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2)

2022-08-07 来源:榕意旅游网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山石(节选)

韩 愈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咏物诗,借对“山石”的歌咏来表达自己对此景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B.本诗有时间的流转,从深夜静卧到天明独行再到日出雾散,时间节点较明确。

C.本诗有行踪的变换,从屋内观月到深山穷霏再到山涧踏石,游踪记录很详细。

D.本诗有画面有情趣,当流不犹豫,赤足涉山涧,涧水激激,清凉漫过足背。

答案A 解析此诗标题虽然为“山石”,看起来是咏物诗,但诗中并没有对“山石”的具体描绘,没有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并且也没有运用象征或起兴手法。所以,“咏物诗”的说法错误。本诗可以算是写景诗,运用了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

★(2)本诗视听结合有声有色,作者沉浸其中。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①“百虫绝”暗示夜深之前百虫鸣奏;百虫鸣息,清月出岭,月光入窗扉,表现出山寺之夜的清幽。②“穷烟霏”说明天明时分山间白雾茫茫,看不清道路,只能于迷雾中上下穿行。③阳光冲出浓雾,天光一开,眼见花红水碧,烂漫纷呈,还不时见到粗大的松枥。④涧水激激,微风习习,赤足涉山涧,作者不觉整个身心都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妙境界中,融情于景。

解析视听结合,有声有色是手法,要分析这种手法就要了解诗歌内容,了解了诗歌内容必然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作为要求结合全诗来分析的简答题,一定要注意逐句解读。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 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

注①隐沦:泛指神仙。②如今不是秦: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下列对于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紧承题意,点明入山寻访隐者。“隐沦”指代韦九山人,“无尘”写出了诗人对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作者对污浊尘世的厌弃。

B.颔联“唯”“始”两个副词,既表明了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出他山行之中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

C.颈联描写了一个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谁作主”“自为邻”两句一问一答。“人”的出现给山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

D.尾联以议论作结,“朝市”泛指尘世,韦九山人为逃避世俗烦恼,隐逸山林,是天性使然,作者运用典故表达了对世事的感慨。

答案D 解析D项,“作者运用典故表达了对世事的感慨”错误,应为表达了对韦九山人的敬佩之情。

★(2)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①首联“无尘”二字写出了山林的幽静安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污浊尘世的厌弃。②颔联“唯通马”足见深山之僻野幽邃,“始见人”则进一步表现了曲径通幽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③颈联描写了一个四面云山、寥廓寂静、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表现了作者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

解析题干提示本诗运用的手法是“借景抒情”,因此可以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本诗。诗歌的前三联描写了幽静脱俗的自然环境,结尾表露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①

[宋]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②。不应③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①光州:今河南潢川,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②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③不应:不顾。

(1)下列对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的前两句中,“记得”二字将词带入对往事的回忆。“相见日”三字,虽极平常,但却包含着那次相聚中种种快乐的情事,极为明白而又十分含蓄。

B.“回头双鬓已星星”这句是上片关合前后的过渡句。正因为词人对他们的武陵相会有着

美好的记忆,而对分别以来的生活感到很哀伤,所以,他非常希望刚刚重新见面的朋友能长期在一起,以慰寂寞无聊之思,以尽友朋相得之欢。

C.“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通过江上杯酒相倾的细节,描写了诗人与友人尽情倾诉六年阔别的衷肠的情景,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情怀。

D.“铁马红旗寒日暮”这句,诗人借助意象的描绘表达情感,其中“铁马”表现出了友人久守边城的艰辛,进而表现出诗人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寒日暮”表达了友人思归的急切之情。

答案D 解析D项,“表达了友人思归的急切之情”属于理解错误。作者想象曾使君为豪壮的军队生活所激发,根本不想离开边地,反而担心皇帝下诏书,命令他回京。

★(2)本词的下片为人称赏,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下片。

参考答案词的下片虚写,运用想象手法。想象使君到任后在边塞生活的场景以及使君为豪壮的军队生活所激发,根本不想离开边地,反而担心皇帝下诏书,命令他回京,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勉励友人在边塞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的情意。

解析词的下片想象使君到任后的生活和心境,想象使君到任后军队的面貌,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勉励友人在边塞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的情意。本题回答出下片使用的虚写手法以及该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谪官后却归故村,将过虎丘,怅然有作

刘长卿

万事依然在,无如岁月何。

邑人怜白发,庭树长新柯。

故老相逢少,同官不见多。

唯余旧山路,惆怅枉帆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谪官”表明诗人的身份,“却归故村”表明了诗人被贬后所做之事,“怅然”一词体现了诗人的心情。

B.首联前句用“依然”点明了万事没有变化,后句则说不管岁月怎样,从语意关系上来看,后句其实可放在开头。

C.颈联写出了诗人的朋友、同僚本来就相当少,现在又难以相逢,说明诗人注重相聚,更增添了自己孤独寂寞之情。

D.“唯余旧山路”中表面上是写诗人回家的路途只有曾经走过的那条山路,但实则暗示了诗人今后命运的艰难。

答案C 解析C项,“诗人的朋友、同僚本来就相当少”属于理解错误,“相逢少”与“不见多”都是写朋友、同僚相聚艰难,突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

★(2)请赏析诗句“邑人怜白发,庭树长新柯”的抒情艺术。

参考答案“邑人怜白发”属于直抒胸臆,点明诗人生出白发,从而体现出对年老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的惆怅茫然。“庭树长新柯”一句是写景,描绘了院中的树木长出了新的枝干,呈现出一派生机。这里用新枝与人的黯然衰鬓相对照,以乐景衬哀情,使垂垂老者更显憔悴不堪。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因被贬所遭到的打击之重,表露出哀怨之情。

