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所有答案都必须填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 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0分)
(1)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2)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3)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4)半匹红纱一丈绫, 。(白居易《卖炭翁》) (5)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6)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诗经·关雎》) (7)《游山西村》中,直接表达诗人对淳朴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的句子
是: , 。
(8)《三峡》中,用夸张的手法,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 , 。 2.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回归阅读本身,一定可以让网红书店避免不被别的网红空间所取代。 B. 各地政府正在引导当地企业大力提高口罩产能产量,用于解决当前口罩不足。 C. 能否真正巩固疫情防控成效,关键在于落实内防反弹和外防输入的各项措施。 D. 地方政府开展非遗体验活动,旨在让人们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7分)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大型纪录片 甲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该片主题宏大,内容丰富,叙事节奏明快。片中的解说词句式简洁,言简意赅,没有冗 ① (A.rǒnɡ B.rónɡ)余.的修饰,直抒胸yì ② (A.意 B.臆),直抵人心;配音 乙 (A.朗朗上口 B.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传达出战场上特有的紧迫感;画面以短平快为特色,如行云流水。该片细节真实丰富, 丙 ,有助于提高民族自信心,是一部非常好的爱国主义影像教科书。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为文中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只
填序号)(2分)
①处:( ) ②处:( )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选项,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2分)
甲:( ) 乙:( ) (3)下列三个句子填入文中丙处,排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采用较多历史影像、图文资料 ②带来了历史故事的真实感、厚重感
③立体还原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战略部署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①②③
九年级语文第三次单元测试题第1页(共6页)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6分)
【甲】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乙】潼关 谭嗣同[清]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4. 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甲诗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索,表达了对百姓大众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B. 乙诗的首句以远景式的遥望,展现了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景象,气魄雄壮豪迈。 C. 甲乙两诗都调动听觉写景,前者绘滔滔的黄河水声,后者描旷野清脆的马蹄声。 D. 甲乙两诗都采用比喻手法描写山的高峻和密集,“聚”“簇”有异曲同工之妙。 5. 甲乙两首诗都描写了潼关的地势,各有什么用意?请简要概括。(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东 坡 巾
明苏郡守胡可泉缵宗①,与客登虎丘,见戴角巾者三人,往来自如。可泉召而问之,答曰生员②。因问其所冠者何冠,答曰东坡巾。可泉曰:“若等既知为东坡巾,然东坡何为用此巾?”三人相顾,无以对。客从旁解释遣之客亦不解请其故。可泉曰:“昔东坡被论坐③,.
囹圄中所戴首服,则常服不可也,公服不可也,乃制此巾以自别,后人遂名曰东坡巾。”是.乃东坡之囚巾耳。今但慕其名而不究其义,适为可笑。
(节选自[清]褚人获《坚瓠丙集卷之四》,有删节)
【注】①缵宗:胡可泉的字。②生员:明清时代指通过最低一级考试,取入府、县学的人,俗称秀才。③论坐:连坐论罪。 6.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名】①后人遂名曰东坡巾( ) ②有仙则名 ( )(《陋室铭》) ..(2)【对】①无以对 ( ) ②有两人铺毡对坐( )(《湖心亭看雪》)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客从旁解释/遣之/客亦不解/请其故 B. 客从旁/解释遣之客/亦不解/请其故 C. 客从旁/解释遣之/客亦不/解请其故 D. 客从旁解释/遣之客/亦不解/请其故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因问其所冠者何冠,答曰东坡巾。(3分)
(2)若等既知为东坡巾,然东坡何为用此巾?(2分)
9. 文段结尾“适为可笑”中所“笑”何事?作者写这事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九年级语文第三次单元测试题第2页(共6页)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20分)
故乡的熬姜糖
明前茶
①20年前,他从湖南乡间跑到上海来念大学的时候,母亲硬是在他的背包里塞上几瓶自制的姜糖,让他分送室友。他不解,行李已经很重了,何况,大学同学尤其是上海同学,哪里会吃这么土的东西?他把姜糖拿出来,母亲把糖瓶子又塞回去,如此几番拉锯,搞得父亲不耐烦了,高喝一声:“怎么着,姜糖丢了你这小伢子的脸了?你大学四年的学费,还要家里这姜糖铺子供给呢……”
②他逃也似地背着行李,离家东去,坐了近30小时的火车来到上海。果然,初次见面,室友们拿出的家乡土产,从牛肉干到椰子蛋卷,从玫瑰饼到乳扇,从豆沙拉糕到蝴蝶酥,应有尽有。他更不敢把家乡带来的姜糖拿出来,让大家分享了。
③在室友眼里,这个小个子的湖南伢子看上去很不好惹,读书很凶,笔记做得像印刷出来的一样整洁。大冬天穿着洗到发白的卫衣在外头跑圈一小时,满头大汗却从来没有感冒过。室友看到他偷偷摸摸,从枕边摸出一个瓶子,夹出一块东西,放进嘴里。每次长跑之后都如此,这,难道是他体力顽强又从不感冒的原因?
