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考考点(略)

2024-08-26 来源:榕意旅游网


专题一 唯物论

一、高考考点(略) 二、知识体系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唯物主义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物质和意识 基本问题: 的关系问题 物质决 哲学 谁决定谁 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可知论 可知否 不可知论 定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 能正确反映物质 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规律客观性 前提基础 不能被创造和消灭 不可抗拒性 按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可利以用认规识律 结合 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良好的精神状态 发挥 主观 能动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

三、重点难点精析

1.正确理解物质的概念

(1)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概念。要理解哲学物质概念的内涵,必须抓住它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涵盖的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是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共同本质,是共性,是意识所没有的。

(2)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物质概念抽象的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性,即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概括抽象出来的,物质存在于物质具体形态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它除了具有客观实在性外,还有自身个别属性。一方面我们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看不到世界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统一性、物质性。

(3)哲学上讲的物质与自然科学上讲的物质的关系

两者的区别:第一,反映的对象和范围不同。哲学的物质范畴是从万事万物的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共同性,是个一般概念;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物质实体的理论仅揭示出特定的物质形态的结构和特性,是个具体的概念。第二,哲学的物质范畴具有永恒性和绝对性;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物质实体的理论具有暂时的和可变的相对性,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或修正。

两者的联系:第一,哲学的物质范畴以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物质实体的理论为基础。第二,哲学的物质范畴又给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物质实体的研究以方法论指导。第三,自然科学对于物质结构、物质实体的新认识、新发现,不断为哲学物质范畴的正确性提供新的证明。

可见,二者的关系也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4)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也即物质具有可知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的意识不仅能正确地反映物质的外部现象,还能反映物质的内在本质。

2.正确理解意识的概念

(1)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来看,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内容不是来源于人脑,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意识能动作用的两个表现

第一,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面对同一事物,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会出现认识的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第二,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事物的发展。任何意识都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但不同性质的意识对客观事物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意识不能直接改变物质的东西,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在于通过指导实践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理解这一理论应着重把握三个方面:

(1)物质决定意识。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只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出现之后才产生的。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三,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但仅有一个健全的人脑,如果不参加社会实践,完全脱离物质世界,也不能产生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

(3)要正确认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之间的关系。第一,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反作用,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反之亦然。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的泥坑。第二,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而意识的反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是第二位的。

4.正确把握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制订我们的方针政策,设计我们的计划方案。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正常正确地制订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3)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①要辩证地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和把握实际,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要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的统一。③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要反对主观主义。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把立足点放在中国国情之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的前进道路。

(4)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两者的区别:①含义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略)。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规律办事。②依据的原理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要求,是物质决定意识的要求。实事求是是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原理的要求。

两者的联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二者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都要求我们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5)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 两者的区别:①含义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办法。②依据的原理不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理依据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属于辩证唯物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要求,属于唯物辩证法。③着重点不同:从实际出发,强调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矛盾的特点,反对“一刀切”。

二者又有着一致性:都要求了解实际情况,认识符合客观实际,都要求我们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相统一。

5.意识反作用、意识能动作用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意识能动作用也叫意识能动性,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它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还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二是意识的反作用,即它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指导作用。意识反作用只是意识能动作用中的一个方面,其外延要小于意识能动性。

(2)意识能动性和意识反作用,都属于“想问题”即认识世界的范围,反作用并不是说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也不能等于实际去做,而是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而主观能动性则不仅包括“想问题”即认识世界,还包括“办事情”即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包括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可见,主观能动性概念的外延要比意识能动性大。

6.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1)三者的区别:①唯物主义是相对于唯心主义而言的,它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它是对所有承认这一观点的哲学流派的总称。②机械唯物主义虽然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否定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同时在社会历史领域则往往表现为唯心主义。因而它是不科学的,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还承认意识又具有能动性,承认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特别是认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也是物质的,因而它是辩证的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

(2)三者的联系:①它们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都是与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②从外延上看,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

四、热点透视

1.中国10年来首次加息的哲学思考

【背景材料】 (1)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个百分点,以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单就提高银行存款利率而言,这是我国自1994年起的10年来首次上调银行存款利率。而从1996年至2002年,我国曾一度连续8次下调银行利率。

(2)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调整表(单位:%)

