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23-03-20 来源:榕意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夏贵霞 舒宗礼 夏 志

来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04期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需求等进行分析,认为从全国范围来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因此,应以体育职业社会需求和就业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类型科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完全学分制进行多层次课程体系设置,调整课程设置内容和时间安排,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和严谨治学的精神,从增强学生学习和就业信心角度建立科学的多元评价体系,从而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社会需求;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章编号:1009-783X(2008)04-0095-04 文献标识码:A

有效提供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这种供给是否有效最直接地体现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高低。然而,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是复杂的,特别突出的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合理,导致人才培养的“趋同性”和供需“两张皮”。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必须深化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因此,以体育职业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才是社会体育专业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关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利用参加2007年10月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的机会,收集整理了国内112所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向43位社会体育专业负责人就“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实施问卷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1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现状分析

培养目标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依据,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格的核心所在,对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起关键作用,确定了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首先要为21世纪社会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各种人才;其次,这个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动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调整;第三,培养目标应是多层次多规格的。

1998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目录和专业介绍》规定社会体育专业以“培养具有社会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大众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咨询指导以及体育产业经营与开发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能以《专业目录》为专业指导,根据本校所处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并充分考虑到自身特色和学科优势重新定位,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各校确定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基本围绕“规定”目标进行了分解、重构和有所侧重地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为健身指导型、经营管理型、组织管理型、教学科研型等。这种在专业培养目标下分设不同专业方向代表着当前人才培养的共性。通过社会体育专业负责人问卷,结果表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指导下进行专业方向的细化代表当前一种潮流,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达16多个。方向过多是不利于专业核心目标的形成的,无所不包会导致专业“空心化”现象。在16个细化方向中,选择“休闲体育指导”、“体育市场经营开发”作为社会体育专业主要培养方向的频数都在60%以上,这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向的设置有一定参考价值。

2.2 社会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2.2.1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健身指导咨询人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社会体育指导员从2001年8月开始正式进入中国职业分类体系,说明从事社会体育工作已不是业余和兼职,而是一份职业。目前,我国的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33.9%,体育社会指导员约20万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人口之比约为1:6500。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规定:“10年内,大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体育人口达总人口的40%左右。”若按《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的每千人配备2~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总数至少为65万人。而目前发达国家的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高达60%~70%,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也很庞大。以德国为例,德国8000余万人口,有200万体育工作者,也就是说按总人口计平均每40~50人就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可以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如果我国体育人口发展到占50%左右,约7.5亿人,即使按目前德国水平三分之一的要求发展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伍,也应至少达到500万人以上。因此,培养一批健身指导咨询人才应当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

2.2.2 体育产业的发展,急需一批休闲体育经营开发人才

体育产业是劳动密集型、能提供多种就业机会的第三产业,具有需求潜力大,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的特点。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体育早就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部门,尤其自7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体育的经济功能被不断开发,体育产业呈现出快速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体育产业在许多国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有些甚至成为支柱产业,体育产业吸纳就业的独特作用相当可观。(见表2) 依据产业结构理论,我国体育产业会随国民经济成长阶段的上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层次的升级而不断发展壮大,在吸纳社会就业方面的独特作用会日益明显。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有相当规模的体育服务业专业市场,截至2002年,我国体育产业总投资额已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年营业额超过600亿人民币,并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0年浙江省在体育产业中的就业人数达到20.76万人,比上年增长14.3%,占该省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的0.76%。在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期间,体育产业的这种效益会更加突出。与体育产业快速成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素质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短缺。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体育的人才仅数百人,到2008年我国至少需要1万名左右的体育产业管理人才,仅奥组委就需要4000人来从事奥运会赛事组织和产业开发工作。奥组委自成立以来一直在“招兵买马”,为奥运成功举办提供智力支持。而能够出色地设计奥运会竞标方式,对广播电视转播权进行项目开发和利用奥运会的无形资产进行深度市场开发的人才非常少。有业内人士就指出,目前体育经营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障碍之一。

综上所述,国外体育产业强劲的就业效应及我国体育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启示我们,体育经营开发类人才的培养应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二,以尽快适应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2.3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社会体育专业在我国还是一门成长期只有10余年的新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该专业学生“入口”和“出口”不够通畅。目前从总体上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市场供需失衡,矛盾突出,各大高校争相开设社会体育专业,似乎是供大于求,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从表3可以看到,全国各省市社会体育专业点的平均数为3.61个。从专业绝对数量看,在全国地域主要分布在华东区、华北区、华中区及东北区,这四个区域社会体育专业将近占了全国的70%;从专业分布密度看,华中区、西北区、华东区及华南区社会体育专业点的平均数都超过全国平均数;从各省社会体育专业数量看,以广东省10个,江西省、吉林省、湖北省各7个成为社会体育专业点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出现了专业扎堆现象。从学生就业的角度来说,专业扎堆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压力。

天津体育学院是我国第一所开办社会体育专业的高校,通过对其连续7届毕业生就业去向的调查统计大体上可窥见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整体就业情况。从表4看到,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以教育部门为主要就业方向,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学生比例较低。这不仅与多数学校最初制定的培养目标初衷相违背,而且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趋同,造成了相当稀缺的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浪费。为了进一步追究原因,我们访谈了部分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该专业毕业生,他们中大多数认为最初选择社会体育专业就是因为不太喜欢教育行业而选择发挥空间相对更大的社会体育专业,最终还是得从事教育工作完全是迫于无奈之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此可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的现状令人担忧,反映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距离。

