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9诗词鉴赏(部编版)

2024-09-03 来源:榕意旅游网
诗词鉴赏

【学习主题】

了解初中阶段所涉及到的诗词鉴赏的常考知识点(描述诗歌画面、鉴赏诗歌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炼字(炼句)、分析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分析主旨情感、赏析诗歌用典情况、与其他诗歌的比较阅读),掌握诗词鉴赏的答题思路,能够根据题干要求准确高效地完成习题。 【课标要求】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古诗词鉴赏”的要求为:

1.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题型概述】

中考古诗词考查一般以课内和“课标”附录一推荐的古典诗词为主,重点考察唐诗宋词,以爱国诗、离愁诗、送别诗、边塞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等题材的诗词为主。通常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观点、态度等角度设问。其中形象类、情感类赏析是命题的重点,也是命题热点,简单来说,就是景和情两个角度。涉及到的主要考点有:描述诗词画面、鉴赏诗词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炼字(炼句)、分析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理解诗词内容、分析主旨情感、赏析诗词用典情况、与其他诗词的比较阅读等。

从近几年的中考题型来看,该知识点以选择题(填空题)或者简答题为主,客观题为辅,基本在“积累运用”或者“阅读理解”这两个模块考察,偶有诗词鉴赏和现代文阅读穿插起来考察的情况(不是很常见),个别地区会将诗词鉴赏和文言文阅读融合在一起考察,单纯涉及到该诗词的分值在2-4分左右。常见的题干示例:

(1)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联的画面。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联。

(3)甲诗和乙词的作者都×××,但×××不相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 【学习目标】

①通过复习(教材(教辅)及知识清单),掌握“描述诗词画面”这一题型的答题技巧;

②通过复习(教材(教辅)及知识清单),掌握“鉴赏诗歌形象”这一题型的答题技巧;

③通过复习(教材(教辅)及知识清单),掌握“炼字炼句”这一题型的答题技巧;

④通过复习(教材(教辅)及知识清单),掌握“分析语言风格”这一题型的答题技巧;

⑤通过复习(教材(教辅)及知识清单),掌握“分析表达方式”这一题型的答题技巧;

⑥通过复习(教材(教辅)及知识清单),掌握“理解诗歌内容”这一题型的答题技巧;

⑦通过复习(教材(教辅)及知识清单),掌握“分析主旨情感”这一题型的答题技巧;

⑧通过复习(教材(教辅)及知识清单),掌握“赏析诗歌用典”这一题型的答题技巧;

⑨通过复习(教材(教辅)及知识清单),掌握“比较阅读”这一题型的答题技巧; 【评价任务】

①复习教材(学案)及过关测试,能够根据题干要求,描述诗词画面;(检测目标①)

②复习教材(学案)及过关测试,能够根据题干要求,鉴赏诗歌形象;(检测目标②)

③复习教材(学案)及过关测试,能够根据题干要求,赏析词语和句子;(检测目标③)

④复习教材(学案)及过关测试,能够根据题干要求,分析语言风格;(检

测目标④)

⑤复习教材(学案)及过关测试,能够根据题干要求,分析表达方式;(检测⑤)

⑥复习教材(学案)及过关测试,能够根据题干要求,理解诗歌内容;(检测目标⑥)

⑦通过教材(学案)及过关测试,能够根据题干要求,分析主旨情感。(检测目标⑦)

⑧复习教材(学案)及过关测试,能够根据题干要求,分析诗歌用典情况;(检测目标⑧)

⑨通过教材(学案)及过关测试,能够根据题干要求,比较阅读两首诗歌。(检测目标⑨) 【学法建议】

①本知识点为中考中能力要求较高的知识点,从近几年的中考卷中可以看出,几乎各个省市的考卷中都会出现这一考点,考察的知识点多样,但总的来说,还是以描述诗句画面,分析诗词的情感和赏析词句为主,一般情况下考察课外的古诗词,范围较广。所以平时在学习课内古诗词时,要有意识地去分类分析,探究不同题材的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另外要多积累常见的意象和用典情况,对于诗词鉴赏中涉及到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也要做到信手拈来,这样才能在考试的时候高效准确地完成相应的题目。

②通过自主复习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①课本、复习资料(教辅、学案、知识清单)等; ②平时错误较多的关于此知识点的题目汇总。 二、课中学习

学习任务一:描述诗词画面(检测目标①)

(一)复习教材(教辅、学案)和知识清单中的“描述诗歌画面”,整理出自己平时失分较多的题型,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探讨答题技巧。

“描述诗词画面”的答题技巧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通过具体的例题,分析“描述诗词画面”这一知识点,检测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2020·湖北恩施·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问题。

行香子① 秦 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②。倚东风,豪兴徜徉③。小园几许④,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⑤青旗⑥,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

【注释】①行香子,词牌名。②陂(bēi)塘:池塘。③徜徉(cháng yáng):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④几许:多少,这里表示园子不大。⑤飏(yáng):飞扬,飘扬。⑥青旗:酒店门口挂的青色酒幌。 请描述上阕画线句子所展现的画面。(不超过50字)

2.(2020·江苏·中考真题)阅读《天平山中》,完成下列小题。

天平山中 【明】杨 基

细雨茸茸湿楝①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注】①楝(liàn):楝树,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 请发挥想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展现的画面。

