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寺》
北岛的早期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思想的直接化。而进入八十年代之后,北岛的诗歌发展趋向开始与\"直接化\"相冲突,语言方面更加倾向于隐蔽、孤僻,并自觉加入了更多的\"现代\"成分,从而增加了陌生化效果。《古寺》可说是前后诗风的混合体,也是直接化向晦涩化的过渡,同时突出了北岛朦胧诗的整一性和象征性特点。诗中,\"沉重的秘密\"让人费解,却又被北岛悬置在\"蛛网\"上,加上\"古寺\"里大量象征性意象的缠结, 沉重的秘密\"更有了一层厚厚的神秘的面纱。
作为整体意象的\"古寺\"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来封建意识的缩影,诗人敏感而恰切地用它表达了对陈旧、封闭的封建状态的否定情感,揭示了后者必然趋向衰颓变化的哲理意蕴。诗中所构建的密集意象,不是客观景物的再现,而是一个心造的幻想,一个由内往外、由整体到细节的多层次的整体型象征结构。\"钟声\"、\" 蛛网\"、\"柱子\"、\"石头\"、\"荒草\"、\"门槛\"等众多意象,构成了历史的空间、历史的见证、历史的延徙,在古寺这一废弃场景的各个层面上辐射出的象征内涵,综合审视,似乎可以从中悟出诗人对我们民族数千年历史文化、心理结构的宏观性反思。这种反思与《回答》相似,对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审视所得到的结论和所表达的期待是相同的。 在古寺里,所谓\"消失的钟声\"表面上是指古寺本有的钟磬声的消失,而是实际上那正是王小波所说的\"沉默的大多数\"的象征。丧失了记忆的人们,也丧失了言说和抗争的能力,沉默得一如古寺。古寺内长满荒草,内心世界也是荒凉一片。连威胁人类的\"龙和怪鸟也飞走了\",甚至带走了\"喑哑的铃铛\"。\" 龙和怪鸟\"当然是极左专权分及其帮凶的象征,它们禁止人们言语。在诗中,诗人并没有过多停留在对这些极权象征的谴责和批判,转而对古寺的\"荒草\"\"石
碑\"等意象进行了描写。荒草就是自生自灭的人们,即使\"龙和怪鸟\"飞走了,惯于沉默的他们仍然甘心屈从于践踏,任凭风吹折了他们的腰杆也不\"在乎\"。而石碑,也就是历史,\"上面的文字已经磨损\"。不仅是人民失去了记忆,本该公正的历史也失去了真实的记忆而被黄岩充斥。诗人含蓄地表达着对地狱般的古寺的诅咒:希望地下的大火烧尽着废墟上的一切沉重负荷,给荒凉大地上的人们带来生机,使我们的民族(即驮着刻有统治者辉煌功绩的纪念碑的\"乌龟\")复活,并带着灾难深重的民族记忆(即诗中的\"秘密\"),爬出古寺的门槛,走向光明的新世界。
作为一种文学范式,朦胧诗成功地开创了一个文学的时代,将意象艺术的长处推向极致。尤其以追求新颖独特的意象与意象组合为自己的美学目的人们的想象力来填补大幅度跳跃留下的空白。另外,我还十分注重诗歌的容纳量、潜意识和瞬间感受的捕捉。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个时期里,北岛诗中意象的使用已经具备了成熟的特征,即使用自觉,排列密集,和意象的象征性强。这些特征在《古寺》一诗中都得到了集中地反映。 北岛诗歌中有两类意象群,一种是作为理想世界或者\"人道世界\"的象征物出现的,大体来自自然界的事物,如天空、鲜花、红玫瑰、土地、木屋、野百合等。这些属于浪漫主义诗歌经常用来表现美好事物的意象,带有和谐的、正面的价值涵义;北岛的另一类意象群,再价值上处于对立的位置,整体上带有否定和批判的意味。
对于《古寺》中的意象群,其一、一个主体意象枝生出新的分意象,分意象再滋生出另外的意象,这样就组合为一个复杂的意象群体。\"消失的钟声/ 结成蛛网,在裂缝的柱子里/ 扩散成一圈圈年轮\",这节诗始发于钟声,这时间的意象表示岁月已经
