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数字化学习促进教育变革

2024-05-12 来源:榕意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数字化学习促进教育变革

作者:蒋鸣和

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12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在中国是从2009年开始起步的。当时,上海市启动了“电子书包”项目,在50所实验学校开展相关实验。4年过去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1000多所学校在开展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回望这4年的发展历程,成绩不少,问题也不少。现在则可以说是进入了发展的“高原期”,即设备都有了,公开课也上了,再往下怎么走?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前行的路上我们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电子书包”并不像当初设想的那么简单。所以今天,我就想介绍国际上关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观念、做法以及案例,看这些探索能否给教师们一些启发。 新一代信息技术

我们两代领导人都非常关注信息技术。今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科协、科技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指出,现在世界科技发展有4个方面的趋势,第一就是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带动众多产业革命和创新。“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承认差距、密切跟踪、迎头赶上,走自主创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还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做了重要阐述。 教和学的双重革命

刘延东副总理则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迫切要求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以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我们必须主动适应这一转变,加快推动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要,使教育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紧接着,杜占元副部长在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什么叫“带动”?落在后面或者走在同一水平线上都不叫“带动”,只有走在前面并且领先一定幅度,才能起到“带动”作用。智能终端教学应用与我们的现实相比,的确是有些差距。这就需要我们迎头赶上,有些提前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带动”。 教育信息化的重大转变

长期以来,由于教学模式整体变革的滞后,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往往是局限于信息产品的碎片化应用,技术的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技术对教育产生的“革命性影响”甚至还没有破题。所以,iPad再薄、服务器再快,如果没有与教育过程结合,那就是IT产品的教育,而不是真正的教育信息化。

2007年开始兴起的与教育有关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有: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和云计算。与过去不同的是,这一波的技术带动教育发展,它把教育的根本变革跟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了起来。从2010年开始,国际上就有相关思考,如何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并且从2011年开始了一些实践探索,如微课程、电子书包等,总的思路就是在紧密跟踪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促进教育的整体变革,把技术与教学过程的融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内驱动力,从而加快教育变革的进程。 新技术支持的学习生态系统

在这种应用思路的主导下,教育信息化也从技术的碎片化应用转向构建新技术支持的学习生态系统。这个学习生态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以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为标志的环境建设系统;二是云平台、增强现实技术、Web2.0技术、大数据支持的个性化和交互学习系统;三是线上线下学习融合的混合学习模式。 从计算机教室到BYOD

为什么说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是发展方向?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美国著名的IT咨询机构IDC把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统称为智能终端。据调查,2011年智能终端的出货量将近10亿台,预计2016年为18.4亿台。也就是说,再过三四年,平板电脑一年的出货量占全球70亿人口的1/4。将来的趋势是,智能终端会在全社会得到普及。但我们目前研究智能终端环境下的教与学,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平板电脑都是国家买的,是固定资产,所以只能在教室里用,没有办法开展泛在学习。所以,兴起于美国的BYOD(带着你自己的终端去学习)可能是今后智能终端教学应用的发展趋势。到时候,学生带着自己的终端,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课前、课中和课后也就变得没有界限,融合在了一起。BYOD也会带来新的技术,那就是多系统(笔记本、手机和平板电脑)、多平台(IOS和安卓等)的整合。 学习方式的全面变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一代信息技术带动了全球数字化学习的迅速发展。2010年以来,微课程和翻转课堂在国内国际造成很大影响,触发了人们对整个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线上线下学习融合的混合型学习方式将形成全新的数字化学习范式(如图1)。

微课程带来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精简化、微型化,随时随地可以学习。 翻转课堂从本质上说是对教学结构和教学理念的变革。其核心理念只有一个——学习是要个性化的,“一刀切”的学习不适应学生的发展,知识的巩固、内化、迁移和应用要在交互和交流的环境下进行,实现知识学习的个性化与知识内化的交互性相结合。

学习社区是我们国家现在要花大力气去做的。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像新浪微博这样几千万人的大社区,有一个1%现象。即真正在发布信息、创新信息的只占1%,10%的人分享和下载信息,还有89%的人只是下载。不仅中国这样,全世界的社区皆如此。根据这个研究结果,有人研究出了“150人定律”,即一个深度交互的社区不能超过150人。“150人定律”给我们的启示是,做教师专业发展社区一要专业、二要细分。

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我主张谨慎对待。美国对大数据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做过一个分析,大数据在电子商务、旅游业用得最好,教育属于中间的行业,关键是采集信息比较麻烦。大数据应用到教育,三个概念要先弄清楚:上网行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上网行为不等于学习行为、有学习行为不一定有学习效果,比如线上学习,我打开了挂在那里,但实际可能在QQ聊天、打游戏。上海有一个区七年前就想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把学生操作计算机在网上的每一个动作数据都要记录下来,但最后变成乌托邦。因为数据太多,三天不到服务器满了。所以现在主要是对那些明显的,如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内容、对还是错等数据进行挖掘。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教育系统做大数据,千万别把“经”念歪,变成题库,这将比应试教育还严重。 重新审视微学习与微课程

