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识记:隋代文学作者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
2.识记:卢思道及其代表作品《从军行》。 以思妇—征夫为内容结构的南朝歌行体。 理解:《从军行》的艺术特点。
《从军行》将描写的重心转到了“征夫”身上,以关塞生活为背景,抒写北地边塞生活的真实感受,多贞刚之气,有苍劲骨力,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 3.识记:杨素及其《出塞》诗。
杨素,是隋朝的开国重臣,行伍出身。代表作《出塞》。《出塞》平实的叙说中,流动着粗犷深沉的悲凉情思,真挚而浓烈,有一种北歌的慷慨呜咽之音。这是杨素诗的一贯风格。
简单运用:北方文人的诗风变化,文采和情调融合了南朝风格,在表现手法上受南朝文学的影响。
北方文人在学习南朝文学的表现手法时,诗风常发生变化。如卢思道的《美女篇》着意描写女性的体态服饰和媚眼纤腰。薛道衡《昔昔盐》所写乃南朝诗常见的闺怨题材,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风格。
综合运用:隋代文学的过渡性质,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发展,南北文学相互影响,隋朝文学仍然呈现出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在隋文帝时代,北、南两种诗风是同时并存的,甚至在同一作家的创作中体现出来。到隋炀帝时,身边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隋代文学就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了。如虞世基所作应制诗,着意于词采的华美和对仗的工整,纯粹诗为作诗而作诗。这使文学创作由抒情转向娱乐,转向咏物和咏宫廷生活琐事,很快就走向了贵族文学的末路。终隋一朝,南、北文学的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第二节 贞观诗坛与“初唐四杰”
1.识记:贞观诗坛的主掌者,为唐太宗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 简单运用:贞观诗风的新变,由刚健质朴趋向表现技巧的贵族化和宫廷化。
初唐的诗歌创作,主要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一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刚健质朴;而贞观诗风的新变,则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但两者之前合而未融。杨师道和李百药是具有贞刚气质的北方文人,早年作诗善于吸收南朝诗歌的艺术技巧,较少合而未融的弊病。后来成为唐太宗的宫庭诗人,把诗作为唱和应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现技巧,风格趣味已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 2.识记:贞观时期所编应制咏物所用的类书《北堂书抄》、《文思博要》、《艺文类聚》。
虞世南等人所编,宫廷诗人的作诗工具。 3.识记:上官仪与上官体。
上官仪,是贞观诗坛的新秀,是在唐代成长起来的作家,新生代的宫廷诗人。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之为上官体。
理解:上官体的特点,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声辞之美,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雍容典雅的气度,是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上官体在唐诗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一.上官体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上官仪提出的“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以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
二.缘情体物,密附婉转而绮错成文,音响清越,韵度飘扬,有天然媚美之致。体现了一种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黄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范。
三.在唐诗发展史上,它上承杨师道等,又下开“文章四友”和沈、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简单运用:上官体的创新和局限。
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以高度纯熟的写景技巧,洗削了南朝诗的浮艳雕琢。 局限: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4.识记:“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理解: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不同个性特点。
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 综合运用:“初唐四杰”诗歌的创作特点。
一.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在诗中出现一种壮大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充分表现在他们的古体和歌行中,特别是卢、骆的七言歌行。
二.七言歌行本身就有一种流动感。“四杰”中的卢、骆、王,往往用七言歌行来铺写抒情,夹以议论,工丽整练中显示出流宕和气势。表现出刚健骨气。
三.渐趋成熟的五言律追求对偶的整齐、声律的谐调,表现出一种感情的相对稳定。但四杰的五言律也透露出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主要反映在羁旅送别的诗和边塞诗。
四.“四杰”诗风亦属“当时体”,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作品,不免有雕琢繁缛之病。 第三节 杜审言与沈、宋 1.识记:馆阁体。
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等,都是由进士科及第而先后受到朝廷重用的士人作家。他们入朝做官时写的那些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馆阁体”诗,虽在内容上与以前宫廷诗人无太大差别,但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炼方面有很大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2.识记:杜审言及文章四友。
杜审言,字必简,是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与李峤、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 理解:杜审言的五律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把江南早春清新秀美的景色写得极为真切,由此引起的深厚的思乡之情,全融入明秀的诗境中,显得极为高华雄浑。 简单运用:律诗体式的定型,五言律的定型及其推导连类作用,由五言律基础推导出七言律格式。
一.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他们在诗律方面精益求精,确立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二.五言律的定型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过渡,易记易掌握,而且具有推导和连类而及的作用。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如在五言近体的范围内,即可由五言律推导出五言排律和五言绝句的体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在五言律的基础上,推导出一个近体七言诗的声律格式,如七律、七绝等。所以,在五言律趋于定型后,杜审言和沈、宋等人即成功地把这种律诗的粘对法则应用于七言体诗歌,完成了七言律体式的定型。
3.识记:宋之问和沈佺期。 磨练出了一套律诗的声律技巧。
理解:宋之问五律《度大庾岭》和沈佺期七律《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宋之问的五律《度大庾岭》未到贬所而先想归期,一种含泪吞声的感怆情思表现得真切细腻,没有文饰,但诗律、对仗十分工整。七言律写得较好的是沈佺期。他的《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心境,不用典故,无意修饰,却写得有情有景,声律调谐流畅而蕴含深厚,是早期七言律的成熟之作,被后人称为初唐七律的样板。 第四节 陈子昂与张若虚等
1.识记:陈子昂的生平。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青年时期折节读书,落第后曾学仙隐居。两次上谏疏直陈政事受赏识。曾慷慨从军,后遭诬陷入狱。
2.识记:陈子昂的复古倾向及其诗歌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简单运用:陈子昂诗歌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
陈子昂是个政治色彩很浓的诗人。借《感遇》来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这是所得;所失:易重蹈古诗以喻论理寄慨的构思方式,简单地将抽象思辨附著于感性形象上,以诗言理而缺乏艺术感染力。 理解:陈子昂的诗歌情调及其《感遇》(其三十六)诗和《登幽州台歌》。 诗歌情调:慷慨悲歌的情思,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
《感遇》(三十六)直接建安诗人的梗慨多气,蕴藏着壮伟情怀,展现出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带有壮怀激烈、拔剑而起的豪侠之气。
《登幽州台歌》在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透露出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综合运用:陈子昂诗歌的风骨兴寄及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最能体现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这正是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
一.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 二.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审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美丽的文学。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有唐一代,他对风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为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所证实,成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序曲。 3.识记:张若虚及“吴中四士”。
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诗人。有《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被称为“吴中四士”。 理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境。
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 4.识记:刘希夷及其代表作七言歌行《代悲白头翁》。
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深藏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这种带有青春伤感的情思贯穿全篇。 第二章 盛唐诗歌
识记: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达到“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第一节 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 1.识记:王维的生平。
王维,字摩诘。亦官亦隐,晚年逐步升迁,但已无意于仕途荣辱。 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及其《山居秋瞑》。
盛唐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
一.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二.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 《山居秋瞑》在清新宁静而生机盎然的自然山水中,诗人感受到万物生生不息的生之乐趣,精神升华到空明无滞碍的境界,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简单运用:禅宗对王维诗歌的影响及其归隐诗的空静之美。王维的《辋川集二十首》。
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对王维等山水诗人的创作影响极大。当他们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从而使山水诗的创作别具慧眼,禅境常通过诗境来表现。
与坐禅的体验相关连,王维多喜欢写独坐时的感悟,将禅的静默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 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说言说的自然之美。
2.识记:孟浩然的生平。终身不仕。曾入长安应举,结交王维、张九龄等人,开始遍交诗坛群彦。
理解:孟浩然山水诗的艺术特点,及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宿建德江》。
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诗的境界宏阔,气势壮大。 《春晓》写自己春晓时的感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 《宿建德江》写日暮泊舟的“客愁”,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 简单运用: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平淡自然,不求工而自工。 一.山水田园诗贴近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
二.他的乘舟行吟之作,给人以洗削凡近之感,情思的净化、语言的清省和诗境的明秀融为一体,将淡泊纯净的山水之美透彻的表现了出来。 三.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尽管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并非有意于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 四.诗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综合运用:王维、孟浩然的田园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王维、孟浩然虽都是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追求“无我”的境界,自甘寂寞。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平淡自然,不求工而自工。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
二.孟浩然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似比王维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三.王维山居歌咏擅长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孟浩然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淡泊纯净之美。 第二节王翰、王昌龄、崔颖等豪侠诗人
1.识记:王翰及其《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
王翰是盛唐豪侠诗人中进士及第较早的一位,入仕后生活极放荡。该诗以豪饮旷达写征战,极为劲健。 2.识记:王昌龄及其七绝诗《出塞》二首之一(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昌龄,盛唐豪侠诗人。该诗大气磅礴。
理解:王昌龄的边塞诗及连章组诗《从军行七首》。
其作品或豪爽俊丽,或绪密思清。因王性格豪爽,故七言长于五言;而思致深刻,讲究作法,又宜于短章而不宜长篇。为补短章的局限,他创作出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从军行七首》。这组诗前后章法井然,意脉贯穿,于人之常情的离愁别怨,与英雄气概相结合,声情更显悲壮激昂。清而刚,婉而健,有气骨,为七绝连章中的神品。 理解:王昌龄的酬赠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被贬后心境变化,加之受王、孟及南方风物的影响,晚年诗风偏于清逸明丽,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芙蓉楼送辛渐》借送友以自写胸臆,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含蓄而风调清刚。 简单运用:王昌龄为七绝高手的特点。
一.边塞诗出手不凡。另外,他还创作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为七绝连章中的神品。 二.送别诗也很出色。晚年诗风偏于清逸明丽,但仍有一种清刚爽朗的基调。 三.以女性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也很出色。
四.盛唐诗人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无论写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格调多样化,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清刚之美。他的七绝总有一种清刚之美在。 3.识记:崔颖及其《黄鹤楼》诗。
崔颢,被称为“有俊才,无士行”。其诗风改变的标志是《黄鹤楼》诗。 简单运用:崔颖《黄鹤楼》诗被誉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的原因。
此诗虽不甚协律,为变体律诗,却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盖因作者以摇曳生姿的古歌行体入律,这种亦古亦律、大巧若拙的结构体制,便于表现高唱入云的雄健气格,也使声谐句对的律句更显清拔隐秀,形成寄情高远的超妙诗境。 4.识记:李颀及其边塞诗《古从军行》。 仕途不得意。该诗透出极苍凉的悲怆情怀。 5.识记: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
形容胡笳声的酸楚哀怨。将北地悲凉苍劲的气质,也南国幽玄奇趣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清奇幽渺而又不乏刚健力度的诗歌意境。 第三节 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
1.识记:高适的生平及边塞幕府经历与诗歌创作。
高适,字达夫。早年生活困顿,有入幕经历,后来官运亨通,是盛唐诗人唯一做到高官而封候者。其边塞诗多写于边塞之行和入幕期间。多采用七言歌行或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将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理解:高适边塞诗《燕歌行》的思想情感艺术特色。
《燕歌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极为复杂的,既有对男儿自当横行天下的英雄气慨的表彰,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的崇高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此诗虽多用律句骈语,并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气质和浑厚骨力取胜。
简单运用: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气质沉雄、慷慨悲壮,以骨力取胜。
一.高适的边塞诗是据诗人亲临边塞的实际生活体验写成的,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他热烈向往边功的慷慨豪情,往往使其诗显得壮大雄浑、骨气端翔。
