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论部分 一、填空题
1、耕作制度包括 种植制度 与养地制度两部分,以 种植制度 为中心,养地制度 为基础。 2、 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3、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土壤培肥, 土壤耕作 ,水分供求平衡,农田保护以及农田基本建设等。
4、耕作制度的功能包括2个方面:即 技术指导 功能和 宏观调控与决策 功能。
5、与单项技术不同,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特点往往带有较强的综合性,地区性,和 多目标性 。 6、我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精致农作,经济高效,和持久发展。 7、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耕作制度 。
8、耕作学从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是应用科学,有很强的技术性,但也包含着一定宏观布局的软科学内容。
二、选择题
1、耕作制度包括的2大部分:A C
A.种植制度 B.旱作农业 C.养地制度 D.农牧结合 2、下列哪一个不属于种植制度范畴:C
A.作物布局 B.熟制 C.平衡施肥 D.种植方式 3、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体现在:BC
A.减少投入 B.技术指导 C.宏观调控与决策 D.高产优质 4、下面哪项不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D
A.生产程序机械化 B.生产技术科学化 C.农业主体知识化 D.作物管理工业化 5、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体系有:ABCD
A.多熟种植 B.节水农业 C.营养管理 D.农制改革 三、名词解释
1、耕作制度: 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2、种植制度: 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包括作物布局、熟制(复种)、种植方式(间混套作)和轮连作等问题.
3、养地制度: 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土壤耕作与保护等。
四、简答题
1、耕作制度在农业生产中的功能。(要点) (技术指导和宏观调控功能)
。答:微观技术功能:耕作制度的技术功能不等于某一栽培作物的具体技术。它侧重于全面持续增产稳产的技术体系与环节,是涉及作物与气候、作物与土壤、作物与作物、作物与投入等方面的组合技术。
宏观布局功能:耕作制度是对一个单位土地资源利用与种植业结构进行全面的安排。属于管理科学、经济科学、软科学,无具体直接产品,只有综合效果。
2、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生产程序机械化、生产科学技术化、科学生产高效化、产供销加社会化、农业主体知识化、信息化。
3、中国农业现状及存在问题有哪些?
答:中国农业发展现状——整体水平仍较低
经济方面
规模小、劳动生产率、商品率低 技术方面
手段落后、农民素质低、农民穷
1
耕作学复习资料 覃其昶 制
环境条件
生产条件不平衡,北冷、南山、西北旱、东南风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人口(农民)多、农业劳动者整体文化较低 农村经济落后 人均资源短缺
环境差、结构单一、灾害频繁
五、论述题
1、耕作制度的含义?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要点) 答:(1)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2)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两大部分内容。
种植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包括作物布局、熟制(复种)、种植方式(间混套作)和轮连作等问题。
作物布局 主要决策种什么植物、各种多少、种在哪里这三个问题。
熟制 主要确定作物在土地上于一年内如何安排、是种一茬还是几茬、是否需要某一季不种,即复种与休闲问题。
种植方式 即种植形式,主要研究一种或几种作物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在田间种植,是单作呢,还是间作、混作、套作或立体种养(农业动物与植物同田共生)。
轮作与连作 即种植方式的年间安排,主要制定作物一定年限内的种植排序计划,即轮作或连作问题。 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土壤耕作与保护等。
2、简述为什么要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
答: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两大部分。
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的目的主要有三:(1)通过合理匹配光、温、水、土、生物等自然资源及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社会资源,提高单位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农业产量,满足社会需求。(2)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3)科学利用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3、论述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答:1)实施科教兴农战略;2)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多元化生产方式;3)调整优化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加强小城镇建设;4)发展中国特色农业。
4、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答:多熟制、节水农业、保护土地、营养管理、综合防治、农制改革、高新技术。
5、请提出当前耕作制度研究中你认为急需要解决的几个重大问题,并阐述你的理由,分析可能解决的途径。
答:农业劳动者整体文化水平较低、人均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问题仍较突出、环境差、结构单一、灾害频繁。
6、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态势,并综合论述我国是 否能自己解决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第二章 作物布局 一、填空题
1、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作物结构包括种类、品种、和面积比例等,配置是指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即解决种什么、种多少与种哪里的问题。
2、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础。
2
耕作学复习资料 覃其昶 制
3、作物布局的原则应该以 生态适应性 为基础, 经济效益 为目标, 技术 为可行性。 4、作物的生态经济适宜区可划分为四级,分别是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5、生态适应性指的是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6、从大范围的作物类型看,一般大田作物需光 多,果树需光 多。某些以茎叶为目的的蔬菜需光可稍 少 一些,如叶菜类、萝卜、马铃薯、胡萝卜,某些树种以及茶叶、咖啡等耐荫性稍强。
