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仿真模拟试卷一

2023-05-25 来源:榕意旅游网
仿真模拟试卷一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此现象说明( ) A.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 B.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宗法制注重同族文化的延承性 D.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2.东汉顺帝时期,尚书令左雄建议,凡举来之人,须先初试于府,次复试于端门。自此,察举制度除重名声外,又增加考试。这种改革( )

A.革除了察举制的固有弊端 B.使用人权收归中央政府 C.为科举制的开创提供借鉴 D.打破以门第选官的格局

3.据记载,宋太宗时东京等城市中时有临街开设商店的“浸街”现象发生,到宋仁宗时,政府干脆规定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临街开设商店。由此可知,宋代( ) A.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B.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 C.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 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

4.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他把自己的思想主旨概括为四句口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下对其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 A.主张人性无善无恶 B.认为善恶认识源于人心

C.“致良知”“知行合一”就是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D.主张为善去恶的根本途径是格物致知

5.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西学之中,西艺非要,西政为要……‘政尤急于艺”的主张;1901年,他在《致刘坤一等》的信中有“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法也”的提法。这说明( )

A.张之洞始终重视学习西方政治 B.清廷赞同学习西方的强盛之道 C.张之洞的思想观念有了新突破 D.清廷反对传播中体西用论思想

6.1905年后,中国报纸杂志中“国民外交”一词增多。如“国民为外交之主体”,“扫除其所谓专制的朝廷外交之误想,一变而为立宪的国民之外交”等。“国民外交”的流行表明了当时的中国( )

A.政府外交逐渐转向被动 B.近代国际观念深入发展 C.形成反帝反封建的潮流 D.传统外交观念开始动摇

7.下表分别为1940年12月25日刊登在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第一卷第十二期上和战后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编写的《华北治安战》中关于抗战时期百团大战中日双方统计的日方伤亡情况。由表格可知( )

中方 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 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 日方 伤1 719人,亡302人,皇协军伤亡失踪1 202人 A.中方的统计数据相对接近事实 B.日方减少伤亡数字以鼓舞士气 C.历史的真相无法还原 D.双方的统计与各自的立场有关

8.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确定的会议议程共5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这反映出会议的主题是( )

A.反殖反霸合作 B.构建政治同盟 C.争取经济独立 D.实现区域合作

9.“诉之利益”表达了“国民利用诉讼制度须以一定利益及必要性为要件”的观念,而古罗马早期诉讼上的这种观念又处在自然形成的“生活共同体正义”观念的统摄之下。随着罗马城邦由松散的部落联盟向政治行政实体的发展,源自城邦治权的司法权对城邦公共安宁维护目标的追求,在诉之利益的观念中植入了秩序维护的公益基因。这反映出罗马法( ) A.受到政治体制变更的影响 B.把公共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C.受到自然法的影响 D.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 10.有学者认为“哥白尼革命”对贬低人的地位起了促进作用,因为它把人赶出了宇宙中心的尊贵地位,把人贬为无穷无尽的宇宙机器中的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得出这一认识的依据是“哥白尼革命”( )

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对宇宙现象做出了科学的解释 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11.截止到1926年,苏联全国共有65个外资企业,主要是开采北方森林的木材厂和采掘东部矿藏的稀有金属公司。著名的有德国的莫洛加木材公司、美国的哈里曼锰矿公司、瑞典的哥德堡滚珠轴承有限公司等。这表明当时苏联( )

A.借助外国资本建立重工业体系 B.采用租借形式建设社会主义 C.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重工业 D.运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12.20世纪60~70年代,基辛格提出五极世界理论。认为在未来十年乃至20世纪以后的岁月里,世界上将存在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中国、日本和西欧。这说明基辛格认为( ) A.美国失去大国地位 B.两极格局走向尾声 C.中国融入世界潮流 D.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15题15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无论是各地贤能被征辟或举荐到中央当官,或原在京畿居住者被外放到各地当官,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以明代淳安县署为个案,据《海瑞集·兴革条例》载,知县的家具杂用有六十三种二百余件,县丞、主簿等有六十种,典史仅十九种。洪武时,黄州府有个同知安贞,因“搜造公宇器用”,被部下吏员向按察司检举,按察司又向中央汇报。朱元璋得知后,为安贞开脱,说是:“房宇器用都是公家的,安贞若另迁他官,一样也带不走。”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

