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虚构小说”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桥》《穷人》《在柏林》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小说,喜欢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2.本单元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都写出了令人感动的情节。如:《桥》一文中老支书在桥头指挥全村人过桥的情节,《穷人》一文中桑娜从邻居家宝来孩子后等丈夫归来的情节,《在柏林》一文中老兵的妻子在车厢里数“一、二、三”的情节等。这些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有感情地读出这些情节。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深刻感受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内心情感。作者利用多种手法塑造出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深刻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想象来虚构出动人故事的,并学习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以及情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另外,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要逐步学会语文本对话,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学习老支书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感受桑娜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可怜老兵的悲惨命运,愤恨可恶的战争。
内容 12.桥 教学要点 本课描写了老支书在洪水袭来的时刻,镇定指挥全村人过桥撤离,舍己为人的故事。重点是感情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利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塑造人物的写法,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时 2 教学建议 1.感情地朗读,找出写老支书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深刻理解课文。 2.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讨论结尾点明人物关系的好处。 13.穷人 课文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桑娜和渔夫在自己家生活十分贫穷的情况下,收养了邻2 1. 引导学生感受主人公的美好心灵,分析作者运用对话和心里活动居家的两个孤儿。课文赞美了穷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重点是通过自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了解文中人物对话、心理活动以及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课文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令 人凄楚的故事:一位后备役老 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好处。 2.了解作者托尔斯泰的情况。 1. 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2.讨论探究课文中两次出现“静”都是在什么情况下。 14*.在柏林 兵已经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1 子,但还是被迫把妻子送进疯人院后再去参战。重点是读懂课文,从多层面理解课文, 口语交际: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1 1.小组内的同学分角色扮演,模拟与老师交流的过程。 2.和同学交流:面对不同的人,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请你支持“学会说服别人,支持我们做我 一件事情”,重点是交流时,把具体的理由说清楚。 以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为 学生复习本单元的三个故事,了解虚构故事的特点。提示学生认真读材料,注意到材料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性格等限制词语。 习作:笔尖例,引导学生根据已提供的环 流出的故境和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创1 事 编虚构的故事。 语文园地 学习运用语言、动作、心 理活动描写和情节描写刻画人 物,通过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 形象。了解情节描写的作用,1 了解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尝试写出人物忐忑不安或指导学生先回顾课文中的几个人物形象,再结合课文来想一想人物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多次读相关句段,感受“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情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节描写的作用,了解重点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尝试写出恰当的心理活动细节。古诗积累要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快乐读书吧 阅读故事,了解同龄人的1 成长经历,体验成长故事阅读的乐趣。重点是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广泛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借助文本,开发文本的功用。从课本单一地读懂内容,拓展出思想教育和学习写法的方面,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渐渐爱上阅读。
课题 桥
授课 课型 讲读课文 时间 2课时 1.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8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 目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4.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 重点 1.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 难点 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8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初读了解梗概 设计意图 描述导入,孕伏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 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课件1、2:出示课题】它和 通过描述事件和提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调动起学习课文的兴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一)检测生字词预习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趣。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咆哮、呻吟、 祭奠”等。 导入 【课件3】 ( )分钟 生字:咆哮 嗓 淌 哑 揪 呻 废 词语:势不可当 狞笑 拥戴 放肆 跌跌撞撞 呻吟 搀扶 祭奠 2.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话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容,有助于培养语言表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谈话导入 达和概括能力。 1.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一想:在本课 中是谁祭奠谁? 2.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课件4】 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 交流句子带给学祭奠英灵24~27。 新课 教学 四、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分钟 子多读几遍。 生害怕的感受,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洪水中人们的心情,从而体会老党支部书的伟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随机询问:大。 你会感到害怕?) 点拨语(可随机改变): (1)第一句:像泼,像倒,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2)第二句:把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读出来。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五、拓展延伸 课堂小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结及拓会是怎样的表现? 展延伸 读一读。【课件5】(出( )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分钟 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páo xiào shēn yín liú tǎnɡ shā yǎ ( ) ( ) ( ) ( ) 二、按课文内容补充词语。 ( )的野马 ( )地喊 ( )的脸 ( )的人们 沙哑地( ) 痛苦地( )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山洪________ 着,像一群________ 的野马,从山谷里________ ,________ 。 2.老汉________ 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________ 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3.村庄惊醒了。人们________ ,却一脚踩进________ 。是谁________ 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________ 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________ 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答案】 一、咆哮 呻吟 流淌 沙哑 二、( 受惊)的野马 (惊慌 )地喊 ( 清瘦)的脸 (乱哄哄 )的人们 沙哑地(喊话 ) 痛苦地( 呻吟) 三、1.咆哮 受惊 狂奔而来 势不可当 2.清瘦 乱哄哄 3.翻身下床 水里 惊慌 你拥我挤 洪水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教学 目标 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导入 1.听写词语:【课件7】 ( )分一、咆哮 流淌 呻吟 揪出 沙哑 废弃 钟 2.用上以上词语复述课文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 学生对老汉的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 设计意图 的人。 二、感受危情,引生入境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课件8】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新课 (2)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教学 ( )的? 分钟 理解“势不可当”的意思。 (板书:山洪——咆哮而来 势不可当) (3)指导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3.过渡: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座桥现在重要吗?重要!因为在当时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相互交流可丰富学生的感悟。 (板书:人们——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 4.出示【课件9】 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1.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面对乱哄哄拥到木桥桥头的人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2.