解析题干要求明确,从抒情艺术的角度进行赏析,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答题时从这两个角度入手指出手法,并分析表达效果。这一联用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邑人怜白发”写诗人生出白发,一个“怜”字直接体现出对年老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的惆怅茫然。“庭树长新柯”是写景,描绘了院中的树木长出了新的枝干,呈现出一派生机。这句和前一句形成对照,用新枝和人的年老对照,是以乐景衬哀情,表达诗人被贬后的哀怨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与东吴生相遇

韦 庄

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①平。

注①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用比喻手法写出诗人和东吴生流离失所,表达了沦落天涯的感伤之情。

B.颔联写不觉花之美,只好借酒浇愁,表达了年华逝去之痛和战乱流离之苦。

C.颈联写出诗人对身处陋巷贫苦生活的不满和对权贵豪门奢华生活的期盼。

D.尾联用自嘲的口吻写趁未衰之年应满怀信心,期望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答案C 解析C项,“不满”“期盼”的说法错,应为揭示当时贫富不均的现状。运用对比手法,以“贫”者的苦难坎坷和“贵”者的奢华生活,表现了社会的不公平,流露了自己的不满。

★(2)诗中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颈联将“贫”与“贵”,“春偏少”与“月最明”对比,揭示当时贫富不均的社会

现象,表达对自己身世遭际的不平和对统治者的不满。②将“泪满缨”与“开口笑”对比,表现了诗人虽遭遇十年不寻常之辛苦,但仍然不失对清平治世的渴望。

解析颈联写“贫”与“贵”,乱离社会,世态炎凉,一边是啼饥号寒,一边是灯红酒绿。有志之士偏被压在社会最底层,沾不到春风雨露;权贵高踞豪门,吟风弄月。所以,诗人与东吴生离乱中相遇时,倍感辛酸。“泪满缨”说明诗人十年流离不寻常,相遇故人泪潸潸。“开口笑”中既有无奈,亦含希望。一泪一笑,总括全诗,字挟风霜,声震金石。诗歌以“泪”始,以“笑”结,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望 海 楼①

米 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纱飞楼百尺连。

三峽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②催红日,无事沧洲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后文的 “铁瓮”即指镇江城。②画角:古代以皮革或竹木制成的管乐器,声音哀厉高亢。③沧洲:此指镇江江边某幽僻之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缥缈飞楼百尺连”句中“楼”能“飞”,是形容楼高如同凌空架构,楼檐上翘,楼体大有飞腾之势。

B.颔联在“江声”前冠以“三峡”,“帆影”前冠以“六朝”,使诗歌意境得以扩展,可谓妙趣横生。

C.颈联两句对比鲜明,蕴含色彩、远近、事物趋向等方面的对比,构成一幅完整而富有情趣的画面。

D.诗人立足江边,从仰视、俯瞰、远望、联想等角度着笔,绘成多幅美好图画,也投射出内心的复杂情感。

答案D 解析D项,应为诗人立足“望海楼”,从仰视、俯瞰、远望等角度着笔描写。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颔联。

参考答案颔联两句是写诗人登楼俯瞰而描绘的图景。望海楼面临大江,昼夜奔流着的涛声传入耳际,这是实;“三峡”二字,让江声带着三峡的凶险奔涌而来,触发了诗人挥笔作诗的雅兴,这是虚。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这是实;“六朝”二字使帆影承载着历史的盛衰,又引动了作者举樽饮酒的豪情,这是虚。虚实结合的手法使景与情一下子脱开了眼前的实境,在空间、时间上大大扩展,引人驰骋想象,韵味无穷。

解析颔联两句是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面临大江,昼夜奔流,是诗人登临后的所见,但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二字,景与情就一下子脱开了眼前的实境,空间、时间大大扩展。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的高巍,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这是虚写。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苏子瞻哀辞

张舜民①

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

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

满酌中山酒,重添丈八盆②。

公兮不归北,万里一招魂。

注①张舜民:和苏轼感情深厚。苏轼知定州期间得墨石,作大盆盛之,名其室为雪浪斋。后来苏轼被贬岭南。到宋徽宗时,作者知定州,重新修葺雪浪斋,而此时得知苏轼病逝,于是写了这首哀辞。②丈八盆:指苏轼用来盛放墨石的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被贬,墨石也被贬,“石与人俱贬”中的“俱”字,道尽当时的炎凉世态。

B.首联下句是说,苏轼虽然已经去世,但“石尚存”,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

C.“重添丈八盆”体现了作者对苏轼遗物的珍重,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思念之情。

D.尾联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苏轼病逝,作者只能在万里之外的定州为其招魂。

答案B 解析B项,“首联……足以让作者感到一丝欣慰”错误,从诗中来看,“石与人俱贬,人亡石尚存”,人亡石存,应是充满了物是人非之悲。

★(2)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作者写“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两句的手法及用意。

参考答案①作者表面上写墨石坚硬厚重的特点,实则以石喻人;②墨石坚重之质,不轻易改变本性,这正是苏轼坚贞品格的象征;③作者借此句表达了对苏轼坚贞品格的赞美及对其逝世的悼念之情。

解析从诗中看,“却怜坚重质,不减浪花痕”,这两句意思是“可爱可敬的墨石,质地是如此坚硬凝重,不减当年洁白的浪花状脉痕”,诗句表面上是写墨石坚硬厚重的特点,但结合全诗,此处实则是以石喻人,“坚重质”既是写雪浪石,又是苏轼的象征。作者借此联表达了对苏轼坚贞品格的赞美及对其逝世的悼念之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