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含答案
1.阅读短文,按要求做答。青城山下的男孩
我从青城山下来,急急地往停车场走去。爬了半天的山,有点儿累了,我想快点坐到车上歇歇。突然发现,不知什么时候我身后跟了个男孩子,脏兮兮的脸上抹得一道一道的。我问他:“你跟着我干吗?”他怯生生地把攥着的小手张开了,手心里是一条项链:“你买了吧。”那是种最廉价的项链。我忍不住笑了,对他说:“我不买,我不戴这玩意儿。”可他仍旧一步不落地跟着我。我心里有数,心想,这种孩子我见过,“小”奸巨猾的,离他远点儿。
到了车跟前,我回过身,冲着他随便往远处一指说:“你去那边看看吧,也许有人会买。”说完,我踏进了车门。那孩子一下子就哭了,是那种又委屈又绝望的哭,仿佛那道车门关闭了他全部的希望。他一边哭一边说:“你买了吧,我上学还没有学费呢!”“上学?”我的心一下子就软了。于是我又走下车,从他手里拿过那串项链:“几块钱?”我问他。“3块。”不就是3块钱吗?给他吧。我一边掏钱一边对他说:“你真会做买卖。谁教你的?”那孩子没说话,只是用手不停地抹眼泪。旁边一位老婆婆说:“他爹妈都不在了,他跟着奶奶过。”原来是这样,我心里有点不平静。我打开钱包,没零钱,只有一张10元,一张50元的,犹豫了一下,然后抽出那张50元的递给他。他睁大了眼睛有点儿不知所措地望着我。我拉过他的手,轻轻地对他说:“拿着吧,好好学习。”那个老婆婆催促他说:“快谢谢阿姨!告诉阿姨,再来青城山,到你家去玩。”他接过钱,只是低着头,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突然,他转身跑了,越跑越远。我忽然觉得我是不是太轻率了,这么简单就把钱掏给人家了。
上了车,我一直望着他跑过的那条小路,突然发现,那条小路的尽头又出现了他的身
影,越来越近,他是跑着向这儿奔来的,这次他手里拎着个塑料袋,圆鼓鼓的。我心想,糟了,不知他又要向我推销什么。不过他没上车,而是径直地跑到我座椅的窗下,仰起小脸,气喘吁吁地把那个塑料袋举给我,隔着薄膜我看清了,是栗子,这种栗子是青城山特有的品种,个儿不大,尖尖的,5块钱一斤。我以为他又向我兜售,就忙摆手对他说不要,但那孩子说是送给我的,说着,他还用他那小黑手抓出一把给我看。
我心头一热,一种复杂的感情在我心底升腾起来,我又走下车,来到他面前。只见他那小花脸抹得更脏了,头发里湿漉漉的都是汗。我蹲下来,心里有点儿不是滋味,“阿姨不要,阿姨回北京太远,拿不动。”他像是没听见我的话一样,只是一个劲儿地说:“拿着嘛,拿着嘛。”我只好捧了一把。见我装到兜里,他高兴地冲着我做了一个鬼脸,然后咧着嘴笑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笑,天真、顽皮,但愿他能永远笑下去。
(曹桂玫)
(1)写出第2,3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读了短文,你一定有许多感受,请把它写下来。
(3)这篇短文是按照________的顺序记叙的。
【答案】(1)第2自然段段意:男孩子哭着让“我”买他的项链,说是为了上学。“我”给了他50块钱。当他突然转身跑了的时候,“我”忽然觉得自己是不是太轻率了。
第3自然段段意:车快开的时候,男孩子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要把一袋栗子送给
“我”。
(2)略
(3)事情发展
【解析】【分析】(1)概括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的方法:看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第2自然段段意:男孩子哭着让“我”买他的项链,说是为了上学。“我”给了他50块钱。当他突然转身跑了的时候,“我”忽然觉得自己是不是太轻率了。第3自然段段意:车快开的时候,男孩子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要把一袋栗子送给“我”。(2)谈自己的感受,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合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3)考查写作顺序,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会发现,这篇短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点评】(1)考查概括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的能力。(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课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3)此题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的 地 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了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持 支撑)着,有时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每当书店的日光灯忽然(的 地 得)亮了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我合上书,咽(yè yān yàn)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力 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hún hùn)身轻松。这时____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____记住____你们是吃饭长大的____也是读书长大的____
(1)选择文中括号里正确的字、词和读音。
饿________(的 地 得) (支持 支撑)________着
忽然________(的 地 得) 咽________(yè yān yàn)了
所有的________(智力 智慧) 浑________(hún hùn)身轻松
(2)请给第三段中缺少标点的语句填上标点。
这时________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________记住________你们是吃饭长大的________也是读书长大的_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当“我”饥肠辘辘时,“我”________。
当“我”腿真酸时,“我”________。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把你的感受、理解用几句话写出来。
【答案】 (1)得;支撑;地;yàn;智慧;hún
(2),;:“;,;,;!”
