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千年人谓两风流——论《道贤论》所记名僧名士事

2020-07-04 来源:榕意旅游网
千年人谓两风流 论《道贤论》所记名僧名士事 王 颂 [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关键词:《道贤论》;孙绰;支遁;竹林七贤 摘要:本文以《道贤论》残篇为线索,探讨魏晋时代僧人与士大夫的关系。文章首先梳理了 竹林七贤与七位高僧的事迹,比较了他们的异同。进而探讨孙绰的写作意图和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最终,就魏晋时代的佛、玄同流,《道贤论》的思想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以及《道贤论》所反映 的南北学风的差异等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中图分类号:B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11(2015)03—0055—07 孙绰(314—371)的《道贤论》以名僧比附 名士,颇能反映魏晋时代士大夫与佛教的密切关 系。自汤用彤先生以来,论述该时期佛教者对此 文多有提及。然或因该论全文不存,唯有零星文 字散见于《高僧传》, 故而鲜见首尾详论之者。孙 僧,皆察其气概,较道量德,著其论文,盛传 于时。③ 品评人物原本是魏晋时代文人雅士之风尚, 清谈常见之话题。… … 阮籍口不臧否人物, 竟被时人视为德行。 既然纵横议论,人物之匹 配自然也视谈话之内容而有所不同,不必拘泥 绰“以文义冠世”,《晋书》有传,亲近佛教,有 《喻道论》名篇行世,②尝从高僧支遁、竺道潜诸人 游,其人其文不可不察。故此,今试以《道贤论》 残文结合其他资料,略论一二。 为定式。⑤如是推知,《道贤论》以七位名僧匹 配竹林七贤,非仅就人物谈人物,自有其隐含 的主题。我们既不可生搬硬套,强为之索隐; 也不能对文本不以为然,还要先分析内容,以 发掘其后的主题。 宋灵操《释氏蒙求》卷上云: 晋有西竺七僧,普通儒释,辩论适时。故 孙绰撰《道贤论》云:“此西竺七贤,比竹林 七贤”。以法护匹山巨源,法祖比簪康,竺潜比 刘伯伦,于法兰比阮嗣宗,竺法乘比王浚冲, 于道比阮成,支遁比向子期。凡此七贤匹于七 一、七贤与七僧 其一,山涛与法护 收稿日期:2014—12—03 作者简介:王颂,男,文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副教授。 ①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六十二有辑录。 ②③该文与《牟子理惑论》、郗超《奉法要》等皆为早期护教名篇。 灵操:《释氏蒙求》,引文据《大正藏》CBETA电子版。 ④ 《世说新语・德行篇》:“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上册)( )一般认为,阮籍避免 评论人物是为了防备司马氏的政治迫害,但此条也从侧面说明士人“臧否人物”的举止很普遍。 ⑤例如《道贤论》以于法兰比阮籍,而晋人或以于法兰比庾亮。 ・55・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十四卷・第三期 在竹林七贤中,嵇康、阮籍最为人所崇仰, 然就年齿、位望而言,山涛(205—283)堪为 中国哲学 先生评价其“于佛教人中华以来,译经最多。 又其学大彰《方等》玄致,宜世人尊之,位在 佛教玄学之首也”。[ ]‘刚 汤先生还指出,法护的 助手及弟子如聂承远、聂道真父子等人,皆是 其长。而法护(活跃于266—308)乃是中国佛 教史上弘扬大乘佛法的先行者,“经法所以广流 中华者,护之力也。”①孙绰以法护比山涛山巨 当代名士、一时之选。他们就学于法护,无疑 对士大夫亲近佛学的风气有所影响。 其二,于法兰、于道邃与阮籍、阮咸 《道贤论》将于法兰比作阮籍,将于道邃 源,大概强调的是二人同为领袖之地位。故而 《道贤论》云: 护公德居物宗,巨源位登论道。二公风德 高远,足为流辈矣。② 比作阮咸,是以师徒比叔侄。