7、从不同发育时期看,营养生长期时需光相对少一点,生殖生长期时缺光影响较大。
8、小麦在日长度超过12h条件下才能开花,所以称为长日照作物,多分布在 长江以北,在赤道附近不开花。反之,有些作物如大豆、棉花、玉米、高粱、谷于、水稻、甘蔗、甘薯等,在短于某种日长度界限下才能开花,称为短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多分布在赤道附近。还有一类植物或品种对日照长短不敏感,四季均可能开花,称为中性植物,如番前、四季豆、黄瓜、菜豆以及水稻、棉花、烟草等的一些品种。
9、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可把作物分为喜凉作物、喜温作物和亚热带作物 三种类型。
10、根据作物的水旱适应性, 我国大田作物可分为喜水耐涝型、喜温润型、中间水分型和耐旱怕涝型、耐旱耐涝型、避旱涝型六种类型。
11、对于灌溉农业的作物布局,为了经济科学用水,采取以下措施:(1)有水则水,无水则旱、(2)多种“雨季作物”、(3)同心圆型作物布局。
12、评价一个地方土壤生产力的高低以及作物的适应性,不能只凭某一个指标,而要从土层厚度、质地、养分、酸碱度、持水特性、地下水位以及作物对肥料的反应特点等多方面去综合考虑。
13、从作物对土壤养分消耗的程度与种类可以分为可把作物分为富氮作物、富碳耗氮作物和半养地作物三种类型。
14、我国粮食作物布局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南方地区,以 稻 谷为主,兼有麦类、甘薯、玉米、豆类等;华北以冬小麦、玉米为主,兼有谷子、高粱、甘薯、大豆等;东北以玉米、高粱、谷子、春小麦为主;西北以春小麦、玉米、杂粮为主;青藏高原则以青裸、豌豆、春麦为主。
15、我国棉花主要集中于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与江苏 ;油菜集中于长江流域;花生主产地是山东、广东;茶叶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
二、选择题
1、下列作物哪个是耐阴作物:D A.棉花 B.水稻 C.甘薯 D.玉米
2、下列因素中的哪一种可能是种子的休眠原因:A A.胚未成熟 B.湿度太低 C.温度太低 D.光照太强 3、对光合作用最为有效的光照波长范围是:C
A.150-580nm B.580-640nm C.640-660nm D.650-700nm 4、“生理干旱”是指下列哪种原因造成的植物干旱:C
A.大气湿度低 B.土壤水分含量低 C.土壤盐浓度过高 D.叶片蒸腾作用太强 5、下列作物哪个是喜光作物:ABD A.玉米 B.小麦 C.萝卜 D.大豆
6、大于0℃的积温在1500-2500之间,适合种植下列哪种作物:A A.春小麦 B.玉米 C.花生 D.甘蔗 7、下列作物属于耐旱怕涝的有:CD A.水稻 B.小麦 C.花生 D.芝麻 8、我国冬小麦的优势种植区在:A A.华北 B.东北 C.西北 D.长江流域 9、棉花的优势种植区在:B A.东北 B.新疆 C.西藏 D.云南 10、河南的特色农产品有:AC A.苹果 B.香蕉 C.大枣 D.荔枝 三、名词解释
3
耕作学复习资料 覃其昶 制
1、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2、C3作物: C3植物是指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一个CO2被一个五碳化合物(1,5-二磷酸核酮糖,简称RuBP)固定后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3-碳酸甘油酸),即 CO2被固定后最先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三个碳原子,所以称为C3植物。
3、C4作物: C4植物是指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中,一个C2被—个含有三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固定后首先形成含四个碳原子的有机酸(草酰乙酸),所以称为C4植物。
4、喜光植物:又称阳生植物。是要求有充足阳光直接照射才能生长或生长得良好的植物。(光饱和点与补偿点高,遮光后同化量减少,产量、品质下降。)
5、喜荫植物:要求在适度隐蔽下方能生长良好植物,不能忍耐强烈的直射光线,生长期间一般要求有50%~80%隐蔽度的环境条件。(光饱和点与补偿点低,遮阴或弱光条件下反而可能生长得更好)
6、临界日长:指昼夜周期中能诱导植物开花所需的最低或最高的极限日照长度。 7、长日照植物:缩短日照长度,开花期延迟甚至不开花,这类作物称为长日照作物。 8、短日照植物:延长日照长度,开花延迟甚至不开花,这类作物称为短日照作物。 9、中性植物:有点作物对日照长短反应不敏感,四季均可开花,称为中性植物。
10、喜凉作物:要求积温少、无霜期短,可以忍耐冬春低温的作物。一般需≥10℃积温1500—2200℃,有的只需900—1000℃。
11、喜温作物:生长发育盛期适温为20-30℃,需≥20℃积温2000-3000℃,不耐霜的作物。 12、养地作物:可保持并提高土壤肥力的一类作物。
13、耗地作物:能够吸收大量土壤养分、消耗地力,并使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的植物。
14、半养地作物:有的植物虽不能固氮,但因在物质循环系统中返回的物质较多,因而也在某种程度上较少了氮、磷、钾养分的消耗,或增加了土壤碳素,这类作物称为半养地作物。
15、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指的是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四、简答题
1、作物布局的含义及意义。(要点)
答: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意义:(1)是种植较佳方案的体现者;(2)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的中心环节;(3)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与组成部分。
2、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要点)
答:1)要与市场要求有效对接;2)要与当地生态条件相吻合;3)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4)要有利于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5)要有利于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3、简述光照条件与作物分布的关系。(要点)
答:不同作物所需要的光饱和点不同,不同地区的光照条件也不同,进而影响到作物的分布。作物的喜光程度也不同,有的喜光,有的喜阴,不同地区的光照条件影响到了作物的布局。
4、简述温度对作物布局的影响。(要点)
答:作物所需的温度差别很大。不同植物所需的温度条件不同,有的喜温,有的喜凉。同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所需的条件也不同。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影响到了作物的布局。
5、简述水分条件与作物布局的关系。(要点)
答:水与作物分布关系极大。不同作物所需的水分条件各不相同,不同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不同地区的水分条件影响到了作物布局。
五、论述题
1、合理的作物布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何作用? 答:合理的作物布局可发挥如下作用:
1)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2)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和现实可持续发展;3)适应国内及国际市场需求;4)有利于充分吸纳农民就业。
2、作物布局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如何?