④某一天,他发现瓶子里的糖少了一大截,一整天都很惶恐:不消说,他的秘密被发现了。在室友眼中,他是小气又内向到不近情理吧,他应该如何向室友解释一个湖南乡下伢子莫名其妙的自尊与自卑感?
⑤他正在百般踌躇,却听当晚的卧谈会主题,经人两三次调转话头,渐渐集中在如何鉴赏沈从文先生文学作品的价值。他吃惊地发现,在工科生当中,沈从文的拥趸也多得是,人人会背《边城》中的名句:
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 ⑦“翠翠在风日里张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⑧“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⑨“水是各处可流的,火是各处可烧的,月亮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 ⑩他们似乎是随心所欲地漫谈。在室友们热烈讨论的时候,他一直静默得像一艘深水潜艇,他明白,他周围的那些均匀愉快的浪头,都在鼓励他:尝试浮出水面吧,看看今晚的月光。
⑪良久,良久,大家的议论声里略略有了困意,他清清嗓子开口了:“有人想吃我阿妈做的老姜糖吗?我阿妈说,嚼得姜糖,才知湖南人的血有多热火。你们爱的从文老爹,当年,就是我们湖南伢子,十几岁就出门闯世界去了。”
⑫他记得,为了吃他的姜糖,兄弟们不惜去寒冷的水房重刷了一遍牙。姜糖已经潮到能拉出丝来了,隐隐地,还能咀嚼出里面没有剁细的姜茸,他挺不好意思的,然而睡上铺的兄弟宽慰他:“辛烈暖胃,好吃得很。放了寒假,带我们去你老家的镇子上,去沅江边,住一个晚上吧。”
⑬直到今天,他依旧感念他的室友们,是他们,不动声色地融化了他身上那层力求自保的冰壳,若无其事地消融了一个小地方孩子的倔强、讷言与自卑。他记得他带兄弟们回乡去,沱江边的古镇上第一次来了那么多大学生。男孩们学习切姜剁姜,他们熬糖,将一大坨温热的姜糖吊在门口铁钩上,用木棍插入,像拉面一样不停地旋转、拉抻,他们被这种游戏一样的活计逗得疯笑。最后,姜糖被放在青石板上再次甩打、冷却,剪成拇指般粗的小块。镇上许多人家有小孩子的,都来买糖,说要沾沾做糖大哥哥们的灵气。晚上,不等母亲开口,左邻右舍的婶娘嫂子们,纷纷抱来了家中最厚最暖的被子,母亲就在吊脚楼上,为儿子和他的室友们打好了地铺。
九年级语文第三次单元测试题第3页(共6页)
⑭木制的吊脚楼其实隔音很差,躺在楼板上,果然可以听见江水的波涛与打鱼人敲打船帮惊扰鱼群的声音。
⑮他记得上铺的兄弟在睡熟之前问他:楼前这条江,就是沈从文笔下的沅江么?他自豪又睡意全无地回答:这是上游的沱江,它会在泸溪镇上汇入武水,武水又会在武溪镇上汇入沅江。我们这是上游来水,比沅江水还要清透活泼。
⑯睡上铺的兄弟说:你在这里长大,多让人羡慕。他知道,那话里有真心的勉励,也有 鼓舞。
(选自2021年1月11日《扬子晚报》)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他不愿意带父母做的姜糖到学校分送室友,是担心被同学笑话。 B.发现了他的秘密后,室友们都觉得他小气又内向,很不近情理。 C.虽然是工科生,室友们对他家乡的风土人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D.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写法,不受时空限制,便于灵活地叙述故事。 11.文章标题“故乡的熬姜糖”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1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5分)
(1)在室友眼里,这个小个子的湖南伢子看上去很不好惹,读书很凶,笔记做得像印.刷出来的一样整洁。(赏析加点词语)(2分)
(2)在室友们热烈讨论的时候,他一直静默得像一艘深水潜艇,他明白,他周围的那些均匀愉快的浪头,都在鼓励他:尝试浮出水面吧,看看今晚的月光。(赏析句子)(3分) 13.文中的他是怎样一个人?请简要概括。(3分)
14.室友说他“在这里长大,多让人羡慕”,你觉得有哪些方面让人羡慕?请结合全文简要
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2分)
唐德刚的读书观
唐宝民
①唐德刚先生是史学大家,一生著述颇丰、成就斐然。作为一位历史名家,他所读的书可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那么,他的读书经验是什么呢?