其文日: “风德高远,足为流辈”是定评,称誉他 兰公遗身,高尚妙述,殆至人之流;阮步 兵傲独不群,亦兰之俦也。⑥ 们分别为士林和佛门之领袖,开一代风气。 山涛之妻韩氏曾品评涛与嵇、阮之差异, 以为“君(山涛)才致殊不如,正当以识度相 友尔”,山涛自己也承认“伊辈亦常以我度为 “遗身”者,避世隐居之谓也。嵇康《琴 赋》日:“恬虚乐古,弃事遗身。”“至人”者, 道家及玄学家所谓理想之人格。 《庄子》日: “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 寒,疾雷破山,飘风震海而不能惊。若然者, 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 胜”。 ‘中册’‘丌孵 可见山涛才情不及嵇康、阮籍, 但气度过之。嵇、阮也深知这一点,嵇康虽形 式上与山涛绝交,但对后者的人品深信不疑, 故而有“嵇绍不孤”之佳话。山涛也正因识度 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齐物论’ 又说:“彼 之胜,在风雨如晦的政治年代仍能游刃有余, 位极人臣。更为重要的是,他并非一味逢源的 名利政客,而颇有政绩。 《世说新语・政事》 称:“山公以器重朝望,年逾七十,犹知管时 任”,[ ]‘上册 ‘啷’又说:“山司徒前后选,殆周遍 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一 气。”[ ] 大宗师 ‘ 以道家所谓至人、真人比附高 僧,其文不孤。唐神清《北山录》中有言: “昔汉末安世高、吴康僧会,并遐域之畸人 百官,举无失才。凡所题目,皆如其 言。”[2](上册 ‘删 故而,孙绰“尝鄙山涛,而谓人 也。”⑦畸人者,庄子所谓: “畸于人而侔于 天。”[4](大宗师 ‘ 安世高、康僧会“处方外而不 偶人俗”,可以称之为“畸人”。 日:‘山涛吾所不解,吏非吏,隐非隐,若以元 SLt-]为龙津,则当点额暴鳞矣。”’,③曾经对山 涛颇为不屑,④但在《道贤论》中对其赞许, 大概还是肯定其晚年政绩。 另一方面, 《出三藏记集》赞颂法护云: “护在长安。德化四布,声盖远近,僧徒千数, 《梁高僧传》记述于法兰: 性好山泉,多处岩壑。尝于冬月在山,冰 雪甚厉。时有一虎,来入兰房。兰神色无忤, 虎亦甚驯,至明旦雪止乃去。山中神祗,常来 受法。其德被精灵,皆此类也。后闻江东山水, 咸来宗奉。”⑤法护“究天竺语,又畅晋言”, 剡县称奇,乃徐步东瓯,⑧远瞩崞嵊,⑨居于石 城山足。 是鸠摩罗什之前影响最大的译经家。他于般若 经典、法华经典、华严经典皆有翻译,汤用彤 所以支遁赞他:“于氏超世,综体玄旨,嘉 ①慧皎:《高僧传》,引文据《大正藏》CBETA电子版。 ②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六十二,引文据电子版,并与《高僧传》核对。 ③《晋书》卷五十六、“孙楚传附孙绰传”。 ④持相同看法的还有颜延之,其咏竹林七贤的《五君咏》以山涛、王戎与司马政权合作,位居显贵为由,未咏诵二人。 ⑤僧佑:《出三藏记集》,引文据《大正藏》CBETA电子版。 ⑥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六十二,引文据电子版,并与《高僧传》核对。 ⑦⑧⑨・神清:《北山录》,引文据《大正藏》CBETA电子版。 东瓯:今浙江温州、丽水一带。 垮嵊:浙东的蜉山和嵊山。 56・ 中国哲学 遁山泽,驯洽虎兕。”①他早年与法护一起隐居 于长安山林,后来又游历浙东山水。他的弟子 于道邃与之同道,性好山泽,游履名山,有 “清冷之誉”。汤用彤先生评价于法兰师徒说: 千年人谓两风流 夫信者,则必耆域、楗陀勒、夷陀密、竺 法乘、帛法祖、竺法护、于法兰、竺法行、于 道邃、阙公则、佛图澄、尸梨蜜、郭文举、释 道安、支道林、远和上之伦矣,神理风操,似 典午以来,国法严峻。文人学士,常犯忌 讳,以至杀身。加以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 是以士大夫局迹全生,见几远害。或厉操幽栖, 殊不在琳比丘之后。③ 耆域等人《高僧传》皆有传,宗炳以上述诸 人“神理风操”,远在慧琳之上。参宗炳《明佛 高情避世,是日嘉遁。兰公师生性好山泉,多 处岩壑。粱宝唱《名僧传》俱列之《隐道篇》。 则其受名流之推许也宜矣。 ̄3](Ptl7) 论》之文,与此文呼应。其文日:“近孙绰所颂, 耆域、健陀勒等八贤;支道林像而赞者,竺法护、 于法兰、道邃、阙公则,皆神映中华。”④可知宗 炳对耆域等人的赞颂,或受孙绰、支遁的影响, 印证了“八贤”、“五哲”的说法。由此可见孙绰 提及于法兰师徒及孙绰本人的还有略晚于 孙绰的宗炳。宗炳(375—443)是庐山慧远的 弟子。其时,沙门慧琳著《白黑论》,论者围 对高僧名士的品评,在当时颇有影响。 绕该书形成褒贬两派。衡阳太守何承天支持慧 琳,致书宗炳并附上《白黑论》征询宗炳的立 场。宗炳对慧琳其人其书皆委婉地表达了难以 认同的态度。他特意引用了孙绰和支遁等人的 相关说法来品评慧琳,其文日: 其三,帛远与嵇康 至于嵇康,《道贤论》则将之与帛法祖相 比。其文日: 帛祖衅起于管蕃,中散祸作于钟会。二贤 并以俊迈之气,昧其图身之虑。栖心事外,轻 世招患,殆不异也。⑤ 至若近世通神令德,若孙兴公所赞八贤,支 道林所颂五哲,皆时所共高。 ̄gr.--子得以缀笔, 复何得其谓妄语乎?孙称竺法护之渊达,于法兰 之淳博。吾不闲雅俗,不知当比何士。然法兰弟 嵇康与法祖相同,皆因构陷而死于非命。 嵇康被杀,导因是得罪了司马氏的亲信钟 会, ‘下册 根本原因是不能见容于司马氏政 子道邃,未逮其师。孙论云,“时以对胜流,云谓 庾文秉也”。是护、兰二公,当又出之。吾都不 权。而法祖是因为秦州刺史张辅受道士管蕃挑 拨,逼迫其还俗辅政,不从而被杀。二人皆因 “栖心事外,轻世招患”而不能见容于世。嵇 识,琳比丘又不悉世论,若足下谓与文秉等者, 自可不后道邃,犹当后护、兰也。② 此段文字表明,孙绰于《道贤论》之外还 曾撰文赞誉所谓“八贤”,其好友支遁则像赞 “五哲”。“八贤”、“五哲”具体所指不能确定 康带有为捍卫自由之精神和独立之人格而舍身 取义的悲壮色彩。而法祖的情况看起来有偶然 因素,但联系法祖之弟法祚因同样的原因而被 凉州刺史张光所杀,且昙无谶、罗什等人皆因 才能而受到地方军阀猜忌,或被囚禁、或被杀 (下文或提供一些线索),但无疑包含有竺法护 与于法兰、于道邃师徒,此人三与《道贤论》 所述吻合。宗炳以为道邃不及其师,而孙绰以 于道邃喻庾文秉,何承天以慧琳喻庾文秉,则 按照何承天自己的说法,他也不得不承认竺法 害,或许多少反映出早期僧人为了捍卫作为方 外之士的独立地位和信仰自由,不得不付出的 代价。从这一层面而言,法祖确与嵇康同,都 是为信仰和自由不畏强权的勇士。 其四,法乘与王戎 护、于法兰远比慧琳更高明。又,上文中还提 到孙绰赞誉法护“渊达”,于法兰“淳博”,这 与《道贤论》的品评角度有所不同。 又宗炳另一封覆信云: ①②竺法乘被比作王戎(王浚冲),其文日: 法乘、安丰(即王戎),少有机悟之鉴, 慧皎:《高僧传》,引文据《大正藏》CBETA电子版。 宗炳:《答何衡阳书》,引文据《大正藏》CBETA电子版。 ③④同上。 同上。 ⑤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六十二,引文据电子版,并与《高僧传》核对。 ・57・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十四卷・第三期 虽道俗殊操,阡陌可以相准。① 中国哲学 野名士,乃至被人嘲讽。《世说新语・言语篇》 载:“竺法深在简文坐。刘尹问:‘道人何以游 朱门?’答日: ‘君自见其朱门,贫道如游蓬 户。…[2】( 汤用彤先生因此认为孙绰所谓远大之量”所言不虚。 3I( 唐神清《北山录》说:“护门法乘,才慧 俊拔。孙绰方诸王浚冲,以皆少有机悟之鉴 也。”②也就是说,孙绰将二人相提并论,是看 重其天资聪慧。 “有 然道潜此答,不过 据《出三藏记集》、《高僧传》记载,法乘 在法护门下,午尚十三,有大户欲试探法护,假 是巧言粉饰而已,与刘伶的肆意放荡倒有一 比。⑥在此情景下,与其说他们同具“旷大之 意借巨款,护尚未及回复,乘即代为答客日: “和上意已相许矣。”客人走后,乘告护日:“观 此人神色,非实求钱,将以观和上道德何如尔。” 次日,果如乘所言,客率一族皆皈依法护。 体”,还不如说他们同具“浮华”之气吧。 以上,就《道贤论》所言七贤与七僧略作 一番比较分析,至于支遁与向秀,因与孙绰本 人关系颇为密切,特在第二部分详述。 而《世说新语》记载,王戎亦早慧。《世 说》之《识鉴篇》、《赏誉篇》记录了不少神童 的逸闻,王戎即其中的出类拔萃者。