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2021-02-14 来源:榕意旅游网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进一步发展,一体化则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现在,全球每年净外商直接投资达2500亿美元,全世界贸易总量12万亿美元。国际贸易和资本的大发展,已使全球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就中国来说,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其进出口贸易占GDP的比重已增加了两倍多,绝对数额1995年是1978年的近10倍,达到近3000亿美元,2001年达到5000多亿美元,中国成为世界第七大贸易国。①另外,中国还是除美国之外最大的外资利用国,1995年以来每年实际利用外资额在500亿~600多亿美元。中国与世界贸易体系的一体化会使我国比较优势得到发挥,并为国内资源的配置给出更加明确的信号。与国际金融体系的一体化有助于降低资本成本,完善国内金融市场。从目前趋势看,随着国际分工和通讯、交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一体化程度将会更加深入,这对中国的发展将是良好的机遇。

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相伴生的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欧盟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共同大市场经过《申根协定》步入东扩和单一货币的时代,澳新紧密联盟已经提前完成了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东盟在原有基础上迈出了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实质步伐,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创建更是区域经济集团化中的大事件。这种集团的存在,一方面会促进集团内部自由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会增加集团对外的竞争力。由于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因此,现存的集团经济会进一步深化,未结盟的国家和地区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集团。

欧元的启动,使欧盟经济活动更加内化。欧元的启动,可以使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汇率风险消失,交易成本降低,从而更有效实现区内资源转换与优化配置。欧元国家贸易的相互保护、依存、互补程度会进一步加深,区内贸易势将扩大,从而减少与非欧元国的贸易往来。由于我国对欧盟的出口产品在质量、品牌、售后服务方面均不占优势,欧元的启动,使中国对欧

盟出口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当然,欧盟毕竟是发达国家的联盟,欧元的启动虽然短期内对世界贸易和投资均有不利影响,但随统一货币引发的资产优化重组及各种屏障的消除,欧盟经济必将有一个大发展,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期,其贸易与投资创造效应将对整个世界贸易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对中国而言,由于我们实施不结盟的政策,因此地区性集团的发展对中国是不利的,而美国由于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领先的科技,它的利益也在于全球一体化,北美自由贸易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抗衡欧盟而采取的对策。在全球一体化这一点,中美利益一致,两国应加强合作,促进一体化进程。

二、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以知识经济的兴起为背景,全球性的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结构升级使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作为资本,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和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把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应用于生产过程,使知识成为一种现实生产力推动经济全面增长的新型经济。它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来自两方面:一是它创造出许多新兴产业,如信息、通讯、软件等,这些发展迅速的新兴产业拉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据测算,美国5000家软件公司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已超过世界前500家大公司,特别是微软公司的市场价值已大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二是知识经济的兴起,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系统信息化改造,改变其主要靠增加厂房、土地、机器设备、原材料、流动资金和劳动力实现增长的传统方式。

从现实看,由于美国及时抓住了这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开始了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因而美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1997年以来,美国经济持续增长,GDP全年增长率超过3.5%,实际GDP已经突破7万亿美元。失业率在1997年11月降低到近20年来的最低点,消费物价增幅保持在3%以下。东南亚金融危机,韩、日经济危机及俄罗斯金融危机对

美国的影响相当小,原因就在于美国已基本上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又一次升级,由此拉动的美国经济的繁荣使它对外界的不利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日本,东南亚金融危机轻易将其拖入了深渊,近几年一直在不景气中苦苦挣扎。从表面看,日本这次危机的发生是多年来积累的金融泡沫破裂的结果,实际上危机的背后掩盖着更深层的原因。其根源就在于,日本经济所赖以增长的基础从起家到现在一直是以规模经济见长的重化工以及由此带动的家电工业。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 美国及时将这些传统产业转移到了新兴市场国家,给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而日本却对此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加上日本技术一直以模仿创新为主,基础科研远落后于美国,因此在新兴产业如软件、生化、通信等领域,日本毫无优势,远远落后于美国及欧洲一些国家。