二.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他写的与从军边塞相关的绝句,亦气质沉雄、境界壮阔。 2.识记:岑参的生平及边塞生活与诗歌创作。
岑参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是他一生最有意义的壮举。第二次出塞写的诗都是他边塞诗的代表作。诗歌创作特点:语奇体峻,意亦奇造。
理解: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及艺术风格。
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简单运用:岑参的边塞诗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艺术特征。
此诗写得大气盘旋,奇情逸发,最令人称绝的是“梨花开”的意象,是雪花变梨花的错觉,不仅体现了戍边将士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也使边地风光更显神奇壮丽。
综合运用:高适、岑参边塞诗的不同艺术表现手法;高适、岑参并称的原因。 表现内容上的不同:
一.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诗人热情地歌颂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描写神奇瑰丽,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上的不同:
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
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原因:高、岑二人同是以边塞诗著称的盛唐诗人,一样有入幕经历而且诗风相近,在杜甫的诗中首先将高、岑并称,后来严羽也将高、岑并称。
3.识记:王之涣及其《登鹳雀楼》诗。 诗境壮阔雄浑,反映出盛唐士人高远开朗的胸襟。 理解: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的艺术特色。
于壮观中寓悲凉,慷慨雄放而气骨内敛,深情蕴藉,意沉调响,其沉雄浑厚处与高适诗相近。 第三章 李白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性格
识记:李白的生平。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青少年时期,是在隐居读书、漫游求仙和任侠中度过的。曾入京,供奉翰林,后遭谗毁,被迫离开长安。
简单运用:李白的思想性格特点。
追求功名、漫游山水和求仙学道,伴随了李白的一生;他的思想抱负、生活情趣和性格气质,在这些方面得到了不同侧面的表现。 一.在思想上,他一方面接受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道家特别是庄子遗世独立的思想,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李白把这三者结合为“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这是支配李白一生的主导思想。
二.任侠与求仙是其一生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他的侠胆、仙趣、狂饮极大地刺激着其个性中高傲狂放的因素,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狂放和倨傲达观的性格。
三.在李白的性格里,有一种与自然的亲和力,这正是他的自由性格的生发点。从自然与神仙中,他想得到一种使心境得以宁静和使自我得以充分提升的人生境界。 第二节 李白的乐府歌行
识记:李白乐府诗创作在创新上所表现的两个方面。
一是借古题写现实,二是用古题写己怀。 理解:李白的乐府诗《将进酒》,借古题写己怀。
此乐府旧题含有以饮酒放歌为言之意。诗人据此进行联想,抒发“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壮气概,将及时行乐的狂饮写得激情澎湃,具有大河奔流的的气势和力量,不仅把原曲的主题发挥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地步,还充分显示出诗人狂放自信的人格风采。 简单运用:李白乐府歌行的特点及其对唐代歌行格式转变的贡献。 一.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
二.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一种奔腾回旋的动感。 三.李白的乐府诗创作已完成了从汉魏古体到唐体歌行的根本性改变。
四.李白歌行的创作成就比乐府高。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第三节 李白的绝句
识记:李白绝句的特点。 自然明快,清新俊逸。 理解:李白绝句佳作《独坐敬亭山》的风格特征。
这是一首写片刻超然意趣的佳作,一人独坐时的寂寞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会,感受到与自然相亲近的温暖,人与山刹那间灵性相通。诗人将这种心领神会的感受信口说出,但在人与山的冥会中,似有未曾说出且不必说出的无限情思,韵味无穷。
简单运用:李白绝句的个性特色,清新俊逸,其《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 一.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内蕴飘逸潇洒的风神,形成清新俊逸的情思韵味。 二.李白的七绝,无论写景言情,都具有一气流贯的俊逸风神和爽朗情韵。
《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几首诗:多写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的自然天成之作。
三.李白的绝句有以古入律、自由发挥的特点,融入乐府歌行的表现手法。 第四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影响 1.识记:李白诗歌的主观色彩。
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理解:李白的《行路难》其个性特点。
李白抒情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如《行路难》抒写志士失意的悲愤,大气磅礴而慷慨激昂,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追摹情绪冲动时情感喷发奔涌的起伏跌宕,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简单运用:李白诗歌的想象特色,变幻莫测,随意生发,离奇惝恍的想象,意象壮美而不乏清新明丽 2.识记: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清新明快,不加雕饰 简单运用: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一.他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如“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李白狂放不受约束的纯真的个性风采,有着巨大的魅力。
二.他的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苏轼、陆游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综合运用: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所表现的几个方面。
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在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抒情方式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如《行路难》其一抒写志士失意的悲愤,大气磅礴而慷慨激昂。
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如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三.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大鹏、沧海、雪山等),但也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清溪、明月、白露等),体现出丰富的艺术风格。另外,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句,显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 第四章 杜甫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识记:杜甫的生平。字子美,世称杜少陵。后人称为杜工部。出身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34岁前在读书和漫游中度过。后来困居长安十年,穷困潦倒。安史之乱后,流离失所,一身病痛。
理解:杜甫诗《望岳》(岱宗夫如何)、《春望》和《登岳阳楼》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情感。 《望岳》具有昂扬的情调和自信,心胸开阔,气魄雄伟,不亚于李白。 《春望》国恨家愁,使诗人的头发都白了。
《登岳阳楼》杜甫此时已一身病痛,自身难保,可他惦念的却是京师关山北面的边防吃紧,为国家的安危流泪。
简单运用:杜甫的思想主流为儒家,兼及道教、佛教的影响,虽具有佛、道思想,但只是暂时的,儒教才是影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来源。
杜甫身上有较浓厚的儒家“忠君”思想,对社稷和人民的最终关切,是他“忠君”的核心内容。杜甫的思想受儒家影响较大,但他与道教、佛教中人也多有来往,未限于一宗一派。作为“诗圣”,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是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的“社会良知”。杜甫不仅做了动荡时代苦难人生的代言人,而且以贴近现实有血有泪的动地歌吟,呈露出仁者襟怀,由此形成的杜诗风格的大、重、拙,是传统儒家人文精神的最高诗意所在。 第二节 杜诗的“诗史”性质及写实手法 识记:杜甫对新题乐府的创立。
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其乐府古体诗,将“歌”与“行”在表现职能上分开来,效法汉魏古乐府取题的用意,以“行”诗写时事,自立新题,另外独创格调。 理解:杜甫以时事入诗及其乐府诗《兵车行》。
杜甫的乐府诗,以“行”诗写时事。如《兵车行》直接针砭时弊。在写法上,先摹写送别惨状,是纪事,再写征夫的诉苦,是纪言,采用的是一种客观的纪实描写。叙述者的立场完全站在人民一边,虽不敢申恨,实则无一语不饱含怨恨。 简单运用:杜甫诗歌的写实手法及其多方面的表现,杜诗写实的特点。
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确实是杜诗很突出的特点,在他创作的新题乐府和古体诗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写实手法的表现和特点有: 一.杜甫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
二.杜甫以时事入诗却含有泪水和深情,具有令人为之神动心摇的感染力。
三.藉记事以抒情,将记事和叙事两种形式结合起来,从而使得杜诗具有“诗史”的性质。
四.以叙事写法写颠沛流离的社会生活,细微而真实;用纪行方式写山川风物,精确而传神。有尖锐细密的观察力,用惊人的写实手法表现所目睹的一切。
第三节 杜诗的沉郁顿挫和律体成就 1.识记:杜甫的创作风格沉郁顿挫。 简单运用:杜诗的时代特征,杜诗的老成。 ①.杜诗的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
杜诗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忧郁悲凉的气氛。 ②.杜诗的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
杜甫进入中年后生活困苦,可他极有骨气,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又强咽下去,心中的情感的回环往复,流露于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
理解:杜诗《登楼》、《秋兴八首》(其一、其四、其七、其八)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登楼》依然是“万方多难”,依然是花伤人心,“沉郁”也就是必然了。 《秋兴八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一.这组诗是杜甫思念长安之作,共八首,但如一首。所表达的意思在第一首的“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已概括了。 二.这组诗一次又一次的忆长安、伤沦落,反反复复,欲吞还吐,沉郁回环,沉郁悲慨,极尽顿挫之致。
三.这组诗有如多重乐章组成的大型抒情曲,以家国的兴衰为主题,以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为基调。从不同角度共同表现基调的凝重感情,互相支撑,构成回环往复的旋律,不仅使整个抒情曲错综、丰富,而且有开有阖,有抑扬顿挫,更突出地表现了基调的主题。
简单运用:杜甫五律《春夜喜雨》、七律《登高》、七绝《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其七)及杜甫的律诗成就。
杜甫把律诗的题材范围扩大到几乎与古体诗同样广阔的程度,艺术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一.对五律的把握非常纯熟,韵律精细,诗境浑成多变。如《春夜喜雨》是杜诗五律的代表作,格律严格,对仗工整,浑融流转、情韵优美,无丝毫用力的痕迹。
二.杜甫是七律的第一位大家,其七律创作超过前人总和,并自创“连章体”七律组诗及“拗体”七律。
1.七律至杜,境界始大,感慨始深。如《登高》是杜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八句皆对而一气贯注,悲怆而不消沉,是拔山扛鼎式的悲歌,一气盘旋、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被后人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2.手法巧妙,格律运用已致化境。如七律联章组诗《秋兴八首》,于艺术上已达登峰造极之境。 3.就律体的变格创为拗体。能律则律,当拗则拗。
三.拗体在七绝中出现较多,入蜀后的绝句多为描写当地风景和风俗人情的组诗。如《江畔独步寻花》(其六、其七)声调不那么悠扬,但章法、句法多变,刻画细致,能曲折达意,且受民歌影响,更多的杂有当时流行的口语。
四.杜甫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严守格律而多变化。他的绝句多连章体和拗体,声调拗峭、笔墨质实,且多着议论。他的律体的长处是,让诗的形式之律动与诗人的内在生命之律动同步合拍,由此焕发出诗美来。 综合运用: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主要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后来,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艰难困苦,创作日趋成熟后,“沉郁顿挫”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可真正作为杜诗艺术风格的定评。
一.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杜甫诗歌,特别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悲凉的气氛。如《登楼》,诗风沉郁。这种沉郁风格是时代心理在杜诗中的反映。
二.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中年以后,由于生活的折磨,使原本生气勃勃的诗人变得沉郁了。但他是一个极有骨气的人,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时,往往又一口气强咽下去,心中的情感回环往复,流露在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杰出的代表作《秋兴八首》,一次一次的忆长安、感盛衰和伤沦落,沉郁回环,悲慨深沉,极顿挫之致。 第四节 杜诗的集大成和对后世的影响 1.识记:杜诗集大成。
简单运用:杜诗集大成所表现的三个主要方面。
1)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2)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3)功力深厚,能自铸伟辞,语不惊人死不休。 2.识记:杜甫“不薄今人爱古人”。 3.识记:杜甫诗歌兼备众体。 4.识记: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
综合运用:杜诗集大成的内涵及其表现特征。
一.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杜诗的叙事和写实,受到《诗经》的雅诗和汉乐府的影响,其爱国忧民、坚持正义的精神,又是对屈原《离骚》的继承。在五言古诗上又受到王粲、曹植、陶渊明等人的影响,又向齐梁优秀诗人学习。他主张力崇古调,兼取新声,能兼取众人之长。
二.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擅长各种诗体,并能推陈出新。最拿手的七言律变体犹多。杜诗除了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还有萧散自然、平淡简易和含蓄委婉等诸多变化。
三.功力深厚,自铸伟辞。广泛学习借鉴前人的基础上自铸伟辞。杜诗的句法变化和练字的精当,相当惊人。 第五章.大历诗坛
1.识记:大历诗风是盛唐诗歌向中唐诗歌演变转换时期的过渡诗歌风格。 2.识记:大历诗歌的艺术特征。
失去盛唐士人的昂扬精神风貌,少量作品存留盛唐余韵,但大量作品表现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渐露中唐面目。 第一节.韦应物与刘长卿
1.识记:韦应物诗歌以山水田园著称。 2.识记:韦应物的诗歌气貌高古、清雅闲淡。
理解:韦应物诗《寄全椒山中道士》、《滁州西涧》表现的意境,及其在田园诗风格转变上的创作实践。 《寄全椒山道士》情谊深厚的真挚情感,出之与心平气和的恬淡之语,诗境明净雅洁而意味深长。
《滁州西涧》以极简洁的景物描写,传神地写出闲适生活的宁静野逸之趣,古淡清腴,悠然意远,但有一重冷落寂寞的情思氛围,表现出某种冷漠遁世的心理倾向,与其他大历诗人的创作相同。
在田园诗风格转变上的创作实践:韦应物主要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世,善于通过清淡幽美的山水意象,传达寂寞幽独和恬淡自适的意绪,形成高雅明净、澄淡精致的独特风格。
①.他的山水诗古淡矫俗,在淡化意象、寻求空灵韵味等方面,发展了王、孟诗派的表现艺术,将盛唐山水诗的空静之美进一步引向萧散淡冷,反映大历以致中晚唐一种相当普遍的审美倾向。
②.他的田园诗有正视现实的新趋向,可以看作田园诗主旨致中唐开始大变前的一个信号。 ③.将谢朓郡斋诗的表现方式和陶渊明的田园诗风味相结合,为田园诗增添了一种新的境界。 1.识记:刘长卿的人生心态。
长期的悒郁寡欢,使其诗于冷落寂寞中又添一些惆怅衰飒的心绪,显得极为凄清悲凉。
2.识记:刘长卿的诗歌风格,艺术特色。 诗歌风格:凄清悲凉。 艺术特色:
①.生不逢时的冷漠寂寞情调,在他的诗里反复出现,以至于诗歌意象的构成也带有某种类型化的倾向。 ②.喜吟秋风、夕阳,将人生失意融入黯淡萧瑟的诗歌意象中,尤显浓重深长。 ③.抒发怀才不遇之感,写迁谪之怨和离别之情,描绘山水景物。
④.五言诗写得好,自许“五言长城”。多数诗写得省净流畅,整散协调而节奏流畅,风格清冷淡远。 理解: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诗歌意境与特征。
文字省净优美而意境幽远,可弥漫着一层难以言说的冷漠寂寞的情思,透露出浓重的衰飒索寞之气。 第二节 大历十才子
1.识记:大历十才子及最早出处。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2.识记:大历十才子齐名的原因。
1)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2)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的相近。(重要原因) 理解:大历十才子诗歌的基本主题和艺术手法。 基本主题: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
艺术手法: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但总表现出一种冷落萧瑟
的衰飒气象,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 综合运用:大历十才子的艺术特色。
一.都擅长五言律诗,风格大致相同,没有分明的强烈的个性表现,体裁、谋篇、遣词都偏重于工整精练,题材内容并无新意。 二.受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选择的诗歌词语往往带有凄清、寒冷、萧瑟乃至暗淡的色彩,整体上具有凄凉衰飒的风格。
三.喜用白描手法,多用描述性意象.其意象虽为生活中常见事物,但描写细致,刻画逼真.如钱起《湘灵鼓瑟》逼真地描绘出带有清幽韵味的小境界。
四.诗的境界流于浅近狭小。往往一、两句就勾勒出“诗中有画”的优美诗境,但往往构不成通篇浑融一气的意境。 第三节 顾况、李益
理解:顾况诗歌的主要体裁和风格,及其《苔藓山歌》、《悲歌》其二(我欲升天天隔霄)。 主要体裁是古诗和乐府。
风格:一.注意从慷慨吐清音的吴楚民歌汲取营养。诗风通俗明快,真率自然。《苔藓山歌》像是信手拈来却又妙趣横生,音调流畅自然,比喻新颖奇兀。