过去很久,而一元的意象构成就会得出这样的句子\"钟声成了年轮\",未免单薄而突兀。诗人由\"钟声\"扩散成\"蛛网\"、\"裂缝的柱子\",最后才结成\"一圈圈年轮\",用想象的链条将这些意象联系起来,复合而成为一个复杂的意象群体,形象地展示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古寺所本有的那种沉闷破败的历史感。 其二、蛛网、裂缝的柱子、喑哑的铃铛、荒草、残缺的石碑等几个有特定指向、有感情色彩的象征性意象,按照诗人的心理空间排列成庞大的意象群,构成了一个多解的隐喻结构,一个有时间因素的四维空间。诗人的心理空间即思维顺序,他画出了一个从有到无的轨迹,而隐去了\"有\"和\"无\"的背景与内容:钟声--消失了,蛛网--扩散成年轮,石头--没有记忆,小路--绕开这里,龙和怪鸟--飞走了......现实存在的和曾经存在的到底是什么,要凭读者用经验和想象去获得--我们甚至不能猜到诗人是在为我们描述这些废墟,还是在用呓语把它们召唤出来再一一否定。我们仅仅知道,在这个死寂的意象场里,历史和空间在漂浮似地转移着。事实上这些诡异的意象已不再是客观实景(唯一有生命的\"荒草\"也被赋予了麻木的情态)的再现,而是诗人心造的幻象。在这些幻象中,我们看到了十年浩劫如同一场大火,焚烧了曾经宁静祥和的寺院,烧焦了我们的信仰和精神,似乎到了这个时候人们才清醒过来,痛苦地记起祖先的遗训。而\"生者\"们已把目光放远,寻找着废墟之外的生机......这样分析开去,\"古寺\"意象群便给读者们带来了宏大而确定的主题:历史需要反思,生命价值需要重估,一切的一切需要焕发生机。 《古寺》使我们领略到了诗人新的\"沉静冷抒情\"的模式,艺术手法上则表现为\"主题\"的\"模糊性\"确定和意象的\"确定性\"模糊,即整体的抽象和艺术细节的锻造完美结合。
诗歌深邃的思想要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现,在朦胧诗中,这种表现不是直抒的方法,而是采用象征、意象暗示、通感等方法,尤其以追求新颖独特的意象与意象组合为自己的美学目的。每
一个意象都是诗人主体心灵的对应物。《古寺》一诗中,一系列暗示和通感性的意象使全诗在语言上呈现出了生动而纵深的表现效果。
《古寺》从人们对\"古寺\"两字最容易引起联想的\"钟声\"入笔,波澜不惊的平起,实际上隐含玄机:以悠远的钟声来捶打读者的耳膜,\"先声夺人\"的声学效果引起了读者的阅读注意。诗人把无形的钟声化为了可视的形象,\"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但这钟声确实已经\"消失\"的,自然又引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联想,同时暗示这是一座已经废弃的古寺。而从\"消失的钟声\"到\"年轮\"的这一组叠加的意象组合,为读者的眼前逐渐召唤出了一幅笼统而模糊的古寺形象:死寂、衰败。从细节描绘上看,钟声生发开去的,与下面的\"蛛网\"\"年轮\"建立了意象关联:废弃的古寺已开裂的柱子上,挂满了蛛网--钟声无形,而蛛网却有形,作为声音的\"钟声\"就这样与\"蛛网\"意象建立了关联;进一步,诗人又为钟声和\"年轮\"建立了关联。柱子前生是树木,树木本有年轮,而圈圈年轮正与荡漾的钟声、蛛网有着相似的形状。 仅这三个意象描写即给人一种特殊而丰富的整体感觉。它们的关联在心理修辞学上可归为多觉通感手法的运用。诗人依靠灵敏的感觉,利用动词将表现不同感觉的主语与宾语的联接,创造出了通感性意象。古老的钟声逝去了,却\"结成\"了\"蛛网\",\"扩散\"成了\"年轮\",固化在历史的遗迹(柱子、古寺)之中。\"钟声\"的古老扩散的特点与\"蛛网\"、\"年轮\"的有形而久远的特点使的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对应统一的联系:\"钟声\"是听觉意象,\"蛛网\"则是视觉意象,通过\"结成\"的联接,使得\"钟声\"可以触摸,可以视察,由听觉暗渡到视觉极为自然,两个传神的动词\"结成\"和\"扩散\"把声音的动感过程凸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词语组合而成的整体综合意象大大加强了\"古寺\"的历史感,使那古老的童话,残存在人们的脑际,然后成为历史记忆。
由于北岛对通感性意象出神入化的运用,使我对其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