教师指导: (1)在老汉的指挥下,慌乱的村民们又是怎样过桥的? ①学生理解“依次”的意思。“依次”的意思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非常有序。 ②引导学生排一下过桥的顺序:【出示课件10】村民──党员──老汉。 3.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板书:老汉——忠于职责 舍己为人)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1. 出示: 【课件11】探究:课文为什么以“桥”为题目?你认为这座桥把什么与什么连接起来了? 2. 学生汇报。 3. 师生评价,教师指导: 在凸显人物精神的环节设计读一读、说一说的步骤,旨在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层面,升华感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重回题目,挖掘题目的深意,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欣赏到题目的精妙之处,另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题目中的“桥”不仅仅是指那座窄窄的木桥。这 位深爱着自己儿子的父亲,这位忠于职责、舍己为人的老汉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一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呀!这座桥连接的是什么?(生与死、奉献与索取、党员与群众……) (板书:桥)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1.学生读课文第7~22自然段,找到关于老汉的描写,看看哪处描写最能打动你。 2.生相互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描写。 (1)抓住老汉的语言描写。 【出示课件12】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同学们观察这几句语言描写有什么特点?(句式简洁,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形势危急,而老汉的喊话像大山一样坚定,是一个临危不乱的人。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语言描写。 (2)老汉面临的“危”是什么? (恶劣的环境,人们慌乱的局面。) ① 到文中描述环境的恶劣的相关语句,学生谈体会。 抓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语句较强的表现力。 ②你又从哪里体会到了人们的慌乱呢? (抓住“跌跌撞撞、你拥我挤”等关键词来体会。) ③指导朗读。 师:在凶猛无情地洪水面前,死亡一步步逼近,老汉镇定地喊话……生接读。 师:在人们你拥我挤的慌乱情形下,老汉焦急而又坚定地喊道……生接读。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语言和环境描写的语句,在对比朗读中,体会比喻、拟人句的表现力,感受语言描写的作用和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进一步体会老汉的品质。 让学生找出除语言和环境描写之外的描写方法,就是想让学生注意到描写人物时要从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多方面入手。 ④小结:环境的恶劣描写和人们的慌乱更加衬托出了老汉的临危不乱。 (3)文中还有对老汉的语言描写吗?找出来读一读。 (4)对于老汉这个人物的描写,除了语言,还有哪些方面? (对老汉的刻画,文中还有动作的描写。 抓住动作──揪、神态──凶得像只豹子等有关语句朗读体会,体会老汉的不徇私情。因为小伙子是党员,小伙子同时也是老汉的儿子。) (5)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了解人物关系。 师小结:我们读书,就要课文的前后内容连贯起来理解。老汉把自己的儿子揪了出来结尾点明,但在前面已经让人感觉关系不一般。前面巧设了悬念,与结尾相照应起来。使得这一结尾让人感觉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六、课后练笔,延续感情 1.学生朗读:【出示课件13】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2.师:同学们,听,风在呜咽着;看,云也低垂着。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满面泪痕的老太太在别人的搀扶下来了,获救的村民们都来了,站在残桥前大家思绪万千、轻轻低语。假如你是获救的村民,你会低语些什么? (学生写一段话) 3.同学们,我看到你们的泪,也听到了村民们对村支书的怀念。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中,是老支书──这位清瘦的老汉,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用他的生命架起了一座桥呀!木桥虽然塌了,但相信老支书这座救了群众的生命桥,已经从那一刻起永远矗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桥 板书 内容 山洪——咆哮而来 势不可当 人们——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 老汉——忠于职守 舍己为人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辨字组词。 咆( ) 淌( ) 呻( ) 舔( ) 废( ) 泡( ) 倘( ) 伸( ) 添( ) 泼( ) 二、缩写下面的句子。 1.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2.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3.瓢泼似的雨水淌在老汉那清瘦的脸上。 三、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1.“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从这句话中的“蹿、舔”中我们能够感受到 ,这种感受还可以从文中的___ 一句中体会出来。 2.文中两次写到老汉“吼道”,请你仔细读读相关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老汉当时的心理活动。 (1)当老汉看到一名党员没有站在队伍的最后面时,他会想: ; (2)当老汉把儿子推上木桥时,他可能会想: 。 3.读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当桥轰然倒塌时,老汉要喊什么?请你写下来。 4.读文章,用两个词语形容“老汉”的形象: 、 。 【答案】 一、咆哮 气泡 流淌 倘若 呻吟 伸手 舔手 增添 废物 泼水 二、1.死亡逼近。2.人跑。3.雨水淌在脸上。 三、1.洪水的凶猛、肆虐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2.(1)怎么能这样,不配做党员!(2)快上去吧,谁让你是我的儿子呢! 3. 儿子啊,是我对不起你,可我们是党员,党员的责任就是保护老百姓…… 4.大公无私、舍己为人 教学反思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党员书记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我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在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段,谈一谈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定。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我还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不过教学这篇课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有些句子,学生体会得还不够深入。结尾处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老支书只是许许多多优秀党员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如,课文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描写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做了铺垫。再如,课文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里每句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他像一座山。”“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几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再如,“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
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作者介绍】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出生于河北龙烟铁矿,祖籍河北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作家、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河北省龙烟铁矿西二区小学、河北宣化第四中学就读。1970年3月参加工作。先后做过锅炉工、修理工、车间主任、地质队长、机关秘书、宣传干部、报社记者、政府副市长等职务。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共发表长篇小说19部,中短篇小说千余篇,计有1500余万字。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1.看拼音写词语。
jiū chū lái shēn yín fèi huà ( ) ( ) ( ) 2.同音字填空。
sì 放( ) ( )庙 ( )乎 ( )养
jì ( )奠 肆无( )惮 ( )往开来 万籁俱( ) 3.按课文内容补充词语。
( )的野马 ( )的人们 ( )的脸 ( )地喊 沙哑地( ) 痛苦地( ) 4.给下面句子中的“失”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失:①失;②没有把握住;③找不着;④改变常态;⑤违背;⑥没有达到目的;⑦错误,疏忽。
(1)我们做事要小心谨慎,以免造成失误。( ) (2)看到山洪咆哮而来,人们都大惊失色。( ) (3)老支书没有失信于人家。( ) (4)他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 )
(5)整个社会都很重视挽救失足青少年。( )
二、句段推敲。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 3.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
4.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一)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但,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爱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1.山洪是怎么咆哮的?请用“ ”在文中画出。 2.比较下面的句子,哪句写得好,并说说理由。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2)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3.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从“像一座山”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儿子。
1.“她”指谁? 2.她的丈夫和儿子分别指谁? 3.这段话说明了什么?老汉和小伙子什么关系? 4.想象写话。
祭奠时,老太太会在坟前说些什么呢?那些搀扶着老太太前来祭奠的乡亲们会怎么哭诉呢?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读美文,回答问题。
桥
在你一生当中,必定走过不少桥吧!它们有木架的、石造的、混凝土筑的,也有钢筋的。它们的功用都一样,使你踏着它,走到河的彼岸。它们都是默默地卧在潺潺的流水上。
有河的地方,就常有桥。当人们不耐与长久的舟楫,便架了木桥;当木桥朽时,便改为石桥;当石桥坏了,又筑起混凝土桥;混凝土裂了,再改成铁桥……所以同样是一座桥,千百年前跟千百年后,几经变更,桥的样式与材料也将改变,唯一不变的是:“它是一座桥”。一座让我们走、连起彼此、缩短距离的桥。 人就是桥。从知识未开的远古,到科学昌明的现代;从短暂易朽的独木桥,到坚固耐久的铁桥;自贡献微薄的小民,到影响深远的哲人,我们都在搬运桥的角色。上一代的桥毁了,这一代的桥又筑成了;这一代的桥朽了,下一代的桥又跟上了。只要人存在一天,便不能没有桥,千年万年,人们就是这样将历史文化的种子传递下去。
时代是洪流,我们就是这架在其上的桥。我们走前人的桥到对岸,又筑起我们的桥给下一代通过。我们知道:不论木、石、混凝土、钢铁,或是更新的材料,没有永远不朽的桥。但我们也知道:在这时代的洪流上,永远会有一座生命、历史、艺术、心灵的桥。
1.“桥”的功用是什么? 2.同样是一座桥,千百年前后变化中唯一不变的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说“人就是桥”?