(三)结合具体的例题,梳理该知识点涉及到的考点及其答题技巧。 答题思路

四步法 (1)找全描写的事物(主要找名词)。

(2)找出事物的修饰语(形容词、动词为主,修饰语要找准)。 (3)连词成句描述景物(加修饰语和其他句子成分)。

(4)展开联想想象丰富句子连缀成画面(尽量加上人物活动,用

生动富有艺术感的语言写)。

注意:描述画面不是指翻译,不一定要按照诗句的顺序,同时可以对时间地点人物等进行合理推测想象,运用修辞或修饰性的句子描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诗歌要营造的意境,符合题目字数要求。

学习任务二:鉴赏诗词形象(检测目标②)

(一)复习教材(教辅、学案)和知识清单中的“鉴赏诗歌形象”,整理出自己平时失分较多的题型,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探讨答题技巧。

“鉴赏诗词形象”的答题技巧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通过具体的例题,分析“鉴赏诗词形象”这一知识点,检测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2021·贵州·中考真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

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

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2021·江苏南通·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与赵莒①茶宴 【唐】钱起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②醉流霞③。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注释】①赵莒:钱起的朋友。②羽客:道士。③流霞:传说中天上神仙的饮料。

结合诗句,说说诗人茶宴时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三)结合具体的例题,梳理该知识点涉及到的考点及其答题技巧。 1.“鉴赏人物形象”答题思路

技巧点拨:特征+形象+情感

鉴赏诗歌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要善于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归纳人物的思想情感或典型意义。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要结合诗人的身世和写作的背景,分析诗歌中的内容,从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诗人的形象和特征。

步骤一:说特点 一句话概括诗中人物是个什么样的形象。总体特征(两三个词)+身份(如少女、劳动妇女、贫困人民、思妇、游子、征人、悲士、英雄、隐士、爱国者、诗人等)。

步骤二:析例句 结合具体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形象的性格特点。融入表达技巧,通过翻译诗意,具体解说上一步的识别依据。

步骤三:析情感 明作用形象在诗中的作用(主旨、思想感情),即作者通过xx形象表达xx感情。

[答题格式]

诗歌描写了一个(特征)的(身份)形象,诗句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或翻译重点诗句),作者通过xx形象表达XX感情。

2.“鉴赏景物形象”答题思路

技巧点拨:概括特点+描摹图景+挖掘内涵(分析事物形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曲折地表现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分析事物形象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提炼特征,描写对象;(2)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3)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景象特点。 第二步:描摹诗歌图景。 第三步:剖析作者思想。 [答题格式]

这首诗描绘了xx画面,营造了一种XX的氛围,抒发了作者xx的感情。

3.“鉴赏事物形象”答题思路

第一步: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 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 第三步: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答题模板]

本诗运用了……的物象,刻画了它……的特点,具有……象征意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

学习任务三:炼字、炼句(检测目标③)

(一)复习教材(教辅、学案)和知识清单中的“炼字、炼句”,整理出自己平时失分较多的题型,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探讨答题技巧。

“炼字、炼句”的答题技巧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通过具体的例题,分析“炼字、炼句”这一知识点,检测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2021·山东济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晓过赵北口① 查慎行

十里风埃②过鄚州,忽开双眼见清流。 绿杨影里平桥路,数尽渔船数白鸥。

【注】①赵北口:位于白洋淀东岸,是一座千年重镇。②风埃:被风吹起的尘土。

最后一句中的“数”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2021·四川广安·中考真题)古诗词鉴赏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诗歌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三)结合具体的例题,梳理该知识点涉及到的考点及其答题技巧。 1.“炼字”题答题步骤

(1)解释词语的本义(指出诗眼/词眼/字眼,把字词代入句中,解释含义)。 (2)描摹景象,写出词语的语境效果(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结合诗歌的主旨进行情感分析(有表现手法时点出,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解答炼字题的注意点】

(1)要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 (2)体会该字在诗(词)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 (3)分析该字传达的情感。

(4)组织答案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一个“×”字,使……(立足于字的表达效果),突出了……(立足于整句或整首诗词的表达效果),表达了……(立足于情感表达)。

[答题模板]

某字(词)的意思是xxx,它运用了xxx的手法,写出了xxx的景象(或描绘了一幅xxx的画面),表达了xxx的思想感情。

2.“炼句”题答题思路

第一步:解说诗句,把握整体意境。

第二步:揭示该句的特殊之处,点明写作手法;或从关键词入手分析其妙处。 第三步:简要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和作用。

其中,在简要分析诗句的表达效果和作用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和作:

(1)描绘意象、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2)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突出品主题思想、作者情感态度方面的作用; (4)音律方面的作用; (5)结构上的作用。 [答题模板]

这一句描绘了xxxx景象,某字(词)运用了xxxx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xxx的xxxx特点,表达了诗(词)人xxxx的思想情感(或蕴涵着一种xxxx情趣)。

学习任务四:分析语言风格(检测目标④)

(一)复习教材(教辅、学案)和知识清单中的“分析语言风格”,整理出自己平时失分较多的题型,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探讨答题技巧。

“分析语言风格”的答题技巧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通过具体的例题,分析“分析语言风格”这一知识点,检测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2021·河南长垣·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请结合这首词分析其语言风格豪放的特点。

2.(2020·浙江·一模)古诗鉴赏。

满庭芳•失鸡 [明]王磐

平生淡薄。鸡儿不见,童子休焦①。家家都有闲锅灶,任意烹炰。 煮汤的贴他三枚火烧②;穿③炒的助他一把胡椒。倒省了我开东道。免终

朝报晓,睡到日头高。

【注释】①休焦:不要着急。 ②火烧:一种圆形的面食。 ③穿:通“汆”,一种烹调方法。

请结合作品内容,说说这首曲的语言特点。

(三)结合具体的例题,梳理该知识点涉及到的考点及其答题技巧。

答题思路

鉴赏语言风格题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具体说来,需要注意几个方面:

1.掌握语言特色有关的专用术语,如:简洁明快、平易晓畅、华丽藻饰、绚丽多彩、质朴直率、自然清新、恬淡平实、委婉含蓄、纤柔细腻、雄奇奔放、壮阔辽远、飘逸酒脱、含蓄隽永、沉郁顿挫、慷慨悲壮等等。其他:行云流水、细腻传神、言近旨远、淋滴尽致、言简意败、浓墨重彩、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出神入化、脸炙人口、有节奏感、有音乐美、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有艺术感染力等等。 2.把握著名诗人独特的诗风,如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悸侧、陆游的悲壮爱国等等。 3.理解诗歌的情境与诗人的感情。 【答题步骤】 第一步,结合诗的特点选用恰当的词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结合原诗的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指出诗歌语言的表达效果,或综述诗歌的情感意旨。 [答题模板]

本诗(词)在语言上的特点是xxxx.通过对xxx(原诗词句)的描写,写出了xxx(主要内容),表达了xxxx的思想感情。

学习任务五:分析表达技巧(检测目标⑤)

(一)复习教材(教辅、学案)和知识清单中的“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整理出自己平时失分较多的题型,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探讨答题技巧。 “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技巧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通过具体的例题,分析“分析诗词的表达技巧”这一知识点,检测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2021·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万山潭作 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分析一种即可)。

2.(2020·山东济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摊破浣溪沙① 明·陈继儒

梓树花香月半明,棹②歌归去草虫鸣。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③。 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

【注释】①词牌名,为“浣溪沙”的别体。②棹:用桨划船。③鱼罾:渔网。 53.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梓树花香月半明,棹歌归去草虫鸣”一句的妙....处。

(三)结合具体的例题,梳理该知识点涉及到的考点及其答题技巧。

【答题思路】

对所给诗歌表达技巧进行赏析,一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①从练字角度:着重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②从名句角度:着重分析该句的情感哲理所在对主旨所起的作用。 ③从修辞角度:审清修辞手法,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④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⑤从表现手法:辨明表现手法,如化用典故、想像等。 【答题步骤】

①明手法。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②析内容/阐运用。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③析效果/抒感情。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答题格式]

这首诗(词)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

了……意象,表现(突出)了…思想(感情),起到了……作用。

学习任务六:理解诗词内容(检测目标①)

(一)复习教材(教辅、学案)和知识清单中的“理解诗词内容”,整理出自己平时失分较多的题型,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探讨答题技巧。

“理解诗词内容”的答题技巧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通过具体的例题,分析“理解诗词内容”这一知识点,检测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2019·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61.对本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该绝句的首句“远书归梦两悠悠”,是诗人在盼家书不至、觅归梦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

B.次句用“只有”二字紧承上文,写出了半夜寂寥凄寒的感受。

C.“敌”字不仅突出了“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了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

D.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阶下生满了青苔旁边映衬着红树,突出了环境的清幽美丽,也暗示了主人公淡泊的心境。 2.(2020·湖北十堰·中考真题)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63.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三)结合具体的例题,梳理该知识点涉及到的考点及其答题技巧。

答题思路

内容理解题型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解答这类选择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 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 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

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即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如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

错误选项多为:语言语风类错误。或故意译错实词虚词,或对诗歌的语言风格判断错误;意境意象类错误。对诗歌的意象的含义判断错误,或对意境的概括错误;技巧手法类错误。对诗歌运用的写作技巧的类型或作用判断错误;思想情感类错误。拔高情感(对诗歌中描写的情感故意妄加引申,添上某种光圈),或转移情感;观点内容类错误。扩大范围(把作家的某一具体作品风格用其整体作品风格来代替)等。

学习任务七:分析诗词的主旨、情感(检测目标⑦)

(一)复习教材(教辅、学案)和知识清单中的“诗词的主旨、情感”,整理出自己平时失分较多的题型,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探讨答题技巧。

“诗词的主旨、情感”的答题技巧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通过具体的例题,分析“诗词的主旨、情感”这一知识点,检测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2021·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2020·四川巴中·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唐]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②,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③,馀响入霜钟④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琴名,相传为司马相如所有。②挥手:指拨动琴弦。③流水:古琴曲,传为伯牙所奏。④霜钟:传丰山有钟,霜降则鸣,故称。 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分析。

(三)结合具体的例题,梳理该知识点涉及到的考点及其答题技巧。

答题思路

(1)读标题,找信息。诗歌的标题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题材类型等重要信息。

(2)读注释,知作者。古诗歌鉴赏注释中一般会交代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背景;同样,在注释中也会解释疑难字词,揭示典故意义。

(3)读诗句,懂大意。细读诗词中凝练传神的字词,这些字词往往与诗人抒情、言志、阐理相关。

(4)辨题材,判情感。同一类型题材的诗歌,所写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类似。

(5)抓诗眼,明情感。诗眼是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词语。 (6)紧扣意象,悟情感。意象中往往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

(7)借典故,窥情感。典故是运用典籍中的逸事、趣闻、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来借古讽今、借古抒怀。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模板]

①描写了……生活(景物)。②抒发(寄寓、揭露、赞颂)了……情感(感叹)。③表达了……感情。

学习任务八:鉴赏诗词的用典情况(检测目标①)

(一)复习教材(教辅、学案)和知识清单中的“描述诗歌画面”,整理出自己平时失分较多的题型,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探讨答题技巧。

“诗词用典”的答题技巧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通过具体的例题,分析“诗词用典”这一知识点,检测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2021·贵州黔东南·中考真题)阅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完成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

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

谋。

运用典故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作者在用典中提到了哪三位历史人物?