我去美国时就大家都比较关心的微课程和翻转课堂做过专门的考察。我发现微课程的起因是很朴素的,就是可汗为了给亲戚补课才录制微视频并放到网上。微课程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第一,适应现在的快节奏生活。一个微课就针对一个知识点、一个难点,解决一个难题,适应快节奏的、碎片化的学习需要。第二,低成本。微课程的核心是五化:微型化、片段化、社会化、大众化、草根化。这符合了现代社会的学习趋势。但是微课程在美国也有争议。首先,有些教学内容是通过微视频解决不了的。如数学强调“做中学”,强调体验,仅靠看视频学数学,那与过去的“满堂灌”有什么区别?用微视频讲数学,本身就与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相违背。其次,微课程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一节课要解决的难点不是每位教师都能在短短5分钟内讲清楚的。如果老师上课都讲不清楚,拍成微视频让学生回去看,学生就能听懂了?

我主张,微课程还是应该按学科、按年级来,而且既然叫微课程,就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小型课程,要有课程设计和评价方法。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建议在做微课程之前,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集体备课,确定大家公认的难点,然后每位教师谈谈这个难点怎么讲,最后把讲这个难点最好的方式做成微课程,而不要以数量取胜。

翻转课堂的起因也是补课。由于学校在偏远的郊区,下雪不通车,学生上不了课。所以两个化学老师就把要讲的内容放到视频里,让学生在家里学习。上课时就做实验、做作业和讨论。但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美国和中国的国情不一样。美国学生一年120个学习日,每天最多上半天课,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增加学生学习时间,让学生学得好一点,也就是通过延长教育时间来保证教育质量。中国180个学习日,我们教育的任务不是要延长学生学习时间,而是调整学习时间结构,要减负,这是中国特色。所以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美国模式,有些教学内容可能40分钟内就解决了,为什么每个学科都搞课前、课中、课后?我主张,微课程应该视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生源而因地制宜。小学不能搞微课程,初中可以;语文可以,数学未必;高中学生有了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尝试微课程。 线上线下学习融合的学习模式

基于学习个性化和知识内化的交互性,我们可以构建自主和交互学习交替的混合学习模式。

第一,以微课程作为课程形式,实现课程资源与教学过程的融合。微课程解决的是怎么用、怎么学的问题。现在,资源应用是瓶颈,用微课程建设来统领资源建设是发展方向。 第二,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面对面双向交流和基于Web2.0技术的在线交流相结合的混合型交互方式。也就是说,要将网上多对多的交流与课堂上一对多、一对一的交流结合起来。美国教育部2010年对50项研究成果的多元分析发现,在线环境中学习的学生比传统面对面教学环境中的学生总体成绩要好,采用在线和面对面的混合型教学的优势高于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

第三,以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效分析为基础的学习需求分析和学习监测评价模式。我主张过程与结果并重。如果全要结果,则又回到了应试教育。关于学习成效问题,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关于革新教和学的最新研究发现:学生成绩差异90%不是由于学生本身的差异,而是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课堂学习活动的差异导致的。这说明教师是关键。 学校变革:洛川学校的故事

上海市普陀区洛川学校是一所普通的九年一贯制学校,这所学校没有可挑选的生源,也没有超出一般学校水平的资金支持,走的是技术促进变革的新优质教育的道路。教师全员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的观念和信息技术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又参加了上海市教委-英特尔“教育变革与技术整合”项目,把“做中学”和探究式学习迁移到学科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中去,把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当这种“迁移”和“转化”变成学校行为时,教育变革就开始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信息技术助推学校转型的路线如下:

第一步,定位面向21世纪的学生能力发展目标:技术支持下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合作交流与表达能力。

第二步,改变课堂:精讲多学,把讲的时间减下来,把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挤进”课堂,加快教与学方式的变化。让学生在技术支持的丰富的环境中接触、体验、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积累课程经验。技术的作用一是提供环境,尤其是问题的情境,二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脚手架。在交互的环境中促进知识的内化。

第三步,超越课堂:以基于问题的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为课外基本活动形式,创建拓展课程和探究课程,重构现代课程体系。 第四步,创建学校数字文化愿景。 洛川学校数字化学习的课堂模式如图2。 我们需要教育的《阿凡达》

这是一个教育复兴的时代。尽管我们已经知道来自多方面的任务与挑战,但我们似乎仍墨守成规地用整齐划一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教育信息化需要像卡梅隆拍摄《阿凡达》那样的另类实验去探索我们的创新之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