4
耕作学复习资料 覃其昶 制
答:
3、作物布局为什么要以生态适应性为基础?(要点)
答: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在一定地区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条件与自然生态条件相吻合的程度。吻合性好,作物就能生长良好,就能取得高产、优质、高效益的效果。
4、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包括哪些方面?
答:光照条件、温度、水分条件、土肥条件、地貌、 5、一个地区应该如何进行作物布局?
答:查清环境条件;明确对产品的要求;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确定;种植适宜区的划分;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作物组成的确定;综合区划或配置;可行性鉴定。
第三章 种植方式 一、填空题
1、单作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纯种、清种、净种或平作。
2、间作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见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3、间作时,不论间作的作物有几种,皆不增计复种面积。间作的作物播种期、收获期相同或不相同,但作物共处期长,至少有一种作物的共生期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4、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混种。 5、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6、套种与间作都有作物共处期,所不同处,前者作物共处期较短,每种作物的共处期都不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7、立体种植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8、间混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有增产、增效、 稳产保收 和协调作物争地的矛盾。
9、间、套作复合群体的种间互补与竞争关系及其效益,具体地表现在:空间上的互补竞争、时间上的互补竞争、地下因素的互补竞争和生物间互补竞争四个方面。
10、耕作学上常用的符号表示的意义:→ 表示:隔年复种 — 表示:年内复种 ||表示: 间作 /表示: 套作 ×表示: 混作 。
11、间套作时,作物高矮搭配或存在空带,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称为边际效应。高位作物边行由于所处高位的优势,通风条件好,根系竞争能力强,吸收范围大;生育状况和产量优于内行,表现为边行优势或叫边行优势;同时,矮位作物边行由于受到高位作物的不利影响,则表现为边航劣势。
12、间作作物的行数,要根据计划产量和边际效应来确定,一般高位作物不可多于而矮位作物不可少于边际效应所影响行数的2 倍。
13、复种是指在向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4、耕地复种程度的高低,通常用复种指数来表示,即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5、利用土地提高生产力的途径有三,一是 ;二是 ;三是 。
16、热量条件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
17、在我国,≥10℃积温低于3600℃为一年一熟,3600-5000℃可以一年两熟,5000℃以上可以一年三熟。
18、我国麦田主要麦田套作两熟方式有:(1)麦玉两熟 、(2)小麦大豆两熟、(3)小麦棉花两熟 、(4)小麦甘薯两熟、(5)小麦与喜凉作物、菜瓜套作等。
二、选择题
1、下列属于套作的有:BD
A.玉米||马铃薯 B.小麦/玉米 C.大麦×豌豆 D.麦/玉米/甘薯 2、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体现在:ABCD A.增产 B.增效 C.稳产保收 D.缓解作物争地矛盾
5
耕作学复习资料 覃其昶 制
3、我国最早记载间套作的农书是:C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氾胜之书 D.王祯农书
4、一般来讲,可以实行复种的地区大于10℃的积温最少是:A A.3600 B.2400 C.1800 D.4900 5、复种的争时技术包括:ABC
A.育苗移栽 B.套作 C.地膜覆盖 D.立体种植 6、与复种有关的热量条件指标主要有:ABC A.积温 B.生长期 C.界限温度 D.生育进程 7、世界上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是:A A.亚洲 B.大洋洲 C.非洲 D.欧洲
8、我国复种指数最高的省份是:A/D? A.海南 B.浙江 C.河南 D.黑龙江
9、能够充分利用热量资源的种植方式有:ABCD A.套作 B.间作 C.复种 D.混作
10、在河南生态条件下,可以实现间作的有:BC
A.小麦和玉米 B.小麦和花生 C.玉米和花生 D.油菜和花生 三、名词解释
1、单作: 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纯种、清种、净种或平作。
2、间作: 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3、混作: 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基因型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混种。 4、套作: 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可称为套种。
5、边际效应: 间套作时,作物高矮搭配或存在空带,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表现出来的作物特有的产量效益称边际效应。
6、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种植指数:是指某一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8、复种指数:即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9、熟制:是指同一块耕地上一年内收获作物的季数。
10、多熟种植:也叫多作种植,指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前后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称为多熟种植。
11、立体种植: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12、休闲:是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
13、撂荒:是指荒地开垦种植几年后,较长时期弃而不种,待地力恢复时再行垦殖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四、简答题
1、简述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
答:1)光热等自然资源比较丰富;2)人口众多,耕地短缺;3)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2、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意义。
答:1)有利于增产和调节茬口;2)有利于缓和作物争地的矛盾,实现多作物增产增收;3) 稳产保收。 3、间、套作的增产效益原理。
答:间、套作复合群体所组成的一种方式,它比单作具有更复杂的特点,群体内除了种内关系以外,又增加了种间关系;群体结构除了水平结构以外,又增加了垂直结构,群体内的生态条件也因此发生了变化。间套作复合群体中存在以下互补竞争:空间上的、时间上的、地下因素的、生物间的及减少竞争原理。
4、复种的效益原理。
答:1)提高了作物对光能的利用;2)提高对热量资源的利用率;3)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4)提高对土壤资源利用率;5)复种能够发展多种经营;6)复种能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6
耕作学复习资料 覃其昶 制
5、复种对农业增产的作用。
答:增加作物播种面积,提高作物产量 发展多元作物,实现全面增产 抗御自然灾害.实现稳产高产 增强系统韧性,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6、复种的实施条件。
答:热量条件、水分条件、肥力条件、劳力畜力机械条件。 7、简述提高作物年单产的可能途径。 答:间作、混作、套作、复种。
8、如何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技术? 答:
9、生物间的互补和竞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空间上的互补竞争,时间上的互补竞争,地下因素的互补竞争,生物间的互补竞争,减少竞争原理。
五、论述题
1、简述多熟种植和间混套作的联系与区别?
