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体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杨俊刚 程会娜 齐剑锋
(河北传媒学院艺术体育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73)
摘要:近年来国内体育产业发展迅速,在国家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发展、全民健身的前提下,在进行应用型院校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借此契机,本论文从搭建体育专业学生创业平台、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师资源等方面出发,优化体育专业课程设计,结合校企合作,嵌入企业课程以及带动学生完成校外体育创新项目建设,加强体育专业学生对创新创业认识情况以及优化体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环境,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就业,展现学校办学特色,提出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体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为学校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体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项目驱动;体育专业;创新创业;模式研究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33-0035-002
培养体系,明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规范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教学计划、实施内容、选用教材从针对性和系统性上下功夫。例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创业的基础的课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和讲授,让学生从思想上转变就业理念并挖掘学生创业创新思路和潜力。
三、提高师资水平,理论和实际结合讲授创业创新教育课程
配备业界资深人员讲授创业创新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计,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同时选派教师参与新型运动项目的学习,新兴课程可以为体育院校的专业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利用体育院校现有场地建立校内俱乐部吸引社会参与,拓展户外运动市场。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政府、社会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体育专业毕业生因其专业技术单一、就业局限性较大和社会需求量较小等特点,在就业市场竞争中所面临就业形势压力越来越大。随着高校体育专业办学内涵的不断丰富,其功能不断扩大,不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和科学研究的重任,还需要担负起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责任。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促使体育专业招生的院校在培养学生毕业后如何生存上加大改革学校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利用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和增设创新创业培养课程,加强学生在体育专业领域工作所需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从业资格。通过体育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过校企合作和嵌入企业教学,让学生重新认识体育市场发展动态及需求,转变就业思路,树立“大创业教育观”,普及体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使之惠及每一个学生。
以项目为导向的教育模式通过教学管理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等,深化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开发不同的专业课程,构建适合学校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创新创业能力矩阵,全面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教学质量。
这一教育模式符合现有国家政策对于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其内容构建和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学校资源、社会资源的有利作用。能很好地促进体育院校专业转型发展,更好的为地方经济服务。 实施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一、搭建体育专业学生创客空间和项目孵化转化平台
相关文件提出,要简政放权,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放宽赛事转播权,打破电视转播垄断。
体育赛事位于体育产业模块的顶端。我国的体育赛事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发展趋势迅猛。孵化室将集各相关专业师生,共同建立赛事宣传团队、创客空间及项目孵化转化平台。
与河北省体育局、凯步锐石国际体育建立合作关系,全面参与各类型的体育赛事宣传工作。目标是占领河北省的赛事宣传市场,并寻找全国赛事资源进行深入合作。
二、完善体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完善体育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图1
·35·
财经智库 四、完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践训练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实践的能力
主要是围绕学生成长、为学生对接就业设置。包括基础拓展、专业拓展、跨专业(跨学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制定具体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为学生考研、考公务员(事业编)和出国深造打基础,帮助学生在专业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延伸,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帮助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
五、建立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实地引导和鼓励学生申报主持创新创业项目
六、增强体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实践环节
例如鼓励学生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小学期社会实践中利用专业知识和能力加强实践实验研究和策划方案撰写。
七、体育院校组建专业的赛事策划团队利用现有教师、场地、宣传团队,聘请相关赛事专家,共同开发创建新型赛事。等待时机成熟推向市场。可参考的赛事有娱乐型——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家庭型——家庭定向赛、家庭户外挑战赛,竞技型——皮划艇、全国极限飞盘赛等。策划内容主要
(上接第31页)
的构建与创新实践,有效解决了前述突出问题。
(一)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标
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机械通用能力、职业岗位基本能力和职业岗位提升能力“三平台”课程体系,大力开发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课程教学资源,有效开展“理实一体”的“1+X”信息化教学,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贯穿学生三年学习的始终。通过开发校企课程、共建校内产学研合作基地,开展“学做合一”的双师育人培养;通过联合多家企业和双向选择,开展“师带徒”岗位实践,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适销对路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制订和出台有利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顺利实施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充分保证了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实效性。“一专多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也为国内其他同类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示范。
(二)多渠道、多层次、多机制地开展校企合作,吸引多家企业参与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通过校企双向选择,满足学生在装置运行、工程施工、设备维修、产品生产营销等·36·
智库时代 围绕政府利益、赞助商利益。
八、组织体育院校师生组建体育电子商务平台
2014年11月13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副司长陈恩堂表示,中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体育产业在政策力度上进一步加大,体育产业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挖掘。”从结构上来分析,体育用品在整个体育产业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因此将体育用品实现网络化营销将极大的推动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用品要想与互联网相结合,电子商务就是最佳的方式。
体育电子商务平台着力开发移动客户端。重点面向体育院校自有体育品牌的传播,力争占据更大的分享平台,并吸引大众参与消费。努力将产品、营销、服务融为一体,产生可持续性的经济效益。
九、项目导向驱动创业模式构建(见图1)项目导向驱动模式的构建主要由专业课设置、新兴项目拓展、创业创新设计方面构成,依托校内资源、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完成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总之,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体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建设要依托体育院校现有专业资源,引入社会及政府资源,让体育专业的学生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融会贯通,并职业岗位技能训练的个性化需要。“一专多企”的岗位实践,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岗位技能,也满足了中小微企业的用人需求。
(三)有助于建设校内技术领先、设施完备、规格高的产学研合作基地
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投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校企共建共用国内领先的集教学、职业培训、新技术推广、技术研发与应用多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基地的建设,极大地弥补了校内硬件建设资金不足、实训设备单一落后、实训内容滞后于生产需要的一系列问题,有效解决了校企合作空间和时间上的障碍,使人才培养落到实处,也为高职院校专业的实践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四)“一专多企”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有效推动了校企产学研合作,促进了教师持续深入企业一线,获得生产实践第一手资料,掌握企业先进技术,促进专业知识和生产需要相结合,也促进了专业教师的职教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有助于专业教师树立服务企业的意识,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攻关克难。校企互聘共用兼职教师队伍“双师育人”模式完善了有利于双师素质队伍建设的办法和途径,极大扩充了双师队伍的含金量,为高职院校专兼具备的双师队伍建设
在实践中广泛运用,具备初步研究和解决体育专业领域实际问题;具有创业意识,具备创业认知能力、专业职业能力、资源获取与整合能力;适应未来工作所需的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合作协调能力。
【作者简介】杨俊刚(1979-),男,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户外运动、体育产业发展。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2017年河北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体育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7CXCY232,项目负责人:杨俊刚。
【参考文献】
[1]刘延东.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在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5-10-26.
[2]孙丽颖,谷炜江,宋阔.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8):143-145.
[3]陈晓彬,郭艳艳.体育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体育大视野,2018(8):249-250.
[4]丁建岚.体育院校大学生创新型培养模式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6(8)42-43.提供了思路。
四、结论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构建的“一专多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机融合,从校内集中学习到企业“师带徒”个别化训练,学生身份向学徒转变。“一专多企”不同企业的岗位实践,解决了学生面对多个就业岗位职业技能训练的个性化需求,使人才培养质量及其考核更具灵活性和实效性,解决了校企合作空间和时间上的障碍,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同时,校企互聘共用的双导师队伍建设,有效提高了专兼具备的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一专多企”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有助于建设校内技术领先、设施完备、规格高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满足学生岗位技能训练和企业员工培训的需要,实现校企互惠共赢。
【作者简介】戴路玲(1970-),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制冷与空调技术的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谷立民.现代学徒制:开启职教“跨界”合作之旅[J].教育家,2018(4):44-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