缺少中国艺术家的推广,那他就永远发展不起来。”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 “如果声乐艺术总是一成不变,最后只能进博物馆。”

国际声乐舞台上也有类似的歌唱家去尝试不同风格的作品,比如,安德烈·波切利,1997年他推出《浪漫曲》,以崭新的演绎方法突破了古典、流行的界限。再往前,美声界重要的两个人物,卡鲁索、吉利都曾演唱过流行歌曲。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些歌唱家都是在打破传统,不想禁锢听众的思维,并且,这些歌唱家都是在宣传自己的民族文化。周小燕先生曾这样说:“外国歌剧唱得再好,但如果中国歌唱得窝窝囊囊,中国文化照样会被世人瞧不起。” 多年来,我们的前辈们在技巧的研究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目的就是让我们自己培养的歌唱家用科学的美声方法演唱好中国的歌曲,这样的结合,使我们自己的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通过上述介绍,笔者认为多元化曲风引起歌唱观念的转变,可以说是声乐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突破,或者说是引领的一次潮流,无疑会给声乐界带来一些震动,也给听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这个阶段必然会有很多问题等待去解决。我相信,用同样的声音,唱出不同的“味道”是声乐发展一种趋势。

再就是有部分的新闻报道和网络资讯也指向了多元化曲风,尽管这些资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但它们均从各自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普及性的介绍

且具有很强的时事性。无疑,这些资料对本文的写作也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因此,笔者对涉及课题的部分报道也有选择的做了摘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