答:都是在一块田地种植不同的作物,主要区别在于不同作物的共植期长短与有无。间混套作都具有共植期,而多熟制则没有。
2、影响复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举例加以说明。(要点) 答:热量条件、水分条件、肥力条件。劳力畜力机械条件。
3、间混套作在种植形式、土地利用率、增产增收作用等方面有哪些异同?(要点) 答:
4、复种的技术要求有哪些?
答:作物组合技术、品种搭配技术、避开不可抗拒的气候灾害、争时技术、田间管理技术。 5、间、套作的技术要求?
答:作物与品种搭配、复合群体田间结构配置、生长发育调控技术、田间管理技术。 6、提高复种指数有哪些主要技术措施? 答:根据上体内容展开回答。
7、请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述间、套、复种的利弊和适用条件。 第四章 农牧结合 一、填空题
1、农牧结合,指的是农区种植业与牧渔业相互适应与协调、牧渔业的规模与种类与种植业提供的饲料相适应,而种植业生产又适应于牧渔业的需要。
2、研究衣牧结合种植制度的意义在于:(1)促使更多植物产品更有效地转化为动物产品;(2)增加种植产业的附加值;(3)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土地;(4)实现多级质能循环转化。。
3、饲料是决定牧渔业生产的关键。又是农牧结合的纽带。
4、在农区,绝大部分饲料是由种植业所提供的,所以,饲料的种类、数量决定了农牧结合种植制度的内容。
二、选择题
1、种养结合的意义在于:ABCD
A.使植物产品有效转化为动物性产品 B.增加种植业产品的附加值 C.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土地 D.实现多级质能循环转化
2、下列不属于农牧结合种植模式的是:C
A.玉米‖黄豆 B.高粱‖豆类 C.小麦/棉花 D.甘蔗‖豆类 3、庭院立体种养业的特点:ABCD
A.多样性 B.高效性 C.经营的灵活性 D.生态的特殊性
7
耕作学复习资料 覃其昶 制
4、属于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模式的是:ABCD
A.饼粕利用 B.稻鱼种养结合 C.稻草鹅种养结合 D.粮畜结合 5、属于田间立体种养模式的是:BC
A.饼粕利用 B.稻鱼种养结合 C.稻草鹅种养结合 D.粮畜结合 三、简答题
1、庭院立体种植的特点和类型有哪些?
答:特点:1)立体结构多样性;2)产品的高效性;3)经营的灵活性;4)生态的特殊性;5)美化环境。
类型:吊网黄瓜立体种植模式;越冬芹菜、平菇、早春黄瓜、平菇、夏豆角、毛木耳种植模式;架床栽蒜地面栽芹菜种植模式;竹荪平菇苦瓜立体种植模式等。
2、何谓种养结合?为什么在种植制度上要强调种养结合?
答:种养结合有两层意义:一是种植业与畜牧养殖业相配套,即农牧结合,二者互为促进;二是农田种养结合,即田间种植作物的同时,又养殖鱼、蟹、蛙和种蘑菇等,多物种共生,形成复合群体。
种养结合有着重要的意义:1)促使植物产品有效的转化为动物产品;2)增加种植业产品的附加值;3)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和土地;4)实现多级质能循环转化。
四、论述题 (我靠 这什么题目啊 自己想答案吧…) 1、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种养结合的模式。
2、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旱地高效种植模式及技术。
3、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小麦、玉米、蔬菜立体种植模式及技术。 4、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西瓜、棉、复种大豆立体种植模式及技术。 5、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稻蟹萍立体种养技术。 6、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稻鱼立体种养技术。
7、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庭院产值3000元、效益2000元的种养形式和技术。 8、庭院立体种植的特点和类型有哪些?(重复了)
9、简单概括论述设计庭院高效种养的内部原理,说明多物种结构、多级质能循环的优势。 第五章 轮作与连作 一、填空题
1、一年一熟条件下的大豆→小麦→玉米三年轮作,这是在年间进行的单一作物的轮作。南方的绿肥一水稻一水稻→油菜一水稻一水稻→小麦一水稻一水稻轮作,这种轮作由不同的复种方式组成,也称为复种轮作。
2、与轮作相反,是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称为连作,而在同一田地上采用同一种复种方式称为复种连作。
3、生产上把轮作中的前作物(前茬)和后作物(后茬)的轮换,通称为换茬或倒茶,连作也叫重茬。 4、轮作换茬的基本作用有(1)调养地力(2)减轻病虫危害(3)防除田间杂草。
5、在低投入的少肥或无肥的传统农业阶段,轮作的主要作用集中体现在培肥地力,我国的农谚“倒茬如上粪”、“要想庄稼好,三年两头倒”就是对这一历史阶段轮作作用的生动描述。
6、在现代农业中,化肥、农药、除草剂的施用量大大增加,使轮作养地的基础作用受到削弱,但轮作培肥地力的作用却相应得到加强。
7、根据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不同,将作物分为忌连作作物、不连作作物、耐短期连作作物和耐连作作物4类。
8、忌连作作物有茄科的 、 、 ,胡芦科的 、 、 等为典型代表。
9、合理的轮作可以增产,不适当的连作不仅产量锐减,而且品质恶化。导致这些连作受害的根本原因有:(1)化学原因(2)物理原因(3)生物原因。
10、 是作物轮作换茬的基本依据。
11、茬口是作物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8
耕作学复习资料 覃其昶 制