2.(2021·四川三台·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夜泊水村①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②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③?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①作此诗时,作者已居家山阴奉祠9年,时年58岁。②老子:“老夫”之意,指陆游自己。一说指老子李耳。③泣新亭:东晋初年,从洛阳逃到江东的文士,常到新亭饮酒赋诗,谈到半壁河山沦亡,常相对而泣。

妙用典故、借古事以抒今情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结合创作背景和诗意,分析“太息燕然未勒铭”一句所用的典故及表达的情感。

(三)结合具体的例题,梳理该知识点涉及到的考点及其答题技巧。

(1)找出用典之处

要找出诗词中的用典之处,必须了解作者一般在什么情况下用典。写景抒情诗一般不用典,因为用典后容易造成隔膜,不便读者接受。诗人用典,主要是因为所抒发的感情比较复杂深厚,比如对国家的、民族的、人生的、个人遭遇的种种感触。由于诗词的特点,字数的限制,不容你慢慢道来。这种复杂而深厚的情感,只能用简约的语言来表达。而典故正具备这一特点。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

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诗人有些话不便明说,也只好用典加以影射。没有明确的目的,想卖弄学识的渊博,为用典而用典是写不出好诗词来的。

明确了诗人在什么情况下用典,对帮助我们找出用典之处很重要。我们可以根据作者的写作规律来推测。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来了解。考试中,考虑到中学生阅读量的局限,对用典古诗词的选择,要么偏重于以前接触过的,要么给予以注释。这为我们了解典故内容提供了方便。我们在鉴赏时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当然,了解作者的用典,最终还需要我们有广博的阅读积累。

值得注意的是,不用典的地方,我们不能把它看成是用典。 (2)明确用典之技

诗人用典有时是比较明显的,我们能清楚地看出;有时候又是不明显的,把所用的典故融化在诗句里,几乎看不出是在用典。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就是明显的,我们一读就能知道。有时用得不明显的,要结合诗的内容来品味。

(3)揭示用典之意

诗人用典故,往往借古喻今,有寄托,这样才有意义,此为直接寄托。如果作者要正面说就直接引用故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中,作者借廉颇来表现对渴望征战疆场,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破灭之后,所产生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廉颇老了尚有人记起,而自己连记起的人都没有了,其用典之意不言自明。

反其意而用之即反用故事。这在古诗词中也是常见的。王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 [答题模板]

运用××典故(简单的概括典故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赞颂)了……情感。

学习任务九:诗词对比阅读(检测目标⑨)

(一)复习教材(教辅、学案)和知识清单中的“描述诗歌画面”,整理出自己平时失分较多的题型,和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探讨答题技巧。

“诗词对比阅读”的答题技巧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通过具体的例题,分析“诗词对比阅读”这一知识点,检测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1.(2021·四川达州·中考真题)诗歌赏析

【甲】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

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

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

也无晴。 【乙】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①。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②。中秋谁与共孤光③。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②〔妨〕遮蔽。③〔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

两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但基调和抒发的情感大不相同,试结合诗句加以阐释。

2.(2021·江苏无锡·中考真题)登赏心亭

陆游

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

【注释】此诗写于陆游奉诏回临安路上,经建康登亭有感而作。作者曾建议迁都至建康,有利于抗金,但朝廷置之不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

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第一首诗的尾联与第二首词,表达的情感有哪些共通之处?

(三)结合具体的例题,梳理该知识点涉及到的考点及其答题技巧。

诗歌比较鉴赏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求同辨异。比较的主要方法是读标题、解要素;看注释、推主旨;品语句、悟情感;细辨析、找异同。比较角度主要有:

(1)内容、情感比较

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表达”还可以是比较抒情手法的异同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异同。要鉴赏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白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然后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一般情况下,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包括“忧国伤时”“建功立业”“人生感慨”“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咏史怀古”“边塞征战”“隐逸闲居”“讽喻时世”“闺怨哀愁”“生活杂感”“托物言志”等方面。

(2)意象、意境、形象比较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比较时要做到: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比较意境的营造。意境,指的是“意”和“境”的统一。“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境”是作者描绘的客观景物、事物和环境。抒情诗十分讲究营造意境,讲求情与景,意和境的相融为一,和谐统一。古人谈境界有所谓“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之说。“有我之境”就是一切事物都染上“我”的主观情感,营造出一种天地万物与“我”同悲喜的氛围,这是古典诗词常追求的意境。“无我之境”是一种纯客观性的描写,天地万物、山川草木、写景状物、力求自然。

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指的是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其中又以分析自然景物形象为重点。自然景物形象是诗人抒情的载体。诗人常将思想感情融入自然景物形象中,便形成了意象。

(3)语言赏析比较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4)手法、技巧比较

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比较,一要熟知基本知识,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一般包括四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

表现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 表达方式指抒情、议论、描写、记叙、说明等五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除教学大纲规定的八种修辞格外,古诗中还常用双关、叠词、顶针、借代、互文等修辞。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仔细地寻找其可比点,比较其异同,准确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评价优与劣。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做到“知人论世”。

【答题步骤】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三、课后检测(综合检测所有目标)

(一)(2021·四川内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相见欢 (南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

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词上片写景,“_________”点明登临的地点,“______一词交代观景的时节。“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主要运用了 ______的修辞手法,营造出气魄宏大,苍苍凉沉郁的意境。

2.词的下片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2018·内蒙古兴安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①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①郭:这里指村庄的四周。

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所展现的画面。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5.(2021·山东济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晓过赵北口① 查慎行

十里风埃②过鄚州,忽开双眼见清流。 绿杨影里平桥路,数尽渔船数白鸥。

【注】①赵北口:位于白洋淀东岸,是一座千年重镇。②风埃:被风吹起的尘土。

(1)诗歌写鄚州一带的情况,有何作用?

