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病害的防治
2024-01-16
来源:榕意旅游网
植保土肥 . ZhibaOtufei 梨树病害的防治 郭玉芬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果树站)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梨树不断发生病害, 造成了大面积的减产,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益,同时限 制了栽培面积的进一步的扩大。 套种其它作物。3.发病后,在叶面上连续喷3%o-,,5%o的硫酸亚 铁溶液4~5次(每隔7~1O天喷施一次)。 二、小叶病 病害防治是梨树生产的重要环节。许多果农忽视梨树病 害防治方法,长期不合理、超剂量地使用化学农药,不仅防治 效果差,而且经常发生药害事件,严重影响梨树正常生长发 育。降低产量和果品质量,损失较大。笔者通过多年的科研实 践.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分析梨树发病特点、影响因索,总结 提出安全高效的梨树病害综合防治技术。促进了梨树健康生 长。 症状:初期叶色浓淡不均,叶形开始变化,出现畸形、破 裂。春季发芽较晚。叶片异常狭小、质硬脆、不增展,边缘发生 焦枯.严重时枝条出现光秃。而且往往从个别枝条开始。其它 枝条仍然照常旺盛生长。这种病害主要发生在苹果梨和绵丰 梨树上.其他梨树上较少见。 病因:是生理缺锌造成的。碱性土壤和沙质土壤,特别是 贫瘠的沙地更容易造成缺锌。这是碱性土壤中锌盐转化为难 溶于水的状态,不易为植物吸收而造成的。 防治方法:1.结合施基肥。每株大树增施硫酸锌1—2斤。 2.春天树发芽前lO一15天(清明节左右)在树枝、树干上喷施 3%一5%的硫酸锌溶液一次。3.展叶后,每隔7~10天喷施一次 3%0--5%0的硫酸锌溶液,连续喷施4~5次。4.对已发病并开始 该地区发生的主要梨树病害有三种:黄叶病、小叶病、焦 边病(因发病后叶子边缘发生焦枯。俗称其为焦边病),病因 是生理病害。三种病害的病症不同,病因不同,防治方法也有 区别,但共同的特点是后期叶片焦枯、脱落。 一、黄叶病(也称黄化病) 症状:发病初期多从新梢幼嫩叶上开始,叶色发黄,但叶 脉仍保持绿色。后期大部分生长旺盛的叶片除叶脉外全部变 黄或黄白色,但叶形不变,新梢顶部嫩叶发红发焦,新梢停止 光秃的枝条及时剪除。 三、焦边病 病症:发病后叶片的边缘出现焦枯,并逐渐扩大.最后整 个叶片焦枯脱落,而叶形大小不变,只是随着焦枯面积大小 而使叶面内卷。这种病害各种梨树都有发生.以苹果梨最多。 病因:通过查阅大量资料都没有对焦边病详细的记载。只有 生长,严重时叶片枯焦脱落,影响树势和产量。黄叶病一般是 全树发病。除梨树外,苹果树也同样发生黄叶病。 病因:是生理缺铁,铁素供应不足引起的。缺铁并非土壤 缺铁,而是可溶性的低价铁转变为不可溶性的高价铁造成 的,碱性和盐碱性土壤可使铁盐沉淀,地下水位高也使盐分 上泛,使铁盐沉淀。在蔬菜和果树套种中,特别是和白菜套种 时,频繁的灌溉和白菜与果树之间争夺铁素也是造成黄叶病 的重要原因。 在巴彦淖尔市农业局编写的《苹果与梨栽培技术》中提到了 梨叶缘焦枯病。认为是生理病害。是碱化严重引起的,需进一 步研究探讨。 防治方法:由于病因和发病规律不十分清楚.所以防治 就无从下手。不过这几年从农民的经验中总结了一种有效的 防治办法:1.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内腐殖质。同时在每 年施基肥时在肥料中每株大树增施硫酸亚铁(黑矾)2—3斤。 方法:用鲜狼毒草,切碎用开水浸泡24小时后,用冷却的水 灌病树根(狼毒草的用量视树的大小而定一般每株5斤左 右)在阿镇地区使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2.保持一定距离的树盘,树盘大小根据树冠大小而定,一般 应以向外延长枝的垂直线做树盘为宜。在树盘的范围内不在 差异,它们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有些农药 进入土壤之后,由于形态的改变,特别是被土壤胶体强烈吸 中的农药通过植物的根系可进入植物体内。不同植物体内农 药的残留量决定于它们对农药的吸收能力。不同植物对艾氏 剂的吸收能力为:花生>大豆>燕麦>玉米。农药被吸收后,在 附,从而降低了其生理活性和溶解度,这部分农药的药效可 以认为失去了作用。但有些半衰期长、使用范围广、历史长、 量大、次数多的农药,则在土壤中积累残留起来。农药在土壤 植物体内分布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根一茎一叶一果实。 决定化学农药在土壤中残留的因素有:化学农药本身的 中残留,可认为是土壤被污染的具体表现.残留农药可被粮 食、蔬菜作物吸收,使之遭受污染,并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 健康。 有资料认为,残留在土壤残留的农药可进入无脊椎动物 化学性质、农药浓度、土壤的吸附性能、土壤酸碱度和氧化还 原条件、土壤湿度、作物的覆盖情况、土壤耕作状况以及大气 的相对温度和风速等。 参考文献: 的组织。据报导,在喷撒DlYr的土壤中,发现蚯蚓体内有大 量的DDT残留,而且还高于周围环境中的DDT含量.显然 是由于通过食物链而富集之故。值得注意的是。残留在土壤 【11曲格平.】环境保护读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 【2]吕殿录.环境污染化学.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