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九上历史归纳

2022-05-25 来源:榕意旅游网


欧美近代发展 发展与经济

主要潮流: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兴起。

主要原因:工业革命席卷欧洲,并开始向世界范围扩展 主要表现在那些国家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其共同影响?

1861年俄国亚历山大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美国的内战——废除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美国的经济的发展; 日本的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制度,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共同影响: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俄、美、日在发展过程中,如何解决土地问题? 俄:得到份地,高价赎买 美:《宅地法》

日:承认土地私有,废除法令

1960俄、日改革在其性质、作用、局限性方面的相同点? 时间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下半期 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作用相同:使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方式相同:都是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颁布改革措施 局限性相同: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1960年代美俄两国面临的共同危机是什么?分别是如何解决的?

两国统治者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危机清除后,对两国经济发展起到的共同作用? 共同危机:奴隶制度影响资本主义发展 如何解决:美国内战,1861年改革 根本出发点:维护国家统一/巩固统治 共同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19世纪英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政治经济因素

1、政治上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率先确立起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这更之体制不断完善,政权稳定; 2、欧洲其他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比英国晚,而且经常处于战乱之中。 3、大力拓张殖民地,拥有做多的殖民地,建立起了日不落帝国。 4、先后打败荷兰、西班牙、法国,成为海上霸主 经济上: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雄厚! 2、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占有大量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3、银行和造船业发达,英镑是当时的世界货币,伦敦成为当时世界的金融中心

1960-70年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什么?这一潮流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对比 明治维新vs维新变法 同:1、都是资产阶级改革 2、都学习西方制度 3、都处于民族危机中,都为了巩固统治,救亡图存 4、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发展教育 5、都由封建统治者领导 异: 明治维新 天皇有实权 明治维新vs俄国农奴制改革 同:1、都是资产阶级改革 2、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都保留了封建残余 4、都为了巩固统治 5、都由封建统治者领导 6、都改变了社会性质,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异: 明治维新 资本主义发展迅速,措施更全面 明治维新vs洋务运动 同:1、都产生了近代企业 2、都学习西方技术 3、都为了巩固统治,富国强兵 4、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5、都由封建统治者发起 异: 明治维新 级改革 救 维新变法 农奴制改革 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俄国农民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维新变法 成功,由武士发起,倒幕运动扫除改革障碍,失败,皇帝无实权,文人发起 成功,学习西方思想制度技术,性质:资产阶失败,仅学习技术,未改变制度,性质:地主阶级自

考点名称: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发源于英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取代人工生产,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技术革命。由于以蒸汽机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蒸汽时代”。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特点:

1.英国生产力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 2.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3.1851年英国举办第一次世界博览会。

工业革命爆发的前提:

1.市场:英国的海外殖民活动扩大了海外殖民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 2.资本:海外掠夺及贸易积累了大量资本;

3.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组织较早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4.技术:工场手工业技术的积累;

5.社会环境: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国内社会状况稳定;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的原因: 1.工业革命提供的物质资料;

2.伴随着工业革命兴起的交通具提供纽带; 3.世界殖民体系提供保障。 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以自由主义为原则,保证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规定在国际贸易中给与他国最惠国的待遇,逐步取消关税保护。通过基本准则的确立,使国际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成熟。

英国工业革命进程及重要成就: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2.经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

3.思想文化:激发国人探求新知,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

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知识梳理 考点名称: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从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的事件开始到1688年詹姆斯二世退位的事件结束,以新贵族阶级为代表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起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君主制)”、“内阁制”,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制约,人类社会由专制转向民主,由人治转向法制。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它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最基础的条件: (1)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路的中心,便利了英国的海外贸易和掠夺。

(2)海外贸易的拓展,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手工工场在制呢、采煤、炼铁、造船等领域建立并得到发展。

(3)随着制呢业的发展,“圈地运动”愈演愈烈,英国农村出现许多的资本主义牧场和农场,同时出现农业工人。在英国,资本主义已深入农村。

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他们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推动者和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的必要条件。