12、茬口特性是指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是在一定的气候、土壤条件下栽培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13、影响茬口特性形成的因素有:(1)时间因素(2)生物因素 (3)栽培措施因素。
14、从作物与土壤养分关系的角度来看,豆科作物属于富氮作物,禾本科作物属于富碳耗氮作物,棉花、油菜、芝麻、胡麻等属于半养地作物。
15、 轮作中茬口顺序安排的一般原则是: 、 ,前茬为后茬, 、 。
二、选择题
1、我国最早对轮作有记载的古书是:B
A.红楼梦 B.吕氏春秋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2、忌连作的作物有:AD
A.西红柿 B.水稻 C.小麦 D.马铃薯 3、轮作换茬的作用体现在;ABCD
A.调养地力 B.减轻病虫危害 C.减轻田间杂草 D.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4、耐连作的作物有:BC
A.西瓜 B.水稻 C.棉花 D.烟草 5、作物茬口安排应注意:ABCD
A.瞻前顾后,统筹安排 B.农田用养结合 C.考虑当前利益 D.注意长远利益 6、连作的危害有:ABCD
A.营养物质的消耗 B.病虫害加重 C.作物品质下降 D.杂草严重 7、连作危害的消除途径:ABCD
A.化学技术 B.生物技术 C.品种更换 D.合理施肥 8、连作应用的必要性:ABCD
A.社会需求 B.资源利用 C.经济效益 D.作物结构 9、连作危害的生物学原因:ABD
A.杂草严重 B.病虫害加重 C.根系分泌有害优质 D.土壤酶活性变化 10、影响作物茬口特性的因素主要有:ABCD
A.作物种群 B.根系特点 C.作物生长期与收获期 D.耕作措施 三、名词解释
1、轮作: 同一块田地,有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即 “换茬”或“倒茬”。 2、连作:同一田块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3、茬口:在作物轮作或连作中,影响后作物生长的前茬作物及其迹地的泛称。
4、茬口特性:指种植某种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它是在一定的土壤、气候条件下,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管理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简答题
1、轮作倒茬的作用。(要点)
答:调养地力;减轻病虫危害;防除或减轻田间杂草危害;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2、连作的危害及其消除途径。
答:连作的危害:作物不适当连作是有害的,往往造成产量降低,品质恶劣。其原因可以概分为化学的、物理学的、生物学的。
化学原因:营养物质的片面消耗;根系分泌对本身有害的物质。
物理学原因:某些作物的长期连作,可以使土壤物理性状显著恶化,而不利于同种作物的生长。 生物学的原因:杂草严重;病虫害的蔓延加重;土壤微生物群和土壤酶活性变化。 消除途径:化学技术;品种更换;合理施肥;精耕细作,加强田间管理。 3、什么是茬口特性,如何评价。(要点)
9
耕作学复习资料 覃其昶 制
答:指种植某种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它是在一定的土壤、气候条件下,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管理措施共同作用的结果。
茬口特性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评价:腾茬早晚;肥力状况;病虫草害;根系分泌物影响…;具有综合性和相对性。
4、产生轮作的背景及条件。(打死都不会考这题)
答:背景:环境污染问题、土壤品质下降、农业效益低。 5、我国传统轮作与连作有什么特点?(估计也不考) 6、轮作如何培养和调节土壤肥力?(要点)
答:各种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不同,自土壤中吸收养分的种类、数量、时期和吸收利用率也不相同。因此,将营养生态位不同而又具互补作用的作物合理轮作,可以协调前后茬作物的养分供应,均衡土壤中的各种养分。另外,不同作物根系伸长的深度和发育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轮作能够协调土壤上下肥力,因而能够调节土壤肥力。
7、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影响因素。
答:影响茬口特性形成的因素有三个方面: 时间因素:主要指作物茬口的季节特性;
生物因素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对茬口特性的影响;
栽培措施因素:包括土壤耕作、施肥的种类和数量、灌溉等。 8、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不会考的) 9、作物茬口顺序安排的原则与方法。
答:原则:瞻前顾后,统筹安排,既要考虑需要,又要注意农田用养结合;既要考虑当前利益,又要注意长远利益。
方法:1)统筹安排,适宜搭配;2)把重要作物安排在最好的茬口上;3)考虑前、后茬作物的病虫草害以及对耕地的用养关系;4)考虑作物茬口的季节特性。
五、论述题
1、作物布局与轮作关系。
答:轮作只是作物布局的一个组成部分。 2、轮作的现实意义。
答:1)在低投入的少肥或无肥的传统农业阶段,轮作的主要作用集中体现在地力的培养上。
2)在现代农业中,化肥、农药、除草剂的施用量大大增加使轮作养地的基础作用受到削弱。但轮作防治病虫草害、无公害生产的作用却相应得到加强。
3)轮作对于减少土壤污染、土壤退化,增加食品安全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为什么连作能够一直存在于生产实际?