(2)最后一句中的“数”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四)6.(2021·宁夏·中考真题)古诗文阅读。

少年行(其一) (唐)王昌龄

西陵①侠年少,送客过长亭②。 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③急,单于寇井陉④。 气高轻赴难⑤,谁顾燕山铭⑥。

注释:①西陵:汉代帝王陵墓大多在京城长安西北,故称西陵。②长亭:古代设在路旁的亭舍,供行人休息或送别之用。③羽书:即羽檄,古代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指有战事发生。④井陉:今河北井隆县。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以路险难行著称。⑤赴难:赶赴危难或国难。⑥燕山铭:又称燕然铭,即燕然山铭。指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泛指歌颂战功的文字。 (1)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白马如流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信便骑着白马飞驰而过的情态。

B.“寇”,名词用作动词,写单于侵犯中原,战事紧急。 C.这首诗刚健豪迈,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D.这首诗写一位少年在长亭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2)你从“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少年?

(五)(2021·四川资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

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

去!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星河欲转千帆舞”中“转”“舞”二字,逼真地写出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

B.经过海上航行,词人的梦魂仿佛回到天国,听到天帝殷勤地垂问自己要回到何处。

C.词人希望自己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走,她疾呼:风把我的小船吹到海外仙山吧。

D.该词通过记梦,抒发词人对现实的眷恋,表达了自己不被苦难磨灭的追求和向往。

8.本词别具一格,风格豪放。请简析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

(六)(2021·山东日照·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9.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湾诗首句中的“青山”即题目中“北固山”,“行舟”“客路”已含旅途奔波之意。

B.王维诗中的“孤烟”指烽烟,“候骑”指侦察、巡逻的骑兵,“都护”指前线统帅。

C.两首诗的颈联既写景又言事,还蕴含着自然、人生的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D.两首诗炼字精妙,“平”字写出江潮涌涨、与岸齐平,“直”字写出烟的劲拔

之美。

10.两首诗都写到“归雁”,诗人借其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七)(2021·江苏盐城·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瓜洲渡 王士禛

昨上京江北固楼,微茫风日见瓜洲。

层层远树浮青荠①,叶叶轻帆起白鸥。 【注释】①荠:荠菜。

11.诗歌一、二两句写诗人登楼眺望,视线由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推移。

12.请从炼字角度赏析诗歌三、四两句。

(八)13.(2021·山东济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释】①此诗写于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时所建。②画角:乐器名,发声高亢。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提示:请用2B铅笔将本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区域的对应题号后】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景自然流畅,于景物描绘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精神面

貌。

B.“野菊开时酒正浓”描绘了深秋时节野菊竞相开放、诗人与郡僚举杯畅饮的画面。

C.颈联中“青松”意象耐人寻味,在斜日映照下,给人苍翠挺拔之感。 D.本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抑郁悲愤之情。 (2)赏析“霜林落后山争出”中“争”的妙处。 .

(九)(2021·湖南娄底·中考真题)晨登衡岳祝融峰①

谭嗣同

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 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镕②。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③。

【注】①选自《谭嗣同全集》,此诗为光绪十七年(1891年)诗人登临南岳主峰祝融峰而作。②日初镕:旭日初升,若黄金熔化。③起龙:使龙腾起而行雨。

14.“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5.简析本诗“登高”这一特点。

(十)(2021·江苏泰州·中考真题)阅读张琰①的《出塞曲》,完成小题。

腰间插雄剑,中夜②龙虎吼。 平明登前途,万里□□□。 男儿当野死,岂为印如斗③。 忠诚表壮节,灿烂千古后。

【注】①张琰,南宋广陵人。②中夜:半夜。③印如斗:斗大的印章,喻高官厚禄。

16.请将“首”“不”“回”三个字按恰当顺序填入颔联空格中。

17.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命价值观?

(十一)(2021·贵州黔西·中考真题)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房春事(其二)

[唐]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8.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概括作答。

19.本诗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都是写春天,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十二)(2021·辽宁营口·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浦①途中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注释】①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会昌二年(842)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吏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四年(844)又由黄州(今湖北新洲)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此诗即为此次行役而作。②杜陵,在长安西南,杜牧

的老家樊川即在那里。

20.赏析“萧萧”“淅淅”两词的表达效果。 21.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

(十三)(2021·湖北襄阳·中考真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联是( ) A.本诗既是一首记游抒情诗,又是一首七言律诗。 B.首联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倾其所有的盛情。

C.颈联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现民风的淳朴可爱,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D.本诗笔调低沉、抒情,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23.如果陆游有微信,他写完此诗后发布到朋友图。一位朋友点赞并留言:“放翁此诗,颔联最佳——寓哲理于写景,让人豁然开朗。”你觉得颔联蕴含了什么哲理值得网友点赞?