(3)做白日梦;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靠存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4)“吃饭长大”指的是人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指的是人精神、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
【解析】【分析】(1)字形、字音题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形、字音而不要求拼写,即侧重于考查识记、辨别、确定汉字、字音的能力,准确地判断其正确与否。复习时应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把记忆和训练结合起来。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常用的点号有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冒号、叹号;常用的标号有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括号等。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1)得、支撑、地、yàn、智慧、hún (2),:“,,!” (3)①做白日梦②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靠存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4)“吃饭长大”指的是人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指的是人精神、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人。
【点评】(1)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
(2)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有选择题、加标点题、修改题。所以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表述正确,文通句顺即可。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闲谈“读书法”
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________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合”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
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娩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都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当然,________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________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要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①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________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
②当然,________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________只是一种工具而已。
(2)填空。
短文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读书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
(4)这篇文章讲了两个要点,请简要地写在下面。
(5)请你写一句有关读书方法,或劝告他人读书的名言。
【答案】 (1)因为;不管;都
(2)鲁迅;爱因斯坦;毛姆;跳渎法;“总分合”三步读书法;乐趣读书法
(3)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
(4)①读书法因人而异。②不能死读书,要把书读活。
(5)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解析】【分析】(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①分句前后是因果关系。故选“因为”;②分句之间是条件关系。故选“不管……都……”;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3)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5)考查对名言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或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名言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故答案为:(1)①因为、②不管、都 (2)鲁迅、爱因斯坦、毛姆、跳渎法、“总分合”三步读书法、乐趣读书法(3)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 (4)①读书法因人而异。②不能死读书,要把书读活。 (5)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名言的含义。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白鹅,是一位即将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我抱着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里。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 , 想道“一个高傲的动物!”
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鹅的叫声,单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竞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可口的滋味。这些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1)第一自然段中的“这姿态”是指________;第三自然段中的“此”是指________。
(2)鹅吃饭需要三样东西,分别是________。
(3)用“________”画出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
(4)作者在描写鹅的步态时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白鹅的高傲?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答案】 (1)白鹅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
(2)水、泥、草
(3)鹅的叫声,单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
(4)对比
(5)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体会到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
【解析】【分析】(1)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
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4)作者在描写鹅的步态时与鸭作比较,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白鹅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
(2)水、泥、草
(3)鹅的叫声,单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
(4)对比
(5)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体会到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
【点评】(1)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4)此题考查对比方法的掌握能力。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课内阅读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 , 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对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秦王拒绝。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
(1)给文中划线的词换个词语,意思不变。
(2)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请他为赵王击缶。
改成直接叙述:________
②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改成间接叙述:________
(3)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4)“渑池之会”突出了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拒绝 回绝
(2)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蔺相如说,秦王离他只有五步远。秦王不答应,他就跟秦王拼了。
(3)蔺相如看秦王侮辱赵王,他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所以逼秦王击缶。
(4)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人。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辨析情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课文。先理解词义再写近义词。推辞:拒绝;辞谢。拒绝:不答应;明确地表示不愿意做或不愿意。(2)引述句和转述句之间的转换:A标点符号的改变:引述句改转述句,冒号和引号要改为逗号。B人称的变化:a引述句改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b当引述内容涉及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如:①蔺相如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②蔺相如说,秦王离他只有五步远。秦王不答应,他就跟秦王拼了。(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4)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由“渑池之会”这个小故事说明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2)掌握引述句和转述句之间的转换的方法。平时多练习。(3)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4)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6.读一读。
动物的睡相因其需要和本能而千姿百态,有些真令人意想不到。
大象是站着睡觉的,它最怕蚊、蝇等小虫子钻进鼻孔里,因此当它睡觉时,总是把鼻子举得高高的。
鱼在水中静止不动,就表示它酣然入梦。
狗睡觉时总是将一只耳朵紧贴地面,以便听到很远地方的声音。
刺猬身上的刺,是防范敌人的好武器。刺猬在睡觉时将身子缩得像个圆绒线球,只露出一点鼻子在外透气。
(1)从这几种动物的睡相中,你发现了什么?