二.想象大胆奇特,纵横不羁,情感真挚,形象真实生动,通俗坦易而又化俗为奇,且充满狂放之气。《悲歌》其二(我欲升天天隔霄)想象过人,章法结构也纵横有致,出人意表。 简单运用:李益的诗风两重性。
李益的诗较突出地表现了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
他的边塞诗内容比较丰富,诗中不乏豪情壮志,如《塞下曲》,气概豪迈,明显带有盛唐余韵。但亦有不满战乱的哀怨伤感情绪,反映在其边塞诗中,形成一种低沉悲怆的情调。
李益诗各体皆工,尤以七绝为第一。如《从军北征》。在写景抒情时,注重于瞬间感受中捕捉诗意,可已不象盛唐诗人那样着重总体感受的把握,而是偏于较精细深婉的心态描写。
理解:李益的边塞诗,及其《塞下曲》、《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李益的边塞诗内容较丰富,既表现了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也表现了征人思乡的哀愁。 《塞下曲》:豪情壮志,有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带有盛唐余韵。
《盐州过胡儿饮马泉》:李益因不满战乱而生厌弃远戍的哀怨伤感情绪,反映在其边塞诗中,遂形成一种低沉悲怆的情调。 综合运用:顾况诗和李益诗的风格特点。
在过渡时期的大历诗坛,顾况和李益是有突出特点及贡献的诗人,他们对中晚唐诗的影响很大。
一.顾况继杜甫、元结之后,倡导“风雅”,强调诗歌应反映人民疾苦。主要体裁是古诗和乐府。诗风既有通俗明快,真率自然的一面,如《苔藓山歌》;又有奇思异想,充满狂放之气的一面,如《悲歌》其二。他的诗预示了贞元元和间元白、韩孟两大诗派的共同特点,其通俗坦易的一面影响了元白诗派,其纵横不羁的奇异一面为韩孟诗派所承而变本加厉。
二.李益的诗较突出地表现了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他的边塞诗内容比较丰富,诗中不乏豪情壮志,如《塞下曲》,气概豪迈,明显带有盛唐余韵。但亦有不满战乱的哀怨伤感情绪,反映在其边塞诗中,形成一种低沉悲怆的情调。李益诗各体皆工,尤以七绝为第一。如《从军北征》。在写景抒情时,注重于瞬间感受中捕捉诗意,可已不象盛唐诗人那样着重总体感受的把握,而是偏于较精细深婉的心态描写。 第六章 中唐诗歌
简单运用:中唐诗歌与元、白诗派。
从贞元中期到元和年间的中唐诗歌,是继盛唐开元、天宝之后的第二个诗歌创作高峰。诗到元和体变新,有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写作新乐府,作诗尚实、尚俗和务尽。同时有以韩愈、孟郊为首的韩、孟诗派,不平则鸣,作诗尚怪奇、重主观,直接影响到李贺等人,开创诗歌创作的新天地。 第一节 白居易、元稹等人
1.识记:白居易的生平。字乐天,五六岁时便学作诗。自号香山居士,著有《白氏长庆集》。 2.识记;白居易的基本思想。
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在前期更多地反映了“兼济天下”的积极用世思想,后期奉行中庸主义的处世哲学,对待儒释道三教持调和平衡、兼包并容的立场,具体说来,是以儒家思想为世用,以老子思想来谋身,以庄禅思想来娱乐,形成“知足长乐”的人生哲学。 理解: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把文学当作救济社会、改善人生的利器,要求诗歌能“补察时政”和“泄导人情”。认为文学应当侧重于写实,著诚去伪,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识记:白居易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的不同特点。
讽喻诗的特点:反映国事民生,可发挥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 闲适诗的特点: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 感伤诗的特点:为受外界事物所感、情理动于内而形诸咏叹者。
理解:白居易《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还有杂律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卖炭翁》充分暴露出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这是白居易的讽谕诗最值得肯定的地方。
《长恨歌》是一篇写风情的作品,应从较广阔的时代意义上去把握和理解其“长恨”主题所蕴含的悲剧意蕴,即把李、杨的悲剧分别看作爱情悲剧、政治悲剧和时代悲剧,从而使爱情主题、政治讽刺主题和时代感伤主题,各有所依存和附丽,构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三重变奏的统一整体。
《琵琶行》主题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最为人所称道的是对天涯歌女弹奏琵琶音乐的美妙,作了出神入化的描写。 4.识记:元稹的生平。字微之,行九,世称元九,与白居易是生死不渝的好友,有《元氏长庆集》。 5.识记:元稹对讽谕诗的推动作用。
以杜甫作榜样,大胆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新体乐府诗,在诗里谈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专门讽刺执政,代民伸冤。 理解:元稹的悼亡诗与爱情诗,《舞腰》诗,《行宫》诗及《离思五首》(其四)。
真正能代表元稹创作特色的是轻浅的艳情诗和写生离死别的悼亡诗。爱情诗能在平易坦荡中呈现出丽绝华美,悼亡诗语言朴素真切,寄寓着人生至情。
如《舞腰》、《行宫》、《离思五首》(其四)。 综合运用:元镇和白居易诗的异同。 相同:
一.文学主张相同,都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政治、民生,推动了讽喻诗的创作。如白居易的《轻肥》《卖炭翁》;元稹《上阳白发人》,都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二.部分诗歌的题材、内容相近。如讽喻诗、艳情诗。 三.艺术上都写实尚俗。 不同:
一.元稹部分新乐府借用古题,不似白居易那样坚决彻底,旗帜鲜明。 二.元稹诗歌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人物的生动性方面,都不及白居易。
三.白居易最看中讽喻诗,但成就最高的是感伤诗,以《长恨歌》和《琵琵行》最为有名。元稹创作成就表现在艳情诗和写生离死别的悼亡诗,如《物腰》《行宫》《离思》《谴悲怀》。在元、白的唱酬诗中,元稹所呈露出来的诗人性格和感受要更亲切实在一些。
6.识记:元和体. 元、白在元和年间所写的“次韵相酬”,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加上他们两人的艳情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 7.识记:张籍、王建与中唐新乐府。
在中唐新乐府诗方面,张、王的创作成就和影响仅次于元、白,是中唐著名诗人。 理解:张籍的乐府诗,《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野老歌》。
张籍以乐府诗著名,题材较为广泛,以写农民生活为题材的价值最高。如《野老歌》将农夫的贫困与商贾的富庶作对比,表现农民的不满,只如实写出,不强加议论。《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是拒绝强藩李师道之聘的比兴之作,却可以当情诗来读。独特处在于对复杂的女性情爱心理的揭示,一句“恨不相逢未嫁时”,使节妇动人多多。
理解:王建的乐府诗,宫词与《望夫石》、《宫词》(其二十九、其八十一、其八十八)。
王建的诗歌创作,以乐府诗成就最高,以宫词的影响较大.其乐府诗的特色题材广泛,爱憎强烈,以近于白话的笔调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往往喜爱以奇特而鲜明的形象,强烈地表现主题。如《望夫石》。
王建以描写宫女生活的《宫词一百首》闻名于世,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宫词的诗人,这些诗带有七绝连章组诗的性质,因此获得宫词之“祖”的声誉。
第二节 韩愈、孟郊
1.识记:韩愈的生平。字退之,自称昌黎韩愈,后人称为韩昌黎。官终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集》。
2.识记:韩愈的思想。
韩愈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比较保守,他提倡“道统”和“文统”,大力阐述儒学,极力抬高“圣人”以及“圣人之道”的历史地位。用儒家之道来对抗佛教,大力反佛。 理解:韩愈《山石》诗的散文化风格。
韩愈诗歌带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如《山石》。按游记散文的叙述顺序,记叙细致。以“单行”散句贯穿,写景刻露,造语生僻,句断而意脉相连,为七言古诗散文化的典范之作。 综合运用: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在诗歌上的创新。
他的长篇古体诗,以气势雄放和意象诡奇见长,带有“以文为诗”的特点:
一.散文化的赋体手法。如《南山诗》写终南山的高峻和景象变幻,连用五十个“或”字的诗句加以铺排描写。
二.以“单行”散句贯穿,写景刻露,造语生僻,句断而意脉相连,为七言诗散文化的典范之作。如《山石》按游记散文的叙述顺序,写傍晚上山入寺到第二天清晨下山的所见所闻,记叙详细,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诗歌上的创新:
一。追求“非诗之诗”。韩愈才气纵横,勇于创新。为避免诗歌因平易流于油滑一途,在艺术上蓄意追求狠重、怪奇、险劲的境界。如其《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构思、想象、意象都很特别。
二.以丑为美,即将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如《答柳柳州食虾蟆》。 简单运用:孟郊诗的苦吟风格特征。
孟郊作诗尚奇峭,出自苦吟。在中唐大批寒士困顿失意的广阔社会背景下,孟郊为成为苦吟诗人的代表。 一.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如《叹命》。
二.孟郊惯用白描手法,形象化的比拟和苦吟出来的精警字句,夸张地突出描写对象。如《寒地百姓吟》。他的诗多表现其凄凉苦寒的贫困生活,诗境幽僻,风格峭硬,笼罩着一股透骨寒气。
三.孟郊作诗重主观感受,能妙造幽微,变熟为生,化险为夷。突破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光大自屈原以来发愤以抒情的精神,实践了不平则鸣的创作理论。 第三节 李贺
1.识记:李贺的生平。字长吉,自称“陇西长吉”或“成纪人”。少年能诗,家境贫困,去世时年仅二十七岁。 2.识记:李贺的诗歌题材和内容。
有一些对当时的社会不满的作品,比较多个人被压抑来表示不满的感愤不遇的作品,不少是带有病态美和颓废倾向的咏仙讽鬼之作,还有一些宫体艳情之作。
理解: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苏小小墓》的思想内容。
《雁门太守行》用浓彩重墨描绘边城鏖战的激烈场面,展示守边将士的壮烈精神,意境辉煌壮丽,可谓笔补造化。 《苏小小墓》涉笔幽冥,幻想六朝名妓苏小小为失去往日的爱情欢乐而忧伤,通篇是幽灵的恋歌,凄艳绝伦。 综合运用: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中唐的李贺是一个苦吟诗人,他的诗歌称为“长吉体”,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独创性。如《梦天》诗的前半部分写瑰丽的月宫仙境景色,扑朔迷离,后半部分突然转而俯瞰人世的千年沧桑,构思甚为奇特,想象力惊人。
二.诗歌的意象非同寻常,善于运用神话和怪诞、华美的语汇,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强烈的主观色彩常表现为意象复合的“通感”,如《李凭箜篌引》。鲜明瑰丽的意象和丰富的主观色彩,是李贺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三.“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他的诗歌是冷、艳、奇、险自成一家,喜用“啼”、“泣”、“腥”、“冷”之类的字眼,组成一幅幅冷艳的图画,表现出一种悲哀的美。他的诗在修辞设色上惨淡经营,千锤百炼而成的诗句和奇诡用语,美化了他的苦闷和悲观消极的情绪,使诗歌带有浓重的伤感冷艳风格。
四.他继承了韩孟的险怪风格和苦吟传统,又向唯美主义方面发展。他的诗是苦闷的象征,其直观幻象的描写,在艺术修辞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第四节 刘禹锡、柳宗元
1.识记:刘禹锡的生平。字梦得。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仕途坎坷。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人称刘宾客。 理解: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思想与精神。
即便多次遭贬流放,却毫不屈服,依然信心满怀,善于化低回哀婉之音为慷慨激越之韵,且风骨苍劲。 简单运用:刘禹锡的咏史诗、竹枝词风格。
他的咏史诗在他的诗歌中占的分量不大,却是艺术上极精湛而思想深刻的作品: 一.他的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借古喻今。 二.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
三.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幽思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
刘禹锡民歌体的竹枝词和杨枝词,是他被贬逐的二十三年间,受民风淳朴的巴山楚水当地民谣俚曲影响而创作的独具特色的作品。 一.这些作品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学习民歌悠扬婉转的情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如《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以七绝写民歌体诗,前两句保持了七绝声律谐婉的特点,后两句则吸收了民间传唱的竹枝词曲调凄凉怨慕的特点,又采用谐声双关、重叠回环等艺术手法。 二.这些民歌体诗都写得新鲜活泼、格调明快,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综合运用:刘禹锡诗歌的总体艺术特色。
刘禹锡的诗被分为讽谕诗、感遇诗、咏史诗和民歌体诗。他的诗歌创作,善用典实而透脱不滞,词采丰美而笔致流利,造境明丽清远而风神俊爽,又有一种恢宏的气度,骨力豪劲。
一.他的讽谕诗和感遇诗多作于被贬期间。讽谕诗词旨隐晦而寓意深刻。感遇诗寄慨遥深而正气凛然。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一般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通过对与前朝史实有关的古迹 风景的描写,抒发千古兴亡之感,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幽思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
三.他的民歌体的竹枝词和杨枝词,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并学习民歌悠扬婉转的情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如《竹枝词二首》。
刘禹锡的诗写得都比较明快,他的近体则写得更含蓄精炼,风格刚健爽朗,对唐诗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2.识记:柳宗元的生平。字子厚。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仕途坎坷。 理解:柳宗元诗歌的主要内容。
一.其诗歌内容主要是抒写谪贬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
二.在贬谪期间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消除现实的困扰。 简单运用:柳宗元《江雪》、《渔翁》诗的意境与艺术风格。
柳宗元再次遭贬后为从悲愤中解脱出来,他幻想象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净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如《江雪》、《渔翁》。
一.这两首诗是作者山水诗代表作,由于孤独寂寞,诗中呈现地老天荒的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二.虽受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平淡风格影响,但没有陶诗那么恬静闲适,多了一层冷漠空寂,而且写得精刻孤峭。 综合运用:刘禹锡和柳宗元被贬后在诗歌创作上的不同特色。 一.题材不同
1.刘禹锡在贬谪期间创作了讽喻诗和感遇诗。讽喻诗采用《诗经》比兴体制,词旨隐晦而寓意深刻。感遇诗受阮籍咏怀诗影响,寄慨遥深而正气凛然。
他受巴山楚水的民谣俚曲影响,创作出民歌体的竹枝词和杨枝词。
2.柳宗元存诗主要作于贬谪期间,主要抒写被贬谪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忧愤深广。作者再次遭贬后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净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 二 艺术特色不同
1.刘禹锡的诗歌总的特色是比较明快,民歌体诗新鲜活泼、格调明快,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近体则写得含蓄精练,风格刚健爽朗,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
2.柳宗元的诗歌风格清冷峭拔,他的山水诗受陶渊明山水田园诗平淡风格影响,但多了一层冷漠空寂,而且写得精刻孤峭。 第七章 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简单运用:晚唐诗的风格特点。
除李商隐、杜牧能独立树立外,晚唐诗坛流行追随前人诗风的小家数。
各派的共同倾向是都致力于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用苦闷象征代替功利目的,集中于感觉和情绪心理的抒发,以哀怨悱恻为美,以悲凉萧瑟为美,以淡泊情思为美,以幽艳细腻为美,追求韵外之致。晚唐诗所体现的是一种带有浓郁伤感情绪的美。 第一节 李商隐
1.识记:李商隐的生平。少时艰苦清贫。中进士后卷入党争,仕途坎坷。 理解:李商隐的政治讽谕诗和咏史诗。
李商隐的政治讽谕诗直诉胸头愤慨,悲壮沉郁;更多的是通过个人的身世遭遇的歌咏,表现自己对现实重大政治问题的肯定或批判。在精深、婉丽的辞藻中,含有丰富的感情和爱憎,多忧危凄苦之词,充满着浓厚的感伤气息。
李商隐的咏史诗的深刻性,在于能够从政治着眼来看待一些历史现象。许多都是借托史事,寄其吊古伤今之意,具有深刻的讽刺性。能注意构思的凝练、取材的精当,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在一起,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典型性。将自己的感情和议论自然地寓含在鲜明的形象中,达到审意的深刻性与形象的鲜明性,情味的隽永和谐统一,增强了咏史诗的艺术表现力。
理解:李商隐的无题诗主要分两类,寄托说和爱情说。《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
他的无题诗,在爱情篇章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凄凉体验和若有所失的情感,可以理解为爱情诗,又不仅仅是爱情诗。如《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写青年女子与对方邂逅,渴望相见而不得见的心情,寄寓了作者仕进机缘稍纵即逝后落拓不遇的感伤。大部分无题诗属于纯粹的情诗,作者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写爱情生活中的种种感受。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伤别复伤春,明知别后会合无望,仍痴心不改、生死不渝,这种执著于苦恋的怨旷之情,已近于爱情绝唱。《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写两心相应一点通,但徒留回忆,非常失意。
简单运用:李商隐无题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①李商隐的无题诗对后代有很大影响。晚唐韩偓等人、宋初西昆派诗人,直到清黄景仁、龚自珍等,都在诗的风格上受到他的影响。唐宋婉约派词人、元明清许多爱情戏曲作家都不断向他学习。
②李商隐表现感伤情调的诗歌,追求一种细美幽约的美,诗而词化的特征较显著,在诗与词之间搭起了一座过渡的桥梁。 综合运用: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他灵心善感,一往情深,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界.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李商隐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1.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2.爱用冷僻的典故,故诗中的意象特别美丽,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 3.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
4.“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之美。