答:社会需要:大宗作物如稻、麦、棉等种植面积大,轮不过来 资源优势与限制:优势作物长年连作(云南烟草)、资源限制只能连作(南方烂泥田、低洼田) 经济效益驱使:烟草、蔬菜、瓜果
作物结构:商品基地内作物占绝对比重大,轮不过来。 4、如何合理应用轮作与连作?
答:能连可连,宜轮则轮,尽量轮作。 第六章 土壤耕作 一、填空题
1、土壤耕作的主要目的任务是:(1)调整耕层三相比(2)创造深厚的耕层与适宜的播床(3)翻埋残茬、肥料与杂草。
2、耕作层,又称熟土层,是指农业耕作经常作用的土层,也是作物分布的主要层次。通常厚约15-20cm。??
3、反映耕层构造与三相比的主要指标有:(1) (2) (3) 。
10
耕作学复习资料 覃其昶 制
4、决定土壤三相比的重要因素是 与 。 5、耕层可分为腐质层、耕作层、犁地层三层。??
6、在耕层之下为心土层,即犁耕难以涉及的土壤深层,俗称生土层,它可起着保蓄雨水、源源不断地向耕层提供水分和少量养分的作用。
7、在心土层与耕作层的界面上往往还出现一层厚5一10cm不等的犁底层。它是在犁耕时犁底与心土层摩擦、压实并淀积粘粒而逐渐形成的。
8、根据对土壤的作用强度不同,土壤耕作措施可分为初级耕作 与次级耕作,它们对土壤的影响各不相同。
9、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有:(1)松碎土壤(2)翻转耕层(3)混拌土壤(4)平整地面(5)压紧土壤(6)开沟培垄、挖坑堆土、打埂作畦。
10、基本耕作,又称初级耕作,指入土较深、作用较强烈、能显著改变耕作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包括:(1)翻耕 (2)深松耕(3)旋耕。
11、翻耕是世界各国采用最普遍的一种耕作措施,对土壤起三种作用:一是翻土。可将原耕层上层土翻入下层,下层土翻到上层;二是松土,使原来较紧实的耕层翻松;三是碎土。
12、就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及生产条件而论, 伏耕 优于秋耕,早秋耕优于晚秋耕,秋耕又优于春耕。
13、表土耕作,或叫次级耕作,是在基本耕作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杂草,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表土耕作深度一般不超过10cm。
14、次级耕作包括:(1)耙地(2)耱地(3)中耕(4)镇压(5)起垄(6)作畦等六种耕作措施。 15、少耕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二、选择题
1、下列哪个不是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A
A.人均土地多,耕地少 B.非耕地农用地多.但质量较差 C.后备耕地资源 2、免耕主要优点是:ABC
A.减少水蚀和风蚀 B.农耗时间减少 C.节约成本 D.减少病虫害 3、土壤耕作的主要依据ABCD
A.作物对土壤的要求 B.土壤特性 C.气候条件 D.作物根系特征 4、初级耕作措施有:A
A.翻耕 B.中耕 C.耙地 D.镇压 5、次级耕作措施有:BD
A.翻耕 B.中耕 C.深松耕 D.镇压 6、旱田土壤耕作包括:ABCD
A.平翻耕法 B.垄作耕法 C.免耕法 D.少耕法 7、垄作耕法的缺点有:ACD
A.受农具限制 B.多年生杂草严重C.效率低 D.不便于精耕细作 8、典型的水田剖面包括:ABC
A.耕作层 B.犁底层 C.心土层 D.母质 9、建立土壤耕作制度的原则:ABCD
A.应发挥当地气候优势与突出缓冲气候劣势 B.应适合各茬作物高产的播种方式 C.应适应当地的地势与土壤类型 D.与生产条件相适应
10、导致我国南方和北方耕作制度产生很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BCD A.地形 B.热量 C.土壤 D.水源 三、名词解释
1、土壤耕作 :就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
11
耕作学复习资料 覃其昶 制
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2、免耕:指作物播种前不用犁耙等农机具整理土地,而是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3、少耕: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强度或在全田间隔耕作,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4、初级耕作:又称基本耕作措施,是指入土较深、作用较强、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作措施。
5、次级耕作:又称表土耕作措施,是在初级耕作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杂草,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6、表土耕作措施:即次级耕作措施。 7、基本耕作措施:即初级耕作措施。 四、简答题
1、土壤耕作的的目的。(要点)
答:调整耕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
2、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答:松碎土壤;翻转耕层;混拌土壤;平整地面;压紧土壤;开沟培垄、挖坑堆土、打梗作畦。 3、初级耕作和次级耕作有哪些内容?(要点) 答:初级耕作的内容包括翻耕、深松耕和旋耕。
次级耕作的内容包括杷地、耱地、中耕、镇压、起垄、作畦。 4、少、免耕的技术原理。
答:少耕:减少不必要的耕作次数,以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对土壤结构破坏。保留翻地环节的少耕、免去翻地环节的少耕。
免耕:生物措施:利用秸秆、残茬或死亡牧草覆盖地面,减少雨水对土壤冲击及其对土壤的沉实作用,代替表土耕作和施有机肥;以作物根系穿插、排挤和土壤生物作用代替土壤耕作的深层疏松土壤作用。
化学措施:利用除草剂代替全部耕作除草,利用杀虫剂和杀菌剂代替耕作翻埋害虫与病菌等作用。 机械措施:由于地面长期秸秆覆盖,必须有特殊的播种机切碎播种行上的秸秆,避免堵塞开沟器和影响覆土,保证播种质量。另外,必须配备防除杂草、防虫、防病的植保机械,以及具有秸秆切碎覆盖功能的相应收获机械。
5、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有哪些?