4.请你将第4自然段中的一个比喻句用横线画出来,并用这种修辞方法写一
座山。
参考答案:
一、1.揪出来 呻吟 废话
2. 肆 寺 似 饲 祭 忌 继 寂
3.(受惊)的野马 (乱哄哄)的人们 (清瘦)的脸 (惊慌)地喊 沙哑地(喊话) 痛苦地(呻吟) 4. (1)⑦(2)④(3)⑤(4)③(5)② 二、1.比喻 2.拟人 3.拟人 4.夸张
三、(一)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挡。 2. 第二句好,使用了比喻句,生动、形象。
3. 在山洪暴发时,指挥人们撤退的老支书非常镇定、非常沉着。
(二)1.指的是老支书的妻子。2.她的丈夫是老支书,她的儿子是那个被老支书从队伍中揪出来的小伙子。3.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
4. 老太太会在坟前哭诉着“老汉和儿子一路走好,我为你们骄傲!” 乡亲们会哭诉着“你们父子舍小家顾大家,大家会永远记住您们的恩情。” 四、1.使你踏着它,走到河的彼岸。
2.“它是一座桥”。一座让我们走、连起彼此、缩短距离的桥。
3.上一代的桥毁了,这一代的桥又筑成了;这一代的桥朽了,下一代的桥又跟上了。只要人存在一天,便不能没有桥,千年万年,人们就是这样将历史文化的种子传递下去。
4.时代是洪流,我们就是这架在其上的桥。 祖国是花园,我们就是花园里的花朵。
授课 课型 讲读课文 2课时 时间 课题 穷人 1.正确读写“溅、熄”等15个生字,正确认读“汹涌澎湃、轰鸣、沉思、糟糕”教学 目标 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领悟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渔夫的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的品质。 教学 重点 1.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教学 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2. 梳理文章记叙顺序,感知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 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学过许多有关穷人的课 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记得哪些穷人的故通过回忆以前学事?这些课文,一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穷人过的课文,给学生造成生活的悲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穷人向往自由,追求美好认知上的共鸣,激起学境界的高尚品德。 生学习新课的强烈兴导入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板书: 趣。 ( )【出示课件1:课题】 分钟 穷人)这篇小说是世界著名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我们来看一下关于它的介绍资料。【出示课件2】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接下来咱们看这篇课文写的是穷人的什么美德呢?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出示初读要求:【出示课件3、4】 这是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在具体研究读准每一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字形;读好每一语言文字、体会语句内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读通每一句话,难读的涵时,一般不能逐词逐地方多读几遍。 反馈初读情况。 3. 检查朗读朗读课文,师生评议,教师点评。 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 句的去朗读、去品评,但是全程教学又不能出现盲区。因此安排这样一个通读全文、扫清1.谈话启发:这个故事,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比较清晰,字词障碍的环节,不仅你们能不能事情的发展变化,简要地概括主要内容呢?请很好的避免了盲区,而默读梳理,形成文字。 2.学生自学: 且为下面的整体感知作了铺垫。 (1)教师巡视,排疑解难,提示方法:先将课文划分为 几个部分,并归纳每个部分的内容。 (2)同桌商议,互相修正补充。 新课 教学 3.班级交流:根据需要,指名2--3人交流,适度点评。 ( 【出示课件5】 )分钟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 新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和感悟,注重语文的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 人文性,但并不意味着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不要工具性,并不意味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经死去,就抱回了两着不要训练概括能力,个遗孤。 而概括能力恰恰应该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在长课文的教学中予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以关注。因此,本环节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 四、三读课文,初步扫描人物 特意安排这样一项训练,这对六年级的学生1.过渡谈话:我们了解了故事的大体内容,我们就可以认来说,是十分有必要识有关的人物了。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桑娜 渔夫 五、引导读文,了解故事起因 的。 1.我们先看第一段。课文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一个什么 画面? 通过语言描述,想(海边上的小屋里,女主人公桑娜正在补破帆。) 象画面把学生带入小2.指点:从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没有熄,搁说描写的情境中。 板上放着食具这些简单的摆设,温暖而舒适的小屋,可以 知道这是一个穷苦的但还勉强可以维持生活的渔夫的家 庭,也可以看出女主人的勤劳。 (板书:温暖而舒适 勤劳) 3.从没有熄灭的炉火和没有擦净的食具告诉我们,桑娜 一边补着破帆,一边在做什么?(对,她分明在等着自己 的丈夫。) 4.课文中哪一个词语写出了桑娜此刻恐惧的心理?(心惊 肉跳) 释:“心惊肉跳”。 介绍这个小屋的摆设,读时基本上是平静的,读到哪儿语 调开始转换? (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天气的恶劣使桑娜恐惧极了,所以课文上的“寒风呼啸” “海浪拍击”“又黑又冷”更加重语气。 全班齐读。 指导:“心惊肉跳”一字一拍,却尾语调放低,好像不敢 想。 男生读第一节最后两句。 5.桑娜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夜深了。你们看,第二节写了几层意思?(三层) 【出示课件6】 第一层:深夜不见丈夫归来。 第二层:沉思:插叙从丈夫想到生活的贫穷。 第三层:倾听风声,祈求上帝保佑。 6.指导朗读 遵循新课程标准关于“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理念,第一课时安排了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旨第一层:焦急。“十下,十一下”,重音,每一下都打在桑在通过阅读,初步了解娜的心上。 第二层:沉思,是插叙,读得平静些。 第三层:焦急地祈求。 人物的性格特征。 7.朗读桑娜沉思的内容和桑娜说的话。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辨字组词。 娜( ) 贱( ) 息( ) 林( ) 挪( ) 溅( ) 熄( ) 淋( ) 遭( ) 掀( ) 虚( ) 傲( ) 糟( ) 锨( ) 虑( ) 熬( ) 二、选词填空。 抱怨 埋怨 1. 你没做好只能怪自己不争气,不能( )别人。 2.我( )小明睡过了头,没能搭上清早的班车。 安静 平静 3.老师说:“班会就要开始,请大家( )。” 4.南湖( )得像一面镜子。 宁可……也…… 与其……不如…… 5.渔夫和妻子( )自己多受些苦,( )要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中抚养。 6.桑娜觉得( )看着西蒙的孩子活活饿死,( )自己多受些苦,把他们抱回来。 三、按要求写句子。 1.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缩句) 2.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改为陈述句) 3.桑娜的家里很穷。桑娜决定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家抚养。(用上合适的关联词语,把这两个句子合成一句话。) 【答案】 一、小娜 挪动 低贱 飞溅 休息 熄灭 树林 淋湿 遭遇 糟糕 掀开 铁锨 虚心 考虑 骄傲 煎熬 二、1.埋怨 2.抱怨 3.安静 4.平静 5.宁可……也……6.与其……不如…… 三、1.孩子睡着。2.同死人待在一起是不行的。3.尽管桑娜的家里很穷,但是她还是决定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家抚养。 第二课时 1.通过批注品味文中语句,从桑娜夫妇的心理和言行神态中感受渔夫和桑娜教学 目标 的美好心灵,并做出评价。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环境描写以及心理描写对表达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教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内容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这篇课文,谁能用简 学生说课文的主设计意图 单的话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要内容,目的是为了与导入 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上节课的教学衔接,快( )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然后再让大家都说一说) 速进入到本节课的学钟 2.随着故事的发展,文中的一个个情节也在感动着我习过程中去。 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二部分(3—11自然段)。 二、抓住重点,感悟桑娜品质 1.这一部分中有哪些场景令你感动呢?请看阅读提示。 【出示课件8】 阅读提示: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以此问题放手让学生阅读批注,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把目光集中在桑娜和渔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在夫的表现上(即文中的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或简练的句子写出重点段落),此时教师自己的感受或由此想到的内容。 及时抓住学生生成的2.学生汇报:桑娜一家的生活是这么穷,而且自己已资源,引导学生品味文经有了五个孩子,还要主动收养西蒙的孩子,这件事字,感受桑娜的善良,很令人感动。 进而在多种形式的朗3.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描述,走进桑娜和渔夫的读中,尤其是在把课文内心地界,去感受他们那高尚而美好的心灵。 中相关语段重组朗读(1) “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心里是——” 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新课 后的心情的词语。(忐忑不安) 教学 ( )(2) 师过渡:这段话省略号特别多,从这五个省略分钟 号中,我们感受到桑娜的思绪混乱与不安,感受到了桑娜的内心矛盾。这就是忐忑不安。 那谁能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读出来呢?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 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 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 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指名朗读(3—4人) 注意读好省略号,并说一 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桑娜善良) ①同学们,你们从“嗯,揍我一顿也好!”感受到了【出示课件9】 什么? 