贷款 调整前调整后存 款 调整前调整后 利率 6个月 1 年 1-3年(含) 3-5年(含) 5年以上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 5年(含)以下 5年以上 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 5年(含)以下 5年以上 5.04 5.31 5.49 5.58 5.76 3.60 3.78 4.77 4.95 利率 5.22 5.58 5.76 5.85 6.12 4.05 4.23 5.04 5.31 其中:活 期 3个月 6个月 1 年 2 年 3 年 5 年 利率 0.72 1.71 1.89 1.98 2.25 2.52 2.79 利率 0.72 1.71 2.07 2.25 2.70 3.24 3.60 (3)国家进一步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原则上不再设定上限,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贷款利率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对金融竞争环境尚不完善的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仍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上浮系数为贷款基准利率的2.3倍,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不变。允许存款利率下浮,即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其吸收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围内浮动。

【简要分析】(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我国的现行利率是1997年以来为克服通货紧缩而8次降息的结果,是9年来的最低水平。在国家卓有成效的宏观调控下,我国已由如何抑制通货紧缩变为怎样防止通货膨胀,继续维持当年的低利率显然是不妥的。据此,国家适时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同时也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2)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中国人民银行是在遵循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运用经济手段中的货币政策手段对当前国民经济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以保持经济运行的良好势头。(3)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本次利率调整,有利于增加居民利息收入,有利于保障居民的中长期储蓄存款利息收益,也有利于房地产业的供求平衡和健康发展,又能适当照顾贷款购房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国家作出上调存贷款利率的决策是适时的、正确的、必要的。(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九五\"后期,面临通货紧缩、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乏力的突出问题,面临亚洲金融危机和南北特大洪灾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果断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治理通货膨胀,转向扩大内需、克服通货紧缩;把宏观调控政策从实施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适度从紧货币政策,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从而有效地遏制了通货紧缩趋势,使经济增长出现重大转机,整个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投资增长过猛、货币信贷投放过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部分瓶颈环节影响经济稳定发展等问题。在货币政策的目标已由克服通货紧缩变为防止通货膨胀的今天,央行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存货款利率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2.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思考 【背景材料】(1)2003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印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的通知》公开发

表。《通知》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们推动事业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通过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这一重要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必将有力地巩固和发展我们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

(2)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要通过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上取得新的成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同心同德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3)2004年1月12日,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三次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简要分析】(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所以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们推动事业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将有力地巩固和发展我们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的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的创造。要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因此,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3)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包括“想”、“做”和“精神状态”。“精神状态”对人类活动的导向与选择、激发与抑制、控制与调节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对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4)其他角度。用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统一的原理分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的意义;用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及认识发展的原理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继承和发展;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走群众路线,要相信和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3. 科学规划,推进南水北调工程顺利进行的哲学思考 【背景材料】(1)南水北调工程方案的科学决策。2003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这标志着这项工程由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工建设,是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工程科技人员长期艰辛努力的结果。自1952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宏伟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各有关部门、省市和规划设计单位持续进行了50多年的准备工作,做了大量的野外勘察和测量,在分析比较了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现在的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这个基本方案是经过长期研究、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经过反复论证形成的,充分体现了决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

(2)实施南水北调的重大意义。我国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南多北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南水北调是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利用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给北方地区调水,有利于提高受水地区水资源对需求的承受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遏制并逐步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3)尊重规律,科学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原则办事。一要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始终把节水、治污放在首位。二要严格执行规划,坚持质量第一,高标准、高效率地搞好工程建设。三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良好的筹资、管理、运营机制,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与改革管理体制、水价形成机制结合起来,把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与改革排污收费机制结合起来。四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程序,工程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都要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程序,完善论证决策的各项制度;努力把南水北调工程建成世界一流工程。

【简要分析】(1)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南水北调工程方案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做了大量的野外勘察和测量,立足于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的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正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的表现。(2)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南水北调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经过50多年的艰苦探索,在分析对比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东线、中线、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说明我们基本上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了正确的认识。(3)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根据方案实施工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体现了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4)坚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必须坚持科学求实的态度,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工程方案的形成是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工程实施就是人们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谋福利的过程,是坚持了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5)辩证法角度,可以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工程建设的意义。它对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用主要矛盾原理分析说明始终要把节水治污放在首位。认识论角度,可以用认识发展的观点分析方案的形成和实施。价值观角度,可用价值观分析科学的生态价值观问题。 4.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学事业的哲学思考 【背景材料】(1)2004年2月20日,2003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刘东生和王永志两位院士获最高科学技术奖。