2.4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4.1 定位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提供有效市场需求的基础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仍在不断深化,高校招生规模短期内没有放缓的迹象,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更贴近社会需求,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训练,从精英培育走向更贴近经济社会建设的多元需求人才培育模式。在这种形势下,社会体育专业仍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就有些不太符合形势的要求。根据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为:

(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健身指导咨询、休闲体育服务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备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条件和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基本能力和扩展职业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与研究型人才相比,要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岗位操作技能与实务经验)、沟通能力(理解、表达与团队合作),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该模式应成为教学型大学(院系)和高职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2)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简单地讲,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要体现出“新”、“专”和“博”三方面。所谓“新”——掌握社会体育专业前沿知识;“专”——在专业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和较深造诣;“博”——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研究型大学(院系)因其人才培养模式上更注重学术性和基础性,其培养的本科学生多数都会进入研究生阶段,通常不用多考虑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宜采取这种模式。如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

(3)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既两种模式的结合,注重“社会导向”与“学术导向”的有机结合,比较适合于教学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是类型定位,即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还是培养研究型人才,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如学校定位于为中小体育企业和基层单位培养人才应将应用性作为培养方向,强化学生操作技能训练,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和勇于创造的思想品质。

2.4.2 结合完全学分制进行多层次课程体系设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调查发现,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均实行不完全学分制,学生只有完成规定的相关类别课程学时学分方能毕业。这种做法限制了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导致培养的人才“千人一面”,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因缺乏竞争优势而不能顺利择业。

为了使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弹性以应对各种类型人才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以结合完全学分制以通才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基本原则,在社会体育专业下设置四种系列的课程体系。(图1)

通识教育课程适应“平台式教育”(见后文)阶段学生修课,不仅局限于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外语水平和计算机、体育学科基础课程方面的要求,应增加教育学类、方法工具类、公共管理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开设文理科渗透、学科交叉、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通识教育基础,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提供强劲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为后期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应用型课程适应应用型学生在专业学习阶段修课,偏重于培养学生指导健身的技能、销售技能和基本的管理技能,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教学结果要使学生能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教练、体育市场营销策划、市场推广等工作,以满足社会近期、短期实用技术性人才的需求。

研究型课程适应研究型学生专业学习阶段修课,偏重于学生对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侧重于对学生创造性和研究性思维的培养、侧重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分析研究型和设计型人才,教学结果是要使学生具有较强重新、开拓意识,能从事较高层次的专业工作,也可进行深入的专业研究。

选修课程供所有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修课,旨在扩大课程体系的知识涵盖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范围和自主学习空间。

总之,针对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学段修不同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也能够使我们在“宽口径、重基础”与精通、熟练掌握专业应用技术的矛盾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平衡,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这种课程体系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是与学分制充分结合。 2.4.3 调整课程设置内容和时间安排

从学科属性来讲,社会体育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专业定位及社会需求导向决定了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与企业、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生专业实习与生产实践,建立与企业、社会紧密联系的专业实习基地,实现开门办学,这是“课程链”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访谈部分即将毕业的学生,他们普遍反映出“大一太闲、大二茫然、大三专业课重得应付不下来、大四忙找工作和考研”的现象,为此,笔者提出了“1.5+1.5+1”的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即“一年半的平台式教育、一年半的专业课学习、一年的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在实施过程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职业规划教育和实践教学分散安排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避免出现“闲、茫、懒散”的状态。

以湖北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为例,通常可采取四种方式:(1)结合课程的实践活动。采用研讨式、启发式教学,辅之以大量案例教学、课堂模拟等教学方法,辅以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文献综述等形式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2)板块式见习。在第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为期一周的健身指导、体育市场营销、管理方面的实践见习活动,让学生感悟社会、了解市场,为学生创造“实践——学习思考——再实践”的条件和氛围,应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于实践。(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办学模式,密切跟踪体育市场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与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体育经营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交往,进入社区指导大众体育活动,聘请体育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介绍创业经历、经营理念、管理心得,提供更多视角认识未来职业生涯的机会,从而精进专业,励志锐进。(4)专业实习。学校的教学实验资源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对学生全天候开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和机会。最大限度地把学生从迷恋网上游戏、视频点播等占用学生学习时间、颓废学生学习意志并消耗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良活动吸引到学习和科学研究活动中,一切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为宗旨。

2.4.4 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和严谨治学的精神

从学生人校起我们就应开始培养学生热爱专业,采用各种方式(如优秀体育企业的参观访问、参加体育用品博览展、资深教授的方向指导、专业学术讲座、教学管理的引导等)不断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情趣,激发学生热爱专业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同时,还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觉地为学好本专业去刻苦学习。 2.4.5 从增强学生学习和就业信心角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建立学生能力综合评价体系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激励学生进入社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在评价某一门课程成绩时采取“理论或技能分数+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做法,如健身健美课程学习结束后,对于那些还能获得国家健身健美指导员称号学生要给予学分奖励(0.5~1学分),鼓励学生获得更多国家有关的社会职业资质,激励学生自觉树立起奋发学习的目标,同时为学生未来就业增加了信心和砝码。 3 结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伴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我国将需要大量的健身指导、体育经营开发类人才,满足这两大就业市场需求将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目标。

2)目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培养目标与规格适应不了社会的需要,对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重新进行设置,调整课程设置内容和时间安排,主动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是当前的重要工作。

3)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要贴近经济社会建设对多元人才的需求,根据学校(院系)定位的不同可将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现出人才培养的不同特色和错位培养。

4)结合完全学分制以通才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基本原则,在社会体育专业下设置四种系列的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应用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选修课程,不同学段、不同人才培养模式应修不同的课程,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