——完颜绍元《古代怎样解决官员住房问题》

材料二 法国很早就开始实施官邸制,该制度具体名称是“公职人员职务用房制度”。法国法律规定,住房大小与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例如担任部长以上的公职,一般可以享受完全免费的职务用房。标准是家庭1~2人住3房套间,3个人住4房套间,4~5人住5房套间。中下级公职人员如果无住房就无法工作者,也参照上述标准分配住房。如果只是一般需要分配职务用房者,则应缴纳正常租金标准一半的房租。……美国官邸制适用范围则是总统、副总统、州长、副州长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市长。在美国,各级官员官邸的购买、日常使用和维护费均由政府预算负担,居住者只需每年交纳象征性的租金1美元。此外,除了国际通行的驻外大使配有官邸外,一些大学校长也住“官邸”。

——黄发红等《看各国如何实施官邸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实行的目的和特点。 (11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中国古代与西方的官邸制有何异同?谈谈你对实行官邸制的认识。(14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初,美国人的烈性酒饮用量大得惊人:相当于现今人均饮用量的三倍。任何社交场面,若无狂饮,则不足以尽兴。到美国访问的欧洲人对美国人“每隔半小时至数小时便喝些酒的习惯”都表示惊讶。节酒运动就是针对这种酗酒现象而兴起的。它开始时是一种地方性的宗教和道德改良行动,到1830年代就形成了全国性的声讨运动。英国和美国的节酒运动都与工业革命同时发生,这决不是偶然的历史巧合。许多雇主为了培养工人的纪律性和坚定性,都支持节酒运动,有的还明令禁止其雇工在工作时或下班后饮酒。1846年,缅因州第一个通过了禁售烈性酒的立法,此后十年有15个州通过同样的立法。从1830年到1850年,人均酒精消耗量下降了四分之三。而在同一时期,咖啡和茶叶的人均消费量则增加了近一倍。这些思想变化是同人们的劳动道德观,如自制、遵守时间和忠实可靠相联系的,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李慧《美国禁酒运动的

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合适的角度对节酒运动进行合理的解读。(12分)

15.请在A、B、C三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清两代,州县按官缺制度授官。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千差万别,州县官缺自然存在着肥美苦瘠之分。从清道光朝始,一些省陆续将辖区内条件恶劣的州县、佐杂之职设为苦缺,并上报中央获得正式批准。从道光二十三年到同治八年,山西省分期分批逐步报批了21个州县苦缺及十五个佐杂苦缺。河南省在道光二十一年时已有淇县、考域、信阳等地列入苦缺。道光七年,包世臣探讨如何治理山东省时曾言道:“……旧名七大苦缺,免派一切摊捐银两,仍每年每缺派邻县协济办公银二千两。”清政府从开始时的极力反对到后面的公开批准地方设立苦缺,实质上是对地方督抚人事权膨胀的一种迁就和默认,就全局看,设立苦缺仅是一种无奈的权宜性措施,非但无助于地方问题的根本解决,反而引发了地方候补试用官员的奔竞之势和地方吏治的进一步腐败。

——王丽《清道光朝苦缺制度探微》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道光朝苦缺制度的特点。(6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道光朝实行苦缺制度的原因。(9分)

B.【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17年,英法美日等列强一边倒支持中国参战。一战的爆发导致国际体系发生巨变,为中国调整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跻身国际社会提供了动力和机遇。梁启超就认为,如果中国能恰当地利用国际局势,就能完成创建“完全合格的民族国家”的目标。在1914年底日本占领山东之后,中国参战的愿望更加强烈,因为只有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战后和平会议,才有收回山东主权的一线希望。中国参战的另外一个动机是获取经济利益。英国曾表态,如果中国采取任何不利于德国利益的行动,英国将考虑中国要求延期偿付庚子赔款的要求,并确保给予其他的财政援助。