《赏誉篇》 说钟会夸奖少年王戎“阿戎了了解人 孙绰与支遁及上文提到的竺道潜关系密 切。⑦《晋书・孙绰传》中就提到: (绰)博学善属文,少与高阳许询俱有高 尚之志……绰与询一时名流,或爱询高迈,则 鄙于绰;或爱绰才藻,而无取于询。沙门支遁 试问绰:“君何如许?”答日:“高情远致,弟 二、支遁与孙绰 意”。_2]( F册 ‘ 阮籍比王戎年长二十余岁,而待 之为友,每次去王戎家,只一味与戎清谈。其 父王浑不解,阮籍便告其父日:“浚冲清赏,非 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晋书》也 说王戎“清明晓悟”。 其五,竺道潜与刘伶 子早已伏膺;然一咏一吟,许将北面矣。” 支遁当面向孙绰问“君与许询相比如何” 这样的问题,而孙绰对支遁自称“弟子”,可 竺道潜字法深, 《道贤论》以之比刘伶。 其文日: 深公道素渊重,有远大之量。刘伶肆意放 荡,以宇宙为小。虽高栖之业,刘所不及,而 旷大之体同焉。@ 见二人的关系非同一般,孙绰对支遁非常尊敬。 不仅仅是孙绰,《高僧传》说:“王洽、刘 恢、殷浩、许询、郗超、孙绰、桓彦表、王敬 仁、何次道、王文度、谢长遐、袁彦伯等,并 一竺道潜出身贵胄,是王导族弟王敦的胞弟, 他师从非僧非俗的神秘人物刘元真。孙绰对刘 代名流,皆着尘外之狎。”可见支遁在士大夫 中间交游甚广,所交皆一代名流。宋代名僧契 元真也有评赞,其文日:“索索虚徐,翳翳闲 冲。谁其体之,在我刘公。谈能雕饰,照足开 蒙。怀抱之内,豁尔每融。”④汤用彤先生以 “谈能雕饰,照足开蒙”判断刘元真是清谈之 嵩曾有诗吟咏孙绰与支遁的友谊,其诗日: 孙绰曾陪支遁游,千年人谓两风流。羡君 慕此乘双屐,结侣还来共一丘。衣冷雪霜犹未 士,乃佛法与玄学融合的关键人物之一。[ ] 竺道潜从学于刘元真后,“剪削浮华,崇本 去,兴高云月肯甘收。耽诗重道皆无比,应敌 当时万户侯。 务学,微言兴化,誉洽西朝。”⑤他善于结交朝 这也可以视为其时名僧与名士关系的写照。 ①②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六十二, 引文据电子版,并与《高僧传》核对。 神清:《北山录》,引文据《大正藏》CBETA电子版。 ③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六十二, 引文据电子版,并与《高僧传》核对。 ④慧皎:《高僧传》,引文据《大正藏》CBETA电子版。 ⑤同上。 ⑥《世说新语・仁诞篇》载,刘伶“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日:‘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秤衣 诸君何为,人我祥中?” ⑦支遁与道潜同为孙绰的友人,但二人皆不肯屈居对方之下。[ ]( 。) ・58・ 中国哲学 孙绰将支遁比作向秀,其文日: 支遁向秀,雅尚庄老。二子异时,风好玄 同矣。① 千年人谓两风流 魏晋南北朝时代,士大夫莫不雅尚庄老, 支遁既然善解《庄子》,且立意新颖(所谓 “支理”)、才藻奇拔,获得名士的普遍赞誉自 然就不足为奇了。 又孙绰《喻道论》云: 支道林者,识清体顺而不对于物,玄道冲 济与神情同任。此远流之所以归宗,悠悠者所 以未恬 也。② 孙绰将支遁比作向秀,有趣的是,当时名 士如郗超、谢安,还将他与嵇康、殷浩相比较, 甚至认为支遁更胜一筹。 郗超问谢安,林公谈何如嵇中散?安日: 在孙绰看来,支遁与向秀相同,因为他们 都“雅尚庄老”,“风好玄同”。向秀作《庄子 “嵇努力裁得去耳。”又问,何如殷浩?安日: 注》,未及全篇而终,后郭象以向秀注为基础, 完成全书,此为世所共知。③支遁雅好《庄 子》,也是多有记载。 支道林、许、谢盛德,共集王家。谢顾谓 “盛盛论辩,恐殷制支;超拔直上渊源,浩实有 惭德。”郄超后与亲友书云: “林法师神理所 通,玄拔独悟,实数百年来绍明大法令真理不 绝,一人而已!”⑥ 诸人:“今日可谓彦会,时既不可留,此集固亦 难常。当共言咏,以写其怀。”许便问诸人有 《庄子》不。正得《渔父》一篇。谢看题,便 各事四座通。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许语,叙致 三、《道贤论》定位 试观《道贤论》一文的历史定位,至少有 如下几点结论。 