(十四)(2021·四川德阳·中考真题)

鹧鸪天① (清)纳兰性德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注:①友人梁汾回南方奔丧,作者送友人一幅小肖像画,并为之题词。 24.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描写出一幅在萧瑟秋风之中,与友人握手话别,泪水止不住滑落的场景。

B.回忆起以前交往的种种:有分离时的孤灯相伴,也有相聚时在雪后观山的快乐。

C.诗人特意叮嘱友人别后注意饮食,保重身体,并约定要在桂花时节从南方回来。

D.全词描写生动传神,富有画面感,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关心,情感真挚浓烈。

25.借助注释,分析“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两句的虚实结合的手法。

(十五)(2021·湖南邵阳·中考真题)古诗阅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南征①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26.这两首诗在体裁上都属于____________诗,《南征》押韵工整,押____________韵。

27.请简要分析杜甫在两首诗中表达情感的异同。

参考答案

1.西楼(金陵城西楼) 清秋(秋) 夸张

2.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相结合,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炼字及修辞手法的理解。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的意思是:独自登上金陵西门上的城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从中可以看出登临的地点是“西楼”;“清秋”一词交代观景的时节。词句“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描绘了登楼所见到的无边秋色,万里夕阳,而这万里大地都笼罩在余晖黯淡的夕阳中。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勾勒出萧条零落的秋景,渲染了气魄宏大、苍苍凉沉郁的意境;为后面抒发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的情怀做铺垫。 2.本题考查抒情方式及诗人情感的赏析。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意思是:因金人侵占,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国土?“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此处用来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直接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的意思是: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作者要请悲风吹泪到扬州的抗金前线,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由此可见,这首词的下片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强烈地抒发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3.示例:依依绿树在村庄近处环绕,悠悠青山在村庄的远处绵延。 4.示例: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村庄和故人的依恋。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描述诗句画面的能力。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注意不能翻译诗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思是翠绿的树林环绕着村庄,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注意描绘时抓住“树”“山”等景物的特点,结合诗意加以联想和想象丰富画面。示例:走进村里,可见一排排苍翠的树木在村边环绕,似把村庄环抱相拥;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横斜,与村庄依依相伴。

2.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解答此题,可从关键诗句入手,注意联系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分析情感。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句可知,作者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以及对村庄和故人的依恋之情。

5.(1)一方面交代行踪,另一方面鄚州的尘土飞扬与赵北口的水流清澈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睁眼后对所见之景的惊喜。

(2)“数”字既写出了作者的悠闲与陶醉,又侧面表现了赵北口的水上景物之美。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十里风埃过鄚州”是说经过了很远的路程,满面风尘经过了鄚州,交代了诗人的行踪。而诗句“忽开双眼见清流”写鄚州的尘士飞扬,这与赵北口的水流清澈形成鲜明的对比,运用了对比映衬的表现手法,所以写“鄚州一带的情况”意在形成对比,突出表现赵北口的水流清澈、景致美好的特点,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

(2)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数尽渔船数白鸥”的意思是:数尽了过往的渔船,又去数一数飞翔的白鸥。这里反复用“数”字,既写出了作者被赵北口的优美景致所陶醉,突出表现了作者的闲适的心境。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6.(1)D

(2)歌颂了游侠少年赴边报国的慷慨勇武风采,塑造了一个为国赴难、豪气冲天的少年形象。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D.诗歌以赞赏的口吻摹写了一位游侠少年赴边报国的慷慨勇武风采,不是送别诗。因此“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是错误的;故选D。

(2)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意思是少年得知后浩气冲天赶赴危难,立志要像窦宪那样驱逐鞑虏,“刻石燕然”,形象地突出了少年游侠仗义豪爽的勇武性格。“气高轻赴难”,意气沛然,充塞耳目,表现了少年豪气干云、渴望为国捐躯的英武形象。“谁顾燕山铭”豪气冲天,铮铮有声,反映了盛唐强盛的国威和有志之士积极向上,渴望建功立业的时代精神。 7.D

8.这首词带有气魄雄壮的豪放词风,在她的作品中别具一格。①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壮阔意境:词首的海天相接图,词尾的大鹏展翅图。②阔大而豪迈的气度。尽管自己孤苦无依、志不得伸,但仍未放弃理想,执着追求。③它所描绘的梦幻境界丰富多姿,使人神往,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解析】

7.D.有误,这首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并无“对现实的眷恋”之意。故选

D。

8.考查赏析诗词风格。

一、根据“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天空连接着那像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霞,这些云霞又是和晨雾连在一起,显得曙色朦胧。而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银河中波涛汹涌,像要使整条河翻转过来似的。河中许许多多帆船在滚滚的大浪中颠扑,风帆摆动得像在银河中起舞一样。“九万里风鹏正举”,长风直送九万里,大鹏展翅逐风飞。这两句体现了作者大胆而又丰富的想象,想象瑰丽,气魄雄壮。

二、“学诗谩有惊人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体现了作者那种阔大而豪迈的气度。

三、“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是作者的梦境,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她在若干年来的逃难生活中,多少事,凭谁诉?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在作者的梦境里,竟然能与天帝直接对话,而且天帝还对她殷勤询问,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人神往。 9.C

10.《次北固山下》中“归雁”指北归的大雁,作者借鸿雁传书传达思乡之情;《使至塞上》中“归雁”是诗人自比,自己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大漠,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解析】 【分析】

9.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

C.《使至塞上》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只写景,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言事”“人生的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无中生有;故选C。 10.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分析。

前者“归雁洛阳边”,写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鸿雁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希望书信能够到达家乡洛阳,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归雁”表面是指传书的大雁,借指自己的书信;后者“归雁入胡天”写自己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大漠。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像蓬草和归雁一样,只身慰问边疆,这个比喻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表达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11.近景北固楼 远景瓜洲