②如今的书太多了,让人读不胜读。于是,“快读”这种方式便应运而生。唐德刚把“快读”形容为“跳高栏”,把“慢读”形容为“啃骨头”,并进而指出,对于经典类的书籍,还是要“啃”而不要“跳”。他说:“如果没有人拿着戒尺或皮鞭站在后面的话,读书是会偷懒的。再到难懂之处、不明不白之处、半明半白之处、索然无味之处,你会像跳高栏,一跃而过,永不回头。但是根据我自己的笨经验,有些书,尤其是大部头的古典名著,就不能‘快读’。相反的,对这种著作要去‘啃’,像狗啃骨头一样地去‘啃’。我个人的体会便是,在午夜、清晨,孤灯一盏,清茶一杯,独‘啃’古人书,真是最大的乐事。所以从治学方面来说,‘跳高栏’和‘啃骨头’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境界了。”
③唐德刚少年时代曾读过《资治通鉴》,他以此为例,说明“快读”与“慢读”的不同:“我对《资治通鉴》只是‘读’过,而没有‘啃’过。对于这部巨著,我也曾‘跳高栏’地跳过一遍,从头跳到尾。我对《资治通鉴》有偏爱,数十年来,时时刻刻想再‘啃’一遍,但却无此机运、勇气和决心来干这傻事。今见柏杨译《资治通鉴》,颇为羡慕。”
九年级语文第三次单元测试题第4页(共6页)
④“读书写心得”也是唐德刚的经验,这条经验,是他的老师胡适教给他的:“记得胡适先生以前告诉我他读书和作文的要诀。他说读书有心得,一定要写下来。写下来之后,才能变成你自己的知识。”多年以来,唐德刚一直按照胡适先生的指点去做,发现这个办法果然有效:“胡适先生这句话真是深得我心,因为我自己很早便有相同的体验。回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我识字不久,便由双亲和塾师引导,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日常见闻和读书札记很自然地就会变成日记的一部分。真的,写日记、札记最能帮助记忆;纵是忘记了,也能一索即得。”
⑤唐德刚对胡适这位老师极为尊敬,但在学术问题上却毫不含糊。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轰动一时的《文学改良刍议》,在这篇文章中,胡适提出写文章的八点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这篇文章影响深远。但唐德刚对这篇文章的观点却颇有看法,他写了《刍议再议——重读适之先生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对胡适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逐条进行批驳。通过这件事,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唐德刚的另一条读书经验——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公认的观点,并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
⑥唐德刚先生之所以成为史学大家,或许得益于这样的读书方法。
(有删改)
15. 下列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3分) ..
