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课程高中物理作业布置与评价

2023-10-29 来源:榕意旅游网


新课程高中物理作业布置与评价

传统作业观将作业视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或工具,追求的是作业终结性的实效。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新课程的作业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的重要平台,成为教育的又一平台。作业应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可见,作业将是具有学生鲜明的价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动,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课外、校外的一种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就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一、新课程下有效作业设计的原则

1、层次性

为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功,作业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做到分层设计。例如我们可以把作业设计为“必做”和“选做”两个层次。“必做”题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完成,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对于“选做”习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尽力完成。我们也可以把班级学生按层次从高到低分为A、B、C三个等级,科学明确地制定分层目标,设计分层作业。另外,层次性也可体现为同一作业设问由易及难,层层递进,如下面的案例2。

案例1:学完《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一)》后,除布置课本上4道“问题与练习”为“必做作业”外,还布置了三道“自主作业”让学生自由选做:①以“简单的连接体”

1 / 8

问题为背景的题目;②以“运动与力的关系”为背景的题目;③以“质点系下的牛顿第二定律”为背景的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喜好、发展方向等选做或全做。这样,既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又给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实践证明,“自主作业”的做法找到了因材施教与大班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又兼顾了老师的精力,这种做法非常值得推广,实施效果也很好。这样,作业不仅延伸了课堂训练目标,激发了学生探索欲望,扩大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做作业不再成为负担。

案例2:面对不同学力层次的学生设计合理的、由易到难的递进形的作业,如在《摩擦力》教学后可设计这样一组习题:

(1)如图,木板与水平地面夹角为Φ时,物体m处于静止状态。现增大木板与地之间的──夹角到另一值a,物体仍静止,则木板对物体的弹力N和摩擦力f怎样变化?

(2)如木板与地夹角为Φ时,物体匀速下滑,现增大该夹角至p时,N、f怎样变化?

(3)如木板与地面夹角为Φ时,在沿木板向上的力F作用下,物体m处于静止状态,则木板作用于物体的摩擦力有什么特点?

(4)如木板与地面夹角为Φ时,物体匀速下滑,则减少夹角过程中N、f怎样变化?

(5)如木板原来水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则抬起一端增大长木板与地面间的夹角时,N、f怎样变化?

(6)给你一把卷尺和一些细沙,试设计一种测量沙粒之间动摩擦因数的方法。

2、合作性

2 / 8

新课程要求从“独立学习”转为“合作学习”,它可以使学习物理的效率有更多提高。对于习题性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是利大于弊,但有些作业如“家庭作业与活动”、“课题研究”、“实验探究”、“实践活动”等等,则需要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在广泛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与人合作、交流、共享及组织管理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知识经济社会对现代人才的基本要求。

3、实践性

学生在校接受知识一般由两条途径,一条是通过间接的途径获得,另一条是通过直接的途径获得,传统的学科课程更多地强调知识的间接性获得,以至于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到的知识纯粹为了应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结合物理学科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特点,充分利用作业这个平台,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学以致用。常见的实践性作业有:课题研究,小整理和小实验,参观调查,解析现象等。

4、探究性

“问题的结论往往隐藏在较深的层次,需要学生去挖掘;条件和结果之间往往存在着较大的距离,需要学生去跨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往往不太明确,需要学生通过尝试错误,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来寻找。”这就是探究性。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提倡“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

3 / 8

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案例:必修I《摩擦力》中,教材直接给出了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公式:F=μFN,但是学生肯定会有疑问:为什么只与动摩擦因数和正压力有关?与接触面积,与物体的运动状态,与所受的外力等为什么没有关系?因此讲完滑动摩擦力后,课外可布置如下课题:“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提示学生通过实验来研究。

二、新课程作业布置

新课程作业观下的作业布置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应把握以下十二字:分层安排,适量高质,要求明确。作业类型也应该多样化,以下是对作业类型的一些思考:

1、常规型作业

常规型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为了巩固和落实认知目标。常规作业的权重应该下降。从人教版新课程教材来看,课后练习中的定量运算型习题比例大大下降,其意图是明显的,因此常规作业定量运算的作业比例应该下降,而适当增加定性分析、讨论的习题。常规作业布置应做到少而精。

2、探究型作业

新课程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探究型作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各要素,让其掌握探究这种科学方法。因此探究作业是物理作业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类型。探究作业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学生根据所学物理知识了解生活实际提出问题。(2)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处理后,把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留给学生,可让学