(2)根据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党和国家确定了“科教兴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臵。科教兴国的关键是要加强并不断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3)2003年,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在科技进步与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如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对“非典”进行了有效的治疗和预防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科技让三峡“鬼斧神工”,“青藏高原高寒地区铺架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鉴定。2004年我国开始全面推进有线电视从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的工作等。

(4)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和智力支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方针。

【简要分析】(1)物质具有可知性。人的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事物的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非典病毒的确认、SARS DNA疫苗研制取得的突破、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电视数字化及青藏铁路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都说明了这一道理。(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科教兴国战略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的,实施这一战略,推进理论创新,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当今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的实际出发,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资源的开发规律提出的,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和智力支持。(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我国科学家在众多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利用规律的表现和结果。(4)认识论角度,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运用人生观知识,理解在科学技术创新方面成就卓越的杰出人物,在奉献中实现了人生价值;用理想转化为现实原理分析飞天梦圆;用艰苦奋斗的道理分析载人航天精神。 5. 四次修宪的哲学思考 【背景材料】(1)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的指导地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四次修宪,与时俱进,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人民的意愿。中国现行宪法于1982年由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于1988年、1993年和1999年作了三次修改。修宪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中共中央十分重视。这次修宪是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经过半年多工作形成的。

(3)宪法的地位和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制基础。实践证明,我国现行宪法,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保障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应保持稳定。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依照法定程序,把党确定的重要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写入宪法,有利于宪法更好地发挥国家根本大法的作用。

【简要分析】(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意愿,做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而修改宪法,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现行宪法作为党的意志和全国人民的根本意志,必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体现了正确意

识对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3)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规律办事。修宪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随着我党执政水平的提高,对现实的认识更加透彻、客观,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规律性,对宪法进行修订,有利于促进我国法制、经济、社会的发展。(4)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四次修宪,与时俱进,反映了时代要求和人民的意愿,符合中国的国情。特别是第四次修宪,把保护私有财产、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等写进宪法,是符合国情的英明决策。(5)辩证法角度,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宪法的修改。认识论角度,用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分析宪法的修改情况和作用。人生观角度,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人生价值分析修改的具体内容。

五、例题讲评

(一)单项选择题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说明

A.想象是突发的 B.想象是随意的 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 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的

【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意识及其特点的理解。A项和B项本身观点错误,应排除。人们把雪景想象成梨花开放,说明人的意识是具有能动性的。诗句强调的不是雪景和梨花本身的客观性,D项不符合题意。因此应选C。

【参考答案】 C

(二)不定项选择题

2.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

A.受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B.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C.是可以改造和创新的 D.是能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

【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规律客观性及其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的理解。规律具有客观性,它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不可以被创造、改造,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褔利。故B项和D项应选,A项和C项本身表述错误。

【参考答案】 BD

(三)简答题

3.云南省地处边陲,气候温暖湿润,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该省经过分析认为,本省具有资源、气候、区位三大优势,也有基础产业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国民文化素质较低三大劣势。根据这种状况,该省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即建立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

云南省制定发展战略的思路主要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简要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两点论的理解和运用。做好此题的关键在于审题。材料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该省领导根据对省情的分析,得出“三大优势”“三大劣势”的结论,体现了一分为二的思想。二是制订发展战略,从省情出发,符合省情,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参考答案】(1)在制定发展战略时,着眼于省情,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分析省情时,既看到优势,也看到劣势,体现了一分为二的精神。(注:考生若从其它角度分析和回答问题,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也可酌情给分。)

(四)辨析题

4.现代著名学者赫伯特〃A〃西蒙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的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辨题: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

【简要分析】人与自然关系是近年来高考常涉及的话题,该题从理论上来说并不复杂,但要注意答案组织的逻辑性。首要要肯定人能有意识地改造世界。其次,要说明为什么“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的说法是错误的。

【参考答案】⑴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意识地改造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意识的印记,满足人的

需要。

⑵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世界,是以自然世界的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为前提的,这种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不会因为人们的活动而消失;人的实践活动本身也具有客观实在性。因此“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五)论述题

5.1985年至今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为8%以上。2003年,在遭遇“非典”影响的情况下,我国GDP增长仍达到9.1%。但是,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很低,资源使用浪费很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帐太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而应该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加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我国政府决定将2004年的GDP预期增长确定为7%。

运用哲学原理分析以上材料,并联系实际回答以下问题: ⑴为什么不能仅仅以GDP作为测定发展的唯一指标?

