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近代唯物主义 D宗教哲学
(A)
2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
A多元论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D)
3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1
D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B)
4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 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C)
5 “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完全是一悬而未决的问题。”“悬而未决”是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可知论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C)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古罗马哲学 B中世纪经院哲学
C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D17、18世纪资产阶级哲学
2
7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3
(C)
(D) (D)
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
10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B)
11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
理解。这是
4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2实践是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
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13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
A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实现的
B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C精神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5
(C)
(B)
D主体自身的创造性活动所实现的
(A)
14人类世界从根本上说是
A自然界的产物 B脱离自在世界而存在
C自在之物 D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15. “信息是与物质、意识并列的第三个更为广泛的概念”,这是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多元论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16 “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B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D客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6
(D)
(C)
17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这表明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 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和可变性
18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
A存在先于本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世界统一于存在 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19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7
(A)
(D)
(A)
(C)
20在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事物的内部矛盾 B事物的特殊矛盾
C事物的主要矛盾 D矛盾的主要方面
21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 B唯心主义的
C形而上学的 D相对主义的
22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A矛盾的观点 B矛盾对立无限性的观点
C一分为二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23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形而上学则是
8
(D)
(D)
(B)
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
B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
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
D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
(C)
24.计算机网络技术既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又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
D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
25是
“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古人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
9
A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B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C人可以得于长处,也可以失于长处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A)
26“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
灭”,这说明
A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事物的本质是由现象展示的
(B)
27错觉和假象的区别是
A前者是客观范畴,后者是主观范畴
B前者是主观范畴,后者是客观范畴
C
二者都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范畴
10
D前者是本质的规定,后者不是本质的规定
(B)
28. “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规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当中产生的”。这种观点是
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B.否认因果区别的诡辩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唯物主义决定论
29.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A.白天和黑夜的关系 B.闪电和雷鸣的关系
C.阳光和植物的关系 D.阴电和阳电的关系
30.或然率是对
A.可能性在本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B.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一种说明
11
(C)
(C)
C.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D.可能性在实践意义上的说明
31对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唯物主义承认,唯心主义不承认
B唯心主义承认,唯物主义不承认
C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
32“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12
(C)
(D)
(B)
33在认识活动的形成中,首要的因素是
A认识的客体 B认识的主体
C认识工具和手段 D认识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B)
34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是指
A主观性原则 B主体决定客体的原则
C主体的能动性原则 D客体依赖主体的原则
(C)
35“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是越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这
句话指的是
A自由是必然的根据
B没有超时间、超历史的绝对的自由
C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就越是自由的判断
D
必然是自由的限度
13
(C)
36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就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可以防止科学发展受到阻碍
C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D必然归结为相对主义
(B)
37 根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关系,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B)
38“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这种观点是
A重视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重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B)
14
39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
A自然的既定的关系
B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
C纯粹的功利关系
D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创造性的关系
(D)
40在真理观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真理的客观性
C真理的辩证法
D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C)
41
“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15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42思维方法在本质上就是
A实践方法 B科学认识方法
C理性认识方法 D纯粹的客观知识
4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16
(C)
(C)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44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A人类必须依赖自然,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
C人类能够维护生态平衡
D人类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45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46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部分是
17
(D)
(D) (C)
A政治法律制度 B国家政权
C国家 D军队
47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A一切思想观点的总和
B一切精神现象的总和
C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思想、观点的总和
D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情感、风俗习惯、情绪的总和
48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在于A前者反映社会存在,后者不反映社会存在
B前者只反映社会现象,后者只反映自然现象
C前者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反映经济基础
18
(B)
(C)
D前者具有稳定的形式,后者没有稳定的形式
49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
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
