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在高校教育改革中的影响及保障策略
■吴津钰/中山大学新华学院
摘 要: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正在逐步实现互联网技术与传统教育的相互整合,在给传统高校教育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教育领域的未来发展创造了更多种可能。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针对“互联网+教育”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与分析,以便于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教育”对高校教育影响的,之后针对大学生在线学习的未来趋势及相关保障机制进行了探索与研究,相关观点及建议供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参考。关键词:互联网+教育 高校教学改革 趋势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学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目前的高校教学工作来说,已经由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向“互联网+教育”模式转变,使人才培养策略实现了很大的新突破,拓宽了教学渠道,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整体进程。同时使大学生的碎片时间得到了高效利用,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说,“互联网+教育”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为此,全体高校教师要及时更新自身教学理念,积极创新教学策略,探索出一条符合新时代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一、“互联网+教育”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影响
(一)使教学模式发生变革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而课堂教学则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渠道,自从“互联网+教育”融入到高校教育体系当中,教育改革的重心则倾向于教学领域的改革方面。当前社会要求高校毕业生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全面且综合的个人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岗位上一展身手,不断拓展自身的职业道路。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往的高校教学呈现出僵硬化、模式化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适合能力差、可塑性不
强、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虽然学习成
绩优异,却无法在职业岗位上充分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凡事只说不做,遇到困难不是畏手畏脚就是束手无策,成为一群高分低能的“无用之才”。因此,有必要运用“互联网+教育”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格局,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精神获得全面培养。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出引导性作用,根据实际的教学需求,对教学改革措施进行细化。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无法针对第一名学生的个性化问题给予逐一讲解,课后时间学生要么不愿意主动向教师咨询,要么找不到有效的沟通渠道,最终造成学生知识体系中的某一项缺失,甚至会给后续的学习造成深远影响。而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随时随地的就自己的难点问题与他人进行学习交流,及时消除学习过程中的瓶颈关问题;此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开展测试,而且考试时间相对固定。最终导致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学生也意识不到自己的学习差距。而通过“互络网+教育”则可以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学习之后,便可以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进行自我测试,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明确下一步学习重点。需要高校教师注意的是,虽然“互联网+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强大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取代传统教学。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互联网+教育”以及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为大学生创建一个专业化、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二)科研领域的协同创新
大学教育对于课程的专业化程度具有较高的要求,而高校也是依据专业
教学需要对各单位划分。这种划分方
法虽然有利于专业化教学活动的展开,但如果更深层次的科研角度考虑,这种划分方式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现代化的科学研究会同时涉及到多个技术领域,如果学生只单独掌握一门学科的专业知识显然无法满足科研需要。“互联网+教育”模式可以使这一弊端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不论是高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科研任务为主体,在互联网学习平台上进行跨学科的自主学习与交流,或者与其他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协同配合,共同完成科研任务。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使学生同步涉猎多个学科专业知识,从而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二、“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教学保障策略
(一)注重虚实结合
从以往的网络化教学实践经验来看,“互联网+教育”虽然具有强大的教学优势,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有将两种教学模式融合到一起,通过这种虚实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成效。以广播电视大学的相关教学经验为例,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只是通过收视、收听进行学习,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广播电视大学则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到站上课,有的甚至像全日制高校那样,为学生提供食宿、图书馆、实验室等设施条件。通过慕课与课堂教学的相互结合,能够让学生坚持自主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从而收到学习成效;另外,翻转课堂之所以能够从慕课中脱颖而出,成为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也就因为这它可以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效的融合到一起,构建起一种立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加强制度保障