答:1)一定深度的耕层;2)松软的耕层;3)较充分的含氧量;4)地面平整;5)防除田间杂草。 6、对土壤耕层构造产生较大影响的气候条件有哪些? 7、什么是土壤宜耕性?。(要点)
答:影响土壤耕作难易和耕作质量的土壤属性称为土壤宜耕性,又叫土壤耕性。不同水分条件与土壤宜耕性的关系
水分含量 土壤状况 干燥 坚硬 湿润 酥软(脆) 潮湿 可塑 泞湿 粘韧 多水 浓浆 极多水 薄浆 松散无可塑具有固体性可塑性,无有可塑性呈浓浆可受呈悬浮体,似潮体,主要性状 性易成团,但不成质不能捏和成团 粘着性 与粘着力 重力影响流动 易流动 大土块 耕作阻力
大 小 大 大 大 小 12
耕作学复习资料 覃其昶 制 耕作质量 宜耕与否 呈硬土块 不宜 呈小土块 宜 呈大垡条 不宜 呈大垡条 不宜 呈浮流浆 不宜 呈花浆 宜水耕
8、如何检查土壤耕作质量?
答:1)耕深及有无重耕或漏耕;2)地面平整度;3)碎土程度;4)疏松度;5)地头地边耕作情况。 9、土壤耕作有哪些作用?
答:松碎土壤;翻转耕层;混拌土壤;平整地面;压紧土壤;开沟培垄、挖坑堆土、打梗作畦。 10、初级耕作有哪些作用?如何应用?
答:其入土较深、作用较强、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形状、后效较长。 11、次级耕作有哪些作用?如何应用?
答: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杂草,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生产条件。
12、旱田耕作有哪些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答:平翻耕法,垄作耕法,深松耕法,少耕法,免耕发,沙田耕法。 13、垄作耕法有哪些优点?
14、少、免耕有哪些优缺点?如何应用?
答:少耕法:减少了不必要的耕作次数,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也减少了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免耕法:优点:
水土流失和风蚀现象明显减轻:秸秆、残茬或牧草覆盖,不耕翻 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秸秆与根系腐解后使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 土壤结构保持较好,且稳定
农耗时间减少,利于作物适时早播,提高复种指数 节省能源、资金,省工、省力 缺点:
免耕法对土壤条件要求较高:如土壤熟化程度高、结构性好,土层疏松等 免耕多年后土壤有变紧趋势 耕作表层养分富化,而下层贫化
施肥较困难,土肥难于融合,利用率低,氮素损失严重 杂草、病虫、鼠害增多,增加用药成本,加重环境污染 力土温下降,影响作物播种出苗和安全成熟 土壤变酸,易积累有毒物质
五、论述题
1、我国不同地区土壤耕作制的类型。 2、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土壤耕作制。 答:(一)建立土壤耕作制的原则
1、建立土壤耕作制要善于发挥当地气候优势与突出地缓冲气候的劣势 2、适应当地的地势与土壤类型
3、土壤耕作制应适合各茬作物高产的播种方式 4、土壤耕作制应有利于系统控制杂草的生长和繁殖 5、土壤耕作制与生产条件相适应 6、尽量降低土壤耕作制的作业成本
13
耕作学复习资料 覃其昶 制
(二)建立土壤耕作制的程序
1、一个生产单位要建立几个土壤耕作制
2、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 3、选择适合本单位的耕法
4、深耕作业在土壤耕作制中的位置
5、确定土壤耕作制中系统消灭杂草的耕作措施或与除草剂施用配合 第七章 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 一、填空题
1、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标准为:(1) ;(2) ;(3)坡地梯田,等高耕作;(4) ;(5) ;(6)园田绿化,高产稳产。
2、土壤培肥的途径与措施:(1) (2) (3) 。 3、生物养地,就是利用生物及其遗体培养地力或改良土壤。如种植豆科作物、禾本科作物、绿肥,实行轮作,放养绿萍、蓝藻,稻田养鱼,利用土壤中的蚯蚓、藻类、菌根和自生固氮菌,施用厩肥、堆肥,造林种草、保持水土等。
4、生物养地的主要作用:(1)固氮;(2)增加土壤有机质,为土壤中的生物提供能源;(3)分解有机态养料为无机态养料;(4)保持水土;(5)松土耕地;(6)生物排除盐碱等。
5、农作物按它们的水土保持效能分为三大类:(1)中耕作物,如玉米、高粱、棉花、马铃薯、烟草等,行株距离较大,植株对地面的覆盖度小,经常中耕松土,连年种植常促使土壤结构破坏,导致径流量和冲刷量加大,而引起土壤侵蚀;(2)密植作物,如小麦、大麦、莜麦、谷子、糜子、大豆、花生等禾谷类和豆类作物,保持水土的作用较好;(3)二年生与多年生牧草,如草木樨、苜蓿、沙打旺、小冠花等,覆盖面积大,时间长,能缓冲雨滴冲击地面,根系能穿插挤压土壤,形成团聚体,有大量有机质还田、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具有良好的渗透性,水土保持作用最大。
6、保护性土壤耕作措施有:(1)沟垄耕作法;(2)残茬耕作法;(3)坡地梯田,等高耕作;(4)免耕法;(5)防风防蚀耕作。
二、选择题
1、耕作制度包括:AD
A.种植制度 B.作物布局 C.复种方式 D.养地制度 2、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ABCD
A.农田污染 B.农业用地内部调整 C.城乡建设 D.交通用地 3、农田土壤目前存在的问题:ABCD
A.土壤污染 B.土壤沙化,盐碱化 C.土壤板结 D.水土流失 4、保护性耕作种植方式有:ABCD A.垄作 B.间作 C.混作 D.套作 5、保护性土壤耕作措施有:ABCD A.翻耕 B.旋耕 C.深松耕 D.免耕 6、土壤有机质下降的原因:AC