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国际环境看,可以说喜忧参半。首先,就全球来讲,一体化的大发展使产业结构调整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中国也可以搭上一趟顺风车。但是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又使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首先在本集团内部展开,因此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将首先转向区内相对落后的国家,这对处于发达国家经济集团之外的中国无疑是不利的。其次,就周围环境看,一方面周边国家经济普遍不景气,危机所导致的货币贬值和财富下降将减少这些国家的进口并增强其出口竞争力,这对急需需求刺激以拉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国是不利的。另一方面,危机所导致的这些国家投资吸引力的下降又使中国减少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中国可以充分地吸收原先流向这些国家的直接投资,以市场换技术,争取在本世纪初完成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体来说,即接受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此次产业结构中向外转移的产业,争取在亚洲的梯次产业结构中处于顶端,对中国而言,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结果。

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国际引资环境会发生一些有利于中国的变化,同时也对中国的引资结构提出挑战

中国贸易的快速增长是与国际资本流入的大幅增加相伴随的。我们急需伴随外资而来

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目的。从目前世界投资的发展趋势看,中国引资面临许多有利条件:第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势头强劲,跨国公司正在成为各国大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将更加频繁。第二,由于中国经济目前增势良好,有望保持一个稳定快速的增长,这将对国际大量的剩余资本形成有利的吸引。第三,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大批新兴国家清偿力和信心迅速下降,对外信贷评级降低,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中,流入这些国家的外资将大大减少。而受衰退影响最大的国家如印尼、马来西亚、韩国、泰国等,在此之前都是亚洲乃至世界最主要的外资受资国,也是中国引进外资的主要竞争对手。这些国家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会使中国的竞争力相对上升,在吸收西方投资中占有不断上升的优势。

但是,还应当清醒地看到,中国当前引进外资在具备有利条件的同时,也面临许多竞争与挑战:第一,东南亚金融动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不仅在时间上延长,且其影响所及的深度和广度均已超出早先人们的估计。我国总体上虽然没有出现大的金融动荡,但我国的金融体系也存在与东南亚国家极为相似的许多地方,东南亚危机所导致的该地区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将会使欧美国家对亚洲的贷款和投资更加谨慎,使流向亚洲的资本大量减少,从而给中国21世纪的引资带来更大困难。第二,直接投资在发达国家间的双向流动为主的趋势在当前不会有根本的改观,同时许多新兴地区也在大力引进投资。这使中国引进外资所面临的地区竞争更加激烈。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和标准技术更加适合在具有同等收入、技术水平和高素质的国家和地区投资,由于中国在技术、收入与劳动力素质上与发达国家仍会有较大差距,从而对发达国家投资的吸引力较难出现质的飞跃。另一方面,拉美地区和转轨后的东欧与独联体各国也都放宽了引资政策,使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世界投资热点的增加,各国竞相吸引外资,将使中国利用外资在21世纪初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必须进一步提高市场自由度,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吸引更多投资以满足经济起飞所面临的巨大资金缺口。与此同时,中国也必须改变目前的引资结构,加大对西方

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吸引,以市场换技术,带动我国产业和技术的升级,以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

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中美关系发展趋势将对中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从合作前景看,中美经济合作与市场互补在全球战略格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综合国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最完善的市场经济和最大量的私人资本,其在全球的领先地位显而易见。我国要开放市场,引进资金和技术,没有美国的参与是不行的。另一方面,美国主导着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机构,中国要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没有美国的合作也会遇到很大的麻烦。

就美国而言,它对中国的心态是复杂的。一方面中国作为新兴的大市场,具有无法估量的巨大潜在市场需求,为美投资者和厂商提供了获取利润的现实和潜在途径。据美波音公司预测,本世纪初十年,中国市场需求将年平均增长8.7%,是全球升幅最大的市场。作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美国不会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同时,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又对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形成潜在挑战。美国舆论不断制造诸如“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军事威胁论”等,并提出遏制中国。其目的是力图阻止中国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性强国,从而确保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但是美国也意识到,要遏制中国,孤立是达不到目的的,孤立只会让中国更充满敌意。由此可见,美国21世纪的对华政策会形成在经济贸易上接触,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遏制的总体外交目标。

对中国来说,在处理美中关系时应当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我们必须明白,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影响越来越大,但并非经济强

国。我们加入WTO后,要融入一体化进程,必须更加切实地做出努力,以市场换取美国的合作与技术,从长远看,这是必须的选择。

注释:①世界经济年鉴199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中国统计年鉴200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