材料二 尽管中国参战作出较大贡献,但不幸的是,自身利益在参战前就已被协约国出卖,英、法、俄与日本的秘密协定使中国不可能实现参战的直接目的。更不幸的是……1919年4月30日,美、英、法三国会议不顾中国代表反对,决定把德国在山东享有的一切权利全部让给日本。对此,伦敦《泰晤士报》指责英国政府出卖中国,美国《波士顿纪录报》认为,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置是“粗暴而野蛮的掠夺”。中国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的收回山东主权的目标,但也部分实现了自己的参战目标:废除了与德奥之间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停付或缓付庚子赔款;赢得国际社会的入场券,首次以战胜国的身份参与国际关系体系的重新安排,成为国际联盟的创始国之一。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战及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弱小民族、国家利益的肆意践踏,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贪婪与掠夺本质,也彻底粉碎了中国人对“国际公道正义”“公理战胜强权”的幻想。由此,中国人开始寻求一条介于中国传统封建制度与西方道路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参加一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参加一战的影响。(9分)

C.【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曾纪泽(1839—1890年),曾国藩次子,曾担任清政府驻英、法、俄国大使。面对西方各国“越海道数万里以与中华上国相通,商舶循环于海上”的局面,他认为,“中国不能闭门而不纳,束手而不问”。在向西方寻求富强根源的过程中,他认为,“近今百年西人之富,不专在机器之创兴,而其要领专在保护商会……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因此,“至商贾管什之利权,子母盈馀以蓄妻子养身家,此又人情所同,中外一致,非可岐而视之”“欲拒绝通商,屏斥洋货,言中国修德力政,而远人自然宾服者,此迂远而阔于事情者也”。为改变中西通商中“吾华之金钱日流于外洋,有出而无入”的不利局面,他极力主张“博心一志,自讲商务,上下同心,与洋人争利,然后可免坐困之弊”。

——唐月民《论曾纪泽的近代开放观》

(1)据材料概括曾纪泽“开放观”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曾纪泽的“开放观”。(7分)

仿真模拟试卷一

一、选择题

1.D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的形制、纹饰和工艺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这说明当时中原文化传播到各诸侯国地区,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的推行有利于周王统治范围的扩大和天下共主地位的巩固,同时必然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扩散与传播,故D项正确;“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属于明显的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诸侯国青铜器物的来源是周王室对诸侯的赏赐,故B项错误;各诸侯国未必都是周王室的同姓亲族,分封对象还有先代贵族和功臣,故C项错误。

2.C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察举制中增加了考试的程序,科举制就是以考试为基础,所以东汉的察举制改革为科举制的开创提供借鉴,故C项正确;A、B两项材料没有涉及;D项是科举制的影响。

3.C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宋朝东京等城市中商人经营地点扩大,“市坊界限”打破,城市经济的空间扩展,故C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城市规模的大小,故A项错误;材料无关城市治安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无关商业税的征收问题,故D项错误。 4.B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王守仁的心学思想主旨“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人天生就有区别善恶的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善恶认识源于人心,故B项正确,A项错误;“致良知”“知行合一”强调行动要符合良知,并且不断实践自省,故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为善去恶是格物是说使意志与良知相符,故D项错误。

5.C 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洋务派的核心主张是“中体西用”,材料中张之洞认为“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法”,说明张之洞对“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有突破,关注西方的政治制度,故答案为C项。A项错在“始终”,开始时张之洞重视西方技术;清廷是封建政府不可能赞同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排除B项;洋务运动是以“中体西用”为理论基础,故排除D项。

6.B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1905年后,“国民外交”一词的流行,这是近代国民意识增强的表现,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政府外交的主动或者被动,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反帝反封建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到“国民外交”一词,强调外交的主体,没有涉及外交观念的变化,故D项错误。