A. 读书若无人督促就会偷懒,读到难懂之处、索然无味之处,难免会跳过。 B. 唐德刚认为在午夜、清晨,孤灯一盏,清茶一杯,独“啃”古人书是乐事。 C. 从治学方面来说,“跳高栏”与“啃骨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境界。 D. 唐德刚能成为史学大家,是因为他向老师胡适学到了恰当的读书方法。 16. 唐德刚有哪些读书经验?请简要概括。(3分)
17. 其实,“快读”与“慢读”各有好处,请结合本文和你的读书经验,举例谈谈你如何运 用这两种阅读方法。(6分)
(五)阅读下面材料,完18—20题。(10分)
【材料一】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10月12日至14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本届峰会以“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智能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设有开幕式、主论坛、分论坛、成果展览会、创新大赛、应用场景发布和闭幕式7个环节。除了主论坛外,峰会期间还举办了12场专业论坛,涵盖了数字政府、数字经济、物联网等主题。本届峰会还设立了“云上峰会”平台,线上线下同步展现峰会盛况,通过云计算、VR、人工智能等方式,充分展示数字中国建设的最新成果。近年来,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方面双轮驱动下,福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2019年全省数字经济总量1.7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增速居全国第2位。 ——央广网
【材料二】20年来,福建省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省级数字经济领域重点实验室1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48个、企业技术中心28个、物联网技术创新中心18个、物联网重点行业实验室11个、大数据研究院(所)27个。围绕产业链创新需求,聚焦短板和瓶颈,集中优势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涌现出新大陆二维码识读引擎、瑞芯微芯片、上润物联网仪表等一批自主优秀产品;建成了中国首个新业态VR产业基地——数字福建(长乐)产业园。 ——台海网
九年级语文第三次单元测试题第5页(共6页)
【材料三】
18. 下列表述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 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开幕式涵盖主论坛、分论坛、成果展览会等环节。 B. 本次峰会充分展示了云计算、VR、人工智能等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C. 由材料三可知,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有所贡献,但第一产业已经没有贡献。 D.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2019年已占GDP的36.2%。 19. 请结合材料一、二,概括数字福建建设取得的成果。(3分)
20. 阅读材料三,概括数字经济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4分)
(六)名著阅读,完成21、22题。(6分) 21、填空题(3分)
(1)“这是一个身材高大,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朝花夕拾》
(2)在斯诺笔下,“他是个大个子,像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过半百,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这个人物是 。(《红星照耀中国》)
(3)《水浒》中宋江想拉卢俊义入伙, 献计,假扮算卦先生,为卢俊义卜卦。
22. 押送生辰纲路上,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的行为
背后是什么样的心理?(3分)
三、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八年级同学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对文章中写父亲攀月台穿铁道买橘子的行为,有的同学认为这是饱含真挚情感的举动,有的同学认为这违反了交通规则,有的同学认为“我们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感受爱的神经”,有的同学认为这是时代不同而造成的认知差异…… 作为九年级的学长,请以“致学弟学妹”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与八年级同学交流分享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思考。
九年级语文第三次单元测试题第6页(共6页)
要求: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2020—2021
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单元测试九年级语文试
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10分)(每横线处错一个字,该横线处不得分) (1)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塞上燕脂凝夜紫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4)系向牛头充炭直 (5)非淡泊无以明志 (6)琴瑟友之
(7)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3分)D
3.(7分)(1)(2分)①A ②B (2)(2分)甲A 乙B (3)(3分)C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4~5题。(6分) 4.(3分)D