二.他的诗歌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他的绝句反映了衰败时代的士人心态,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但可以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会到他的婉转情思,而且很伤感。如《夜雨寄北》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感伤唯美文学的典型。 第二节 杜牧、许浑
1.识记:杜牧的生平。字牧之,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有《樊川文集》。 2.识记:杜牧大量以七绝写史,其咏史诗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
理解:杜牧《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诗的悼古伤今情怀。
杜牧《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通过对历代曾有过的繁盛转瞬即逝的伤悼,以及揭露统治者荒淫误国,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见识,有立意高绝的议论,表现出横溢的才气。 简单运用:杜牧《山行》诗的优美意境。
富于诗情画意,意境优美,以畅达的语言传达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气息,明丽而有立体感的画面给人美妙的艺术感受。 综合运用:杜牧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一.晚唐诗人中,他第一个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用史论笔法,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诗味中,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咏史作品。如《泊秦淮》通过对历代曾有过的繁盛转瞬即逝的伤悼,以及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议论立意高绝。 二.忧国忧民的壮怀与伤悼之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俊爽的风格。
三.还写过一些出色的伤别诗,纪行、写景诗也颇多佳作。善于选择清新明朗、能给人以快感的景物来抒写情怀,用色彩鲜明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如《山行》以畅达的语言传达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气息,明丽而有立体感的画面给人美妙的艺术感受。 3.识记:许浑的诗名颇盛,有江南才子之称。
简单运用:许浑的咏史怀古诗,《金陵怀古》、《咸阳城东楼》的诗意与情调。
许浑咏史怀古诗不乏佳作,如《金陵怀古》《咸阳城东楼》在凭吊古迹的感叹中,充满了对日趋衰败的唐王朝暴风雨将来临的忧慽,流露出对无法挽回的颓势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第三节 贾岛与姚合
1.识记:贾岛为著名苦吟诗人
理解:贾岛《秋暮》的情调,《题李凝幽居》的意境。
《秋暮》的情调:凄清寂寞,笼罩着阴霾凛冽的峭硬情调。《题李凝幽居》诗的意境:就写景状物而言,于事物理态体认深细,得雅淡清幽之趣。
2.识记:姚合诗称为“武功体”。
理解:姚合的代表作《武功县中作三十首》(其一、其三、其十六)的诗风。
反映位卑者的独善情怀,是晚唐普通士人真实际遇和特定心态的反映,但不时透出心底波澜,表明洁身自好的信念,诗风清切峭拔。 综合运用:贾岛和姚合诗的苦吟与孟郊诗的苦吟其异同。 相同:1.他们都以苦吟著称。
2.他们都写贫病饥寒、穷困潦倒。 不同:1.内容:
孟郊:代表想用世而最终赉志以殁的悲剧性的一面。贾岛:代表放弃雄心、醉心于琢磨词句的遁世的一面,他的诗也有激烈奋发的一面,如《剑客》。但更多的如其《送别》。他的诗多是寄赠酬唱之作,极少反映但是生活,局度也显得比较狭窄。反应生活的深广度不如孟郊。
2.艺术上:
孟郊成就最高,作诗重主观感受,能妙造幽微,变熟为生,化险为夷,实践“不平则鸣”的创作理论。贾岛:不如孟郊,他的五言律写得很精深,能于细小处见精神,造清奇幽微之境,推敲字句。如《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姚合:作诗的才华和“苦吟”工夫都不及贾岛,他的大多数诗都显得平淡无奇,境界与格调也并不很高。
3.时代背景上:
孟郊是中唐苦吟诗人的代表,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幻灭感。贾、姚是晚唐苦吟诗人的代表,作诗讲究精巧工细,偏于雕琢清僻的小景和表达个人的主观感受。 第四节 皮日休、陆龟蒙、司空图等
简单运用:皮日休乐府诗及其《橡媪叹》的思想内容。
皮日休继承白居易新乐府的写实手法和讽喻精神,反映民生疾苦,批判腐败统治。如《橡媪叹》通过对老农妇拾橡子充饥的描写,揭露官府对人民的残酷剥削,鞭挞巧取豪夺的狡吏贪官,对贫穷百姓的悲惨命运充满了同情。 识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理解:司空图诗论主要提出“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强调诗歌意境美。
司空图以诗论著名,提出“象外之象”说,强调诗歌要有“韵外之致”,即“神韵”。认为诗歌创作应具有“象外之象”,第一个“象”指诗中具体鲜明可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象指这种形象画面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不可置于眉睫之前。“韵外之致”是诗歌意境美的重要审美特征。 第八章 唐代散文 第一节 唐代古文运动 1.识记:中唐古文运动。
发生于中唐的古文运动,是一场由骈体到散体的文体与文风的革新,它有很现实的目的,有鲜明的理论主张,有较为广泛的参与者,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影响极为深远。 理解:唐代古文运动的起因。
(1)是借助于儒学复古的旗帜而发展起来的,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情况有密切的关系。 (2)受文体文风自身演变规律的支配,与唐代骈体文的发展有关。
综合运用:韩柳古文运动的理论,文以载道与文以明道,陈言务去的观点对文学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
一.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柳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说产生了实践意义,并在理论上趋于完善。
二.韩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观念,在总结前人关于文章作为表现儒家思想体系的“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道”与“文”的关系。
1.从“明道”的要求出发,韩愈特别强调作家思想修养的重要性。 2.在具体的实践中,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口号。 三.提出“唯陈言之务去”和“词必己出”的主张。 四.提出“文从字顺”要求文字的表达要流利。
五.“气盛则言”把文气与文章的语言表现联系起来,认为文章气势就是从语言的短长和声的高下而来。 柳宗元对于文体、文学语言的改革,他的意见也大体与韩愈相似。 第二节.韩、柳散文的杰出成就
理解:韩愈在文体改革上的彻底之处,亦即他提倡古文得以成功的原因。
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许多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说产生实践意义并在理论上趋于完善,促成了散文体裁和语言艺术的全面革新,形成既宜于实用,又便于进行艺术创作的新文体。 综合运用:韩愈古文成就的表现。
“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古文成就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韩愈的古文在各类文体的创新上有突出贡献。
1.碑志。不少作品巧于摹写,注意剪裁,把精辟的议论,真挚的感情运用于其中,加之善于刻画人物,突出中心,使其成为“一人一样”的生动传记文。如《柳子厚墓志铭》形象鲜明,感慨深长,很有感染力。 2.赠序。融抒情、记事和议论为一体的杂文文体。如《送孟东野序》。
3.杂文中的“杂说”,短小精悍而内容丰富,行文尤为不拘一格。如《杂说四》。
二.创作了一种简洁精辟,清晰流畅,富于美感的新型散文。可以用各种体裁,在各种题目下,根据现实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思自由地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如《进学解》《祭十二郎文》
三.语言接近口语,通俗明白,能把口语、古语、僻语、奇语推敲改造成新的词语。如一些成语:“不平则鸣”、“落井下石”、“坐井观天”等。
四.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创作风格。韩愈巨大的独创性的标志就是雄深雅健、猖狂恣睢的艺术风格的形成。它浩气磅礴,奇伟多变。 理解:柳宗元传记文学的价值。山水游记的著名篇章《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等。
柳宗元人物传记的突出特点是:主人公多是社会地位不高或被压迫的人物,如不愿承担赋税的捕蛇者,种树老人。大多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但有的作品也带有若干虚构、寓言的成分,作了一定的夸张。着重描写的是人物的奇特之处,并通过人物奇特的举动写鲜明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塑造典型形象。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善于捕捉自然事物最独特最精微的变化情态,予以生动的再现,对自然美的把握已到妙入微茫的地步。 简单运用:柳宗元山水游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其散文中最具艺术特色的作品,极富诗情画意,表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新鲜感受,丰富了描绘自然山水的艺术技巧,开拓了散文反映现实与人生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这种体裁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他的山水游记多写于他流放永州的十年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会在山水之美的艺术境界中。 综合运用:柳宗元对文学散文的贡献。
柳宗元文学散文的总体艺术风格是沉郁凝敛、冷峻峭拔,具有凄幽、愤激、冷峻的色彩和浓郁的诗意,以及明显的讽谕性、象征性。 贡献:
①.在传记散文方面为普通百姓立传,从小人物身上挖掘出普通人所具有的高尚品质、善良天性和聪明才智,为传记文学的画廊增添了小人物的光辉。
②.在山水散文方面创造天人合一的意境,人与山水密不可分,风格冷峭,蕴涵理趣,开创了描写自然美的游记散文创作的新局面。 第三节 晚唐的讽刺小品文 理解:古文运动的衰落。
一.晚唐骈文的复兴,是古文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骈文复兴又与古文运动的局限性有关。韩、柳主要用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文体及表现形式的变革,却并不反对歌功颂德的辞赋,为骈文留下了发展的馀地。中唐后古文的普及仍局限在应用文中,韩、柳同道和弟子的古文成就不高。
二.晚唐流行轻靡绮艳的文风,也给骈文提供了复兴的温床,而古文则日趋衰落,整个文坛再度为骈体文风所笼罩。 简单运用:讽刺小品文的成就,皮日休《读司马法》、陆龟蒙《野庙碑》、罗隐《英雄之言》的思想艺术价值。 晚唐小品多为刺世之作,篇幅短小精悍,批判性强,有如匕首投枪,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
①.皮日休的小品文针对现实有感而发,往往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具有尖锐泼辣、锋芒毕露的光彩。如他的《读司马法》一针见血地指出帝王的权位是用老百姓的生命换来的。
②.陆龟蒙小品文多托古刺今或借物寄讽之作,如其《野庙碑》,借对农民祭祀中土木偶像的描述,转而鞭挞大小封建官吏的凶狠残暴和伪善无用。
③.罗隐的小品文多刺世的严肃主题,如《英雄之言》对历代统治者打着解救百姓的幌子争夺帝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 第九章.唐传奇与变文、俗讲 第一节.唐代传奇小说
1.识记: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
理解:唐传奇与六朝志怪的区别。
志怪之怪多指超现实的神怪之事,而传奇之奇可兼指现实中的奇人奇事。这个区别正是唐代小说创作有别于六朝志怪的地方,使得小说由单纯的谈神说鬼,向通过写人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演进,形成了唐传奇的繁荣。 简单运用:唐传奇兴盛的原因。
从小说自身的演变来看,唐传奇的兴盛与唐人的“有意为小说”有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与唐人的小说创作观念有关。
沈即济《任氏传》“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简要地概括了唐代小说家的小说观。唐人有意识地在小说中进行充满奇思幻想的虚构创造,才使小说由简单的志怪变为丰富多彩的传奇。 简单运用:
①.唐传奇的初兴期。
从初唐的武德年间至大历末,为唐传奇的初兴期,即由六朝志怪小说演变为唐人传奇小说的过渡期。这一时期单篇的传奇文已出现。张鷟的《游仙窟》是唐代传奇初兴期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带有骈体小说的鲜明特征。唐初传奇小说一开始就显示出风格的多样化。 ②.唐传奇的繁荣期。
从元和年间开始到大和初是唐传奇的繁荣期,集中涌现了唐代最优秀的传奇小说,产生许多传奇大家,题材更加广泛,尤以爱情题材的作品最为突出。无论主题和思想的深刻、技巧的精湛和风格的多样化,都大大超过以往。元稹《莺莺传》是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的爱情小说。蒋防《霍小玉》是一部爱情悲剧,也是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沈既济的《枕中记》也是唐传奇中的名篇。 ③.唐传奇的衰落期。
从晚唐到五代,是唐传奇的衰落期。出现了较多的传奇集,里面的作品大多篇幅短小,内容单薄。传奇作家普遍显得才力不济。晚唐游侠小说崛起,如杜光庭的《虬髯客传》是晚唐游侠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 2.识记:张鷟的《游仙窟》是唐传奇初兴期艺术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品。
3.识记:元稹《莺莺传》、蒋防《霍小玉传》和和沈既济的《枕中记》是唐传奇繁盛期的优秀代表作。 4.识记:杜光庭《虬髯客传》是唐传奇衰落期的最高成就代表作。 综合运用:唐传奇的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主要艺术成就有:
一.唐传奇是唐代小说的骄傲,艺术成就相当高,其虚构和想象已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成熟。讲究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情节的虚构、想象与作品的叙事艺术融为一体。 二.唐传奇还标志着文言小说文体的完全独立。 1.降低自己描述对象的社会层次,描写奇人奇事。 2.内容的生活细节化
3.叙事模式由故事中心向情节和人物中心演进。
三.文采与臆想丰富瑰丽。叙述语言雅俗兼采,时庄时谐,用文言描写物态人情以至琐事,简洁、准确、丰富、优美,将古代散文的巨大表现力发挥到很高水平。还将诗歌辞赋大量运用入传奇文。
影响:唐人是中国文学史上有意识的写作小说的开始,部分优秀作品已经具备最完美的短篇小说的条件,是后世小说家学习和借鉴的榜样。在故事题材上成为后来许多小说戏曲汲取原料题材的宝库。 第二节 敦煌变文与俗讲
1.识记:变文。“变文”是唐代民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其体裁是有说有唱的,后来为佛教俗讲所借用。“变文”之“变”,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但当“变文”成了一个专称后,便不限定是敷演佛经故事的了。
2.识记:俗讲。可称为讲经文,取材全为佛经,思想内容不外宣传佛教教义。它是解释佛教经典的,将艰深而不为“俗人”所懂得的经文,加以通俗的演释后,变得使人人都能明白知晓。 简单运用:变文的取材及特征。
取材:一是演说佛经故事的宗教性作品;二是演说历史故事讲史作品;三是演说民间传说题材的作品。 特征:一为“××处,××说”的形式,正是讲唱交替的地方。二为“当尔之时,道何言语”的形式。 简单运用:俗讲的内容及特点。 俗讲的内容:宣扬佛教教义。
特点:一般以经文为纲,先列原来经文,再将经文敷演为散文与诗句。不能离开经典而独立。属宗教性讲唱文学,说唱配合,一段散文叙说,
一段韵文歌咏。有一定的程序。 第十章 唐五代词
第一节 早期的民间词与文人词
1.识记:词的起源 古代传统说法是词源于诗,是诗歌的一种变体。近代新说法是词起源于民间,是伴随着燕乐的流行而产生的。 理解:敦煌曲子词. 敦煌曲子词里的《云谣集杂曲子》,所收作品题材范围较广,情感真率而语言通俗生动,虽少含蓄之趣,但生活气息浓厚。
理解:早期文人词。大约产生于中唐,标志着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汲取民间词的表现形式来从事创作,形式比较短小,一般都
具有清新、明朗、活泼的特色,题材也较为广泛。 简单运用:敦煌曲子词与早期文人词的区别。
敦煌曲子词语言俚俗质朴,保持着词初起时的“原始”状态,即体制的“不稳定性”。
早期文人词尚在尝试阶段,文人多以写诗的手法作词,大多仍带有绝句风格,较少在艺术上适应词调的特点。诗词界限不分明,多体制短小之作。
第二节 温庭筠、韦庄与花间词
简单运用:晚唐五代词表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特点。
内容:美女的娇娆、相思的柔情,以及充满脂香粉气的浅斟低吟。
表现形式:极力追求藻饰,充满了华丽香艳的辞句和装饰风格,带有香艳性、纯情性和唯美性,形成了“词为艳科”的局面。 1.识记:温庭筠的生平。一名庭云,字飞卿,是晚唐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精通音律,工诗擅词,作赋才思敏捷,时号“温八叉”。 理解:温庭筠《菩萨蛮》二首(小山重叠金明灭)(水精帘里颇黎枕)艺术风格。
善于写美女的体态妆饰及闺阁情思,以物象的错综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的美感,引起深美的联想。利用词体轻柔的特点,成功地把物语、景语与情语融合在一起,用虚实相衬的艺术手法,使所要表现的难以言状的心绪,转化为可感的优美物象。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着力于细部的重彩描绘,善于用暗示手法,意象的衔接是跳跃的,造成含蓄效果。
简单运用:温庭筠所开创的词境其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 表现内容:善于写美女的体态妆饰及其闺阁情思。
表现手法:用虚实相衬的艺术手法,把难言的心绪转换成可感的优美物象。常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善于用暗示的手法,造成含蓄的效果。 理解: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梦江南》(梳洗罢)的意境与艺术风格。
用少藻饰、多白描的语句写离情别恨,词境缠绵悱测,凄丽而有情致。颇有民间曲子词的风味。 2.识记:韦庄的生平。字端己,任蜀相时卒。 3.识记:温、韦并称。
理解: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艺术风格。
韦庄的《菩萨蛮》直抒胸臆,将哀愁、相思和盘托出,酣恣淋漓,风格趋向自然清丽。 理解:韦庄《思帝乡》(春日游)的白描手法。
韦庄是词史上第一位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的作家,对情事多作直接而分明的叙述。如《思帝乡》(春日游)长于勾勒,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感受,笔调疏放秀美,开启了用词直抒情怀的风气。 综合运用:温庭范和韦庄词在艺术表现手法、艺术特点上的异同。 相同:
一.都以词名世,并称“温韦”。
二.两人词的内容都是以男女情爱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如温庭筠的《菩萨蛮》、韦庄的《思帝乡》。 三.都开辟了一种新的词风。 相异:
一.主导风格不同。
温庭筠:开创词为艳科的传统,注重藻饰,以浓艳见长。
韦庄:对民间抒情词给以艺术的加工和提高,多兴会酣畅之作,以疏淡为美。 二.词风不同。
温庭筠:仅供歌儿舞女演唱的“伶工之词”。适于花间酒下歌咏的香软词境,具有悦目乐耳、应歌娱人的价值。是花间派鼻祖。 韦庄:抒情写怀的“士大夫之词”。直接抒写情怀意绪,开启了文人词自抒情怀的传统。成为南唐词的先导。 三.艺术表现手法不同。
温庭筠:用虚实相衬的艺术手法,把难言的心绪转换成可感的优美物象。常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善于用暗示的手法,造成含蓄的效果。注重文辞声律的华美精工。
韦庄:以疏淡为美,写词抒情为主,直述胸臆,风格趋向清丽。他是一个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的作家,对情事多作直接而且分明之叙述。 4.识记:花间派的得名。