(2)查查资料,看一看其他动物睡觉是否也有趣,有选择地抄写在下面。
【答案】(1)动物的睡相是和它的需要与本能相关的。
(2)略
【解析】【分析】(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这段话的中心句 在句首:动物的睡相因其需要和本能
相关的。(2)考查查资料搜集信息。
【分析】(1)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2)此题考查查资料搜集信息,丰富知识。
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chā chà)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zhā zā)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些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即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mián miǎn)强可以进出。窝口有一个圆锥(zuī zhuī)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luò là)在窝里。
(1)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分杈________(chā chà) 扎________(zhā zā)起来
圆锥________(zuī zhuī)形 落________(luò là)在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通常——________ 舒适——________ 坚实——________
反义词:错杂——________ 狭窄——________ 安全——________
(3)仿写句子: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安全。
【答案】(1)chà;zā;zhuī;luò
(2)经常;舒服;结实;整齐;宽敞;危险
(3)小明既爱学习又乐于助人。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我会认的字的掌握情况,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读生字。分杈(chà)、“扎”是多音字,扎( zā)起来、圆锥( zhuī)形、 “落”是多音字,落(luò )在。(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情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课文。先理解词义再写近义词、反义词。其中注意: 坚实:牢固结实。所以“ 坚实”的近义词是“结实”。 错杂:交错夹杂;各种色彩错杂在一起。所以“ 错杂”的反义词是“整齐”。(3) “既……又……”是并列关系,表示两方面同时存在。如:小明既爱学习又乐于助人。
【分析】(1)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2)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3)此题考查用关联词语造句的能力。
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华佗学医
有一年疾病流行,华佗亲眼看见许多人被病魔折磨得呻吟着,挣扎着。为了(解除 消除)病人的痛苦,华佗立志学医。他风餐露宿,历尽(艰辛 辛苦),来到西山,拜精通医术的老人为师。
华佗拜师后,师傅说:“这里有许多病人,你就专门侍侯他们吧!”华佗__________耐心地侍侯病人,____________留心观察每个病人病情的变化和用药情况。(因为 所以),他在3年时间里就懂得了不少病的病源、病理和用药方法。
3年过去了,师傅说:“你已经(磨炼 锻炼)了3年,学了不少东西。但是还要学些医书、药典。”他带华佗来到内室,只见到处是书籍、挂图。华佗高兴极了,从此不分昼夜,如饥似渴地(阅读 攻读)起医书来。
暑去寒来,又是3年。一天华佗正在读书,突然有人跑来说:“师傅病了,你快去看看。华佗连忙跑去,只见师傅两眼紧闭,手脚僵硬。他摸了摸师傅的额头,又按按师傅的脉搏,然后笑着说:“师傅无大病,自会好的。”人们都(埋怨 责怪)华佗不懂医道, 就在这时,师傅突然坐起来,哈哈大笑说:“华佗说得对,我是故意装病,试试你们的本领的。”众人听了,不得不佩服华佗的本领。
“有志者,事竟成”,华佗终于学得一手好医术,辞别了师傅,下山给人们治病去了。
(1)将文中括号内用得不恰当的词语划掉。
(2)“寒来暑去”是表示时间流逝的词语,请你再写六个与时间有关的四字词语。
(3)在文中找出最能反映华佗认真学医的两句话。
(4)在第二自然段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并体会句子的含义。
句子的含义:
(5)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6)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中医。中医诊断病人病症的手段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1)消除;辛苦;因为;锻炼;阅读;埋怨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电光火石、转瞬即逝、争分夺秒、只争朝夕、岁月如流、白驹过隙、稍纵即逝
(3)华佗一面耐心地侍侯病人,一面留心观察每个病人病情的变化和用药情况。华佗高兴极了,从此不分昼夜,如饥似渴地阅读起医书来。
(4)一面|一面;体现了华佗真心学医。从基础做起,不怕苦,照顾病人的同时还留心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和用药情况,说明华佗也是个善于学习的人。
(5)“有志者,事竟成”,华佗终于学得一手好医术,辞别了师傅,下山给人们治病去了。
(6)望;闻;问;切
(7)华佗靠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废寝忘食的学习才有了他在医学上的成就。这告诉我们学习任何本领都必须付出努力,才能成功。
【解析】【分析】(1)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2)本题考查分类掌握成语的能力。只要平时要注意依据词语的意思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分句前后是并列关系。故选“一面……一面……”;理解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5)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6)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7)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