50 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的性质
B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性质
C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上层建筑本身是否完善
19
(C)
(C)
51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是要指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科学文化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5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B社会意识是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C各种社会意识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53“在历史活动中,英雄人物是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剧中人”,这是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20
(C)
(A)
(D)
C历史机械观点 D历史辩证法观点
5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
A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原理
B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55在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上,宿命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夸大社会规律的必然性
B否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夸大人的自觉活动
C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
D承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
21
(B)
(B)
(A)
56科学技术革命作为社会动力体系中一种动力,它是
A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社会发展的一般动力 D历史的有力的杠杆
(D)
57人的价值中的基本关系是
A工具和目的的关系 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反映和创造的关系 D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A)
58人生价值之所以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由于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这两
重性是指
A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
B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
C
人既存在正当的个人利益又存在自私观念
22
D人既有社会性又有阶级性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关系中具有哲学基本问题性质的有
A天人关系 B名实关系
C理气关系 D形神关系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世界是毫无规律的堆积 B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C“理在事先” D道生万物
3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感觉是与外界隔离的屏障
23
(B)
(BC) (ABCD)
B事物是组成该事物成分、要素的组合
C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D数学逻辑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的理性的创造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这是指在内容上它实现了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C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D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因为
A它是“科学之科学”
B它科学地规定了哲学的研究对象
24
(AD)
(AD)
C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
D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是:
A前者主张科学精神;后者主张科学主义
B前者主张科学主义;后者主张科学精神
C前者主张人文精神;后者主张人本主义
D前者主张人本主义;后者主张人文精神
7人类世界在内容上是指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
B劳动
C人的对象世界
25
(BCD)
(AC)
D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的统一体
8.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二者相互作用的关系体现了
A.精神和物质的关系B.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C.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
D.限定和超越的关系
9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的关系表现为
A人类世界不能脱离自在世界
B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世界就是自在世界
D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在实践基础上统一和分化
26
(ACD)
(BCD)
(ABD)
10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此诗句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B动不是静,静也不是动
C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动就是静,静就是动
(AC)
11 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了
A时间和空间是在头脑之外的客观存在
B时间和空间是在头脑中存在的观念
C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AC)
12下列各项对无限的含义正确理解的是
A无限大和无限小 B在有限之外
C
在有限之中 D对有限的超越
27
(ACD)
13下列哪些见解引导人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A按图索骥 B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C对症下药,量体裁衣D意见支配世界
(BC)
14“克隆羊”的诞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大突破,这个“技术的创造物”,引起世界
各种媒介的关注。人可以复制生命——生物工程学的这一重大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
A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是对“神创论”的新的挑战
B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观点又一次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C证明了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意识的能动性可以突破物质世界的限定
(ABC)
15科学家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A
不是纯粹的生物学过程
28
B是社会的产物
C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
D人类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
16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上来判断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纸上谈兵 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实事求是 D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7在下一命题中,属于唯物辩证法观点的是
A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B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C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D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29
(ABD) (CD)
(BCD)
18 “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
什么真正的矛盾。”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混为一谈
B用逻辑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普遍性
C割裂了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的内在联系
D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对立起来
19承认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转化的观点是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一切唯物主义观点
C一切唯心主义观点 D某些唯心辩证法观点20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A
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30
(ABC) (AD)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ABD)
21“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
论点是指:
A偶然性对事物发展不是可有可无
B偶然性对事物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C历史的必然性是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
D历史人物的个人性格对历史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ABCD)
22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31
C由于温度升高水变蒸气
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进化
(ACD)
2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
A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B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C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统一
D否定是抛弃旧事物
(ABC)
24现代西方哲学中有人主张“绝对否定”,认为任何肯定都是对辩证法的“背叛”;
经过否定,一切对立面都将消灭,剩下的仅仅是“哀落和虚无”。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把否定看作全盘抛弃 B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对立起来
C把否定的结果看作发展的消灭 D把否定看作联系环节
(ABC)
32
25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指
A在某一具体的、特定关系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
B在任何情况下原因和结果的区分都是不确定的
C在现实世界的普遍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在世界复杂联系中,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关系中则可能是原因
(ACD)
26在下列观点中,正确表明了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条件的有