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得名于后蜀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 简单运用:花间派的词风及其对后世词的影响。
花间派主导风格婉丽绮靡,但还有疏淡、质直等风格的作品,有的接近民歌。
花间派的兴起表明民间词已经成为文人手中的娱乐工具,标志着词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正式流行于文坛。花间词开启了曲子词艳科娱人的传统,婉丽绮靡的花间词风,亦成了词的主导风格,对后世词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节 冯延巳、李煜与南唐词 简单运用:南唐词与西蜀词的区别。
前期西蜀词主要用于应歌,秾丽之作较多,接近晚唐;后期的南唐词则较重抒怀,多疏淡之作,较为雅致,接近宋初。 1.识记:冯延巳的生平。一名延嗣,字正中,著有《阳春词》。 简单运用:冯延巳的婉约词风和优美意境。
一.冯延巳作词重在抒发触景所生之情,情思千回百转,若有寄托,深婉蕴藉而缠绵悱恻,将晚唐以来的婉约词风又推进了一步。 二.冯延巳于词中着力表现的是雅致优美的意境。这种意境情调,成为花间词向士大夫词演进的重要枢纽。
2.识记:李煜的生平。字重光,初名从嘉,自号钟隐,是南唐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亡国后,宋太祖辱封“违命侯”。他多才多艺,
工书善画,精通音律,诗词文赋无所不能。 理解:李煜词的内容。
随生活环境和际遇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大致可分为反映宫廷享乐生活、写离愁别绪和抒发亡国悲痛等几方面的内容。早期作品以反映沉溺声色、纵情逸乐的宫中生活为主。后期词的主要内容是追怀故国、痛念江山,抒写美好事物丧失后的切肤之痛。 简单运用:李煜的代表作《浪淘沙》、《虞美人》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在对江山、故国的怀恋,充满了悔恨、悲愤和哀愁等复杂的情感,感慨极深,词境也极为阔大 艺术特色:
①.纯以白描手法直抒内心的极度悲痛,词中时空跨度很大,旧事新境贯穿,既能引发联想,又加大了感情容量。 ②.抒发的感情以哀伤为主,却有种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能反映出人类悲悯的深刻普遍性,引起历代读者的共鸣。 综合运用: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不同的艺术风格。
一.早期作品以反映沉溺声色、纵情逸乐的宫中生活为主。如专咏美人口的《一斛珠》,描写精细、生动、且富有情趣。他的艳情词并未脱“花间”旧格,但写得较为真切率真,如相传写与小周后偷情的《菩萨蛮》,用直白浅露的叙说,把热恋女子约会的情态和放纵心理写得淋漓尽致。
二.后期词的主要内容是追怀故国、痛念江山,抒写美好事物丧失后的切肤之痛。纯以白描的手法直抒内心的极度悲痛,词中时空跨度很大,旧事新境贯穿,既能引发联想,又加大了感情容量。抒发的感情以哀伤为主,却有种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能反映出人类悲悯的深刻普遍
性,引起历代读者的共鸣。如《浪淘沙》、《虞美人》对江山、故国的怀恋,充满了悔恨、悲愤和哀愁等复杂的情感,感慨极深,词境也极为阔大。 第四编 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 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 名词解释
上官体:一.上官,指初唐诗人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上官仪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人称为上官体。 二.特点:细致体察、情思婉转、笔法精细、对偶工整。
唐传奇: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小说文体。
馆阁体:馆阁体是唐代一种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诗体。在对于诗律和诗艺的研炼发展上,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初唐四杰:一.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二.初唐四杰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简述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共同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1.四人的创作个性是不同的,所长也异,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 2.他们自负很高,名高而位卑。
3.他们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
4.都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概述初唐四杰诗歌的创作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他们的创作特点有: 一.重视抒发情怀和不平之气,面向市井,写个人生活情怀,也写沧海桑田的感慨,思索人生的哲理。
二.四杰往往用七言歌行来铺叙抒情,夹以议论,篇幅可长可段,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练中显示出流宕和气势。
三.当时渐趋于成熟的五言律,对偶的整齐、声律谐调,表现感情具有稳定性,而四杰的五言律也透露出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 四.四杰诗风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作品,不免有雕琢繁缛之病。 简述陈子昂《感遇》的思想内容。
初唐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他的诗歌内容有:
一.他是一个政治色彩很浓的诗人,借《感遇》来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 二.一部分诗歌抒怀言志之作,将匡时济世的人生抱负化为慷慨悲歌的情思,具有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 试论陈子昂诗歌的风骨兴寄及其对唐诗发展的贡献。
初唐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他的诗歌创作表现有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一. 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 二.提出诗美理想。即创造了一种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的采美相结合的健康文学。
三.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唐代,他提倡的风骨兴寄和诗美理想对于躺市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被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盛唐诗歌的繁荣所证实 第二章 盛唐诗歌 名词解释:辋川集
一.《辋川集二十首》,是盛唐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
二.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 简述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盛唐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总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 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作出如水月镜花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
二.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如《送妍桂洲》中“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简述王昌龄七绝的清刚之美。(即七绝的主要特点) 盛唐诗人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他的七绝有清刚之美。
一.格调多样化,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清刚之美。 二.诗歌中的情景交融。如《芙蓉楼送辛渐二首》用“冰心在玉壶”自喻高洁,意蕴含蓄而风调清刚。 三.心理描写也非常出色。如《采莲曲二首》“乱如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四.创作了以相关连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即著名的《从军行七首》。 试论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一.盛唐诗人孟浩然山水诗的主要风格特点是自然平淡。
二.他的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并非有意模山范水,只是一时兴到之语。如《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写自己春晓时的感觉,不经意的猜想中透露出明媚宜人的大好春光。
三.诗境明秀,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如《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四.诗多单行运笔,一气浑成,无刻画之迹,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试论王维、孟浩然田园山水诗的不同特点。
王维、孟浩然虽都盛唐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是有区别的。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具有空明的境界和宁静之美,诗歌宁静优美而神韵飘渺。
二.净化了的情思,用提纯的景物表现,有种单纯明净的美。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景物描写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琢的特点,诗语自然纯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诗歌呈现出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三.王维的山居歌咏擅长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而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表现了山水的纯净之美,语言清省。 试论高适《燕歌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
盛唐诗人,在他第一次北上归来后,创作了极负盛名的边塞诗作《燕歌行》。诗作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如下: 一.表达的情感极为复杂,如表彰边塞兵将的英雄气概,对百姓饱受战争灾难的痛苦深表同情。
二.描写征战的艰辛,颂扬战士浴血奋战的崇高精神,不满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荒淫,指责当时边塞用兵将非其人。 三.具有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反映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
四.此诗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岑参两次创作大量边塞诗,素有写边塞诗著称的盛唐诗人,他的边塞诗艺术特色有: 一.岑参乐观开朗,充满了昂扬进取精神。
二.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大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诗写得大气盘旋,奇情逸发。 三.艺术表现上,他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的体势十分灵活,有基本上一韵到底。如《白雪歌》、也有两句换韵等,句式长短不齐。
试论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在表现内容及表现手法方面有何不同。
表现内容上的不同:一.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上的不同: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第三章 李白
简述李白绝句佳作《独坐敬亭山》的创作特点。
一.《独坐敬亭山》写独做时寂寞的心情与寂静的山景忽然冥会,人与自然相亲近,刹那间灵性相同,浑然一体。描绘出片刻的超然意趣。二.诗人信口说出心领神会的感受,在相看两不厌的人与山的冥会中,似有未曾说出的无限情思,韵味无穷。 简述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
自然明快:一.语言简洁明快而情思无尽,随口说出而趣味丛生,自然,含蓄,真实简练,蕴涵丰富。如《独坐敬亭山》“众尿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二.李白的思想感情,洒脱气质,开朗率真的性格,全都通过绝句灵光一闪地反映出来,自然明快。
清新俊逸:一.李白的绝句境界清新,具有飘逸潇洒的风格,反映了他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适的气质,就形成清新俊逸的情思韵味。如《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二.多写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表现自然美和普通的人性、人性,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之美。 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李白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抒情方式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如《宣洲谢眺楼饯别校叔叔云》。
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有异乎寻常的衔接,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气魄宏大,想象力丰富,李白诗中颇多吞云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但也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体现出丰富的艺术风格。《金乡送韦八之西京》“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三.语言风格自然、飘逸,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诗歌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句,显出透明纯净而有绚丽夺目的光彩。 第四章 杜甫
简述杜甫以时事入诗的新题乐府《兵车行》的创作特点。
盛唐著名诗人杜甫,字子美。他的乐府古体诗,将“歌”与“行”在表现职能上分开来。《兵车行》的创作特点: 一.此诗讽刺唐玄宗不顾百姓死活穷兵黩武,标题不用《从军行》一类乐府旧题,而是自创新题,直接针砭时弊。 二.在写法上,一开始记事,叙述送别悲惨情景,继之纪言,为征夫的诉苦,采用客观纪实描写手法。 简述杜甫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出自他的《进雕赋表》。主要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技巧娴熟。“沉郁顿挫”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沉郁顿挫”可以概括杜甫诗歌艺术的主体风格。
一.忧愤深广的时代特征:杜甫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由于悲凉的气氛。如《登楼》哀切之极,悲怆沉郁。
二.潜气内转和波澜老成:由于生活的折磨,使原本生气勃勃的诗人变得沉郁了。但他是一个有骨气的人,起郁积心头的悲慨涌至口边时,往往又一口气强咽下去,心中的情感往复,流露不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杰出的代表作《秋兴八首》,一次一次的忆长安、感盛衰和伤沦落,沉郁回环,悲慨深沉,极顿挫之致。以诗人身世飘零,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作为基调,每一乐章从不同的
角度共同表现基调的凝重感情。
简述杜甫七律代表作《登高》的艺术特色。这是杜甫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登高》的艺术特色有:一.此诗八句皆对,一气贯注,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深厚的感情和精严的诗律相融和。二.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飞动,悲怆而不消沉。三.风格深雄悲壮,慷慨激昂,此诗是杜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七律,被后人评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试述杜诗写实手法的表现。(即写实手法的特点)
杜甫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确实是杜诗很突出的特点,在他创作的新题乐府和古体诗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写实手法的特点有:一.杜甫的诗歌主要反映社会人生,取材多是当代时事和自己经历。以时事入诗而含热泪深情。他的乐府古体诗,将“歌”与“行”在表现职能上分开来,一“行”诗写时事,自立新题,另外独创格调,如《兵车行》。二.写自己的真实见闻、感受,也就成为人民的代言人。不管自己多苦,也踏踏实实地在忧国忧民,所以才会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正是由于有对乱离生活的切身体会,他才能含血泪写出《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生动描写现实生活画面的杰出诗篇。三.形象的画面中包含对祖国、人民、亲人深切的感情。如《无家别》言“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民不聊生,则国将不国,他对于国家的命运的真挚关心,对于人民灾难的深切同情,全融入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里,具有感人的力量。四.家事诗、自传诗和纪行诗里,观察仔细,能融入个人的生死之感,做到国事、家事、人事的融合。杜诗以家庭细事和日常生活为题材“家事诗”,如《月夜》《月夜忆舍弟》里。家愁与国恨互为因果,国恨而使家恨愈重,因家愁而将国恨具体化了。纪行诗,如《旅夜书怀》里,使山水草木都充满着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和迟暮飘零之感。 试述杜甫《秋兴八首》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一.这组诗共八首,是杜甫居夔洲时思念长安之作,以家事的兴衰为主题。八首犹如一首,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内容在第一首的“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句已概括了。二.杜甫有组诗中一次有一次忆长安,其盛衰之慨、沦落之哀回环往复。诗即景抒情,直诉悲愤,皆古喻今,沉郁悲慨,极尽顿挫之致。三.这组诗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身世飘零和暮年多病,特别上忧念长安的悲怆心情为基调,从不同角度表现其凝重感情,抑扬顿挫,如多重乐章组成的抒情曲。 试论杜诗的集大成。
一.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所谓“亲风雅”,实际是重兴寄,表现为写时事的写实倾向,把文学从侧重抒发个人情怀引向写民生疾苦,开拓创作视野。
二.在艺术上“转益多师”,广泛学习前辈作家,总结文学艺术经验,对诗的艺术形式,表现力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追求,因而成为诗歌的集大成者。
三.杜诗集大成的体现:1.不簿今人爱古人,虚心学习前人和时人经验。杜诗的叙事和写实,受到《诗经》的雅诗和汉乐府的影响,其爱国忧民、坚持正义的精神,又是对屈原《离骚》的继承,具体表现为对以屈赋为代表的楚辞诗句词语的直接运用和影响。在五言诗上由受到王粲、曹植、陶渊明等人的影响。2.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并能推陈出新。3.功力深厚,能融会贯通,自铸伟辞,是杜甫集大成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抒》中“语不惊人死不休”。 第五章 大历诗坛 名词解释:大历十才子