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消除;辛苦;因为;锻炼;阅读;埋怨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电光火石、转瞬即逝、争分夺秒、只争朝夕、岁月如流、白驹过隙、稍纵即逝
(3)华佗一面耐心地侍侯病人,一面留心观察每个病人病情的变化和用药情况。华佗高兴极了,从此不分昼夜,如饥似渴地阅读起医书来。
(4)一面|一面;体现了华佗真心学医。从基础做起,不怕苦,照顾病人的同时还留心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和用药情况,说明华佗也是个善于学习的人。
(5)“有志者,事竟成”,华佗终于学得一手好医术,辞别了师傅,下山给人们治病去了。
(6)望、闻、问、切
(7)华佗靠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废寝忘食的学习才有了他在医学上的成就。这告诉我们学习任何本领都必须付出努力,才能成功。
【点评】(1)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多
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5)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6)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7)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9.课外阅读我能行。
父爱深深
“很抱歉,儿子,我们没钱。”这句话真是字字如雷,似要敲碎我的心。那是1964年,我13岁,正值崇拜偶像的年纪。我迷恋甲壳虫乐队,剪了同样的发型,拥有一把挺好的吉他,独缺音箱。而我必须有一个音箱,否则不能组织自己的乐队。所以爸爸的话刚出口,我觉得甲壳虫乐队的《失落者》仿佛专为此而唱。
但同往常一样,爸爸总有办法实现我的愿望。“咱们自己做!”他说。
自己做?我满心怀疑,但别无选择。从此,日复一日,爸爸牺牲所有的闲暇时光,和我一起为做“咱们自己的音箱”挑选木材、喇叭、蒙在音箱上的编织布料,甚至毫不足道
的黏胶。终于,我们完工了,我也将组队参加学校的比赛。但我心底始终有个疑惑挥之不去:花在材料上的钱几乎可以直接买一个音箱,我们为什么自己做呢?
比赛的日子到了。当我去后台时,竞争者们陆续来查看我的家当。最后自制的音箱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有人问:“什么牌子的?自己做的吗?”我窘得无言以对,只能坦白“招认”:“是的,我爸爸和我一起做的。”
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由不屑变得十分羡慕,甚至有些妒忌:“唉,我爸爸从来不和我一起做这些事。”
羞愧顿时烟消云散,我感到无比自豪和幸福:“我有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爸爸!”他可以无私地奉献他的时间和精力,只是为了陪我美梦成真。这时,我看到爸爸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正对我微笑。
我的乐队最终没能获奖,因为自制音箱的音乐不够流畅、优美。但我没有感到太多的沮丧,我知道自己已经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1)下划线的词语“我的愿望”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
(2)当听到爸爸说不能给“我”买音箱时,“我”的心情怎样?
(3)“我”的竞争者们十分羡慕,甚至妒忌“我”,为什么?
(4)对“我知道自己已经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胜利’”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的音箱让许多人羡慕甚至妒忌,所以“我”胜利了。
B. “我”体会到父亲的爱,这远比比赛获得胜利更为重要。
C. “我”已经尽力去做了,所以无论结果如何,“我”都已经胜利。
(5)你喜欢文中的父亲吗?写出你的想法。
【答案】 (1)买一个音箱。
(2)很失落,感觉心要碎了。
(3)他们的爸爸从来不和他们一起做这些事,他们没有得到父亲的关心。
(4)B
(5)略
【解析】【分析】(1)、(2)、(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
正误。
(5)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
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买一个音箱。
(2)很失落,感觉心要碎了。
(3)他们的爸爸从来不和他们一起做这些事,他们没有得到父亲的关心。
(4)B (5)略
【点评】(1)、(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10.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的确是无比的快乐,我高兴极了。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
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1)按要求写词语。
①描写人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食物品种多样的是:________;
③表现“我”对玩具十分喜爱的是:________ ;
④用来形容图案花样变化多端的是:________。
(2)用“________”画出最能体现父爱语句。
(3)作者为什么说这件玩具最“珍贵”?
【答案】 (1)人山人海;密密层层;各种各样;恋恋不舍;千变万化
(2)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
(3)因为父亲因为贫穷,买不起玩具,这件玩具是父亲亲手为“我”制作的,里面饱含了深深的父爱。所以对我来说是珍贵的。
【解析】【分析】(1)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积累成语的好习惯。能够准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应该熟读课文,按要求找出对应的词语,积累词汇。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人山人海、密密层层 ;②各种各样; ③恋恋不舍; ④千变万化。
(2)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
(3)因为父亲因为贫穷,买不起玩具,这件玩具是父亲亲手为“我”制作的,里面饱含了深深的父爱。所以对我来说是珍贵的。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记忆。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