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探析

2020-01-15 来源:榕意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探析

作者:许建玲

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2018年第03期

摘要: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成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热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不是独立的个体,如何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成为关键。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协调和共赢。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路径是经济发展必须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必须可持续,大力实施柴达木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协调共赢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关乎人民福祉、关乎发展质量、关乎改革成效、关乎子孙后代的生存所需。*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提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要求青海“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新型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探析

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稳增长、调结构、强环保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必然要导致污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矛盾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是人类发展经济的必然结果,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在经济增长成为各国重要宏观经济目标的条件下,这种观点一度成为破坏环境的理由。

传统观点假定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相克的,在此前提下研究环境保护问题。如果抛开这一假定,还会有另一种思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协调共赢。可以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体系之内,将其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使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使保护环境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

从环境保护方面看,近年来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积极贡献和优化作用日渐显现,主要体现在:加强环境保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能够拉动内需,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环境保护法规促进企业生产工艺升级,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增加环保投资可催生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释放绿色化驱动红利,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污染,可给人们带来健康,减轻国家医保经济负担,最终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和共赢。

为相关问题研究需要,笔者来到位于青海省格尔木市昆仑经济开发区的青海西豫有色金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豫公司)。通过实地走访和相关部门专业人士会谈,了解到该公司技改前后的投入产出和企业效益与环境保护等实际情况,并做了认真比对。该公司技改前采用氧气底吹熔炼——鼓风炉还原——烟化提锌炼铅的生产工艺,产品主要是粗铅以及硫酸和氧化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等,废渣废料产生量大,造成极大浪费和严重污染。由于工艺存在生产成本高、能耗高、回收率低、无组织排放等问题,导致从项目建成投产至技改前零利润。为降低生产综合能耗,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2016年10月,该公司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生产工艺技术升级,采用熔融渣侧吹还原技术取代鼓风炉还原技术,极大地提高了银的直收率,缩短了冶炼时间,减少返回品。同时,在烟灰中回收锑,形成锑白,通过湿法工艺回收铜、铋。技改后不仅产品类目丰富了而且还有高价值的金、银等,最难能可贵的是该工艺具有能耗低、环保优、回收率高、自动化水平高等优点,烟气经二转二吸制酸后,尾气达标排放;生产和生活废水经处理后全部回用,没有外排废水,完全实现零排放;固体废物可作为建筑材料综合利用,该工艺的应用彻底避免了传统炼铅工艺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虽然只是个例,但足以印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可以协调共赢的。

国际著名的思想库罗马俱乐部曾指出:“经济和生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生态遭到破坏的世界里,是不可能有福利和财富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无论是从发达国家走过的环境保护历程看,还是从我国一些企业发展经验看,环境保护能够助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并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绿色化破解经济和社会发展困局,推动我国经济走上结构更优、质量更高、环境更好的绿色发展轨道。 如今,在传统发展模式向新兴发展模式转轨的进程中,面对日益加强的环境保护,部分企业不可避免会产生阵痛,但这是暂时性的。绿色发展已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相连,使环境保护更好发挥对经济优化作用,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愿景。 二、构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共赢路径 (一)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

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理念,实现以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生态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积极推动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坚决守住生态环境底线和红线,宁愿发展慢一点,也绝不破坏生态环境,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绿水青山意味着优美的人居环境,清洁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可以减少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减轻因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所需付出的巨大代价,还可以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要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生态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生态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情况。三是从用行政管理的方式保护生态环境,转变为运用法律以及经济和技术等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发展和自然规律法则,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水平,为新的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和空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注重绿色发展体制和完善政策,从源头上遏制先污染后治理的问题发生。开展生态制度构建行动,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政绩考核要坚持淡化GDP,完善综合反映经济增长、资源利用、生活质量和社会进步的综合考核制度等。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1.把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放在突出位置,更加注重技术进步和创新。西豫公司正是在认真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积极求新、求变,大力投资实施技改走出了“老路”。要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核心,实施创新工程,孵化创新主体,积极推动技术创新,降低资源消耗峰值,缩短消耗增长持续时间,着力形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发展格局。

2.把优化产业结构放在突出位置,更加注重生态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青海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要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推进环境保护产业、新能源产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农牧业、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生态环保市场,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良性循环。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是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产业体系的首要环节。只有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严禁建设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认真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布局。推进工业节能技术改造,提升重点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实现节能降耗和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按照中央对青海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和功能定位,把柴达木的工矿业放到全国、全省的总体布局中,抢抓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机遇,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加速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三)经济发展必须可持续

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但发展绝不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经验教训和实践证明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目标,不能单纯追求GDP增长。过去那种拼资源、拼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不计环境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对环境带来了极大损害。这种所谓的发展,实际上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是不可持续的。要注重建设节约型社会。在全社会大力推广绿色消费理念和行为,动员和鼓励全民参与循环型社会建设,加强城乡再生资源利用,推广绿色建筑,创建绿色生活城镇和小区,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节能减排实用技术和设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形成全民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开展生态功能提升行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丰厚的生态财富;开展资源节约提效行动,将各类开发建设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开展环境治理提质行动,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守住生态安全底线;开展“碧水蓝天”和“家园美化”专项行动,让老百姓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喝到更干净的水、吃上更安全放心的食品;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让柴达木绿意盎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大力实施柴达木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促进生态经济发展

州域主体柴达木盆地生态独特而脆弱,要摒弃传统的生态保护理念,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开展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推进沙漠化治理、盐碱化土壤治理、湿地保护和水资源科学利用、草原和天然林保护、矿山整治修复、重要交通沿线周边环境保护与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点工程,坚决遏制生态事件发生,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实施大气和水域以及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加大废气、废水、废渣整治力度,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西州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牧业和绿色服务业以及旅游业等生态经济的基础。2018年全州接待游客1375.2万人(次),同比增长24.4%。旅游总收入85.9亿元,同比增长48.1%,旅游产业发展十分迅猛,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国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海西州应把旅游、畜牧等生态经济产业打造成全州战略支柱产业,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和共赢,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 参考文献:

[1]金凤君.以绿色科技统领创新,构建绿色创新体系。人民论坛 2017.11 [2]赵亚乔.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J].求是学刊,2007,4(30):57—61 [3]章庆民.关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综述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1) [4]曹红艳:着力补齐生态环境保护“短板”2016.11.22 经济日报 [5]格尔木统计信息,格尔木门户网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