一.“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二.“十才子”齐名的重要原因是,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三.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成为基本主题;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的诗歌。 四.诗歌艺术: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试论大历十才子作品的艺术特色。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他们的艺术特色有:
一.都擅长五言律诗,风格大致相同,个性表现不强烈不分明,遣词造句都偏重于工整精练。追求清雅闲淡的艺术风格。二.受特定心境和意绪支配,选择的诗歌词语往往带有凄清萧瑟、暗淡的色彩,因而其诗具有凄凉的整体风格。如用“秋风、落叶、夕照、寒雁”等。三.喜用白描手法,多用描述性意象。其意象虽为生活中常见事物,但描写细致,刻画逼真。如钱起《湘灵鼓瑟》,追求精确和具体的写实倾向,往往是极细微处感受体认,再逼真地描绘出带有清幽韵味的小境界。四.诗的意境疏于浅近狭小。往往一、两句就勾勒出“诗中有画”的优美诗境,但往往构不成通篇浑融一气的意境。
试论顾况和李益的诗风对盛唐诗歌向中唐诗歌演变转换时的影响。
在过度时期的大历诗坛,顾况和李益是有突出特点及贡献的诗人,他们对中晚唐诗的影响很大。
一.顾况诗风既有通俗明快,真率自然的一面,如《苔藓山诗》;又有奇思异想,充满狂放之气的一面,如《悲歌》。他的诗预示了贞元元和间元白、韩孟两大诗派的共同特点,其通俗的一面影响了元白诗派,其纵横不羁的奇异一面为韩孟诗派所继承而变本加厉。
二.李益的诗较突出地表现了大历诗风格上的两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韵,也有中唐的先声。写景抒情时,注重于瞬间感受中捕捉诗意,可已不象盛唐诗人那样着重总体感受的把握,而是偏于较精细深婉的心态描写。他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诗中的感伤情调,带有大历的时代特点。而他的《塞下曲》又继承了盛唐边塞诗的风格,诗中不乏豪情壮志。 第六章 中唐诗歌 名词解释:元和体
一.元和体是唐宪宗的年号。
二.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所写的长篇排律、“小碎篇章”、艳体诗统称为“元和体” 三.世俗化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浅近文体,呈现出诗歌历史转折时期的写实尚俗特征。 试论白居易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的不同特点。
白居易中唐诗人,字乐天。他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 一.讽喻诗的特点:
1.讽喻诗的代表作是《新乐府》《秦中吟》 2.诗歌的内容:A.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符合儒家的比兴传统,能够“为民请
命”。如《轻肥》《卖炭翁》。B.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3.讽喻诗的艺术特点: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其事核而实、其体顺而肆。 二.闲适诗的特点:多写个人闲居独处时的生活感悟,诗风浅近平淡。如《问刘十九》
三.感伤诗的特点:为受外界事物所感、清理动于内而形诸咏叹者,以《长恨歌》和《琵琵行》最为有名,代表着白诗的最高成就。 试论元稹对新乐府诗创作的推动作用。 中唐诗人,字微之、行九,世称元九。
一.元稹注意到李绅的《新题乐府》,并起而和之。
二.他在《乐府古题序》中提出以杜甫为榜样,大胆借用古题或另拟新题来创作新体乐府诗,在诗歌中反映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专门有讽刺执政,代民伸冤。
三.他在当时兴起的新乐府创作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试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在诗歌中的创新。 中唐诗人,字退之,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
以文为诗:一.按游记散文的叙述顺序,如《山石》写傍晚上山入寺到第二天清晨下山的所见所闻,记叙详细,给人如临其境之感。二.以“单行”散句贯穿,写景刻露,为七言诗散文化的典范之作。如《山石》三.铺排的手法,如《南山诗》写终南山的高峻和景象变幻,连用五十个“或”字的诗句加以铺排描写。
诗歌上的创新:一.以文为诗 二.构思、想象、意象都很特别,在艺术上蓄意追求恨重、怪奇、险劲的境界。如其《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 三.着意搜罗奇语,但因有真情实感贯穿,所以仍然不失诗的感染力。如《八月十五液赠张功曹》 四.以丑为美,将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写入诗中,如《答柳柳州食虾蟆》。 试比较白居易与元稹在艺术上的异同。
相同:一.文学主张相同,都主张诗歌要反映社会、政治、民生推动了讽喻诗的创作。如白居易的《轻肥》《卖炭翁》;元稹《上阳白发人》,都充分暴露当时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 二.部分诗歌的题材、内容相近。如讽喻诗、艳情诗 三.艺术上都写实尚俗。
不同:一.元稹部分新乐府借用古题,不似白居易那样坚决彻底,旗帜鲜明。二.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人物的生动性方面,都不及白居易。三.白居易最看中讽喻诗,但成就最高的是感伤诗,以《长恨歌》和《琵琵行》最为有名。元稹创作成就表现在艳情诗和写生离死别的悼亡诗,如《物腰》《行宫》《离思》《谴悲怀》 名词解释:
长吉体:一.中唐诗人李贺,字长吉,所以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长吉体”。二.“长吉体”诗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形成瑰丽、冷艳的浪漫风格,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独树一帜。 简述刘禹锡咏史诗的特点。
中唐诗人,字梦得,有“诗豪”之称。他的咏史诗在他的诗歌中占的分量不大,艺术上却极精湛:
一.他的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借古喻今。二.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三.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 简述刘禹锡竹枝词的艺术风格。 中唐诗人,字梦得,有“诗豪”之称。
一.刘禹锡的民歌体竹枝词和杨枝词,是他被贬逐的二十三年间,受民风淳朴的巴山楚水之地民谣俚曲影响而创作的独具特色的作品。二.这些作品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学习民歌悠扬婉转的情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如《竹枝词二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请”。以七绝写民歌体诗,前两句保持了七绝声律谐婉的特点,后两句则吸收了民间传唱的竹枝词曲调凄凉怨慕的特点,有采用谐声双关、重叠回环等艺术手法。 简述柳宗元《江雪》、《渔翁》诗的意境与艺术风格。
柳宗元再次遭贬后为从悲愤中解脱出来,他幻想象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净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如《江雪》《渔翁》
一.这两首诗是作者山水诗代表作,营造出地老天荒的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如“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 二.艺术上写得精刻孤峭,虽受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平淡风格影响,但没有陶诗那么恬静闲适,而多了一层冷漠空寂。 试论孟郊诗的苦吟风格特征。
孟郊作诗尚奇峭,出自苦吟。在中唐大批寒士困顿失意的广阔社会背景下,孟郊为成为中唐苦吟诗人的代表。 一.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如《叹命》
二.重主观感受,能妙造幽微,变熟为生,化险为夷。惯用白描手法,形象化的比拟和苦吟出来的精警字句,夸张地突出描写对象。如《寒地百姓吟》。
三.突破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光大自屈原以来发愤以抒情的精神,实践了不平之鸣的创作理论。 试论李贺诗歌的艺术特征。
中唐的李贺是一个苦吟诗人,他的诗歌称为“长吉体”,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独创性。如《梦天》诗的前半部分写瑰丽的月宫仙境景色,扑朔迷离,后半部分突然转而俯览人世的苍桑,构思甚为奇特,想象力惊人。 二.诗歌的一向非同寻常,善于运用神话和怪诞、华美的词汇,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强烈的主观色彩常表现为意象复合的“通感”,如《李凭箜篌引》。鲜明瑰丽的意象和丰富的主观色彩,是李贺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三.“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他的诗歌是冷、艳、奇、险自成一家,喜用“啼”、“泣”、“腥”、“冷”之类的字眼,组成一幅幅冷艳的图画,表现出一种悲哀的美。字词上浓妆重墨,如《雁门太守行》。他的诗歌都在修辞设色上,千锤百炼而成的诗句和奇诡用语,美化了他的苦闷和悲观消极的情绪,使诗歌带有浓重的伤感冷艳风格。 四.唯美倾向。他的诗苦闷的象征,其直观幻想和描写,在艺术修辞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试论柳宗元诗歌的主要内容。
中唐著名诗人柳宗元,字子厚。
一.他的诗仅存一百余首,大部分作于贬官永州、柳州时期。其诗歌内容主要是抒写谪贬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如《登柳州城楼》难以排遣的愁思充塞于天地山海间.二.在贬谪期间所写的山水田园诗,主要写自己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消除现实的困扰为内容。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渔翁》,营造出地老天荒的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 试论刘禹锡、柳宗元被贬谪后创作的诗有何不同之处。
一.题材不同:1.刘禹锡的大半生是在谪贬中度过的,在贬谪期间创作了咏史诗,分量不大,却艺术精湛思想深刻。他的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借古喻今。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是他被贬逐的二十三年间,受民风淳朴的巴山楚水之地民谣俚曲影响而创作了独具特色的作品:民歌体竹枝词和杨枝词,2.柳宗元在贬谪期间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作者再次遭贬后为从悲愤中解脱出来,他幻想象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净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如《江雪》《渔翁》
二.艺术特色不同:1.刘禹锡的诗歌总的特色比较明快,民歌体诗新鲜活泼、格调明快,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近体则写得含蓄精练,风格刚健爽朗,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如《竹枝词二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2.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了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如“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踪灭”。艺术上写得精刻孤峭。 第七章 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名词解释:无题诗
一.李商隐用无题为名的爱情诗,称无题诗。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
二.无题诗的范围,一般认为是作者抒写不原明言的生活遭遇或思想感情的诗篇。包括以《无题》为题的十五首,和以句首二字为题“准无题”近三十首。主要包括两种,即寄托说和爱情说。 简述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和特征。
晚唐诗人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是他以无题为名的爱情诗,他的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关于无题诗的内容和作意,主要说法有两种,即寄托说和爱情说。 一.无题诗多数与爱情有关,有的寄托痕迹比较明显,有的则似有似无。抒写的是交织着希望和失望的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一些无题诗,在爱情篇章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清凉体验、和那种恍惚不定、总是有所失的情感,如《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写青年女子与对方邂逅,渴望相间而不得的心情,可能寄寓了作者落拓不遇的感伤。 二.善于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写爱情生活中的种种感受,十分注意比兴本身形象的鲜明、生动、完整,力求其既富于生活感受,又具有启发性,创造出交织着希望与失望、令人目眩神迷的带有伤感情调的情诗之美。如《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两心相应一点通,但徒留羡慕不已的回忆而已,非常的失意怅惘。《无题》“相间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伤别复伤春,明知别后会合无望,仍痴心不改、这种执著于苦恋的怨旷之情,已近于爱情绝唱了。 试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以其独具特色的美仑美奂诗歌登上了整个晚唐诗创作的艺术最高峰。一.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界。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如果说杜甫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那么,李商隐则为第二座里程碑。他继承了杜甫的沉郁顿挫,有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1.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2.爱用冷僻的典故,故诗中的意象特别美丽,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3.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 4.“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之美。二.他的绝句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但可以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会到他的婉转情思,而且很伤感。如《夜雨寄北》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试论杜牧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一. 晚唐诗人中,他第一个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用史论笔法,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诗味中,极大地发挥了绝句体的妙用,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咏史作品。如《泊秦淮》通过对历史曾有过的繁盛转瞬即逝的伤悼,以及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见识,其中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立意高绝的议论,表现出横溢的才气。二.忧国忧民的壮怀与伤悼之情交织成一种俊爽的风格。三.还写过一些出色的伤别诗,纪行、写景诗也颇多佳作。善于选择清新明朗、能给人以快感的景物来抒写他的情怀,用色彩鲜明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如《山行》“远上寒山石经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富于诗情画意,意境优美,以畅达的语言传达出自然景物的清新气息,明丽而有立体感的画面给人美妙的艺术感受。 名词解释:苦吟诗
1.晚唐时期,苦吟诗的早期代表是孟郊,后来有贾岛、姚合。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苦吟著称所以称苦吟诗。 2.他们的诗风又各有特色特色: 孟郊诗中颇多患难感、忧郁感、以及人生悲剧与绝望心理交织成的幻灭感。 贾岛诗多是寄赠酬唱之作,极少反映但是生活,局度也显得比较狭窄。 姚合与贾岛是诗风相近的诗友。 试叙贾岛和姚合的“苦吟”与孟郊有何不同。
相同:1.他们都以苦吟著称,因此历来有“郊寒岛瘦”之说 2.孟郊、贾岛都写贫病饥寒、穷困潦倒。 不同:内容:他们都写贫病饥寒、穷困潦倒。 孟郊:写“士不遇”,想用世而最终赉志以殁的悲剧性的一面。
贾岛:彻底放弃雄心、醉心于琢磨词句的循世的一面,他的诗也有激烈奋发的一面,如《剑客》。但更多的如其《送别》。他的诗多是寄赠酬唱之作,极少反映但是生活,局度也显得比较狭窄。反应生活的深广度不如孟郊。
艺术上:孟郊成就最高 贾岛:不如孟郊,他的五言律写得很精深,能于细小处见精神,造清奇幽微之境,推敲字句。如《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姚合:作诗的才华和“苦吟”工夫都不及贾岛,他的大多数诗都显得平淡无奇,境界与格调也并不很高。 第八章 唐代散文
试叙韩柳古文理论对散文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即韩柳古文理论有哪些观点)
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柳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式的变革,使“文以载道”说产生了实践意义,并在理论上趋于完善。
一.韩愈第一次提出“文以明道“的观念,在总结前人关于文章作为表现儒家思想体系的“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道”与“文”的关系。1.从“明道”的要求出发,韩愈特别强调作家思想修养的重要性。2.在具体的实践中,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口号。 二.提出“唯陈言之务去”和“词必己出”的主张。 三.提出“文从字顺”要求文字的表达要流利。
四.“气盛则言”把文气与文章的语言表现联系起来,认为文章气势就是从语言的短长和声的高下而来。柳宗元对于文体、文学语言的改革,他的意见也大体与韩愈相似。 试论韩愈古文成就的表现。
“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古文成就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 韩愈的古文在各类文体的上都有创新。1.碑志。他的碑志虽然也有溢美隐恶的“谀墓”之作,但有不少作品巧于摹写,注意剪裁,把精辟的议论,真挚的感情运用于其中,加之善于刻画人物,突出中心,使其成为“一人一样”的生动传记文。如《柳子厚墓志铭》形象鲜明,感慨深长,很有感染力。2.赠序。融抒情、记事和议论为一体的杂文问题。如《送孟东野序》3.杂文中的“杂说”,短小精悍而内容丰富,行文尤为不拘一格。如《杂说四》
二.创作了一种简洁精辟,清晰流畅,富于美感的新型散文。
三.可以用各种体裁,在各种题目下,根据现实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思自由地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如《进学解》《祭十二郎文》 四.语言接近口语化,通俗明白,能把口语推敲成新的词语。提炼出一些生动的语言,如一些成语:“不平则鸣”、“落井下石”、“坐井观天”等。句式的结构也灵活多变,文从字顺,也杂以骈俪句法。 韩愈古文总的风格是雄深雅健、猖狂恣睢。 简述柳宗元人物传记的特点。
一.突出的特点:主人公多是社会上地位不高或被压迫的人物,如不愿承担赋税的捕蛇者,种树的老人。