在推广网络教学以及设置网络课
(下转第113页)
111
《长江丛刊》2019.03
科、边缘学科。学际型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学际学科的教育培养模式实现。简言之,通过大学本科跨学科专业(学际专业)、交叉学科专业、边缘学科专业教育实现。随着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和学科的分化与综合,大学本科教育中出现许多新的跨学科的专业。这些新的跨学科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理所当然地也是跨学科人才,即在各传统、典型、成熟的学科之间的边际地带驰骋的人才。学际型跨学科人才,因各学科交叉涉及的数量、深度、广度不同,其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有较大差别。有的是两个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生物化学等,分别是电子学与商学、电子学与行政管理、生物与化学的交叉融合,而不是两个不同学科的本科专业的拼合。
三、对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选择
对于高校来说,选择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重要的,高校要结合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的形式适当的开展学际学科的专业,对于社会上的职业交叉也要格外的关注,要合理的分析当下的形式适当开展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其次高校需要注意的是,在培养模式的选择中并比一定要专一与一个模式,根据学生与院校的不同情况,可以将多种培养
模式都开放,让学生选择最适合的那个
模式,这样的方式更能够体现出高校的弹性教学,其次学际学科的开设之前也需要举行一些测试才能够确认这个学科专业是否能够与社会上某些职业所对口,只有这样学际学科开设的才比较有价值。高校并不需要一味的去追求双主修模式的学生,毕竟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能够承受住那么大的学习量,因此院校也要根据自身性质的不同开放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一些主打研究的院校来说,应该重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且要提倡高质量的完成双科的学习与研究。
对于专科院校或主打技能型的院校来说,主辅修制度就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有一部分高校的学科比较少,选择性低,也可以选择开设学际学科,高校不论做哪一种决定都需要从学生需要的实际出发,即及时的听取意见以便更好的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当然不论是那种的选择方式都要注意给能够实现跨学科学习的学生更多的机会,不断的完善主辅修、双主修的学分制度,让有能力的学生能够进行弹性选择。总而言之,研究方向不同的院校要选择适合学生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且部分专科院校与本科院校所采取的模式更是不尽相同,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中
需要更深一步的探索才能够选择适合
学校特点的模式。
四、结语
在当今社会中,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与推行是必要的,越来越多的职位需要全能的人才去做,在目前我国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理念并不完善,对于培养模式的种类需要分清,自然也可以去创造适合学生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不论是那种培养模式,也不论是社会还是高校,所选取的模式必须是适合学生的,只有这样随机应变才能够培养出更优秀的跨学科人才。
参考文献:
[1]娄延常.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与理性选择[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57(2):232~236.[2]叶建军.多样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5(21):24~26.
[3]梁哲浩.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生的有限理性选择[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作者简介:吴曼郡(1991-),女,江苏南京人,研究生,南京工业大学。
(上接第111页)程时,不要只关注学习者的参与性以及积极性,还应制订有效措施保证学生的保持率与完成率。巴特查里亚在对信息用户体验进行研究时发现,网络用户的依赖和持续使用是信息化服务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由此提出了信息系统持续使用理论——期望确认模型。在此后的研究中,又发现感知有用性和满意度是用户得以持续使用的关键性因素。目前,各国都在针对“互联网+教育”推行了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并且规定了每一个资格类型的学习量,要想获得这一学科的认证证书,至少要获取50学分,而一个学分至少10个学时,这就意味着学生获得认证证书,至少要修满500个学时。当然,依据“成效为本”的原则,在这500个学时当中既包括课堂学习时间,又包括学习者自主学习以及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还包括学科考试的时间。
(三)倡导人际互动方式时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量。教无论教学过程以何种形态出现,人师要充分发挥出引导作用,让学生们正始终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此,确理解“互联网+教育”对于自身学业在教学的过程中,无论传统的课堂教的真正意义,从而对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还是新型的“互联网+教育”;无论正确合理的利用,对单一教学模式下的是教师进行主要教学,还是学生自主学学习需求进和补充。习,都需要依赖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这种人与人之间互动来完成。所以说,参考文献:无论教学形式如何变迁,人与人之间的[1]黄美娇.“互联网+教育”给高等教互动始终是存在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育带来的变化与挑战[J].福建商业高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虽然为学生的自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01:42~46.主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做为当[2]本刊编辑部.2015中国教育研究前代大学教师和大学生自身更应该认识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情商培养的重要性,包括协同配合、言究,2016,3702:4~17.谈举止、接人待物等等,这些个人素养[3]张旭刚.“互联网+教育”时代高校与综合能力同样需要借助人际互动来教育与管理的变革与展望[J].安徽农获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502:
三、结语106~110.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具体应用这种新型教学
1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