你能用“宁可……也”来说一说吗? ②“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 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体会表达方法无痕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阅读教学所提倡的得意、得情、得法。 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板书:非……不可) “非这样做不可”就是什么意思?(一定要这样做) 为什么桑娜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呢?(如果不这样 做,西蒙的两个孩子会死的)她真是太善良了。(板 书:善良) (4)小结:说得真好,善良的本能促使桑娜在生活 如此困窘的情况下,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桑娜宁可挨 揍,也要抱回那两个孩子;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 帮助别人。 (5)请大家好好读读这段话,读出桑娜的美好品质。 谁能通过朗读把桑娜的善良读出来呢?(读好重点 词) 指名朗读(2—3人)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再 一次感受桑娜的善良。 (6)下面我请一个同学来谈谈桑娜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充满爱心、乐于助人、勤劳善良(板书:乐于助人) 三、细品对话,体会渔夫心灵 1.提出学习要求: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至课文结尾处。思考: 渔夫具有什么品质?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把有感受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 2.小组成员互相交流。 3.教师点拨、指导。 给学生提出问题:桑娜的丈夫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刚才分析桑娜的美好品质的基础上,学生一定也能(1)桑娜的丈夫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渔夫很善良)从渔夫的言行上看出从哪里体会到的?把相关的课文读出来吧! 渔夫心地善良、乐于助(2)生读: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人的美好品质。 “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 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 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3)问:“熬”是什么意思?(忍受,耐苦支持) 能给“熬”换个词吗?(挨、忍、) 你读懂了什么?(生活的不易和态度的决断) 将来会更苦,他想到了吗?(肯定想到了,但他宁可以后自己苦点,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 ①这个决定是轻易做出来的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课件10】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但最终做出了决定。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②透过渔夫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既让我们看到了渔夫淳朴的形象,又让我们感受到他同样善良的品质。(板书:神态、言行) 4.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的心理变化,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 教师小结旨在再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一次强调养育孩子要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付出的艰辛,从而使学里我们看出了渔夫的心地善良,同时他也非常勤劳。生体会到渔夫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板书:心地善良) 三、总结全文,回顾写作方法 1.穷人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结尾写道:“你瞧,他们在这里了。”你们想象一下,桑娜拉开帐子后又会怎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样呢?(生说)再读读这个结尾,你觉得怎么样? 2.学生总结: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托尔 斯泰真不愧是伟大的作家! 课堂最后的环节3.通过学习课文,你们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呢?(正让学生明确文章的写面描写、侧面描写) 法,要他们清楚描写人4.总结:我们在今后描写人物的时候,要学习本文中物要运用多种方法,在的一些写法,如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和心理活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动描写、正侧面描写等,全方位塑造人物形象。 桑娜:温暖而舒适——勤劳 板书 内容 穷人 非……不可——善良 乐于助人 渔夫:神态、言行——心地善良 用。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特点,写出这样的两个词语。 1.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2.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 ..... 二、下列句子中省略号起什么作用?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 ①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②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 ③表示语意的跳跃。 ④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1.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 2.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 3.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 4.我嘛……缝缝补补……( ) 三、读句子,回答问题。 1.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是指____________。“非这样做不可”反映了桑娜____________的品质。 2.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这个句子是______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答案】 一、坚定而执着 光荣而伟大 二、1.① 2.② 3.③ 4.④ 三、1.把邻居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家抚养。心地善良 2.环境 衬托 教学反思 《穷人》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一、抓住核心问题,实现长文短教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长文短教”,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果像以往的教学那样,按课文顺序串讲串问,结果肯定耗时低效。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抓住开放的思维空间、牵一问而动全篇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文中的哪些场景令你感动?你感动于什么?”以此问题放手让学生阅读批注,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汇报时自然把目光集中在桑娜和渔夫的表现上(即文中的重点段落),此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品味文字,感受桑娜的善良,进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尤其是在把课文中相关语段重组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品质,体会表达方法无痕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阅读教学所提倡的得意、得情、得法。 二、注重读中领悟,学习表达方法 “读”是学生与文本间实现心灵对话与沟通的最有力桥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的品读、感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非常想构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在广阔的空间里自由飞扬。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文本,注重以读为主,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带动学生,努力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读中品味语言,读中领悟方法。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理解内容,而且悟到以上写法,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便是读。 文中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1.在学生自学自悟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引导他们体会桑娜当时的复杂心情,感受她的善良品质; 2.借助课件,从省略号句子的正确朗读中,体会省略号对表现桑娜复杂内心活动所起的作用; 3.结合上文对桑娜家庭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描写,通过对相关句段的重组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这样的教学过程,读的目的性很明确,符合学生结合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感悟人物品质的习惯与规律,遵循了在联系中读懂文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把感受人物品质与学习表达方法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读进去”又“读出来”,阅读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性。 当然,由于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有限,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我虽然有意识地进行了读的训练,但学生读得还不够充分、畅快,源自教师对读的指导方法还有待提高。此外,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教师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以学导教的最佳境界。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穷人》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这篇课文多年来一直被选入小学课本,不仅因为文中人物善良的品质感动着我们,课文在刻画人物时突出的写作技法也非常值得学习,如:课文具体描写了桑娜抱回西蒙两个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让人品味到其复杂而多元的内心矛盾,看到了穷人美好的心灵;又如:文中对桑娜家庭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精心描写,对凸现人物品质起到了很好的铺垫和衬托作用;再如:渔夫回家后,侧重描写了渔夫与桑娜对话时的语言、神态描写,使一个淳朴善良的渔夫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介绍】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