二.大多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但有的作品也带有若干虚构、寓言的成分,作了一定的夸张,其重情节、重细节处,明显地受唐代新兴的传奇小说的影响。如《捕蛇者说》
三.着重描写的是人物的奇特之处,并通过人物奇特的举动写鲜明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塑造典型形象。如《种树橐驼传》 简述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最具艺术特色的作品,多写于他流放永洲的十年中。主要艺术特色有:
一. 寓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之外单独的发议论和抒情,大量的情况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会在山水之美的艺术境界中。以山川之美来反映自己的见弃,发抒他的愤怒,悲哀抑郁的情绪。如《始得西山宴游记》自然美与他的精神切合,而与痛苦的人生和鄙俗的现实相对立。 二.把自己的感情移入自然之中,描绘出反映着自己审美理想的自然,表现出了一种诗情画意的自然美。如《永洲八记》荒郊野外的平凡山水被写得千娇百媚,经过艺术的升华,显得单纯、宁静、清新呈现出一种幽丽之美。 三.捕捉自然事物最独特最精微的变化情态,予以生动的再现。如《小石潭记》
四.峭拔的骨力和清冷的色调相糅合,构成其山水散文乃至其他众多作品的典型风格。确立了这种体裁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 简述柳宗元寓言散文的特色。
一.强烈的现实性和高度的概括性。如《黔之驴》叙述一个无能无德又无自知之明的驴被老虎吃掉的故事,在当时具有讽刺作用,对后人也有教育意义。
二.善于绘声绘影,因物肖形,创造了比较完整的、个性化的寓言形象。既集中动物本身的特征,形象鲜明生动,有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嘴脸,寓意深刻,如《蝜蝂传》集中了许多善执物、好上高的小虫的特点,塑造了一个贪婪,愚顽的蝜蝂小虫形象,嘲讽追求名位、贪得无厌的丑行的意义。
确立了寓言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 第九章 唐传奇与变文、俗讲 名词解释:唐传奇
一.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
二.在唐代,传奇只是某些单篇作品或小说集的专称,至宋代才开始将传奇用作唐代新体小说的统称,以区别于旧有的志怪小说。 变文
一.“变文”是唐代明间创作的一种新文体,其体裁是有说有唱的,为佛教俗讲所借用。所谓“变文”之“变”,当时指变更了佛经的本文而成为“俗讲”之意。
二.变文的体制是散文与韵文相结合而成。散文为讲述之用,韵文用来歌唱。
三.变文分为三类:一是演说佛经故事的宗教性作品;二是演说历史故事讲史作品;三是演说明间传说题材的作品。 简述唐传奇与志怪小说的区别。
1.唐传奇反映现实生活,志怪小说反映的是超现实的神灵鬼怪。 2.唐传奇是作者的虚构,志怪小说收集奇记。 3.唐传奇情节曲折离奇,篇幅加长,志怪小说粗陈梗概。 简述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明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主要艺术成就有:
一.唐传奇的艺术成就相当高,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兼容,情节的虚构、想象与作品的艺术性融合一体,起虚构和想象已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创作的成就。如《柳毅传奇》写充满神话色彩的书生与龙女相恋故事,情节离奇,但人情味很重。
二.体裁丰富。有描写爱情的,如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寓言讽刺题材有沈既济的《枕中记》“黄粱梦”;历史题材陈鸿的《长恨歌传》《东城父老传》;游侠题材杜光庭的《虬髯客传》;神怪题材裴鉶的《传奇》。
三.所写故事情节化、细节化,注重写人物的生活琐事,尤其注重写他们的情感生活或性情偏嗜之类的细节。 四.叙事模式由故事中心向情节中心、人物中心演进。
五.叙述语言雅俗兼采时庄时谐,用文言描写物态人情以至琐事,简洁、准确、丰富、优美,将古代散文的巨大表现力发挥到很高水平。 第十章 唐五代词 名词解释:花间词派
1.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
2.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共十八家词共五百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 3.产生与西蜀,多用华丽的字面和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 简述冯延巳的婉约词风和优美意境。 冯延巳是南唐词人中的佼佼者。
一.冯延巳作词不追求人物描述的具体真切,而是重在抒发触景所生之情,情思千回百转,若有寄托,深婉而缠绵悱恻,将晚唐以来的婉约词风又推进了一步。
二.写思念、离愁,把男女之情作为抒写的主要内容,这是冯延巳和“花间”词人共同之点。但较少对女人的容貌和体态进行刻画,他写的是一种感情的境界。如《鹊踏枝》。有的词较多身世的凄怆感慨的抒发,如《采桑子》。冯延巳词中着力表现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致优美的意境,〈如谒金门〉以风吹皱水面起兴,写思春闲情,完全是一种优美意境感发的心绪,开阖荡漾,情调极为雅致。 试论温庭筠《菩萨蛮》二首的艺术风格。
一.温庭筠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向。他的两首有名的〈菩萨蛮〉词,写美女的体态装饰及其闺阁情思。 二.不作明白的叙述,而以物象的错综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的美感,引人产生一种深美的联想,成功地把形象鲜明的物语、景语与难以琢磨的情语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现的难以言状的心绪,转化成可感的优美物象。“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通过将美女起床、梳洗的懒散的动作,把一种本来难以琢磨的闺阁情思,表现的可感知。
三.温庭筠的词常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于细部的重彩描绘,富有装饰性,而且善于用暗示的手法,造成了含蓄的效果。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美人的情思是希望和他心爱的人成双成对,作者用一种含蓄的手法表现出来。 试论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的不同。 李煜是南唐的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
一.他的早期作品以反映沉溺声色、纵情逸乐的宫中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精细、生动、且富有情趣。如专咏美人口的〈一斛珠〉。他的艳情词并未脱“花间”旧格,但写得较为真切率真,如相传写与小周后偷情的〈菩萨蛮〉,用直白浅露的叙说,把热恋女子约会的情态和放纵心理写得淋漓尽致。
二.李煜后期词的主要内容是写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纯以白描的手法直抒内心极度悲痛,词中时空跨度很大,加大了感情容量,抒发的感情以哀伤真实为主,能引起历代读者的共鸣。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用白描的手法抒发了对江山、故国的怀恋,充满了悔恨、悲愤和哀愁等复杂的情感,感慨极深,词境也极为阔大。 试分析温庭筠与韦庄词的异同。
相同:一.都以词名世,所以并称“温韦”。二.两人词的内容都是以男女情爱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如温庭筠的〈菩萨蛮〉、韦庄的〈思帝乡〉。三.都开辟了一种新的词风。反映了词由仅供歌儿舞女演唱的伶工之词,到抒情写怀的士大夫之词的渐变过程。如温庭筠为了适应舞艳歌席场合的实用要求,他的词中都是精丽字面和绮丽意象的组合,适于花间酒下歌咏的香软词境,具有娱乐价值,这对于词在晚唐五代迅速兴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韦庄相对淡漠词体佐欢酬宾的实用功能,开启了文人词自抒情怀的传统。这不仅是韦庄词的一大特色,也是词的风格内容一大转变。
相异:一.温庭筠多“伶工之词”。大胆的写侧艳之词,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势。而韦庄多“士大夫之词”。二.艺术表现手法不同。温庭筠:以排比和音声的抑扬长短,增加直觉印象的美感,引人产生一种深美的联想,成功地把形象鲜明的物语、景语与难以琢磨的情语融合在一起,使所要表现的难以言状的心绪,转化成可感的优美物象。如〈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常以静态的描绘代替抒情,尤着力于细部的重彩描绘,富有装饰性,而且善于用暗示的手法,造成了含蓄的效果,如“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美人的情思是希望和他心爱的人成双成对,作者用一种含蓄的手法表现出来。
注重文辞声律的华美精工,艳丽如晚唐诗风,炫人眼目。少藻饰、多白描的语句写离情别恨,如〈更漏子〉〈梦江南〉。词境缠绵悱恻,凄丽而有情致,颇有民间曲子词的风味。 韦庄:以疏淡之美,写词抒情为主,直述胸臆,风格趋向清丽,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自然清新的风格,江南的景美、人美、生活美,写得疏朗、显直。他是一个大力用白描手法作词的作家,对情事多作直接而且分明之叙述。如〈思帝乡〉写的是常见的情爱题材,但长于勾勒,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感受,笔调疏放秀美。三.风格不同。温庭筠:开创词为艳科的传统,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向。注重藻饰以艳丽见长,具有密丽的风格。 韦庄:对民间抒情词给以艺术的加工,以疏淡为美。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分类题型总结
13.宫体诗(徐庾体)——“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萧纲。宫体诗以描绘女性体态、生活为主要内容,风格雕饰绮艳。由于统治者和文人附和,宫体诗成为梁陈时期诗歌主流,代表人物主要有:梁代萧纲、萧绎、徐摛和徐陵父子、庾肩吾和庾信父子,陈代有陈后主以及“狎客”江总、孔范等人。因为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均以写艳体诗著称,又把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称为“徐庾体”。宫体诗虽为诗歌史上一种不良倾向,但它进一步发展了永明体,推动了诗歌由自由表现的古体诗向法度森严的格律诗转变。 14.上官体——初唐上官仪的诗歌十之八九是奉和应诏之作,绮错婉媚,时谓“上官体”。
15.沉郁顿挫——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都是指感情而言。“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顿挫、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顿挫之间有紧密联系,是指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终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05年已考论述。04已考)
16.大历十才子——指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其出处最早见于姚合《极玄集》所载,计:李端、卢纶、钱起等十人。但后来一些文献记载都有所不同,因此,大历十才子又成为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大历诗人的诗风清丽空静,省净纤巧,但内容贫乏。其中成就最高者当推卢纶、钱起。(司空曙“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16.气盛言宜——韩愈主张的散文创作理论。在孟子“养气说”和梁肃“文气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一条为文的原则。“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认为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及文章的情感力量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气”是修养的结果,其中不仅有道德因素,还源于个性禀
赋和社会实践的精神气质,情感力量。当“气”极度喷盈而出时,文章就会写得好有动人力量。
17.行卷、温卷——唐代科举考试时士子“行卷”“温卷”之风盛行。士子在应试之前,常把先以所作诗文投献名公巨卿,以求荣誉,称为“行卷”。见《云麓漫钞》“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故常用作'行卷'.”唐代士人行卷,逾日又投,谓之'温卷'“。”行卷“”温卷“之风盛行对唐传奇的繁荣产生了一定影响。
18.变文——寺院僧侣向听众作宣传的一种说唱体长篇叙事通俗文学。主要指唐代敦煌变文。内容包括讲唱佛经故事和世俗故事两类。讲唱佛经故事主要宣传禅门佛理和封建迷信如《大目乾连冥间救母》、《降魔变文》等;讲唱世俗故事变文富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如《孟姜女变文》、《董永变文》、《伍子胥变文》等。
19.花间词派——得名于词集《花间集》。五代时期,赵崇祚把晚唐五代词风相近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共五百首,编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因为这些文人都奉温庭筠为祖进行词创作,词风大体相近,“花间词派”由此而得。花间词是供歌妓伶工演唱的曲子词选本,是齐梁宫体与晚唐五代倡风相结合的产物。内容大多是冶游宴乐,男女私情,风格也都难逃辞艳情柔得窠臼。(03年已考) 20.词——是一种文体,它的特定含义是依照燕乐府乐曲所定的乐段乐句和音节声调而填写的歌词。词有各种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谓之词牌,如《菩萨蛮》、《苏幕遮》、《忆江南》、《念奴娇》等。每首词,可以无题目,但绝不可无词牌。词是依曲填写的,所以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乐谱,这就决定了每个词牌的句数,每句的音节,也就决定了词本身的句数、字数、用韵的位置及平仄关系,也就是说,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式,即所谓“调有定格,字有定声”。词是供演唱用的,一支乐曲演奏一遍叫一阙,所以一段歌词也叫一阙,或称一片。一般的乐曲演唱时要重复一遍,所以词一般也就分为上下两阙。只有一段歌词的词称单调,当然后世也有一首词有三阙或四阙的。词又根据篇幅的大小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长调又称慢词。
各史书特色及大家的艺术成就 18.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歌比较
——答:高适和岑参都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内容都是描写了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及对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的描写。但二者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又有所不同:
表现内容上的不同: 一。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 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艺术上的不同: 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 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
19.李贺诗歌浪漫主义的特点(04年已考论述)
——答:由于有高度的艺术才华,醉心于浪漫主义,而心理又极度压抑;由于刻意的苦吟而追求创新,李贺的诗也以奇著称。但他的诗不但是怪奇、奇丽,而且是诡奇以至怪诞,为浪漫主义又增加了新色彩。其具体表现有三:
一、构思奇特,想象奇特,往往超出常人的智力和自然时空的局限,充满神秘色彩。如:“小白长红越女腮”
二、意象奇特,选材奇特,往往不取常情常景,而取光怪陆离以至荒诞不经的意象。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凤凰叫”已很奇特,再配之以“昆山玉碎”则奇上加奇,接着又以“芙蓉泣露香兰笑”来形容不同的声音效果更是出人意外。李贺在选择意象时还经常撷取阴森幽怖、鬼气拂拂的画面。因而诗中常出现怨鬼愁吟、山魅食祭、萤丘荒冢等形象。
三、语言修辞奇特,经常选择感情强烈或生新拗折的字眼,使用比较特殊的修辞方法,如通感。如喜用“啼”、“泣”、“腥”、“酸”、“冷”、“鬼”、“死”、“血”等字,使诗歌充满幽冷哀伤的色彩。总之李贺的诗诡谲怪奇,堪称“骚之苗裔”,被后人称为“长吉体”。 20.白居易的新乐府理论(05年已考)
——答:首先,他提出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负起“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政治使命。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即针对现实来进行创作。 其次文学不仅具有反映社会的价值,而且也具有能动地改造社会、干预政治、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意识的巨大功能。他认为文学应植根现实生活,以现实生活为本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从现实生活中选材进行艺术表现,特别提倡周朝的采诗制度“启秦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以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要“感于事”“动于情”。 最后,他也论及到文学的特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情和义是内容,言和声是形式,要求内容和形式统一到根情实义上。他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他主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系于意,不系于文。在诗歌的语言方面,要求语言通俗平易,章节和谐婉转。总之这些观点,继承发扬了《诗经》以来重道的传统,将儒家传统的文道观成功地用于诗歌创作。 21.中唐古文运动的背景
——答:唐代古文的发展,兴起于武则天统治时期,陈子昂为其先驱;发展于安史之乱前后,萧颖士、李华、独孤及、元结等作出了重要努力;繁荣于贞元、元和年间,韩愈、柳宗元为其领袖;衰微于晚唐,杜牧、孙樵、罗隐等为其余响。
(1)安史之乱以后,出现了唐德宗贞元至唐宪宗元和年间的所谓“小中兴”时期。但社会矛盾并未真正缓和。一部分中小地主知识分子,深刻感受到社会的矛盾与危机,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迫切要求社会改革,要求文学为政治改革服务。
(2)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家复古思潮成为古文运动的推动力量和指导思想。 (3)从古文自身发展的情况看,古今文体之争从骈文鼎盛的齐、梁时代已经开始,后经“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力主恢复风雅比兴传统和汉魏风骨。安史之乱前后,又涌现出一大批倡导古文的作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高级的层次上推动了古文的发展。 (4)形成了教化中心说和完整的道统文学理论。元结等人又特别强调文学的讽时刺世功能,萧颖士、柳冕等强调人文成化,元结等强调褒贬讽谏,这对韩柳古文运动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2.韩愈文的艺术成就
——答:韩愈从事古文运动,其文章成就很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韩愈文兼众体。韩愈之前的散文家,大多都只写过一种或几种文体,而韩愈对于各种文体都敢于尝试和突破。他的作品有碑志、祭文、赠序、传记、辞赋、小说、寓言等等。 二、韩文理直气壮,感情真挚。韩愈主张“气盛言宜”,因此他的文章多重气势,再有韩愈是个自信的人物,故其文多理直气壮。如《祭十二郎文》不仅气盛而且感情真挚。 三、韩文深于立意,巧于构思。多以习见之题材,但往往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四、韩文长于描绘,形象生动。如《送李愿归盘谷序》 五、(重点)韩文的语言准确精练、新奇自然。A韩愈的文章均为散体,以质朴的散句为主,但也并不排斥对偶句。文句骈散相间。B在力求文从字顺的同时,重视语言锤炼,力求准确精练,言简意多。如“传道、授业、解惑”C力求新颖独到,大量运用比喻和比拟,善于活用词类,有意错综词序,大量运用虚词和感叹词,善于用对话形式和对比句、反诘句,使文章句法灵活,节奏多变,气势雄壮,摇曳多姿。 23.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02年已考)