⑵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为什么决定将2004年的GDP预期增长下调为7%?

【简要分析】本题解答应更多地注意题目材料中提到的当前我国发展所

面临的现实情况,这也是我国政府决定下调GDP预期增长率的原因。

【参考答案】⑴社会是普遍联系着的统一整体。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相互影响和制约。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不能反映其他方面的发展情况,以此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是片面的。

⑵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在确定我国经济发展指标时,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低,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发展方面欠帐太多,这是当前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客观现实。我国政府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将2004年的GDP增长下调为7%,既符合这一哲学原理,也有利于更好地解决环境和资源方面的问题,加快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发展。

(注:如果考生在回答第⑵问时着重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阐释,可酌情加1-2分)

(注:考生在回答以上问题,联系实际较好者,可酌情加1-2分;如果考生运用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等哲学原理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六、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意境不是意和境简单相加,而是意与境谐,并在此基础上生出“景外之象”“象外之象”“韵外之致”。例如王维《雪中芭蕉图》将夏日的芭蕉和雪景画在一起,产生出独特的美感。这表明

A.艺术创作是意识能动性的集中体现 B.艺术创作不需要反映现实生活 C.艺术创作不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D.艺术创作纯属人的主观创造

(二)不定项选择题

3.读漫画“宝宝快跳”,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父母的要求是 A.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B.主观主义,不从实际出发 C.急于求成,不注意量的积累 D.强调客观,忽视主观能动作用

4.“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下列观点属于对“梦”的正确理解的有 A.梦是意识,人脑是产生梦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产生梦

B.梦是客观物质对象作用于人脑留下的印象,以梦的形式“剪接组合”而成 C.梦中的素材在客观世界中都能找到

D.梦是一种意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三)简答题

5.材料:胡锦涛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

运用辩证唯物论有关观点简要说明共产党人应如何做到求真务实?

(四)辨析题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因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

(五)论述题

7.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于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邀游太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2)运用所学哲学常识的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1.A 2.A 3.B 4.BCD

5.(1)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关键是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2)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

6.(1)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虽然结论不同,但可能都是正确的。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有道理的。(2)人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由于人们的利益立足点、阶级立场、世界观等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不同,因此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3)主观符合客观就有理,主、客观相背离就无理。因此,不能说大家都有理。(4)总之,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事物,从主观因素上讲,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7.(1)从自然是神,到自然是人征服的对象,再到自然是人的朋友,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认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实践,每一个阶段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都是基于当时改造自然的实践水平,并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

(2)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唯物论》专题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75分)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为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人们常常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但有些外来物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这表明①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②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 ③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④改造自然必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2.〈孙子兵法〉云:“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而战,大破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上,痛失街亭。这说明

A.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 B.胜败之中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 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继承前人的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要发挥自身作用,不要消极等待 D.要重视行动,不要思想僵化 李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今有

人说“床前”不好,应该改成“窗前”。其实,李白所说的床,不是人睡觉用的寝具,而是水井边上的一圈栏杆。辞典上注释:床,井上围栏,“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回答4~5题。

4.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的认识不可能统一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思维的复杂性 D.人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5.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 A.是对认识的发展 B.犯了经验主义错误 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

6.据报道,上海郊区一些农民已开始用电脑种菜。电脑种菜消除了传统种植方式的不利因素,蔬菜四季栽种,季季都能高产。以上事例说明 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B.人们可以改造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C.科学越发达,规律客观性的决定作用越弱

D.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规律 7.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个“智子疑邻”的故事告诉我们,其父

A.对墙坏必被盗未能预见 B.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C.凭主观经验办事 D.以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对 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A.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 B.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的问题

C.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D.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的问题 2004年“6.5”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海洋存亡,匹夫有责”。为进一步推进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水利部太湖局开展纪念“6.5”世界环境日系列活动,其主题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珍惜保护水资源,建设流域节水防污型社会。”据此回答9~10题。

9. 近年来,太湖流域因片面强调发展生产,肆意排放污水,造成太湖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恶劣的影响。从哲学上看,上述错误做法的根源在于 A. 没有对自然物进行彻底改造 B. 没有充分认识到自然界的客观性 C. 没有认识到自然界先于人与人的意识而存在 D. 利用自然过于充分