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99年多部优秀的作品问世。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马灯 一种可以手提的、能防风雨的煤油灯,骑马夜行时能挂在马身上,因此而得名。沿海地区大部分用于船上,也有'船灯'的叫法,尤其是有风有雨的天气,真是渔民的照明利器!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波涛 ( )的狂风 ( )的小屋 ( )的海风 ( )的神情 ( )的天气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二)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解释词语。
(1)忐忑不安: (2)自作自受:
2.通过第一段文字中桑娜的_______和________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文字细致描写了渔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三、内容梳理。
《穷人》这篇文章是____国作家__________写的。文章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__________统治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____________________美好品质。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如果桑娜和渔夫站在了你的面前,你会对他们说什么呢?
参考答案
一、汹涌 肆虐 温馨 猛烈 严肃 恶劣
二、1.(1)心神不定。(2)自己做错了事,自己要承担后果。2.神态 语言 桑娜的担心和忧虑。3.神态 动作 语言 4.心地善良 乐于助人。
三、俄 列夫·托尔斯泰 桑娜和渔夫收养两个孤儿 沙俄 心地善良 助人为乐 四、略
1课题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在柏林 课型 1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 难点 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导入话题 创设情境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 找准话题导入能导入 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文( )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本的情境,为体会文章分钟 苦难。 的主旨服务。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 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 想象畅谈 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 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 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板书:在柏林)【出示课件1:出示课题】 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 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 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战争是离学生们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实际生活很远的内容,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而本篇文章又短小精新课 三、深入文本 层层剖析 教学 ( (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分钟 【出示课件2】 悍,所以这一部分可以给出较充分的时间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只需抓住学生的回答明了什么? 因势利导引入文章即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可。 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 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 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 后备役老兵)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 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板书:失去三个儿子 送妻子进疯人院) 这篇文章很短小,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阅读时为情节吸引往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往一气呵成,对其中的血。 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 1.分组讨论: 【出示课件3】 词句会有所疏忽。同时学生难以对文章的深刻意义深入地思考。教师应抓住词句引导学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生感悟流淌在文字背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3.教师指导: 【出示课件4】 后的深沉情感和沉重的主旨。 引导学生由点及首先,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面的感受文章深沉的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主旨。 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 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五、着眼结尾,感受技法 1.出示问题:【出示课件5】 当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后,对于文章蓄势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和铺垫的手法学生将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会比较容易地找出。 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2.提问,评点。 3.指导: 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 课堂小拓展视野,将这篇结及拓六、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展延伸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文章的情感延伸到其( )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他作品中。 分钟 在柏林 板书 内容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失去三个儿子 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地驶出 ( )的老妇人 ( )的寂静 ( )地挺身 ( )的老兵 ( )的举动 二、按要求写句子。 1.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缩句) 2.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改为双重否定句) 3.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其他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 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带来了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用合适的关联词语,把这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三、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请找出描写后备役老兵和老妇人外貌的词语? 这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 2.联系上下文,想想老妇人多次重复“一,二,三……”的原因是什么? 3.老兵的话讲完后,为何“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样结尾有何好处? 【答案】 一、缓缓 体弱多病 可怕 费力 年迈 奇特 二、1.老妇人数着。2.我不得不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3.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给其他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也给本国人民带来了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 三、1.“头发灰白” “身体瘦弱而多病” 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2.失去了三个儿子。 3.这句环境描写,一方面以“静得可怕”写出了车厢里的人们听了老兵的话语之后,心灵产生的震撼;一方面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也激发读者去思考。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篇幅很短,但是涵义很深。它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从车厢里的一幕镜头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在教学中,我先以谈话的方式说起关于战争的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战争的诗歌或影视作品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生更快地带进一种氛围,为学习课文做准备。然后我按照如下的顺序来组织教学:探究标题的深意——逐层剖析文本——从文题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学习本课的写作技法。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 学生自我探究的环节进行得不够顺畅,可能是学生年龄小,对战争方面的内容了解较少导致的。今后教学中,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充分,以免出现“冷场”现象。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在柏林》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这篇微型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意想不到的结尾,所以优秀的微型小说并不在于要有巨大的字数和曲折离奇的情节。我们在品味这篇文章时就应抓住文章中这种抖转直下的独特效果。这篇微型小说篇幅很短,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选
取适当的句子理解提问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它的特点和魅力。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柏林:德德国首都和第一大城市。位于东部施普雷河与哈弗尔河交汇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8年),柏林分成东、西两区。1961年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之间筑起“柏林墙”。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后,柏林墙拆除,东、西柏林合并,成为德国首都。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组词。
思( ) 指( ) 假( ) 神( ) 腮( ) 脂( ) 遐( ) 伸( ) 二、照样子,写词语。
咔嚓咔嚓(ABAB式拟声词):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补充四字词语。
指( )画( ) 不( )思索 神志( ) 四、造句。
1. 不假思索: 2. 神志不清: 五、老兵的话讲完,为什么“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样结尾有何益处?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六、本文写了老妇人多次反复“一、二、三……”到底有何深刻含义?