——答: 柳宗元继承了历代山水散文的特点并加以改造完善,开创了具有独立意义的山水游记,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独特的成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以“永州八记”为最佳。这些作品形神毕肖地再现了山水景色的自然美。如《小石潭记》等一系列游记,非常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来进行细腻的工笔描绘,篇篇不雷同,自然景物充满着勃勃生机,画廊式地展现了永州的山水景色。 其次,柳宗元写景,但不客观的模山范水,而是写自己主观感受中的景物。如 “枕席而卧,则清冷之状与目谋,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景完全融二为一。在情景交融之外他还善于以山水景色自喻,例如《小石城山记》以小石城自喻等。用山水景物的特点和遭遇来表现自己性格特点和思想状况。山水景物性格化的写法是柳宗元对山水游记文学的一个发展。 再次,在情景交融、以山水自喻还不足以表现自己的感情时,柳宗元还善于加之以形象化的议论。《小石城山记》中关于造物者之有无的议论,都大大开拓了读者的思路,深化了作品的主题。这种从描绘的景物形象出发,展开生动活泼、极富启发性的议论,是柳宗元为游记文学的发展又开辟一新的途径。最后,精炼而不雕琢的、优美而不华糜的语言。是柳宗元游记的又一特色。其语言字凝句炼,简洁明快,善用短语,骈散相兼,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韵美。例如《小石潭记》等,都堪称这方面的典范。使他的山水游记既象一幅色彩迷人的风景画,又像一首真挚深沉的抒情诗,充满诗情画意。形成了清峻自然的独特风格,把山水游记推向了一个高峰。 24.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点
——答: (1)构思缜密,情致深蕴。他的诗无不透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同时又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如其名作《锦瑟》、《夜雨寄北》。 (2)长于用典、精工贴切。李商隐是唐代诗人中用典最多的一个,也是运用得极为精彩的一个。如其《安定城楼》一诗,八句中连用四个典故,多而切合事情,精妙绝伦。 (3)锤炼字词,工于造语。如“集鸟翻鱼艇,残虹拂马鞍”,一个“翻”,一个“拂”,写尽了水禽飞舞嬉戏、残虹行空如彩的景象。此外,如其“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等,大量传世名句精美典雅,曲尽唱叹之妙。(深清绵邈,典丽精工) 25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答:唐传奇摆脱了六朝小说粗陈梗概的写法,开始对社会生活进行精细的描绘,具有很高艺术成就
一、唐传奇开始自觉地进行艺术虚构来塑造人物形象。唐传奇中出现了各个阶层。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如《李娃传》 二、自觉地追求情节结构安排,构思新颖巧妙,情节曲折生动,结构完整严谨。如《柳毅传》 三、文辞华美,活泼流畅。
唐传奇标志着中国文言 短篇小说的发展进入了成熟阶段。
如何结合著作分析作者特点及艺术成就 论述
3.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艺术特点(03年已考)
——答: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中最突出的特点。李白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传统,并将其推向了高峰。其浪漫主义特征最主要体现在: 首先,以饱满丰富、激昂强烈和充满主观色彩的感情来写诗。其自称“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他的诗歌始终保持着昂扬的调子。即使是如《将进酒》这样的诗,歌咏是政治失意,人生短暂,依旧气势豪迈。为了使感情更加饱满,李白常使用以下手法: 一、通过富于主观色彩的抒情加以表现。李白喜欢直接站出来宣扬“我”。“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本楚狂人”等等,有着强烈的自我色彩,强烈的个性。 二、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来加以表现,使自我感情更自然,更深刻的融入对象之中。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山本来是没有生命的,而李白在此赋予了它感情和生命。仿佛自己的一个老友,相看两不厌。把自己凝重、深沉的感情得以更好抒发。 三、通过大胆生动的夸张来加以表现。李白在写景诗中常常把自己的各种感情推向极端。“落花娇如语,愁杀荡舟人”一个“愁”再加“杀”,说明愁已到极至。 四、通过跳跃性的手法来加以表现显得溜走奔放,恍无定处。“弃我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明朝散发弄扁舟。”全诗开篇如天外飞来,来去无纵,中间又极具跳跃性。把饯别之情抒发淋漓尽致。 五、通过灵活多变的形式来加以表现。李白喜欢用不拘格律歌行体和古体诗来写作,他的诗歌的感情不是铺垫出来,很多时候,感觉是一口气喷出来的。
其次,以丰富奇特,瑰丽的想象来写诗。有些想象光怀陆离,雄奇瑰丽,令人惊心动魄,目不暇接。如《蜀道难》。李白从未去过蜀道,却留下了这篇名作。首先用神话写蜀道历史,再写蜀道之难,都是自己想象之作。有些想象幽深悠扬,自然新颖,或不失天真的童趣,或深具哲理的底蕴。如《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但李白的浪漫主义是和现实结合再一起,他对幻想的追求正是他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曲折反映。
(再次,李白诗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清新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表现在:感情的天真,他的诗歌真诚直率,即使是描写爱情也是真率的。如“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另外在题材的选择上,李白喜欢写晶莹剔透,清澄光辉的东西。如:明月,白日,夕阳等。他善于向乐府诗歌的学习上。李白善于吸取乐府诗歌的纯朴的格调,清新的表现手法,尤其善于学习即景比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离别之时,景物信手拈来,比兴高妙。语言的运用上,即使雄奇夸张的语言也都一洗铅华,至于那些清新自然的诗歌,就更以自然为宗了)
4.(结合《长恨歌》)分析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手法
——答: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除了乐府诗之外,其他诗歌成就也很高。他的感伤诗中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就表现出其高超的艺术手法。 首先,抒情与叙事的紧密结合。《长恨歌》是长篇的歌行体,白居易发挥了这一体裁长于铺叙的特点,将叙事与抒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表现了曲折的情节。杨贵妃去世后,帝王对她的思念,及到蓬莱去寻访她的独特想象,都描写得波澜起伏,具有强烈
的感情效果。比如“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叙事和抒情结合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既是抒情又在叙事,写景。在描绘的同时又把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执着的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结构安排独具匠心。《长恨歌》写得层次分明,以叙事为线索,穿插抒情。事件详略得当,层次过渡及其巧妙。从“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自然过渡到安史之乱。由“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由巧妙过渡到帝王回京后的相思。层层铺叙,自然过渡,最后点明主题“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另外,在铺陈词藻、详尽描写的同时,不断锤炼一些警句,穿插其中,使得全篇处处体现开阖顿挫之妙。诗歌开篇第一段,不断描写杨贵妃。但并不显得重复,因为白居易在描写几句之后,就会有一两句警句“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使诗歌显得顿挫有致。 三、善于描写,形象多姿多彩,语调圆润流转,语言精美流畅。《长恨歌》成功的塑造了杨贵妃和唐玄宗两个人物形象。在描写杨贵妃的时候,并没有正面去写她的美貌,而是通过“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些侧面的描摹,把她的形象展现出来。对于她的死也只用了“宛转蛾眉马前死。”一笔带过。在描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相思之情时,也采用侧面环境描写烘托。“峨嵋山下” “西宫南内”“夕殿萤飞”这些外部环境的描写,将唐玄宗凄凉的心境表现出来。《长恨歌》语言工丽,富于词采,读起来琅琅上口。
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一 基础知识部分
38、初唐代表作家:上官仪、沈亻全期、宋之问、王绩、“初唐四杰”、陈子昂
39、盛唐代表作家: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盛唐边塞诗: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浪漫主义:李白;现实主义:杜甫 40、中唐代表作家:前期:元结、顾况、刘长卿、韦应物、“大历十才子”、李益;现实主义:白居易和新乐府其他参加者元稹、张籍、王建、韩愈、柳宗元、孟郊、贾岛、刘禹锡、李贺。
41、晚唐代表作家:杜牧、李商隐、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陆龟蒙、罗隐、韦庄、司空图;词人:温庭筠、李煜。
42、盛唐时期除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其他诗按思想倾向、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不同,大致分两派:一派是较多地写山水田园闲适生活的山水田园诗人,一派是较多地写边塞征戍生活的边塞诗人。 43、新乐府运动的成员: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 44、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追求平、求俗 45、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求奇、怪。 46、花间派词的代表作家:温庭筠、韦庄。
47、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名词解释
10、初唐四杰:初唐四杰由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组成。他们提出了轻“绮碎”重“骨气”的主张。他们的诗或表现从军报国的壮志,或揭发贵族生活的荒淫空虚,或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题材内容扩大了,思想感情也开始变化了。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形成的,他们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了,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有了初步的定型。
11、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是孟浩然和王维,还有储光羲,常建。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给这些诗人提供了优闲生活的物质条件,政治思想方面,提倡佛老思想,诗人追求由隐而任或由任面隐的生活态度,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描写了山水田园的闲适生活,表达了对祖国风光水色的眷恋和对田园生活的歌颂,同时也流露出佛老的思想。在艺术上细致的刻画了山水田园的自然风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意境,语言清新洗练,取得了较高艺术成就。
12、盛唐边塞诗派:主要作家是高适和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由于对外交流的扩大,引起了人们对边塞生活的关注,还有些文人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出路,引发了边塞诗。主要描写了边塞独特的风光景色,描写了将士征战边塞的过程,通过这种描写,表达了保家卫国的慷慨激情,同时也揭露军队中将率和士兵苦乐悬殊的生活。在艺术上,往往具有慷慨激昂的基调,气势比较雄伟,感情比较奔放。在形式上以七言的古诗,歌行和七言绝句为主。
13、新乐府:“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提出的,《乐府诗集》分乐府为十二类,其最后一类标名为“新乐府辞”,即本于白居易。所谓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一是用新题,二是以批判的形式写政治时事大事。三是新乐府并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白居易的新乐府诗传承变化,汉乐府是“缘事而发”,建安时期是“借古题写时事”,到杜甫的“因事立题”到白居易的乐府变为“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事又是带有一定批判讽喻色彩的事。
14、唐代传奇:主要指称唐人的文言小说,唐代文言小说的兴盛和唐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唐代佛教道教思想的流行有密切关系。受《史记》以来历史传记文学的影响,以及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唐代传奇最繁荣的时期是中唐时期,主要创作在中唐时期,晚唐则出现了大批的专集,传奇的内容既有描写社会生活的,也有写宗教迷信的,但传奇中,成就最高的是有关爱情生活题材的小说,如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艺术上,情节比较复杂,结构相当完整,语言典雅华丽,富于文采。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1 柳开的文章主要收集在《柳河东先生集》
2 代表西昆体的杨﹑刘﹑钱等人,其共同创座特色是学李商隐的近体律诗 3 被欧阳修称之为“穷塞主之词”的宋初诗人是范仲淹其作品是《渔家傲》
4 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起着文坛盟主的领袖作用的人是欧阳修
5 北宋中叶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苏轼 6 提出“词穷而后工”的古淡奇峭的人是欧阳修 7 宋代最早把自己笔记式的诗评命名为诗话的是欧阳修《六一诗话》 8 上承晚唐五代十国的诗风,影响到秦少游和苏东坡的词人是欧阳修
9 《宋史》称文章“汪洋澹泊,似其为人”的是苏辙 10 宋文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是苏轼
11 引出“乌台诗案”的人是苏东坡 12 从根本上改变词的婉约风气,并指出向上一路的文学家是苏轼 13 陈与义的诗歌称为简斋体 14 北宋时期称为“富贵词人”的是晏殊 15 称为“奉旨填词”的词人是柳永 16 宋代的第一个专业词人是柳永 17 “以赋为词”的人是柳永
18 被誉为北宋词坛婉约派的“大家”是秦观
19 北宋后期善写柔情﹑相思,并以华丽著称的词人是贺铸 20 北宋词的“集大成者”是周邦彦 21 “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是谁所写张先 22 陆游和辛弃疾作品的内容的共同点:忠贞爱国 23 南宋中期集大成的诗人陆游 24 辽代初期最出色的契丹诗人是耶律倍
25 收录金源一代的史料近百万言编成的著作是元好问《中州集》 26 元好问的论诗绝句的写作特点是以诗论诗 27 被称为北曲“压卷之作”的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多选:
1宋初的古文家有:柳开 田锡 穆修 石介
2 苏诗的突出特点有1以文为诗2以才学为诗3思想丰富,比喻广博4好议论,重理趣,好用典 3 “山谷体”的突出特点是1求深务奇,大量用典,少写现实2造拗句,押险句3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4 江西诗派的重要人物有1陈与义2陈师道3吕本中4潘大临5谢逸6韩驹
5 柳永词在艺术上的特点有1以赋为词,善于融合曲词和辞赋的长处2他的羁旅行役词不减唐人高处 6 南宋前期对豪放词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文学家有1陈与义2陈亮3张元干 4刘达5张孝祥 7 陆游词风中最为著称的风格是1绚丽2婉约3超爽豪放 8 属于两宋的理学家有1朱熹2朱敦颐
9 宋代清雅词派的代表人物有1姜夔2吴文英3周密4高观国 10 南宋后期著名的诗歌流派是1江湖诗派2永嘉四灵(四灵诗派)
11 严羽提出的文论观有1“以禅喻诗”和“妙悟”2“别材”﹑“别趣”和“兴趣”说 12 宋末的遗民作家有1文天祥2汪元量3刘辰翁4郑思肖5谢翱名词解释:
1 西昆体——北宋初期以杨亿﹑刘筠看来这种类型的人是你喜欢的对象钱惟演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诗歌,其重要标志是《西昆酬唱集》,他们主要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近体律诗,夸大了李诗的形式美,注重对偶,喜欢用典,堆砌辞藻,崇尚纤巧,追求华艳,在内容上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总体来说,西昆体形式精美,内容空洞 2 易安体——因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故其词称为“易安体”,其特点有三,其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其二,“易安体”融入了国家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其三,“易安体”有倜傥丈夫气。
3 山谷体——是指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黄庭坚字山谷他的诗的特征是:生奇瘦硬,其艺术特色是:1以学杜诗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2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点铁成金,夺胎换骨3好奇尚硬,造语洗净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峭峻,但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
4 一祖三宗——是指江西派标榜和效法的诗歌作家,一祖指杜甫,江西诗派标榜要向杜甫学习,特别是杜诗高度的艺术技巧,学习杜诗的句法﹑字法甚至模仿杜诗的七律形式,但却忽略杜诗的情感特征。三宗指的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其中以黄庭坚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理论作为学习和模仿的关键,在作诗时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5 江西诗派——指北宋以黄庭坚为主,以他的诗歌风格为特点形成的一个诗歌流派,因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图中首列黄庭坚,次列陈师道,共二十五人,江西诗派远学杜甫,以黄庭坚的诗歌为典范。 6 骚雅词派——指的是姜夔词的艺术特征概括出来的,即“清空”与“优雅”。
7 诚斋体——杨万里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诚斋体”,由江西入,不由江西出,是“诚斋体”得以成立的前提,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写得活泼自然,风趣淡谐,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景象,用敏捷灵巧的手法,描绘充满生活小情趣的特定场景,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诚斋体”以绝句最为出色,主要学习借鉴了王安石的“半山体”和唐人的“晚唐体”。 8 半山诗——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订为《半山集》,亦称为“半山诗”,主要体裁是绝句。
9 江湖诗派——是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以戴复古﹑方岳为代表,因陈起刊刻《江湖集》而得名,他们流转江湖,结诗酬唱,多效四灵体,崇尚晚唐体的清巧之思,意于苦吟,尽量白描,以不用事为贵。
10 晚唐体——指南宋以“四灵”诗作为代表的创作风格,主张向晚唐学习,四人诗遂极工,出于贾岛﹑姚合的苦吟诗风,专为格律诗,意平语诡,多有伧气,有冲淡平和,轻灵清寒的境界。“四灵”费心苦吟,刻意求工,是其局限性。 11 诸宫调——指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歌唱与说白相间,属于叙事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