5.(3分)答:①甲诗说明潼关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引发诗人怀古之情;②乙诗表现诗人渴
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评分说明: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6.(4分)(1)①取名 ②出名 (2)①回答 ②面对面 7.(3分)A 8.(5分)
(1)(3分)胡可泉于是问他们所戴的是什么头巾,他们回答说是“东坡巾”。(“因”、第
一处“冠”各1分,句意正确1分。)
(2)(2分)你们既然知道是“东坡巾”,但是苏东坡为什么要使用这种头巾呢?(“若”1分,
句意正确1分。)
9.(4分)几位书生头戴“东坡巾”,却不知道其与苏东坡坐牢的遭遇有关。(2分)作者讽刺一些人只知附庸风雅,盲目追慕古人,却不明究竟的习气。(2分。答出“讽刺”或“嘲讽”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明代苏郡太守胡可泉字缵宗,与客人攀登虎丘山,见三个戴着头巾的人来
九年级语文第三次单元测试题第7页(共6页)
来往往,自由自在。胡可泉叫过来询问他们,他们回答说自己是生员。胡可泉于是问他们所戴的是什么头巾,他们回答说是“东坡巾”。胡可泉问:“你们既然知道是‘东坡巾’,但是苏东坡为什么要使用这种头巾?”三个人面面相觑,没法应答。客人在旁边为他们开脱,打发他们离开。客人也不明白,向胡可泉请教“东坡巾”的来历。胡可泉说:“以前苏东坡被定罪下狱,在牢狱中所戴的头巾,日常的头巾不可以用,公人用的头巾也不可以用,于是做了这样的头巾来区别于他人,以后的人就叫它作‘东坡巾’了。”这只是苏东坡的囚巾罢了。当今的人只爱慕“东坡巾”的名却不查究“东坡巾”的含义,实在可笑。 (三)阅读《故乡的熬姜糖 》一文,完成10—14题。(20分) 10. (3分)B(【解析】这只是他的猜测,并非室友所想。)
11.(3分)作为线索,串起文章各部分内容;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主人公“他”的情感的
承载物。 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12.(5分)
(1)(2分)“凶”,在这里是刻苦努力的意思,贬词褒用,突出室友对他的赞赏之情。
(2)(3分)运用比喻,把他比作“深水潜艇”,室友的谈话内容比作“愉快的浪头”,形象生动
地写出性格内向的他感受到室友的鼓励时,内心的波动。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13、(3分)
①学习勤奋、认真;②心思细腻,懂得感恩;③沉默讷言而自卑变得热情而自信。
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14、(6分)①有姜糖等土特产,清透活泼的沱江,滋养着一方百姓;
②民风淳朴,邻里关系融洽,如左邻右舍抱来了家中最厚最暖的被子 ③家乡人文荟萃,出了沈从文等作家。 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2分) 15.(3分)D
16.(3分)要点与评分:每点1分,大意相近即可。
参考要点:①读经典要“慢读”(读经典要“啃”骨头);②读书要随时写心得;③读书要坚持自己的独立精神(读书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
17.(6分)要点与评分:能结合文章表明自己对“快读”与“慢读”的看法,得2分;能结合作品类型或阅读目的(阅读经验)阐明“快读”“慢读”的差异,得4分。如果只涉及一种读法,最多得4分。
例一:文章提到,“快读”是应对当今社会书籍繁多的一种有效方式,而对于经典类读物必须慢读,(2分)我认同这样的处理方式。像《水浒传》《西游记》之类的经典名著,必须细细品读,常读常新,(2分)而新闻或通俗读物,只要快速浏览,了解大意即可。(2分) 例二:唐德刚先生认为经典要慢读,我深有体会。(2分)对于唐诗宋词、经典小说这类作品,我个人习惯细品慢读,体会揣摩,能从中得到许多启发感悟。(2分)而像侦探小说、玄幻小说这样的通俗读物,只需要快速浏览,了解情节大意就够了。(2分)
例三:文章提到的“快读”“慢读”两种阅读方式,我都使用过。(2分)我会根据自己的阅
九年级语文第三次单元测试题第8页(共6页)
读目的和阅读兴趣来选择相应的阅读法,比如《水浒传》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情节波澜起伏,需要细细品读才能有所体会(2分);而时事评论之类的文章,我不太喜欢,就会快速浏览。(2分)
(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20题。(10分) 18.(3分)D
19.(3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①福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②重点领域建成了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③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产品和产业基地。
20.(4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①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2014至2016年贡献值呈增长趋势,2017年有回落,2018年恢复增长。②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较大,2014年至2017年增长较快,2017年到2019年趋于平稳。 (六)名著阅读,完成21、22题。(6分) 21.(3分)范爱农;贺龙;吴用
22.(3分)要点与评分:学生能答出担心手下不得力,路上出问题,可得2分;能答出实现自己博取功名的愿望,再得1分。
示例:杨志是将门之后,一心要博个“封妻荫子”,押送生辰纲是他出人头地的最好机会,他心情急切;加上以前几次押送都被劫,他担心出问题,故而想最大程度地缩短时间,加强控制。
三、作文(60分)参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九年级语文第三次单元测试题第9页(共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