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茶馆》中性格化的语言艺术
作者:李华忠
来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年第02期
【摘要】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的戏剧《茶馆》时代气氛足,语言精炼、幽默。以极其普通的日常口语将人物的身份、性格展现出来。《茶馆》的剧中人物对话经常十分简短,却在浓缩的语言中包含丰富的内容,三言两语便能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勾画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形象,充分显示出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 【关键词】语言大师;性格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或学习工作中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语言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突出。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顺利地进行交际和工作,必须好好学习语言。我们通过学习老舍的语言艺术,可以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锤炼我们的语言,从而更好地为我们进行教学服务!他的戏剧语言来自于生活,经过他下功夫提炼和润色,成为精当、简洁而又生动、性格化的语言。本人就以《茶馆》为例,来谈谈老舍的戏剧中性格化的语言艺术。
《茶馆》中的话剧语言,具有北京口语的地方色彩,同老舍的小说语言一样,既生动形象,又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剧中人物的对话经常十分简短,却在浓缩的语言中包含丰富的内容,三言两语便能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勾画出一副生动的人物肖像。
在《茶馆》中,不仅三个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写得真实生动、性格鲜明,就是许多只出一次场、只讲三五句话的人物,也被牢牢地“钉”在那个巧手绘成的社会风俗画的画面上,叫人过目难忘。正是这些人物,各自以自己的命运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面貌。剧本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体现其人物性格。下面就以《茶馆》的第一幕为例,浅析语言大师老舍剧本独特的语言风格特色。
最先出场的是主人公——茶馆的掌柜王利发。在这一幕里,他才二十多岁,但已经深得父亲的真传,懂得如何在乱世中支撑人多嘴杂的茶馆生意,那就是“多说话多请安”,始终小心翼翼,息事宁人,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因此,在第一幕里,最能体现他性格的台词就应该是当茶客甲乙丙丁等人在议论谭嗣同问斩时所说的:“诸位主顾,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王利发对唐铁嘴说的:“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一个“遛”字,在口语中何等常见,但在这里又是用得何等出色!王利发对唐铁嘴的讨厌、无奈的情绪,他本人的谨慎、小心的商人性格等,都通过这一个词很好地表现出来了。
到了第二幕,王利发显得老气横秋起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他的茶馆居然没倒闭,就因为他“懂得改良”。而到了最后,社会的恶势力逼得他再也活不下去的时候,他喊出:“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谁出的主意?”这是一个本份、改良的生意人对不公的世道做的控诉和反抗,也是刻画人物性格发展的有力一笔!我们看到了社会演变的轨迹,也了解了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是如何丰满起来的。 第三位出场的是松二爷。他与常四爷一样,也是旗人,也是吃“铁杆庄稼”的却是一个怕事却又经常惹事的“松包”,作者为他取名“松二爷”恐怕也是此意。在这幕的后部,暗探宋恩子与吴祥子来抓常四爷时,他说的“我们都地道的老好人”,应该最能体现他的性格。他是在中国古老文化熏陶下的老好人。他的为人处世、言谈举止,处处体现着华夏文明的古风。松二爷在潦倒之际仍不忘给人“贺喜”,“王掌柜,你好?太太好?少爷好?生意好?”一连串的问候还是那么周全。人物话语中折射出文化背景,正是老舍人物描写艺术化的体现。
第四位出场的常四爷是戏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之一。他的性格特征是最鲜明的,作者将他与松二爷放在一起,正好形成强烈的对比。他在这场戏中的许多话都可以说明他的强悍而耿直的性格,如暗探宋恩子与吴祥子来抓他时,他说的“告诉你们,我可是旗人!”和“甭锁,我跑不了!”等等,但最能体现他性格的还应该是他惹祸的那句“我看哪,大清国要完!”除了他,没人敢说这样的话,也没人说得出这样的话。
语言好,人物也活,几笔就勾出来了,画龙点睛式的手法。抓得准确,人物一上场,三言两语就出来了。如马五爷,二德子那么凶,他只说“二德子,你威风呵!”连站都不站起来,二德子就赶紧过来请安。用二德子来衬托马五爷,太好了。前边是无声的控诉,到第三幕,老人上来,就是有声的控诉了。用了七个“好”字和一个“传”字,老舍真厉害,用最精炼的语言,最简练的动作。通过这些对话,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人物的存在,不仅可以像见到他们的活灵活现的神色,而且可以窥见其内心。老舍主张,剧作家必须能使人物“说出掏心窝子的话来”(注《戏剧语言》)。《茶馆》中的几十个人物,性格各殊,谈吐迥异,彼此区别得十分鲜明,原因就在于老舍让他们各自都“说出掏心窝子的话来”,这是真正性格化的语言,是话剧艺术的至高境界。
总而言之,《茶馆》是中国当代话剧的巅峰之作。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和中国当代话剧的代表。虽然中国当代的戏剧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进入了萧条局面,但在戏剧漫长的发展长河中仅仅是短短的一瞬,我们不需要在宋词时代呼喊唐诗的危机,在进入历史新时代,下一代人可能从屏幕之前和网络之中分身出来,回归剧场,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娱方式可能也会返璞归真,舞台艺术一定会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就让本文为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吹起觉醒的号角。 (责任编辑:刘婷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