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
备课人:张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2、理解拿来主义含义及实质;
3、学习本文的对比、类比、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拿来主义含义及实质; 2、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2、体会鲁迅杂文的讽刺、犀利语言特点; 3.学习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地继承。 四、教学思路
,体会鲁迅杂文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以及讽刺、反语手法的运用,并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
1、 研读法。通过朗读分析,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2、 讨论法。通过讨论、探究领会比喻论证的好处。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1
(二)作家、背景介绍
作家介绍:“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谁写的诗?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板书课题)
知识简介:《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杂文是现代散文的一种,偏重议论,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尖锐泼辣。
2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疏字词:
礼尚(shàng;崇尚、重视。) 自诩(xǔ;夸耀,说大话。) 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 冷炙(zhì;烤肉。)
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 2、整体感知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教学设计、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3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拿来主义》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现在我们就围绕此结构看看:
A、什么是拿来主义? B、为什么要拿来? C、怎样拿来?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文章,并同桌交流。) 明确:
a、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所以„„”,那么拿来的原因是在什么,即为什么要拿来?
b、闭关主义,行不通;送去主义,为乞丐;送来主义,受毒害。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 (因果论证)
那么我们怎么拿呢?
c、 占有、挑选,有辨别能力。 3、具体研读
①现在我们就具体了解针对不同的事物应持什么态度,朗读第9段,完成下面表格。(朗读) 喻体事物 鱼 翅 鸦 片 烟枪和烟灯 态 度 吃 掉 送药房供治病 留一点,毁大部 本体事物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态 度 吸收(使用 趋利避害(使用)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姨太太 散 去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
(本处用来比喻论证,使深奥的抽象的道理变的浅显易懂。使我们明白了如何挑选。) 拿来主义究竟怎么拿,根据上面表格,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使用、存放、毁灭。
②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是新人,是具有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新人。那相反的人是
剔除(毁灭) 4
什么样的人(旧人),他对待得到的东西(大宅子)又是什么样的态度。 “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 ⑴“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朗读第8节,完成下面表格: 三种类型 孱 头 混 蛋 废 物 想 法 怕给污染 保存清白 羡 慕 行 动 徘徊不敢走进 放火烧光 欣欣然蹩进 实 质 拒绝继承(逃避主义) 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全盘接受 (投降主义) 共同点 不 加 挑 (对比论证:通过新旧人对所得到东西的不同态度对比,我们更清楚面对生活中一些事物,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3、集体朗读第10节,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明确:①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明确“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③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即“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限填两字)。 明确:创新
(三)小结:通过对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对外来文化、古典文化、新新文化要加以区别,加以选择,保留其精华,变成自己的。 (四) 练习
1、课后自由阅读文章,体悟文章中幽默讽刺、尖锐泼辣的语言风格。下节课我们将分析它的语言。
2、完成课后练习。
5
板书设计
孱头 使用 鱼翅 鸦片
昏蛋 ( 破) (立)存放 烟枪 烟灯 (占有 挑选) 废物 毁灭 鸦片 烟枪 焑灯 姨太太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1、分析闭关主义
问:什么是闭关主义,作者的态度?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这就是闭关主义,实质就是清朝后期实行的闭关锁国主义。但被“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作者否定闭关主义。
2、分析送去主义
问: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是何态度,为什么?
明确:认为自己是“巨豪”,只给予,不索取。送去主义,就是一种卖国行径,以一国之力讨多国欢心,结果只能是国衰力竭。如先送古董,接着送古画和新画,再者送活人。作者同样加以否决,因这样的结果最终是“几百年之后,当佳节大典时,我们的子孙因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送古董
送去主义 送画 送活人
问:鲁迅先生为了证明这点,他采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呢? 明确:采用了类比的方法。如下:
尼采:自诩是太阳 中国:——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 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 亡国灭种
6
3、分析送来主义
问:什么是送来主义,都送来些什么,作者的态度?
明确:送来主义,就是西方列强抛来了“洋货”,这是对我国经济、军事、文化等有目的、有针对性侵略和掠夺。英国送来了精神粮食——鸦片,德国送来了强国保障——废枪炮,法国送来了时髦东西——香粉,还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等。否定送去主义
总结:闭关主义,行不通;送去主义,为乞丐;送来主义,受其害,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 (三)品味语言
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1、学生自由阅读,找自己觉得有意思有特色的语言,并加以评析。
例如:(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 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明确:使用口语,形象又生动,把“闭关主义”必然演化为“送去主义”的深刻道理一语道破,暗含对“闭关主义”者的揶揄。
(2)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明确:“大师”暗含讥讽,“捧” “捧”刻画“大师们”恭敬的媚态, “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悲可笑。
(3)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一者见得丰富,二者
见得大度。
明确:反语。正话反着说,讽刺更强烈。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
(4)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明确:使用俗语,拿来者的神态跃然纸上。
(5)“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明确:“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反语讽刺其不自量力。 3、小结:
鲁迅先生使用人们熟知的俗语、成语,有时又贬词褒用、褒词贬用,有时又把两个语义、风格不同的词语搭配起来使用,使文章充满讽刺意味。这是来自对卖国者、顽固者的憎恶痛恨,对祖国未来的担忧。
7
(四)联系生活,体悟文章现实意义
在我们现在生活中是否存在盲目排斥或全盘接受的现象,拿来主义,在今天有没有实用意义?请同学们联系我们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复习课文并练习《45分钟》中本课习题。
板书设计
论 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证 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艺 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术 因果论证
语言特点: 1.犀利 2.讽刺幽默
八、教学反思:
备课人:张伟 2012.8.20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