10.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表明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A. 人要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B. 人只能是自然界的奴仆 C. 人应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D. 人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人类基因图谱绘制完成。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1~12题

11. 人类基因具有多样性,但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家通过大量的测序工作,绘制了人类基因图谱,揭示了基因和人类疾病的关系。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 A.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 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事物 C.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D. 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12. 科学家们目前只能确定人体约10%的基因所传达的信息及其在人体中的功能,还有约90%的基因的功能有待探明,最终揭开基因与疾病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还有待时日。这说明 A. 由于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B.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C. 意识的反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D.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2004年8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常香玉是一面镜子》的文章,据此回答13~14题。

13. 常香玉德艺双謦,不仅一心一意地在为人民演戏的过程中追求艺术至境,还为抗美援朝、残疾儿童、贫困农民慷慨解囊。可是有些所谓的明星,明知是慈善义演,却索要高额出场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

表现,从主观方面分析,主要是因为①时代不同 ②立场不同 ③知识构成不同 ④世界观、人生观不同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14. 常香玉的敬业精神、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在哪一行哪一业都值得提倡和弘扬。这是因为

A.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B. 正确的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C. 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D. 错误的意识没有反作用;

2004年7月,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题是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来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动员社会资源,共建网络文明,创造亿万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绿色网上空间。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5~16题。

15. 之所以要共建网络文明,是因为①不同性质的意识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②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事物的发展 ③错误的意识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④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6. 要共建网络文明,我们必须①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②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受意识能动作用的制约 ③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④用正确的思想去占领人们的意识领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一艘轮船在航行中遇到了风暴,逐渐下沉。船长大声喊道:“谁会祈祷?”船上的一名神父自告奋勇地回答:“我会!”船长说:“那好,你扰开始祈祷吧!其他的人都套好救生圈等待。因为正巧缺一个救生圈!”据此回答17~18题。

17. 从哲学角度看,船长的做法 A. 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B. 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C. 是对唯心主义世界现的肯定 D. 是对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讽刺

18. 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B.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

C.要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D.要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19.如果把实际情况比作“地形”,理论就是“地图”。当实际情况发生很大变化的时候 ,我们不要期望按照“地图”来修正“地形”,而只能是根据“地形”来矫正“地图”。根据“地形”来矫正“地图”的哲学依据是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②物质决定意识 ③主观必须与客观相符合 ④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0.“望梅可以止渴,画饼却不能充饥”这说明 A.意识的反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B.意识的反作用有时有效果,有时没有效果

C.意识的能动作用巨大,但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制约 D.意识的能动作用总是有限的

阅读右侧漫画,回答21~22题。 21.漫画反映的现象,从哲学上看

A.体现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的阻碍作用 B.重视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

C.违背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 “也是乘法定律” D.侵犯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22.解决上述现象,从哲学角度看,关键是要 A.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C.完善政绩考核办法,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行为

D.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

23.2004年4月,江苏盐城市宣布,将在市区升级、新建5家五星级大酒店,全市共有近30家新建或改建的饭店正着手进行星级创建工作。此项工程总投资高达10多亿元。对于星级饭店创建工程,很多政府官员认为,这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而广大群众则认为,大上星级宾馆纯属形象工程,是干部往自己脸上贴金。这一事实说明

A.错误的意识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C.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 D.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

24.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这表明

A.艺术家的意识根源于艺术家自身的创作

B.艺术家的意识,其内容归根到底来自于客观事物 C.艺术家的意识是一种感性认识 D.艺术家的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二、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少选且正确的给1分。每小题3分,共27分。

2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体现了 A.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B.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C.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6.从右图漫画可以看出

A.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B.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 C.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D.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

27.离开既定的条件创新,是盲目而没有根基的;离开创新讲条件,则会捆住自己的手脚,迈不开发展的步子。这就要求我们

A.把正视客观条件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B.既要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又要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

D.既要把握联系的客观性,又要坚持发展的永恒性

28.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人曾对“红灯停、绿灯行”这一交通规则提出质疑,一些地方改为“红灯行、绿灯停”,结果造成交通事故剧增。这表明 A.改变客观规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B.规则是主观的,人们可以任意修改它

C.任何规则都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D.规则的修订应根据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规律进行

29.2004年6月14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突出,市场意识和市场观念越来越深入。上述事实体现的哲理是

A.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的反映 B.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C.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世界观支配着方法论