精丽,才藻奇拔,众成称善。[2】 刖‘( 《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 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 首先,佛教初传华夏,佛学与玄学同流, 士大夫与高僧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其功不可没。 二者之间,既然“风好玄同”,行为举止有时 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 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 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2]( ‘ 竟难辨彼此。再加上《道贤论》一类作品的渲 染,二者的形象进一步融合,遂有“士大夫佛 遁尝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庄子・逍遥 篇》云:“各适性以为逍遥。”遁日:“不然。夫 教”之说。汤用彤先生早已指出这一点: 名僧风格,酷肖清流,宜佛教玄风,大振 于华夏也。西晋支孝龙与阮、庾等世称为八达。 而东晋孙绰以七道人与七贤人相比拟,作《道 贤论》。名人释子共入一流。世风之变,可 知矣。[3](嗍’ 桀跖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从亦逍遥矣。” 于是退而注《逍遥篇》,群儒旧学,莫不叹服。④ 王羲之时在会稽,素闻遁名,未之信。谓 人日:“一往之气何足言?”后遁既还剡,经由 于郡。王故诣遁,观其风力。既至,王谓遁日: 其次,前文已经提及,品评人物是魏晋时 “《逍遥篇》可得闻乎?”遁乃作数千言,标揭 新理,才藻惊绝。王遂披衿解带,流连不能已。 仍请住灵嘉寺,意存相近。⑤ 代士大夫的风气。盖两汉以降,人物的品格与 声誉不仅仅是朝廷取士的重要标准之一,亦是 门阀士大夫用来自我标榜的资本。⑦魏晋时代, ①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六十二,引文据电子版,并与《高僧传》核对。 ②孙绰:《喻道论》,引文据《大正藏》(]BETA电子版。 ③《世说新语・文学篇》:“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惟《秋水》 《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 ]( 册)( 一244)《世说》以郭象剽窃向秀,此为一悬案。 ④⑤⑥慧皎:《高僧传》,引文据《大正藏》CBETA电子版。 同上。 同上。 ⑦侯外庐指出:“正始之音”与品评人物的清谈、公议、品题等是分不开的,他列举了《世说新语-品藻篇》中的诸多事 例。[ ](I'9o一 ’) ・59・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十四卷・第三期 人物品评既有政治的、道德的意义,①也逐渐带 中国哲学 就此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孙绰之后, 有审美的、艺术的价值。对人物的褒贬因而也 就不限于品格(主要指儒家的忠孝仁义之类) 与学识,还包括才致、情调甚至仪表。嵇康最 为人所称道的是其风姿卓绝。《世说新语・容止 篇》说:“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 略晚于《世说新语》成书的梁慧皎《高僧传》 虽然被普遍认为是一部佛教界内部的“正史”, 但其人物叙事仍然一定程度地带有魏晋南北朝 时期的这种清谈色彩。其受到《道贤论》等著 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从其对《道贤 论》的相关引用即可看出。③ 者叹日:‘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 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涛)公目嵇康 日:‘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独立;其醉 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2](下册 ‘刚 竺道潜被 评为:“风姿容貌,堂堂如也。”