A.有机物不能大量还田 B.绿肥播种面积不大 C.氮肥大量使用 D.雨水淋溶 7、农田土壤培肥的措施:
A.用养结合 B.生物养地C.化学养地 D.有机无机结合 8、森林对农田的有益作用是:ABCD
A.坡地保护水土 B.减低风速 C.改变农田小气候 D.“胁地”作用 9、地力培养要做到:ABCD
A.充分用地 B.积极养地 C.以用促养 D.以养保用 10、农田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有:ABCD
A.保护性作物种植 B.保护性土壤耕作 C.农林结合 D.梯田种植 三、名词解释
14
耕作学复习资料 覃其昶 制
1、生物养地: 即利用生物遗体培养地力或改良土壤。
2、节水农业:通过节约用水和提高水利用率达到作物高产或维持一定产量水平的农业。 四、简答题
1、我国耕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盐碱化;土壤贫瘠化;土壤污染;石漠化。 2、试述逆境土壤的产生及其治理措施。 3、目前农田土壤有机质下降的原因有哪些?
答:1)大量有机物不能还田。2)绿肥播种面积不大,且单产较低,养地的速度跟不上养分移出农田的速度。3)化学氮肥大量使用,使土壤碳氮比降低,从而加速土壤有机质的矿化,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4)土壤的雨水淋溶掉大量营养元素。
4、农田土壤培肥措施有哪些?
答:1)生物措施,利用生物及其残体培肥地力或改良土壤。2)化学措施,利用化肥培肥地力。 5、试述我国节水抗旱农业的具体措施。
答:适水生产;抗旱育种;节水灌溉制度;保墒技术;培肥地力、水肥吻合效应。 6、分析农田物质循环与养分平衡之间的关系。 答:农田物质循环是开放型的 五、论述题
1、针对农业土壤受污染程度拟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2、在耕作制度的设计里,保护性作物种植应如何应用? 3、根据我国国情,节水农业发展意义何在? 4、试述用养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八章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一、填空题
1、耕作制度的历史演进经历了:(1)撂荒耕作制、(2) 休闲 耕作制、(3)草田耕作制、(4) 常年 耕作制、(5) 集约 耕作制5个阶段。
2、集约种植主要包括两个方向,即提高 复种多熟程序的种植集约化 和提高一季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栽培集约化。
3、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是 (1) 自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2) 社会需要 是推动耕作制度发展的动力;(3) 用地程度与养地程度的提高 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内涵;(4) 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是耕作制度演进的重要原则。 4、《中国耕作制度区划》根据热量条件、水分、地貌以及社会经济条件、耕作制与熟制特点分3 个带, 12 个一级区, 38 个二级区。
5、三个带为(1) 一熟带 ,>0℃积温4000-4200℃以下;(2) 二熟带 ,>O℃积温4000-4200至5900-6100℃;(3) 三熟带 ,>0℃积温5900-610O℃。
二、选择题
1、耕作制度区划原则包括:ABCD
A.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对一致 B.作物种类结构,熟制,的相对一致 C.作物种植方式的一致 D.土壤结构
2、耕作制度发展方向有:ABCD
A.复种 B.多熟种植 C.改变作物布局 D.农林结合 3、耕作制度发展的规律:ABCD
A.自然条件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础 B.社会需求是更最制度发展的动力C.用地程度和养地程度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内涵 D.继承与发展结合是耕作制度重要的重要原则
4、耕作制度改革的主要成就:ABCD A.调节作物布局,扩大了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面积 B.提高了复种指数 C.发展了多熟种植 D.间套作
15
耕作学复习资料 覃其昶 制
制度
5、耕作制度改革的原则:ABD
A.适应原则 B.协调原则 C.多样原则 D.持久原则 三、简答题
1、耕作制度区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什么? 答:指导思想:
1)从我国人多耕地少的国情出发,耕作制度着眼于农业集约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林牧结合,用地养地相结合;
2)既从现实出发,又从长远考虑,兼顾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 3)强调区划实用性,力求简单明确。
4)区域范围是农区与农田,不包括纯林区与纯牧区,作物范围以大田作物为主,也涉及饲料、蔬菜、果树等。
分区原则:
1)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统一性; 2)作物种类、作物结构、熟制的相对统一性;
3)基本上保持县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力求分区连片,个别地方采用 类型分区办法表示。
2、我国耕作制度区划有哪些类型?(敢考?打死去!) 3、举例说明你所在地区耕作制度类型?
4、举例说明我国耕作制度改革取得哪些成就?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