7.D 材料表明中日双方对这一战役的日军伤亡数量统计的差异很大,这说明了中日双方统计的数字与各自的立场与需要有关,故D项完整反映了材料信息。A、B两项仅反映部分信息,C项本身错误。

8.A 由“经济合作;文化合作”可以看出合作的主题;由“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可以看出反殖反霸的主题,故A项正确;构建政治同盟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争取经济独立不能全面概括5项会议议程,故C项错误;实现区域合作不符合亚非会议史实,故D项错误。

9.A 材料的关键信息“古罗马早期”“随着罗马城邦由松散的部落联盟向政治行政实体的发展”,诉讼观念由“‘生活共同体正义’观念的统摄之下”到“植入了秩序维护的公益基因”,反映出罗马法发展受到罗马政治体制变更的影响,A项正确。

10.D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哥白尼革命改变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改变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大大拓展,故答案为D项。太阳中心说本身有局限性,并不是科学的观点,故A、B两项排除;C项是牛顿力学体系的贡献。

11.D 材料信息反映了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该政策在不改变国家政权性质的前提下,利用多种力量发展经济,巩固新生的政权,材料信息反映了苏联运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故选

D项。“德国的莫洛加木材公司”不属于重工业,故A项错误;B项明显错误;1926年西方社会没有发生经济危机,故C项错误。

12.B 从材料“世界上将存在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中国、日本和西欧”,可知基辛格的认识中美国仍是大国,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的五极世界理论,可知基辛格认为在未来两极格局将不存在,故B项正确;20世纪60~70年代两极格局下,中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不能完全的融入世界,故C项错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经济实力增长,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但日本成为政治大国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解析:本题考查中西官员的公房制度。第(1)问,“目的”,材料一突出了秦汉起“异地为官”的问题,直接反映了公房制度的目的是解决异地为官的住房需要,有利于减轻官员的经济负担。“特点”,从材料一中知县、县丞、主簿、典史等家具件数的差异,反映出公房制度有明确的等级规格限制;从安贞私自增加公房物品被举报反映出公有住房及所有物品严禁私自增减;由材料一的最后一句话反映出官员离职必须按清单归还所有物品。第(2)问,“同”结合上一问“特点”的回答,对比材料一、二归纳得出答案。“异”法国的做法反映出公有住房有一定的租金,美国的做法反映出美国为一些非官员提供公有住房。“认识”也就是分析公房制度的合理之处,解答问题应与当代的反腐倡廉相联系。

答案:(1)目的:解决官员异地为官的住房需要;减轻官员的经济负担。

特点:公有住房有明确的等级规格限制;公有住房及所有物品严禁私自增减;官员离职必须按清单归还所有物品。(11分)

(2)同:都由国家给官员提供公有住房;都有官员职务与住房规格标准的规定;都对官员公有住房制定了法律(或条例)规定。

异:西方官邸要交纳一定的租金;西方除官员外还为一些非官员提供公有住房。

认识:实行官邸制可以消除官员的后顾之忧;官邸的大小应适用而不能奢侈;官邸制有利于减少消费,促成廉洁之风。(任答2点即可) (14分)

14.解析:材料主要阐释了节酒运动出现原因及节酒运动开展的概况。根据材料可以从节酒运动的影响因素方面来论述,主要有两大方面:宏观层面(节酒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微观层面(健康因素、个人观念、道德修养与节酒运动之间的关系)。解读1(宏观层面):从经济因素来看,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生产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即生产按时计工资;根据材料“许多雇主为了培养工人的纪律性和坚定性”能够得出资本家为了加强对工厂的管理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也支持节酒运动;从宗教层面来看,清教徒“廉俭”观念的影响;从家庭而言,饮酒过多影响家庭和谐,故许多家庭尤其妇女支持节酒运动。解读2(微观层面):健康因素与节酒运动。从经济因素看,工业革命开展,促进生产力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追求健康是一种顺应时代的生活方式;从饮酒过多即酗酒的不良影响来看,不利于身体健康、社会安全与稳定、工厂管理与制度化、家庭和谐等。

