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在诵读中体会感情;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3.理解这三首诗的大意。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歌中的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题解:
梅岭:即大庾岭,在江西和广东交界处。大庾岭(图片) 投影地图,请你找到“大庾岭”
章:乐曲或诗文的段落。陈毅元帅照片(1901-1972)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郭沫若
陈毅简介:1901年生于四川省乐至县。曾留学法国。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后,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
背景: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红军开始长征时,陈毅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后来突围到江西、广东交界的梅山地区
1 / 7
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敌军得知这里有一个“大人物”,就派重兵围山、搜山和放火烧山。陈毅在几十天里,隐藏在山林草丛之中,大腿上的枪伤发了炎,又化了脓,还发着高烧,又没有医药,只好用刀子把伤口拉开,挤出脓血,然后用盐水洗一洗。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不是被敌人搜出杀头,就是因伤病折磨而死。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了《梅岭三章》,准备留做“遗诗”。 二、初读整体感知
(多媒体打出诗歌内容) 1.欣赏诗歌朗读。 2.学生集体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
4.小组合作理解诗歌内容,将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共同解决。 小序:
丛莽:树丛草莽。莽,密生的草。 虑:估计,担心。 得:能。 得诗:作诗。 旋:不久。 第一章:
意如何:想什么。 泉台:阴间。
旧部:过去的部下,这里指为革命牺牲的同志们。 阎罗:借指反动势力 第二章: 南国:南方 烽烟:战争,战火 正:恰好 国门:城门。
诸君:各位同志。君,对人的尊称
2 / 7
“此头须向国门悬”出处: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春秋时期,吴越争雄。楚人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后来吴王夫差举兵攻齐,子胥认为吴的敌人是越,而不是齐,多次提醒夫差,要警惕越国报仇。夫差听信谗言,疑子胥谋反,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时,对身边的人说:“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灭吴也。”后来吴国果然被越国灭掉。
第三章:
血雨腥风:借喻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血腥镇压。 应有涯:应该结束了。
取义成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表示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典故:取义成仁
1.舍生取义出自《孟子•告子上》:“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杀身成仁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三、细读深入探究
(多媒体打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1.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交代了环境、背景。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
2.读第一章,探究下面问题。 (1)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2)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招”“斩”用词好在哪里? (4)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明确:(1)总领全诗 (2)借代、设问
(3)“招”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斩”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用斩更有力量,有气势,更能解心中之恨。
(4)至死不渝,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精神。
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面对死亡,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示死后也要招集旧
3 / 7
部英魂,与“阎罗”血战到底。
哪是实写,哪是虚写?──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最能表现作者视死如归气概的是哪一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旗旗十万斩阎罗。 “斩”与“杀”同义,把“斩阎罗”改为“杀阎罗”是否可以?──不可。“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杀”太一般化了,且褒贬不分。
3.读第二章,探究下面问题。 (1)“烽烟”是什么意思? (2)表现了诗人什么精神? 明确:(1)“烽烟”借代战争。
(2)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精神。
“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在本诗中表现什么?──死不瞑目,要亲眼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表现革命必胜的信心。
“南国烽烟正十年”指哪十年?──1927~1936.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且又有民族特色的诗句是──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4.读第三章,探究下面问题。 (1)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表现了作者什么精神? 明确:(1)借喻、用典
(2)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甘愿献身的精神。
“血雨腥风”呼应前文什么内容?──呼应前两章“百战多”和“南国烽烟正十年”。 “人间遍种自由花”是什么意思?──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表示决心献身革命事业,预言敌人必然失败,人民自由幸福必然实现。
5.让我们把视觉放到整篇文章,然后思考: (1)本课的体裁是什么? (2)押的韵脚是什么?
4 / 7
(3)三首诗抒发感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4)三首诗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明确:(1)七言绝句 (2) uo ɑn uɑ
(3)第一章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精神。第二章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精神。第三章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甘愿献身的精神。
(4)面对死亡,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表现诗人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理想。前呼后应“意如何?”“今日事”。
6.请同学们合作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首中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作者的强烈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借代和引用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方法。“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引用来比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 四、品读升华
这三首诗表现了诗人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
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上吸取他们的浩然正气,用我们的正气压倒邪气,让我们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作为我们的座右铭。 五、联想拓展
《梅岭三章》中显示的为民族解放、为理想和自由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在古今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5 / 7
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一首雄浑宏阔的咏史诗,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言志诗。
此诗另有题作“夏日绝句”,李清照南渡之后,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罢守江宁,李清照与丈夫具舟去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该诗可能作于此时。李清照在这首诗中,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楚霸汉之争中最后以失败而结束了自己生涯的楚霸王项羽,表示了钦佩和推崇。这首五绝,通过歌颂一位失败了的英雄——项羽,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对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也是一个有力的讽刺。
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作业布置】
归纳练习
下边的词语,原来是什么意思?在这首诗中指代什么?属于什么修辞方法? 旌旗:原是古代旗帜的通称,这首诗里指代军队。 阎罗:是传说中阴间的最高统治者,这里代蒋介石。 烽烟: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战争。 这三首诗抒发感情各有侧重,试指出各自的侧重点。
1.面对死亡,回顾创业历程,表示死后也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革命。 2.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作为对自己的祭奠。
3.表示甘为正义牺牲,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社会理想必将实现。 指出这三首诗之间的内在联系──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怀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
6 / 7
《梅岭三章》中显示的为民族解放、为理想和自由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在古今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