A在现实世界中一切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都是需要条件的
B在现实世界中一切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都需要人的自觉活动
C在自然界中人干预的自然过程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需要人的自觉活动
D在人类社会一切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都需要人的自觉活动
(ACD)
27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体现在
33
A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是客观的 B实践的中介是客观的
C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D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ABCD)
28.在认识活动中,认识主体的作用表现在
A.主体选择和设定客体的结果
B.主体通过认识工具作用于客体,使客体信息被主体所接受
C.主体对客体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并对客体信息的意义、含义作出解释和概括
D.主体创造客体信息
(ABC)
29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表现在
A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主体反映的超前性
C主体反映的创新性
34
D在人的头脑中再现出一个物质世界
(ABC)
30主体认识活动包含有选择、重构等成分,这里的选择和重构是指
A与客体相符合的选择、重构
B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创造性的选择、重构
C在主观范围内的选择、重构
D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对客体的选择、重构
(ABD)
31下列观点包含有唯物主义认识思想的是
A“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则行” B“闻见之知,乃物交而知”
C“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 D“缘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
(ABD)
32黑格尔说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不如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的
广泛和深刻。这说明了
35
A认识来源于经验
B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
C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
D认识的深刻性与知识的积累有密切联系
(BCD)
33关于反映、信息和选择的关系,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A反映、信息和选择是物质形态普遍具有的属性
B反映是接受、选择、传输信息的过程
C只有人才具有选择和反映信息的能力
D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能动选择、加工信息的高级反映形式
(ABD)
34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
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
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36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对实践不起作用
(BC)
35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也就是在哲学上坚持
A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ABCD)
36下列说法属于唯物主义知行观的是
A知先行后 B知行合一
C知行终始不相离 D知之不若行知
(CD)
37.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因此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
37
A.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不同
B.同一主体对客体价值追求不同
C.价值选择是主观随意的不具有客观性
D.价值能否实现是主观确定的
38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承认
A相对真理不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
B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具有近似的性质,认识有待于深化
C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认识有待于扩展
D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
39“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句话在真理观上认为
A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B真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性38
(AB)
(BCD)
C真理是主观的,没有客观性 D真理是发展的,不是凝固的
40真理和价值的关系表现为
A真理强调客体尺度,价值强调主体尺度
B真理是一元的,价值是多元的
C凡是有价值的都具有真理性
D真理和价值是统一的
41 辩证思维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
A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B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过程
C由抽象规定,经过逻辑中介,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的过程
39
(BC)
(ABD)
(BCD)
42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
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痕迹。”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4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D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44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40
(CD)
(CD)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ABCD)
45以下哪些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B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或迟或早必然要相应变化
C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D在阶级社会中,同社会经济基础相联系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形式具有阶级性
(ABCD)
46在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于它所适应的
A人类文明程度 B社会阶级利益
C社会生产力状况 D社会经济制度性质
41
(BD)
47.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因为统治阶级
A.掌握了国家宣传工具
B.控制了大多数知识分子
C.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在思想和精神上也必然占统治地位
D.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在思想和精神上也必然占统治地位
(CD)
48.文明和文明形态是密切联系而又区别的两个范畴。二者的关系表现在
A.文明就是文明形态
B.文明是一个更为抽象的一般概念,文明形态是文明的具体形式
C.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文明形态标志着文明所具有的独特的特征
D.社会的文明所达到的程度和状态,必须通过具体的文明形式表现出来
(BCD)
42
49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公德是
A具有法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B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
C个人道德修养的观点 D维护社会秩序的永恒法则
(BC)
50 法律和道德的区别是
A法律产生于阶级社会;道德比法律古老、长久
B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具有强制性;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传统、
教育、习惯来起作用
C法律只适用于违法行为;道德适用于一切不道德行为
D法律具有阶级性;道德无阶级性
(ABC)
51文化是指
A观念体系 B自然的人化
C
纯粹的精神现象和一种符号 D人和社会的存在形式
43
(ABD)
52人的活动的目的性不能抹煞历史的客观性,因为
A人的活动受社会条件制约 B人的活动受社会关系制约
C人的活动不能改变客观条件 D人的活动受物质生产力制约
(ABD)
53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
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
C无论哪一种社会都不能使生产力充分发展
D任何一种新的生产关系都是在旧社会中建立起来的
(AB)
54在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44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国家政权
C社会意识形态 D社会风俗习惯
(BC)
55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
A是否与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
B是否能帮助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C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D是否能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巩固
(CD)
56有人说:“世界历史好比一百个大钱,你可以摆成两座五十的,也可以摆成四座
二十五的,也可以摆成十座十个的。”这段话的错误在于
A把个人意志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B把历史看成偶然事件的堆积
C
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45
D否定了意识的能动性
57“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命题的根据是
A社会发展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果
B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社会的发展
C社会发展完全是由必然性支配的,与历史主体的作用无关
D社会与自然一样,其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58历史唯心主义的抽象人性论主张
A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不受任何制约的个人意志是人性的体现
D有生命的个人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46
(ABC)
(ABD)
59对人的价值的正确看法是
A人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客体
B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C评价人的价值应以对社会的贡献为主
D人的价值的实现要靠个人奋斗
60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
A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B社会发展促使人向着全面性的方向发展
C社会发展丰富着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
D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47
(AC)
(ABC)
(ABC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