12.示例:“浮”“起”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远景层层的树木如同漂浮的荠菜,江面上航行的帆船如同飞翔的白鸥,表达出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同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淡泊。 【解析】 【分析】

1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诗歌第一句“昨上京江北固楼”写登上北固楼,这是诗人观景的立足点,是近景;第二句“微茫风日见瓜洲”是诗人登楼所见的瓜洲全景,是远景。

1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中的重点词语。注意题干要求“从炼字角度”并结合三、四句诗赏析。

“层层远树浮青荠,叶叶轻帆起白鸥”意思是:一层层树木像只有几寸高的青青的荠菜一样,浮在天际,而江中的一只只小船,正在扬起轻帆,像白鸥一样在水上翔游。这是诗人登楼所见的瓜洲全景。从炼字角度赏析的话,可以选择

叠词,上句的“层层”,下句的“叶叶”,分别描绘出远观之下景物的特点,“层层”写出树木的茂密且层次错落,“叶叶”写出帆船的多而轻盈。站在北固楼远眺,这是一幅多么开阔宏大而又空明淡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能表达诗人内心的淡泊。 13.(1)D

(2)示例1:“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子群山人的情态,生动描绘出深秋霜林木落、景象萧疏,而群山仿佛争先恐后出现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昂扬向上、傲岸不屈的精神。

示例2:“争”,化静为动,把静止的群山写活了,生动描绘出深秋霜林木落、景象萧疏,而群山仿佛争先恐后出现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昂扬向上、傲岸不屈的精神。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D.有误,本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特别是从“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可以看出,表达了诗人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潇洒和从容。故选D。

(2)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诗句“霜林落后山争出”的“争”,是争相恐后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时又化静为动,赋予了“山”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霜下树林里木叶凋尽,众山显现的情景,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傲岸不屈、豪放达观的精神,从而表现出诗人不畏政治风霜的风骨。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点睛】 赏析与译文: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登上高楼,于云烟弥漫之中追怀历史、遥想古人,借古伤今,气氛凝重。中间两联回到现实,写眼前所见所闻,这两联视野开阔,人与物浑融无间。诗人把个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寓于精炼的景物描写之中:颔联写霜后“争

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的菊花,表现出作者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颈联则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透射出自己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尾联遥想冬日重游,气象恢宏,群山银妆素裹冰清玉洁之态,仍是以景物暗喻人品。 译文:

环绕城郭的浓浓云烟,迷迷朦朦不知有多少重,唐时的名相曾经在此地怀念嵩洛感慨无穷。秋霜下树林里木叶凋尽,众山争相显露各自面容,野菊开放的美好时令,我们畅饮醇酒逸兴正浓。西风中飘来画角清哀的声音,我解开衣带胸怀更加豪雄,斜倚着楼上高栏观赏夕阳照在苍翠的青松。我将要乘着醉意带领佳客,冬雪皑皑时再踏上如玉的群峰。

14.描绘了一幅太阳刚刚东升的美好景象。天地好像突然沉落,星星全部在夜幕上消失,天竟然跃动起来,东方呈现出金子熔化般的灿烂辉煌。

15.本诗是年仅26岁的谭嗣同登上南岳主峰祝融峰,写下的恢宏阔大的诗篇。诗人登临高峰、一览天下,不仅视野开阔,而且心情舒畅。表现了诗人年轻活力,奋发向上的精神;抒发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高远的志向。 【解析】 【分析】

14.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镕”的意思是:大地好像突然沉落,星星全部在夜幕上消失,天边竟然跃动起来,东方呈现出金子熔化般的灿烂辉煌,那是太阳刚刚东升的美好景象。作答时要抓住“大地”“星星”“天空”“太阳”几个意象,描绘了一幅太阳刚刚东升的美好景象。

15.本题考查对诗词主题的理解。光绪21年秋天,年仅26岁的谭嗣同登上南岳主峰祝融峰,写下的恢宏阔大的诗篇。“身高殊不觉”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觉累,二是不觉高不可攀,可见诗人年轻有活力,有奋发向上的精神。“四顾乃无峰”,以夸张的手法显示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高远志向。“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写出了登高使作者涤荡心胸,使之开豁;“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镕”诗人登临高峰、一览天下,不仅视野开阔,而且心情舒畅。仿佛地面都已下沉,

众星也尽在脚下;日出时分,光耀夺目。尾联则以夸张的手法将洞庭湖比作“半勺水”,足见诗人气概之宏大,又说湖中之龙即将飞腾升空,抒写了诗人远大的志向。据此概括作答。

16.“不”、“回”、“首”

17.全诗体现出诗人的刚烈之气和报国之志。 【解析】 【分析】

16.考查诗歌的对仗。根据韵脚,“吼”“斗”“后”,可以判断最后一个字应为“首”,根据“中夜龙虎吼”平仄关系:为平仄平仄仄,“万里”平仄关系:仄仄平平仄,所以“首”“不”“回”三个字按恰当顺序应是“不回首”。 17.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这首军旅生活诗,展现出一位以身报国而不计较个人名利、勇猛顽强、武艺超群、有胆有识的英雄形象,读来慷慨悲壮。解答时,抓住重点诗句进行概括作答。“男儿当野死,岂为印如斗。忠诚表壮节,灿烂千古后。”意为好男儿理应战死沙场,哪里是由于高官厚禄的引诱?为了表明自己的忠诚壮节,让它光耀于千古之后。由此可知,全诗体现出诗人百折不挠的刚强气质和赤胆忠心的报国之志。

