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标准测试卷(简答)
1. 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
1) 确定研究课题。
2) 查阅文献和阅读文献。
3) 提出研究假设。
4) 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 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 作出结论。
7) 撰写成文。
2. 简述讲授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讲授法是学校教育中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运用的基本要求如下:
1) 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1
2) 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3) 讲授应具有启发性。在讲授中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
4) 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3. 简述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
1) 学习习惯具有广泛性。
2) 学习习惯具有实践性。
3) 学习习惯具有阶段性。
4) 学习习惯具有模仿性。
4.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的用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告诉我们,人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
2
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5.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2)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 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 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 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2)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4)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6. 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3
1)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争斗变化的过程。
3)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7. 简述班主任如何做好先进生的教育
1) 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2) 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3) 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4) 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8. 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 教师促成的纪律。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环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
2) 集体促成的纪律。指由群体压力而形成的纪律。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4
3) 任务促成的纪律。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使他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活动任务的充分理解为前提的。
4) 自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就出现了。
9. 简述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 小学生情绪情感的丰富性不断扩展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成了他们的主导活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成为小学生最主要的需要,这些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相关的事物内容构成了小学生情绪的主要内容。通过集体活动,儿童的集体观念得到增强,产生了集体荣誉感;同伴交往的增加、同伴交往的深入,使学生产生了友谊感。此外,小学生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日益增强。
2) 情绪情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随着儿童进入小学,在集体生活和独立学习生活的影响下,儿童控制情绪的能力逐渐提高。虽然与成年人相比,小学生的情绪仍然具有很大的冲动性,还不善于掩饰、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他们的情绪已经开始逐渐内化,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逐渐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表现以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情绪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日益增强,冲动性和易变性逐渐消失。
3) 情绪的深刻性不断增加
5
小学生的情绪与学前儿童相比,不但在内容上丰富多彩了,而且其情绪体验也更加深刻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归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情绪体验逐步深刻,愤怒的情绪开始逐渐减少,并更加现实化。
10. 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实施要求
1)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2)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发扬教学民主。
11. 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素质作为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之一,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是指:
1)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 遗传素质的心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12. 简述维持课堂纪律的特点
6
1) 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
2)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3) 做好课堂监控。
4) 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13. 简述良好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 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
2) 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3) 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4) 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5) 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14. 简述教学的基本原则
我国小学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如下教学原则:
1)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7
2) 直观性原则。
3) 启发性原则。
4) 巩固性原则。
5) 循序渐进原则。
6) 因材施教原则。
7)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 量力性原则。
15. 简述心智技能的训练要求
1) 原型定向。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动作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那些动作和如何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2) 原型操作。原型操作就是依据治理技能的实践模式,把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践。
3) 原型内化。所谓原型内化,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实践方式)向头脑内化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在的简缩形式的过程。原型内化阶段是心智技能形成的高级阶段。
8
16. 简述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包括:
1) 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示范、讲解是技能训练的第一步,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定向映像,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调节动作的执行。一般来说,教师的示范要注意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的结合,并且注意示范时速度的控制。
2)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对技能进步有促进作用。一般来说,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动作的精确性、速度、协调性、灵活性都会逐步提高。
3) 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反馈是指在学习者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后,据此对其学习方法、计划和目标作出形影的调整。反馈对技能的顺利掌握有重要的意义。
17. 简述教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包括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1) 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各级各类
9
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3) 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18. 简述对中等生的个别教育工作
中等生,又叫“一般学生”或“中间生”,是指那些在班级中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的学生。中等生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现欲不强。 对中等生的应注意:
1) 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因为对中等生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中等生自己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班级的进步。
2) 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
3) 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19. 简述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1) 小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10
2) 小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进行的。
3) 小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 小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 小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性。
20. 简述教学实施的环节
1) 备课。备课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2) 上课。上课就是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的导入、课中和结束过程的不断调整和控制,顺利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以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3) 作业的布置与修改。布置课外作业的主要形式包括: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各种书面作业;各种实践作业。
4) 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5)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11
21. 简述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
1) 教育性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要以让学生受教育,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为目的。
2) 客观性原则。教师在处理问题时,要避免“定式思维”的影响,充分调查,了解事实的真相,公平公正地分析和处理问题。
3) 有效性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性事件时要讲究效果。班主任处理突发事件一定要自己的方法和措置的效果如何。
4) 可接受原则。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要能使当事双方对处理意见或结果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理不能强加于人,不能流于形式。
5) 冷处理原则。教师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保持冷静、公平、宽容的心态,那么处理事件就会顺利得多。
22. 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师发展与成长的基本途径如下:
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
3) 进行专门训练。
12
4) 反思教学经验。
23. 简述小学生注意发展的规律
小学儿童的注意力主要由不集中、不稳定向集中、持久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2) 主义的范围依然有限。
3) 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
4) 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24. 简述小学班主任的作用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扮演者多重角色,担负着多种责任,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小学班主任的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2) 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得力助手。
3) 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
13
4) 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25.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真题卷(简答)
1. 简述知觉的一般特性
2. 简述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
3. 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提出的基本理念
4. 根据遗忘规律如何组织复习
5. 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4
6. 简述小学教师撰写操行评语的注意事项
7. 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12岁的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征
8. 简述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9. 简述教育研究中心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10. 简述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1. 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12. 简述形成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13. 简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观
14. 简述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5. 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16. 简述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
17.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简述你对这三种学习方法的理解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