参考答案:
一、思(思索) 指(手指) 假(假山) 神(神奇) 腮(腮帮) 脂(脂肪) 遐(遐想) 伸(伸手) 二、哗啦哗啦 咕咚咕咚 淅沥淅沥 三、指手画脚 不假思索 神志不清
四、1.今天我在精品店看到了一个玩具,我不假思索得就把他买下来了! 2.在此深度下,由于压力的增加,他们便神志不清。
五、因为老兵的话引起了人们的深深反思,思考战争的罪恶,被战争的罪恶所震撼,深深感到战争带来的可怕灾难,这样结尾含蓄、发人深省。
课题 课型 口语交际 授课 时间 请你支持我 1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1.小组内的同学分角色扮演,模拟与老师交流的过程。 2.和同学交流:面对不同的人,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些什么? 交流时,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 教学 难点 交流中,能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设计意图 创设学生经常遇1.同学们,我们经常有一些自己觉得很好的想法,但是苦见的场景,营造出口语导入( 于得不到别人的支持,于是很着急,很失落。你遇到过这交际的氛围,让学生积)分钟 样的情况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板书:请你中去。 支持我)【出示课件1:出示课题】 二、模拟交流 1.同学们要办一份报纸,要明确以下问题: (1)办报纸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前先设想老师担心的一些问题,并(活跃班级文化生活,提高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给这些问题找到答案,力。) (2)有哪些事情需要老师的帮助? 做好预案,这样在和老师交流时,才能从容应(在课外活动时分配出一定的时间;请老师把关报纸的质对,不至于词不达意,量;提供纸张和印刷) (3)老师可能会提出些什么问题?你想怎样回答? 或一时语塞。 (大家议论一下,可以换位思考:如果我是老师,我会怎 样想,怎样说?) (板书:说想法,讲目的 做预案,备应对) 2.模拟交流过程,评价同学表现。 新课 教学 (1)小组讨论,设想一下交流过程。 ( (2)【出示课件2】 )分钟 礼貌诚恳地说明来意。 讲清楚办报的设想,说明目的。 设想到老师可能的担心,想办法打消老师的顾虑。 (3)点拨指导: 师:找到老师,你怎样诚恳说明自己的来意呢? 生:老师,我想和您说件事。 师:还有谁说得更礼貌一些呢? 生:老师,请问您有时间吗?我想和您说件事。 师:这样说就更容易让老师接受了。我想老师肯定会请这位同学坐下,听他来讲。接下来,这位同学要向老师说明办报的设想,他该怎么说呢? 生:我们想办一份报纸。 为适应实际交流的需要,教师详细指导,既教会学生怎样设想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又教会学生怎样应答,为实际交流做好准备。 师:老师会怎么说?我想老师一定会问:你们怎么想到这 件事?对不对? 生:对,我们就说一说。因为经常在订阅的报纸上看到好多学生们办报的消息,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想法。 生:我还觉得要向老师说一说办报的好处。我觉得可以锻炼和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师:自己办的报纸同学们一定最喜欢读,那样就可以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 生:在报纸上,我们还可以发表一些建议,比如建议大家保护环境、尊老爱幼等。 师:设想真不错。老师还可能会担心什么呢? 生:谁来当主编?多长时间出版一期,时间够用吗?…… 师:想的真够全面,比我想到的还多呢。真不错。这些问题你们都想过该怎么回答吗? 生:我们小组都想过了。 (4)各小组依次模拟表演,其他小组评价。 (5)教师评价。 三、口语练习 1.【出示课件3】 说服妈妈,让她同意你在家里养一只小狗。 说服同学,在班里成立“生物角”。 说服校长,在学校组织一次义卖活动。 小组内同学扮演不同的角色来练习交流,还可互换角色,把自己想到的问题提出2.分小组领任务,每小组选择一个任务,小组内同学扮演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不同角色来交流。 中应对能力。 四、课堂总结 课堂小结及拓交际。态度诚恳礼貌;讲明设想,说清目的;做好预案,展延伸 从容回答。 ( )2.面对不同的人,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注意: 分钟 先说想法,再把具体的理由讲清楚。 设想对方可能的反应,恰当应对。 1.要说服别人,支持我们做一件事情,要学会正确的口语请你支持我 板书 设计 教学反思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口语交际中来,每个同学都能开口讲话,懂得了要说服别人支持自己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该怎样去说。 在教学中,学生练习交流和教师指导占用时间较多,导致后面的分组练习时间不够用,很仓促。今后在教学中一定做好预案,充分考虑好时间因素,合理分配。
课题 课型 快乐读书吧 授课 时间 说想法,讲目的 做预案,备应对 笑与泪,经历与成长 1课时 1.鼓励学生阅读成长故事,在交流阅读感受的过程中体验成长故事阅读的乐趣。 教学 目标 2.引导学生体会成长故事中的人物特点,读懂成长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3.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广泛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成长故事中的人物特点,读懂成长故事中蕴含的道理,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教学 在充分的阅读中,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广泛阅读的兴难点 趣和习惯。 教具 准备 课件、读书汇报卡 教学设计 一、借助名言,激发情感 设计意图 1.引发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最近读了什么通过互动交流,引新课 导学生初步交流读书教学 书?书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快来给老师讲一讲。 ( 2.小结过渡:从你们洋溢着快乐的脸上可以看出,读书真带来的乐趣,从而乐于)分钟 的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快乐!正如高尔基所说的“读一本好阅读更多课外书。开课书是一种巨大的享乐”。所以,我们要多阅读课本以外的伊始,就营造出一种浓书籍,这样才能看到更广阔的、神奇的世界。让课外阅读浓的语文味,感受书香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出示课件1:课题】(板书:笑与氛围。 泪,经历与成长 ) 二、自由发言,畅谈体会 1.相互说一说,你最近读了什么书?把它介绍一下吧。 2.有谁读过关于成长的故事,介绍给大家听一听。 3.教师谈话:同学们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成长,都经历过 程中,有许多记叙成长经历的书籍伴随我们成长。今天, 老师就像你们推荐成长的故事。 4.老师最近正在读书,书名是《我想受欢迎》。这本书可 以帮助大家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在阅读中获得成长。我给 大家出示其中的一个故事,大家自由读一读,看看是不是 很有意思呀。 【课件2-4】 把梳子推销给和尚 ——积极做每件事 在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家著名的化妆品公司。那是大 象的公司,它是从一家小店一步步发展成今天这样壮大 的。 大象为人厚道,对待员工也十分大方,所以有很多小 动物都想要进大象的化妆品公司。 成长的苦恼和困惑,当然更有成长的快乐和收获。在这过 “你们听说了吗?大象的公司在招聘业务员呢!” “那可是大新闻,森林里谁不知道啊!就连恶狼兄弟都去应聘了。” “但是我听说,好像那么多人去应聘都灰头土脸地回 来了。” “那是为什么呢,真的有那么难进吗?” “那是因为有许多人都去应聘,大象为了选取有能力 的业务员,就出了一个题目。许多人都无功而返了。” “是什么题目,让大家都无能为力?” “大象让大家用一天的时间向和尚推销梳子。很多小动物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就都放弃了。” “这怎么可能,和尚是没有头发的。”