② 慧皎提出的“高僧”而非“名僧”的品评 标准,历来备受后人赞许,其文日:“自前代所 撰,多日‘名僧’。然名者本实之宾也,若实 行潜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 孙绰《道贤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名而不高,本非所纪;高而不名,则备今 录。”④然就今日史家看来,“名而不高”者自 的。与《世说新语》等作品一样,其带有浓厚 的审美的、浪漫的气质。同时,更为重要的是, 与所有这一类作品的出发点相同,通过审美, 它们映射出品评者自身的品味,有强烈的咏物 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其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信 息往往反而更为精彩丰富。而所谓“实行潜光, 高而不名”者,既然出自于立传者的个人判断, 就难免带有主观色彩,在个别案例上缺乏普遍 的研究价值。 言志、聊以自况的意味。因而它们与所谓严肃 的,客观的,意识形态性的,带有强烈的宗教、 政治色彩的文本是大不相同的。也就是说,文 学性构建的“形象”与其描写、刻画的“对 《高僧传》的这一叙事议论方法受到后人 肯定,对后世高僧传系列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宋赞宁《宋高僧传・序》中说: 象”之间的差异不容混淆,有待考察。 《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谢万作《八 贤论》,谓“渔父、屈原、季主、贾谊、楚老、 是以王巾《僧史》,孙绰《道贤》,摹列传 以周流,象世家而布澶……时则裴子野著《众僧 龚胜、孙登、嵇康”,以其中四隐四贤,尊隐者 为优,贬显者为劣。孙绰不同意他的观点,作 传》,释法济撰《高逸沙门传》,陆果述《沙门 传》,释宝唱立《名僧传》,斯皆河图作洪范之 椎轮,土鼓为成池之坏器。焉知来者靡旷其人? 慧皎刊修,用实行潜光之目;道宣缉缀,续高而 不名之风。令六百载行道之人,弗坠于地者矣。⑤ 《难谢万八贤论》云: “体玄识远者,出处同 归。’’[2]( 册 ‘ 结合《道贤论》的说法,可知孙 绰认为:出世高僧与在家名士,他们的共同特 点是“体玄识远”,并无高下之分。这样的看 法是否真的符合高僧们的实际情况(至少如下 文所议,:tls ̄的僧人就不符合这样的标准)是 一将《道贤论》纳入僧传系列,对其历史地 位予以了认可。带有清谈性质的《道贤论》被 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高僧们乃至佛学在孙 纳入了史书的范围,其关系和演变如何,这是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有趣问题。 其三,《道贤论》的取舍还反映了魏晋南 绰等人心目中如此被理解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 问题。二者应予区分。可以肯定的是,后者涉 及的“理解”客观影响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进 程。而前者则促使我们揭开文本的面纱,进一 北朝时代南北学风的差异。盖当时学风,北方 注重实学训诂,而南人崇尚得意忘言。 王治心先生比较南北学风的异同时指出: 步了解文本之后的真实情况。 ①关于清谈与品评人物的关系,唐长孺指出:“清谈开始是以人物批评为主的,与清议可以互通。……玄学是从怎样确立选 举标准这一点出发的,以后才发展为有无、本末之辩。……魏晋之际的名士一方面高谈玄远,另一方面仍然要臧否人物。”[ 】(P283) ②慧皎:《高僧传》,引文据《大正藏》CBETA电子版。 ③有关引用可参考纪赞的详细统计。[ ]( 一186) ④慧皎:《高僧传》,引文据《大正藏》CBETA电子版。 ⑤赞宁:《高僧传》,引文据《大正藏》CBETA电子版。 ・60・ 中国哲学 南朝承西晋风气,鄙弃儒术,主张放任清 谈之风,犹未尽熄;以退隐为务,以旷达为高, 流连佛道,不问世务……(北朝)对于南方风 气,甚表不满。虽亦崇信佛教,却拒斥老庄的 浮诞,反而尊重儒术,广兴大学。刘渊父子的 好学经史,刘曜、苻坚的振兴学校,后魏孝文 的精通文艺,儒术因以大兴,彬彬文学之盛, 反校南朝为优。【9]( 唐长孺先生也指出: 三国时期,以,6-阳为中心的河南地区,玄 学兴起,学术上形成排除汉代章句繁琐及谶纬 迷信的新学风。当时大河之北和长江以南大体 仍遵循汉代治学轨辙,学风偏于保守。西晋统 一后,江南人士开始接触这种新风尚,入洛人 士或试加研习,也有人大声斥责,但还看不出 有巨大影响。永嘉乱后,大批名士南渡,本来 盛行于京洛的玄学和一些新的理论,从此随着 这些渡江名-Z-传播到江南……正当所谓正始之 音复闻于江左,即玄学清谈在江南风靡之时, 北方玄学却几乎绝响。南北学风呈现出显著的 差异。《隋书》卷七五《儒林传》序称:“大4a. 南人简约,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 枝叶。”[93(m ̄2-213) 强调所谓言意之辨,是南人的特点,支遁 即是其典型,《高僧传》记载: 每至讲肆,善标宗会,而章句或有所遗, 时为守文者所陋。谢安闻而善之日:“此乃九方 参考文献: [1][荷]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M].李四龙,裴勇,等 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册)[M].北京:中 华书局,1983. [4]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c].北京:人民 出版社,1957. ①慧皎:《高僧传》,引文据《大正藏》CBETA电子版。 千年人谓两风流 堙之相马也,略其玄黄而取其骏逸。”① 支遁讲经,善标宗会却遗漏章句,为“守 文者”所鄙,谢安却以九方皋牝牡骊黄的典故 来为之辩解。支遁自身对此种学风也颇为自诩。 《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 褚季野语孙安国云: “北人学问,渊综广 博。”孙答日:“南人学问,清通简要。”支道 林闻之日:“圣贤固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 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 窥日。’’[2]( )(P25 开阔的地方看月亮,自然朦胧;透过窗户 看日头,自然明亮。所以前人注释说:“学广则 难周,难周则识同,故如显处看月;学寡则易 核,易核则智明,故如牖中窥Et也。”I2]( 册 ‘哪) 支遁的这一比喻,被时人激赏,实际上是以 “智明”来嘲讽北人“识同”。孙绰及同时代南 人的文字中处处体现出对于“玄通”、“体悟”、 “通神”的推崇,以南方“风好”为正宗。就 此角度而言,《道贤论》反映的正是南方玄释 合流的学风。 最后顺便一提的是,孙绰以七僧比附七贤, 一定程度上也是借用“七贤”这一文化符号,寄 托故国神游的哀婉之情。所谓“正始之音复闻于 江左”,当时的士大夫实则把浙东认作京洛。既 然“长安不见使人愁”,他们也就只能以古人自 况,在文化气韵上续其血脉,聊补一二了。 [6] 唐长孺.清谈与清议[A]魏晋南北朝史论丛[C].北 京:中华书局,2011. [7]纪赞.慧皎《高僧传》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9. [8]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M].北京:东方出版 社.1995. [9]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与 前期的变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一责任编 陆继萍 ・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