30.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这说明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B.物质决定意识

C.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D.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不同的作用 31.2004年3月23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有些地方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脱离实际,贪大求洋,搞一些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大广场、宽马路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投资增速过猛、规模偏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上述做法

A.是主观主义的表现 B.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C.使主观与客观相脱节,会给我们的事业带来危害 D.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32.2004年5月21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出现了如下的“城市病”:在城市发展规模上盲目求大、求洋;一些城市的建设脱离实际,标准偏高;有些城市在建设

规划上,不尊重自然山水,往往让人们“有山不见山,有水不近水”。这些“城市病”违背了如下的哲理

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B.任何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C.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D.事物的运动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

33.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做到的。从客观上看,这是因为

A.客观实际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 B.人们对事物的观察需要一个过程 C.客观实际总是变化发展的 D.人们的立场、观点和知识构成不同

《唯物论》专题检测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二、不定项选择题 题号 答案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第Ⅱ卷(选择题 共75分)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34.对我国这个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国家老说,“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无疑是利国利民、泽及后世的善举。但西北某山区的老农技工作者说:“有些藤蔓作物,经过多年的科学改良,已经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对解决群众温饱意义重大,水保功效也比种草好。”可是,按照县里的规划,必须退出作物种植,全部种草。

你认为该县的规划合理吗?请用唯物论的观点分析。

35. 2004年3月25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离开发展,就

无所谓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 必须更好地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

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论的什么道理?

四、辨析题(第36题10分,第37题11分,共21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

36.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使党始终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

辨题: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就是要求不“唯书”,只“唯实”。

37.物质和意识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8题18分,第39题18分。每题设置2分综合评价分,用于对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评价。要求紧扣题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

38.胡锦涛指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他指出,在全党大兴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关键是要引导全党同志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之真和作用之真,务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 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回答:

(1)为什么要去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

(2)怎样去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

39.某贫困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起了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甚微。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果品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唯物论》专题检测参考答案

1.B 2.D 3.B 4.C 5.B 6.A 7.D 8.C 9.B 10.D 11.D 12.A 13.B 14.C 15.A 16.B 17.D 18.D 19.B 20.C 21.C 22.B 23.D 24.B

25.ABCD 26.ACD 27.ABCD 28.D 29.AB 30.CD 31.ACD 32.AD 33.AC 34.(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某山区县的做法却没有从当地多年的种植实际情况出发,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僵化地理解和执行国家的政策,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错误的意识则具有消极地阻碍作用。该县只有依据本县的实际情况,深刻领会国家政策的意图,才能制定出与本地实际相符的正确规划,搞好农业发展。

(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加以分析,言之有理也可着情给分。) 35.(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2)离开了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这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有新思路,必须更好地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这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3)我们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

36.(1)“求真务实”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题中所说的“唯实”就是坚持求真务实,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2)不“唯书”就是要求我们不从本本出发,不搞教条主义,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并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唯书”实质上是脱离实际、从书本的理论知识出发的思想和行为,是教条主义的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唯书”的态度和做法。(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如果要求只“唯实”,否定正确意识、

科学理论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片面的、有害的。

37.(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可见,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意识依赖于物质,认为物质和意识相互依赖是错误的。(3)物质决定意识,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因此认为物质和意识相互促进是错误的。

38.(1)第一,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只有按规律办事,人们的实践才能达到预期目的。第二,要按规律办事,必须认识规律,必须去“求”,因为规律不是浮现于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在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只有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才能认识规律。第三,只有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们才能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制定正确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少走弯路,避免失误。(2)要发现和认识规律,必须:第一、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端正立场,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分析的研究事物,我们才能在正确认识规律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第二、要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统一起来,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

(注:若答出“规律尽管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但总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我们要学会借助抽象维,在认识事物现象的基础上去提示规律。”可加2分)

39.(1)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该地区从脱离本地区实际盲目办工厂,转为根据本地区“山场面积大”的特点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做到了对自己地区客观实际的真切了解。(2)辨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该地区既看到自己的不利条件,又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作出真正发挥自己优势的正确决策,这一过程体现了对实际的全面把握;在林果业和养殖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办起与之配套的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过程,则体现了对变化发展了的实际的正确把握。(3)正确地对待别人的经验。该地区对“无工不富”的经验,从简单照搬到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作出正确的决策说明了这一点。(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并抓住时机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决策过程等,说明了这一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