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小兔、小熊和小狐狸就拿着梳 子去寺庙推销去了。” 面对大象的考验,许多动物都放弃了,但是小兔、小熊和小狐狸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他们几个决定要去试一试。 小兔在去往寺庙的途中,看到一个小和尚,坐在一旁使劲地挠头。 “小和尚,你怎么了?” “我的头上生了许多虱子,十分痒。” 听到小和尚的话,小兔灵机一动。 “你的头痒的时候,用梳子梳一梳,是不是很省力?而且,梳子也可以帮助你抓虱子。我这里正好卖的有梳子。” 借助文本,开发文 小和尚听了小兔的话,急忙买了一把。小兔在卖了一本的功用。从课本单一把后,就没有再卖出去一把梳子,因为不是所有的小和尚的读懂内容,拓展出思都有虱子。 三、借助名著,积累经验 仔细阅读课本“你读过这本书吗”这一部分文字。 1.讨论:读成长故事的好处 想教育和学习写法的方面,使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感悟成长中的酸甜苦辣,与书中的人物对话,学习正渐渐爱上阅读。 面人物的优秀品质,树立远大理想,敢于面对生活中的所有挫折与坎坷。 (板书:提升做人品味) 2.讨论:怎样读懂故事,记住人物 理清人物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故事;阅读生动的故事情节可以让我们记住一个个性格各异的人物。 (板书:读懂故事内容) 3.讨论:怎样学到作者的写作方法 经常性地阅读,自己的写作经验和写作技法就会越来越多,写作水平在不知不觉中会提高。 (板书:学习写作方法) 四、推荐名著,鼓励阅读 1.“相信你可以读更多”向我们推荐了那两部关于成长故 事的作品? (《小英雄雨来》和《爱的教育》) 2.【出示课件5】《小英雄雨来》主要写的是谁的成长故事?他是怎样成长的? (雨来,在抗日战争中,雨来不断成长,完成了多项重要任务,最终如愿参加了游击队。) 3.【出示课件6】《爱的教育》写了谁的成长故事? (一个四年级小男孩) 4.希望同学们一定挤时间多读书,如果你爱上了读书,今生将受益无穷。 笑与泪,经历与成长 板书 设计 提升做人品味 读懂故事内容 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反思 本期《快乐读书吧》主要是向学生推荐阅读成长故事类书籍的。教材以高尔基的《童年》为例,讲了故事的主人公阿廖沙的成长故事,教给大家读这类书籍时要理清人物关系,才能真正读懂故事。 教学中,我先用高尔基谈读书的名言来开始本课的教学,与学生交流后,我向大家介绍了我正在读的成长故事,并向大家出示了书中的一个故事,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在教学“你读过这本书吗”栏目时,开发了教材的功用,加进了思想教育和写作方法两方面的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达到了教学目标,只是觉得学生真正交流的时间少了点,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课题 课型 习作 授课 时间 笔尖流出的故事 1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1.了解虚构故事的特点。 2.明确虚构故事创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练习写虚构的故事。 根据给出的环境和人物,创编故事。 教学 难点 想象一个完整并且吸引人的故事。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重温故事内容,了解特点 1.回忆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指三名同学分别说说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师总结:这三篇课文写的都是故事。 【出示课件2】 回忆三篇课文,讲出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要以虚构故事来引路,从而达到“读故设计意图 《桥》 一名老党员在洪水袭来的时刻镇定指挥全村事——写故事”的一个人过桥,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目的。 《穷人》 桑娜和渔夫在自己家生活贫穷的情况下, 收养邻居家两个孩子。 《在柏林》 一位后备役老兵把自己的妻子送往疯人新课 院,然后去参战。 教学 ( 这三个故事都是虚构的,都非常感人。 )分钟 虚构的故事往往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因为作者 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来写。 (板书:虚构故事 情节曲折 吸引人) 二、根据提供材料,创编故事 1.学生读一读课本上为我们提供的三组材料:环境和人 物,然后选择一组或自己创设一组,准备创编故事。 2.教师指导。【出示课件3】 写的时候注意: 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 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 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任务的心理 活动。 3.分组指导 第一组 要注意:【出示课件4】 1.地点:校园 2.时间:丁香花盛开的季节 3.人物一:张明 淘气包性格,学生角色; 人物二:王寒冰 “小辣椒”性格,班长角色; 人物三:李军,充满活力,班主任角色 4.综合以上素材展开联想:张明怎么淘气了,班长是怎样处理的?班主任李军老师又是怎么做的? 第二组 要注意:【出示课件5】 学生选择环境和人物后,先自己思考,然后教师分组指导,为学生的习作铺路搭桥,预防学生直接离题或不符合要求、无从下笔等情况出现。 1.时间:冬日黄昏 2.地点:街头 3.当时环境:车来人往 4.人物一:少年陆天 特点:充满爱心 人物二:流浪狗朵朵 5.综合以上素材展开联想:流浪狗出现在哪儿,什么样 子?陆天怎么发现了朵朵,他是怎么做的? 第三组 要注意:【出示课件6】 1.时间:月光下(夜晚或深夜) 2.地点:村庄 3.人物一:铁蛋 人物二:爷爷 特点:体弱多病 4.综合以上素材展开联想:为什么只是爷爷和铁蛋?爷爷出现了什么情况?铁蛋怎么办的? (板书:时间 地点 人物 故事完整) 4.习作开始,独立完成。 三、相互交流习作,提出建议 1.交流习作,互相评阅。 2.提出建议,帮助修改。 板书 设计 虚构故事 情节曲折 吸引人 时间 地点 人物 故事完整 教学反思 这次习作的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虚构故事的特点,自己创编故事。在实际教学中,我先和学生一同回顾了刚刚学过的三篇课文,也就是说三个虚构的故事,让学生真切感受虚构故事的特点,为自己的创作做准备。然后学生自读三组环境和人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组去展开联想写作文。在这个环节,我做了较为具体的指导,让学生注意到时间、地点、人物身份、性格特点等,这样学生的联想才切合实际,编写出的故事才有可能吸引人。这些地方做的比较到位,学生完成情况较好。 对教材提出的写作时让学生尝试写环境,以及写心理活动的建议没有落实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适时地予以补充。
授课 课型 语文园地 1课时 时间 课题 语文园地 1.了解理解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 教学 目标 2.理解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3.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有着明显的感情色彩。 4.写一写人在不安或犹豫时的心理活动。 5.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教学 重点 1.理解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2.理解积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教学 1.了解理解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 难点 2.写一写人在不安或犹豫时的心理活动。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交流平台 新课 学生回忆课文中教学 一、回忆课文,说形象 ( 1.请学生说一说本单元三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小说中的主的人物形象,然后讨论)分钟 要人物是谁? 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出示:【课件2】