18.描写了梁园日暮的萧条之景和庭树繁花盛开的艳丽之景。

19.本诗抒发了诗人对物是人非(或盛衰无常)的感慨,《钱塘湖春行》则表达了诗人踏春的喜悦和对春天的热爱。 【解析】 【分析】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诗的一、二句描写了梁园之中夕阳已西下,只有点点乱飞的乌鸦,放眼望去满目的萧条,零零落落三两户人家,这是一幅梁园日暮的萧条之景。诗的三、四句是诗人在远望以后,收回目光,就近察看,只见庭园中的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不减当年,描绘了一幅庭树繁花盛开的艳丽之景。 1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这首诗是吊古之作,写梁园的春景,看似怀古,实为感时。前两句从正面极写

园林之萧条,后两句通过庭树春日发花写绚烂的春景,从反面来加以衬托,表达了诗人的伤感,物是人非和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钱塘湖春行》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的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20.“潇潇”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潇潇”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凄风若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 21.诗的后两句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至于“来时还下杜陵无”,则直接表现了对故乡的牵挂。 【解析】 【分析】

20.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萧萧”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萧萧”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结合“穷秋雨”和“一岸蒲”来看,路途遥远,凄风苦雨,杳无人迹,营造了凄凉的氛围,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也烘托了一路的孤独和悲凉。

21.本题考查情感的理解。“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这首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我来问一下刚刚来到寒沙的鸿雁们,你们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一带了吗?从一二句已看出环境的凄凉和寂寞,第三句“为问寒沙新到雁”,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问及禽鸟,表现了旅途的孤独与寂寞;第四句“来时还下杜陵无”,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致地表现了出来。 22.D

23.示例一: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示例二: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出现一个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解析】

【分析】

22.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D.有误。这首诗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全诗立意新巧,手法白描,不用辞藻涂抹,而自然成趣。选项“笔调低沉”说法有误。故选D。

23.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这句诗歌原意是: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然后围绕意思来描绘画面即可。诗句中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从“疑无路”到“又一村”,既写出了山西村山峦重叠、水流曲折的自然美景,也表现出诗人由最初的紧张急迫到愉悦惊喜的心情,感到无路可走时,眼前却豁然开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后来的衍生义: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启发人们困难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道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持下去,就会出现一个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24.B

25.实写在沉香的轻烟中的肖像画,虚写伤心离别的感受。画容貌容易,想要画出自己的伤心难。用衬托手法,表现自己不忍离别的伤心程度之深。 【解析】 【分析】

24.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诗句“转忆同看雪后山”并不是写“相聚时在雪后观山的快乐”,而是采用了反衬的手法,突出离别后的忧伤。故选B。 25.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诗句“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的意思是:你的画像在沉香的缕缕轻烟中清晰可见,但是你内心的悲伤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描画出来的。作者实写在沉香的轻烟中的肖像画,虚写的是伤心离别后的感受。肖像可以清晰可见,但自己的伤心却难以画出,诗人运用了对比

映衬的手法,用衬托手法,写自己独对着好友小像以慰相思,表达了对好友坎坷遭遇的无限同情及自己不忍离别的感伤。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点睛】 参考译文:

在秋风中执手送顾贞观南归,恋恋不舍,想到一年来与好友多次分别,不由得泪流满面。这一年来我们经常分离。遥想你在家乡独坐灯前,听着窗外淅沥的秋雨,无人可以相伴;转念一想,你我曾经同在雪后看山,也可稍解别后独处的寂寞孤独。

凭借“我”的殷勤话语,你要努力加餐饭,别让身体瘦损。咱们约定,等到明年桂花开放的时候你要再回来。你的画像在沉香的缕缕轻烟中清晰可见,但是你内心的悲伤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描画出来的。

26.五言律诗 in

27.同:都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对自己日渐衰老(伤时、悲己)的感伤。 异:《春望》一诗还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南征》表达出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在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 【解析】 【分析】

2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五言律诗,又称五律,是中国近体诗(格律诗)中的一种样式,全诗共8句,每句5个字,三四句、五六句均为对仗句。这两首都是五言律诗。结合《南征》一诗中“林、襟、心、音”可知,压“in”韵。 27.本题考查对比赏析作者情感。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从诗歌中的“国破”“花溅泪”“鸟惊心”“家书抵万金”,即可看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以及对亲人的思念。“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为何总是挠头呢,是因为心中有无限的愁绪,对国家战乱的现状,对百姓流离失所的痛苦,对自己家人离散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南征》是杜甫由岳阳去往长沙时所作。诗人此行是想要到衡州投靠老友韦之

晋。船开之后,诗人深感自己贫病的境遇,还朝和归乡都没有希望,于是赋此诗以遣怀。“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是写诗人南征途中所见的秀丽风光。“偷生长避地,适达更沾襟。”表现诗人晚年颠沛流离,浪迹天涯、孤苦伶仃的悲辛生活。“老病南征口,君恩北望心。”道出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的情怀。“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正是诗人晚年对自己一生思想及悲剧命运的总结。诗人一生抱负远人,然而仕途坎坷,个中甘苦,只有自己一人独享,而纵然有绝世才华,却未见有一个能理解他的知音。 据此分析,两首诗都表达出心系国事的情怀,诗人感叹自己年老,因战乱漂泊、孤苦无依。不同点是,《春望》中“家书抵万金”,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南征》中诗人晚年浪迹天涯,光景无多,前途渺茫,只得作诗自苦,慨叹当时没有知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