3.海上霸权的确立,16世纪统治英国的都铎王朝在竭力削弱旧贵族的势力,同时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打败了老牌的殖民强国西班牙,建立了海上霸权,这一切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4.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专制统治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成为英国社会的根本矛盾,它们矛盾的不断激化,最终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 5.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制,经常触犯到资产阶级的利益。又实行宗教专制,迫害“清教徒”。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6.清教运动宗教改革后,英国国教在英国确立统治地位,清教运动主要目的是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这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有非常多的共同要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推行封建专制统治,鼓吹“君权神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权利受到侵害,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3.爆发:1640年,查理一世被迫恢复议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要求限制王权。 4.内战:

(1)查理一世派兵镇压议会,挑起内战。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在纳西比战役中,击溃王军主力。1649年初,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这一年,英国宣布成立共和国。

(2)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共和国成立后,他掌握了国家大权。不久,他驱散议会,就任“护国主”,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

(3)封建王朝的复辟:1660年詹姆士二世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由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满国王专制统治,发动了宫廷政变。国王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共同执政。 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的进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1.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2.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形成;

3.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发展,使英国成为工业革命的起源地,英国逐渐成为欧洲最发达的国家;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议会制度,对其他各国产生巨大影响,并为其他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树立了榜样。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知识结构图:

考点名称: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独立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反殖民战争。由于英国对殖民地的剥削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北美人民的抗争。始于1775年4月的莱克星顿枪声,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告了美国的诞生。经过北美人民的艰苦抗争,终于在1783年迫使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民主体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拉丁美洲和法国大革命起到了推动作用。

美国独立战争知识架构图:

美国宪法与英国权利法案对比: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意义:

1.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通知,建立近代每周第一个独立国家;

2.美国独立战争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同时还是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3.美国独立战争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考点名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法国大革命:

1789年5月由于财政困难国王被迫召集三级会议,路易十六企图向第三等级征收新税,但第三等级纷纷要求限制王权、实行改革。6月,他们依然决定将三级会议改为国民议会。路易十六准备用武力解散议会,巴黎人民于7月14日起义,攻占了法国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1789年8月,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内容:①自由、平等是天赋的人权;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后来雅各宾派推翻吉伦特派,采取一系列恐怖统治措施,较为彻底地摧毁了封建制度,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任务。

1794年7月雅各宾派专政即被热月党人推翻,恢复共和制,也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

拿破仑帝国:

1799年11月9日,在大革命中迅速崛起的年轻将军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掌握政权。在法国建立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官,后又改为终身执政官。

1804年12月2日罗马教皇庇护七世在巴黎圣母院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拿破仑一世加冕。 拿破仑上台后,颁布了《拿破仑法典》,是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步法典。

1814年3月31日联盟军攻入巴黎,4月6日拿破仑被迫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返回巴黎复位,史称百日王朝。6月18日,拿破仑一世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联军击溃。6月22日再次退位,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第一帝国覆灭。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对比:

1、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同之处:

(1)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阻碍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 (2)性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3)都采取了适合国情的方式 ;

(4)都是资产阶级先以议会为阵地向封建专制统治发起进攻; (5)资产阶级都分为不同派别; (6)都经历了复辟与反复辟的激烈斗争; (7)都经历过军事独裁。 2、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之处: (1)背景不同:

①封建专制程度不同:英国王权薄弱,并形成了限制王权和注重议会的民主传统,并且从民族民主

向资产阶级民主转变;法国王权强大,典型的专制君主制国家。 ②革命前的经济状况不同: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强于法国

③所面临的宗教背景不同:英国宗教阴影还很浓重,运用清教思想,法国启蒙运动后,理性取代蒙昧,运用启蒙思想。

④受启蒙程度不同(理念不同):英国注重传统;法国经历启蒙运动,注重自然性有反法联盟,革命阻碍大。

⑥土地情况不同:英国开展圈地运动,法国农民贫困化。 (2)任务不同:英国,政治革命;法国,政治革命与经济革命。

(3)阶级关系与革命方式不同:英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与新贵族联盟,更多的依靠军队;法国是自下而上地推翻王权,更多地依靠人民。

(4)解决政体问题不同:英国采用君主立宪;法国采用民主共和制。 (5)影响不同: 英国:

①第一次具有世界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同样也影响到了法国。 ②确立的君主立宪体制、国会制度和政党制度影响深远。 ③作为革命的巩固的工业革命更是意义深远。 法国:

①确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为后世提供蓝本。

②资产主义制度冲击了整个欧洲大陆,促进了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法国大革命胜利的意义:

1.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它结束了法国封建统治,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2.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统治产生了极大影响,促进了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 3.法国大革命为其他地区的资产阶级革命树立了典范。 拿破仑帝国的内外政策: 1、对内:

(1)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2)经济上,进行财政改革,建立法兰西银行,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 (3)法律上,颁布《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立法典范。 (4)教育上,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教育。 2、对外:

(1)反抗欧洲反法同盟,捍卫大革命成功果实,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动摇了欧洲封建基础; (2)后期侵略一些国家,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考点名称:1861年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俄国沙皇亚力山大二世推行的改革。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大量资金。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同时,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特点:

1.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措施,旨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扩大市场,巩固沙皇统治; 2.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美国黑奴制的废除同俄国农奴制的废除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时间相同:均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

(2)结果相同: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两国均在改革后强盛起来,同时,都保留了一定的残余。 2、不同点:

(1)废除方式不同:美国以革命的方式,通过发布总统令废除;俄国则是以改革的方式,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2)目的不同:美国为了进一步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扩大市场,增加劳动力而废除黑奴制;俄国则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沙皇政权。

俄国1861年改革历程:

1.背景:

(1)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落后于西欧各国。 (2)农奴制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3)农奴暴动威胁沙皇统治 2.直接原因:

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惨败 3.过程: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4.目的:

为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5.内容:

(1)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2)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3)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拿钱赎买到一块份地。

6.意义:

(1)性质: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考点名称:美国内战

《宅地法》:

《宅地法》规定,凡一家之长或年满21岁、从未参加叛乱之合众国公民,在宣誓获得土地是为了垦殖目的并缴纳10美元费用后,均可登记领取总数不超过160英亩(1英亩=0.40公顷)宅地,登记人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种满5年,就可获得土地执照而成为该项宅地的所有者。《宅地法》还规定一项折偿条款,即如果登记人提出优先购买的申请,可于6个月后,以每英亩1.25美元的价格购买之。这一条款后来被土地投机者所利用。据统计,依据《宅地法》及其补充法令,联邦政府到1950年有2.5亿英亩土地授予移民。 《解放奴隶宣言》:

《解放奴隶宣言》(TheEmancipationProclamation)是份由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公布的宣言,其主张所有美利坚邦联叛乱下的领土之黑奴应享有自由,然而豁免的对象包含未脱离联邦的边境州,以及联邦掌控下的诸州。此宣言仅立即解放少部分奴隶,但实质上强化联邦军掌控邦联的领土后这些黑奴自由的权威性,并为最终废除全美奴隶制度预先铺路。

《宅地法》的实施的意义:

1.《宅地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部垦殖农民的土地要求,确立了小农土地所有制,从而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它的实施也鼓舞了西部农民反对南部奴隶主的斗争,遏制了奴隶制种植园向西扩展。而《宅地法》影响最深的是促进了西部的开发。

3.在南北战争中,西部农民为联邦军队输送了半数以上的士兵,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对北方取得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美国内战的历程:

1.原因:

(1)19世纪中期围绕着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南北矛盾激化。 (2)南方不满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建立”,挑起内战。 2.过程:

(1)战争的开始: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战争爆发。

(2)扭转战局的文件:①文件的颁布:1862年《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的颁布,②内容:《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洲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军队。《宅地法》的法令规定,凡是美国公民,只要交10美元手续费,就可以在美国西部得到一块土地,连续种5年以上,这块土地就成为他私人所有。③历史作用:宣言的发表,广大黑人欢庆解放,踊跃参军,而法令的发表,满足了人民对土地的需求。因而两个法令成为南北战争转折点,北方由防御转为进攻。