《桥》:老支书指挥全村人过桥,舍己为人。 《穷人》:桑娜收养了邻居的两个孤儿。 《在柏林》: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 主要人物分别是老支书、桑娜、后备役老兵。
形象,学生很容易联系到学过的课文中去,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
2.分别指名说一说老支书、桑娜、老兵是什么样的人物形 象?
(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 桑娜;心怀怨恨、孤独无奈的老兵。) 二、理解形象,学方法
1.分组讨论: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2.出示:【课件3】
(1)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2)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指导:分别联系学过的课文的相关内容来解释课件内
容。(板书:多个层面理解人物形象) 词句段运用
一、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学生两次读“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文
1.学生读课本上关于“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一段文字。 字,第一次读可能只理2.教师指导朗读并适当解释。
解到关云长是大英雄
3.指名说说你理解到的关云长是什么形象?(武功高强的形象。第二次再读,形大英雄)
4.明确: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作用很大。 (板书:情节突出人物形象)
象应该更加丰满,这样学生才真正体会到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的
5.再次朗读本段文字,说一说你的脑海中还出现了怎样的巨大作用。 形象?(提示学生说具体,可以从穿着、武器、表情、语 言等方面说一说。)
6.谁还能说出一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情节? 二、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包含感情色彩
1.学生自读课本上的三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 2.指名说说从句子中加点词语体会到的情感。
结合句子,从重点词语中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教师讲解指导是为了使学生意识到再
3.教师指导: 换另外的词语好像达
第一个句子中“狞笑”一词使读者想到恶魔,表现出了对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洪水愤恨的感情。
只有这些词语才恰如
第二个句子中“放肆”一词,让读者感觉到人们的无助和其分地表达出作者的面临的危险。
第三个句子中的“嗤笑”使读者看出了两个小姑娘的年幼无知,充满了对她们的厌烦感。 4.学生带上情感再次读句子。
5.强调:从句子的重点词语中可以看出包含的感情,因为词语有感情色彩。
(板书:词语包含感情色彩)
三、尝试写出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1.出示:【课件4】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学生自读课件内容,提示学生一定要读出桑娜此时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不安、害怕、担心…… (板书:复杂的心理活动)
3.讨论:作者是怎样写出这样复杂的心理活动的? (板书:五个省略号 两个感叹号 )
4.学生尝试写一段话,表现出自己在某一环境条件下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的心情。 5.写完后小组内交流,评价。 日积月累 一、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回乡偶书》
2.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强调读音:鬓 衰 4.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在学生体会出桑娜的心理活动之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心理活动的,这一环节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找出写作的方法,并尝试去写一写。
情感。
出示:【课件5】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说话 在学生理解古诗的口音虽未改变,但两鬓却早已斑白。儿童们看见我,没大意的基础上,安排学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生表演诗中的情景,是5.学生交流。 6.指导诵读、表演。 二、情感升华 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更深刻地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当时的1.“少小离家老大回”,五十年了,诗人贺知章迈着蹒跚内心情感。 的步履回到了家乡,看着亲切的乡邻,听着熟悉的乡音,这位86岁的老人心潮澎湃,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 2. 指名试读,自由读,齐读。 (板书:回乡偶书——游子思乡) 三、拓展延伸 1. 故乡,是每个人心里的一盏灯,这盏灯,亮在贺知章的心里,亮在许许多多文人墨客的心里,也亮在无数游子的心里。从古至今,正是这盏灯,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诗篇。 2. 齐诵《回乡偶书》。 多层面理解人物形象 板书 设计 情节突出人物形象 词语包含感情色彩 复杂心理活动——五个省略号 两个感叹号 回乡偶书——游子思乡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四共有三个栏目,即“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教学中,我力求使每个栏目的教学都落到实处。 “交流平台”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生从多个方面来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我从复习学过的三篇课文入手,让学生说一说三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然后有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人物形象作者是如何塑造出来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了塑造人物形象可以从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描写着手,也可以通过情节描写刻画人物,有时候还借助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 “词句段运用”分三项内容。其一是学生感知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我安排学 生两次读“温酒斩华雄”的情节,给学生深刻感受情节描写的巨大作用。其二是注意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感情色彩对句子表意的作用,我通过讲解,使学生意识到准确用词能使句子表达的感情更鲜明。其三是通过范例使学生认识到心里活动描写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法后,自己尝试写一段心理活动的文字。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古诗《回乡偶书》。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教学中,对于古诗意思的理解以孩子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只是简单点拨。同时,利用表演,让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教学效果良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