答案:解读1 角度:节酒运动兴起的原因。

工业革命扩展到美国是美国节酒运动兴起的原因之一。在工业化社会形成之前,劳动制度是按计件而不是按计时决定的。例如某些工匠在集中精力干完一件工作后就停工数日——很可能将其时间和钱花在饮酒上。而工厂制度要求有规律的工厂节奏,因为机器作业要求工人守时、可靠和自制。因此许多雇主为了培养工人的纪律性和坚定性,都支持节酒运动。 美国节酒运动兴起的另一原因是清教徒的倡导。思想渊源来自清教主义节制、禁欲的宗教教义和道德要求。清教徒力主敬畏上帝,过清廉、简朴、实在的生活,他们将饮酒作乐视为“堕落之源”。

另外,广大妇女处于家庭的考虑也主张节制饮酒。

解读2 角度: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内涵。

经济的发展推动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提高生活质量,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的共同要求。过度饮酒(酗酒)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不利于身体健康;从社会角度来讲会成为犯罪和贫穷的诱因;从工作的角度讲不适应机器生产、工厂管理的需要;从家庭角度讲不利于家庭的和睦……作为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过度饮酒已经不适应19世纪社会发展,节制饮酒,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必然。所以,喝咖啡和茶的人逐渐增加,从1830年到1850年美国咖啡和茶叶的人均消费量增加了近一倍。 (12分,其他角度,如道德、妇女角度论述合理也可)

15.A.解析:第(1)问,道光朝苦缺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从清道光朝始,一些省陆续将辖区内条件恶劣的州县、佐杂之职设为苦缺,并上报中央获得正式批准”“旧名七大苦缺,免派一切摊捐银两,仍每年每缺派邻县协济办公银二千两”“清政府从开始时的极力反对到后面的公开批准地方设立苦缺,实质上是对地方督抚人事权膨胀的一种迁就和默认,就全局看,设立苦缺仅是一种无奈的权宜性措施”,逐点概括。第(2)问,原因要结合近代前后清王朝的社会背景进行作答。

答案:(1)特点:一般将条件恶劣的州县、佐杂之职设为苦缺(或在自然条件与社会环境较差的州县设置苦缺);苦缺州县享受免交摊捐、获得津贴等优惠政策;是清朝一种无奈的权宜性措施。(6分)

(2)原因:道光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地方治理成本和难度加大;苛捐杂税繁多,贫瘠州县难以承受沉重的赋税负担;卖官鬻爵,吏治腐败;清朝候补官员数量庞大;地方督抚人事权膨胀等。(9分,任答三点,言之有理即可)

B.解析:第(1)问可根据材料以及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国际环境,从参战的好处以及不参战可能导致的后果综合分析中国参战的原因。第(2)问可根据材料参战前后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变化、国内环境的变化等角度来进行分析。

答案:(1)原因:协约国列强支持;中国欲以此调整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跻身国际社会;中国为对付日本,收回山东;北洋政府经济上的考虑。(6分)

(2)影响:虽然没有收回山东主权,但得到国际舆论同情;部分实现了自己的参战目标;一战后列强对中国的宰割引发了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9分)

C.解析:第(1)问“主张”,根据“中国不能闭门而不纳,束手而不问”“近今百年西人之富,不专在机器之创兴,而其要领专在保护商会”“博心一志,自讲商务,上下同心,与洋人争利,然后可免坐困之弊”逐点概括即可;“背景”,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面临西方入侵,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第(2)问评述应将其放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去看待,根据第(1)问的“背景”,则可以得出其观点是爱国精神的体现,适应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联系所学世界潮流对中国的影响可得,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但根据第(1)问“主张”可以发现,其对西方的认识并不深刻,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上升到政治、文化层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答案:(1)主张:反对闭关锁国;重视商业,发展对外贸易;团结一致,与外商争利。(6分) 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兴起。(2分)

(2)简评:体现了曾纪泽的爱国主义精神;适应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对西方富强的认识停留在浅表层次,没有从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层思考。(7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