(3)战争的结束:1865年,攻占里士满,南方军队投降,内战结束。

(4)战争结果及历史作用1.结果:北方获得胜利,美国的统一最终得到维护。

3.历史作用: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考点名称:日本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运动的性质和明治政权的性质: 1.运动的性质

①“革命”说:传统上,我国学术界认为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或者说是一场不彻底的、未完成的资产阶级革命。(汤重南:《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日本史的研究》,载《史学月刊》,1990年第1期)

②“改革”说:郭宣霖在《日本明治维新性质问题的商榷》一文中提出了明治维新是一场变革的观点。樊元等人则明确提出:明治维新是与封建阶级妥协的资产阶级改革。万峰认为,明治维新“是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意义,并带有近代民族民主运动鲜明特点的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汤重南:《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日本史的研究》,载《史学月刊》,1990年第1期)

王晶认为,明治维新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因为明治维新过程中没有出现要求给予广大人民参政权利的运动。(王晶:《明治维新及其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载《日本研究》,1994年第1期)

③“封建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运动”说:蒋立峰认为,说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改革”都不合适,前者只能包括1868年前后的短暂的急风暴雨式的革命斗争时期,后者只能概括明治政府前20余年的主要活动,两者都没有把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完整地包括进去。他认为,“明治维新是具有日本特色的进一步、退两步的近代民族主义运动,或称为封建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运动。”(蒋立峰:《明治维新是进一步、退两步的封建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运动》,载《日本问题》,1989年第6期)

2.政权的性质

①“联合专政”说:这是一种传统的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又分两种。一种认为明治政权是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另一种认为是资产阶级和地主的联合专政,可以附在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一类之中,即基本上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汤重南:《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日本史的研究》,载《史学月刊》,1990年第1期)

②吕万和认为,把明治政权说成是地主资产阶级专政或是资产阶级地主专政的提法含混不清,不能表达明治政权的本质,他认为明治政权是带封建性的特权大资产阶级专政。(汤重南:《建国以来我国学者对日本史的研究》,载《史学月刊》,1990年第1期)

③蒋立峰认为,“明治政府通过各项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到1890年前后已使以近代天皇制为表现形式的国家政权转变为带有浓厚封建残余的资产阶级政权,或称半封建的资产阶级政权、封建资产阶级政权。(蒋立峰:《明治维新是进一步、退两步的封建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运动》,载《日本问题》,1989年第6期)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1、相同之处:

(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2、不同之处:

(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略决心。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日本明治维新: 一、历史背景:

1、倒幕运动的成功为维新提供了政治保障。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维新提供了物质基础。 3、幕府统治下,等级森严,社会矛盾尖锐 4、幕府推行锁国政策,日本落后于世界 5、西方列强侵入,日本民族危机统治危机加深。 二、基本内容:

1、“废藩置县”,府县由中央派官员进行管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建立。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3、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4、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5、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发展。

6、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生活习俗西化。 7、仿照欧美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8、仿照欧美,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

9、1889颁布宪法,确立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但保留浓厚封建主义残余。 三、影响: 1、积极:

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由落后的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确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政体,并在此基础上使日本仅用半个世纪就发展成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它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使日本成为近代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2、消极: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走上了侵略和压迫其他国家的道路。 倒幕运动成功的原因:

万峰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析了倒幕运动取得成功的原因。国内方面,倒幕派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这是倒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国际方面,中国等亚洲国家人民使列强无力顾及日本,客观了支持了日本的倒幕运动,同时,西方列强也力图使日本成为其远东的“前哨”,从而使日本倒幕运动有一个比较宽松的国际环境。 李家桂、许永璋著文分析了倒幕运动成功的五个原因:

1.幕府的垮台在19世纪中期是大势所趋。因为当时广大人民同幕府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扫除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摆脱封建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改变不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的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维护民族独立等等,都要求推翻幕府的统治,实行变革。 2.人民群众的斗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的统治基础。 3.资产阶级化的武士起了领导作用。

4.斗争手段和斗争策略的得当。倒幕派打出“尊王”的旗帜,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5.国际环境有利。伊文成著文认为,明治维新前的革命形势,既表现在倒幕派势力的日益壮大,又表现在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日趋高涨,而且后者一直是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动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