4 / 8

生根据实际情况一周或两周完成,最后写出探究报告。(3)学生交流探究结果,教师评选出优秀的探究作业。

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繁简得当、难易适度、高而可攀的探究型作业,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物理科学的乐趣,增强创造的热情。由于课外时间上比较充裕,整个探究过程可以让学生完成的完整些。

3、体验型作业:

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感性的体验。如观看有关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空间站的录像片;通过听讲座、看录像等活动,了解宇航员的生活,了解在人造卫星上进行微重力条件下的实验;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乘坐过山车等,解和体验失重和超重等。

4、操作型作业

设计操作型作业,提供动手机会,如小整理、小发明、小实验。把课堂上没有完成的或无法完成的实验、整理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让同学们自己去探索和验证,弥补了课堂的不足。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科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许多科学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通过动手实践,经过认真思考总结出来的。通过作业,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去发现、创新。如在讲完光的色散后,可布置下列操作型作业:人造彩虹:在有阳光的天气里用浇花用的喷雾器灌上水向空中喷出水雾,仔细观察:在什么情况下能看到彩虹?彩虹中有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是怎样排列的?小孔成像:在空的易拉罐的底部中央,用

5 / 8

钉子敲一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这样就制成了一个针孔照相机。请你按上述方法进行整理,利用整理好的针孔照相机观察窗外的景物,记下成像的特点,并利用它探究影响像的大小的因素。

5、 调查型作业

使学生着实看到物理学在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的中的作用。如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弹簧的形状及使用目的(如获得弹力或减缓振动);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利用静摩擦的事例;调查公路拐弯处的倾斜情况或铁路拐弯处两条铁轨的高度差异;收集我国和世界航天事业发展历史和前景的资料,写出调查报告等。

给学生布置课外调查作业,也就是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知识,对学生来讲,也是一种方法和能力和提高。调查的方式多样,可以是社会调查,现场参观,也可以到书店、图书馆中找书查资料,也可以上网上查资料。

三、新课程作业评价

1、作业评价的基本原则

(1)评价以激励为主。对于不同的作业类型教师的评价也应是不同的、多变的,要以激励学生为主。如对日记型作业的评价,以提出的问题新颖、有创意为评价标准,而对于探究实践作业就应更注重过程评价,要对学生参与的态度、在实践中所起的作用、哪些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等进行描述性评价,使作业评价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的教育、激励功能。

(2)提倡评价的多主体。教师要转变在学生作业评价中的裁判员角色,要成为学生

6 / 8

学习的促进者、合整理,作业评价的指导者,学习潜能的开发者。学生要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进行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评。评价形式应根据作业类型的不同采取自评、组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形式,使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3)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教师要通过批阅、观察和与学生的交流,对学生的作业过程作出形成性评价。评价结果占学生总评价的一定比例。各项书面和非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可以做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参考。为体现该评价的客观性,教师平时一定要工作细致,要制定具体明确的评分规则,要设计科学合理的评分手册,记录每位学生每一项的情况或得分,工作较为繁琐。

2、作业评价的操作

(1)批改、检查

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及时真实的反馈,批改检查作业是师生和家长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作出准确评价的反馈。它一方面能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愉快或不愉快的体验,在认知上证实原有的知识技能或纠正以前的错误,对学生的作业行为起到积极的强化推进作用。另一方面,它也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发现问题、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

对书面作业需要及时认真批改。批改方式有全部批改、重点批改、轮流批改、当面批改、师生共批、学生互批。因全部逐本批改占据教师大量的时间而影响备课的质量,所以应采取各种类型相结合的方式。不论用何种方式批改,都应注意并记录学生作业错误的数量和性质。一让学生自觉订正,二使教师自我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以便在以后教学中

7 / 8

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教师对作业应按质量打成绩,可写“A、B、C”等级,也可写评语,评语以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把作业做好。应尽量少用负面的标语对优秀或进步较大的作业,教师应给予全班表扬,可以全班传阅,以资互相学习,对差的作业应视具体情况给予指点和帮助。

对非书面作业,通过家庭协助和抽查的方式进行落实。

(2)结果记录和反馈

提倡建立学生的作业记录档案。要通过学生的作业记录反映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和

学习的发展情况,这也是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学习的关键。记录要如实,尽可能细致。 对于每次作业,教师应该及时批阅、检查,并将评价结果反馈,要求学生对照“反思”和订正。可建议学生自己也建立“作业档案”,记录每次作业的错误和心得。如果有必要,教师应该进行作业后讲评点拨,讲解不要面面俱到,而要有针对性,突出重难点,最好做到借题发挥,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教给学生以方法。

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